我幫蝦蝦買的第一雙學步鞋就是Combi的機能鞋
在挑選學步鞋時首先考量的是孩子的年紀
兩歲半能跑能跳的蝦蝦,我特別注意的地方是
1⃣底部一定要防滑
2⃣材質透氣
3⃣後跟不能太軟,有支撐力
比起鞋帶;我更愛可調整鬆緊且安全度較高魔鬼氈的鞋。
前陣子受邀至Combi House台北旗艦店參加NICEWALK 醫學級成長機能鞋試穿活動
現場除了有職能治療師恬兒老師為大家解說幼兒足部發展與挑選鞋子的撇步!還有Combi講師為大家介紹這次的主角—NICEWALK 醫學級成長機能鞋
Combi NICEWALK 醫學級成長機能鞋使用日本最新科技,混合四層種硬度鞋底輔助幼兒腳底重心移轉,打造穩健步態👣
獨家S1、S2兩階段分齡設計,配合寶寶成長階段給予適當的輔助與保護!
S1(約1-2歲):寶寶發展平衡的階段,內側墊片強化支撐,防止外翻
S2(約3-5歲):足弓漸漸成形,走路時易內翻,因此強化外側墊片,防止內翻
還有還有!因為鞋面使用透氣面料,內裏為吸濕排汗材質,透氣性很棒,小腳不再臭轟轟;以及專為亞洲寶寶設計的寬楦頭,舒適不壓迫腳趾,蝦蝦全力跑跳一整天也沒問題~
以我們家來說,每三~四個月就要檢查一下是否該換鞋子
頻繁穿某雙鞋時也要注意鞋底是否過度磨損該更換囉
實際體驗過後,真的很推薦家中有正在學步階段的寶寶的把拔馬麻們嘗試Combi NICEWALK 醫學級成長機能鞋,讓寶寶從小養成正確步態,穩健踏出每一步!
NICEWALK 醫學級成長機能鞋:https://bit.ly/32e43R8
Combi Taiwan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ombiTw
#剩下請看圖說故事
「鞋底外側磨損較大」的推薦目錄:
鞋底外側磨損較大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八卦
【家庭醫學】~ 鞋子多久要換?
大家會不會像圖中一樣,鞋子都要穿到鞋底都磨光了才換呢?
今天從一些不同的角度,討論鞋子什麼時候該換的問題。
{就吸震力來討論}
在跑者圈中,最常被提及的文章就是1985發表的這篇「Shock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shoes」。
https://doi.org/10.1177%2F036354658501300406
內容分別說明了在跑步機上跑和在戶外跑,吸震力減損的差異 (註:中底是EVA材質):
『跑步機』:50英里 (剩75%);100-150英里 (剩67%);250-500英里 (剩60%)
『戶外』:500英里 (剩70%)
[1英里 ≌ 1.6公里;500英里差不多800公里]
所以很多跑者都會統計里程數,里程到了就換鞋,避免因為吸震力變差而受傷。
不過也有朋友問過我,丫那都1985年的研究了,我都還沒出生,隨著材料科技的進步,現在的鞋子應該材質更好吧?可以跑更遠?
後來找了一篇2004年的文章,「Heel–shoe interactions and the durability of EVA foam running-shoe midsoles」
https://doi.org/10.1016/j.jbiomech.2003.12.022
結論是:
跑500公里,足底壓力比新鞋增加「一倍」!
跑750公里,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下,就會看到結構上的損傷!
看起來,好像800公里就是一個門檻呀...
當然,像爬山朋友那麼多的我,就會有人跟我說,上面那些研究都是EVA中底,登山鞋沒人在用這種啦 (不過野跑鞋還是EVA為主),大部分都用耐操又好用的PU中底 (只是以前技術不好會水解...XD)...丫有沒有人做這種研究?
有唷!在2011年,有篇文章「Mechanical and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running shoes with different midsole materials before and after aging」
https://doi.org/10.1080/19424280.2011.575400
就來比較PU、EVA,還有一個brown rubber (我也不知道是什麼材質),在距離的摧殘後,材質的僵硬程度和緩衝能力。
結論是:
[僵硬程度] 300公里後,不論是EVA或PU,都變得比較硬了。
[吸震能力] 300公里後,EVA已經掉了33%;600公里後,PU幾乎沒有衰退。
所以我自己覺得,走個1500公里一定沒問題啦 (換算嘉明湖都可以走個50趟了)...你常爬山的,走到快磨平再換就好了。(不常爬的,可能會先脫底...XD)
至於雨鞋,這種橡膠底...因為老外不常穿,所以找不到相關文獻,有人找到再傳給我讀一讀,感謝。
{就穩定性來討論}
一般人走路,常常是腳跟外側著地,重心再往前移;所以最常見的磨損部位就是像圖片中的「後腳跟外側」,這會導致鞋子歪一邊。
或是左、右兩隻磨損程度不同,造成高度差異。
這個就和鞋子是什麼緩衝系統沒有關係了...
在2008年,這篇文章「Running in new and worn shoes: a comparison of three types of cushioning footwear」
http://dx.doi.org/10.1136/bjsm.2008.047761
研究了三種不同的緩衝系統 (氣墊、緩衝膠、彈簧),比較在新鞋和舊鞋上的跑步動力學。
結論是:
隨著鞋子的老化,跑步者會改變自己的姿勢以保持恆定的外部負荷。(白話一些就是你的姿勢會跑掉,以維持活動時相同的穩定度,有點像削足適履的概念。)
【結語】
講了那麼多,大家應該都頭昏了吧?
我簡單把心得整理如下:
1. EVA中底,壽命大約就800公里
2. 要注意鞋底磨損的對稱性和整體的包覆性
3. 鞋子太久沒穿也是會壞的,就像輪胎會變石頭胎一樣沒有彈性和抓地力,或是脫膠水解就掉底了
題外話,我很反對小孩的鞋子一雙給很多不同人穿 (哥哥穿完給弟弟,姊姊穿完送妹妹),每個人走路的習慣不同,即便小朋友很快就要換鞋,鞋底好像都沒磨平,但是鞋墊和中底已經是那個人的形狀了,後面穿的人,可能會影響他原本走路的姿勢,甚至造成受傷等情況。
不過,這個理論沒有論文可以支持,大家再想想要不要相信我好了...XD
最後,這篇文章沒有任何鞋子公司的贊助,我從工作鞋到登山鞋都是自己花錢買的,沒人要送鞋給我穿...(咳咳,歪樓了)
大家在評估要不要換鞋的時候,除了經濟上的考量之外,也別忘了足部的健康和走路的安全性。畢竟,姿勢跑掉之後,造成的慢性肌肉骨骼問題,可能花費的成本更高,而且會影響生活品質。
#分享給每雙鞋都穿到磨平的朋友
鞋底外側磨損較大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八卦
【家庭醫學】~ 鞋子多久要換?
大家會不會像圖中一樣,鞋子都要穿到鞋底都磨光了才換呢?
今天從一些不同的角度,討論鞋子什麼時候該換的問題。
{就吸震力來討論}
在跑者圈中,最常被提及的文章就是1985發表的這篇「Shock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shoes」。
https://doi.org/10.1177%2F036354658501300406
內容分別說明了在跑步機上跑和在戶外跑,吸震力減損的差異 (註:中底是EVA材質):
『跑步機』:50英里 (剩75%);100-150英里 (剩67%);250-500英里 (剩60%)
『戶外』:500英里 (剩70%)
[1英里 ≌ 1.6公里;500英里差不多800公里]
所以很多跑者都會統計里程數,里程到了就換鞋,避免因為吸震力變差而受傷。
不過也有朋友問過我,丫那都1985年的研究了,我都還沒出生,隨著材料科技的進步,現在的鞋子應該材質更好吧?可以跑更遠?
後來找了一篇2004年的文章,「Heel–shoe interactions and the durability of EVA foam running-shoe midsoles」
https://doi.org/10.1016/j.jbiomech.2003.12.022
結論是:
跑500公里,足底壓力比新鞋增加「一倍」!
跑750公里,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下,就會看到結構上的損傷!
看起來,好像800公里就是一個門檻呀...
當然,像爬山朋友那麼多的我,就會有人跟我說,上面那些研究都是EVA中底,登山鞋沒人在用這種啦 (不過野跑鞋還是EVA為主),大部分都用耐操又好用的PU中底 (只是以前技術不好會水解...XD)...丫有沒有人做這種研究?
有唷!在2011年,有篇文章「Mechanical and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running shoes with different midsole materials before and after aging」
https://doi.org/10.1080/19424280.2011.575400
就來比較PU、EVA,還有一個brown rubber (我也不知道是什麼材質),在距離的摧殘後,材質的僵硬程度和緩衝能力。
結論是:
[僵硬程度] 300公里後,不論是EVA或PU,都變得比較硬了。
[吸震能力] 300公里後,EVA已經掉了33%;600公里後,PU幾乎沒有衰退。
所以我自己覺得,走個1500公里一定沒問題啦 (換算嘉明湖都可以走個50趟了)...你常爬山的,走到快磨平再換就好了。(不常爬的,可能會先脫底...XD)
至於雨鞋,這種橡膠底...因為老外不常穿,所以找不到相關文獻,有人找到再傳給我讀一讀,感謝。
{就穩定性來討論}
一般人走路,常常是腳跟外側著地,重心再往前移;所以最常見的磨損部位就是像圖片中的「後腳跟外側」,這會導致鞋子歪一邊。
或是左、右兩隻磨損程度不同,造成高度差異。
這個就和鞋子是什麼緩衝系統沒有關係了...
在2008年,這篇文章「Running in new and worn shoes: a comparison of three types of cushioning footwear」
http://dx.doi.org/10.1136/bjsm.2008.047761
研究了三種不同的緩衝系統 (氣墊、緩衝膠、彈簧),比較在新鞋和舊鞋上的跑步動力學。
結論是:
隨著鞋子的老化,跑步者會改變自己的姿勢以保持恆定的外部負荷。(白話一些就是你的姿勢會跑掉,以維持活動時相同的穩定度,有點像削足適履的概念。)
【結語】
講了那麼多,大家應該都頭昏了吧?
我簡單把心得整理如下:
1. EVA中底,壽命大約就800公里
2. 要注意鞋底磨損的對稱性和整體的包覆性
3. 鞋子太久沒穿也是會壞的,就像輪胎會變石頭胎一樣沒有彈性和抓地力,或是脫膠水解就掉底了
題外話,我很反對小孩的鞋子一雙給很多不同人穿 (哥哥穿完給弟弟,姊姊穿完送妹妹),每個人走路的習慣不同,即便小朋友很快就要換鞋,鞋底好像都沒磨平,但是鞋墊和中底已經是那個人的形狀了,後面穿的人,可能會影響他原本走路的姿勢,甚至造成受傷等情況。
不過,這個理論沒有論文可以支持,大家再想想要不要相信我好了...XD
最後,這篇文章沒有任何鞋子公司的贊助,我從工作鞋到登山鞋都是自己花錢買的,沒人要送鞋給我穿...(咳咳,歪樓了)
大家在評估要不要換鞋的時候,除了經濟上的考量之外,也別忘了足部的健康和走路的安全性。畢竟,姿勢跑掉之後,造成的慢性肌肉骨骼問題,可能花費的成本更高,而且會影響生活品質。
#分享給每雙鞋都穿到磨平的朋友
鞋底外側磨損較大 在 後腳跟外側的磨損? 的八卦
大多數人,不管是哪一類型的跑者,後腳跟外側或多或少都會有磨的損情形發生,只要不是單磨損後腳跟內側(重度Overpronation),這都算很正常,但如果您的後 ... ... <看更多>
鞋底外側磨損較大 在 從鞋底磨損程度,看出你的健康狀況!準得太離譜了!! 的八卦

... 鞋底 內側 磨損較 多,可能是小腿向外彎曲,. 有形成X腿的危險。. 鞋跟內側 磨損 的人要警惕佝僂病、. 脛骨發育不全;而 鞋底外側磨損較 ... 大多數人的鞋跟兒 ... ... <看更多>
鞋底外側磨損較大 在 [心得] 鞋子外側老是磨損- 看板female-shoes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BLOG有圖解: https://thicky.pixnet.net/blog/post/22478846
(也歡迎參觀其他厚片人文章^^ https://thicky.pixnet.net/blog )
我每雙鞋子都外側磨損
有沒有人跟我一樣呢?
鞋子的壽命有時候是跟走路姿勢息息相關呀!
內文:
這個結果是我自己先觀察到有這樣的現象,然後朋友的舞蹈老師也這麼說,然後我的整骨
師傅也這麼說,骨科學長也認同,所以畫圖給大家看看,要是站姿不良,真的會讓你看起
來下半身整個寬出去喔!!!
首先看ㄧ下你的鞋子後跟有沒有像厚片人我一樣,有外側磨損的現象。如果跟我一樣,而
且不只是磨一點點,那恭喜你! 你跟我一樣!!! 哈哈哈 (不知道在得意啥)
但是這是有救的!
不只是運動鞋,連高跟鞋的鞋根也很明顯是用外側在走。
為什麼會只有磨外側呢? 就是因為走路是用外八字在走。
左邊是正常的腳印,右邊是外八字的腳印,那為什麼外八字的走法會變成是腳跟外側在著
地呢?
左邊是外八字的腳,走路著地的樣子。如果是正常的腳,第一個著地的地方會是整個腳跟
平均受力;但是外八字的腳,會是腳跟外側先著地,所以最後,鞋子的腳根外側就會整個
磨損掉了。
那為什麼外八字會導致我們的腿型變醜,甚至搞成大腿粗,屁股大呢?
這是我們正常的腿。
當然我們的骨骼沒有長得這麼直線,但是如果以簡單的幾何圖形來說,大概就是這樣子。
腳掌如果沒有變外八字,整雙腿到骨盆就會四平八穩的。
那要是我們開始變外八字了,用外側腳跟著地,就會變成下面這樣。
我們的腳掌如果變外八了,一定會牽動到腿部肌肉,不可能只有腳掌變形。因為如果只靠
腳掌外側著地,是無法好好支撐身體重量的,會東倒西歪 (大家可以試試看故意只用腳掌
外側走路,一定很不穩)。
所以為了要配合腳掌,我們的小腿大腿也會開始有往外擴張的壓力,目的就是希望腿和腳
掌可以盡量是垂直的角度。等到角度調到差不多可以平穩的走路了,大概就會變成下圖這
樣。
因為小腿大腿都往外擴了,屁股一定也要擴出去,因為大腿是和屁股相連的。
<Note>
有時候只是肌肉附著的位置變了,所以只是肉凸出去;但是有些人比較嚴重,是影響到骨
盆也變形了,而且有些人不只是往左右平面擴出去,甚至還有上下高低不一,或是某ㄧ邊
往前或往後變形,姿勢就更難矯正了。
如果我們比較一下變形前後的骨盆位置和重心的轉移,就會是這樣:
整個往外移了! 腿就更合不攏了。
腿往外擴出去之後,有的人就會變成O型腿,而且可能會有增幅的現象,如下圖:
因為腿長期變形,靠外側的肌肉呈現比較拉長的狀態,內側則是壓縮的狀態,肌肉就像彈
簧一樣,要是長期被拉長或壓縮,久了一定會彈性疲乏。
而且上半身的重量也不輕,加上大腿比小腿粗,所以小腿的外側必須多長一點肌肉出來,
才能盡量跟大腿呈現一直線,才能好好的支撐重量。所以小腿外側 (紅線部分) 就是多長
出來的肌肉,而且還挺硬的,不像後側的肉那麼軟。
那要怎麼改善呢?
除了花錢去整骨或雕塑線條之外,最簡單最便宜的方法,就是改變走路的姿勢,本來用腳
根外側著地,現在要改成用腳掌內側著地。
左邊的圖就是腳掌著地的角度,本來是用外側著地,要改成要用內側著地。當然是不用角
度壓成這樣,只是說畫成這樣比較好想像怎麼用內側著地。
右圖就是該要用內側去著地。
改變著地位置之後,我們的腿也會跟著變形喔!
整個過程就像逆著進行一樣,先把腳掌角度轉過來,接著腿部肌肉就會變成是內側拉長,
外側壓縮,然後慢慢逆回去矯正姿勢。
別小看這個小小的角度喔! 如果你真的改變姿勢,你會發現大腿內側要發力,你才有辦法
好好的用腳掌內側走路,走久了大腿內側是會酸的喔!
<Note>
因為長期姿勢不正確,所以大腿內側的肌肉很少被操到,多半摸起來都軟趴趴的。而且肥
肥的,穿裙子的時候甚至會摩擦到大腿內側,越是摩擦就越會把腿打開,然後就越來越開
,ㄧ發不可收拾。
來跟大家分享一個 "訓練大腿內側發力" 的小訓練~
因為現在大家坐著的時間實在太長了,所以這是一個坐著也可以做的訓練。
首先你坐著,拿一張紙,用膝蓋最前端夾住,別用到大腿的肉。夾越緊就越有效,看你能
夾多久就夾多久,別讓紙掉了就對了。別小看這個動作喔,就算只是輕輕夾住,夾很久也
是會酸的。
接下來就是厚片人我的示範啦!!!
為了不要給大家看清楚我的腿,所以我用背光黑影法來拍照!!! XD
背光黑影法: 就是我躺著,對面開燈,然後把腿抬起來照相! 拍好多張,結果腿和肚子都
好酸 orz
這是我的腿~ 我一定要聲明ㄧ下! 因為這是從大腿往指尖拍,所以大腿比較靠近相機,看
起來比較粗! 絕對不是原本就這麼肥~~~~!
我的小腿很明顯,內側幾乎沒有什麼肉,一摸就是骨頭,照片裡面小腿內側這麼直,就是
因為那就是骨頭! 但是小腿外側就整個膨起來,就像上面的圖解一樣。
屁股就更不用說啦,我屁股整個寬出去,給師父整ㄧ整壓ㄧ壓之後,真的會變比較小! 但
是要是姿勢都沒有改善,時間久了就又會寬出來了。
這個是我示範改變姿勢的結果。
左邊是我一直以來的壞姿勢,腿舉起來,腳板就是兩側外側往前伸長,但是內側是往內縮
進來的倒V字型。小腿之間的縫隙也有點大。
右圖就是我盡量把腳板壓平,內側往前壓,這樣一來小腿內側的肌肉就會拉長,外側會縮
小,中間的縫隙也變小了!
個人覺得效果蠻清楚的,希望大家有看懂 @@
[厚片murmur]
我覺得改變走路的姿勢,是很簡單也是很難的事情。
很簡單是指,只不過就是改用內側去著地而已,夾個紙就可以訓練大腿內側,抬腿的時候
盡量壓腳板,聽起來都不難都只是小動作,也不用花錢治療。
但是很難就難在,你有沒有辦法持之以恆。
我也都只有想到的時候會提醒自己要注意站姿,要夾膝蓋,要抬腿。但是平常沒有想到的
時候,就還是這樣壞姿勢下去。要持之以恆真的是要常常提醒自己,而且不要因為有點酸
就放棄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17.197.19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