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分手是好事]
大多數的分手都是會有一方處在「非自願」的狀態,相愛需要兩個人同意,分手卻只要一個人就能決定,這是愛情最殘酷也最真實之處,因為相愛是兩個人自願、主動的關係,但只要一方不愛、不願意或不想要,愛情關係就自動失效了,即使苦苦追回、努力挽留,甚至抵死不從,其中一人離開了,這段關係就無法成立。
遭遇非自願分手,甚至強迫分手,一定是痛苦的,有些人苦苦思索不得其解,對方也不願說出真正想分手的原因,「不愛了」「不喜歡了」「感覺消失了」「都是我不好」「我是個爛人」,或者對方根本不提出分手,只是跟你漸行漸遠、甚至對你越來越冷淡,讓你忍受不了而提出分手,或者沒有分手,他直接開啟了另外一段關係,逼你非走不可。
這些分手對非自願的這一方看起來都是不利的,還在乎、還在愛裡的那個人肯定是比較痛苦的,但換個角度想,如果這個人連處理分手的能力都沒有,這個人連跟你好好把分手原因說清楚都沒辦法,只會用冷淡、消失、逃避甚至是直接逃走,這樣的人,怎麼可能與你一起面對漫長一生中會遭遇的各種困難,怎麼可能與你一起患難、一同成長?無論你們經歷過多少美好、累積了多少記憶,走到這裡,他就是不要了,你一點辦法也沒有,你們已經失去了繼續下去的能力,被分手的一方一定非常痛苦,也感到無奈、無助,甚至是被拋棄的悲憤,但是,除了悲傷、痛苦、反省,你還必需認清這個人其實「無法勝任」你的人生伴侶,也不再是你的選項了,他可以選擇分手,你也可以毅然選擇放下,你並非沒有選擇,也並不是只能哀嘆自己一定犯了什麼錯,或者自己是不是變得不可愛了,「被分手」不過是兩個人解除了戀愛關係,是這個人不能與你一起成為戀人,並不代表你的失敗。無法處理善意分手過程的人,肯定也不能好好與你相愛,這是非常簡單的道理,這樣的分手,長遠來看,對你未嘗不是好事,你可以從這段無法一起開創未來的關係裡離開,將來還會遇到可以一起努力的對象。
我時常看到這樣的例子,某些戀人相處時吵吵鬧鬧、打打罵罵,怎麼都不對盤,有時吵得天翻地覆、兩個人簡直像走到惡夢深處都走不出來了,痛苦地分手後,看到他們各自有了新對象,簡直就像換了人格似地,過去不會做的事開始努力做了,過去計較的不計較了,有些人甚至連事業、人際關係都變好了,甚至連長相、穿著都變了,真是太奇妙了,只能說,有時人們是通過一段不舒服、不適切、讓你撞破頭似的關係裡,瞭解到愛情無法勉強,相愛並不等於可以相伴,墜入情網非常容易,但維持關係卻是無比困難。
「為什麼他不好好跟我分手」你可能會這麼想,但這也是愛情裡無法勉強的地方,我們甚至就是得通過分手的過程,才能夠加理解一個人。
「我怎麼知道麼時候我應該放棄呢?」「會不會他只是一時迷惘?我要不要繼續等待?」這些念頭一定會有,但是,親愛的,當他說要分手的時候,再怎麼努力也只是你一個人的事了,還想愛他的心意,想要繼續的渴望,心中依然還有的眷戀、深厚的情感,都只能放在自己心裡,要等待?挽回?改善?也都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誰也不能阻止你繼續去愛,但這份愛,無法保證你能改變結局。
「可以努力,但不要勉強」,我們都是通過相愛、相處來認識對方,這是自願的互動,誰都可以中途喊停,沒有任何一段感情重要到你必需喪失自尊、放棄人格、甚至必需要扭曲自己才能維持。愛情都是摸摸索索開始的,必然曾經有過美好、有過恩愛,有過兩人心意相通的時刻,後來走不通了、不能相互理解了,不願意互相陪伴了,即使看起來好像過去的努力都白費了,即使只有你一個人留在現場,即使你像是那個被拋棄的人,你也可以通過自己的思考、反省從中找到有助於你生命的片段,你不是只能反覆地活在「為什麼他不繼續愛我了」「為什麼他選在這時候分手」「為什麼他不願意告訴我為什麼」「為什麼他正在快樂而我卻這麼悲慘」這些鬼打牆的糾結,給自己一段時間悲傷、哀悼,認清兩個人走不下去不可能只是一個人的錯,而是互動的結果,這條路走不通,還會有其他你可以走的路,不要強求、不要企圖改變事實,你依然可以從這段過往裡找到美好的記憶,珍惜那些記憶,不要留戀、別追悔,而是讓這些好的、不好的、做對的、做錯的,都當作是下一段關係裡可以改善、珍惜、努力的方向,不要自憐、也不要自毀,愛情本就是一生的課題,這一課結束了,你還會進入下一個課題,你可以讓這份離棄成為讓自己蛻變的力量。
有些分手是好的,只要你能通過眼前的痛苦,只要你終於體會到你經歷過的都沒有白費,只要你不繼續活在悲傷、自毀、不讓一次失去打人生擊垮,他沒有能力處理的分手,你可以用自己的善意讓這個故事有個更好的收尾。即使還不能祝福,至少可以放手,即使心中仍充滿殘念,也不讓自己就此失去勇氣,因為你認真愛過,就不要用悔恨作為結束,愛情裡的努力不保證幸福、不通往回報,每一段半途而廢的關係,也可以是生命裡貴重的學習。
有些分手是好的,我們在體會了失落之後,才會知道,我們可以無怨無悔去愛,可以不顧一切去愛,更要學會在應該停止的時候,勇敢選擇離開,做出對愛最好的決定。
#不是所有親密關係都叫做愛情
博客來 http://bit.ly/04400280-B
誠 品 http://bit.ly/04400280-ES
(電子書同步上市)
面對失去好好悲傷電子書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與父母的和解,
同時也是與自己的和解
「徹底面對過去創傷的階段結束之後,可以開始察覺當事人身上的變化。當充滿否定與負面言詞的壞話說盡,接著依戀障礙者將開始想起過往快樂的經驗及父母(養育者)為自己付出的往事,能夠客觀地看待與創傷並存的正面記憶。」
有時候,有些朋友會問我,什麼叫做讓情緒自在地流動?
作者舉的這個例子,真是很好的說明。當我們容許我們自己,體驗對我們理論上要最親最愛的人,那種飽含著罪惡與內疚的負面情緒,我們便有機會,脫離某種綑綁。
我們好像可以進入一個新的世界,心裡有前所未有的輕鬆,正面的情感開始過來跟我們做朋友。那些以為是鐵石一塊的怨懟,原來可以碎裂,原來可以被認可為只是一種生命的體驗。
「這時,對父母不再只懷抱著憎恨,也會發現自己其實曾經被愛過,明白正因自己愛父母也需要父母的愛,所以才會產生憎恨的情緒。於是,悲傷與憤怒的色調逐漸添上愛、原諒與希望的色彩。藉由向身旁的陪伴者分享這一切,過往的束縛將會慢慢消失,變成在現實生活中活下去的力量。」
能完整經歷這一段,真是一種祝福。不過,並不是很容易,大部分人的糾結不一定能被梳理開來,一切的愛恨彷彿隨著父母的離世,或者單純是從此不再相見而凝結在某個瞬間(其實並沒有)。
不過,不是都得要梳理開才能活,不是都要臣服在金色光輝渲染的正面情緒,才叫人生。有些朋友,就喜歡在凝重的空氣裡,看著陽光照耀下的陰影,那也是一種景色,那也是一種對我們不敢言說的醜惡,一種真誠的領會。
都好,都可以,過得去就好。如果,能不執於一方,能不催眠自己,只能留在黑暗裡,那也不錯!
圖文摘自《依戀障礙》,已請求出版社的授權,跟各位朋友一起揣摩,理解、諒解、和解的過程。
--------------------------------------------
當憤怒轉變為原諒
【岡田尊司】
徹底面對過去創傷的階段結束之後,可以開始察覺當事人身上的變化。當充滿否定與負面言詞的壞話說盡,接著依戀障礙者將開始想起過往快樂的經驗及父母(養育者)為自己付出的往事,能夠客觀地看待與創傷並存的正面記憶。
從這時期開始,當事人將不再只看否定的那一面,也會重新檢視起好的一面和接收到愛的部分。不再全盤否定,而能開始理解父母也有無法順利表達愛的時候,願意承認父母雖然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但已盡他們所能努力付出了愛。
這時,對父母不再只懷抱著憎恨,也會發現自己其實曾經被愛過,明白正因自己愛父母也需要父母的愛,所以才會產生憎恨的情緒。於是,悲傷與憤怒的色調逐漸添上愛、原諒與希望的色彩。藉由向身旁的陪伴者分享這一切,過往的束縛將會慢慢消失,變成在現實生活中活下去的力量。
接下來,當事者開始想為曾經帶給父母的傷害道歉,想感謝他們的養育之恩等等,有不少案例因此得以與父母坦然和解。
一旦能再次接近父母,事態就會產生戲劇性的好轉,開始走向真正且穩定的自立。對許多人來說,此時或許是在遠離或失去父母多年後,終於再次與父母見面的階段。能在父母還健在時達成內心的和解,當然是最幸運的事,對為人子女的當事人而言,也能獲得更多勇氣與力量。
不可思議的是,與父母的和解同時也是「與自己的和解」。在那之前當事人或許會一味否定自己,此時也將開始接受自己,逐步產生自信。
依戀障礙者之所以常對父母抱持否定的看法或情感,其實是反映著過往父母對自己的否定,進一步造成了自我否定的態度。與其說這是一個認知上單純否定的問題,不如說是透過依戀影響情緒的問題,並且比前者具有更大的影響力。
.
依戀障礙:為何我們總是無法好好愛人,好好愛自己?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7453
--------------------------------------------
2016年9月《靜下心去愛》新書上市
1.博客來: http://ppt.cc/8fqNI (79折)
【博客來2016遠流全書系,2書75折】
2.金石堂: http://ppt.cc/T0BZ9 (79折)
3.誠品: http://ppt.cc/6Vahf (79折)
4.星馬地區: http://ppt.cc/a2qjC
免費電子書借閱平台: 台灣雲端書庫(可借《靜下心去愛》、《我想傾聽你》、《謝謝你知道我愛你》、《找一條回家的路》、《跟自己和好》)http://0rz.tw/HJCSM
面對失去好好悲傷電子書 在 陳雪 Facebook 八卦
[童年裡的創傷會發作在愛情裡]
情變後,她踏上漫長的療傷之路,一開始的憤怒、悲傷、毀天滅地的破碎感,都讓她驚懼不已,她總是回想自己是如何一路一路陷落,那段看似美好的關係,是在何時破裂的。她感覺自己完全失控了,無論私底下怎麼想,只要到那個人,就又會回到原來的模式裡,她總是扮演照顧者,她為他打點一切,即使她那麼傷心了,看到他的時候也只想到他的需要。
「不知道為什麼,在他面前,我就沒有了自己?」她說。
我問她認為怎樣才算有自己?
她說,內心知道自己想要的,敢於去爭取,對於不要的,能夠拒絕。考慮任何事,不要忘了自己的能力與需要。
她說得很好,但自己卻做不到。
「因為你一直很不安吧,覺得自己的價值就是為別人付出,而每當你付出的時候,才會感到安心。」我問她。
好像真的是這樣。她點點頭。
身為長女的她,從小就是個照顧者,失能的雙親,無法照顧小孩,她只能強迫自己長大,在最應該被愛、被照顧的時候,她都在照顧別人,她記憶裡的青春期,都在打工、賺獎學金,送父母去醫院,很多時刻,她都是超過極限地透支自己,在校園與醫院跟打工的地方奔波,吃睡都隨便,「只想活下去。」
沒有任何人可以依靠,只能靠自己。
她一直以為因此她非常堅強,也不輕易相信別人。
沒想到,一旦戀愛,她卻從內心深處把自己託付給了對方。那種深深的依賴與託付,是前所未有的。
因為依賴與託付,所以她盡全力去對那個人好,因他就是她,他好她也才會好,正如從小照顧家人,她對所愛的人能做的也就是照顧、付出、凡事替對方著想。
「這樣不對嗎?為什麼最後他卻覺得被束縛,感到不自由?」她問我。
因為從來不曾真正接納別人,一旦接納了就毫無保留,不曾託付過,一旦託付,也就是全身心的託付,這樣的心態,無疑是把自己整個人的重量壓到了別人身上,自己或許覺得這是真愛,是信任,是愛對方的表現,你也盡力在這過程裡,努力對他好,但出發點錯誤,結果就不會正確。任何人,無論多麼深愛,多麼需要,內心曾經歷什麼樣的傷痛,都不能把愛情用來取代親情,不能把戀人視為父母的化身。
我們時常這樣做而不自知,我們時常在愛情裡索取童年時得不到的,比如無止盡的關懷、永遠不變的保護、不會切斷的聯繫。
這些都是血緣上的親情才能給予的,是我們在襁褓期、幼兒期、童年時代,父母應該給予我們的,那種無私的照顧,全然的安全感,型塑了我們的性格基礎,也造就了我們的感情模式。
但愛情是平等的,是兩個成年人的自願關係,與親情不同,我們誤以為愛情也是只要努力付出,只要認定,就會得到回報,就會被好好珍惜,但我們只需想想,這世上尚且有無法盡責的父母,更何況只是戀人,當人墜入情網,往往起因是一時衝動,是一種浪漫的心緒,既無血緣上那種無法切斷的連結,也沒有友誼那種長久累積的基礎,愛情,憑藉的是一股突然間的吸引、相知、或者某種說不出是什麼的氣息,只是個觸媒,將兩個人毫無關係的人聯繫起來,接下來各憑造化。
真正的愛情,是在親密關係裡一步一步、一點一點建立的。
所以,當你不自覺複製了童年感情的模式,扮演照顧者,或者期待對方成為照顧者,當你期待童年時沒有滿足的(或童年時代習慣被給予的)都能在愛情關係裡被滿足,你甚至期待一個給予你愛情的人,能夠扮演救贖者,將所有你渴望擁有的都帶給你,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卻可以選擇戀情,無法選擇原生家庭,卻可以選擇配偶,所以在戀愛之初,我們腦中已經充滿對這段戀情的過度想像,我們賦予戀人太多責任與期待,甚至也對身在戀情中的自己有了不準確的評估,我們以為自己天生是個夠好的情人,我們以為只要墜入情網,就知道怎麼去愛。
愛沒有那麼容易,愛人需要能力。
天生即有的只是一股愛的慾望、衝動、能量,要化成什麼樣的行動,應該如何舉止,如何決定,需要後天學習。
在愛情裡扮演照顧者,付出者,這種照顧與付出都像是本能以及為了得到安全感而做出的反應,她雖能付出卻不是強者,她無法確知對方是否需要這樣的付出?這種付出與投入是否造成了彼此關係的失衡,也讓自己日居劣勢,越付出越沒有安全感,越期待對方同樣的回報,在付出的同時也給自己預設了「天長地久」的期待,只顧著照顧對方,卻忽略了自己有沒有成長,是否在關係裡失去自我,對未來的期待與計畫,是不是都圍繞在對方身上,一旦對方有異變,她的世界全盤瓦解。
失戀一定會傷心,被背叛,被欺騙必然會難過、失望、受傷,然而所有關係都是互動的結果,這段關係是不是複製了你習以為常的模式,你有沒有在關係成長,你是否在關係美好的時候努力去處理自己過往的傷痛,設法從那些會導致你受傷的習慣裡掙脫出來,你已經不是那個需要養家的少女了,卻還用這樣的方式去寵愛你的戀人,你以為這是付出,卻不知道這樣的行為會導致關係失衡,姑且不論他是不是渣男,你自己就要學習「愛的心意可以無限,但愛的能力卻有其限制」,我們不能只是為了安心而去愛,要做對於愛情好的事,無限制的付出,毫不節制的給予,都是寵溺,是讓對方無法成長,不能與你平等相處,真正對愛情好的付出是,我對你好,並且期待這份善意可以成為關係的材薪,為彼此帶來良好的互動。
失去自我,要如何付出?
走過情傷,我們可以期許自己的是,我們已經不是無法保護自己的小孩了,面對一個所愛的人,要記住彼此都是成人,所有成人關係的第一步都是,彼此成熟獨立,主動付出,且深知這份付出不計回報,也不會因為失落而支離破碎,我愛你,但失去你,我的世界依然繼續運轉。
#不是所有親密關係都叫做愛情
9/1 正式上市(電子書同步上市)
博客來 http://bit.ly/04400280-B
金石堂 http://bit.ly/04400280-KG
誠 品 http://bit.ly/04400280-EG
圓神書活網 http://bit.ly/04400280
面對失去好好悲傷電子書 在 允許悲傷最溫柔的療癒 :: 讀書心得分享網站 的八卦
...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心得,失去的悲傷,悲傷療癒,面對失去好好悲傷,對往生者說的話, ... 允許悲傷──最溫柔的療癒》電子書-面對失去的傷痛,我們需要的,從來不是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