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沒事,小孩才會沒事。
媽媽必須將自己視為一個完整體,一個同時存在優點和缺點的人,別因為單一的情緒失控問題,替自己貼上問題媽媽的標籤,掩蓋掉自己的無數優點。
我就是我,有過愛、有過恨、有過心痛、有過傷心、有過幸福,都是伴隨自己走過人生的重要感受。我們的孩子也可以這樣走過。
媽媽散發出的「我沒事」氣味,會傳遞到孩子身上,讓孩子知道「我也會沒事」。
取自《覺醒媽媽的心理課》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談到我們內在要有安穩,才能在關係中給出安穩。這麼巧,跟這篇摘文的概念重疊了。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275848830192156/
「每個人都擁抱著自己的傷痛過日子,這就是人生。」
長大的過程中難免受點傷,但常在版面上的朋友就知道,不用去否認它。否認它,就難以消化、整理,並且更是不容易走到在傷痛癒合後新生。假裝傷痛不存在,常常反而無意識地重複,我們其實並不一定喜歡的行為模式。
「媽媽的創傷不是疾病,它是認真活過的證據,是捱過歲月的痕跡,是一起生活的同伴,也是往後還要攜手成長的自身一部分。」
還好,大部分我遇到的朋友,或多或少都願意面對自己以前的痛。然後,藉著傷,去成長。
「孩子會因媽媽的創傷而獲得鍛鍊,因媽媽的創傷而受到更多呵護。」
不過,孩子不一定有能力承受來自媽媽的傷,這是我跟作者看法不一樣的地方。不少孩子因為原生家庭的對待,需要在長大之後耗費許多時間復原。
但是順利接納並轉化傷痛,可以讓我們更堅強果敢,這我贊成。過去的傷痛,其實可以是幫助我們迎向未來挑戰的能量。
祝願您,把握自己的主體性,並且成為完整的自己!
.
ps. 昨天早上有贈書活動,歡迎參與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hotos/a.248192138530437/3672499342766349/
*********************************
媽媽沒事,小孩才會沒事
【文/ 尹宇相】
媽媽必須將自己視為一個完整體,一個同時存在優點和缺點的人,別因為單一的情緒失控問題,替自己貼上問題媽媽的標籤,掩蓋掉自己的無數優點。媽媽一時的脾氣失控,不會毀掉孩子的人生,也不會因此導致孩子情緒出問題。
孩子的「心理耐受程度」是天生的,與媽媽的創傷程度相互搭配。帶有創傷的媽媽生下的孩子,心理耐受度也會相對高,因此不用太擔心。孩子能掌握媽媽的特性,用自己的方式去適應,而且孩子比媽媽更強、更聰明,具備守護自己的力量。明智、厲害的媽媽,是相信孩子自身力量的媽媽。
與其在情緒失控後,焦慮懊悔「我沒資格當媽媽,孩子會被我毀掉」,對孩子抱持信任,心想「雖然我一時失控,但孩子有守護自己的力量,不會有事的」,不是更好嗎?
執導心理劇將近二十年,我見過近千名主角,他們的人生如同一部部小說,不少案例曾在年幼時期遭受虐待,許多人是在「我幹嘛生下你這種人」、「你應該要是兒子的」、「都是你讓整個家雞犬不寧」這類謾罵聲中長大,然而,這些承受苛薄對待、遭受虐待而長成的主角們,不是入院治療的精神疾患,而是老師、護理師、社工等深具專業、過著穩定生活的人。
每個人都擁抱著自己的傷痛過日子,這就是人生。孩子的人生不會因為父母稍微動手打一下,或是一時抑制不了怒氣而毀掉。孩子沒有這麼脆弱,人生也是這麼純粹。媽媽的創傷不是疾病,它是認真活過的證據,是捱過歲月的痕跡,是一起生活的同伴,也是往後還要攜手成長的自身一部分。
孩子會因媽媽的創傷而獲得鍛鍊,因媽媽的創傷而受到更多呵護。
以下是偶然在網路上看到某位媽媽發表的文章。
***
我是個可怕的媽媽,習慣用果斷、嚴厲、恐嚇的語氣對女兒說話,我想應該是受到我媽的影響,因為我也是在這種對待下長大的。剛開始,每次發現自己出現這種舉動,我都會陷入痛苦、內疚的情緒中。決心「絕對不要跟我媽一樣」,卻不容易改變。但現在的我不再自責了,我決定盡最大的努力改變,忍不住又出現同樣舉動時,跟自己說聲「啊,我又犯同樣毛病了」。
我無法完全抹掉可怕的媽媽樣貌,因為我從小看著長大,耳濡目染下早已習慣了,否定我的樣子等同於否定自己過去所有的人生,否定過去的人生又怎能以自己的身分,繼續過生活?我試著去諒解不得不那樣做的媽媽的無奈,也諒解不由自主沿襲媽媽舉動的自己,並且對於努力克制這種舉動的現在的自己,給予鼓勵。除了持續盡力改變外,別無他法。我曾非常厭惡那樣的媽媽,但現在我還是很愛她,一路以來也相處得很好。
因此我在想,作為媽媽的我看似有很大的問題,但或許那根本不是問題。即使我在權威的媽媽底下長大,照樣捱過強烈的叛逆期,反抗到底、走自己想要的路⋯⋯。
我雖然嚴格,但也能激起孩子不服輸的念頭,不是嗎?孩子會生成戰勝媽媽的能力⋯⋯我相信我女兒會成為這樣的孩子。
不論過程如何,重要的是現在的我過得很好,而我女兒會過得比我好,因為我比自己的媽媽更嚴厲。至少我已有所覺察,知道這樣對孩子的態度是不對的。能雲淡風輕地分享自己的心情、對媽媽和女兒懷著感謝、對自己感到驕傲,我想這就夠了吧。
***
寫出這篇文章的媽媽相當了不起,她的做法很值得學習。年幼時期雖然受過傷,但那些傷會在人生路上慢慢克服,照樣能走過結婚、生子階段,順利生活至今。這樣的心態是健康的。我就是我,有過愛、有過恨、有過心痛、有過傷心、有過幸福,都是伴隨自己走過人生的重要感受。我們的孩子也可以這樣走過。這位媽媽的女兒一定會是個自信磊落、勇氣過人的女性。媽媽散發出的「我沒事」氣味,會傳遞到孩子身上,讓孩子知道「我也會沒事」。
媽媽沒事,小孩才會沒事。
.
以上文字取自
覺醒媽媽的心理課:疲憊媽媽的「有毒情緒」,自我覺察與療癒的練習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8725
方言文化‧Babel Inside
https://www.facebook.com/babelinside/
.
7/11台北公益免費_葛拉威爾《解密陌生人》新書分享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136708193381293/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非暴力溝通誠品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當男性從來不學習情緒勞動時,他們也錯失生活中很重要的一大部分。當然,有人代勞肯定過得很舒服,但是當別人負責處理你生活的一切細節時,你的生活永遠不是屬於你自己。
讓大家預期一種更平等分攤的情緒勞動,這並不是在轉移負擔,而是為了鼓勵每個人改善生活。
我們可以學習如何為孩子樹立更好的平等榜樣,以免他們承襲我們的錯誤模式。我們可以讓男人有機會以新的角色體驗情緒勞動,更充分地體驗如何為人父、為人伴侶,以及成為一個男人。
取自《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
*********************************
各位朋友,晚安:
不少男性期待女性來照顧好自己,尤其在婚姻裡。這很可惜,因為一個人學著好好照顧自己,才能好好照顧人。進一步來說,這是維繫關係的重要能力。
當男性開始學習情緒勞動的時候,對男性是有好處的。對我來說,我最明顯看到的是:可以改善跟家人的關係,讓自己在家的時候有歸屬感。
一個會帶孩子的男性,跟孩子關係不錯的本身,就不會覺得自己被邊緣化,會感覺自己有價值。贏得尊重的方式,不是常大小聲說話,讓人害怕,或者不斷說教,叫家人學會感恩自己。
能給出愛的人,又同時有界限,很自然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與感恩。這不只很適合用在家庭,用在職場也很重要。
祝願您,能看見情緒勞動的價值,能看見自己的價值!
.
ps. 這本書在昨天晚上有辦贈書活動,請參考下列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hotos/a.248192138530437/3659859060697044/
*********************************
【文/ 潔瑪‧哈特莉】
每個人都必須改變他對情緒勞動的看法,這樣一來,我們才有可能重新獲得情緒勞動這項技能背後的真正價值。沒錯,情緒勞動可能是我們的剋星,但也可能成為我們的超能力。我們需要瞭解這種勞動有其價值,並把它公之於眾,讓大家可以清楚看到。這種關懷和管理情緒的智慧是一種寶貴的技能,是一種密集的解題訓練,還可以獲得同理心的額外效益。賓州州立大學貝克斯校區的傳播藝術與科學副教授蜜雪兒.拉姆齊博士(MicheleRamsey)表示,情緒勞動往往和解決問題同義。她解釋:「大家對性別的假設是『男性是問題的解決者,因為女性太情緒化了。』但是在家裡和職場,解決多數問題的人又是誰呢?」身為伺候我先生和三個孩子的家管,我非常確定我知道答案。儘管這些情緒勞動令我們沮喪,但這種照護型的勞動本身是一種寶貴的技能。我們熟練地設想大局,宏觀地思考結果,輕易地調適意外狀況,用心地投入工作、培養關係、因應偶然的互動。這些技巧是確保我們細心完成精神任務及情感任務的資產,這裡的細心不只是專注在任務細節上,也是專注在他人身上。情緒勞動在生活中呈現的方式,就像是以維繫社會的文明細線,編織成一幅精緻的掛毯。少了情緒勞動,我們活不下去,我們也不該期待情緒勞動消失。
我們應該把情緒勞動變成一種人人都該擁有及理解的寶貴技能,因為那可以讓我們更熟悉自己的生活。它能使我們更充分地體會生活,使我們成為最真實、最充實的自己,男女皆然。減輕女性被迫承擔的龐大重擔,同時讓男性進入一個充實的生活新領域是有益的。我們不該只想著「平分」情緒勞動,更應該去瞭解伴隨那些重擔而來的東西。即使目前女性被迫扛起不平衡的重擔,女性也因為情緒勞動的存在而更長壽、更健康。女性把規劃和深謀遠慮納入生活中,關心人際關係的培養與維繫,為了讓他人過得舒服而不辭辛勞地付出,她們的伴侶無疑因此受惠了。哈佛大學的研究顯示,已婚男性通常比未婚男性更長壽、更健康。他們的壓力較小,罹患憂鬱症的情況較少,身體也比未婚男性更健康,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妻子管理其生活的方式使他們過得更健康。多項研究發現,喪偶及離婚的男性過得不如喪偶及離婚的女性,因為少了伴侶投入時間和精力去管理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健康、舒適和社交關係都會受到影響。當妻子是家中唯一回應聚會邀約、唯一負責召集家人參加活動、唯一負責維繫社交關係穩健發展的人時,失去她也等於失去所有人。那也表示,那些人際關係本來就不屬於男性。
女性負責維繫男性與親友的關係,也確保伴侶飲食健康、做運動。她們幫男性卸下原本落在他們身上的任務,充當男性的第二個大腦,幫他們記住他們覺得不夠重要而不需要記住的「小事」。然而當男性從來不學習情緒勞動時,他們也錯失生活中很重要的一大部分。當然,有人代勞肯定過得很舒服,但是當別人負責處理你生活的一切細節時,你的生活永遠不是屬於你自己。目前這種情緒勞動的失衡,導致大家持續預期男人不必建立自己的社交關係,不必深切地關注個人生活的細節,不必從打造個人生活及家庭中尋找意義。
這促成了一種讓霸道的陽剛氣息蓬勃發展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大家依然指望女性以各種方式照顧男性,所以男性永遠不會學習照顧自己,不僅身體上如此,情感上和精神上也是如此。我們告訴整個社會的男性,他們無法處理情緒勞動,他們需要把一切細節委派給女性處理,他們無法隨機應變,也無法學習這些可以深深改變其生活的技能。我們讓男性對這種依賴他人的人生感到無可奈何,儘管男性擁有那麼多的權力和特權。這樣做只是在助長一種對每個人都有害的惡性循環。改變這種動態不僅不會傷害男性,還可以幫助女性,讓每個人都因此獲得解放。讓大家預期一種更平等分攤的情緒勞動,這並不是在轉移負擔,而是為了鼓勵每個人改善生活。
平衡情緒勞動可以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過更充實、也更真實的生活。負擔減輕的女性可以重新取回自己的精神空間和時間,在職涯上做出清楚的決定,並從真正平等的立場上,感覺到自己與伴侶的關係更緊密。男性可以以新的方式融入人性生活,承擔新的角色,擺脫霸道的陽剛氣息,生活在更緊密相連的環境中,而且不怕幫女性爭取更平等的世界。
霍奇查爾德指出,我們承認生活中情緒勞動運作的方式,反映出我們在社會局勢中的立場。我相信,我們已經準備好打破陳規,邁向新未來。為此,我們必須瞭解情緒勞動所造成的障礙,以便從沮喪中站起來,決定如何好好運用這種深切關懷的技能。情緒勞動不見得會破壞我們的幸福,事實上,它是維繫世界的黏著劑。一旦我們意識到它的存在,瞭解它對生活的好壞影響,我們就可以掌控情緒勞動,改變我們使用這些技能的方式,奪回自主權。
我們可以學習如何為孩子樹立更好的平等榜樣,以免他們承襲我們的錯誤模式。我們可以讓男人有機會以新的角色體驗情緒勞動,更充分地體驗如何為人父、為人伴侶,以及成為一個男人。我們可以為無所不在的情緒勞動劃出明確界限,而不是一味地迎合預期。我們可以把情緒勞動視為一種技能,而不是障礙。套用眾議員瑪克辛.沃特斯(MaxineWaters)的說法,我們可以奪回自己的時間,只在真正有意義的情境中運用情緒勞動的技能,讓每個人(包括我們自己)都覺得世界變得更美好。這樣一來,我們不僅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也可以改善伴侶和後代的生活。當我們一起消除情緒勞動的不平等時,可以改變孩子的未來,我們的兒子還是可以學會恪盡本分,我們的女兒可以學會不必承擔別人的分內工作。
.
以上文字取自
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女人停止操心一切,男人開始承擔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0629
有方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Forward.Publishing/
.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非暴力溝通誠品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底線〉
為了成功劃下界線,你必須洞悉現實,
認清你想要什麼、願意付出什麼,
然後懷抱尊重的心和對方溝通。
劃下相處的底線並非懲罰,而是帶著尊重,
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期望與能力。
這些界線可以讓我們認清現況,
否則我們可能會口吐白沫,大發雷霆。
一旦無法設定有益身心健康的底線,
我們就會變成滿懷怨恨、
怒氣填胸與偏狹小器的人。
.
摘錄自《#我們要有足夠的勇氣讓自己心碎》
作者:雪兒.史翠德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對我來說,「界線」與「底線」有些不同,但在這篇文中似乎可以互換。界線,主要是我們跟人互動的規則,基本上是建立在對彼此的尊重;底線,則是我們選擇是否疏遠或離開關係的依據。
有時候對方無意中侵犯了我們的界線,我們可以藉著非暴力溝通,適當表達。但多次侵犯界線,又被我們判斷是明知故犯,那我們可能開始跟對方保持距離,或者乾脆不見面,這就跟我們的底線有關。
但不管是界線或底線,我們都要在對自己有深刻的了解之後,會比較妥適地拿捏出來。這需要表達與試誤,也可能隨著時間稍有修正調整,這跟我們內、外在轉變息息相關。
祝願您,能設立健康的界線,也能堅持自己的底線!
.
以上文字摘錄自
《#我們要有足夠的勇氣讓自己心碎》
雪兒.史翠德最珍愛的132則生命靈光【插畫典藏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8335
時報出版
https://www.facebook.com/readingtimes.fans
.
贈書直播_那聲永遠說不完的抱歉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398379907901315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