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日一杯奶茶一杯咖啡☕️唔少得,港式奶茶不但係港人集體文化,亦係我精神同肉體支柱,原來我長期係捷榮客仔,陣間「金錢本色」有捷榮集團Tsit Wing Group 捷榮集團首席營運官鄔錦安,一齊摸下咖啡、奶茶底!留言: Ezone
網上直播
http://www.rthk.hk/radio/pth
錄音重溫
http://www.rthk.hk/radio/pth/programme/ezone
#利申一手黨股東
#發誓不是投資建議
#非廣告實屬節目宣傳
#am621 #香港電台普通話台 #e線金融網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Jackz,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出現過唔少連鎖餐廳、酒樓或快餐店,陪伴著唔少人度過愉快時光。幾十年來,各式各樣嘅快餐店陪住香港人成長。有啲仍然風光,有啲只能回味。你腦海閃起嘅有冇哈迪斯、陽光一代同出奇老鼠?香港飲食業一直競爭激烈,好多都風光一時。選出呢十大,你哋又食過未? Text: Wong Ki 10) 烤雞大王 喺KF...
非廣告實屬節目宣傳 在 Jackz Youtube 的評價
香港出現過唔少連鎖餐廳、酒樓或快餐店,陪伴著唔少人度過愉快時光。幾十年來,各式各樣嘅快餐店陪住香港人成長。有啲仍然風光,有啲只能回味。你腦海閃起嘅有冇哈迪斯、陽光一代同出奇老鼠?香港飲食業一直競爭激烈,好多都風光一時。選出呢十大,你哋又食過未? Text: Wong Ki
10) 烤雞大王
喺KFC未壟斷快餐雞市場嘅80、90年代,香港出現本土專攻食雞嘅快餐店-烤雞大王,分店多數位於日資百貨公司food court。戴上膠手套手撕全隻燒雞,配埋粟米真係非常美味,令到另一同業大家樂出「燒春雞」系列打對台,可見點樣風靡一時,可惜只得一時。港產片《最佳損友》,劉華同陳百祥等人食雞食到津津有味,就係喺烤雞大王取景。
9) 農場餐廳
農家意粉前身就係農場餐廳。農場餐廳係香港90年代興起嘅連鎖餐廳,主打簡樸西餐,以抵食、真材實料見稱,高峰時全港分店近50間,只可惜老闆陳興濤喺97年金融風暴破產,全線執笠。2000年代尾東山再起,開「農家意粉」,有分店,結果蝕成千萬,今年年初最後一家都執埋。
8) 金龍船
2000年左右狂擴充餅店同酒樓,應該係為咗上市。賣嘅點心同西餅好靚,價錢當然亦有份量,又賣過廣告,主角係蕭正楠。2003年受沙士影響,生意差,最終捱唔住全線結業。
7) 東東雲吞麵
相信好多人大多透過電視廣告認識呢家粉麵連鎖店,「東東麵,非常麵」,又唱歌又急口令,宣傳包裝真係一流,八十年代時期,東東雲吞麵快餐店業務發展蓬勃,可惜食物品質參差不穩,選擇不多,00年後陸續結業。現在喺超市間中見到東東急凍雲吞同水餃。
6) Wendy's
90年代香港出現好多美式連鎖快餐,除咗Hardee's仲有Wendy's,俾香港人多個選擇。Wendy's是第三大漢堡包快餐連鎖店,80年代以「得意妹」為名登陸香港,惜三年後敗走。91年以「雲狄斯」之名再進軍香港,高峯期擁有11間分店,可惜宣傳策略始終不及麥當勞,未受小朋友歡迎,06年撤出香港。
5) 陽光一代
當年在玻璃櫥窗前看着師傅轉動手上的薄餅,是80後小學生每天放學後最愛的節目。最記得當時其中一間舖喺沙田新城市廣場,現在近GAP服裝店果個位置,門面有塊大櫥窗睇到師傅轉Pizza,成為當時小朋友一大娛樂。屬於香港公司嘅陽光一代,由開餐廳轉型其他界別求存,例如中小學飯盒,仲有「波仔飯」,越做越大。
4) 馬里奧餐廳
專攻意大利口味食品嘅香港連鎖餐廳,裡面有咩食冇咩印象,但最記得係首電視廣告歌,有個疑似著名意大利男高音盧奇亞諾·巴伐洛堤唱歌介紹餐廳嘢食,之後有個細路大叫Mamma Mia。仲有《國產凌凌漆》銅鑼灣皇室堡槍戰一幕背後嘅餐廳門面。呢間屬於大快活集團嘅餐廳,似乎不敵同業Pizza Hut,最終逃唔過易手倒閉命運。
3) 雅香園
70年代的香港人,對24小時營業的雅香園不會感到陌生。
對呢間港式快餐店有印象嘅多數都係70後。專賣中式粉麵,80年代風行一時,希望可以殺出條中式快餐血路,當時仲推出24小時營業,創了香港飲食先河,聽前輩說,餐廳不衛生,係執笠其中一個原因。
P.S. 雅香園曾賣過電視廣告,主角係Beyond黃家強
2) 出奇老鼠
呢家80年代風行嘅美資連鎖餐廳好多人都記得,食Pizza又有室內遊樂場,咁樣crossover法真係好獨特,亦令小朋友樂而忘返,但最終都撤資返去美國,歡樂天地取而代之。
1) 哈迪斯
美國連鎖式快餐,90年代進軍香港。80後對於哈迪斯有深厚感情,除了炸薯圈,蘑菇飯最深入民心,可惜不敵肯德基及麥當勞,最終 2006年全線結業,原因係租金同經營權嘅問題。事實止Hardee's風光時期香港、台灣、新加坡、日本等都有分店,而家縮到只可以喺美國及中東地區先食到。
Source of clips:
香港九十年代廣告 * 美心快餐
https://youtu.be/FvwT0a05pDk
[經典廣告] 1990年 - Fairwood 大快活 (大快活早餐 朝朝咁滿意)
https://youtu.be/IO8kU11PU6w
[香港經典廣告](1995)肯德基 KFC 巴辣雞漢堡
https://youtu.be/ljKMygZ2Lus
[經典廣告] 1984年 - Cafe de Coral 大家樂 (為你做足一百分) (張艾嘉)
https://youtu.be/7kv-H09lGPU
[經典廣告] 1987年 - 麥當勞餐廳 (點點滋味餐)
https://youtu.be/YHngo81X2xc
References:
香港十大 十大消失連鎖食店
RoadShow 路訊網
http://www.roadshow.hk/hk-top-10/living/item/21578.html
香港經典電視廣告歌,你記得幾多?Hong Kong Classic Ads Song Medley 香港經典電視廣告歌Medley串燒:
http://youtu.be/QicfiPyKFR0
Help us caption & translate this video!
http://amara.org/v/W8ms/
非廣告實屬節目宣傳 在 真電玩宅速配 Youtube 的評價
俗話有云:「剪刀石頭布,你沒穿內褲,內褲夾在聯絡簿,快打旋風阿哩固。」
今天【電玩人物誌】就來跟各位介紹「阿哩固」「凱爾」這號人物。
來自美國的空軍少校的「ガイル」,(Guile)中譯為「凱爾」,
台灣玩家普遍稱之為「阿哩固」,而香港也有人叫做「軍佬」。
最大的特徵不外乎就是超有型的衝天髮型,
就連港劇「超級學校霸王」中也由「張學友」用掃把頭來重新詮釋「凱爾」這位人氣角色。
不過「凱爾」並不是掃把頭第一人,其實他實際的造型參考源自於《JOJO奇妙冒險》中的「修特羅
哈姆」,造型非常之相向,不過個性卻天差地遠,「修特羅哈姆」呢是位風騷無比的納粹,而「凱
爾」則是沉穩可靠的美國大兵,
「凱爾」之所以會參與《Street Fighter》的原因,主要是為了替摯友「納許」報仇,進而前往推
倒萬惡的將軍「貝卡」,
不過「納許」跟「凱爾」之間又有哪段戀情、喔不是基情呢?
這又是另外一段故事了。
「凱爾」的技能有別於其他需要「尻招」的角色,屬於集氣放招型,也是最常被拿來練習蹲打的角
色,經典的代表技就是「腳刀」以及出名的「Sonic Boom(音速爆擊)」,
這邊要來講一段有趣的故事,因為早期的電玩機台無法發出「S」的發音,「Sonic Boom」在遊戲上
就是變成普遍說的「阿哩固」,騷包到不行的腳步也是大家對他的印象,
連「歐弟」也在早期的電玩節目中模仿經典的「阿哩固」步伐。
「凱爾」最早出現在1991年《Street Fighter2》,也就是上述中無法發出「S」聲音的黃金年代,
並奠定了《快打旋風》不敗的地位,
火紅的程度讓「凱爾」一躍成為1995年的同名電影「Street Fighter」的主角,
瞧瞧「尚-克勞德·范·達美」那副青澀的模樣,對就是那個「Volvo Trucks」廣告的「范·達美」,
同年也因為電影出了《Street Fighter The Movie》遊戲,接著歷年的系列凱爾幾乎都不缺席,
美國大兵的超級印象讓「凱爾」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在歐美地區甚至把他當成主角一般的宣傳,
在台灣的「阿哩固」則幾乎是成為快打旋風的代名詞,
鋒頭更勝主角的「哈都肯」,
甚至連背景故事上還娶到肯的老婆的正妹姐姐,可以說是遊戲內遊戲外的超級人生勝利組。
本期的【電玩人物誌】就介紹到這邊,我們下個角色見囉。
(C)電玩宅速配 (C)CAPCOM
「電玩宅速配」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tvgamexpress
「美女愛玩Game」節目:http://bit.ly/1Qwt7S3
休閒平台:http://myfun.gamedb.com.tw
遊戲庫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Gamedbfans
非廣告實屬節目宣傳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評價
「#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e Trend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在繁體中文世界中,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2011年的書籍出版,與2019年Netflix的實境節目播出,符合「儀式」與「儀式感」兩個關鍵字的增長。在日本反而沒有這樣的關鍵字搜尋趨勢。而從百度指數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台灣與中國在「儀式感」一詞的數據趨勢上更加類似,大致上是從2018年開始至今,儀式感被開始被強調。
.
從數據上的顯現可推論,一方面因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文本的流行,帶動台灣大眾對生活儀式感的關注,另一方面,2018年起中國對於儀式感的論述也大幅的上升。其中包含了各種媒體文本的傳頌引用,大眾讀物書籍的出版,商業廣告與商品的運作。當然,從結構化理論的角度來看,這也是源自於高度(晚期)資本主義現代生活的盈充,「儀式感」成為一種現代人對峙社會結構的方式。
.
📌#今天的內容有
.
▶ 為甚麼要儀式感?
▶ 「儀式感」變成流行語
▶ 儀式理論的解釋
▶ 流行文化中所談到的「儀式感」
▶ 儀式感的商品邏輯:販售儀式
▶ 邁向幸福還是渴望幸福
.
📣#firstory 聽這裡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f4zhovx5c2n0854a0pggzk8?ref=android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yqb4436c1xX1cqEZEi0zW?si=r0-NQm1GQQ2tqTY1buSwpQ
.
💻#FB 完整論述看這裡: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70123626508590/
.
.
\\\\\ 完整論述 \\\\\
.
▓ #儀式的起源
.
不過當我們朗朗上口儀式感,你有想過那「儀式」(ritual)是甚麼嗎?在法國社會學家Émile Durkheim(1912)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表示,宗教很明顯是一種「社會性的事物」,其由信仰和儀式兩個範疇組成,並且將世界化分成相互對立的兩類:神聖事物和凡俗事物,兩者的區隔透過禁忌維持。Durkheim認為,信仰是觀點(opinion)的表達,存在於表徵(representations)之中,並且表達了神聖、凡俗事物之間的性質與關係;而儀式產生於行為方式,並且規定在神聖事物前如何行事。簡單來說,信仰與儀式就好比於思維與行為。
.
所以儀式就是一個連結「神聖」與「世俗」的行為方式。可是為甚麼我們要連結這兩者呢?人類學家Victor Turner(1969)在《#儀式過程》中解釋,經過儀式過程的三個階段:分隔(separation)、閾限(liminal)、回歸(return),人們就可以從百般無聊的日常世俗,經歷特殊體驗、曖昧模糊的非常神聖,最後再重新連繫現實。這樣的儀式性過程,重整人類的社會結構與生活秩序,獲得意義上的舒放圓滿。
.
▓ #當代流行文化中的儀式感
.
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發展出來的,網路的文案定義,「儀式感」是源自於《#小王子》故事裡所說道:「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片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從前面人類學的討論來看,這個定義的確沒問題,但《小王子》絕對不是源起,應該只是個「宣傳」。
.
從大眾流行讀物來看,李思圓《生活需要儀式感》(2018)告訴讀者,生活細節的留意與經營,可以讓每日生活回到關注自己的感受當中,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特殊時空。高瑞灃的《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2018)也是強調「思考生活,了解自己」,進而重塑人生價值與意義。前兩者算是一種儀式觀點的生活應用,並且著重在美學與心理學的關聯性上。
.
Theresa Cheung的《儀式的力量:成功人士的日常──個個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動作》(2018)就比較神奇一點,他把儀式感與成功關係在一起,「成功人士都在做的標準動作,天天如此」。提供些達到成功人生的步驟。總體而言,「儀式感」論述告訴當代的人們,應該追求幸福快樂的主體,應該拒絕潦草的生活秩序,並且將傳統意義上宗教生活中的儀式方法,轉向注重個人生活的「#體驗」。那是一種在宗教匱乏年代裡的世俗信仰。
.
▓ #資本主義下的儀式感
.
有趣的是,從2018年開始,伴隨著大量的儀式感討論,強調「儀式感」的商品也突然增長。「護甲儀式感」、「護膚儀式感」、「汽車體設計儀式感」、「果汁機儀式感」,甚麼都可以有儀式感。宗教儀式的神聖性功能,因個人主義化的世俗趨勢,被吸收到商品的設計與資本主義的邏輯中,說服人們只要經過日常消費,就能獲得聖靈充滿。
.
在商品的設計中,儀式感被視為一個綜合的體驗系統。儀式感是在儀式活動中,形成的對形態、色彩、結構、材質、節奏、秩序、氣味、流程等綜合性的感官體驗,並且強調其給人帶來的愉悅、神聖、莊重、敬畏的情感。身體的經驗透過商品的細膩參與過程,招回在理性世界中被抹平的自己。
.
在這個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傳統宗教信仰式微,世俗化、個人主義化的精神興起,那些渴望在來世獲得救贖的宗教信念已然緩不濟急,「儀式感」所宣傳的私人化、看得見的、當下在世、立馬解決人的精神困境的目的,反映著我們的新興信仰(丁仁傑,2001)。弔詭的是,不正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將我們推入這個牢籠嗎?
.
儀式感的挪用,同時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渴望與失望、解藥與毒藥。
|
跟我討論儀式感設計的品牌就是 For Twenty 敏弱肌專業保養 😁
|
#參考文獻
.
1. Durkheim, É. (1912). 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le système totémique en Australie (Vol. 4). Alcan.
2. Turner, V.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Routledge.
3. 丁仁傑. (2001). 當代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浮現: 以社會分化過程為焦點所做的初步考察.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1), 205-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