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正在建立握筆姿勢的孩子---✍握筆小球】
這星期我們完成了以精細動作活動為孩子的書寫能力打下基礎的講座,有很多參與的夥伴詢問關於握筆小球的製作。這個活動適合正在建立握筆姿勢的孩子,幫助建立掌內的靜態姿勢,在粗筆寫大字的階段適用。
✏但是,我們還是需要評估跟觀察才能確定孩子的需求,也有很多孩子不需要這些輔助,在足夠的生活參與經驗之後就很順利的發展。
在此,我們再一次的利用影片的方式跟大家分享!
👉其中的重點就在於保麗龍球大小的選擇以及洞的定位
👉還有在講座之中提醒大家的握球測量方式,請一定要注意喔!!
🎉下一場的講座將在年後於台中舉行,需要的夥伴記得關注一下粉絲頁訊息喔。
#這個活動由郭儂臻職能治療師發想
#桃園的夥伴可以去找他呦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460的網紅兒童職能治療師 吳宜燁 All for Kids,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個活動適合正在建立握筆姿勢的孩子,幫助建立掌內的靜態姿勢,在粗筆寫大字的階段適用。 但是,我們還是需要評估跟觀察才能確定孩子的需求,也有很多孩子不需要這些輔助,在足夠的生活參與經驗之後就很順利的發展。 在此,我們再一次的利用影片的方式跟大家分享! 其中的重點就在於保麗龍球大小的選擇以及洞的定位...
靜態姿勢 在 怪獸訓練 (Monster training) Facebook 八卦
【為什麼運動並不都是一樣的】
很多人都知道,自己該動一動了,可是,隨便選擇一個運動直接開始,真的是一個好的選擇嗎?去公園甩手、打籃球棒球、開始跑步或是練重量訓練,為什麼總是沒有明顯的效果,或甚至沒多久就開始受傷了呢?以下是「怪獸訓練課程設計」的一段內容(術科課程見於「動作控制、學習、檢測與矯正」)。
我一直相信肌力訓練有其順序性,一個人要循著「健康的人,強壯的人,強壯的運動員」的順序著手,才不會發生訓練失調的問題,如果沒有按照這樣的順序,當然不是不可能成功,但是很可能在訓練初期就埋下了危險因子,讓後期的、更高難度的訓練變得很危險。在我的教學經歷裡,我經常用以下的流程來解釋一個人的人體如何發揮正常的功能,因為只有功能已經正常,才有可能繼續去接受那一些比較「不正常」的訓練。要開發人體的運動能力,一個可以參考的流程如下:
1. 具備足夠的關節活動度:所有可動關節都在健康的幅度裡暢行無阻,沒有過多的柔軟度限制。
2. 具備足夠的局部肌力:關節周邊的小肌肉群有足夠的力量去轉動關節,到達健康的動作幅度。
3. 具備穩定的靜態姿勢:有能力同時維持一個或多個不動的關節角度。
4. 具備穩定的移動能力:當關節在轉動的時候,可以用自己想要的速度轉動,不會突然失控變快,或是卡住或變慢。又或是當身體有某些部位或肢體在動的時候,其他部位想要定住不動的關節都可以定住不動。
5. 能夠做人體的自然動作:可以做出上肢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推與拉,可以做出下肢的推、拉、轉、走等動作。此外,在非站立的情況下,也可以像嬰兒一樣用翻滾、爬行和仰臥移動的方式移動自如。
6. 能夠加重、加速、整合:可以在人體上述的自然動作裡對抗額外的重量,或是用很快的速度做自然動作(跳躍、衝刺、投擲等),並且可以把不同類型的自然動作直接融合成同一個動作執行(下肢做跨步動作,上肢做水平推動作,如傳球;或是上肢做水平拉動作,下肢做轉跨動作,如鉤拳)。
7. 能夠執行任務:可以在自己要面對的任務裡,發揮高水準的肌力和體能,例如摔一場刁鑽又力大無窮的角力,跑一場馬拉松,用自由式在海裡游泳,在火場救援,扛20公斤的機槍攻山頭,或是跟小自己60歲的孫子玩飛盤。而這個目標,就是我所謂的「任務導向」的訓練,最終要達成的目標。
從這樣的動作控制觀點看來,常見的運動參與方式,很可能會不小心忽略一些重要的事情,舉例來說,如果一位運動者的基本動作控制能力還不好,動作還不健康,尚且無法順暢地做出人體的自然動作(如蹲下、跨步、屈髖、單腳支撐等等),這時候直接實施任何肌力訓練,等於跳過第一到第五步驟,直接從第六步驟開始訓練(加重、加速、整合),問題是,這個流程圖所代表的最重要的一個意義,就是「比較前面的步驟可以幫後面的步驟鋪路」,但是「比較後面的步驟很難矯正前面的錯誤」。所以,需求分析應該要包含對動作控制能力的分析,如果硬要直接決定什麼肌肉該練,然後就從肌力訓練開始切入,很可能是導致後續訓練發生問題的遠因。直接參與運動,等於直接從「第七步」切入,如果身體還沒準備好,等於是直接對著控制力不好的身體和不自然的動作加重量,最後終於練出一身的運動傷害。
靜態姿勢 在 兒童職能治療吳宜燁 家庭充權 教案DIY Facebook 八卦
<換個方式-學會使用筷子>
在學習筷子的過程當中,我們很多時候着眼在筷子,除了職能治療師百年智慧財的康式筷,也包含市面上形形色色的學習筷。
很多孩子的確是在筷子形式的輔助之下學習的,但也有一些孩子無法從中得利。
而學習筷子技巧,除了在進食的時候有幫助之外,個人認為使用筷子的過程有利於墊定更複雜的精細動作表現。例如:用筆以及使用工具時需要雙側整合的活動。
雖然,筷子有兩根,但是在使用起來以動作分析來說並不如執筆複雜。所以,個人認為孩子發展塗鴉<真正握筆書寫前>就應該有足夠使用筷子的經驗。
同時,進食的動作更是雙側整合以及姿勢控制的活動,著實應該佔有學前技巧的地位。
我們發現,孩子使用筷子時很容易出現錯誤的執筷動作<兩隻筷子交叉>。所以,在這次的活動之中,我們將腦筋動到筷子以外的東西上。
首先,我們需要準備孩子喜歡吃的小東西,一個瓶口比瓶身稍窄的罐子<寬口的果汁瓶或是這裡使用的貝x頌瓶子都很適用>。
活動的時候,讓孩子一手執筷,一手握瓶的進行。並讓孩子先靜態的擺出正確的執筷姿勢,再伸入瓶子夾取食物。一開始建議使用像是爆米花的食物,讓重量輕且表面不規則的食物幫助孩子練習。
此時,孩子需要雙手並用,手眼協調的夾取食物。因為瓶口的限制,所以,孩子如果使用了錯誤的姿勢會很難夾取食物。而先擺好靜態的正確執筷姿勢,即使在一開始無法直接夾取,也可以利用瓶子的輔助做出正確姿勢的動作將食物盛起。
這樣的過程幫助孩子先養成靜態姿勢,待熟習後開始動態的動作。而不是一開始就養成錯誤動作。
圖片說明:
左-活動進行方式
右上-正確的執筷
右下-錯誤執筷,雙筷交叉
靜態姿勢 在 兒童職能治療師 吳宜燁 All for Kids Youtube 的評價
這個活動適合正在建立握筆姿勢的孩子,幫助建立掌內的靜態姿勢,在粗筆寫大字的階段適用。
但是,我們還是需要評估跟觀察才能確定孩子的需求,也有很多孩子不需要這些輔助,在足夠的生活參與經驗之後就很順利的發展。
在此,我們再一次的利用影片的方式跟大家分享! 其中的重點就在於保麗龍球大小的選擇以及洞的定位。還有在講座之中提醒大家的握球測量方式,請一定要注意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