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北路復興橋】 #第一座高架道路 #天橋
串連中山南北路、橫跨鐵路縱貫線的復興橋為臺灣第一座立體高架道路,最初僅從長安路跨接至中正路(今忠孝東西路口),後於1967年拓寬延長至青島路,總長606公尺,為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又稱「天橋」。
復興橋最初興建為國安考量,旨在避免總統座車於士林官邸和總統府間移動時,因列車通過平交道而影響行進,是當時臺北市最受矚目的大型工程,1955年2月24日舉行通車典禮時,除邀集中央、地方各機關首長及士紳觀禮外,更吸引數以千計的民眾前往一探究竟。
然而隨著鐵路地下化,以及東西向快速道路(今市民大道)的計劃興建,失去最初功能的復興橋終於1995年遭到拆除,結束其長達四十年的任務。
#你還記得這座橋嗎
#回歸平面的都市交通
#報時光UDNtime
歷史新聞
【1955-02-24/聯合報/03版/第三版】
復興橋已落成 今行通車典禮
嚴主席將親自剪綵 兩旁慢車道下月起整修
【本報訊】台北市中山北路新建復興橋定今(二十四)日上午九時落成通車,將舉行一隆重通車典禮,中樞地方各機關團體首長,全省二十二縣市局首長,外賓以及地方士紳等一千餘人,均將應邀觀禮,天橋工程由於日內氣候晴好,在一片忙碌聲中已將殘土剩木清理乾淨,全橋已張燈結綵,至為壯觀。
通車典禮將由高市長主持,省府嚴家淦主席剪綵,市府已發出設計大方印刷精美之觀禮證,復興橋於剪綵後,即開放通車。
復興橋建築費時整整六個月,耗資四百零五萬元,由公路局鳳後三設計,足可勝任二十噸重的車輛從橋上通過。
據承造的三中公司統計,共用去一千二百四十噸水泥,三百二十噸鋼筋,三千六百立方公尺石子,七千立方公尺土方,二千石木料,及一萬七千一百五十個工,其中混凝土工三千四百三十個,普通工三千二百八十個,鋼筋工三千二百三十個,木工三千零四十個,土工二千三百個,牛車工一千一百七十個,起重工八百七十個,泥水工八百三十個及大批其他零星品。
橋兩側的慢車道和行人道將復舊觀,市工務局預定下個月開始整修,預計在一個月內完成。
橋的全長是三百七十三點零四公尺,寬十二公尺,當中橋洞高四公尺,可容四列火車并行通過。
市府將於今日通車禮中以名貴紀念品贈予復興橋有功人員鳳後三、林永倉、封雲桐等三人。
【本報訊】復興橋於今日通車典禮後開放一天讓市民通行參觀,自廿五日起除甲級車輛外,禁止行人、三輪車自行車等通行。
【1995-07-17/民生報/22版/都會新聞】
即將走入歷史 回首細說復興橋
當年兩位蔣總統上下班時 三步一崗五步一哨......
【記者黃士榮/報導】坐落在中山南北路的復興橋,今天起將陸續進行施工圍籬,周四起開始拆除工作,九月中旬後復興橋將完全消失;這座橋是光復後,政府遷台才建設,北市工務局官員說,這座橋興建早期是兼具保護元首行車安全考量,此橋與中華商場一樣留給老台北人很多忘不掉的回憶。
工務局官員表示,復興橋大約是在民國四十四年左右完工通車,當時建橋的主要考量是,中山南北路是蔣中正總統由士林官邸到總統府上班的必經幹道,但是這條幹道與縱幹線鐵路交錯,遇到火車經過,平交道柵欄放下,總統車隊行進會受到影響。
中山南北路在兩位蔣總統時,可以「御道」來稱呼,每逢總統上、下班時,沿線布滿警察、安全人員,以「三步一崗、五步一哨」來形容並不為過,而復興橋更是警衛森嚴。
工務局官員表示,這座陸橋興建完成後,取名「復興」顧名思義要復興中華,凸顯當時動員戡亂及反共復國的時代意義,但老台北人卻稱它叫「天橋」。
復興橋原本只有主橋橫跨舊有的縱貫鐵路,民國五十五年擴建後,中間主橋長約六百公尺,兩側副橋長約四百四十五公尺;主橋寬度九公尺、副橋寬度各為七點五公尺。這座橋橋柱結構至目前為止還相當堅固,但是橋面及橋身則較為老舊。
工務局新工處今天起進行圍籬,將以低噪音等多種工法來進行拆除,復興橋拆完後,中山南北路將完全平面化,原有的縱貫鐵路早已地下化,而東西向快速道路從鄭州路凌空而過;復興橋隨著都市的發展而功成身退,這座橋將與中華商場一樣成為老台北人的記憶,而著名的「天橋」下客家菜已遷入華陰街內繼續營業。
青立方拆除 在 張哲生 Facebook 八卦
懷念的「下水餃」景象😊
你去過東門游泳池、再春游泳池等市立游泳池嗎?
《認識再春游泳池》
1965年5月9日下午,當時就讀勵行中學初中一年級,14歲的李再春,在新店溪為了拯救一個溺水的孩子,不幸滅頂喪生,他的義行博得社會大眾的感佩與同情,紛紛捐款濟助李再春的家庭。救國團並舉行追悼會,決定發起籌建一個游泳池紀念他,讓窮苦的兒童有安全衛生的地方可以游泳。
1966年5月22日,位於台北市圓山區基隆河畔、舊中山橋下面的「再春游泳池」正式落成開放。以捨己救人的李再春之名命名的再春游泳池,是當時台北市最大的公眾游泳池,其催生者為時任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主任的蔣經國,建造目的在於解決大台北地區青年的休憩問題,並降低大台北地區在戶外游泳喪命之人數。
坐落在圓山兒童樂園對岸的再春游泳池,包含三座泳池及一座專供青少年使用的水泥滑冰場,此外還立有一座李再春的銅像。
1992年,台北市嚴重缺水,市長黃大洲宣布再春游泳池暫停營業,並隨後將三個泳池填平,改建為溜冰場。數年後,溜冰場亦遭拆除,而今留存可供憑念的,僅剩下李再春銅像一座。
2002年,舊中山橋(原明治橋)拆除,再春游泳池舊址則用來堆積該橋之部分橋墩遺跡。當時的台北市長馬英九表示中山橋的拆遷工程將分兩階段進行,先前展開的第一階段拆遷工程裡,在再春游泳池堆放的二百塊中山舊橋構件只是暫時安置,待新橋址選定並完成評估後,再展開第二階段的遷建工作,惟舊中山橋的重建計劃延宕至今仍未實施。
《認識東門游泳池》
昔日緊鄰台北市東門國小西側的東門游泳池原名「東門町水泳場」,於日治時期1926年7月1日落成啟用,一開始主要供男子用,但未滿12歲的小女孩也可以進去游泳;當時因為東門町水泳場在台北市是設施規格最為標準的游泳池,因此只要由所讀學校的校長出具證明的女游泳選手,也可以進入練習,而一般女子若想游泳,則要到明石町水泳場(位於今台北市南陽街13號)。後來東門町水泳場開放給一般男女和游泳選手使用,而明石町水泳場則因場地較小,便專供給婦女及兒童使用。
東門町水泳場佔地1,367坪,一層樓的磚造本館內有辦公室、急救室、更衣室和浴廁所,游泳池為鋼筋混凝土造,大游泳池為長方形水道,長50公尺,寬16.5公尺,水深1.2至2.6公尺,容水量1,400立方公尺,小游泳池則為不規則圓形,直徑大約16公尺,水深20至60公分不等,容水量125立方公尺。給水設施採用4吋鐵管以10馬力的幫浦打入自來水,將泳池的水整個注滿需時12小時。
二戰結束後,台北市東門町水泳場更名為台北市立東門游泳池,台北市游泳隊依然在此練習,直到1966年5月20日位於圓山的再春游泳池完工前,東門游泳池一直是戰後初期台北市唯一的公眾游泳池。
1970年東門游泳池改建時,台北市政府特地請到美術家顏水龍先生在建築外牆創作一幅大型浮雕壁畫,成為東門游泳池最醒目的招牌。
2004年9月7日,東門游泳池被拆除,改建為地上9層、地下3層的台北市中正區運動中心,總工程費為新台幣4億7,900餘萬元,於2006年10月啟用,而顏水龍先生為東門游泳池創作的那幅壁畫有被保留下來,並掛在新建的運動中心大樓牆上。
由東門游泳池蛻變而成的台北市中正區運動中心,除了有各式運動設施供一般人使用外,針對高齡、身心障礙、低收入戶都設計有公益服務時段,民眾可以充分運用享受頂級的運動設施。
2006年10月19日啟用的中正區運動中心位於台北市信義路一段1號,緊臨東門國小,為地下3層,地上9層的建築物。其設施包括:地下3樓為停車場,可停汽車101輛、機車189輛,地下1-2樓含 50米室內溫水游泳池(7個標準水道)、SPA水療區、三溫暖、烤箱及蒸氣室等。
另外,2樓以上設施包括體適能健身中心、籃球場、韻律有氧教室、高爾夫球練習場、羽球場、室內空氣槍射擊場及射箭場等,規畫及設備器材,都堪稱5星級,市民以平價的價錢,就可以享受頂級的運動設施。
以泳池設備為例,入門票110元,另外2樓的健身中心每小時50元;針對65歲以上高齡、身心障礙、低收入戶都設計有公益服務時段,每天早上8時至10時可享受免費使用泳池、健身中心相關設施。
中正區運動中心開幕啟用時,當時的台北市長馬英九指出,運動中心採室內泳池雖不如露天泳池開闊,但在設計及品質上較好,可一年四季游泳,泳池使用率可提高為東門游泳池時期的三倍。
青立方拆除 在 Facebook 八卦
廢棄水肥廠舊址變身綠地 隨即展開辦理公辦都更 成為地方創生的新典範
歷時約計1個半月,已完成拆除工程的大中二路、民族路口廢棄水肥廠舊址,經由市府環保局以及工務局養工處聯手合作,進行水肥場設施拆除以及簡易綠美化改造工程,已為左營區居民暫時闢建一處面積超過8,000平方公尺的城市綠帶空間!然而市府推動舊城區再造的腳步,還要向前邁進,接下來將與國產署合作,展開該現址基地(機20)公辦都更作業,預計 111 年 6 月公告招商徵求實施者,預估引進民間投資達 50 億元,相信能為左營的社區再發展,再添新動能。
舊水肥廠基地,面積廣達9,000平方公尺,位處北高雄交通便利、生活機能完善的精華地段,水肥處理廠自1978年起啟用,至2009年停止運轉,後於2010年1月10日關廠,歷經31個年頭而功成身退。市府聽取在地民意反映,擬定政策將於該基地期透過公辦都更策略,創設具有指標性的地區創生發展典範;首先由環保局與工務局先進行舊水肥場廠設施拆除與簡易綠化,接續即由都發局辦理都市更新規劃及招商,透過民間投資挹注於新建物興建,市府分回的樓地板,將作為機關辦公、長照、幼托、青年社會住宅、活動中心等多元公共服務使用;同時由工務局養工處於原地保留樟樹、福木、台灣欒樹、龍眼樹及菩提樹等20餘棵喬木,輔以2,200株含笑花的新植,闢建出將近8,000平方公尺的綠草如茵,則為左營區平添一處深具識別度的新地標。隨著covid-19防疫警戒降級到第二級的今天開始,歡迎在地市民朋友能來到這裡感受一下綠意環繞的水肥廠變身為綠地的開放空間城市風景。
市府團隊於防疫期間,不能放慢工程建設的腳步,這也是我一再勉勵工務團隊同仁。養工處同仁告訴我,為了如期達成工程進度,他們一路披荊斬棘,清出將近6,000立方的污泥廢棄物,才換來能讓當地居民自在徜徉的綠地,而這片超過8,000平方公尺面積的綠意空間,未來會是機20歷經公辦都更開發後,由優質集合住宅社區、商辦大樓、社福公益設施等環顧的一處城市綠帶,撫慰都市人嚮往自然懷抱的心靈。
市民朋友眼中,短短的一個半月,是工程團隊人員努力成果!我誠摯地感謝所有辛苦的工程人員,因為有你們,順利完成舊水肥廠設施拆除及簡易綠美化,方能如期將綠地開放供民眾休憩使用,不少市民朋友已經率先享受工程團隊辛勤付出的成果。未來都發局團隊會接手此處基地(機20)土地的再開發作業,我們希望「公辦都更」開發模式,可以因地制宜在高雄的城市土壤成長茁壯,讓各行政區的市民朋友都能共享都市更新的豐碩果實,未來市府團隊會持續努力,擴大都更策略的開發效益。
#廢棄水肥廠舊址變身綠地縮時攝影 https://fb.watch/v/1SocWl7Bp/
#地方創生
#公辦都更
#公辦都更 地方創生
#公有土地簡易綠美化
#北高雄核心再造
青立方拆除 在 青立方停車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台灣景點資訊集合站 的八卦
在青立方拆除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ctkp也提到本[問題]文章為家電商品討論,非挑選文、求推薦文,是否明白?是(是/否) 冷暖氣相關文章請使用[冷氣]選項, ... ... <看更多>
青立方拆除 在 青立方停車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台灣景點資訊集合站 的八卦
在青立方拆除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ctkp也提到本[問題]文章為家電商品討論,非挑選文、求推薦文,是否明白?是(是/否) 冷暖氣相關文章請使用[冷氣]選項,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