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真的真的好久不見,我是撒醬。(還記得我嗎?😭)
我因為去年8月突然得致命疾病差點死掉,消失了10個月,放下一切與世隔絕只專注在維持我的生命跡象。
真的太曲折離奇說來話長,在那之前請先容許我跟大家小報告一下
在我病倒之前,我有寫了日文教學書籍,隔了好久最近終於上市了‼️‼️實現了我出書的夢想(這一年都沒好事,真的是我的安慰)
N1-N5都會有收穫,每個單元都有練習題唷~懇請支持🙇🏻♀️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0851?gclid=Cj0KCQjw--GFBhDeARIsACH_kdZVbnND8f8o817DJvsetQ3TbY9wUJ2fuE3-T_xFJzH-Xtea5xk0SosaArcDEALw_wcB
(各大實體或網路書局,momo購物、PC home等等都有賣唷🙌🏻)
還有就是今天是日本送疫苗給台灣的日子,我有認識台日交流上非常重要的一個國際性社會團體🇹🇼🇯🇵
其中有台灣人想要對日本表達感謝之意請我翻譯,我有趕快把台灣人的感謝之心翻譯成日文傳達了☺️(中文原文請看到文章最後)
回歸我的近10個月生死奮鬥記,應該沒有辦法在這邊說清楚,有拍成youtube影片
過幾天再請大家看看了,若覺得最近自己很衰的人,看完了應該心情會比較好😂笑
先講一下我因為身體生病了,心裡也病得很嚴重,到今天、現在這一刻,要振作面對自己的終身的疾病問題向大家交代,真的需要我很大的勇氣。
我這陣子一直都憂鬱自閉很嚴重,只要和人接觸或聯絡就會突然心悸呼吸困難,全身發抖
所以這幾個月都沒有跟任何人聯絡跟看消息⋯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變得這麼奇怪,人生從來沒有變得這麼奇怪過
好像身體的變異對我的身心打擊太大了
以至於就連一直想復出都每天想,想好幾個月,一直到現在一邊發抖一邊克服在打字
也很謝謝有加入我Telegram的日文語音教學的朋友耐心等待,我會開始恢復教學更新的🙇🏻♀️
終於要從頭講一下事情的經過了
還記得去年2020年的8月,開了日本來的x park水族館 我去玩還有拍youtube影片上傳
結果真的真的沒想到隔沒幾天,鬼門一開我就差點被抓走了,遊走在生死之間 😨
人生第一次的開刀手術,就是生死關頭的手術
我現在可以在這邊打字,真的是奇蹟
感謝男友Pelan是救命恩人了
一開始我只是有一點肚子痛而已,以為是腸胃型感冒
就馬上去診所看病領藥,醫生也跟我說是腸胃型感冒
但是我吃了藥之後,覺得肚子還是有點怪怪的
但手上藥還超多的,以我的個性,沒有吃完3天的藥,100%絕對不會再去看診
就覺得是不是要吃幾天才會藥效比較明顯
但Pelan就很擔心一直ㄧ直叫我再去別的診所看(這是巧合1)
因為他一直很認真叫我去要我一定要答應他,平常他叫不動我,但我就被他說服,答應他去看別家了(這是巧合2)
當天又剛好是禮拜天(這是巧合3)我剛好也沒有工作,有時間去看醫生,不然我可能就覺得隔天再去看就好了
剛好家裡附近有一家診所,禮拜天照常營業到晚上(這是巧合4)
不然其他家診所禮拜天都休息,我就會也懶得跑太遠去找,而且週日就算跑很遠找,可能也找不到
以上4個巧合只要有一個條件沒有發生,我現在真的不在這個世上了
結果被第二家診所醫師說他覺得有點奇怪,把我轉到大醫院去做更進一步的檢查
當時還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但到了大醫院後電腦斷層什麼的檢查全都做遍了
突然有個穿白袍的醫師過來跟我說:我需要現在立刻開刀
我真的快嚇死了,因為不知道為何自己這麼嚴重,而且從來沒有開過刀真的害怕到想哭
就被告知是急性腹膜炎,若醫療危險等級最高級是4級的話,我已經是3級危險狀態了
還被說我不現在開刀就會沒命了
一切的一切我都不敢相信是真實的,因為我真的肚子才痛一下而已,怎麼變成攸關性命的事
結果一開刀完起床,看到自己肚子開了3個洞,有2個洞還插著管子,我真的差點沒嚇到昏倒
還有自己的肚子超級大到像孕婦
然後肚子痛到一根寒毛都不能動,是真的完全無法動
但這些都只是前菜而已,沒辦法好好敘述,後來發生太多事情了若有興趣知道的人請看我日後發佈的youtube影片
我住院住了一個月,超級煎熬漫長
簡單講的話開完刀後我突然莫名單隻眼睛模糊,被說好像有青光眼(後來出院後幾個月檢查才知道像是骨牌效應有關係)
然後開刀完雖然劇痛但是隔天就一定要邊哀號起來走,不然腸子會黏住又要開刀,復發率超高
一開始持續高燒1~2週,退了後原本以為可以出院了,結果因為營養師的疏忽,讓我腸子卡住狂吐
一連串的惡夢才正式開始
因為我一直都不能吃東西,變成要另外開刀,又要進手術室開脖子插管,鼻胃管讓我無法呼吸,一呼吸就要吐,也沒辦法躺著睡覺
點滴血管也常常爆血,真的度秒如年要發瘋了
然後因為打太多點滴跟藥,我的身體莫名腫起來,又要進手術室開刀了
每天都有不同狀況在發生,真的趕不上身體的狀況
前前後後我好像斷食了11天,連一滴水都不能喝
也一直很焦慮若再不放屁(表示腸子有通)我的肚子就得再開刀一次
真的每天很焦慮心理壓力很大很害怕
後來終於放屁了Pelan也很開心的抱著我說:我真的覺得是香的🤣笑
但故事才到一半,開始可以慢慢飲食之後也是超辛苦
我喝流質的什麼進去,一定要秤重紀錄,排出來的量也都一定要趁重
我的媽媽跟男友真的很辛苦,要真的幫我字面上的「把屎把尿」
因為我的身體根本沒辦法彎曲去做事情,連自己上廁所都有困難
最辛苦最偉大的還是媽媽,真的很感謝媽媽,太多狀況照顧我都快累死了
後來也維持了三個月,早中晚餐都只能吃沒調味的米水 豆腐 蛋 魚湯等等
因為我的狀況好像真的很危險,隨時都有可能怎麼樣,也感謝媽媽白天照顧我,晚上換我男友輪流,24小時有人陪伴我,我姊姊也是有空就來看我
而且男友Pelan下班後很晚了,但為了來醫院輪班讓我媽媽回家休息
我的病房沒有床可以睡,可是他每天睡醫院,竟然跟我一起住醫院,住了一個月
一整個月都是公司跟醫院的來回,也很謝謝男友家人也都很關心我,要他們兒子來陪我
好像講了很多但真的講不完,只是冰山一角😱
身體才覺得好像終於好一點了,結果半夜又很突然
我的脊椎突然劇痛痛到全身,是無法形容的這輩子沒有痛過的痛,也是這輩子最痛的痛
痛到我無法呼吸,變成呼吸困難,結果手又變成畸形沒辦法恢復原狀,完全不知道發生什麼事
雖然在那之前我一直忍住,沒有對身旁人說負面的話
但那一晚真的太痛苦忍不住一邊哭喊說:我不要活了 我不要活了
媽媽跟男友都要嚇哭了
後來隔幾天安定了之後又有新的狀況 我的腳又腫起來跟麵包一樣不能走路...等等
後來出院了之後也一直發燒好幾個月反反覆覆,肚子也是一直感覺怪怪的(現在終於好像還好了)
所以一直活在恐懼之中,覺得自己好像隨時都有可能死掉
因為出院後好長一段時間身體狀況還是不好,心情太負面了,明明知道自己奇蹟式的獲救,非常幸運了
可是我真的有好一陣子覺得自己為什麼還要活著,不想活等等奇怪的思想
然後過了好幾個月終於心情覺得好像可以調適過來了
結果又被診斷出,因為開刀住院身體的發炎反應,又引發出另一個別的免疫疾病
也難怪至從那一晚,我脊椎痛到不想活了之後,過了10個月的今天脊椎還是痛的沒有好過(當然沒有像那一晚痛到不能呼吸,但動身體會受影響)
再說下去太長了影片再好好交代了,而且這個是年輕人才會容易發作的病,所以大家真的要小心
這個我目前也還在治療中,大概換了三次的藥
前幾個月副作用很大,每天頭痛噁心想吐嗜睡沒辦法思考,完全沒辦法做任何事
沒辦法正常生活,真的很像在嗑藥的人
現在才終於比較正常了
也對不起所以我才消失了10個月這麼久
也真的謝謝大家的關心跟留言,或許我沒辦法一一回覆,但我真的很感激,也一定都會看的
真的感謝大家!
我會振作起來慢慢回歸,注意健康改變生活過我的第二人生了
這陣子也研究了很多有效的養生方法,日後再跟大家分享了!
P.s我快一年沒工作真的要吃土了,希望大家可以捧場買我的日文教學書謝謝🙏🏻😂😂😂笑
最後再貼上今天幫忙翻譯的台灣人對日本表達感謝的原文內文:
「台灣近來疫情嚴重。 今天有124萬劑疫苗從東京空運來台灣。對我們的人心安定,對醫護人員的防護起了很大的作用。 看報上說 90%以上的日本朋友都直持送疫苗給台灣。 我想其中一定也有貴社的社友表達支持台灣的聲音。 非常謝謝日本政府,也非常感謝日本朋友。 請向貴社 社友表達台灣朋友感謝之意。」
謝謝你浪費時間看我打這麼長到最後🥺🥺🥺🥺🥺
⚠️謝謝有人告訴我,我的書博客來早就賣完了,現在補貨中🙇🏻♀️
貼一下其他的通路🙏🏻
momo購物:https://m.momoshop.com.tw/goods.momo?i_code=8872737&osm=Ad07&utm_source=googleshop&utm_medium=googleshop_USC&utm_content=bn&gclid=EAIaIQobChMIhvCcysz_8AIVDT5gCh1OKQoqEAQYASABEgLWevD_BwE
紀伊國屋:https://taiwan.kinokuniya.com/bw/9789864541553
PChome : https://24h.m.pchome.com.tw/prod/DJAK1S-A900BCBN4
墊腳石:https://www.tcsb.com.tw/SalePage/Index/7003300
TAAZE讀冊生活:https://www.taaze.tw/usedList.html?oid=11100936186
樂天:https://www.rakuten.com.tw/shop/rbook/product/2018031011122/
Line購物:https://buy.line.me/product/84/3288960253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
電腦斷層一年照幾次 在 張善政 Facebook 八卦
抗疫戰爭現在才開始
全島一命,希望政府能體認現在趕快該做的事,不要再浪費寶貴時間。
說穿了其實很簡單:
一、建立普篩能量(去年就該做了)
二、儘速進口疫苗(去年東洋要進口 BNT 就該放行了)
三、建立獨立專責臨時醫院(去年就該沙盤推演開始規劃了)
近日看疫情狀況越來越糟,政府好像完全沒有對策。下面是我徵詢醫界後整理的摘要,給大家參考。(文長,沒耐心不要看)
1. 對抗新冠肺炎之戰的目標只有一個,減少死亡人數
A. 目前還缺乏對新冠肺炎強力有效的治療藥物,一旦染疫,就多靠病人自身的抵抗力,所以有宿疾或年長者首當其衝,死亡率高。
B. 要減少死亡人數,就只有儘可能減少感染者。最有效的方式,是全面施打疫苗,或至少施打6成至7成民眾,阻斷病毒的傳染鏈。(使用口罩和減少人的移動的停課、停班甚至封城,可以部份阻斷感染者的傳染鏈,但也只有部份的效果。甚至現在也根本沒有封城。)
C. 以蒼生為念,不要把疫苗議題政治化。
2. 將每一個潛在的確診者,在最早的時間點就找出來
A. 新冠肺炎感染者中,有很高的比例是無症狀(Nature期刊論文說是 1/5)或者只有輕微症狀,因此已經不可能再靠著量體溫或者其他方式來找出潛在的確診者。
B. 「普篩」是有必要的:關鍵在於需要非常大量、有效的篩查採樣,與同樣大量、有效的實驗室檢驗。
C. 從風險最高,也就是確診人數最多的「熱區」開始,每一個人都進行採樣與檢驗,把「熱區」中的感染者都找出來加以隔離,讓他們不再傳染給別人。然後再針對次一級的「亞熱區」進行類似篩檢。
D. 問題是,目前篩檢站有限量(抽號碼牌,抽完為止)。台北市的三個快篩站,在5/25日只為811人進行了篩查。假設全台北市20家醫院,每家都為200人進行快篩,全台北市每天也只有不到5000人進行篩查。這個數字只是台北市人口數的0.3%!就算全部只針對目前的最「熱區」萬華的18萬人口進行篩檢,也要40天才能篩檢完畢。
E. 必須立即建置全新針對大規模人群,採集檢體與進一步快速檢驗的能量,才能從最熱區開始再擴增到亞熱區,甚至一般社區,進行主動式的篩查,找出熱區與一般社區裡的每一個已感染者。
3. 醫療能量不足的問題
A. 目前醫療能量不足,影響民眾篩檢意願。必須讓所有民眾,對於確診之後的醫護處置有信心,他才會願意站出來接受篩檢。目前若是感染者一旦被確診,也未必可得到好的醫療照護,使得許多感染者就算有症狀也不會去接受篩檢。因為即使確診也多半只是被告知回家休息,結果就是乾脆不篩檢,造成社區中仍然有著大量沒有被發現的感染者。社會只會看到因為症狀嚴重而必須就醫,因而浮出水面被醫療系統找到而住院的病人(就是疫情指揮中心例行記者會的數字)。
B. 大區域來看,讓病毒儘可能留在雙北。因此不要因為北部醫療院所滿載而再把重症病人送到全國的各大醫學中心去。目前把確診病人硬是塞入各個醫院去的作法,只會讓各個醫院一個接著一個地爆發院內感染,導致醫療能量癱瘓,不但無法全力面對愈來愈多的重症病人,也同時讓其他的醫療需求也全部被排擠,造成更多人的病情惡化甚至死亡。
C. 要讓病毒留在雙北,確診者也儘量留在雙北,只靠著目前的醫療能量是不可能的。因為這些醫學中心與大醫院,是為了一般的疾病而設置與設計的,並不是為了應付像新冠病毒這樣單一傳染病。舉例來說,光是病人要照的X光與電腦斷層,幾乎在每一個醫院的設計中,為了達到最有效率的人力與設備利用,都是把所有的影像檢查治療設備集中在同一樓的一個區塊,很難區分什麼清潔區或污區與設計各種不同的動線。因此除非醫院裡面沒有新冠肺炎的病人,否則光是照X光與電腦斷層掃描,就會造成新冠病毒與一般病人的交叉感染。
D. 在目前多數的醫院設計中,即使指定成了新冠肺炎專責醫院,在這醫院中全部只收確診的病人,但對於潔污動線混雜、沒有明確的潔區、半污區與污區的區分,對於照護新冠肺炎的醫療人員,還是很容易造成自身的感染。
4. 要減少死亡率,就要讓感染者不要惡化成重症,以及重症病人能得到最好的醫療照護。
A. 目前的防疫旅館或集中檢疫所,最多只有隔離的效果,但對於輕症者的觀察、與中症者的治療,完全沒有能力。
B. 醫院若要改為專責只處理新冠肺炎病人的治療,目前的醫院設計與設施,沒有作好清污分區,對於醫療人員的保護太差。如果要在目前的醫院進行改裝,不但耗時太久,而且施工困難,更因為既有的感染風險,將沒有人敢去作。
5. 我們需要全新的、額外的,專為處理新冠肺炎而設置的臨時專責醫院。
A. 確診者要有好的隔離、觀察、治療、加護的一條龍式的醫療設施與計畫。我們需要有新的醫療設備與設施能量,就動線與流程重新加以配置,才有可能為所有已經被確診的病人,提供無症狀者隔離、輕症狀者觀察、中症狀者醫療、重症者加護醫療的分級式的健康監視與醫療照護。
B. 現在的衛服部與台北市與新北市政府,以及雙北的近十家醫學中心,都已經沒有能力在目前的疫情中建置這樣的新設施與新醫療能量。
C. 應該立即由民間力量參考國外的專責醫院設計,動員一切力量在最短時間裡,在新北及台北市建置這樣的新醫療設施。這個新醫療設施的最重要設計,就是要保護醫療人員的工作安全。
D. 在此之前一定要保留一部份的醫院,例如高雄與台中的醫學中心,不要將雙北的病人送到這些地方。因為他們的醫療人員,將必須先調度承接作為這個新醫療設施的第一批主力醫療部隊。
E. 在建置第一座醫療設施的同時,就啟動中部與南部的第二及第三新醫療設施的建置工作。等到第一座新醫院建置好之後,由中南部的醫療人員進駐治療病人。等到第二座新醫院建置好之後,中部醫療人員歸建中部,然後開始啟動第二新醫院。北部的第一新醫院就由已經稍獲喘息空間的台北醫療人員接手。然後第三座新醫院建置也依同一模式辦理。
F. 以這個模式來等待一年後或更久的時間,對全民施打疫苗到一安全比例。
電腦斷層一年照幾次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八卦
#今日疫情重點【今日零確診!WHO台灣昨單獨電聯1小時;紓困個人,在職勞工可申請第一年免息10萬貸款;黃金週長假前,日本緊急狀態擴及全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宣布,今日再度出現零確診。目前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確診案例維持395例,其中6例死亡、155例解隔離,其餘治療中。而所有案例中,340例屬於境外移入、55例本土案例。
此外,今日行政院也針對「個人紓困措施」召開記者會,包括:勞工提出在職證明就可透過App申請第1年免息的貸款10萬元,可分3年償還。個人貸款部分,信用卡可申請緩繳3至6個月,期間免繳違約金與循環利息;千萬元內房貸降息兩碼(0.5%),消費性貸款降息三碼(0.75%),公股銀行全面參與,民營銀行則有19-20家。正式申請措施預計下週公布開放。
■連續4天0本土案例,陳時中:疫情情勢變化太快,仍不能鬆懈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部長陳時中表示,這幾天確診案例數量下降,代表邊境這條防線守得越來越好。全球死亡率從早先的4%,上升到6.5%左右,台灣則維持1.52%;全球病患康復率約為24.5%,台灣則是39.2%。從數據可看到,台灣不管確診病例、死亡人數、康復狀況都做得相當好。但依然不能掉以輕心,一旦有狀況,變化速度會愈來愈快,要提高警覺。
陳時中提到,目前台灣10個未查出感染源的本土個案,幾乎都過了14天觀察期,剩下4月2日確診的社區女保全(案336)、4月8日確診的酒店女公關(案379)仍在持續疫調檢驗中。
而清明連假的14天觀察期到這週結束,陳時中表示目前還沒完全過關,因應的策略仍會不斷滾動式檢討,根據不同狀況做相關調整,不過現在防疫的基本架構都完備。他也剖析目前防疫效果不錯的原因,「我們維持政策透明度、給予專業尊重,也有很好的CDC防疫團隊,還有人民配合,這讓基本的防疫戰線可以守得好。」
面對未來的防疫政策方向,陳時中表示,「民眾要正常生活不反對,但最基本的,希望民眾能維持勤洗手、保持衛生環境、注意吃飯、咳嗽等禮節的習慣,如果疫情較緩,社交距離規定也能變得比較短。」但什麼情況會解除隔離警戒狀態?陳時中說,會根據快篩、疫苗、治療藥物以及國外的盛行狀況,以及台灣的本土案例狀況,來做一個綜合判斷,無法用單一指標來決定。
■通話一小時:WHO好奇台灣防疫作法,台灣望加入疫苗研發會議
今有媒體向指揮中心確認,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冠狀病毒部門的專家范科霍芙(Maria Van Kerkhove)於昨日記者會上表示,2月與稍早有與台灣聯繫,是否真有此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證實,昨(15)日台灣與WHO確實進行一小時的電話會議。「他們(WHO)對我們狀況非常好奇,想了解我們是如何能做出好的(防疫)結果。」
張上淳說,WHO派了專家,以及另一位應是法律顧問,與台灣交換疫情資訊與細節。一小時的電話會議,目的是讓彼此都能有更多瞭解和認識。WHO做了目前全球的疫情簡報,台灣則提供國內疫情狀況、個案情況、本土傳播現況,以及過去至今所做的防疫措施等訊息。
同時,台灣也向WHO表達意願,第一,希望能參與更多WHO活動與會議。目前針對疫情,WHO有3個專家小組電話會議,其中一個是關於疫苗研發的會議,台灣始終被排除在外。WHO並未立刻答覆,但表示會回去研議。
第二,希望台灣能參與更多技術性會議與一般正式會議,有機會向更多國家交流、分享經驗。「尤其我們這麼好的防疫成果跟經驗,不應該只對他們的單一專家分享,如果有機會跟更多國家分享,才能讓更多人直接學習到經驗成果。」
目前對話僅此一次,張上淳也表示,會議中並未提到接下來是否還會有類似型式的對話。
陳時中則說,台灣一直希望加入WHO,是因為全世界有很多專家投入其中,WHO可以把各地、各方、各國訊息都囊括起來,做綜合性的研判參考。台灣若能加入,就能直接與全球對話、得到第一手訊息,對傳染病、慢性病、預防保健,到世界環境氣候變遷,都能有更清楚的暸解。
「只是,近來這裡面(WHO)有一部分變了調,但他的體質是好的。如果可以回歸專業,依然是一個非常好的衛生組織。」陳時中也表示,這次WHO終於願意跟台灣對話,比起過去WHO完全看不見台灣,如今已經往前了一大步,之後要如何一起努力,是未來要努力的方向。
■國際情勢嚴峻,日本宣布擴大全國實施緊急狀態
與此同時,國際的情勢確實愈來愈嚴峻,目前全球確診人數超過206萬,死亡人數約13萬7千人,擴及全球超過180個國家與地區。
由於日本黃金週長假即將於4月29日開始,到5月6日結束,日本政府於今(16)日宣布,將擴大實施緊急狀態,由原先的東京、大阪等7個都府縣,擴展到全國共47個都道府縣,將持續到5月6日。
之後隨即召開諮詢委員會聆聽流行病學專家意見,日本經濟復興大臣西村康稔指出,在北海道、茨城縣、石川縣確診病例總數已超過百例。預見人們從城市遷移至其他地區,可能擴大疫情,基於種種考量,判斷降低長假期間人員流動是必要的措施。
日本截至16日下午3時為止,不含郵輪的確診人數為8753人,死亡人數181人,重症者168人。
■超前察覺中國COVID-19疫情,警訊來自PTT,羅一鈞:感謝鄉民
台灣之所以能早在去(2019)年12月31日就警覺到中國傳出不明肺炎案例,並且上報疾病管制署、向WHO提供資訊,關鍵來自於PTT。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31日凌晨兩三點,疾管署的防疫醫師在PTT上看見訊息,轉傳到疾管署群組,提醒署內同仁,中國武漢可能出現類似SARS的不明肺炎。當時自己時任發言人,看到訊息便去了解,並發現這篇PTT文章不單純是爆料,裡頭有幾項重要的訊息。
羅一鈞說,這篇PTT文章中有幾個重要的截圖,第一個是來自COVID-19疫情最初的「吹哨人」,後因感染而不幸死亡的中國醫師李文亮。他的截圖有中國武漢的華南海鮮市場中有傳出7例SARS確診個案,以及病人檢驗報告與胸部電腦斷層檢查畫面。
羅一鈞說,自己再去搜查原圖發現,檢驗報告來自於民間檢驗公司,報告內容標明,病人身上有檢驗出SARS、綠膿桿菌等幾個病原體,羅一鈞表示,自己去查詢檢驗方式,發現這是大規模「撒網捕魚」式的篩檢,可能會驗出各種不同的病原體,不一定致病,「但看到SARS就覺得致病性高的病原體」。雖然報告中沒有檢驗日期、官方戳章,研判是醫院醫師手機拍照、於醫院內部群組討論而外流,但羅一鈞仍覺得有某種程度的可信度。
羅一鈞說,除了PTT之外,他再進行更多資料收集後,也有發現其他中國醫療人員討論醫院內案例,並相互提醒可能出現院內群聚感染、需將病人隔離、注意自身安全等。他因此趕快將訊息提供到疾管署的群組。「非常感謝吹哨人李文亮醫師,還有收集資料,並在凌晨就po出來的PTT原po,讓我們可以很快找到這些訊息,成功阻絕疫情。」
■避免疫情期間政策出現法律爭議,指揮中心單獨成立法務組
近期某些確診個案,因上飛機前就已有症狀,卻仍可搭機入境,引發撻伐聲浪。陳時中表示,經過這次經驗,確實認為在飛機上應該要有一些作為,不過這些因應做法可能會牽涉法律爭議,因此決定交由法務組去研議,如何精進作為,但又不違背相關法律規範。
陳時中表示,本週已成立新的法務組,並在指揮中心會議中通過且正式啟動。他說,在疫情初期,指揮中心三級開設時,法律問題是由疾管署的法務單位負責;二級開設則是衛福部的法務參與;一級開設時,法務部政務次長陳明堂都有來參與會議。「現在覺得很多相關事務都與生活限制、基本權利相關,可能會需要更細緻且迅速的安排,因此特別將原本在行政組的法務,拆開來成立法務組,並由陳明堂主持。」指揮中心副指揮官、內政部次長陳宗彥也補充,過去法務部一直都有參與開會討論,這次只是從原來編制中隔開,讓法務單位能更獨立來處理疫情相關的事宜。
此外,陳時中也呼籲民眾,不要刻意針對旅外回台的人。因為「病毒不分國界、不分人種;最高層的國際領導者,或一般的市井小民,得到的機會都一樣。是人跟病毒對抗,而不是不同區域的人相互對抗。」各國的目標都是讓確診者康復,並且阻止再傳播。「將人分類不是目前要做的事情。」(文/陳潔、楊之瑜;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攝影/楊子磊、蘇威銘、陳曉威 )
#延伸閱讀
【圖表看疫情:COVID-19疫情即時脈動】http://bit.ly/2HMR2T6
【COVID-19襲台83天,台灣防疫政策有哪些改變和轉向──完整呈現疫情中心說明及專家解析】https://bit.ly/2V4612r
★紀錄關鍵時刻,看見事實重要,#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關注最新疫情,即時接收推播,立刻追蹤 #報導者推特: http://bit.ly/2YeHAOP
#武漢肺炎 #COVID19 #新型冠狀病毒 #報導者
電腦斷層一年照幾次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哈克獨門心法工作坊】~穿越迷霧,懂一個人真正的樣子~2019/10/19開課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02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在一年的中間,許多學生畢業的季節,來跟大家來聊一聊「生涯」跟「職場」,似乎是很應景的話題。
但你放心喔,我要跟你聊的不是如何找工作、面試,這一類比較技術性的問題;而是在這個動盪、快速變化的時代中,我們要怎麼樣「安身立命」?
所以呢,我們企劃了三集「過好人生」的專題,要來跟大家分享,如何駕馭那未知的未來?我想不管你是剛畢業的菜鳥,或是已經在江湖上走跳的老手,都會覺得很有幫助。
而在「過好人生」系列的第一集,我要開門見山的,來幫你破解一個思考、一個問題。
那就是喔:「不管你現在幾歲,有工作還是沒有工作、薪水高還是薪水低?你對未來都會有一種淡淡的焦慮,不確定是否繼續往下走,是對的選擇嗎?」
你是不是也感受到,那些過去覺得顛撲不破的保證,全部都一點一滴的在瓦解中呢?
你的焦慮並非空穴來風,在我分享「如何面對這些焦慮」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幾個客觀的數據。
首先喔,根據「行政院國發會」最新出爐的一個報告裡,它載明喔,在不遠的未來,大概就是民國150年,我們台灣的人口會比今天少了679萬,只剩下1660萬,回到民國65年的狀態。
這意思是說,我們現在剛好站在一個分界點,接下來每往前走一步,我們的人口數據就會往後退一格;但是不同的是,這次的1660萬的人口結構,會跟以前很不一樣。
首先呢,65歲以上的人口,會從當年的60萬膨脹到730萬,是當年的12倍;但是出生的人口,卻從42.5萬降低到5.6萬,比當年的七分之一還要弱。
聽到這些數字可能沒有感覺,我直接講白話文;現在全台灣有2600多所小學,如果都沒有關門,每間學校就平均只會有25個學生。
你想想看,這樣的狀況底下,有多少教育人員要被淘汰?而周邊有多少的產業會跟著萎縮?
好!就算你不從事教職,也不想生小孩,那個時候每年能繳稅的人,只剩下810萬人,是現在1730萬納稅人口的一半。
但是卻要支應730萬人的退休年金、長照費用和醫療支出;從現在5到6個人,養一個退休人口,到1比1的cover,我們只有40年的時間。
如果講到這裡,你還是沒有感覺,我就直接告訴你,只要你現在小於58歲,你有很大的可能會領不到勞保,甚至於呢,你要繼續工作到75到80歲都是正常的。
當然你也可以說喔,晚點退休沒什麼不好,反正壽命那麼長,繼續工作當練身體。那我再告訴你一些產業的實況,你可以想一想。
所謂的「工作」,你那種覺得想要做一輩子的,它會不會存在?就算你想做,還有公司會要你嗎?
我們來舉幾個例子喔,大家都知道台灣過去一直以來是機車王國,隨便走在馬路上,你都能夠看到不管是綠牌、白牌、黃牌、紅牌…這種各式的機車,滿街趴趴走。
而這樣子高密度的機車使用,就造就了上個世紀的八零年代,台灣機車行隨便開,隨便賺錢。不過同樣的情況到了二十一世紀之後,開始了有重大的轉變。
由於電動機車的技術愈來愈成熟,無論是更時尚的外型,更便利的充電站、加上環保政策的助攻、實際價格的補貼跟補助;它都相較於傳統機車有更好的吸引力對於消費者,它帶動了近年來電動機車的換車潮。
而電動機車就像3C產品一樣,在維修的時候,不管是哪裡出問題,只要把整台電動車接上電腦,就能夠很快的診斷出故障的位置,直接換掉零件。
不再需要那種傳統機車行,老師傅的維修經驗,而且維修價格更透明、更低。在這樣的風潮底下喔,傳統機車行如果不轉型,你想想看生意還能維持幾年?你可以自己想一下。
如果你覺得機車行是「黑手」,是屬於「藍領」的產業,跟身為「白領」的你無關,那你一定不能錯過我接下來要說的例子。
「大數據」的運用,在這幾年來已經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你可曾想過所有使用習慣、生活方式、健康數據,都會透過電子化的大數據被記錄之後,所有的產業都能夠針這些數據,去鎖定他要的族群,去設計出更受歡迎的產品。
你想想看,假設你這輩子會得到什麼病,都可以透過「大數據」推算出來;汽、機車全部自動駕駛,大幅降低車禍的機率,你還需要現在包山包海的醫療保險、意外保險嗎?
還是保險公司其實只要針對你所需要、買得起又適合的保單,直接推播到你的手機裡,方便你完成購買這樣就好啦。那麼這個時候,眼下全台灣21萬的保險從業人員,又該何去何從呢?
我們都知道打敗計程車的,不是另外一家更大的計程車行,而是叫車軟體Uber、滴滴打車;而打敗出版業的,不是哪一個強大的作者或者是書商,而是沒出過任何一本實體書的「臉書」啊。
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讓口香糖的銷售量急劇下滑的,不是另一外款零食,而是「社交軟體」。因為當人不用直接互動的時候,口氣清新的需求,也就沒那麼重要了。
在未來,你根本不知道你的敵人會在哪裡?也不知道你的公司還能活多久?就算它現在看起來很大。更何況喔,在台灣的大企業是相對少的,絕大多數都是中小企業。
而中小企業只有七年的平均壽命,它關店的比率非常非常的高;以每個人平均45年的工作時期,你至少要換7到8次的工作,這都是很正常的。
所以談到這邊,你是不是覺得心中那種隱隱約約的不安,其實是很合理的。如果你沒有這樣的焦慮,我還比較擔心你勒!
那麼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該怎麼思考?首先,你要知道的是喔,如果你的想法還停留在,找到一個工作安分守己的做下去,只要穩定就好;那恭喜你,你註定被淘汰。
為什麼呢?其實我們有很多人的生涯概念,是來自於20世紀,但卻要應付急劇成長的21世紀。不知道你還有沒有印象,在上個世紀,我們對生涯規畫的理解都很單純,而且單純得很絕對!
就像是讀了醫學院就當醫生,讀了師範學院就當老師,要是你不想讀書就當工人,這種「一個蘿蔔一個坑」的概念。
但你有沒有發現喔,在我們渡過了千禧年,進入了二十一世紀之後,這種精確分工、結果確定的事情,其實早就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每三到五年之間,就會有不同的熱門新工作誕生。
特別是近幾年來,最熱門的工作像是YOUTUBER、網路小編、電競選手、居家整理師…這些等等的,都已經不是各大專院校裡,找得到相關的科系的新工作、新職業啊!
而這樣子的「實際產業」,跟「學術」之間的斷層,也老早讓生涯的議題,脫離了「精確分工、確定結果」這樣的途徑。
而更弔詭的是,有一個關於「知識更新速度」的統計數據顯示,現在的大學生,進學校第一年所學的知識,在他升大二的同時,去年所學的就已經過時,形同作廢啊!
這更說明了,要現在的學生從學校畢業之後,帶著所學的專業,去找到一個長期穩定、能夠做一輩子的工作,那幾乎已經是「神話」了!
再加上喔,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是工業革命以來,人口和科技發展最快速,而且達到高峰的階段。現代的人一天的資訊量,已經是18世紀的平凡人一輩子的資訊量。
也就是說喔,雖然我們懂得比二百年前的人,還要多很多;但尷尬的是,我們大部份的思考方式,卻沒有進步多少,還停留在工業時代那種「找個能夠做一輩子的工作」這樣的思考框架裡。
在這裡我邀請你想一想喔,要是你的思想沒有適時的,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一起前進,你又偏偏生活在變動這麼快速,對於「未來」是前不著村、又後不著店的狀況裡,那麼怎麼樣會讓人不焦慮呢?
如果你不想要繼續焦慮下去,那麼關於未來生涯的因應策略,就是你最急迫、最需要學習的部份。
但是在開始學習之前,我來說個故事,讓你對於這樣的學習,先有個正確的理解。IBM大型電腦之父「佛瑞德・布魯克斯」。
他在1986年的都柏林IFIP的研討會上,曾經發表過一個關於軟體工程的經典論文。論文名稱叫做《沒有銀彈》,之所以把論文的名稱取得這麼特別,是因為佛瑞德使用了一個隱喻。
在歐美的傳統故事裡,傳說喔可以用銀製的子彈,就可以殺死吸血鬼、狼人或者是任何怪獸;所以呢「銀製的子彈」就會被引申成「解決問題」的最有效方法。
而佛瑞德把論文取名成「沒有銀彈」,就是在強調軟體複雜的本質,並沒有任何一個技術或方法,可以像是殺死狼人的「必殺技」,並沒有那種一招斃命,一用就靈的這種途徑。
而事實上,像軟體工程這樣的挑戰,就跟現代人的生涯規劃是同樣的複雜。過去所有行業的權威,和牢不可破的真理,都在此刻會被推翻,沒有任何的「保證」可言。
因此呢,我們未來將面對的問題、還有解決這些問題的資源跟方法,都會是「史無前例」的,都必須由我們自己親手去開創。
而真正「解決問題」的高手,就像佛瑞德這樣的人,他們老早就參透了「一勞永逸」的方法其實根本不存在。
可以追求的是鍛練自己的「思考能力」,把自己打造成為能夠「靈活應變」,去適應各種的變化,而不斷的更新、持續升級的系統。
如果你還是聽不懂,非得要一個答案,那我只能說,現代生涯唯一的不變的,是「一直在變」啊!唯一的解答就是「沒有絕對」!
而你的腦袋裡那些一成不變、不動如山,企圖想要找一個工作、一個專業,就做一輩子的「舊思維」;如果再不移除,那就會像是當大家都在用智慧型手機的時候,你還堅持使用「call機」,這是一件很荒謬的事喔!
更可怕的是,這些過時的思想如果不即時更新,當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越來越大之後,它會變成一種毒素,變成一種「思想的遺毒」。
不知不覺會腐化你的心靈,讓你對生命感覺到絕望,成為自我發展的最大阻礙,這會是你要的嗎?你可以想一下。
所以在下一集的節目裡,我會一一說明,這些「思想遺毒」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及它是在什麼時候,植入你的腦袋裡?
面對「思想」這種無形的對手,你必須先認出它、標定它;才能進一步的打敗它、超越它。
要是你希望自己能夠與時俱進,不讓未知的新科技,消滅你熟悉的工作跟生活方式,那你就一定要鎖定我們的頻道。
除此之外呢,如果你想要更精確的,認出在自己的人生裡,無論是面對工作,還是自我發展的迷思或現象。
並且透過學習掌握具體的方法、找到明確的自我定位,有效的去適應這多變的未來,那麼千萬不要錯過,我們推出的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
如果你曾經在生命的任何時刻當中,問過自己:「這輩子,只能這樣嗎?」那這門課就是為你所準備的!【過好人生學】會陪伴你過出自己想要的好人生!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最後跟你分享的【過好人生學】,期待你的加入;詳細的課程內容在我們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
讓我們一起邁向一個更好的人生,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電腦斷層一年照幾次 在 X光的副作用 - Mobile01 的八卦
一次電腦斷層(CT scans)的輻射劑量是X光的100倍; 即使低劑量電腦斷層也將近15倍. ... 就算來個連拍二十幾張都沒關係,更別說你在醫院一年才拍少少幾次,有跟沒有一樣。 ... <看更多>
電腦斷層一年照幾次 在 [心得] 關於牙科用X光劑量- 精華區teeth_salon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最近剛上完課考完試,趁我記憶猶新的時候
補充一些常識給大家知道,不要再以訛傳訛啦
有多少數據就說多少話
X光人體劑量為Sv(西弗),m為毫(千分之一),u為微(百萬分之一)
照一張牙科用的小張X光片 2.4uSv
照全口X光片 10- 20uSv
照一張 胸腔X光片 50-200uSv
作一次電腦斷層 10- 20mSv
作一次Co60醫療照射 2000mSv(很恐怖吧,為了殺腫瘤,也是沒辦法的)
通常人體急性吸收的劑量,若超過100mSv,就會開始有組織上的變化
包括淋巴球減少、水晶體混濁等等
急性致死量約 4000~6000 mSv..多半在兩個禮拜內死亡
吸收100mSv,產生致癌的機率是 1%
一個人通常的年背景輻射(宇宙、大氣、電磁波等等) 約2mSv
台灣民眾年平均法定可接受的輻射量為 1mSv
注意:其實這邊的法定不包括背景輻射和醫療輻射,寫出來只是給大家對比參考用
X光的劑量跟照射時間、照射面積甚至組織吸收度都有相關
因此提供的數據多半是個range...甚至儀器的進步,也都數位化了
所以劑量只會越來越少,請大家放心
寫這些數據,只是要告訴大家
不要排斥牙醫師作的一般檢查(尤其是小張X光片和全口X光片-->不包括電腦斷層)
一年可拍的次數幾十次都不是問題
牙科X光劑量非常之安全!!
至於常常例行在作全身健檢,拍攝電腦斷層的民眾,要注意相關劑量
如非必要,幾年拍一次就可以了,降低輻射的吸取
如果內容有誤,歡迎來信指教
謝謝大家,不要再問牙科X光安不安全了 orz
--
版友您好,我是駐版醫師,根據您的文字內容
我會給予適當的"臆測"和"回答",讓您有思路可以和您的醫師面對面溝通
這並不是線上問診,我不負任何責任,純粹提供醫療訊息來讓大家解惑與參考
!!!!!最正確的診斷、治療和處方,請務必親自詢問您的醫師!!!!!
如有違法之虞或私人資訊,請直接用站內信溝通,就沒有違法或公開的問題,謝謝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2.179.43
※ 編輯: dental 來自: 114.32.179.43 (10/30 09:5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