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高層生命,創造多元文化,人間才更精采。生命有其的神祕性,由於我們及週遭的人都是高層生命轉生,福份都很大,用心付出,無私無我,有一天您會發現,一睡醒來,您就是最佳男主角!
【在地攝影師陳柏銓 記錄鄉土 讓年輕人回家鄉】
http://www.watchinese.com/article/2012/4444
《看》雜誌第117期 作者:鄭少凡
翻開厚厚的攝影圖文書《雲林有大家》,一張張雲林鄉土照片映入眼簾。鏡頭視角穿過麥寮、台西等台灣沿海鄉鎮,六輕周圍荒涼的土壤、破舊的老厝、養蚵的老農與靠海維生的漁民,在這裡奮鬥著。
老人與破舊的環境──雲林縣鄉鎮人口外移題,馬上抓住讀者的目光。
以攝影呼喚年輕人「回家」打拚
隨著鏡頭的移轉,在這些荒蕪景象中,許多精緻的在地文化與認真的面孔:公仔工藝、布袋戲布偶工藝、香包工藝……漸次呈現。仔細觀察,這些偏鄉裡,還有許多值得關懷的人事物。
最後,在鏡頭的深入挖掘下,發現了許多年輕的面孔。三、四十歲的年輕人回到家鄉,有的接下家業經營,有的在農田裡種起了有機蔬果。在這些年輕人身上,似乎看到了雲林偏鄉未來的希望。
這就是不到三十歲的攝影師陳柏銓,自費出版的攝影圖文書《雲林有大家》。他運用攝影鏡頭讓台灣人重新發現在地文化,希望藉此號召年輕人「回家」打拚,讓城鄉間的差距縮短。
剛從印刷廠「監工」完的陳柏銓,手裡拿著厚厚的《雲林有大家》書稿,介紹自己的綽號叫「阿破」,「因為我很喜歡『破』這個字,因為有打破、突破的意思。」
的確,今年才二十來歲的陳柏銓,人生道路似乎有些不循「正軌」:一個成大資工系、交大多媒體工程研究所畢業的電腦工程師,正當同學都在努力衝刺事業時,他卻選擇投入在地攝影的工作。
旅行的意義不斷轉變 決定探索台灣
這段轉折得從他的旅行經歷說起。年齡雖不到三十,但旅行的意義對陳柏銓而言,卻有多次深刻的轉變。
陳柏銓從大三起就開始自助旅行。第一次是和幾個朋友到德國,用自己的雙腳走在異國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嘴問出該走的路。那時,還是學生的他發現,旅行就是「去看見那多采多姿的世界」。
第二次自助旅行是在大四時,他隻身到了雲南,徒步翻過了許多雲霧繚繞的山嶺,並走過許多人煙稀少的村落。他熱愛這種自由自在的感覺。那時,他發現「一個人也能在這個世界來去自如」。
緊接著,研究所一年級時,他去到了希臘,為那裡的陽光和海洋著迷,不由自主地用相機拍下那些美景,不知不覺就拍了六千多張照片。
但是從希臘回來後,他感到莫名的空虛,心想連希臘這種全世界頂尖的美景都看過了,接下來呢,難道又是一個景點接著一個景點不斷地照相?而自己對當地又瞭解多少?「我的目的只是那些未曾見過的風景嗎?」陳柏銓反問自己。
於是,他開始轉變旅行的方式,改成在當地待上一段時間,真正地融入當地文化,並觀察不同的生活方式。研究所畢業後,陳柏銓趁著當兵之前,到印度當了62天的義工,協助當地的非政府組織教育當地貧民區的孩童,並用最後兩個星期隻身在印度旅行。
在擔任志工期間,陳柏銓與許多國外的實習生交談,常被問到「台灣有甚麼」?他答不出來,這才驚覺自己出國那麼多次,看到了國外許多美景,卻對自己生長的土地毫無所知。
印度之旅徹底使他轉變對旅行的思考。旅行,不只是不停地走在異國的土地上,而是回頭發現自己生長的土地上,那些熟悉卻不曾注意的人文、自然景致。他決定要好好探索台灣。
當兵期間,陳柏銓被調到台東服役,因離家遠,假日時便在當地民宿「以工換宿」,與當地民宿業者、咖啡店業者交朋友。他看到了原來生活有那麼多種方式,不是只有當工程師這樣一條死板的路。「其實生活的路沒有那麼窄啦!」陳柏銓開朗地說。
深入在地 熱情製作《雲林有大家》
退伍後,陳柏銓依照自己的專業擔任網頁工程師的工作。這段期間,他開始整理印度之旅的照片,自費出版了圖集《印度‧漂流》,對那段生命過程作了紀錄。出版後自行放到四十多個商家寄賣,頗受熱愛旅行的學生們歡迎,印了一千本,兩年內銷售殆盡。
偶然的情況下,《印度‧漂流》被雲林縣文化處看見,很讚賞陳柏銓寫實的攝影手法,邀請他接下一個雲林攝影專案。雲林縣文化處長李明岳說:「我們的刊物很美很感人,卻一點都不真實。你的觀點很好,我們想請你寫本雲林的書。」陳柏銓問:「主題是甚麼呢?」處長回答:「隨便你,你就放手去做吧!」就這樣,一個電腦工程師,帶著攝影機,隻身深入他完全陌生的雲林,尋找拍攝的主題,實現了他想好好探索台灣的願望。
起初,陳柏銓工作之餘,每個週末搭火車從台北南下到雲林拍照,週日再趕回台北。去年,他卸下了工程師的職位,全身心投入雲林,以年輕人回家為主題,寫實地記錄雲林人口外移的現象,並用鏡頭捕捉在地美與醜的景與人,讓讀者關注那些平常沒注意到、卻在身邊的種種台灣鄉土景象。
在投入的過程中,他發現要記錄的東西太多,這本圖文集頁數達三百多頁,文字達三萬多字,還加上中英翻譯對照,遠遠超出縣政府給的十幾萬預算。
陳柏銓說:「若要隨便交差也行,但我不是這樣的個性,我打算把這本書作成經典,可以流傳給子孫的那種!」於是他上群眾募資平台,爭取網友小額的贊助,募到約數萬,剩下的三十來萬得自費。他借了錢,決心用熱情製作自己的書。
整部書的步調,由一個陌生人的視角進入雲林,從地層下陷、六輕周遭環境殘破的景象,然後進入雲林與海的連結:有蚵農、養殖業者、漁夫,漸漸進入這些小人物的面孔,顏色開始繽紛,在地文化特色不斷浮現,由傳統工藝的老師傅,認真製作著戲劇臉譜、布袋戲布偶、捏麵人、香火袋……最後進入到年輕人回雲林家鄉打拚的面孔,點出「讓年輕人回家」的主題,充滿著鄉土與人文的關懷。
「一部分是希望年輕人能回家,那邊才有希望,城鄉差距才不會大!」陳柏銓期許地說。他預計印刷1,500本,在印製的過程中,網路上就預購了200本。
在行走雲林的過程中,陳柏銓證實了先前對旅行的體會──旅行不只是出國看奇聞異事,而是走回台灣,用攝影機關懷鄉土,喚起人們對土地的情感,同時也找到自己與土地的聯繫。他在部落格寫道:「人生走到了現在,我走進了雲林,因為看見了大家,也才看見了自己。」
受訪者攝影師陳柏銓的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impropc
❝ 喜歡就按讚,看過就分享 ❞
【在地攝影師陳柏銓 記錄鄉土 讓年輕人回家鄉】
《看》雜誌第117期 作者:鄭少凡
翻開厚厚的攝影圖文書《雲林有大家》,一張張雲林鄉土照片映入眼簾。鏡頭視角穿過麥寮、台西等台灣沿海鄉鎮,六輕周圍荒涼的土壤、破舊的老厝、養蚵的老農與靠海維生的漁民,在這裡奮鬥著。
老人與破舊的環境──雲林縣鄉鎮人口外移問題,馬上抓住讀者的目光。
以攝影呼喚年輕人「回家」打拚
隨著鏡頭的移轉,在這些荒蕪景象中,許多精緻的在地文化與認真的面孔:公仔工藝、布袋戲布偶工藝、香包工藝……漸次呈現。仔細觀察,這些偏鄉裡,還有許多值得關懷的人事物。
最後,在鏡頭的深入挖掘下,發現了許多年輕的面孔。三、四十歲的年輕人回到家鄉,有的接下家業經營,有的在農田裡種起了有機蔬果。在這些年輕人身上,似乎看到了雲林偏鄉未來的希望。
這就是不到三十歲的攝影師陳柏銓,自費出版的攝影圖文書《雲林有大家》。他運用攝影鏡頭讓台灣人重新發現在地文化,希望藉此號召年輕人「回家」打拚,讓城鄉間的差距縮短。
剛從印刷廠「監工」完的陳柏銓,手裡拿著厚厚的《雲林有大家》書稿,介紹自己的綽號叫「阿破」,「因為我很喜歡『破』這個字,因為有打破、突破的意思。」
的確,今年才二十來歲的陳柏銓,人生道路似乎有些不循「正軌」:一個成大資工系、交大多媒體工程研究所畢業的電腦工程師,正當同學都在努力衝刺事業時,他卻選擇投入在地攝影的工作。
旅行的意義不斷轉變 決定探索台灣
這段轉折得從他的旅行經歷說起。年齡雖不到三十,但旅行的意義對陳柏銓而言,卻有多次深刻的轉變。
陳柏銓從大三起就開始自助旅行。第一次是和幾個朋友到德國,用自己的雙腳走在異國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嘴問出該走的路。那時,還是學生的他發現,旅行就是「去看見那多采多姿的世界」。
第二次自助旅行是在大四時,他隻身到了雲南,徒步翻過了許多雲霧繚繞的山嶺,並走過許多人煙稀少的村落。他熱愛這種自由自在的感覺。那時,他發現「一個人也能在這個世界來去自如」。
緊接著,研究所一年級時,他去到了希臘,為那裡的陽光和海洋著迷,不由自主地用相機拍下那些美景,不知不覺就拍了六千多張照片。
但是從希臘回來後,他感到莫名的空虛,心想連希臘這種全世界頂尖的美景都看過了,接下來呢,難道又是一個景點接著一個景點不斷地照相?而自己對當地又瞭解多少?「我的目的只是那些未曾見過的風景嗎?」陳柏銓反問自己。
完整內容,詳見:
http://www.watchinese.com/article/2012/4444
----------------------------------------
☆喜歡請按讚, 認同就分享☆
看雜誌粉絲團誠摯歡迎您的加入!
http://on.fb.me/OIAPZq
雲邊有個小賣部頁數 在 Facebook 八卦
即日專欄:市場化是強化競爭力之本
早前提及數據中心為支柱產業賴以持續發展後盾,未來新世界只會對有準備的人大開方便之門。在發展數據中心方面,香港絕非慢半拍,截至去年第二季,香港數據中心總存量達790萬方呎,其中八成由10間營運商佔有,首兩大營運商瓜分當中31%面積,其餘約三成為非本地營運商佔用,部分非本地營運商已預租或預購未來新供應樓面,如中國移動(941)去年以逾五成溢價購入火炭地。
本港現存數據中心用戶主要為金融機構、銀行、保險及電訊商等,隨著近年流行雲端儲存、人工智能證券買賣、商貿物流及中小企雲端應用需求大增,料數據中心需求將由大型雲端服務營運商如AWS亞馬遜、Microsoft Azure、Google Cloud、騰訊雲及阿里巴巴雲等主導。研究顯示,本港已位列亞太區最具吸引力數據中心選址第四位,緊隨新加坡、悉尼及東京。本地數據中心租金回報較傳統商用物業穩定,每年有3%至4%加租空間,長線回報穩定,吸引不少財團投資。但非所有物業都適合作數據中心,據戴德梁行香港區董事總經理蕭亮輝指,幾項重要條件如樓底高(基本要求4.5米)、樓面面積(最低要求2萬方呎)、承重量(每方呎300磅)、最理想是具備單一業權,單純把傳統工廈或貨倉活化改為數據中心,相信難符合市場實際需求,擁有專業經營經驗與紀錄的營運商信心指數自然較高。
國家去年新出台的「十四五」規劃,創科產業被置於相當重要位置,土地向來是香港最寶貴資源,政府首要任務是將資源精準投放,有賴破格思維,倘有關方面續停留於一貫以包租公自居地主心態,埋身劈頭第一句只懂問對方打算租用幾多方呎的單邊思維,正如當年見到大疆無人機以為人家係製造模型玩具飛機,變相把珍貴的明日之星獨角獸拱手讓人,淪為科技界笑柄,市場化政策已刻不容緩。為強化香港數據中心的競爭力,釋放數據中心專用地,加快審批,同時把工業邨的空置土地拿出來拍賣,期望能令地盡其用。
明白政府極須開源,任何數據中心用地,應該以市價出售。據業界人士透露,目前本港有三個工業邨包括位於將軍澳、元朗及大埔,共有156萬方呎未用之可建樓面面積,以市價計,地皮總值達80億元,料可為庫房帶來可觀嘅收益,可以紓解財赤,彌補庫房收入之同時,用來支援人才培訓或者拓展中上游科研項目,推動數碼轉型、產業升級。科技創新突破進一步帶動企業數據雲端平台應用,令數據中心需求有增無減,以做大個餅為目標,香港創科水平定必長遠受惠。
原文:https://bit.ly/3m3psVh
網上圖片
===================================
想了解我更多的投資心得及個人動向,請立即讚好我的專頁 胡孟青專頁
#am730 #談財經 #胡孟青 #胡孟青專頁 #數據中心 #香港 #租金回報 #加租 #十四五 #獨角獸 #大疆無人機 #工業邨 #創科
雲邊有個小賣部頁數 在 艾比露比外文書店 Facebook 八卦
<艾比露比外文書店。My Little Readers>初階英文小說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Aliens P7~P9
.
#今日使用書籍→https://goo.gl/4xLYGt
#書店雲端講義學習單→https://goo.gl/fmTX3V
#Youtube頻道串流→https://goo.gl/9Tfa1b
#店長部落格書籍詳細介紹文→https://goo.gl/XP8LXT
.
今日共讀頁數:Page 7~9
本周預習進度及下周共讀頁數:Page 10~15
.
一心嚮往當流行歌手的白雪公主,
卻有個曾經是樂團主唱,現在是唱歌比烏鴉難聽又嫉妒她的壞後母,
究竟白雪公主如何坎坷又無俚頭的邁向樂壇天后之路呢?
.
一本顛覆/惡搞知名童話故事的英文小說,
一本Lexile閱讀程度約770L的初階英文小說 (約美國小學3~6年級)
適合接觸英文已有3年以上的大童,或國中~高一的大孩子們,
更適合想重新開始接觸英文的大人們閱讀。
.
其實讀完一本英文小說不難,
難的是你不知道該如何選擇適合字彙量與程度相符的英文小說。
難的是沒有同伴陪讀,你總是讀不到第三頁就放棄。
難的是你不相信你可以"自己"讀完一本英文小說。
你的問題,孩子亦然。
.
要不要跳tone地做這類的英文小說閱讀/寫作節目,
其實我考慮了相當久的一段時間
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台灣的英文教學進程,
仍以啟發興趣與自然發音為大宗,
能自行閱讀英文小說或對英文小說閱讀有興趣的客群仍屬小眾。
這樣辛辛苦苦拍了影片、後製+編寫講義,
到頭來收看的只有小貓兩三隻或甚至沒人看,
這樣算來做白工的機率相當大。
.
但想想書店開店至今即將邁向第五年,
對一間僅靠賣書過活的獨立小書店實屬不易。
之所以能撐那麼久,想必全是粉絲團上所有大朋友的支持,
換個角度來想,好像也是書店該為大家做些甚麼的時候。
.
英文閱讀好比是一個需鉅細靡遺卻又需宏觀藍圖的浩大工程,
不能永遠將工程進度只訂在顏色、發音、字母、引發興趣打地基,
#更不能只是將孩子推到前線為大人的各種英文藉口擋子彈。
你可以怨天因為沒含金湯匙出國念書所以聽力不好,(藉口~)
你也可以尤人因為身邊沒有環境所以無法練習口說。(還是藉口~)
但閱讀是自己的事,寫作是自己的功課,
這套小說有朗讀CD,有簡單中文翻譯,現在還有線上講解課程,
身為大人或即將成為大人的你這次不該再幫自己找藉口。
.
現在書店幫大家找到了適合程度的小說,
幫大家做了線上共讀及逐句講解課程,
剩下的難題,就只有
#你不相信你可以自行讀完一本全英文小說"了。
.
........................
#Lulu老師線上英文教學頻道:
每周一晚上8:00→故事繪本與教學分享
每周四晚上8:00→初階英文小說帶讀
.
#書店特約老師故事頻道:
週三晚上8:00(不定期)
.
#艾比露比外文書店官網
https://www.abbyrubybooks.com/
.
#交換禮物66折優惠第三波(0~3歲):https://goo.gl/hpkzQX
#交換禮物66折優惠第三波(4歲以上):https://goo.gl/thZX9E
......................................
.
🔔#艾比露比外文書店聲明🔔:
因最近盜版書籍倉狂,本書店為有合法商業登記,有開發票的合法商家,絕不會販賣危害孩童健康的黑心油墨盜版書籍,請顧客們放心。並且本書店並無與任何團購、部落客合作,因此所有非本書店粉絲團與部落格平台,逕行使用本書店影音、圖文之商業行為,皆與本書店無關。購書請洽本書店官網,或其他合法同業店家,以免上當,謝謝。
雲邊有個小賣部頁數 在 [心得] 雲邊有個小賣部- 看板book 的八卦
作者簡介《雲邊有個小賣部》一書由張嘉佳所著。張嘉佳畢業於南京大學,自2013 年7 月起, 在微博上發表了33 篇睡前小故事,被轉發超過200 萬次, ... ... <看更多>
雲邊有個小賣部頁數 在 小說狂人| 超過120000部免費小說看到飽!PTT網友推薦 的八卦
小說,線上看,txt,下載,手機,電腦,簡體,繁體,完本,Dcard,台灣,大陸,限,全本小說網,起點小說,卡提諾小說,ck101,黃金屋. ... <看更多>
雲邊有個小賣部頁數 在 [心得] 雲邊有個小賣部-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作者簡介
《雲邊有個小賣部》一書由張嘉佳所著。張嘉佳畢業於南京大學,自 2013 年 7 月起,
在微博上發表了 33 篇睡前小故事,被轉發超過 200 萬次,超過 4 億人次閱讀。之後,
這些故事被集結成書籍《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出版,此書也為張嘉佳在華文創作圈打響了
名號。除了文字之外,張嘉佳也是一名電影編劇,在 2011 年憑藉電影《刀見笑》獲得金
馬獎最佳改編劇本提名;2015 年更是擔任了電影《擺渡人》的導演。張嘉佳的作品數量
不多,創作的速度也不快,最新的著作是今年出版的《天堂旅行團》,應該是還沒有繁體
版,喜歡張嘉佳的讀者可以先看看簡體版本或是翻翻張嘉佳的微博。
書籍簡介
《雲邊有個小賣部》是一本長篇小說,全書約三百餘頁,故事圍繞著主角劉十三,其外婆
王鶯鶯,以及女主角程霜的相互關係。
既然是小說,我就不在書籍簡介暴雷了,簡單說一下本書的寫法就好。張嘉佳的文字稱不
上細膩,但飽含情感與意象。例如這句:
「那麼熱的夏天,少年的背後被女孩的悲傷燙出一個洞,一直貫穿到心臟,無數個季節的
風穿越這條通道,有一隻螢火蟲在風裡飛舞,忽明忽暗。」
或者這句:
「山這邊是劉十三的童年,山那邊是外婆的海。山風微微,像月光下晃動的海浪,溫和而
柔軟,停留在時光的背後,變成小時候聽過的故事。」
場景的白描從來不是他寫作的重點,張嘉佳的文字注重在情緒與意象的描述。他的譬喻靈
活生動,白紙上的列列黑字彷彿擁有自己的生命,讓讀者的閱讀體驗像在欣賞電影一般。
讀者能感受到的畫面感是壯美的,壯美的悲傷、壯美的無奈、壯美的幽默與壯美的釋懷。
為什麼用壯美這個形容?因為當讀者越能理解這些譬喻的意象時,便越能感受到書中人物
的內心世界理有多麼豐富的情緒在膨脹著。那樣的情緒是碩大的,在我的胸腔被這情緒充
滿,眼淚幾乎毫無選擇必得宣洩而出的時候,壯美這個形容詞毫無理由的出現在我大腦之
中。觸動我的是書中角色那些壯麗的情緒與感受、那些文字之中的美,還有那些我生命中
與之相符的經驗。
將自己帶入情節吧。書中有友情、親情,有童年懞懂的初戀,也有在社會中的現實,你總
能在書中找到與之共鳴的情節。劉十三並不特殊,甚至有些普通,所以他的軟弱、無助、
自卑就是我們的軟弱、無助、自卑;他的堅毅、溫柔、認真就是我們的堅毅、溫柔、認真
。 如果你正面臨一些痛苦,讓劉十三先替你示範走完這艱辛的道路;如果你已經獨自撐
過這條道路,就讓劉十三用他的故事為你的努力喝采。雲邊有個小賣部,那個小賣部是專
屬劉十三的歸處;雲邊有個小賣部,這本書則是所有讀者安頓心裡的一條路。
心得
你上一次哭,是什麼時候?
我的話是幾小時前,在我讀《雲邊有個小賣部》的時候。我最受不了的情節有二,只要稍
微碰觸到我就會像繃到極致的弦一樣倏地崩壞。第一種是受傷的或帶有遺憾的愛情,第二
是逝去的或無私的親情。恰好,《雲邊有個小賣部》在這兩個地雷區放了遍地的地雷,於
是乎我是被轟炸的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看完這本書。
先談談愛情。
我從小就不是感情世界的適應者,幾次猛烈的愛都是東流的春水,後來被愛也成為一種奢
求。於是在看見那些受傷的情節時總是特別容易共鳴,看見那些帶有遺憾的愛情時總會默
默地替角色們打不平。所以,在這本書後半段任何有關程霜的情節都讓我感動。程霜是劉
十三的光,劉十三所有的不敢與畏懼都有程霜的出頭幫助他跨越這些障礙。讀者很容易感
受到程霜是樂觀的,是活在當下的。但在最後程霜留給劉十三的畫下方寫著:「生命是有
光的。在我熄滅以前,能夠照亮你一點,就是我所有能做的了。我愛你,你要記得我。」
這才讓我驚覺,原來程霜也有自己的煩惱,原來程霜跟劉十三並無二致,只是這本書的主
角不是她所以並沒有被描述出來。
再談談親情。
描述王鶯鶯去城市裡載回劉十三的那一段情節是我整個情緒決提的最嚴重的時候。我最最
最受不了這種近乎偉大無私的親情的愛。除此之外,在描述劉十三出村唸大學,王鶯鶯獨
自一人在家的情景也讓我近乎崩潰。
「在它們中間,端端正正地供著這台電話機,機身貼著一張照片,照片是電話安裝那天拍
的,童年劉十三咧著嘴,拿起話筒貼在臉邊,扭扭捏捏。」
「王鶯鶯放下電話,自言自語地說:『看來你真的不回來了。』」
「收音機唱著粵劇,她呆呆聽了ㄧ會兒,吃兩口炒飯,說:『哎呀,沒放鹽。』」
我不知道這一段能給你帶來多大的感受,但那一句「沒放鹽」確實直直擊中了我的靈魂。
更別提後面更為直白的情緒描述。
「都老了啊。眼淚翻越皺紋,又瘦又小的王鶯鶯用袖子擦擦臉頰,手裡緊緊攥著土,說:
『你真的不肯回來,但我也真的老了。』」
我確實把我祖母帶入了王鶯鶯這個角色,我的祖母並沒有王鶯鶯那樣的風趣,但王鶯
鶯有過的落寞也許我祖母曾經也有。我最自責的一件事情是在沒有在小時候學好台語,我
和祖母談話時總是東湊一句西湊一句,活像個失去翻譯的外交實習生。她總是細細的聽著
,就算我是一個多麼不稱職的講者,可是我再也沒有機會在她面前做好笑又拙劣的練習。
我想我很早就知道了,生死是早晚的,只是有那麼一點太快了。
上面是我的一點小感觸。你呢?你上一次哭是什麼時候,又是為了什麼?願這本書能為你
的歷程帶來一點光亮。最後,讓我用張嘉佳寫的後記的一段結束吧。
「謝謝你能讀完這本小說。寫給我們內心卑微的自己,寫給我們所遇見的悲傷和希望,和
路上從未斷絕的一縷光。」
願再爛的日子也有那麼一個人一本書一件事能像一道光照亮你的生命。2021 的最後幾天
,祝好,祝好。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43.251.7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40780918.A.F8C.html
※ 編輯: biemelo157 (220.143.251.73 臺灣), 12/29/2021 20:32:0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