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雲林的方法
「人民第一 食安第一」民進黨跨縣市食品安全共同宣言
鑑於食安危機接連發生,大量黑心油品流向不明,嚴重威脅國人健康,並重創台灣食品產業與國家形象。為儘速化解危機,早日還給國人一個免於憂慮的食安環境,民主進步黨今天邀集執政縣市首長,就朝野共同解決食安危機、執政縣市架構協力保障食安平台,提出宣言如下:
一個國家
食安問題,是國安問題;吃的安全,就是國家安全!食安不分藍綠,食品安全更攸關食品產業發展與國家形象。本於中央地方一體原則,民進黨所有執政縣市願意通力與政府各單位合作,務求在最短時間化解此次的食安危機。
一個平台
從原物料進口、產品製造、通路到廢棄物回收,食安事權橫跨中央地方,也經常牽涉跨縣市、經濟部、衛福部、警政署、各地區地檢署、各地方衛生局等,彼此權責既重疊又互補,常有多頭馬車的不協調問題,又現行《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經多次修法後,其涉及中央應制訂相關規範、準則凡18項之多,卻僅有八項完成修訂工作,其餘闕如,其他如違法業者受查扣資產是否優先賠償與消費者等機制亦未建立,此等問題亟待中央政府從速統合事權、更新相關法規。
為此, 我們認為行政院食安辦公室的角色與功能必須明確,並且實質負起領導與整合協調工作,避免多頭馬車。食安辦的工作編組,除衛福部、法務部(含檢察系統)、環保署、警政署等相關部會,並應該納入地方政府,所有涉及跨機關、縣市、行政與司法合作的食安個案,均在這個平台內進行協調,確保中央地方各項資訊充分揭露、指令明確一致。例如地檢署、衛福部掌握之各項查察資訊,應於第一時間提供地方衛生單位,以利後續工作辦理。
一個標準
地方政府辦理食安業務時,常出現中央地方權責不清,缺乏一致處置標準等窒礙情形,例如預防性下架等作業,中央應制訂全國一致標準,以利各地方政府執行。一個國家,一個標準!
捍衛國人食安 民進黨將全力以赴
為了捍衛人民食安,民進黨不僅絕不推卸責任,更將投入努力,強化各種作為。經日前中央黨部召集「跨縣市食品安全聯合工作會議」討論,決議自即日起,本黨執政縣市將積極辦理以下工作:
一、持續跨局處聯合稽查,比照部分縣市現行作法,建立查察標準作業程序,並與地方法院檢察署建立共同查緝平台,從製造、原物料物流、廢棄物管理等,全面斷絕黑心食品進入市場。
二、比照部分縣市現行作法,制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自治條例》等食品安全相關自治條例及獎勵辦法,規範境內餐飲、團膳、攤商等業者登錄原物料來源及廢棄物流向。
三、啟動「跨縣市食品安全聯合平台」,由高雄市政府召集各執政縣市政府、立法院黨團組成,陳菊市長擔任召集人,就食品安全相關資訊,包括原物料回收管控、產品履歷的追溯及早期監測等之分享跟情報交換,並就食安等檢舉查緝相關管理作為,進行跨縣市協調與合作。
#食安 #政見 #雲林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蘇貞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月初的時候,我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聞;在台北工作的吳永修夫婦放棄高薪工作,回到他們的故鄉-雲林縣元長鄉五塊村,要將廢棄的國小教室改建為「讀冊館」。由於經費不足,七十歲的老農夫蔡振明捐出耕作兩季的萬斤稻米,賣得十二萬,才讓讀冊館落成啟用。 這種「賣稻換冊」的行為讓我非常感動,感受到台灣社會總是有人默...
雲林地方創生辦公室 在 曾玟學 苗栗縣議員 Facebook 八卦
今天下午縣長在疫情說明記者會,花了不小的篇幅回應民代優先施打疫苗的部分,雖然沒有直接點名我,但其使用的字詞是「品學兼優」,應算是有針對性,就請容我自以為是的對號入座回應。
1. 首先,縣長說「縣議員或者鄉鎮市民代表也是為民服務,基於公平正義的原則,村里長可以打,為什麼其他民意代表不能打呢?」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縣長對於防疫工作的分配不是很理解,才會有這樣的誤解。村里長除了需要協助關心居家檢疫者,甚至有些還須幫忙送餐,是真的會在第一線跟可能染疫的人接觸,也真的有里長因此確診。因此我完全支持村里長應該優先施打,甚至認為現在才正式納入太慢了。
但請問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對民意代表要求什麼樣的工作內容需要跟可能染疫的人接觸?這公平正義的原則到底是什麼?還是我們對公平正義的想像不太一樣?
當然縣長只是呼籲而已,要怎麼呼籲也是縣長的自由,或許是單純出自善意,最後還是交由中央決定,但全國除了苗栗之外,沒有一個縣市公開呼籲過要讓民意代表先打疫苗,光是這特立獨行的建議,我就認為應再謹慎思考。
且直到現在還有第一類的醫護人員沒施打到,還有更多有急迫性的族群值得縣長幫忙大力爭取。
2. 再來,縣長說「他們為民服務,經常下鄉在走動,也知道很多議員他們都很熱情的跑到疫區去關懷,甚至於去送一些的物資給需要幫忙的人,他們的默默的耕耘,總比一天到晚用臉書在叫囂的好一百倍,雖然他們是品學兼優,但是他們的行為值得我肯定,所以我想不要把自己看得太偉大,為什麼挖洞給你們跳呢?」
這段更是讓人不解,在疫情如此嚴峻的情況下,非必要不得出門,各項活動也都取消、議會持續休會中,為什麼會有議員熱情的跑到疫區去關懷?導致染疫
風險上升而需要先打疫苗?這邏輯很奇怪。
這段時間各項聯絡協調都是以電話和網路來處理,民眾都怕的要死希望減少實體接觸,還是說有些民意代表為了作秀不遵守防疫規範到處啪啪走?
我自己的選區頭份就是重災區,不用特別跑去就身在疫區之中,若將近期確診個案的足跡標出,頭份熱鬧的地方大概無一倖免。
除了用臉書跟縣民們報告各項資訊與最新狀況外,這段期間不知道幫忙處理、協調、回答了多少縣民的疑問和疫情相關的事項;同時,我也跟光軒議員一起幫忙募了上萬件的防護衣,明天準備要送第二批出去,包含各醫療院所及縣府的警消單位;我也正在協助重災區的店家串連,他們希望對鄉里能有些貢獻;我也在節目上公開呼籲過多次,中央應將疫苗作為防堵疫情的方式之一,在重災區做數量上的不同配置。
再來,縣政府社區篩檢站的線上預約系統,就是我私下拜託昶佐委員牽線新創團隊Inline來幫忙苗栗設置的,該套和平醫院和新北、新竹都在用的系統有多方便好用,縣長可以問問看衛生局同仁。先不說縣府對此從未提過半個字,弄得好像是縣府自己提供的服務,但都是為了縣民好也就算了,現在卻還好意思反過頭來指責我只會在網路叫囂?
縣議員監督縣政府天經地義,我哪一次質疑跟批評不是有憑有據,不只會給具體建議也會先跟相關局處長溝通。若縣長認為這些言論刺耳,就請縣府團隊把該做的事情做到好,沒有缺失自然不會批評,我甚至還會幫忙說話。
3. 接著,縣長說「要打不打是個人的自由,我考慮到的是要讓這些的民意代表的服務團隊沒有一個人確診,好好的為民服務,不會因為你的服務團隊有人確診影響到我們鄉親,不要把事情想得太複雜,如果各位有興趣是誰,等會再好好跟你們聊。」
先建議縣長在防疫記者會講話不用這麼隱晦,要對議員喊話就公開喊,不用私下再跟媒體聊,這樣略顯氣度不足。
而要不要打當然是個人自由,沒有人會強迫,至於扯到服務團隊會影響鄉親就有點離譜了,難道縣長的建議是不只民意代表,連民代團隊通通都要優先施打疫苗嗎?
且有防疫意識的議員辦公室,早就做好各項措施,像我的團隊服務都轉為線上與電話,處理的案件數量比起以前不減反增。疫情還在二級我辦公室就徹底分流上班,同仁彼此間都不會見到面,現在更是全面居家辦公。
雖然這麼說有些不好意思,但雙北我知道的就至少有五位以上民意代表的團隊有人確診或被隔離,但大家都有做好隔離措施且線上持續服務,期間我沒看到有任何一位民代出來喊自己要先打疫苗。
4. 最後,縣長說「不要把自己看得太偉大,什麼挖洞給你們跳呢?」
我只是個無黨籍議員,既沒行政權也沒決策權,許多縣務建言跟建設爭取,縣府不是窒礙難行就是財務困難,作為議員能做的真的很有限,只有監督與建議,從來沒覺得自己多了不起。
而所謂的「挖洞給民代跳」,指的不是挖洞給我跳,縣長這邊意思完全理解錯誤,因為上篇文我就清楚說明不會插隊搶打,打不打是個人自由,其他同事到時候要打我也尊重。
但因為民眾對這件事非常反感,所以到時這些去打的民代反而會被民眾罵特權疫苗,縣長難道沒看到雲林議會的前車之鑑,還有許多民眾對第二類納入政府官員也多有反感?且全台灣22縣市只有苗栗敢公開喊,這不是挖洞什麼才是挖洞?
__________
記者會影片:https://reurl.cc/no7EL2
雲林地方創生辦公室 在 謝淑亞 Facebook 八卦
從一片古坑的甘蔗園
到全台著名的綠色隧道
-談地方創生-
「簡單的初心,是認為君從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第一次發現綠色隧道這塊寶地是在民國87年,淑亞當時擔任古坑鄉長,那時兩側都還是甘蔗園,營造的過程有許多鄉親、民代與學者協助共同努力成就,從20村嘉年華會到城鄉新風貌營造,古坑綠色隧道逐漸成型,走過了20幾個年頭的綠色隧道,已經成為一個全台知名的假日市集,為地方帶來無限生機!
「談地方創生,為青年返鄉找出路!」
少子化與人口老化加速人口結構改變,傳統農業縣的雲林更受到衝擊,如何為地方開創生機,為地方產業與經濟發展找出路,是每一個地方政府重要的課題。
雲林縣在今年三月成立「全台第一個地方創生專案辦公室」,我們要努力找出各鄉鎮市地方獨特性,為各鄉鎮市推展地方創生事業計畫,要做的事情初心很簡單,就是開創生機,活絡地方各項發展。
縣府目前已提出古坑鄉地方創生計畫(審查中)及口湖「台灣鯛智能養殖池」地方創生計畫案,其中口湖鄉創生案已獲得國發會審核通過,未來可望成為台灣鯛外銷生產示範區,預估年產值近3億元,帶動地方產業與就業發展。
口湖鄉創生案延伸閱讀:https://reurl.cc/e58ooQ
雲林地方創生辦公室 在 蘇貞昌 Youtube 的評價
一月初的時候,我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聞;在台北工作的吳永修夫婦放棄高薪工作,回到他們的故鄉-雲林縣元長鄉五塊村,要將廢棄的國小教室改建為「讀冊館」。由於經費不足,七十歲的老農夫蔡振明捐出耕作兩季的萬斤稻米,賣得十二萬,才讓讀冊館落成啟用。
這種「賣稻換冊」的行為讓我非常感動,感受到台灣社會總是有人默默為土地和家鄉付出;但讀冊館卻面臨了有館無書的難題,我當下覺得,感動就要行動,所以立即在Facebook上發起募書的活動,沒想到短短兩個禮拜,就募集了超過40箱、上千本的書籍,這證明了社會處處充滿了溫暖。
有些朋友是從網路上看到捐書的活動,將書一箱箱打包寄來辦公室;有更多人則是利用上班前、下班後,甚至是午休的時間,親自提了幾個紙袋的書拿來辦公室。大家都依照讀冊館的需求,特別捐出了家中適合學齡兒童閱讀的故事書,以及農業相關的書籍。
前幾天,我收到一封陳小姐的來信,她說,因為這個活動,賦予了家中塵封已久的書新的使命。為了捐出這些書,家中的四姊弟還特別整理,甚至將破損的地方進行修補的工作。我相信,打開這上千本的書,一定是充滿了許多人兒時的回憶;讓這些回憶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今天早上,我將所有募得的書籍,從台北運送到雲林,很多好朋友們也一同來共襄盛舉。早起晨作的農婦們說,她們特別向田地請了一小時的假,戴上斗笠、穿上漂亮衣服,專程來跳支舞迎接我,讓我受寵若驚!一問之下,原來她們是中部舞蹈比賽的第一名,還常受邀四處演出。五塊村的小朋友們,起了個大早,朗讀起當地著名文學家蔡秋桐的詩〈牛車牛〉,融合了國、台語,童趣中又帶有濃厚的鄉土情感。
在朗讀聲中,吳永修理事長跟我說,他們放棄工作返鄉,就是要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所以成立了五塊社區發展協會,利用學校餐廳沒在使用的空檔,定期舉辦舞蹈、陶藝、農產行銷等課程。
走進裡面參觀,兩層樓的讀冊館還在陸續整理中,他們將來要規劃這裡成為「活的讀冊館」,要讓小朋友學習說故事給阿公、阿嬤聽;所有的書籍不必有借書卡、借書期限的規定,減少孩子的閱讀壓力,也讓孩子學著對於借書、還書負有責任觀念。甚至,若有多餘的重複書籍,他們也會轉捐贈給其他有需要的單位。
吳理事長跟大家說,要推動社區觀念,真的很難!
我覺得,真正難的不是觀念,而是愈來愈疏離的人際關係。現代社會很多人積極地經營社群媒體,卻往往沒注意到,社群就活生生地在我們的身邊,要讓大家凝聚集體的意識,那麼每個人都得從自己開始,從關心周遭開始。
而都市與農村本來就有差距,但一方面,我們應該要看見「城鄉差異」的部分,保持各自美好之處;另一方面,我們更應該透過瞭解、關心、行動,來彌平台灣當前的城鄉差距,以及所伴隨而來的區域不均、貧富差距、數位落差等嚴重問題。
很感謝熱烈響應的朋友們,這次的募書行動,讓我看到台灣無窮的希望;原先的念頭是感動需要付諸行動,但行動卻真的能夠創造更多感動!希望大家永遠保持著對社會的愛與溫暖,關心沒有期限,關懷需要行動!

雲林地方創生辦公室 在 地方創生青聚點計畫 打造區域性青聚點形象影片1分鐘精華版 的八卦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自110年起,與桃園市政府、 雲林 縣政府、屏東縣政府及宜蘭縣政府合作,打造北、中、南、東4處「區域性青聚點」。各區聚點也正式於111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