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紐約時報
*【颶風佛羅倫斯在北卡羅來納”咆哮” 至少5人死亡 65萬戶停電】
橫掃過後已朝美國內陸前進,將帶來創紀錄的雨量。
https://www.nytimes.com/20…/…/14/us/hurricane-florence.html…
*【北卡沿岸城市道路水深五公尺 上萬房屋積水嚴重】
數百人從新伯爾尼市獲救,仍有140人待援救
https://www.nytimes.com/…/north-carolina-flooding-new-bern.…
*【強烈颱風山竹猛擊菲律賓】
強風以為每小時120英里風速登陸,菲律賓上萬人撤離家園
https://www.nytimes.com/…/ompong-typhoon-philippines-mangkh…
*【川普前競選總部主任馬納福特同意與穆勒合作調查通俄門 以降低罪名】
對兩項指控表示認罪,目前尚不清楚他在三天的談判中,向檢察官提供了哪些信息導致了認罪協商
https://www.nytimes.com/…/us/polit…/manafort-plea-deal.html…
*【通俄案特別法律顧問提出新的證據,曝光外國利益集團試購買影響力 暗地進行影響美國總統大選的方式】
https://www.nytimes.com/…/manafort-plea-lobbying-disclosure…
*【法律專家建議發佈水門事件報告, 以強調法律顧問向國會提交陪審團報告的選擇】
https://www.nytimes.com/…/mueller-report-grand-jury-waterga…
*【重提2016年政見 川普稱民主黨將摧毀社會安全保障】
川普對蒙他拿州選民發出了一個直言不諱的信息,他毫無歉意地重申了他在2016年總統競選期間用來保護醫療保險和社會保障的承諾,以成功吸引年長的藍領選民。
https://www.nytimes.com/…/trump-democrats-medicare-social-s…
*【美國結束對巴勒斯坦平民的最後一次援助】
https://www.nytimes.com/…/middleeast/us-aid-palestinian-civ…
*【俄羅斯間諜對瑞士國防實驗室進行網路破壞】
瑞士官員表示,在荷蘭被捕的兩名俄羅斯間諜密謀對一家瑞士國防實驗室進行網絡破壞,該實驗室正在分析用於毒害英國前俄羅斯特工的神經毒劑。
https://www.nytimes.com/…/russians-salisbury-swiss-lab-sabo…
* 在外國出生美國人口數創新高,新移民多來自亞洲
SABRINA TAVERNISE
根據週四公佈的政府數據,美國的外國出生人口數量已達到自1910年以來的最高,和過去幾十年相比,新移民更有可能來自亞洲並擁有大學學位。
人口調查局2017年的數據證實了赴美者的重大轉變。多年來,新移民往往來自拉丁美洲,但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對這些數據的分析顯示,自2010年以來,有41%的人來自亞洲。只有39%來自拉丁美洲。分析發現,大約45%的人接受過大學教育,而2000年至2009年間,這一比例約為30%。
「這與我們過去的想法截然不同,」布魯金斯學會高級人口統計學家威廉·H·弗雷(William H. Frey)說。「我們認為移民是來自拉丁美洲的低技能工人,但在最近到來的移民中,這種情況少得多了。來自亞洲的人已經超過拉丁美洲人。」
新數據的公佈正值美國變化的人口構成成為全國政治焦點之時。川普總統和許多共和黨人都對移民發出了警告,並建議政府需要限制進入美國的人口數量和類型。

根據數據顯示,2017年,在外國出生的人口為13.7%,即4450萬人,而2016年為13.5%。
移民美國的上一個歷史性高峰發生在19世紀末,當時大量歐洲人為了逃離本國的貧困和暴力來到美國,其中數量最多的人群包括德國人、義大利人和波蘭人。這波浪潮在世紀之交達到頂峰,當時外國出生的人口總數接近15%。
但在1920年代,嚴格的種族配額制度通過後,外國出生的人口在20世紀中葉的幾十年急劇下降。到1970年,該人群比例低於5%。
1965年通過了一項更加自由的移民法,結束了種族配額,並優先考慮家庭團聚,開創了新的人口構成統計數據。而這些變化近年來才加速。
墨西哥曾連續多年成為移民的唯一最大促成因素。
但自2010年以來,來自墨西哥的移民數量有所下降,而來自中國和印度的移民數量激增。弗雷發現,自2010年以來,來自亞洲的人數增加了260萬,比來自拉丁美洲的120萬人多了一倍多。
一些最大幅的增長來自移民人口最少的州,這表明移民正在美國廣泛蔓延。自2010年以來,擁有大量移民人口的紐約州和加州的增幅都不到6%。但同時期田納西州的外國出生人口增長率為20%,俄亥俄州為13%,南卡州為12%,肯塔基州為20%。
這些數據還表明,在擁有大比例外國出生居民的州中存在一種政治模式。在移民密度最高的15個州中,除佛羅里達州、德州和亞利桑那州之外,所有的州都在2016年總統競選中投票支持希拉蕊(Hillary Clinton)。
弗雷發現,許多外國出生人口密度較低和密度中等的州投票支持川島普。在那些低密度的州,外國出生的人口往往比本土出生的人口受教育程度更高。例如,在俄亥俄州,43%的外國出生人口接受過大學教育,而在美國出生的俄亥俄州人中,只有27%接受大學教育。大約43%的外國出生人口來自亞洲,遠遠超過拉丁美洲的20%。
在擁有大量移民人口的州也可能如此。馬里蘭州去年約有15%的國外出生人口。在這些人中,42%擁有大學學位,而美國出生的馬里蘭人的比例則為39%。
2003年,來自中國的馬里蘭州哥倫比亞數據科學家趙武(音)表示,他早就瞭解美國的亞洲研究生情況,因為他曾經是其中一員。但直到他開始競選縣教育委員會的一個席位時,才注意到這個人群的豐富性和變異性。
「我拓展了自己的接觸範圍,我意識到這𥚃有一個大型的亞裔商戶社區,有餐館和雜貨店,」他說。他還說,最近在他所在的城市,他參與組織了一個與中國姐妹城市舉辦的儀式。40號公路的一部分更名為韓國路。
但是,不斷上升的教育水平並沒有令所有人都得到提升。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分析,亞裔美國人現在是美國經濟上差異最大的種族或族裔群體。從1970年到2016年,亞裔美國人的收入不平等幾乎翻了一番。
雖然來自亞洲的人口佔最近新移民的最大份額,但外國出生人口多數仍來自拉丁美洲,佔50%,而亞裔佔31%。

弗雷說,自2010年以來,北達科他州的外國出生居民增幅最大,增長率達到87%。1996年從黎巴嫩移居美國的胃腸病學家法德爾·E·那默爾(Fadel E. Nammour)博士表示,自2002年搬到北達科他州以來,他注意到移民開的餐館更多了。近年來,該州有來自伊拉克、索馬里亞和剛果等國的難民。弗雷發現,總體而言,北達科他州的外國出生人口從2010年的1.66萬人增加到了2017年的3.1萬人。
「現在有更多的多樣性,」那默爾說。「你可以通過食物來判斷。開了一些印度餐廳。現在還有一個非洲餐廳。那些小事情現在有了一些小小的不同。」
* 每日一詞:Typhoon
颱風、颶風還是氣旋?
AMY CHANG CHIEN
關鍵詞:Typhoon 颱風
超級颱風「山竹」轉向南方,將帶著暴雨和時速約合200公里的大風侵襲菲律呂宋島。在地球的另一端,颶風「佛羅倫斯」正在逼近美國卡羅萊納海岸,帶來強勁的風雨。
夏秋兩季,熱帶海洋上經常出現許多熱帶氣旋,但颱風和颶風究竟有什麼差別呢?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解釋道:它們都是同一種風暴,但是在世界各地的名稱有所不同。
颱風是指在西北太平洋地區的溫暖水域生成的低壓環形風暴系統,其風速大於74英里/小時(約合119公里/小時),通常會對亞洲造成威脅。
颶風(hurricane)指的則是在北大西洋、東北太平洋、加勒比海和墨西哥灣形成的熱帶氣旋。當颶風從東向西穿越太平洋的劃分標記——國際換日線時,它會成為颱風,反之亦然。
在印度洋北部的孟加拉灣或阿拉伯海,與颱風、颶風相同的風暴被稱為「氣旋風暴」(cyclonic storm)。
在南印度洋和南太平洋,它們會直接被稱作「熱帶氣旋」(tropical cyclone)或「強熱帶氣旋」(severe tropical cyclone)。
關於typhoon的詞源大致有兩種不同的說法。根據美國字典,其一是源自希臘語中的Tiphon,指的是代表「猛烈的風暴、旋風、龍捲風」的巨風之神。
另一說法是,粵語中的「大風」(tai fung) 、印度語中的「大風暴」(toofan)也可能與typhoon這個英文單詞的形成有關。
颱風的名稱與分級方式也有兩岸差異。在中國大陸,人們常說的「熱帶風暴」(Tropical Storm)指的是其中心附近持續風力為每小時63-87公里的熱帶氣旋。
在台灣並沒有熱帶風暴這個說法,達到此風力標準的熱帶氣旋會被稱為「輕度颱風」。
雨量分級表 在 169王軍凱 Facebook 八卦
持續受到滯留鋒面影響,今天(一)各地依舊出現降雨,而且這雨已經持續一個禮拜左右。
明天(二)還是會受到滯留鋒面影響,各地天氣仍不穩定,中南部和東南部整天都會有陣雨或雷雨機會,北部和東部主要還是午後降雨機率較高,不過整體而言,明天的雨會比這幾天減少一些。雖然沒什麼冷空氣,但雨多,感覺就比較涼。
周三起太平洋高壓增強,各地天氣明顯回穩,一直到週末都會是典型夏季午後局部雷雨的天氣型態,天氣一轉好,溫度也會明顯回升,各地又會感覺較為炎熱。
附圖是氣象局在今天公布新的雨量分級標準,明天(9/1)起實施,整體而言新的分級上路,未來發布豪大雨特報的頻率會降低,但只要一發布,就得提高警覺,代表真的要提防明顯豪大雨出現。
雨量分級表 在 跟T大一起尋找物超所值的葡萄酒 Facebook 八卦
【葡萄酒小知識】聊阿爾薩斯
.
法國最東邊的葡萄酒產區,順著孚日(Vosges)山脈的走勢呈現狹長的形狀,整區由南止至北共185公里,東西則只有40公里,在這範圍內風勢小雨量低,因此適合葡萄種植。
由於歷史的原故,阿爾薩斯無論建築、食物、與酒款都流著濃厚的德國血液,例如這是法國唯一種植Riesling出名的產地,其他如Gewurztraminer或是 Sylvaner的種植傳統,都受到德國影響為多。
.
我認為如今阿爾薩斯產酒呈現兩種極端,這點從Wine-searcher文章最下面的酒莊列表就能看出,頭兩頁不斷出現的酒莊就那麼幾間:Trimbach、Zind-Humbrecht、Albert Boxer、Hugel、Weinbach、Marcel Deiss。剩下絕大部份的酒莊,產品以供應觀光客為主,因為本區介於法、瑞、德三國之間,每年踴至阿爾薩斯的觀光客不知凡幾,這些自己開車來鄉間遊覽+試酒的阿公阿媽成為當地一大財源,也因為這樣的特性,本區酒款的品質除了領頭的幾家,其它往往跟著一個問號 加上沒有清楚的分級與口味標示,論述阿爾薩斯變成必須加註許多但書。
.
不過說到食物,阿爾薩斯又硬了起來,許多菜餚即使看起來一樣,本區就是比鄰居好吃,最好的例子就是香腸,洛林(Lorraine)香腸怎麼啃就比德國香腸滋味豐富,口感夠勁,
.
台灣對阿爾薩斯並不陌生、Trimbach的Clos Sainte Hune許多老酒友如今都還收著,這酒的特色在於不管已經多老,喝起來都覺得還需要陳年。
.
倒是最近台灣興起一波"另類"阿爾薩斯炫風,產自本地的葡萄到了德國人手裡,出來的酒款居然打遍天下無敵手,讓一位位專喝黑皮諾的老手滿地找眼鏡。
.
不知道他是誰的各位趕緊向酒友打聽打聽,這款法皮德骨的紅酒還有沒有。
.
http://www.wine-searcher.com/regions-alsace#winelisttab
雨量分級表 在 雨量分級定義(小時累積雨量) - YouTube 的八卦
雨量 20毫米與100毫米有甚麼差別?多大的雨會造成災情?讓weatherrisk告訴你. ... <看更多>
雨量分級表 在 [討論] 氣象局網頁在進行「雨量分級定義」調查..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如題..氣象局網頁在進行「雨量分級定義」問卷調查
網址 https://pweb.cwb.gov.tw/CWBPolls/001/index.jsp
大家可以去填填..幫氣象局集思廣益一下
以下節錄部分內容:
" 「雨量分級定義」調查表
問卷時間:2010/11/24 ~ 2010/12/24
本局曾於93年辦理民意調查,並於93年8月4日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討論後,報請行政院
人事行政局陳奉行政院核復同意(行政院人事行政局93年11月19日局考字第0930065160
號函),將本局「災害性天氣作業要點」第三點第二款有關「豪雨」之定義部分修正,
細分為「豪雨」、「大豪雨」及「超大豪雨」三級,並沿用至今。
現行雨量分級的定義:
大雨: 指24小時累積雨量達50毫米以上,
且其中至少有1小時雨量達15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
豪雨: 指24小時累積雨量達130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
如24小時累積雨量達200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則為大豪雨。
如24小時累積雨量達350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則為超大豪雨。
"
個人覺得氣象局的分級雖然定義清楚但不口語化
對一般大眾來說..雨量達到50,130,200或350毫米會發生甚麼事其實沒甚麼概念~~
嚴重性(或關注度?)很難從氣象局定義的數字看出來..
個人建議分級改成如下:
大雨提醒:指24小時累積雨量達50毫米以上,
且其中至少有1小時雨量達15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
豪雨特報:指24小時累積雨量達130毫米以上或時雨量達25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
可能造成積水現象。
暴雨警告:指24小時累積雨量達200毫米以上或時雨量達40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
可能造成淹水現象。
超大暴雨警告:指24小時累積雨量達350毫米以上之或時雨量達60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
可能造成嚴重淹水現象。
供參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80.176.65.48
> -------------------------------------------------------------------------- <
作者: pedi (張開雙手守護你) 看板: TY_Research
標題: Re: [討論] 氣象局網頁在進行「雨量分級定義」調查..
時間: Thu Nov 25 12:57:30 2010
我也上去填了問卷...
原本氣象局的雨量等級中
由於統計期間是24小時,所以大雨跟豪雨其實還蠻算容易達成的
而且因為統計期間長,又不考慮降雨強度(僅大雨等級有考慮)
這兩個等級其實沒辦法反映造成災害的潛在可能性
(平均24小時下50mm/130mm跟集中在1小時下完的差別相當大)
我自己的想法分級仍以總雨量為主
主要是考慮到短時間降雨強度在預報上的困難度
所以改把統計期間縮短為6小時到半天為單位,來反映降雨強度
把最低等級的基準提高.加大各等級間的差距
不同等級間有明顯差距時,比較能讓人感受到升級所提升的嚴重程度
大雨: 12小時內降雨50mm以上,且至少其中1小時降雨量達20mm
豪雨: 12小時內降雨120mm以上
大豪雨: 12小時內降雨250mm以上
暴雨: 6小時內降雨250mm以上 或 12小時內降雨450mm以上
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p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0.251.1.226
※ 編輯: pedi 來自: 60.251.1.226 (11/25 13:01)
> -------------------------------------------------------------------------- <
作者: greg2977 (澔呆) 看板: TY_Research
標題: Re: [討論] 氣象局網頁在進行「雨量分級定義」調查..
時間: Thu Nov 25 14:05:55 2010
我認為應該以形容詞或者具體影片照片告知民眾
舉地震的例子來說
大家都知道七級地震的震度是六級地震的數倍
不過如果給你看以下的表你可以清楚知道會怎樣嗎??
0 無感地震
1 微震
2 輕震
3 弱震
4 中震
5 強震
6 烈震
==
如果變成這樣感覺就清楚的多
0 無感地震 地震有紀錄, 人體無感覺
1 微震 人靜時對地震敏感則可感受的到
2 輕震 房屋搖動 , 一般人均感受得到
3 弱震 房屋搖動,門窗格格有聲,承水動盪,旋物搖擺
4 中震 房屋搖動甚烈, 不穩物頃倒, 成水容器達八分滿濺出。
5 強震 牆壁龜裂,煙囪頃倒。
6 烈震 房屋頃倒,山崩地裂,地層斷陷
※ 引述《pedi (張開雙手守護你)》之銘言:
: 我也上去填了問卷...
: 原本氣象局的雨量等級中
: 由於統計期間是24小時,所以大雨跟豪雨其實還蠻算容易達成的
: 而且因為統計期間長,又不考慮降雨強度(僅大雨等級有考慮)
: 這兩個等級其實沒辦法反映造成災害的潛在可能性
: (平均24小時下50mm/130mm跟集中在1小時下完的差別相當大)
: 我自己的想法分級仍以總雨量為主
: 主要是考慮到短時間降雨強度在預報上的困難度
: 所以改把統計期間縮短為6小時到半天為單位,來反映降雨強度
: 把最低等級的基準提高.加大各等級間的差距
: 不同等級間有明顯差距時,比較能讓人感受到升級所提升的嚴重程度
: 大雨: 12小時內降雨50mm以上,且至少其中1小時降雨量達20mm
: 豪雨: 12小時內降雨120mm以上
: 大豪雨: 12小時內降雨250mm以上
: 暴雨: 6小時內降雨250mm以上 或 12小時內降雨450mm以上
: 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p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02.116
> -------------------------------------------------------------------------- <
作者: Morbert (融) 看板: TY_Research
標題: Re: [討論] 氣象局網頁在進行「雨量分級定義」調查..
時間: Sat Nov 27 16:52:49 2010
現行雨量特報常常被民眾罵說太晚發布,
主要是因為雨量還沒達到定義標準所以無法發布,
等雨量真的達到定義標準了,路面都已經淹水了,
此時才要發特報已經明顯太晚,特報看在災民眼裡已經變成馬後砲,
如果真的要達到讓民眾有防範心理作用,
就應該在定義後面再加上未來12小時的雨量預報。例如:
大雨:12小時累積雨量達50毫米以上,其中至少有1小時雨量達15毫米以上之降雨現
象,且未來12小時內有維持降雨強度的可能。
豪雨:12小時累積雨量已達130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且未來12小時內有維持降雨強
度的可能。
大豪雨:12小時累積雨量已達200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且未來12小時內有維持降雨
強度的可能。
超大豪雨:12小時累積雨量已達400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且未來12小時內有維持降
雨強度的可能。
暴雨:12小時累積雨量已達800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且未來12小時內有維持降雨強
度的可能。
ps.必要時應加註「有機會升級為XX特報」。
不一定要改成上述這樣啦,只是希望能加註未來降雨的持續性,以達到發特報的目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04.191.23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