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我到了西貢,準備前往越南華碩實習。
早在2015年我就曾經率團考察過,帶著亞細安研究會第一期,11個跟我一樣對越南有興趣的朋友(現在有6個都在越南工作)一起到當地考察。
所以又訪西貢,也算熟門熟路的,我到為於第一郡的公司報到後,就轉往居住的飯店放好東西,剩下半天,可以讓我自由運用。
我就在西貢亂晃,累了,就在范五老公園坐著發呆。坐我旁邊是一個看起來40到50歲的伯伯,雖然叫伯伯,不過因為矮矮瘦瘦的,看起來很機靈,所以比較謝長廷那種感覺。
我不經意跟他對到眼,就微笑點頭,他也跟我問候。
我禮貌性的用很破的越南文回他你好。他一聽發現我是外國人,覺得很有趣,就用英文跟我聊很多。
原來這位伯伯是胡志明交通大學的教授,他叫阿清伯伯。他是土生土長的西貢人。
這之後,我們換了臉書,他常常帶我吃了很多在地小吃,騎著機車穿越胡志明大街小巷,也讓我認識很多人,他的學生、朋友等等。
那段時間,讓初來乍到的我,吃了很多次越南家庭的晚餐。
他常常帶我去咖啡廳,我們就是坐在戶外,看著車水馬龍的人潮。談天談地的瞎聊,他問我台灣是怎樣的地方,也告訴我他認識的越南。
他說,他的父母原本在統一前,是幫美軍做事的,爸爸還當過南越軍官,媽媽則是翻譯,後來解放後就躲到肯特鄉下去。這也是為什麼他英文特別好的原因。
我在西貢的時候受到清伯伯很多照顧,我後來問他,為什麼要對我這個素未謀面的外國人這麼好呢?
他回我:「因為你一個年輕人隻身來越南,離家這麼遠,互相幫忙是應該的。我們很歡迎你們這樣的外國人來建設越南!」
這句話讓我很驚訝,也很感慨。
我以前在台灣的時候,有認識很多越南留學生,但也很少深入接觸「移工」——這些離開家鄉,也為台灣做出貢獻的朋友們。
後來,我到了首都河內旁的省分,北寧工業區工作。那裏就向桃園一樣,是為於首都旁的工業區,很多日商韓商在那設廠,生產電子相關的產品。在那我也是沒事會跟當地人聊聊天。
有次跟一個計程車司機聊天,他問我在什麼公司。
我心裡想,講出來你八成也不知道吧,雖然我在一家很大的電子製造企業,但是在越南的投資遠遠比不上台塑寶成有名,隨口直接用公司的中文名說了。
很意外是當我講出來以後,他說:「我知道你們公司,我還知道你們台灣跟中國的糾葛。就是內戰結束後對立分裂吧?」
聽到這裡我瞪大眼睛,我北中南越都走跳過,大部分的越南人對台灣的認識,就一中政策下,台灣屬於中國這樣簡單而已。
他能這麼深入,讓我很意外。
原來,他的弟弟在台灣工作過。
在北寧,很多年輕人來過台灣工作。
「我很多親戚朋友都去過台灣工作,他們說台灣很棒,很先進。」
他講得讓我很害羞,作為一個台灣人,放眼世界,台灣或許沒他說的這麼好。
有次,跟一群華人幹部一起,在北寧的一家中餐廳,問問服務生有啥推薦的蔡,那服務生能講流利的漢語,但是她一句話露了餡。
「我們這裡番茄炒蛋也很好吃。」
我猛然一聽,又再看看菜單,就脫口而出:「妳之前是不是待過台灣?」
換她很驚喜的問,我怎知道的。
因為,我看到菜單寫著大陸說法的「西紅柿雞蛋」,而番茄炒蛋其實是台灣的用語。
她說,她待過台灣,而且來來回回總計待了12年。
要不是有限制,而且要回越南結婚,她想繼續待在台灣。
這些越南朋友的故事,都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我常常在想,台灣的人們又是怎樣看待來自東南亞的朋友呢?
誠然,有很多的誤解,我曾經到很多大專院校演講,常常就談到我在東南亞時的經歷。
有些是自主報名的講座,那種來到學生都對東南亞有了解,或者就想前往東南亞發展。跟他們分享,都能在同一個頻率上。
但突破同溫層厚,往往是實令人震撼。後來我受邀到一些通識課分享,東南亞對這群學生來說又是很陌生的。
就曾經有個通識講座的學生在結束後問我:「為什麼不去歐美,而想去比較落後的東南亞?」
這句話讓我驚呆了,原來在政府不斷推廣新南向下,還是有很多人認為東南亞是落後的,而且,到了今天還不在少數。
其實就如同我到海外工作,這樣的地域流動下,我們都是移工,同樣地每一個在海外的台灣年輕人,大家也都是移工,本質上跟那些從其他國家來台灣打拼的年輕人沒兩樣。
當我們聽到台灣青年,在澳洲打工度假,受到黑心雇主剝削時,或者發生意外時,大家的心一定會很痛,因為這些都是我們的朋友,我們的孩子。
那另一群一樣也懷抱夢想,來到台灣打拼,為台灣做出貢獻的年輕人,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可以用同樣的心情去理解呢?
不論走到哪裡,我們都是人,我們都一樣。
我寫很多文章也想讓大家對東南亞這個土地,跟來自這片土地的,現在在台灣打拼的年輕朋友,期待能因此,在台灣這片土地能不再有歧視。
但,又有人說,歧視是很正常的事情。就算台灣人到歐美,也會被歧視。
不應該像道德魔人一樣,一直講一直講,令人感到厭煩。
誠然,歧視無所不在,即便在台灣內部,不同地域,不同族群,階級都可能存在歧視。
但或許,我們面對的最大挑戰,正是連「政治正確」的意識都沒有,也根本不把歧視當成問題。
我在北寧時,我們公司提供的宿舍是承租的透天厝,跟當地的人民混居在一起。鄰居可能就是越南人。那個社區,就一半是台幹,一半是越南當地人。
走出去一點,是一片田,我在附近的河粉店吃完晚餐,常常在附近散步。
有一次回到社區,我看到兩個男孩在玩耍。
他們好像兄弟一樣,玩得很開心。
後來,我注意到,這兩個人溝通用的完全是兩種語言。
一個小朋友講中文,另一個卻是越南語。
我問了講中文的弟弟「這是你兄弟嗎?」
他立刻揮揮手「不是,我是台灣人,他是越南人。我今天下午才認識他。」
這種情況讓我瞬間濛了,這兩個小朋友一點關係都沒有。原來這台灣孩子是寒假跟來媽媽派駐地玩的。
我回頭用越語問那越南孩子「弟弟你會講英文嗎?」
那看起來才五六歲的孩子,回我他不會,到底,他們是怎麼溝通的?也或者,他們根本不需要語言作為媒介,只要一顆單純想認識對方的心吧!
那畫面深深的印在我腦海,這兩個小朋友來自不同家庭,甚至不同國家。他們語言也根本不通,卻親暱的好像兄弟一樣玩在一起。
而到底人們在成長過程中,是經歷過什麼,讓我們失去這種童貞的能力。學會分辨你我、族群?或者用一個人的出身判定他是怎樣的人。
或許我們一直談的「不歧視」,根本的目的,只是希望大家能找回那個像孩子純真的心吧。
台灣一直希望走出目前的「亞細亞的孤兒」困境,而我深信,只要願意真誠的了解他人,了解其他國家,在這樣交流互動中,也能讓對方看到台灣最真誠美善的一面。
最近換日線編輯太陽跟我說,他們正在辦一個講座,這個講座很特別。
請了一位來台灣工作許多年的印尼女孩尤絲妮跟在印度打拼的台灣女孩尤芷薇。(好巧都是尤開頭)
來分享他們各自在異國的「移工」經歷,這實在是很冷門的講座。
既不是什麼成功大人物分享經驗,談論的主題也不主流。
或許很多人知道這活動後會問:「為什麼要辦這種擺明不會『爆場』,還在這樣大的場地,花這麼多精力(每個參與的人會有精美禮物)。」
太陽告訴我:「想透過這樣來自基層的聲音,讓大家知道『其實我們都一樣』,就像許多懷抱夢想去海外打拼的台灣年輕人,這些來自東南亞的青年也是一樣的。」
然而,很多刻板印象,卻讓我們少了認識他們的機會。
太陽很用心,在一流的場地、線上線下的宣傳,還會贈送每個與會者禮物。
然而,或許因為主題太冷門,加上顧及成本有酌收入場費,讓這場活動比較少人關注。
但我很認同換日線想要辦這場活動的初心,就想讓台灣青年,看到不一樣的國際,聽到不同於一般成功大人物,屬於每個跨國移動青年的生命歷程。
我告訴太陽,我願意贊助五張門票,支持這場活動。
她回我:「沒關係,只要讓更多人知道,就好了。」
我深信,這是一個非常值得參與的活動,也是目前台灣最需要的一堂課。太陽還偷偷告訴我,這場活動會有的神祕驚喜,知道真相以後,讓我超級想參加。
這場活動 換日線 Crossing聯合了台灣知名的東南亞組織 One-Forty,跟華人最大印度介紹媒體, YaoIndia 就是要印度︱認識印度,從這裡開始 ,這樣堅強的陣容跟神秘的豐富禮物,真的很值得去。
雖然我不在台灣,沒能參與這場活動,但是我還是誠摯的推薦給想看到世界不同面貌,那年輕的你。
因為成本關係,讓這場活動需要收費,我在想,或許因為這樣,讓一些有興趣,卻有現實考量的青年卻步。
在這裡我有個提案,寫給還是學生的朋友們,如果你覺得這個活動很棒,但因為經濟考量而猶豫的話,歡迎私訊我,我願意私人贊助支持你參加這有意義的活動。
因為我大學時也因為家境不好,錯失很多很棒卻需要付費的活動。
也在這裡,推薦給每一個對世界好奇的朋友,一起參與,試著聽聽不同以往主流成就人物的故事,聽見不一樣的台灣故事。
最後,如果你很認同這樣的理念,可惜還是許多現實因素不能參與,誠摯的邀請你分享這篇文章,或者就簡單的按讚、留言,讓更多朋友有機會了解。
活動連結:我們都是移工── 交換身分,移地工作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890的網紅Z Chen Official Chann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在我記憶最深的地方 製作人:彭學斌 作詞: 林彬傑 (秋本)@口袋音樂 作曲:SC 編曲:Moris 彭進成 在我記憶最深的地方 有一棟大樓一座大洋房 每當夕陽晨曦起落升降 角落窗臺 我在眺望 在我獨自黑暗的飄蕩 我默默為你守著空檔 當著潮汐消逝的海岸 逆風飛翔 在我回到流年的街坊 回憶抱...
離家日線上看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所謂青春期的叛逆,可能是現代人當父母,要過的一道修羅橋。
這些父母,終於體會到孩子叛逆期,種種滋味──曾經哭著找你、賴著你、在你身上滾來滾去的那小孩兒,不見了。他一見你就煩,你想關心他,立刻變成電視上演的那種囉嗦、落伍的爸媽。
很奇怪的,它像一個被遺棄的故事:過去十多年,你因為他,從你原本的生命角色剝離出來,你陪伴他們而變成會去兒童樂園、去動物園、去電影院看迪士尼動畫片的人,但這時他不想和你去任何地方了。
取自《也許你不是特別的孩子》
********************************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特別是展開了青春期叛逆,很多父母是哀傷的。
那種哀傷,真的需要被同理。那種哀傷可以先被看見,然後再輕輕悄悄地安放回心底。
這工作我嘗試著進行,透過演講、面談、書寫,不過並不容易。
如果哀傷沒被梳理,父母常常會有莫名的憤怒。那些憤怒又會引爆跟孩子之間的衝突,或者,這些憤怒把孩子的情緒壓下去了。不過,即便孩子的情緒暫時不外顯,少部分孩子最後的發展,變成了我們在社會新聞上看到的悲劇。
幾年前,因為我的職業的關係,我開始有很長一段時間,注意作者敘寫親子關係的文章。他的文章裡,常看到自責,常看到溫暖,常看到無奈,常看到一種不敢理直氣壯稱呼的「愛」。
那時,作者把自己稱為廢柴,那是作者人生中很潦倒的一段。這段期間所寫出的,他跟孩子之間的親情,帶著深刻的自省,也有很明顯的愧疚,罪惡感沉重,我有幾次都擔心作者挺不過那段時間。
還好,作者的書後來變成了暢銷書,幾本暢銷書接著出,不知道是否足以改善家庭的經濟狀況?
「我們當年也是這樣傷父母的心,才變成大人的。」
這放手的過程真是不容易,各位父母,請讓我們相互陪伴吧。讓我們也藉這個機會,去回溯我們成長離家的過程,更認識自己,更願意接納孩子青春期所造成的我們內在的衝擊。
不過,也是有父母對於孩子終於長大了,感覺歡欣鼓舞的。有人早就計畫好要做自己,藉著孩子叛逆,一次在關係上斷捨離,直接用短痛來取代長痛,正式從親子關係中獨立開來,父母昂首挺胸地邁入下一個階段。
很多時候,關係的轉換,並不完美,常帶著衝突,也有很多突發事件與意外。都好,每一點都是開始,是做自己、愛自己的開始。祝福您!
********************************
叛逆期,一道親子換日線
曾經賴著你的那小孩兒不見了,
這正是生命神祕的騷動與破蛹,
那意味著他們快要離巢,
去飛他們自己的天空了。
【文/駱以軍;插畫/陳沛珛】
所謂青春期的叛逆,可能是現代人當父母,要過的一道修羅橋。不過幾年以前,孩子還像毛軟軟的小動物,跟在你腳邊。你帶他到海邊、山裡、夜市、遊樂園,世界的任何場景前,伸手指告訴他萬事萬物的名稱。你對他說各種亂編的床邊故事,那裡頭的狐狸、狼、獾、孔雀、大象……,無論牠們是好人壞人,善良的奸詐的哀傷的懦弱的,他都睜大眼睛相信你說的,問你「然後呢?」彷彿你是無所不知、世界從你嘴裡源源不絕湧出的先知。
然後有一天你帶他去小學,看他怯生生加入那些和他一般的小人兒。放學時,你站在和你一樣的其他爸媽、阿公阿嬤、外傭之間,看著他精神飽滿跟著路隊走出校門。你感覺那像是你將他放在淺水礁岩讓他學習游水,你預想到有一天他會離開你,毫不依戀的游向廣闊的大海。而你,當然是伸手帶他站在那通向世界的練習起飛甲板的那個人。
這是不很久以前的故事。但有一道換日線,通常沒在這些新手爸媽的故事裡,那就是孩子的青春叛逆期。
我自己當然有自己叛逆期的故事:蹺課,打架,跟哥們混一起抽菸,到撞球店敲桿,或那個年代的冰宮鬼混,遠離父母的監視,學習外面世界的繁華、暴力、江湖情義,或弱肉強食的法則。但我們回憶這些故事時,它似乎就是一部啟蒙電影、成長小說,故事裡父母被我們甩到幕後,沒有對白,不太知道那時光他們的感受。因為等我們終於掙脫那內在荷爾蒙混亂、連自己都討厭自己的青春期,僥倖沒被社會升降梯那背面的機械碾碎,成為鬃毛豐滿的大人,父母通常也過了換日線,進入衰老的祕境。他們不太會去談,你曾經像在昆蟲變態期,那莫名其妙靈魂冒出稜角,也不是後來的這個你的,那叛逆期的幾年。
直到我們──當然都是無經驗可循的第一次,一路從小孩的守護者、陪伴者,甚或管理者,來到這個階段。啊,那真是百感交集的一個經驗。我猜所有的父母,過了這一坎,應該都會露出一種老鳥的淡定,見怪不怪了。
因為在這個章節的故事裡,你變成被孩子看不慣、對抗、想逃開、時時想發動細微衝突的,那個角色。你變成像保守黨政府,他不再相信你對世界的描述,不耐煩聽你的故事。很奇怪的,它像一個被遺棄的故事:過去十多年,你因為他,從你原本的生命角色剝離出來,你陪伴他們而變成會去兒童樂園、去動物園、去電影院看迪士尼動畫片的人,但這時他不想和你去任何地方了。你好像一個造化讓無數代人類繁衍,設定的那個孵養孩子、護他們經過柔弱童年期,但等他們一成年展翼,就裂殼飛走的乾枯蟬蛻。
於是,這些父母,終於體會到孩子叛逆期,種種滋味──曾經哭著找你、賴著你、在你身上滾來滾去的那小孩兒,不見了。他一見你就煩,你想關心他,立刻變成電視上演的那種囉嗦、落伍的爸媽。這時你開始想念,那初當父母就不再聯絡的年輕時好友,想找老同學聚一聚了。或幸運的,自己的父母若還健在,也開始想起,會變柔和的去探望了。它是一種難以言喻的細微傷害,但這個「坎」的動人之處就在於,遽失存在感的守護天使,他們會互相安慰,提醒這正是生命神祕的騷動與破蛹。孩子在某種意義上正離開你,但那意味著他們快要離巢去飛他們自己的天空了。我們當年也是這樣傷父母的心,才變成大人的。
.
以上文字取自
也許你不是特別的孩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8535
.
賴芳玉╳洪仲清 愛・謊言・真相:《待用民宿》的魔幻與真實 新書對談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37929103275354/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離家日線上看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所謂青春期的叛逆,可能是現代人當父母,要過的一道修羅橋。
這些父母,終於體會到孩子叛逆期,種種滋味──曾經哭著找你、賴著你、在你身上滾來滾去的那小孩兒,不見了。他一見你就煩,你想關心他,立刻變成電視上演的那種囉嗦、落伍的爸媽。
很奇怪的,它像一個被遺棄的故事:過去十多年,你因為他,從你原本的生命角色剝離出來,你陪伴他們而變成會去兒童樂園、去動物園、去電影院看迪士尼動畫片的人,但這時他不想和你去任何地方了。
取自《也許你不是特別的孩子》
********************************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特別是展開了青春期叛逆,很多父母是哀傷的。
那種哀傷,真的需要被同理。那種哀傷可以先被看見,然後再輕輕悄悄地安放回心底。
這工作我嘗試著進行,透過演講、面談、書寫,不過並不容易。
如果哀傷沒被梳理,父母常常會有莫名的憤怒。那些憤怒又會引爆跟孩子之間的衝突,或者,這些憤怒把孩子的情緒壓下去了。不過,即便孩子的情緒暫時不外顯,少部分孩子最後的發展,變成了我們在社會新聞上看到的悲劇。
幾年前,因為我的職業的關係,我開始有很長一段時間,注意作者敘寫親子關係的文章。他的文章裡,常看到自責,常看到溫暖,常看到無奈,常看到一種不敢理直氣壯稱呼的「愛」。
那時,作者把自己稱為廢柴,那是作者人生中很潦倒的一段。這段期間所寫出的,他跟孩子之間的親情,帶著深刻的自省,也有很明顯的愧疚,罪惡感沉重,我有幾次都擔心作者挺不過那段時間。
還好,作者的書後來變成了暢銷書,幾本暢銷書接著出,不知道是否足以改善家庭的經濟狀況?
「我們當年也是這樣傷父母的心,才變成大人的。」
這放手的過程真是不容易,各位父母,請讓我們相互陪伴吧。讓我們也藉這個機會,去回溯我們成長離家的過程,更認識自己,更願意接納孩子青春期所造成的我們內在的衝擊。
不過,也是有父母對於孩子終於長大了,感覺歡欣鼓舞的。有人早就計畫好要做自己,藉著孩子叛逆,一次在關係上斷捨離,直接用短痛來取代長痛,正式從親子關係中獨立開來,父母昂首挺胸地邁入下一個階段。
很多時候,關係的轉換,並不完美,常帶著衝突,也有很多突發事件與意外。都好,每一點都是開始,是做自己、愛自己的開始。祝福您!
********************************
叛逆期,一道親子換日線
曾經賴著你的那小孩兒不見了,
這正是生命神祕的騷動與破蛹,
那意味著他們快要離巢,
去飛他們自己的天空了。
【文/駱以軍;插畫/陳沛珛】
所謂青春期的叛逆,可能是現代人當父母,要過的一道修羅橋。不過幾年以前,孩子還像毛軟軟的小動物,跟在你腳邊。你帶他到海邊、山裡、夜市、遊樂園,世界的任何場景前,伸手指告訴他萬事萬物的名稱。你對他說各種亂編的床邊故事,那裡頭的狐狸、狼、獾、孔雀、大象……,無論牠們是好人壞人,善良的奸詐的哀傷的懦弱的,他都睜大眼睛相信你說的,問你「然後呢?」彷彿你是無所不知、世界從你嘴裡源源不絕湧出的先知。
然後有一天你帶他去小學,看他怯生生加入那些和他一般的小人兒。放學時,你站在和你一樣的其他爸媽、阿公阿嬤、外傭之間,看著他精神飽滿跟著路隊走出校門。你感覺那像是你將他放在淺水礁岩讓他學習游水,你預想到有一天他會離開你,毫不依戀的游向廣闊的大海。而你,當然是伸手帶他站在那通向世界的練習起飛甲板的那個人。
這是不很久以前的故事。但有一道換日線,通常沒在這些新手爸媽的故事裡,那就是孩子的青春叛逆期。
我自己當然有自己叛逆期的故事:蹺課,打架,跟哥們混一起抽菸,到撞球店敲桿,或那個年代的冰宮鬼混,遠離父母的監視,學習外面世界的繁華、暴力、江湖情義,或弱肉強食的法則。但我們回憶這些故事時,它似乎就是一部啟蒙電影、成長小說,故事裡父母被我們甩到幕後,沒有對白,不太知道那時光他們的感受。因為等我們終於掙脫那內在荷爾蒙混亂、連自己都討厭自己的青春期,僥倖沒被社會升降梯那背面的機械碾碎,成為鬃毛豐滿的大人,父母通常也過了換日線,進入衰老的祕境。他們不太會去談,你曾經像在昆蟲變態期,那莫名其妙靈魂冒出稜角,也不是後來的這個你的,那叛逆期的幾年。
直到我們──當然都是無經驗可循的第一次,一路從小孩的守護者、陪伴者,甚或管理者,來到這個階段。啊,那真是百感交集的一個經驗。我猜所有的父母,過了這一坎,應該都會露出一種老鳥的淡定,見怪不怪了。
因為在這個章節的故事裡,你變成被孩子看不慣、對抗、想逃開、時時想發動細微衝突的,那個角色。你變成像保守黨政府,他不再相信你對世界的描述,不耐煩聽你的故事。很奇怪的,它像一個被遺棄的故事:過去十多年,你因為他,從你原本的生命角色剝離出來,你陪伴他們而變成會去兒童樂園、去動物園、去電影院看迪士尼動畫片的人,但這時他不想和你去任何地方了。你好像一個造化讓無數代人類繁衍,設定的那個孵養孩子、護他們經過柔弱童年期,但等他們一成年展翼,就裂殼飛走的乾枯蟬蛻。
於是,這些父母,終於體會到孩子叛逆期,種種滋味──曾經哭著找你、賴著你、在你身上滾來滾去的那小孩兒,不見了。他一見你就煩,你想關心他,立刻變成電視上演的那種囉嗦、落伍的爸媽。這時你開始想念,那初當父母就不再聯絡的年輕時好友,想找老同學聚一聚了。或幸運的,自己的父母若還健在,也開始想起,會變柔和的去探望了。它是一種難以言喻的細微傷害,但這個「坎」的動人之處就在於,遽失存在感的守護天使,他們會互相安慰,提醒這正是生命神祕的騷動與破蛹。孩子在某種意義上正離開你,但那意味著他們快要離巢去飛他們自己的天空了。我們當年也是這樣傷父母的心,才變成大人的。
.
以上文字取自
也許你不是特別的孩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8535
.
賴芳玉╳洪仲清 愛・謊言・真相:《待用民宿》的魔幻與真實 新書對談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37929103275354/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離家日線上看 在 Z Chen Official Channel Youtube 的評價
#在我記憶最深的地方
製作人:彭學斌
作詞: 林彬傑 (秋本)@口袋音樂
作曲:SC
編曲:Moris 彭進成
在我記憶最深的地方
有一棟大樓一座大洋房
每當夕陽晨曦起落升降
角落窗臺 我在眺望
在我獨自黑暗的飄蕩
我默默為你守著空檔
當著潮汐消逝的海岸
逆風飛翔
在我回到流年的街坊
回憶抱著我敘述到天亮
在燈火闌珊下我安靜想
你的容顏 依稀在旁
當我們在愛情裡受傷
寂寞趁虛而入得囂張
而我們只剩下撕裂吶喊
一概不管
從此湮沒的天堂 沒有了天使的翅膀
孤單地流淌迷失在 回憶沒方向
從前古老的教堂 曾經多虔誠的敬仰
已經回不去 就算花了多少年感歎
在我記憶最初的溫暖
是你緊抱著我說夢想
說有我的地方就是家
卻沒發現愛正在飄散
在我記憶最後的溫暖
是你的離開我的遺憾
最後看天慢慢變黑暗
無聲回想
在我記憶最深的地方
有一棟大樓一座大洋房
每當夕陽晨曦起落升降
角落窗臺 愛在遠方
吉他:黃賈傑
弦樂:Ronnie Tan
和聲/和聲編寫:潘沁珈 阿飛 ZCHEN
錄音/混音:王詩豪 @Bosh Production Studio
孕育著親情感的歌曲,結構十分特別,不是常規的主歌副歌順序。智成用這種設置,表現人生的路沒有一定的規則,每個人會有不一樣的遭遇,歌詞唱出離家遊子的心聲,內心的角落:“每當夕陽晨曦起落升降角落窗臺.
專輯《18》下載點播 https://lnk.to/ZCHEN_18ID
張智成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zchen.zchen/

離家日線上看 在 阿發因故離家阿春請出神主牌位向金將大哥要人 - YouTube 的八卦

公視時代生活劇第四號作品《牛車來去》#牛車來去公視+收看→ https://lihi2.cc/DFabH動盪年代,人生課題的重重挑戰一場戰爭,無數家庭的滿滿無奈 ... ... <看更多>
離家日線上看 在 蜘蛛人:離家日_HD 線上看- Gimy劇迷 的八卦
科幻片-蜘蛛人:離家日-HD-正片:蜘蛛俠:英雄遠征講述最受關註的漫威超級英雄大片《蜘蛛俠:英雄遠征》依舊由導演喬·沃茨執導,湯姆·赫蘭德繼續飾演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