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看熟、看懂、看透,是您的福氣。
大家好,我現居於德意志維也納這個國家,兩年沒回台灣了。作為一個不接地氣的犁地菁英,我想談一個完全不接地氣的問題:
一系列在選舉和公投中全部槓龜的民主理念和開放社會的價值,是怎麼在過去歷史中生根的、又是怎麼發展到今天這種地步的。
我試著粗略地抓出一條主線,分段說明。大家有閒的話,就當故事聽聽。我沒有什麼好建議,就是寫寫故事。全文5700字,懶得看完也沒關係。
1、這些理念和價值,於歷史上站穩基礎,是在二戰後的北美和西北歐。我暫時限定在歐洲來談。當時人們為了避免二戰前的覆轍,著手處理引發戰爭的兩大癥結:民族衝突和階級衝突。關於民族問題,抓緊戰爭所造成的大規模流亡遷徙潮,順勢重新整理歐洲各民族的邊界,穩固了各個民族國家。關於階級問題,由民族國家出面,以大政府的姿態主導經濟、並且作為仲介的平台,讓勞資雙方達成共識。
2、此時勞資雙方是能互相妥協的,因為戰後急需重建與和解。勞方獲得了工時、穩定工作與社會福利等保障,有時也會接受不調漲薪資的條件(例如奧地利刻意將薪資成長壓在比通膨還低的水準)。資方則接受工會協商、投資改善工作環境、保障員工福利等等。工會與政府關係密切,而且由於大型企業多由國營,政府和資方有相當程度的重疊,所以國家事實上就是一個大型的勞資橋事場。
3、我們現在所想到的很多「左派」的勞權概念,就是在這時候開始大規模落實的。之所以能落實的最主要理由是:此時國家經濟命脈,是各種大型工廠,而社會的中流砥柱,就是工廠的技術勞工,國家要靠他們生產、市場要靠他們消費,講話當然能大聲。
4、這時候人們對經濟運作的想像是:盡可能追求經濟成長,而要經濟成長,關鍵是要不吝於投資,甚至要靠舉債來投資,盡可能提高工廠的生產力;在生產之外,同時還要不斷開發市場、提高產品銷量,怎麼開發呢?就是讓勞工分潤利益,他們工作和生活被保障好、有錢有閒,就會大量消費。大量消費又回頭促進資方投資的意願,形成良性循環。良性循環剛好就表現在每年維持1~2%合理的通貨膨脹上(這時候人們才跳脫20世紀前30年的那種對通膨不由分說的恐懼、以及「遇到經濟不景氣就要撙節開支、減少投資」的迷思)。這種舉債、投資、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模式,以及勞權和社會福利的保障,在民族國家大政府的介入主導下,成功形成平衡。然後大家就在1950~60年代間爽過了十幾年。西方復活啦~
5、然而,這種經濟模式,是會隨著發展逐漸改變的,然後就動搖了原先的完美平衡。促發改變的關鍵點,剛好就是追求提高生產力的動機本身。要極致提高生產力,工廠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流程的組織都要不斷改進。改進的方向除了砸大錢成立研發部門外,也要把生產流程化整為零、追求每一步驟的專精化,甚至針對一個環節就成立一個公司來做。當產業朝這個方向發展後,科技、管理、溝通,就成為產業運作的重點,而這三項都和一件事有關:資訊/知識的傳遞與交換。所謂的「知識經濟」就出現了。(「知識經濟」不單純是指靠科技知識和「高知識人才」來發大財,而更是指「依賴資訊交換來運作」的經濟方式,秘書和總機的工作,都是最典型的知識經濟型的工作。)隨後,坐辦公室的白領、經理人、研發人員,就變得越來越重要,並逐漸排擠了生產線上的技術勞工。(對此有興趣的人可查詢關鍵字:Fritz Machlup)
6、「知識經濟」模式所追求的是打破原有產業和社會的框框條條,化整為零,然後用傳遞訊息的網路把所有單元都串連起來(1950~60年代,這時候人類社會早已跨進「網路時代」了,只是那時候的網路技術不是光纖和行動通訊)。同時,促進經濟成長的切入點,還從原先針對企業組織更往下突破一步,對焦到個人身上,要求個人要盡可能地發展才能、提高個人的產值。隨著企業生產方式的多元、分散和彈性化,原先「工會 + 資方 + 政府」主宰一切的社會鐵三角也就被鬆動,並且因應地出現了一系列針對個人的新教育理念:讓個人適性、自由、多元發展。相應地,就要提倡改變社會,提供讓不同個性的人、不同的生活風格、不同的文化價值、乃至於不同的家庭形式,都能共存的社會環境。而這一切的背後,有個很基礎的經濟理由:個人的適性解放,是為了促進生產力極大化、消費量極大化。如果以前每個個人都是大工廠裡的小螺絲丁,有上級規範的框框條條和保障;那麼現在,就是強調個性化的「人才」,而這背後的意思就是:每個個人都被鼓勵成為一座迷你工廠,並且崇尚的是在職場競爭中自負盈虧的責任制。大家各自發大財喔~
7、此時差不多就是1960年代後期了,也出現了所謂「新社會運動」,高舉的就是我們現在最熟悉的那些「左派」理念、開放社會的價值:女性解放、同志運動、素食運動、環保運動、少數族裔運動(例如黑人運動)、反核運動(50~60年代的經濟信念是和崇尚核能綁在一起的)、以及「歷史清算」(也就是後來說的「轉型正義」)......等等,並且同時都拒絕一直以來的「工會 + 資方 + 政府」那套權威代理人橋事情的模式。我們要知道,50~60年代運作得那麼棒、讓大家都吃飽飽的民主,不是我們現在理想的「審議式民主」或「參與式民主」,而是在大家都怕戰爭(二戰之後還接著冷戰)、想要和諧穩定的社會共識下,靠權威代理人來橋事情的民主,所以在我們現在看來都是滿滿的「父權」和威權的。而當時那種以男性技術勞工為主的硬左派,跟我們現在很多人喜歡的那種軟左派,是天差地別。左派文青們如果穿越到當時,你喜歡的應該會是你原本很討厭的右派中的自由主義者(這也是為什麼,當今有些老左派的信徒,會嘲笑文青左派是拿著Apple蹲咖啡館的假左派真小資)。
8、「新社會運動」從根源上看是當時產業轉型所帶來的趨勢,但實際上則表現為追求新文化和多元價值的運動。容我先簡化地下個評斷:因為搭上正確的浪潮(亦即「知識經濟」所帶來的經濟和社會轉型),性別平權、反核、轉型正義......等價值,即使還沒成為政治上的主流,但它們都成了經濟和文化上的主流,在社會生了根,而且聲勢也難以撼動。在70年代初期,我們就看到一連串的政治翻轉:德奧的社會民主黨都收割了這場運動(以68學運為高潮)的紅利而上台,翻轉了過去長期由保守派主導的政治,也開啟了一連串的改革。配合著70年代前半經濟大好的局面,邁向「開放社會 + 社會福利國」的體制。這一段發展,就是我們常常羨慕他們好「先進」的關鍵時期。
9、這段發展的背景,其實正好是知識經濟的白領族群成為產業中堅、而技術勞工逐漸退場失權的時期。這也反映在這件事情上:「新社會運動」的各種開放多元的價值觀,和老左派階級鬥爭路線的價值觀,兩者彼此橋不攏。一個例子就是70年代德國的同志運動,他們曾經嘗試把爭取平權理解為階級鬥爭、並和老左派結盟,但隨後告吹,同運和老左派分道揚鑣。
10、新左派和老左派彼此橋不攏,除了反映兩者在經濟背景和政治想法上的競爭關係外,也反映在兩個族群的不同性質上。白領不像過去的藍領那樣能形成緊密連繫的階級,相反地,白領崇尚的是個人自由、個性表達、和個人生涯成就,這特別表現在新左派運動的特徵上:他們依賴一系列不尋常的詞語和概念來表達自己、並且區分異己。對他們而言,道德價值,與其說像老左派那樣是表現在集體行動上,不如說是先表現在每個個人對詞語的使用上。每每用錯一個詞,你就要有成為眾矢之的的心理準備。要學習正確的詞語使用法,就要訴諸一套政治審美觀、一種特定的生活風格姿態。而這種種不同的生活風格姿態,正是被知識經濟下的「人才社會」所保障。(這些政治審美姿態,隨後就變成現在貶義遠大於褒義的「政治正確」。)如此的白領新左派,既難以形成一個具體且行動一致的「階級」,也難以統一橋出一個窗口和別的階級合作。內部小圈子派系林立、要合作則難有共識、外面有事時則先關門審查隊友的情況,則是常態。
11、就在知識經濟、人才社會、新左派政治成為主流時,遭遇了歷史的偶然(以巴衝突),爆發了兩次石油危機。1950年代以來的那套「大政府 + 凱因斯主義 + 社會福利國」的經濟模式宣告失靈,80年代後期,以柴契爾和雷根為首進行改革,大家把希望寄託在自由市場的自癒能力上。(蘇聯解體、新興市場......中略)從此,實體經濟逐漸讓位給金融經濟,白領族群在經濟上的權力,也逐漸讓位給菁英經理人族群。白領的生產力隨時可以替換,國家經濟命脈靠的不是你土里土氣的才華,才華是留給會玩金融煉金術的菁英經理人在講的。
12、這樣的發展,形同讓本來就沒有固定政治領地的白領新左派,其經濟根基也被釜底抽薪了,新左派逐漸變成了檯面上的紙老虎、沒穿褲子的泳客,就等著被戳破、海水退潮的那一天。而老左派早已死在沙灘上兩次,其中不少人隨時都可以轉投極右派的懷抱。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正好是歐洲又開始零星出現右翼民粹的時候,例如奧地利自由黨(FPÖ)的Jörg Haider。
13、時至1990年代,終於進入了我們現在所稱的「網路時代」。網際網路的普及和突飛猛進,是金融經濟融入知識經濟後,所必然發展的結果。它需要更徹底的化整為零、高速連結的技術。於是就回頭找到了網際網路,這個早在數十年前就被開發出來的技術。頓時,我們才有「網路時代突然降臨」的表象。事實上,「網路時代」早在1950年代就隨著知識經濟而降臨了,1990年網際網路普及後的其社會效應,都是過去發展的延續。
14、網際網路是最適合白領這種生活型態的工具:人際關係可以針對個人客制化、高度流動性、沒有組織綁定、點與點之間可以自由選擇連結或隔離、不必拉起一個點就連起一大串粽子。
15、但是,網際網路的普及,也加速了以白領為基礎之新左派的自我分解:網際網路為形塑各種高度分化的小圈子提供了最方便的工具(例如,有空可以看一下,FB提供了多少性別選項供你選擇)。這一點不必多說了,以當前台灣的台獨運動和性別運動為例,我們可以數一數,至今在社群網路上可以看到多少小圈子和多少派系,以多少不同的風格姿勢和多少不同的詞語習慣,在進行多少不同的唇槍舌戰。處在外面的人,大概都會以為所謂「進步派」是鐵板一塊,事實上遠非如此——從50年前的西方社會開始就不是這樣了。
16、當前,人們面臨的處境是,無論老左派、新左派、還是哪一派,都不再是經濟趨勢所眷顧的天之驕子。在同樣都失去經濟上的主角光環的情況下,白領的整合則更為困難,因為他們之間除了過去的學校和現在的辦公室之外,缺乏共同的組織平台。他們可以有一致的政治理念,但是無法像以前老左派工會那樣,落實成有力的組織行動。因為經濟生活的形式與此不容,用大家都聽得懂的話——啊就上班沒空啊。他們的政治參與,落在經濟生活之外、排擠休閒時間,並且以網路參與為主(所以當然只剩下鍵盤參政啊,不然還能怎樣?工會嗎?),流水席式的政治嘉年華、以及不綁約的小清新講座為輔。但是這樣虛飄無力的白領,卻得負擔撐起過去所有「左派」所累積下來的理念:民主、人權、勞權、性別、環保......。這也許是最沈重的一代。
17、白領本質上其實就是「不接地氣」的族群。「接地氣」事實上應該是指,在一個固定的領地裡你說了算,別人要辦事橋事的話,都要以你的姿態、你的語言、你的腔調為標準,過來「接上」你。換言之,得要進入那些位置、那樣去營生、過那樣的生活、牽起那樣的人際網路、進入那樣的行會組織,然後你的政治觀念就會變成那樣的形狀,因為政治觀念的後面都牽扯到你的利害和動輒得咎的人際網路,於是你就接地氣了。辦公桌、派遣式、接案式的經濟生活是接不了其它行當的地氣的。嚴格地說,白領不是不接地氣,而是自家的「地氣」天生就稀薄。當今歐洲左派一片慘兮兮,所遭遇的根本問題是同一個:多數人感覺社會不公、經濟不好、難民太多,左派剛流失了藍領鐵票(多有轉投右翼民粹者)、又無法組織整合起白領、給予他們穩定的經濟和政治基礎,社會游離出不小的一群曖昧搖擺者,又不知道該怎麼吸納,到最後都變成民粹和「另類勢力」的版圖。這問題目前無解,歐洲人沒辦法,我也不覺得在台灣講「接地氣」就真的會有什麼辦法,因為我們面對的根本上不是說服和溝通的問題,是經濟變化造成社會解離的問題。溝通的姿態,主要作用是讓社會解離的情況不要進一步惡化、或是產生不必要的反效果。但根本的處境,也許必須等到全球經濟轉型、階級洗牌後的下一次穩定期。另外,台灣還面臨一個不可說的「佛地魔」問題,非常嚴峻。
18、總體來看,台灣的情況,就像是《怪醫黑傑克》漫畫裡有一個單元,一個10幾歲的少年因為嚴重意外,在病床上昏迷了70年,昏迷期間都保持少年的樣貌。結果他被動手術醫醒的那一刻,幼小的心智都還弄不清楚狀況,就瞬間快速經歷了全面老化的過程,最後還沒反應過來就死了。台灣是個心智幼稚、身體早衰的社會:人家從前民主進入成熟民主再到後民主,我們民主還沒成熟就後民主了;人家從前事實政治(就是50~60年代的政治橋事場)進入事實政治(70年代的新左派政治)再到後事實政治,而我們才剛要邁向事實政治就又掰了;人家老左、新左、高階經理人一個接一個上下台,完成各階段的政治任務、理念與價值、並留下政治後遺症,我們在短短幾年內得要一次搞定,結果還搞不定就也瞬間都掰了,後遺症則一個不漏地一次爆發。
19、最後,敷衍地談一下我們能怎麼辦:前述那些理念與價值的支持者,也許該做的是增加自家的「地氣」,而不是接上別人家的地氣。所欠缺的是一種半政治式的共同生活平台,能提供台灣人一般欠缺的社會支持(例如照顧小孩小狗......),又能形成政治認同和政治力量的平台。這次歐巴桑聯盟從親子共學起步,我覺得是個很好的模範。
20、在做事之前,「認識你自己」總是好的。我們所追求的那些理念和價值,都有讓它們生根的土壤、成長的氣候、以及枯亡的氣候。過去這一段歷史,可以說是人類社會曲曲折折地前進,發現並肯定這些理念的過程。去了解這些經濟、政治、社會的變遷,以及理念與價值的實現與困境,我認為會讓自己比較坦然一點、也會知道怎麼理解不同意見、乃至於說服不同意見者,而不是空泛地談「同理心」。另外,對自己的理念知道得越多越深入,就比較不會一遇到反駁時就氣急敗壞。因為氣急敗壞,往往都是急著要反駁又臨時組織不出理據,然後就見笑轉生氣了。
以上是我臨時記寫,不可避免地會有缺漏、誤判、或錯誤。談這麼多,不是要宣教,只是想向大家介紹,我們可以從這些角度去理解我們所擁抱的這些理念、我們的位置、以及問題的癥結。然後檢視一下,我們是不是對台灣過去至今所走的路,理解得都還不夠。
「雙針營柱固定片」的推薦目錄:
- 關於雙針營柱固定片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 關於雙針營柱固定片 在 流浪者日誌-Bikepacking diary Facebook
- 關於雙針營柱固定片 在 流浪者日誌-Bikepacking diary Facebook
- 關於雙針營柱固定片 在 雙針營柱搭法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露營資訊懶人包 的評價
- 關於雙針營柱固定片 在 雙針營柱搭法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露營資訊懶人包 的評價
- 關於雙針營柱固定片 在 BIG LION 威力屋雙針營柱橫向加固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雙針營柱固定片 在 雙針營柱缺點的推薦與評價,MOBILE01、FACEBOOK、PTT 的評價
- 關於雙針營柱固定片 在 雙針營柱缺點的推薦與評價,MOBILE01、FACEBOOK、PTT 的評價
- 關於雙針營柱固定片 在 turbo tent雙針營柱的影片 第1集 - YouTube 線上影音下載 的評價
雙針營柱固定片 在 流浪者日誌-Bikepacking diary Facebook 八卦
“流浪者日誌” - 南進紐西蘭
繼北漂日本,西遊新疆之後,這次要來跟隨台灣原住民的腳步南進紐西蘭,根據現在DNA,傳統語言及文化的研究紐西蘭的原住民毛利人極有可能是四千年前,因為大洪水之類的災難(可以參考快子老高),跨越九千公里的距離,遠渡重洋來到紐西蘭扎根。我雖然不是原住民,但對於這段緣分也是頗感興趣,希望能在這趟旅程中尋找到一些台灣的影子和蹤跡。
路線的選擇是在雜誌上看到的三條單車路線,從Blenheim沿著Awatere河騎到Hanmer spring沿途兩百多公里似乎有不少碎石路,之後繼續從Hanmer spring往北騎,目標是rainbow station。這一段有一半的路線似乎要到12月底才會開放,到時候就是見招拆招,走多少算多少。從地圖上來看有許多美麗的湖泊,我是期待早上玩完石頭路之後下午可以在湖畔悠哉地度過。雜誌上的資訊不多,一切都還是未知數。從現有的情報知道路上有許多碎石,有幾條溪水要過。根據這些年BIKEPACKING的經驗,在裝備上做了一些調整。
一切準備都如下面描述,能做的我都盡量去準備,如果還有不足的地方,突然發現到的問題,我在旅途中再和各位繼續報告。
單車:
為了應付長距離的碎石路以及跨溪,這次選用了老朋友WOHO新推出的登山車
採用2.25的登山胎,單盤十一速,大盤30t,搭配超大飛輪43t。我將用它們來面對無情的上坡以及凹凸的碎石路面。
BIKEPACKGIN BAG:
這次使用的包包和我去新疆的基本上一樣,用的是WOHO全防水車包,紐西蘭天氣多變,有放水用起來比較安心,就我在新疆使用的經驗,他們的防水是值得信任的。
前叉包:左右各7公升,分別裝上住宿及睡眠系統。帳篷,地墊,攜車袋放一包。睡袋,充氣睡墊放另一包。由於本次登山車的避震前叉沒有鎖孔,因此使用束帶轉接座固定前叉,再鎖上CAGE類似Cage的穩定架,即可將前叉包安裝在沒有鎖孔的前叉上。
龍頭包:WOHO現在的龍頭包款中,我最喜歡的還是可以快速裝卸防水包的款式。除了拆裝迅速之外,他的大容量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點,WOHO龍頭防水包有15升之大,我的充電器和線材,OFF BIKE的衣服,保暖手套,以及食物都放在其中。
龍頭配件包,是我一定會帶的裝備,裡面大部分是放我隨時要使用的東西,簡單小補給,錢包手機等等,下車時可以輕鬆拆卸,快速轉換為側背包。下車買東西,閒逛都很方便,就連登山的時候我也會拿他來當作配件包。大小剛剛好能裝下我的IPAD,緊急時也能把IPAD放進去。當然,他一樣是有防水。
水壺包,上管包:由於現在用了全滿的車架包,水壺就要改放到位於龍頭旁邊的水壺包,另外一側的水壺包我會用來放些簡單的補給,還有防曬等等方便隨時拿出來使用。上管包放的東西也差不多,一樣式隨時需要拿取的物品,我會放入牙刷和墨鏡等等。
車架三角包,這邊放的東西比較雜,著要分成三大項目。營柱,防水衣物,金屬類物品及濾水器。營柱我是斜放在三角包中,我車架偏大,即便是MSR ACCESS2這樣比較複雜的營柱,一樣可以放在我的三角包中。車架不夠大的人可以考慮綁在龍頭包處。防水衣物如雨衣,雨褲以及綁腿也是放在同樣的空間,會放在這邊是因為他最方便打開且擁有大容量的車包,因此在下雨時可以迅速的將所有雨具穿上身。金屬工具和營釘等物品我是放在左側比較狹窄的空間,有六角板手,梅花板手,營釘等物品,濾水器就是找空的地方放,我有時候也會將濾水器放到水壺包中。
尾包,最內側先放入我的睡衣,這些比較輕薄的衣物可以有效的填充內側空間,頂住坐管,撐起尾包才不會一開始就尾包下垂,接下來放入我的鍋具,空隙處在使用輕薄羽絨填滿,你就會獲得一顆直挺挺的尾包。裝的好的尾包讓你騎車挺立有風,英姿煥發。裝不好的尾包讓你垂頭喪氣,就和那下垂的尾包一樣。尾包上方我通常會外掛綁上一件軟殼外套,溫度較低的時候隨時套上。
https://www.wohobike.com/collections/xtouring-bikepacking-gear
帳篷:
目前正值春末的紐西蘭,山裡面依舊會出現五度左右的低溫,因此我這次戴上MSR的ACCESS 2四季帳,讓自己有一個溫暖舒適的家。自立帳的特性讓他比較不受地形的限制,不需要營釘就可以站得直挺挺。碳纖維營柱讓他更輕且更有彈性,整體淨重只有1.64公斤。雖然比三季帳重了一些,但是多這一點負擔可以讓自己睡得更舒服,我是覺得非常值得。而且它內部的大空間讓我住在裡面毫無壓迫感。前庭有更多的存放空間,雙前庭更可以讓你在極為寒冷時候將其中一個前庭當作緊急廁所,不需要在外面凍成冰棒(這是一位經歷過一週零下六度的學長給的經驗)。
睡墊:
自從用過就回不去的Thermarest NeoAir XLite。,重量輕,體積小,又溫暖。就這麼簡單。
睡袋:
日系血統的ISUKA AIR 450X睡袋,使用的是輕量的Nylon66表布,輕薄耐用,防潑水。填充450g的800FP羽絨,在重量,體積,保暖度都有優秀的表現。整體重量840g,可以和睡墊一起放入我的前叉包。建議溫度-6度,頭部頸部有保暖加強保暖,官方說適用於殘雪春山,用來應付春天的紐西蘭應該是綽綽有餘。
飲水系統:
水壺水袋是一定要的,選自己喜歡的使用。這次騎乘的路線有許多溪水,水源不是問題,但還是過濾後再飲用比較適合。SAWYER的高流量濾水器備有一公升水袋,隨裝隨用,用來幫我過濾紐西蘭各大牧的牛屎羊尿QQ。
https://www.hazelwoods.tw/
防水衣物:
老人頭lofoten防水外套,滑雪,登山的防水等級,可透過手臂到腰部及胸前拉鍊調節溫度。28,000mm抗水壓在新疆下雨下雪,日本高山縱走沒有濕過。
雨褲是MONTBELL的單車雨褲,沒有太多華麗的功能,就是腳踝處有魔鬼氈能控制大小,避免褲管被大盤捲入。每年噴個一兩次防水噴霧,跟了我這麼久還是防水防得不錯,現在已經沒有賣了。。
綁腿:
可能很少人會在騎車時穿綁腿,但我過去不管怎麼穿,褲子再厲害,鞋子都還是會被後輪帶上來的水弄溼,雖然很少用,但是帶上一個綁腿,可以幫你完成全身防水的最後一塊拼圖。
手套:
長指保暖防水手套在一般時候,是戴舒服用的,在長下坡時,是戴安全的。長下坡會讓手指麻痹,無法做出精準的煞車控制。一雙好手套,不只讓你保暖,更是保護你的安全。我用的手套是NORRONA的lofoten dri1 PrimaLoft 防水保暖手套,跟上面的雨衣一樣lofoten系列是滑雪和雪季登山用的手套,防水、保暖能力是沒有問題的。
騎乘衣物:
對BIKEPACKING來說,裝備的精簡很重要。衣服,就是其中很重要的項目,我們很容易就戴上太多衣服,多餘的重量,成為了旅行時多餘的負擔。因此,帶多少衣服,帶什麼衣服是旅行很關鍵的一環。
騎乘時我主要的上衣穿的是老人頭NORRORA的騎乘系列fjora長袖排汗衣,外面在加一層薄薄的單車風衣背心作為下坡時軀幹的擋風保暖配件。
過往我穿過很多排汗效果很好的人造纖維車衣,有不少到最後都變得很臭。這次穿這件fjora排汗衣一開始也是有點擔心,但在新疆十多天的測試下我個人覺得他是沒有味道的,這中間只有使用清水洗過兩次。
我以前是不穿長袖排汗衣的,我很主觀的認為他就是會太熱。不過這件fjora排汗衣卻沒有這個問題,長袖也在長時間的紫外線曝曬中保護了我的雙臂。各位千萬不要鐵齒,出門在外,要多照顧一下自己。
褲子:
褲子我有兩件,一件PATAGONIA的透氣短褲,沒有太多原因,單純因為他透氣,口袋深。長褲是NORRONA老人頭的fjora flex1 騎乘長褲,褲子的伸展性很好,不會在騎乘時產生拉扯的感覺,小腿的拉鍊和褲口處的魔鬼氈都是針對騎車的設計,避免褲管被大盤捲入。側邊的可調整透氣孔也能在溫度上升時適時的調節溫度。長袖長褲騎車,是我開始BIKEPACKING後很大的轉變。
鞋子穿的是登山鞋,好穿,保暖,防水,騎乘時腳踝處的鞋帶不要綁太緊就不會影響騎乘。
軟殼:
Castelli的alpha軟殼跟了我很久,他的擋風和保暖效果極佳,下坡,天冷,我都會穿。軟殼我放在尾包上方,用鬆緊帶綁住,方便隨時穿脫。千萬不要因為嫌麻煩而不停車,長時間的旅行生病了才真是麻煩。
休息時衣物:
結束騎車之後,我會換上NORRONA輕薄透氣的羊毛短袖和海灘褲,如果天氣冷的話會在搭上羊毛內衣及內搭褲,或者套上騎車時的長褲。真的更冷,就套上刷毛中層和輕薄羽絨,最外層再加上雨衣擋風。長途旅行,一件衣服要多功能,多利用,才能減輕你背負的重量。羊毛的成分讓這些衣服快乾,透氣,在長天數的穿著下也不容易有味道。短袖的部分我甚至拿他騎了幾次短程的車,這十多天下來,我也是覺得沒有味道。
小小的題外話,輕薄羽絨在打包時不要弄成一球,把他塞到尾包,填補各項物品間的縫隙,可以讓你尾包打包的更加漂亮,重要的是,減少尾包下垂還有晃動的機會。
https://store.keepon.com.tw/
襪子:
穿的是Darntough的羊毛襪,就帶兩雙,一雙登山系列,一雙單車系列。冷就穿登山系列,熱就穿單車系列。羊毛的好處就是不會臭,十多天,沒洗。。。
https://www.darntough.com.tw
單車維修工具:
BETO隨車工具組,梅花板手,內外備胎,補胎片,輕便打氣筒。
https://www.beto.com.tw/tw/
如果覺得裝備太複雜,那可以看看我以前的文章,第一次Bikepacking就上手,對初學者來說會比較容易上手。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68&t=5464312
流浪者IG(最新消息及一些生活隨意照都在這)
https://reurl.cc/GVGV2d
流浪者YOUTUBE(努力剪片中QQ)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SalTwbOaC924TTetGVEQ
#流浪者日誌
#BikepackingDiary
#WohoBike
#NORRONA
#MSR
#老人頭
#ISUKA
雙針營柱固定片 在 流浪者日誌-Bikepacking diary Facebook 八卦
“流浪者日誌” - 南進紐西蘭
繼北漂日本,西遊新疆之後,這次要來跟隨台灣原住民的腳步南進紐西蘭,根據現在DNA,傳統語言及文化的研究紐西蘭的原住民毛利人極有可能是四千年前,因為大洪水之類的災難(可以參考快子老高),跨越九千公里的距離,遠渡重洋來到紐西蘭扎根。我雖然不是原住民,但對於這段緣分也是頗感興趣,希望能在這趟旅程中尋找到一些台灣的影子和蹤跡。
路線的選擇是在雜誌上看到的三條單車路線,從Blenheim沿著Awatere河騎到Hanmer spring沿途兩百多公里似乎有不少碎石路,之後繼續從Hanmer spring往北騎,目標是rainbow station。這一段有一半的路線似乎要到12月底才會開放,到時候就是見招拆招,走多少算多少。從地圖上來看有許多美麗的湖泊,我是期待早上玩完石頭路之後下午可以在湖畔悠哉地度過。雜誌上的資訊不多,一切都還是未知數。從現有的情報知道路上有許多碎石,有幾條溪水要過。根據這些年BIKEPACKING的經驗,在裝備上做了一些調整。
一切準備都如下面描述,能做的我都盡量去準備,如果還有不足的地方,突然發現到的問題,我在旅途中再和各位繼續報告。
單車:
為了應付長距離的碎石路以及跨溪,這次選用了老朋友WOHO新推出的登山車
採用2.25的登山胎,單盤十一速,大盤30t,搭配超大飛輪43t。我將用它們來面對無情的上坡以及凹凸的碎石路面。
BIKEPACKGIN BAG:
這次使用的包包和我去新疆的基本上一樣,用的是WOHO全防水車包,紐西蘭天氣多變,有放水用起來比較安心,就我在新疆使用的經驗,他們的防水是值得信任的。
前叉包:左右各7公升,分別裝上住宿及睡眠系統。帳篷,地墊,攜車袋放一包。睡袋,充氣睡墊放另一包。由於本次登山車的避震前叉沒有鎖孔,因此使用束帶轉接座固定前叉,再鎖上CAGE類似Cage的穩定架,即可將前叉包安裝在沒有鎖孔的前叉上。
龍頭包:WOHO現在的龍頭包款中,我最喜歡的還是可以快速裝卸防水包的款式。除了拆裝迅速之外,他的大容量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點,WOHO龍頭防水包有15升之大,我的充電器和線材,OFF BIKE的衣服,保暖手套,以及食物都放在其中。
龍頭配件包,是我一定會帶的裝備,裡面大部分是放我隨時要使用的東西,簡單小補給,錢包手機等等,下車時可以輕鬆拆卸,快速轉換為側背包。下車買東西,閒逛都很方便,就連登山的時候我也會拿他來當作配件包。大小剛剛好能裝下我的IPAD,緊急時也能把IPAD放進去。當然,他一樣是有防水。
水壺包,上管包:由於現在用了全滿的車架包,水壺就要改放到位於龍頭旁邊的水壺包,另外一側的水壺包我會用來放些簡單的補給,還有防曬等等方便隨時拿出來使用。上管包放的東西也差不多,一樣式隨時需要拿取的物品,我會放入牙刷和墨鏡等等。
車架三角包,這邊放的東西比較雜,著要分成三大項目。營柱,防水衣物,金屬類物品及濾水器。營柱我是斜放在三角包中,我車架偏大,即便是MSR ACCESS2這樣比較複雜的營柱,一樣可以放在我的三角包中。車架不夠大的人可以考慮綁在龍頭包處。防水衣物如雨衣,雨褲以及綁腿也是放在同樣的空間,會放在這邊是因為他最方便打開且擁有大容量的車包,因此在下雨時可以迅速的將所有雨具穿上身。金屬工具和營釘等物品我是放在左側比較狹窄的空間,有六角板手,梅花板手,營釘等物品,濾水器就是找空的地方放,我有時候也會將濾水器放到水壺包中。
尾包,最內側先放入我的睡衣,這些比較輕薄的衣物可以有效的填充內側空間,頂住坐管,撐起尾包才不會一開始就尾包下垂,接下來放入我的鍋具,空隙處在使用輕薄羽絨填滿,你就會獲得一顆直挺挺的尾包。裝的好的尾包讓你騎車挺立有風,英姿煥發。裝不好的尾包讓你垂頭喪氣,就和那下垂的尾包一樣。尾包上方我通常會外掛綁上一件軟殼外套,溫度較低的時候隨時套上。
https://www.wohobike.com/collecti…/xtouring-bikepacking-gear
帳篷:
目前正值春末的紐西蘭,山裡面依舊會出現五度左右的低溫,因此我這次戴上MSR的ACCESS 2四季帳,讓自己有一個溫暖舒適的家。自立帳的特性讓他比較不受地形的限制,不需要營釘就可以站得直挺挺。碳纖維營柱讓他更輕且更有彈性,整體淨重只有1.64公斤。雖然比三季帳重了一些,但是多這一點負擔可以讓自己睡得更舒服,我是覺得非常值得。而且它內部的大空間讓我住在裡面毫無壓迫感。前庭有更多的存放空間,雙前庭更可以讓你在極為寒冷時候將其中一個前庭當作緊急廁所,不需要在外面凍成冰棒(這是一位經歷過一週零下六度的學長給的經驗)。
睡墊:
自從用過就回不去的Thermarest NeoAir XLite。,重量輕,體積小,又溫暖。就這麼簡單。
睡袋:
日系血統的ISUKA AIR 450X睡袋,使用的是輕量的Nylon66表布,輕薄耐用,防潑水。填充450g的800FP羽絨,在重量,體積,保暖度都有優秀的表現。整體重量840g,可以和睡墊一起放入我的前叉包。建議溫度-6度,頭部頸部有保暖加強保暖,官方說適用於殘雪春山,用來應付春天的紐西蘭應該是綽綽有餘。
飲水系統:
水壺水袋是一定要的,選自己喜歡的使用。這次騎乘的路線有許多溪水,水源不是問題,但還是過濾後再飲用比較適合。SAWYER的高流量濾水器備有一公升水袋,隨裝隨用,用來幫我過濾紐西蘭各大牧的牛屎羊尿QQ。
https://www.hazelwoods.tw/
防水衣物:
老人頭lofoten防水外套,滑雪,登山的防水等級,可透過手臂到腰部及胸前拉鍊調節溫度。28,000mm抗水壓在新疆下雨下雪,日本高山縱走沒有濕過。
雨褲是MONTBELL的單車雨褲,沒有太多華麗的功能,就是腳踝處有魔鬼氈能控制大小,避免褲管被大盤捲入。每年噴個一兩次防水噴霧,跟了我這麼久還是防水防得不錯,現在已經沒有賣了。。
綁腿:
可能很少人會在騎車時穿綁腿,但我過去不管怎麼穿,褲子再厲害,鞋子都還是會被後輪帶上來的水弄溼,雖然很少用,但是帶上一個綁腿,可以幫你完成全身防水的最後一塊拼圖。
手套:
長指保暖防水手套在一般時候,是戴舒服用的,在長下坡時,是戴安全的。長下坡會讓手指麻痹,無法做出精準的煞車控制。一雙好手套,不只讓你保暖,更是保護你的安全。我用的手套是NORRONA的lofoten dri1 PrimaLoft 防水保暖手套,跟上面的雨衣一樣lofoten系列是滑雪和雪季登山用的手套,防水、保暖能力是沒有問題的。
騎乘衣物:
對BIKEPACKING來說,裝備的精簡很重要。衣服,就是其中很重要的項目,我們很容易就戴上太多衣服,多餘的重量,成為了旅行時多餘的負擔。因此,帶多少衣服,帶什麼衣服是旅行很關鍵的一環。
騎乘時我主要的上衣穿的是老人頭NORRORA的騎乘系列fjora長袖排汗衣,外面在加一層薄薄的單車風衣背心作為下坡時軀幹的擋風保暖配件。
過往我穿過很多排汗效果很好的人造纖維車衣,有不少到最後都變得很臭。這次穿這件fjora排汗衣一開始也是有點擔心,但在新疆十多天的測試下我個人覺得他是沒有味道的,這中間只有使用清水洗過兩次。
我以前是不穿長袖排汗衣的,我很主觀的認為他就是會太熱。不過這件fjora排汗衣卻沒有這個問題,長袖也在長時間的紫外線曝曬中保護了我的雙臂。各位千萬不要鐵齒,出門在外,要多照顧一下自己。
褲子:
褲子我有兩件,一件PATAGONIA的透氣短褲,沒有太多原因,單純因為他透氣,口袋深。長褲是NORRONA老人頭的fjora flex1 騎乘長褲,褲子的伸展性很好,不會在騎乘時產生拉扯的感覺,小腿的拉鍊和褲口處的魔鬼氈都是針對騎車的設計,避免褲管被大盤捲入。側邊的可調整透氣孔也能在溫度上升時適時的調節溫度。長袖長褲騎車,是我開始BIKEPACKING後很大的轉變。
鞋子穿的是登山鞋,好穿,保暖,防水,騎乘時腳踝處的鞋帶不要綁太緊就不會影響騎乘。
軟殼:
Castelli的alpha軟殼跟了我很久,他的擋風和保暖效果極佳,下坡,天冷,我都會穿。軟殼我放在尾包上方,用鬆緊帶綁住,方便隨時穿脫。千萬不要因為嫌麻煩而不停車,長時間的旅行生病了才真是麻煩。
休息時衣物:
結束騎車之後,我會換上NORRONA輕薄透氣的羊毛短袖和海灘褲,如果天氣冷的話會在搭上羊毛內衣及內搭褲,或者套上騎車時的長褲。真的更冷,就套上刷毛中層和輕薄羽絨,最外層再加上雨衣擋風。長途旅行,一件衣服要多功能,多利用,才能減輕你背負的重量。羊毛的成分讓這些衣服快乾,透氣,在長天數的穿著下也不容易有味道。短袖的部分我甚至拿他騎了幾次短程的車,這十多天下來,我也是覺得沒有味道。
小小的題外話,輕薄羽絨在打包時不要弄成一球,把他塞到尾包,填補各項物品間的縫隙,可以讓你尾包打包的更加漂亮,重要的是,減少尾包下垂還有晃動的機會。
https://store.keepon.com.tw/
襪子:
穿的是Darntough的羊毛襪,就帶兩雙,一雙登山系列,一雙單車系列。冷就穿登山系列,熱就穿單車系列。羊毛的好處就是不會臭,十多天,沒洗。。。
https://www.darntough.com.tw
單車維修工具:
BETO隨車工具組,梅花板手,內外備胎,補胎片,輕便打氣筒。
https://www.beto.com.tw/tw/
如果覺得裝備太複雜,那可以看看我以前的文章,第一次Bikepacking就上手,對初學者來說會比較容易上手。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68&t=5464312
流浪者IG(最新消息及一些生活隨意照都在這裡)
https://www.instagram.com/andersonmao1203/
流浪者YOUTUBE(努力剪片中QQ)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SalTwbOaC924TTetGVEQ
#流浪者日誌
#BikepackingDiary
#WohoBike
#NORRONA
#MSR
#老人頭
#ISUKA
雙針營柱固定片 在 雙針營柱搭法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露營資訊懶人包 的八卦
雙針營柱固定片 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雙針營柱用途、雙針營柱搭法、雙針營柱缺點就來露營資訊懶人包,有最完整雙針營柱固定片體驗分享訊息. ... <看更多>
雙針營柱固定片 在 BIG LION 威力屋雙針營柱橫向加固 - YouTube 的八卦
BIG LION 威力屋 雙針營柱 橫向加固. ... 三角營繩片的使用方法教學!最好用的營繩條節片,還可以拿來刮痧很順手(誤)【露營中毒本鋪】. 露營中毒本鋪. ... <看更多>
雙針營柱固定片 在 雙針營柱搭法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露營資訊懶人包 的八卦
雙針營柱固定片 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雙針營柱用途、雙針營柱搭法、雙針營柱缺點就來露營資訊懶人包,有最完整雙針營柱固定片體驗分享訊息.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