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系列
天才早夭 - 女大提琴家 (文稍長請耐心看完).
杜普雷Jacqueline du Pre;(1945-1987),英籍大提琴家。
賈桂琳.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e;)於1945年1月26日出生在英國一個充滿音樂的家庭。
賈姬出生的前一夜,是五十年來最冷的一天。當初媽媽怎麼也懷不上她,弗雷澤醫生給她開了一種雌激素之類的血清。注射的時候,醫生打趣道:“這孩子會成為賽馬冠軍!” 打我記事起,媽媽就用音樂同我們姐妹倆嬉戲。一天,無線電裡正在播一檔介紹管弦樂器的節目。媽媽隨著音樂的節奏將熨斗移來移去,賈姬也隨著媽媽的動作來回搖擺著。長笛,雙簧管,單簧管逐一上場,緊跟著的是小提琴。隨著大提琴聲飄滿房間,賈姬開始安靜下來,她聽得出神了,跳了起來,抱住媽媽的希拉蕊.杜普雷 的腿說道,“媽媽,我要發出那種聲音。”媽媽一陣激動。
於是,在賈姬五歲生日(1950年1月)的前一晚,她悄悄在賈姬床頭放了一把小一號的大提琴。第二天一早,驚喜若狂的傑姬把一家人都鬧醒了,“媽媽,屋裡有個龐然大物!” 學琴後不久,媽媽帶她上倫敦第一次參加音樂節。媽媽用鋼琴為她伴奏。她別提有多興奮了。最後一小段結束時,媽媽正要站起來,可賈姬又開始拉了。媽媽趕快坐回去,再給她伴奏一遍。重複一次對賈姬來說還不夠,她再一次拐回去從頭拉,好在媽媽這回已有準備。顯然,賈姬覺得演奏三遍剛剛好。觀眾席上爆發出一陣掌聲和笑聲。 賈姬對音樂的早慧令所有人吃驚。
她幾乎從不練琴,記譜子也不費事,再難的曲子聽一遍就能憑記憶流暢地拉出來。老師比爾認定她具有一種令人費解而又永無止境的天賦。有一次在BBC電視臺錄節目,我們榮幸地被引見給演播室的嘉賓 查理斯王子 和 安妮公主。查理斯王子,當時才八歲,想玩玩賈姬的琴,說罷一下子就騎了上去,死死地抓住琴,手指在弦上上上下下地滑動著。“別這樣動我的大提琴,”十二歲的賈姬說著,毫不客氣地就將琴奪了回來。“它又不是一匹馬!”
她開始在Herbert Walenn’s 倫敦學校學琴。1956年,十一歲時,贏得the Suggia Award,成為全英國最受矚目的演奏家,當年的評審還包括了巴比羅利爵士(Sir John Barbirolli)。
1965年,由杜普蕾擔任大提琴,巴畢羅利(Sir John Barbirolli)指揮倫敦交響管弦樂團,演出英國作曲家艾爾加(E. Elgar)的大提琴協奏曲(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op.85)。這張錄音對杜普蕾非常重要,因為它奠定了杜普蕾在演奏舞臺上的地位。鋼琴家顧爾德曾經說過,杜普蕾的艾爾加協奏曲,呈現了無限的悸動與熱情。後來她第一次聽到那張與巴畢羅裡合作的錄音時,曾令人吃驚的說道:「這並不是我想表達的!」只可惜,她無法再錄下更好的艾爾嘉Elgar,到底她想表達什麼?我們永遠無法得知。
杜普蕾演奏的艾爾嘉Elgar沒有人會錯過,很多人都喜歡聽她的協奏曲錄音。在管弦樂襯托下,她全身投入,充滿朝氣,又不失女性的細膩,也不是完全沒有節制的放縱自己的情感演出,從她手指尖的傳遞出來的琴音,讓人完完全全地被她的熱情與音樂詮釋所感染。杜普蕾詮釋艾爾加的E小調協奏曲無人能出其右。直到現在,據說只有馬友友的演出稍許企及她的境界,但仍然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據說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有次乘車,聽見廣播裡正播放大提琴曲,便問旁人是誰演奏的。旁人說是杜普蕾。史塔克說:“像這樣演奏,她肯定活不長久。”好厲害的史塔克,真是一語成讖啊!也許只有頂尖的藝術家才能理解自己頂尖同行的水準,史塔克聽得出,杜普蕾是用生命在演奏,為了琴藝的完美,可以不惜一切。杜普蕾一直是許多古典音樂樂迷心中的一個歎息。
一九六七年,她在耶路撒冷和阿根廷籍鋼琴家巴倫波英(Daniel Barenboim)結婚(巴倫波英在一九七五年時,擔任Orchestre of Paris巴黎交響樂團的指揮)。杜普蕾和巴倫波英共譜戀曲,為古典樂壇留下佳話。他們不論在生活或是音樂上,彼此都是最佳的伴侶。
他們合作演出,很多樂評人說是奇妙的一對。杜普蕾和她的先生巴倫波英也多次合作過艾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他們合作過的版本,是一九七〇年,由巴倫博伊姆指揮費城交響樂團演出的錄音。這份她與夫婿在一九六七年合作的錄音是兩人合作灌錄的許多唱片中最常被人聆聽與談論的。主要原因是兩人在浪漫派音樂上所採取的風格和手法,與布拉姆斯的嚴謹有很大的差別,杜普蕾在音樂中發揮了她自由的本性,完全掙脫出布拉姆斯音樂裡給予大提琴角色的限制(樂曲中鋼琴的地位較高),她捉住所有的機會展現她的魅力,而巴倫波英則體貼而充滿愛意地予以扶襯。
可惜她的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迫使她不得不中斷演出活動,一九七一年她正式停止演出,並完成她最後的錄音作品:蕭邦與法朗克大提琴奏鳴曲。一九七三年,廿八歲時,在倫敦最後一次公開登臺,在祖賓.梅塔的指揮下,演奏的曲目就是與她淵緣最深的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從此因病告別音樂舞臺。杜普蕾一生中擁有三把名琴,其中一把是現代製作師的作品,兩把則是斯特拉迪瓦裡古琴,其中”大衛朵夫琴”如今則為馬友友所有。馬友友曾經說過: “這把大衛朵夫(1712 Davidoff Stradivari )對我而言,他是我演奏過最好的樂器,我真的相信這把琴是有靈魂的,而且也具有想像力。”
1987年10月15日,家庭護士通知我們,傑姬的病情突然加重了。我和皮爾斯立刻開車到倫敦去看她。她得了肺炎,不能說話、吞咽,眼睛也看不見。
之後有一小段時間,我和賈姬獨處。她在打顫,胳膊在床上亂捶,眼珠咕嚕嚕亂轉,耳朵不停抽搐。她的腳跟和肘部都有合宜的墊套保護著防止不斷的摩擦引起疼痛。她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都在顫動,成了一個劇烈波動著的龐然大物。我只好跟她講話,讓她想起澤西島的氣味,田園詩一樣的天氣,還有溫潤的粉紅色花崗岩。才說了一小會兒,她就漸漸地完全沉靜下來;她睜大眼睛,整個人鬆弛下來,胳膊和手指停止了顫動。驟然間,我和妹妹重又團聚在一起。這是我們之間最扣人心弦的一刻。我只能不停地說話。我不敢停下來。
第二天早上8:30,賈姬告別人世。那天晚上,回家的路是那樣漫長,我們的情感已疲憊枯竭,眼裡盈滿淚水。9:15左右,我總算捱到家,掙扎著從車裡出來,一頭栽進起居室,跌坐到一張扶手椅上。
電視新聞已近尾聲,我依稀聽到氣象預報,緊接著便是一段特別安排的致敬專輯。轉瞬之間,螢幕上出現了平切斯.祖克曼,若澤;路易;加西亞以及祖賓.梅塔,都在為賈姬唱讚歌。我努力集中思想,終於看到了她,我的賈姬,我剛剛永別過的賈姬,此刻卻在我面前的螢幕上栩栩如生。她就在那兒,嬉戲玩鬧,與往常一樣精力充沛,同她的音樂家朋友們一起談笑風生。我覺得自己仿佛當頭挨了一槌。
我不記得那天夜裡是如何上床的,可我記得第二天早上醒來,只覺得仿佛已到了世界末日了。
在電影Jackie and Hilary(《她比煙花寂寞》)中,杜普蕾和巴倫波英有一段對話。
“如果我從此不會拉琴,你還會愛我嗎?”
“不會拉琴,那就不會是你了。”她老公說。
杜普蕾的生活中,最後就只剩下醫師、護士和幾個老朋友。巴倫波英開始是每隔一段時間來探望她,這樣一直持續到他在巴黎另組一個家庭之後,有了新家,回來的機會就更少了,最後只留下她一個人慢慢孤獨的死去。
有文章說,巴倫波英背叛了杜普蕾,至今英國人也沒有原諒他。如果巴倫波英不是一個天才,沒有理想和抱負,也許他就能專心地守在生病的妻子旁邊,一直到妻子離開人世為止吧!
世事總是不盡如人意,上天給予杜普蕾最完美的音樂天賦,又只給她在舞臺上十年的風光歲月,如彗星般的短暫。幸好她成熟得快,這十年間她所留下的音樂記錄,所達成的音樂成就,已經足夠令她不朽,所有跟他合作過的音樂大師都對她讚譽有加。杜普蕾的音樂有一種令人無法抗拒的魔力,充滿內涵,而且還會激發出同台演出者的潛力。Stephen Kovacevich甚至表示,自從杜普蕾退出舞臺後,他再也沒有與任何一位大提琴家合作過,因為「再也無法感受到那種超乎尋常的舞臺魔力,自己也無法奏出與當時一樣充滿活力的音樂。」
建議喜愛杜普蕾的朋友看看她姐姐和弟弟寫的書和根據此書拍的電影. 一位元被音樂扭曲了生活的天才,一位元離不開音樂的天才。儘管書與電影頗遭非議,一些音樂家紛紛駁斥,杜普蕾的生前好友羅斯特羅波維奇、梅紐因、帕爾曼、祖克曼等音樂界名人在影片首映期間公開在英國《泰晤士報》發表聲明指出:“影片中的傑基(杜普蕾的昵稱)決不是我們所瞭解的那個杜普蕾。”而後導演努培(Christopher Nupen)製作了紀錄片《Who Was Jacquline du Pre?》,再次描繪了她的一生。
傅聰談大提琴家杜普蕾:
“杜普蕾16歲時我就認識她了!我與杜普蕾及巴倫博波英都是好友,杜普蕾還是在我家經我介紹而認識巴倫波英的!而我非常喜愛杜普蕾的演奏,她真是最棒的!她的演奏個性太強了,無論誰都能很輕易辨認出她的琴聲。
她用的那把提琴”大衛杜夫”非常好。馬友友拉的那把琴就是杜普蕾身後留下的,但杜普蕾拉琴與馬友友拉琴完全是兩碼事!馬友友又怎能與當年的杜普蕾相比呢!
我在英國看過那部所謂傳記電影"Hilary And Jackie",感覺太假了,看了讓人憤怒!至少我所認識的杜普蕾一點都不像片中那樣子!在英國同樣講杜普蕾的還有另一部片子,那就好多了,基本合乎事實。”
原始連結
https://youtu.be/bdN55_o8LLU
歡迎加入古典好好聽官方IG
https://www.instagram.com/yuchih1972/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2萬的網紅我是江老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http://bit.ly/訂閱江老師 我是江老師IG https://bit.ly/iamteacherchiangIG 我是江老師FB https://bit.ly/iamteacherchiangFB 我是江老師YT https://bit.ly/iamteacherchiangYT 合作...
雙簧管單簧管 在 跟著宮崎駿去旅行 Facebook 八卦
《龍貓交響組曲》一直以來都是在我想演出的曲目列表中,還收藏了完整的樂譜,想演這首曲子的樂團別忘了來找我啊~:p
為了讓小朋友更加了解交響樂團,2002年久石讓效法布列頓的《青少年管弦樂入門》與普羅高菲夫的彼得與狼,把為人熟知的《龍貓》影音樂,全部改寫成編制更為浩大的交響組曲版本,用一邊演奏交響組曲一邊說故事的方式,讓小朋友能更了解交響樂團的編制。
這是前幾天才剛在日本播出的版本,由樹木希林朗讀、久石讓指揮讀賣日本交響樂團的演出錄影。
一開始的樂團演奏之後,首先登場的是木管樂器︰長笛、雙簧管、單簧管以及低音管。
緊接著,是銅管樂器︰法國號、小號、長號以及低音號。
隨後亮相的是交響樂團中人數最多的弦樂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以及低音提琴。
然後是打擊樂器與豎琴、鋼琴、鋼片琴陸續登場,最後是全員大合奏!
《龍貓交響組曲》全曲。
雙簧管單簧管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Facebook 八卦
#核心欲念 #情緒談判
#許多情緒源於五大核心欲念
談判過程中出現的許多情緒,姑且不論好壞,都源於五項核心欲念。這些核心欲念分別是賞識、親和感、自主權、地位與角色。
只要妥善處理這些核心欲念,就能喚起自己和對方的正面情緒。由於每個人都擁有這些欲念,你可以立即運用它們來產生正面情緒,即便和對方初次見面也不例外。你不必費心觀察、診斷和標明雙方的種種情緒變化,就能享受正面情緒帶來的好處。
毫無疑問,飢餓、口渴、睡眠不足或身體疼痛都可能激發強烈感受,但核心欲念的焦點,在於你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每一項核心欲念都涉及和對方相較之下,你如何看待自己,或者相對於你,對方如何看待自己。
這五項核心欲念並非涇渭分明、互不相干;它們彼此糾纏、混合與交融。不過,每一項核心欲念對情緒的刺激都有獨特之處。比起單獨的作用,這些核心欲念結合起來更能充分描述談判時的情緒內涵。好比莫札特木管五重奏中的長笛、雙簧管、單簧管、低音管和法國號。五種樂器的樂音沒有明顯界線,但合在一起時,比任何一項樂器的獨奏更能呈現樂曲的曲調與節奏。
我們希望這些核心欲念能得到適當的滿足,切勿過與不及。有三項標準可以評估欲念是否受到妥善對待。在每一項核心欲念上,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是否讓我們覺得:
❇️ #公平
公平是一種普世價值,符合了風俗、法律、組織規範與社會期待。在相似或具有可比性的情況下,我們期待自己受到和其他人相等的待遇。
❇️ #誠實
誠實的對待指的是我們聽到的話句句屬實。我們不見得有權知道一切,但我們不願意被騙。當對方以誠相待,就表示他們無意欺騙或唬弄我們。他們傳達的是真實感受與實際掌握的情形。
❇️ #符合當前狀況
若要求我們的每一項需求在每一種狀況下都獲得滿足,或許不合理。處理日常瑣事和面對危機時,我們的行為規範必然會出現改變。所謂的妥善對待,往往視行為規範的改變而有所不同。
核心欲念受到忽略或滿足,二者之間的感受就像把鼻子沉入水中與置於空氣中。舉例而言,如果你不被賞識或受到排擠,自己可能覺得快要溺斃、孤單、被忽略、無法呼吸。你的情緒起了反應,很可能出現敵對行為。
另一方面,如果你受到賞識或廣結人緣,就彷彿把頭抬在水面上游泳。你可以輕鬆呼吸、左顧右盼,自由決定要做什麼或往哪裡去。你的正面情緒湧現,因而變得更樂於合作、思維更有創意,也更值得信任。
{ 把核心欲念當成放大鏡和槓桿 }
核心欲念的力量,源自於它們既可以做為放大鏡,幫助理解各方的情緒經驗,也可以做為槓桿,當成激發自己與他人正面情緒的施力點。
#做為洞悉局勢的放大鏡
核心欲念可以發揮放大鏡功能,幫助你準備、執行並回顧談判過程中的情緒層面。
✔️準備談判。你可以對照各項核心欲念,找出自己和對方的敏感層面。關於對方的地位,你有沒有說過哪些話可能傷害他們情感?你擅自修改現行提案時,沒有事先諮詢對方資深談判人員的意見,她會不會覺得自主權遭到侵犯?如果團隊成員一起相約吃午飯卻沒邀請你,你會不會覺得受到排擠?
✔️執行談判。一旦意識到核心欲念,你就能洞悉觸發某種行為的背後原因。舉例而言,你察覺對方團隊的負責人為了這項協議花了數星期爭取內部支持,卻覺得自己的努力未受肯定。得知這一點後,你可以修正自己的行動來滿足他的欲念。
認清自己的核心欲念,可以大幅消弭情緒升溫造成的衝動。如果對方說的話踩到你的地雷,你必須克制自己避免行為失控。不要因遭受攻擊而激烈回應,不妨深呼吸,問問自己是哪一個核心欲念被觸動了。談判對手是否侵犯了你的自主權?是否貶低了你的地位?
檢討談判過程。反省會議過程時,你可以對照五大核心欲念,剖析與會人士的情緒變化。如果同事怒氣沖沖離席導致討論戛然而止,你不妨花點時間逐條思索五大核心欲念,釐清引爆對方怒火的原因。你可以運用這項資訊解決問題,或防止情況再度發生。如果會議過程出奇順利,也可以透過核心欲念理解釋哪些因素奏效,列出一張清單,打造專屬自己的最佳模式。
{ 做為改善情況的槓桿 }
不論是否了解一個人當下的感受及其背後原因,每一項核心欲念都可做為激發正面情緒的槓桿。比起辨別已被激發的負面情緒並設法找出解決之道,這樣的做法更為簡單。你可以靠言語和行為滿足某一項核心欲念,調整談判者的地位、親和感、自主權、受賞識感和角色,正面情緒將隨之而生。
你也可以運用核心欲念將自己的情緒引至正面方向。或許,你可以提醒自己,你擁有接受或拒絕和對方達成協議的自主權,藉此降低制定重大決策的壓力。或者,你可以跟他人分享相關領域的知識,藉此提高自己的地位。
至於為什麼要積極滿足核心欲念,主要的原因,就是設法避免欲念未獲得滿足而引發強烈負面情緒。(呼吸帶來喜悅,完全無法跟溺水造成的痛苦相提並論。)
#小結論
核心欲念指的是人性的某些渴望,對每一位談判者都很重要,幾乎沒有例外。與其直接處理對你和對方造成影響的各種情緒變化,你可以將注意力轉向五大核心欲念:賞識、親和感、自主權、地位和角色。你可以把它們當做槓桿,激發你和對方的正面情緒。如果時間充裕,你也可以把它們當成放大鏡,設法理解哪些欲念未獲得滿足,並依此修正你的行動。
核心欲念的概念很簡單,你可以現學現用,即使面對複雜情況也足以應付。尤其當談判牽涉多方陣營與龐大利益、高風險時,更需要仰賴對五大核心欲念的深入認識。
--
💠 本文出自《#哈佛法學院的情緒談判課:5大核心情緒策略,創造共贏成果》,作者為羅傑.費雪(哈佛法學榮譽教授、國際法和談判領域的開拓者,哈佛談判專案中心聯合創始人)與丹尼爾.夏畢洛(哈佛談判專案中心副總監、心理學教授)。
談判,大到國際戰爭小到教育兒女,皆在各自「論點」與他人「需求」中做決策,只是結果能否符合你的最大利益?關鍵差異,就在情緒!我們一直避免情緒干擾言語與行動,但很多突發事件總讓人招架不住:
◆馬上簽署的業務訂單,對方突然說不簽了→
❌「別這樣對我!如果你撤回協議,我會丟掉飯碗。」
◆汽車經銷商說,你的新車引擎不在保固範圍內→
❌「你們開黑店啊?修好引擎,否則我們法庭上見!」
◆天氣微涼的早晨,你的孩子死活不願意穿上外套→
❌「小姐,不管你高不高興都得穿外套。現在立刻穿上!」
談判多了壞情緒,言語與行動、甚至立場就會鬆動。一旦陷入負面情緒,你的焦點不再是「好好說話」,而是「保護自己」或者「攻擊對方」,最終讓內心情緒戲碼主導談判結果。
運用賞識、親和感、自主權、地位、角色,五大情緒策略,搭配幽默生活化的解說,從國際仲裁、醫病關係、企業併購、考績評估、面試加薪、婚姻爭執⋯⋯,一窺情緒醞釀、爆發與正向逆轉的完整過程,帶你理解情緒、良性溝通、做出最佳決策。打破「理性至上」的談判原則,將負面情緒軟化為正面力量、釐清誤解的武器。
閱讀本書:https://tinyurl.com/ydgw6n8u
商周讀書會
* Icon By Nithinan Tatah, TH; Vectors Point, PK; Template, TH; Larea; Nithinan Tatah, TH from noun project
雙簧管單簧管 在 我是江老師 Youtube 的評價
http://bit.ly/訂閱江老師
我是江老師IG https://bit.ly/iamteacherchiangIG
我是江老師FB https://bit.ly/iamteacherchiangFB
我是江老師YT https://bit.ly/iamteacherchiangYT
合作訊息聯絡,或是寫信給我:iamteacherchiang@gmail.com
雙簧管單簧管 在 Re: [問卦] 在樂團裡面吹雙簧管是不是很屌? 的八卦
(oboe簧片下左:半成品中:成品右:bocal本體) 吹oboe和bassoon的人到了比較專業的 ... 後排部分左:中音加鍵嗩吶中:雙簧管(oboe) 右:豎笛(又稱單簧管、黑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