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時期採行非常作為,必需立基於善治與誠信!
面對疫情,各國政府祭出各種「非常作為」。但這些手段,必須立基於善治和誠信,而不是強制推動,讓民眾生活於無知和恐慌中。
在充滿挑戰的2020年,全人類見證了瘟疫災難的震撼、善良人性的光輝、生醫科技的精進、台灣聲譽的躍升。
新冠肺炎疫情慘重,各國經濟嚴重衰退。然而,「烏雲總是鑲金邊」,各國的防疫醫護、社會服務、公共運輸、防護物資製造等各行各業人員,都能堅守崗位、善盡職責,很快從驚慌失措中,採用各種「非常時期的非常作為」管控疫情。
各國政府採取嚴格的邊境管制、封城、強制篩檢等防疫措施,大幅限縮個人自由。為了公共福祉,不得不犧牲個人的權利,這是在非常時期必須採行的「非常作為」。
但是在民主、自由、開放的國家,必須透過誠實、公開、透明的防疫策略,來取得民眾的信任,進而促成全民的團結合作;而不是隱匿疫情,強制推動高壓政策,讓民眾生活於恐慌當中。唯有民主與監督,才能讓「非常作為」合法、合理又合情!
在台灣,疫情指揮中心在「傳染病防治法」及「個人資料保護法」的授權下,運用科技協助防疫資料蒐集、管制協助隔離者,都必須遵循「最小侵害、符合目的、平衡」三大原則來施行,對民眾的衝擊要降到最小,並落實個人資料保護,在個人隱私與公共衛生雙重利益之間,取得最佳平衡。
疫情加速了全球生技醫藥產業的研發腳步,以疫苗為例,原先需要10至15年才能發展成功,在各國政府積極獎勵和投資、產官學研的密切合作之下,不到一年已有3家歐美公司──輝瑞、莫德納與阿斯特捷利康的疫苗在各國施打。這也可歸功於「非常作為」的做法。
疫苗的研發製造,從研發、動物實驗、審查到量產,是非常嚴謹且複雜的線性過程,無法因應防疫急需。各國為了加速疫苗研發,採行滾動式審查及緊急授權機制,在臨床試驗期間,就啟動各期試驗審查及查驗登記,使得疫苗能夠在短短一年之內量產施打。
這種「非常作為」要確保疫苗的安全及有效性,因此必須公開完整的試驗數據以昭公信,尤其副作用更需要透明,這是各國藥物管理單位應負的責任,「非常作為」必須立基於善治和誠信!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政府拿人臉辨識科技來抓人,當然不容許出錯,但拿來做商業運用,真的沒有問題嗎? 現在有賣家在網路上兜售照片,3萬張人臉的照片,竟然不用台幣40元就能買到;這些照片不僅沒經過當事人同意,賣家還聲稱能提供不同國籍、膚色、性別及年齡的照片,甚至為客戶『定製』特定場景下的人臉照片,現在的人臉辨識技術,不單只...
隱私美副作用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關於疫苗的知識:公衞專家篇》
* 台灣大學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日前應長風基金會邀請發表線上演講時表示,台灣現階段仍應以國際疫苗為主力,國產疫苗則屬於中長期發展,這也是科學家間的想法,且應把握國內疫情爆發的黃金時段在國內完成三期試驗。
但他並不建議民眾在國產疫苗完成三期試驗前,混打國產疫苗及國際疫苗。
陳秀熙強調,在民主國家中,民眾具有「疫苗選擇權」,也是說民眾可以自我選擇要施打國際疫苗或國產疫苗,就像是流感疫苗一様可以選擇。
* 陳秀熙說,國際間對於疫苗開發有一定的期程與共識,很少使用免疫橋接的方式,從第一期、二期、三期,乃至於以色列在進行的第四期人體觀察,這在國際間都是行之有年的。
依照過去疫苗期程發展,第三期臨床實驗通常需要4-5年時間,但由於新冠肺炎來得太急、太猛,很快地進化為新型變種病毒,所以才會在二期實驗結束後,有所謂的緊急授權(EUA, 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讓研發者與廠商之間可以開始準備量產,這也引發科學界的爭議。去年WHO在召開了許多會議後,才決議EUA是可行的。
* 陳秀熙表示,就國際上的科學研究來看,西班牙的研究是先打AZ疫苗,再打輝瑞疫苗,之後產生的中和抗體濃度特別高,效果不錯,也沒有特別的副作用。至於其他疫苗間的混打,目前只看到英國也有混打疫苗的案例,雖然並未在科學文章上顯示,並沒有看到混打疫苗的副作用。他認為,國際對於混打需要更多的研究,但目前看來還可以接受。
*至於是否建議國產疫苗及國際疫苗混打,陳秀熙說,國產疫苗目前顯示抗體中和濃度很好,但並不代表三期試驗成果不錯,
德國疫苗CureVac二期試驗良好,三期人體試驗不佳即是一例。
陳秀熙並不樂見國人在國產疫苗沒有第三期試驗證明的情況下,即混打國際疫苗,因為科學數據無法證明沒有問題。
若國人打了國產疫苗,不得已要打其他疫苗,陳秀熙也提醒要注意科學實證(時間)的施打間隔。
陳秀熙表示,台灣即使需要國產疫苗,台灣必須堅持做高品質的疫苗,這是不論任何政黨都應該堅持的。
*陳秀熙語重心長地表示,台灣目前短缺的是國際疫苗。
但他也不明瞭為什麼BNT疫苗不能進來,這中間有些原因很清楚。他說,若目前有NGO組織,願意協助政府多買BNT,相信答案一定是同意的。
* 關於「疫苗護照」或「健康護照」的問題,陳秀熙認為只要疫情受到控制,民眾毋須過於擔心,因為「疫苗護照」牽涉到健康人權及健康隱私的問題,不是所有國家都能接受,若全球疫情受到控制,自然不會有疫苗護照的問題。
但若非洲及南美洲疫情無法結束的話,可能就會產生有疫苗護照的問題。
屆時國產疫苗也可能會出現無法出示疫苗護照證明的情況,也因此建議有出國規劃的民眾一開始即施打國際疫苗。
隱私美副作用 在 凡槿(廣告小妹) Facebook 八卦
《槿週刊第三期》之莫名其妙凌晨趕出刊該向羅豬學習時間管理。
猶豫許久,週刊發起人 me 決定做一個心情揭露。我對羅豬從淺粉轉路人,是因歐弟事件。不講江湖道義,我不行。此後我對他比較少關注,他每次出現在我的世界都是因負面新聞。
我個人對約砲沒任何意見,別人性生活多采多姿,我也為他高興啊!我只是瞧不起沒品的約砲。雙字母與羅豬,是廣義上的沒品。儘管未婚,但隱瞞伴侶與多人發生性行為,依然是將伴侶曝光於高風險,阿槿給差評。
你要吃,你就該學范冰冰那對!各自圈圈圓圓圈圈到天荒地老,我祝福。
回到事件本身,周揚青提出幾大指控:
1. 每個城市都有妹、玩多人遊戲、曾劈腿有前科被周抓包。
2. 時間兜不上;三四點道晚安,依然有時間玩多人遊戲。
3. 與其他女藝人以及工作人員存在特殊關係。
接著,羅豬給出了不是回應的回應(如圖)。站在公關角度,他也不適合正面回應。回答有,我就渣你怎樣,被電爆。回答沒有,萬一被中國幾百個城市其中一城市姑娘衝康,下場比現在還淒慘。含糊帶過是最好的選擇,順手甩個鍋回敬周揚青。
重點句:「九年來分分合合很多次」。為啥說這句話是重點句呢?
談過戀愛的人都知道,愛情長跑分分合合 N 次的,極高機率是雙方本就不適合因特定原因暫時離不開彼此也沒有更好的人選,死撐著。白話文翻譯:我與她本就不適合:再白話一點:我們會走到分手這一步,她也有責任。
強調分分合合很多次還有另一重意思,代表著在九年時間軸的許多時間點,羅豬認為他是單身的。老子單身,約約砲摸摸奶,何罪之有?經典台詞再次浮現:"we were on a break!!!"
感情的事情,旁人無法多嘴。但羅豬是公眾人物,平日拿私生活出來搏版面,就要勇敢面對出事時的波濤洶湧。
站在我的個人觀點,再多的分分合合,這九年間周揚青也沒有劈腿他人,如果有的話羅豬早拿出來打了。一個人,能有多少個九年。她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都給了羅豬。她還在事業上幫助他,介紹人脈、幫經營微博。就以羅豬那能力,去祖國能幹嘛。
別說她看上羅豬的錢,誰比誰有錢一目了然(人家很會投胎好嗎)。交往這些年,去找羅豬的飯店機票錢她都是自己出的。這點認真說我做不到,我不但要花老公的錢,還要搾乾他的點數。我說小周啊,何必呢。他不花錢在你身上,就花在別人身上了。
周揚青坦言戀上羅豬不後悔,這點我欣賞,可我忍不住心疼。
僅以此篇警惕世人,不要拿自己的寶貴青春去賭浪子回頭金不換,更不要賭自己會是他的最終港灣。妳當他是可依靠一輩子的伴侶,他當妳是絕佳保護傘。小四小五小六不彼此開幹,只幹妳一人。
--
依照慣例,這是公益區。
我近年來不太喜歡公開聊羅豬曾得性病的傳聞,原因是一開始的爆料源自於醫護人員外傳,這是侵害病患隱私的行為,我無法認同。再者,罹病無論怎麼說,還是患者、還是不幸。
有問題的是羅豬的觀念與行為,不是疾病本身,更不該擴大到其他人等。何況,坊間一直有一種誤會,把得病與性生活太亂畫等號。並非只有性生活較豐富的人才會被傳染,許多人是被自己所信任、愛護的枕邊人傳染。
瞭解性病、遠離疾病、正視病患人權。
如果您是感染者或疑似感染者需要協助,請電話聯絡【台灣愛之希望協會】。協會提供有關愛滋病相關資訊解答,如篩檢方式、愛滋病毒感染的風險途徑、藥物副作用、性病症狀…等。
你不孤單。
電話:07-5500225
官網:http://www.taiwanlovehope.org
隱私美副作用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評價
政府拿人臉辨識科技來抓人,當然不容許出錯,但拿來做商業運用,真的沒有問題嗎?
現在有賣家在網路上兜售照片,3萬張人臉的照片,竟然不用台幣40元就能買到;這些照片不僅沒經過當事人同意,賣家還聲稱能提供不同國籍、膚色、性別及年齡的照片,甚至為客戶『定製』特定場景下的人臉照片,現在的人臉辨識技術,不單只是官方重要的監控手段,還已經普遍到有點氾濫,變成是一條『黑色產業鏈』。
根據 《Yole Dévelopement》的報告指出,未來 4 年在生物辨識市場中,人臉辨識技術的成長率,將會領先指紋、虹膜與聲紋辨識,成為最具市場規模的必要科技!調研機構 《Variant Market Research 》的數據更顯示,人臉辨識市場規模預計將在 2024 年達到 154 億美元!
而且現在人臉辨識技術也已成為創投最感興趣的標的物,因為某種程度人臉辨識也是掌握了一個潛在的『入口』,從過去互聯網巨頭成功的經驗來看,佔領入口就意味著在一個行業的主導權。未來憤怒、厭惡、恐懼、快樂、悲傷、驚訝,還有臉上的表情、反應、喜好,這些都將成為『情緒經濟』,有些公司甚至還能透過這種標籤化辨識,判斷你是不是戀童癖、恐怖分子,還能從臉發現你是否想進行性行為!
美國著名學者 Walsh 就說過,判斷一個國家能不能引領全球革命,其中一個衡量標準,就是看它的 AI 商業化速度!而人臉識別正是撬動 AI 商業化進程的這個支點,不只是科技新創界動作頻頻,連科技巨擘亞馬遜和微軟都推出了人臉辨識 API 給開發者使用!
但如果業者不能解決我們前面討論的隱私、數據洩漏、歧視、侵蝕民主自由的問題,所有商業化最終問題,最後還是會敗在市場機制!所以最首要的目標,當然是法規的跟進!因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明文規範分析個人資料後所產生的『知識』,是否算是個人資料的一部分,就連歐盟頒布的資料保全法跟聯邦法規,都沒有明文規範機器學習和資料探勘產生的知識使用範疇。
發展監管的目的並不是要打壓新技術,而是希望新技術可以盡可能造福社會,而不是帶來副作用,你對人臉辨識有什麼看法?快在底下留言告訴我們。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週四晚間十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3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IN3A4AVvqg/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