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旦法學雜誌第301期
#新型冠狀肺炎 疫情方興未艾 ,#元照出版 謹祝各位法學先進與讀者出入平安、身體健康!
🔹刑事訴訟制度在實務運作上高度仰賴詳實之證據以求論罪科刑,然而何種證據方具有證據能力?何等證據又該排除?相關證據法則與證據效力,為理論與實務界一直極力探究者。本期特別邀請到最高法院吳燦院長,就最高法院關於「供述證據」與「非供述證據」經典判決數則進行研析與檢討;此外,最高檢察署吳巡龍檢察官也就兩造對抗制度及被告「提出證據責任」與「說服責任」之概念,為讀者帶來第一手的實務見解析述。
🔹因應新科技金融時代來臨,本期也特別再企劃了虛擬金融資產之專題,邀請到楊岳平教授針對虛擬通貨之法律定性、臧正運教授針對密碼資產之金融監理等最新金融科技法律議題,提出基礎運作技術之闡述與相關法制之建言。
🔹在新興法學議題部分,本期則有蔡震榮教授就釋字第786號責罰相當原則與對應之行政罰法修正提出闡述;張麗卿教授針對人工智慧倫理法則與臺灣相關法制、鄭津津教授就網路平台業者與勞務提供者之法律關係、范耕維博士就釋字第775號解釋之罪刑相當原則等,均提出深刻的分析與建議。
🔹而從本期開始,陳自強教授將為本刊讀者帶來一系列的契約返還關係講座,從契約失敗給付談起,討論契約解除之回復原狀關係及不當得利返還的法律效果。最後,感謝郭玲惠教授針對我國新近勞動事件法相關重要議題,以及林良榮教授針對中高齡者就業促進法制,提供了新法前瞻與比較法觀察之重要論述。
📌現在訂購 #月旦系列雜誌 享5月充電禮🎁(好禮2選1)
訂閱方案:http://www.angle.com.tw/event/magazine/
好🎁一:知識充⚡包任選一款👉http://qr.angle.tw/a0e
好🎁二:元照讀書館線上影音任選一場👉http://qr.angle.tw/4ng
月旦系列雜誌訂戶免費參加👨🏫《元照讀書館講座》
【本期精彩內容】
【#本月企劃】
#刑事證據法則
◾刑事證據能力判斷的案例研討──臺灣米蘭達法則與證據排除主張逾期之法效/吳燦 庭長
◾被告之說服責任──以議員詐領助理費案說明/吳巡龍 檢察官
#虛擬金融法制
◾論虛擬通貨之法律定性──以民事法與金融法為中心/楊岳平 教授
◾論密碼資產的興起與金融監理機關之職能變革/臧正運 教授
【#法學論述】
◾評論釋字第786號解釋與行政罰法修法之趨勢/蔡震榮 教授
◾AI倫理準則及其對臺灣法制的影響/張麗卿 教授
◾平台業者與平台勞務提供者間法律關係之研究/鄭津津 教授
◾罪刑相當原則之理論初探──以釋字第775號解釋為楔子/范耕維 博士
【#專題講座】契約返還關係之一
◾契約失敗給付返還序說/陳自強 教授
【#新法解析】
◾勞動事件法重要議題研析/郭玲惠 教授
◾「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之立法政策評議──兼論日本高齡勞工雇用安定之實踐經驗/林良榮 教授
陳 米蘭 博士 在 國立清華大學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Facebook 八卦
清華大學今頒授名譽博士學位予卓永財董事長-人生哲學與企業經營理念足資典範
國立清華大學於今日(9月30日)下午2:30,假該校國際會議廳,舉行頒授「卓永財先生名譽博士學位」典禮。現場座無虛席,包括行政院顏鴻森政務委員、教育部技職司馬湘萍司長、上銀科技的董監事、上銀科技及大銀微系統主管、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理監事、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TAIROA)理監事、磐石會、台灣電子設備協會(TEEIA) 理監事等政商界先進,出席踴躍以外;卓董事長母校六家國小何明星校長、新竹高商黃開成校長亦分別率領數十位師生,專程前來道賀。而最特別的是,有逾卅位昔日六家國小及新竹高商的同窗好友,也紛由各地前往共襄盛舉。
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表示,卓永財董事長是清華第一位跨學院(工學院、科管院)聯合推薦的名譽博士。他的成就,有目共睹,出於金融而入於創業,為企業經營與創新的典範,以身作則從事創新,個人所擁有的創新專利,即高達34項。卓董事長提拔後進,不遺餘力,鼓勵青年學子從事研發和創意應用,厚植台灣產業的競爭優勢,他所創立的「上銀機械碩士論文獎」(HIWIN THESIS AWARD),每年經費高達新台幣1,000萬元,更被譽為機械產業技術研發的「青年諾貝爾獎」。
賀陳弘推崇卓董事長,從技術門外漢到專利發明王,即使賣地借錢,也堅持要走「不一樣的路」,這種剛毅卓絕,奮發圖強的精神,實為清華校訓「自強不息」的實踐。而事業成功之際,提攜後進,捐資興學,極盡企業社會責任,此宏觀大德的行誼,正是君子仁風厚義,承擔歷史任務的體現,亦誠與清華校訓「厚德載物」相證相合。清華大學授予卓永財董事長名譽博士學位,是表彰他對國家、社會、產業、教育的卓越貢獻,影響深遠;其人生實踐與企業經營理念,實為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典範,足為師生表率,經名譽博士學位審查委員會一致通過,授予「名譽哲學博士」學位。
「清華,多麼熟悉的名字,如今成為她的一員,人生真的是不可思議,難以預期!」卓永財董事長致詞喜悅地表示,高中就讀於省立新竹高商,和清華同在東山腳下,對清華的第一印象就是「原子爐」,高二之後常常在中午和同學溜到清華,躺在草坪上,彼此訴說著人生的點滴,做著白日夢,討論不可預知的人生未來。近十年來,出於產品研發的需求,開始和清華動機系展開長期合作,隨著HIWIN集團的營運成長,研發投入及合作也日益緊密擴增,去(103)年與清華大學成立聯合研發中心,基本上體現了他對「智慧價值」的看法,以及大學研發能量對產業發展及民生福祉的重要性。
卓永財也提到,HIWIN主力產品滾珠螺桿與線性滑軌正在挑戰世界第一,10月5日即將在米蘭的歐洲工具機展(EMO)展出完全實現工業4.0概念的全球第一支滾珠螺桿,這裡也有清華大學師生的心血在內。他更表示,WHO剛剛頒佈新的年齡標準,79歲以前都屬中年人,所以會持續努力把HIWIN集團的所有主力產品都成為世界級。
當日,卓博士母校「六家國小」弦樂團亦帶來精采的音樂饗宴,演出曲目包括韓德爾的大協奏曲及柴可夫斯基的胡桃鉗組曲,這群小學弟妹們則藉由音樂,來表達他們對卓博士長期耕耘和資助母校的敬意與感謝,並獲得滿堂喝采。此外,亦有知名人聲樂團-織樂人聲樂團的表演,他們則以最原始而單純來自山林的聲音,飽含他們部族對編織與歌唱的熱愛,交織出動人的新樂章,並為這場盛典祝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pd-v8YugyY
陳 米蘭 博士 在 新新聞周刊 Facebook 八卦
「寶米恰恰」入圍五項金馬,祝福楊貽茜導演!
【導演會客室】小提琴博士的電影之路(一)
楊貽茜攜《寶米恰恰》勇闖電影叢林
「我覺得電影工作者要很有手腕…,電影是一個眾人之事,它又是你私密的創作,你要非常有手腕才有辦法。」「我還在學習,因為這真的不容易。」
採訪、撰文:林靖傑
楊貽茜,一個電影圈陌生的名字,二○一二年隨著《寶米恰恰》蹦地跳進台灣電影市場。她的電影風格清新,技巧成熟,令人眼睛一亮,但上映後卻票房不佳,草草下片。沒想到台北電影節還給她一個公道,一口氣頒了三個大獎「最佳劇情片」、「最佳編劇」、「最佳剪輯」給這部片,於是這部有著奇怪片名的《寶米恰恰》竟然少見地又二次上片,在戲院小廳裡,獲得年輕觀眾熱情回響。
一九八一年生,拿到德國小提琴表演博士後,楊貽茜返台念台北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導演組,想一圓電影夢,但一學期結束就辦休學,因為她拿到了電影長片輔導金,從此進入另一種人生。在此之前,說她是資優生一點都不為過,求學、比賽一路順遂,她還曾拿過皇冠大眾小說獎首獎,但在《寶米恰恰》之後,這位才華洋溢的年輕導演,經歷電影工作的嚴酷洗禮,對創作有了新的看法與省思。
「拍電影非常需要等待」
你可能等待個什麼,然後什麼都沒有得到
一九八一年生,拿到德國小提琴表演博士後,楊貽茜返台念台北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導演組,想一圓電影夢,但一學期結束就辦休學,因為她拿到了電影長片輔導金,從此進入另一種人生。在此之前,說她是資優生一點都不為過,求學、比賽一路順遂,她還曾拿過皇冠大眾小說獎首獎,但在《寶米恰恰》之後,這位才華洋溢的年輕導演,經歷電影工作的嚴酷洗禮,對創作有了新的看法與省思。
林:這個片子開始在腦袋形成,到現在上映,大概多久時間?
楊:三年快四年。故事○八年就寫完了,○八年快○九年的時候寫完劇本,找錢大概兩年,去年拍,今年上映,所以差不多將近四年了。
林:你原來有想像過這麼漫長嗎?一部電影……
楊:我以前是個影迷,知道有人就是會籌備很久,可是真正自己去拍,才知道這麼久。
林:原來的設想大概是多久?
楊:我覺得一、兩年應該差不多。因為我不拍史詩般的東西,我只是要拍個小品耶。
林:當初準備要拍電影的心情,跟現在扎扎實實走了一遭的心情,有沒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楊:原來「只是寫字」是多麼自由的一件事情,這是最深刻的體驗!然後就想說如果我是可以寫小說的人,那為什麼我要放棄那麼自由的媒材,來做這個限制重重,來妥協呢?
林:嗯,那為什麼呢?
楊:哈哈,我也一直在想為什麼?其實拍電影中間,那個不斷去交涉、或是想辦法克服困難,我覺得那消耗真的很大,一種很驚人的大。以前音樂班我的生活其實就是在小房間裡面,講難聽一點冬天也不會冷到我,夏天也不會熱死我……,真的是拍了電影後,我才能體會一個工人在烈日下工作是多麼辛苦。
林:這個衝擊應該滿大的?
楊:對啊。我發現拍電影非常需要等待,你可能等待個什麼,然後什麼都沒有得到,這種感覺跟我以前的成長背景差異很大。
林:比如說國家音樂廳演出,妳在那一個鐘頭非常專注而純粹,把妳的演出做一個最美好的呈現跟爆發,在那個表演中,妳跟觀眾就直接交流了。可是電影,妳要花四年,這四年是多少個一個鐘頭?
楊:對呀……所以我也不太懂(為什麼要來拍電影)耶!不過我相信電影這個媒材一定有一部分是文學或音樂完全沒有辦法取代的東西,可能那些東西讓我們必須去做這件事情。
「三幕劇不就是這樣?」
我的美感基礎,就是架構在音樂上面
林:我很羨慕很多創作者他們對音樂都非常熟,甚至可以自己創作。譬如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用交響樂的方式來架構他的小說;黑澤明用德佛扎克的《新世界交響曲》為本去架構《七武士》的劇本。然後我們台灣,《流浪神狗人》的導演陳芯宜,我也很羨慕她,因為她本身可以寫配樂。那妳呢?創作電影時,音樂給妳的影響大不大?
楊:嗯,我的美感基礎真的就是架構在音樂上面。它最重要的就是韻律和結構,我覺得我進入電影沒有很大隔閡,是因為我對這個東西非常熟悉。還有那個「動機」跟「母題的發展」這種東西,對我來說好像我是要講(跟音樂)一模一樣的事情。
林:就像母題的發展,你在演奏樂曲的時候也是很重視這個嗎?
楊:對啊對啊。
林:然後就是要貫穿那個母題的情緒。
楊:對,或者因為要襯托這母題,它做了什麼樣的變化,或是它寫了另外一個副題來跟它做一個對比去拉扯,不一定。
林:這還滿有趣的,妳占有這個先天的優勢。
楊:我就覺得寫劇本……,我記得我上研究所後有同學看不太懂那個教科書在講什麼。我就覺得,嗄?怎麼會這樣子?後來我才想,我都一直用那個曲式學的觀念去理解那些東西,所以會覺得那些東西對我來講非常非常熟悉。
林:哪一本教科書?
楊:就是曾西霸翻譯的那本《實用電影編劇技巧》。
林:哦,講三幕劇。如何透過一個三幕劇去架構一個電影,多少分鐘的時候是第一幕,多少分鐘是第二幕,中間要有轉折點……。
楊:我們有一個曲式很基本叫做奏鳴曲式,它是「呈示部」、「發展部」、「再現部」,就完全是三幕劇的樣子,連結構的比例也是。
林:中間也會有轉折點?
楊:對,就完全一樣。
楊:發展部的某個東西是拿呈示部小零件或是主題來鋪展,然後再把呈示部的主題重新帶回來,就會回到發展部這樣。我就覺得,哦,這三幕劇不就是這樣?
「其實我小說看得比電影多」
我非常擅長的東西,在這個片子裡面非常節制
林:所以我覺得音樂真的是一個最理想的藝術了。回到《寶米恰恰》,妳覺得妳的音樂素養轉借到電影創作,比較明顯的地方在哪裡?
楊:《寶米恰恰》是我第一部電影,我還算是非常中規中矩在寫作的。相對來講,我是更把它往「要跟更多觀眾溝通」的方向上推過去。
林:就是把故事講得主流一點。
楊:對,某種程度上。因為《寶米恰恰》是一個很青少年的故事,它就是很單純的講成長這件事情,我刻意不要太風格化,也不要講得太複雜。所以音樂那部分,我非常擅長的東西,在這個片子裡面非常節制。
照片:穀得電影提供
陳 米蘭 博士 在 陳蓁教授反對台獨被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迫害中國外交部應該 ... 的八卦
... 博士 开发的一种新型数字货币,在全球拥有超过1千万成员。请点击此链接: https://minepi.com/YHZXT 安装应用程序,并使用我的用户名(YHZXT)作为邀请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