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女養成記2》女人們成為女孩們的公路旅行
(有《俗女養成記2》第七集雷)
「不是女孩,是女人。」
每回看《俗女養成記》,不同集數當中都能看到遇到各種人生難題的陳嘉玲,如何被童年療癒,但每個擁有過幸福回憶的人,或多或少都能被自己的故事拯救,但接下來該繼續往前走呢?
《俗女養成記2》第七集,突然就變成了一部簡單清爽的公路旅行,一台小小的巴士帶領我們前進台南各大景點,盡情倘佯其中。
這一集一開始很可愛,刻意與第一季最著名的橋段之一「悲傷五階段」對仗,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以及接受,流著相同血脈的陳嘉玲(謝盈萱 飾演)與媽媽果然都一樣,遇到感情上的不如意,終究只能在多重複雜情緒裡走向現實,再加上臨時加入的洪育萱(天心 飾演),三個已過中年的女子就此啟程,媽媽帶著30萬,拋下男人們,想要體驗一種極致的幼稚,體會從沒經歷過的瘋狂。
第七集不僅顛覆「男主外、女主內」,讓男人們從頭到尾幾乎都在陳嘉玲的家,頂多只能把酒言歡,在這期間,被其他人誤會為初戀昏頭的爸爸,突然對其他男人說出自己的真心話,這也是每個認定家是唯一歸屬的人,最想說的告白。
「人生的路一去不回頭,說到後悔的事情可多了。陳嘉明,爸跟你說,我這輩子有你媽媽,有你姊姊,還有你,我人生已經很圓滿了。」
只是男人會後悔,但女人難道不會嗎?
《俗女養成記2》讓3個女人們逐一撕下她們的標籤,媽媽不再是媽媽,她會講英文、開車以及游泳;表姐不再是貴婦,她卸下妝容展現自己的瘀青,赤裸裸呈現有多痛;陳嘉玲雖然早就不想再成為陳嘉玲,從第一季裡我們看到她離開媽寶男友,離開一份庸俗的工作,返回台南老家重新過生活,她也懼怕於成為媽媽,但這一回,她反而是重新成為陳嘉玲,她將咖啡倒掉,換來2位長輩的一句「她準備好了哦」。
女人們如何離開自己的位置,又如何走回自己的位置,我們看到這些女人各自有各自的苦難,女人們困在身份裡,誠如第一季的阿嬤不想再被稱為「老闆娘」,想找回自己的名字,雖然我們小時候早就學過,人有無限可能,但我們又是從何時開始,被告知只能有一種活法呢?到了這個時候,家就成為了我們各自個體所構築起的世界,可以逃離,可以回歸,只要裡面有人願意愛你。
其實《俗女養成記2》的女人們互相連結,這場公路旅行簡直不像3個中年女人,簡直像是3個高中女孩的畢業旅行,她們知道自己不久後將回歸平常生活,這是她們難得的恣意妄為,所以可以無時無刻玩手機,可以買一杯150元的飲料,可以住奢華的房間,甚至還可以在完全不知情的狀況下,吃「加料」的布朗尼蛋糕,只不過短短幾天,但這是她們更貼近彼此的依托。
而我最為動容的,莫過於洪育萱。
從小就戴著眼鏡,功課優秀又漂亮的洪育萱,生來就是出類拔萃,嫁給一個有錢的丈夫,繼續維持著美好形象,但在武裝底下的情緒有誰能懂?洪育萱慣於用第三人稱敘述自己,「育萱不喜歡」、「育萱不會哭」,以為是裝可愛,但看久了,我們竟發現完全不是。
用第三人稱敘述自己,或許這個不完美的人生,就不會屬於自己了吧。
《俗女養成記2》其實是洪育萱的救贖,講述她如何離開完美的自己,願意承認自己的脆弱,即便我們早已從這一集裡面窺知一二,打電話給兒子時說「帶警察伯伯來救媽媽」,聽到「欠打」會整個大怒,她不再是過份美麗的嬌豔花朵,正在領受這世界給予她的痛。
最美好的來自於人性的複雜,需要這麼多的險阻才能夠打磨出自己對於生命的細緻感官,她一直在受傷,即便四十餘歲了,也不懂得示弱,我們後來才發現她與陌生警察交換被家暴的苦楚,換來一個擁抱以及一句「快走」,女人終究是能保護女人的,這也是前一集的解答了吧。
雖然女人們依舊放不下,媽媽看著臉書是否有被按讚,陳嘉玲一直看見蔡永森的幻影,洪育萱不時表態對於外遇的耿耿於懷,即便之後會怎樣,我想她們都會感謝,自己擁有過這次旅行,能夠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才能被其他好人深深愛著。
這僅此一次的人生,總是要與自己最愛的人前進,才會不虛此行。
旅行的結束,是為了回到一開始的自己。
俗女養成記
#俗女養成記
陳布朗幾歲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夜.語錄.人生拚圖》
* 成熟不是為了走向複雜,而是為了抵達天真。 —陳文茜
* * 如果妳的眼𥚃只有愛情,沒有其它,當失去愛情時,妳將一無所有,就連自己也成為愛情的祭品。 如果你的眼𥚃只有名利,當失去名利時,你將痛苦萬分,就連自己也成為名利的陪葬品。—陳文茜
* 剎那間,是人生的意外,也是宿命。我們往往以為日子還長得很,直到死亡前我們才能感受生命的急迫。多數時刻,我們揮霍著時間,好像它是一個無窮無盡的寶盒。總在等待人生,那麼眷戀,又那麼懼怕。往往一步路都跨不出去,每一次的動念之間,我們都要和靈魂交換一點猶豫。
直到剎那間,事件發生了! —陳文茜《終於,還是愛了》
* 人為什麼懷舊?不只是因為老了,不只是因為現在和那個年代有點距離,才看起來特別有美感。
我認為很大的原因是我們在經歷某些人生經驗或歷史時,當下往往不理解它的意涵,往往要過了許久許久,才赫然驚覺自己走過的足跡。
當時的痛、當年的苦、昔日的徬徨、年輕時的揮霍、特傻的日子……
過了幾十年,猛烈的心疼才油然而生,於是,開始了想念過去,開始了懷舊。
那一刻我們才驚覺:原來當年的我們,日子是這樣爬出來的;所有的歡樂,是這樣自我欺騙才換得的。
所以,有時候我們懷的舊,有一點像長大或者老去的我們對年輕脆弱的自己來一點點回盼,給一點點安慰。
把往事包裝起來,像對一個已然被摧毀的玩具,重新修補、裝扮,給點美的顏色,給件美的衣裳……那些遺憾、慚愧或者回不去的,通過重新的編織,讓仍要活下去的我們有了幻想,有了陶醉。
懷舊,看起來很美,其實是對失去的、消逝的、荒唐的、遺憾的過去,一種溫柔的抗爭。
它像止痛劑。—陳文茜
* 這不是我第一次看見你,
也許
就像上蒼有一天必將愛上你。
那些曾經被摧毀的,被時間虛構的, 已重回岸邊。
河水不識時間,不守故人。
可是夢中之夢,水中之水,
我們仍然在此發現了波瀾。
雨滴中有你,
燈火也照亮了你
河岸的人啊,等太久,等到了上天的熱淚。
天頂的月娘於水中,柔情奔湧。
愛與情,
在此都不必淡薄。
沒有誰在闌珊處
因為愛河的水
永不收回。
—陳文茜
* 人有的時候,得狠心把自己丟在另一個城市「流浪」,才能體會自己生命真正的模樣;才能找到自己下一個階段人生的出口。
狠心的,一個人流浪。
—陳文茜《終於,還是愛了》
* 你以為什麼都空了:結果另一個新的事件,再度,沒有句點,沒有遲疑地流入我們的生命。只要活著,這個世界沒有「空」這個字。
—陳文茜
* 一個人的生命,或許長、或許短; 一個人的成就,或許高、或許低; 一個人對社會底層人物的愛呢?—陳文茜
* * 人的兩隻眼睛,全是平行的,但卻不平等看人。人的兩只耳朵是分在兩邊,卻總好偏聽一面之詞。人只有一張嘴,卻總能說出兩面話。——甘地
* * 我想,當愛情以另外一種方式展現鋪陳時,也並非被撕去,而是翻譯成了一種更好的語言。上帝派來的那幾個譯者,名叫機緣,名叫責任,名叫藴釀,名叫沈默。還有一位,名叫懷念。——海蓮·漢芙《查令十字街84號》
* 三樣東西有助於緩解生命的辛勞:希望,睡眠和微笑。——康德
* 《最後的愛情》
當我們臨近垂暮之年時,
有些人愛得更加溫柔,有些人愛的更加虔誠……有些人已然冷漠。
驚訝他的淡忘嗎?
黃昏的彩霞,看似閃耀,正如最後的愛情,它本來就是最後的告別。
沒多會兒,大半個天空,即將籠罩陰影。
只有那兒,在遠方,還飄浮著些許霞光,
那正是妳遙遠的記憶,
妳喊停一下,停一下,
妳想停一下,停一下。
但天與地,時間與空間,都如冷漠的他,淡淡的往前走,沈默的持續移動。
你以為溫馨的傍晚是永恆。
沒有人告訴妳嗎?
所有的晚霞,都只是銷魂的幻象。
霞光終將漸漸枯竭,
儘管你心中的柔情尚未消亡……
可愛也可憐的你,那最後的愛情,
既是幸福,更是絕望。—陳文茜
* 二十世紀才剛剛開始,包括他們的青春歲月。
英國作曲家威廉·丹尼斯·布朗(William Denis Browne 1888.11.3–1915.6.4),與英國詩人布魯克(Rupert Brooke)偶遇後,建立了親密友誼。
一次世界大戰時他們一起成為海軍志願隊,1915年前往土耳其加里波利。
「沒有人可以希望還有比這個可愛海灣,更寧靜,也更平靜的結局……大氣中充滿鼠尾草和百里香的芳香。」 年輕的音樂家布朗寫道。
他的文字如此之好,如此渴望平靜的生活。
之後布朗抵達了加里波利,但數周後一次軍事行動中,他被槍擊中,先是肩膀受傷,接下來是胃部受傷,而當時的戰爭狀況,並不允許將他帶到後方……他死在戰場的一個擔架上,甚至無法提筆為自己短暫的生命寫下悼詞或是任何音符。
只活了27歳的布朗死後,他大部分的音樂作品,被一位朋友毀之一炬。
青年詩人布魯克走得更早,也在同一年1915年,因為敗血症,死於相同名字戰役,當時還活著的布朗,親自埋葬了自己世上最重要的朋友,屍體葬於斯基羅斯島。
德國雷馬克描述一次世界大戰的《西線無戰事》中,也反映了發動戰爭的國家德國青年參戰的情況。戰爭同樣帶給德國年輕人,深刻的創傷與迷惘。過去的生活悉數被毀,他們就像斷了線的風箏,飄蕩於戰場的最前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荷德林的贊美詩被放在士兵的背包中,與換洗衣服擱在一起;人生那麼苦,一本小小的美好詩集,是繼續往前走的惟一寄託。貝多芬的四重奏音樂唱片,被放在軍中的庫房裡,就像馬鈴薯放在地窖中一樣,每天夜晚播放。
摘錄其中荷爾德林的《命運之歌》贊美詩:「沒有命運的撥弄,天神們呼吸如酣睡的嬰兒,淳樸的花蕾蘊藏著天真,他們的精神卻永遠開花,幸福的目光望著寧靜,永恆明朗。」
這些孩子什麼都沒有,包括明天的太陽或月亮,於是貝多芬晚年的《升c小調第14號弦樂四重奏,作品131》成為戰地最熟悉的音符,日日夜夜,濠溝泥地,安撫著所有不得不早逝也毫無理由早逝的生命。
* 什麼令你迷茫?你可以很快列出一串清單。
什麼令你憤怒?名單更長。
什麼令你快樂?答案可能猶豫不決。
伊壁鳩魯曾經列出他的快樂清單:品嘗美食,聆聽美妙的音樂,看見美麗的事物,性的歡愉,還有哲學的思索。
哲學通常與禁慾苦修連結,伊壁鳩魯則毫不猶豫地將「快樂」加入哲學的行列,在兩千多年前的那個年代,當然引人側目。
沒有誰是「生命高手」,快樂是一輩子的學習。遇著逆境,換個角度思考,換個方式度過,為自己或所愛的人插一盆花,寫一首詩,與家人合煮一桌菜快樂的功課,是一條既長又彎曲的道路。它不教你成為終身笑匠,那只存在於卓別林劇場,而是教你如何面對人生,面對自己,面對人生一路走來不可避免的挫折、創傷、心碎、困頓、恐懼,面對親人逝去,以及冷靜地面對自己的死亡。
快樂的條件,伊比鳩魯曾列出一個簡易表格,我大致翻譯整理如下:
1.自然且必要的:朋友、自由、思想、食物、庇護、衣服。
2.自然卻不必要的:豪宅、私人大浴室、盛宴、僕人。
3.不自然也不必要的:名望與權力。
根據這份快樂表格,我們很快地發現現代人不快樂的理由。
現代人相信金錢等同快樂,奢華則等同快樂的極致。昂貴的物品,以一種商業廣告宣傳模式滲入我們的腦海,讓我們相信物質的擁有,代表宣傳上所象徵的古典、高人一等、時髦、微笑及幸福。
奢華物質的憧憬,取代了現代人的心靈重整,模糊了人與知識、自省之間的關係。
而精神醫學報告證明,自殺率與貧富幾乎沒有關聯:在非洲只有他殺,或餓死,鮮少自殺;歐洲多的是在美輪美奐的古堡中自殺的例子。奢華只是假象,無法使人免於傷害。
—陳文茜《給逆境中的你》
—圖片:攝影於57歲,漸漸知道老了,真的老了。
陳布朗幾歲 在 宋楚瑜找朋友 Facebook 八卦
美國前國務卿舒茲(George Shultz)在2月6日以百歲高齡逝世。他是二戰後任期最長的美國國務卿,在雷根政府時期揭示對台六項保證,奠定了美國至今的對台方針。其實,舒茲在雷根政府發表出任美國務卿之前(不到三個禮拜的時間)有一趟訪問台灣的行程,此行的促成還要感謝我的恩師,前美國駐聯合國大使(1981/02/04--1985/04/01)寇克派翠克(Jeane Duane Kirkpatrick)大力協助……。
寇克派翠克教授不僅是我在喬治城大學的外國學生顧問,我還選修她執教的好幾門課,讓我從原來主修的「國際關係」領域轉投身「比較政府」領域,且成為我博士論文的指導教授。爾後,寇克派翠克教授在雷根政府任內出任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同時可應邀參加例行由美國總統主持的閣員會議。
正因為這段師徒緣分,我以行政院新聞局長身分在1982年1月間赴美訪視我國新聞局駐美單位時,寇克派翠克大使還特地從紐約搭機返抵華府,邀我和內人陳萬水共進晚餐。
同年3月,我與萬水應艾森豪獎金邀請再次赴美進行三個月的訪問,其間4月23日我在華府再次與寇克派翠克大使夫婦單獨餐敘。當時,寇克派翠克女士即隱晦地告訴我說:「我不能跟你說得很詳細,也不能相告美國可能有什麼行動,但最近美國將採取的政策,情況對臺灣實在不好,你們要想辦法因應。」寇氏不能明說、隱而不言的事即是後來美國政府與中共共同發表所謂《八一七公報》。
為進一步了解寇氏不能明說的訊息,我一方面向我國駐美代表處瞭解狀況,惟駐美代表蔡維屏、副代表胡旭光等人在與其幕僚查證之後均回報無異狀。另方面,我和萬水於5月14日飛到威斯康辛州,找到另一位熟識狀況的美國友人,也就是曾擔任美國大使館駐台經濟參事的莫偉禮(William Morell)。莫氏明確告訴我,「狀況對台灣不太好」,同時他也建議我儘快直接找當時正在美國明尼蘇達州訪問的李國鼎政務委員,請李政委邀請其好友,也就是正在日本訪問的舒茲(George Shultz),順道來台訪問。因為舒茲與雷根十分親近,可以向他進言。
經過李國鼎政委的大力協助,終說服舒茲更改行程轉來台灣一趟。獲此訊息後,我隨即緊急與經國總統和孫運璿院長報告,建請總統及院長務必接見。1982年5月29日,孫院長便選在行政院以早餐會高規格接待舒茲,在場有總統府馬紀壯祕書長、外交部朱撫松部長、錢復政次、國防部宋長志部長、經濟部趙耀東部長、政務委員李國鼎和臺電陳蘭皋董事長。隨後舒茲又晉見經國先生,不僅在對美台關係與兩岸問題上獲得第一手資訊,同時讓他對我方的看法有更深入的瞭解,而舒茲在離台赴美後不到三週,就被雷根政府發表出任國務卿。後來雷根政府在正式簽署《八一七公報》公報時,同時做了《對台六項保證》,並由當時的國家安全顧問克拉克(William Clark)傳達給中華民國政府,作為對台軍售的嚴肅承諾。
2000年5月,我也曾到美國加州史坦福大學,與退休後在該校任教的舒茲長談。舒茲的續弦夫人是舊金山市政府的禮賓司司長,我拜會舊金山市長威利布朗(Willie Brown)時,就是由她接待。布朗市長親自將該市榮譽狀致贈於我,並訂該日(2000年5月19日)為「宋楚瑜日」(James Soong Day)。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外交更不是「吃飯聊天」,不但要瞭解國際政治的複雜性和牽連性,不該宣張的事要管得住嘴巴,上述的往事過去從未公開。「不表功」,「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方是正確的態度。台灣外交處境一向非常艱難,但一路上因為有許多好朋友的幫忙,我們才可以穩定地走到現在。舒茲是美國的政治家,他對中華民國的情誼,也讓我們永記在心!
陳布朗幾歲 在 陳布朗Mr Brown - YouTube 的八卦
陳布朗 邀鼓鼓「下海」寫歌 ~前往台東尋美聲~ 晚餐食材自己捉!大海就是當地原住民的冰箱! 布朗鼓鼓潛水捕海膽嘗鮮! 台東朋友熱情款待~ 特調美酒少女心,迸出戀愛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