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 YouTube 觀看 → http://mls.piee.pw/Maya-Xu
秀蘭瑪雅 全新大碟《繡一蕊花》
將所有傷痕搓揉成線、穿針 繡出一蕊取名為“人生”的花
-
如果可以延“續”一段你人生中的時光重現 你如何選擇?
是曾經轟轟烈烈後黯然消逝的愛戀
抑或是…… 青澀卻永遠在記憶中鮮活的青春?
當秀蘭瑪雅遇見《御劍:再續前緣》
一段最初最經典的感動開始延“續”
/// 最重磅史詩級國語歌 ///
她的歌唱生涯中,詮釋過無數令人動容的台語歌,因緣際會之下,在籌備這張《繡一蕊花》專輯時,因為遊戲公司高層得知一直欣賞有把好聲音的秀蘭瑪雅私下也是遊戲的重量級玩咖,便力邀演唱這款將於三月中旬上架的經典仙俠遊戲《御劍:再續前緣》的主題曲,並擔任先發代言人,並邀請該專輯製作人,同時也是曾為許多遊戲量身打造經典主題曲的知名音樂人方文良,為這款遊戲譜寫專屬歌曲。得知自己將演唱並首度代言遊戲的她,在收到了這首仙氣十足氣勢磅礡的歌曲之後愛不釋手,日夜拼命苦練,才終於首肯踏入錄音室配唱。
一向對於唱歌自信游刃有餘的她,卻在這首歌上踢到鐵板而吃足苦頭,雖然一直以來,因為歌唱而得到許多肯定,甚至還創下入
圍金曲獎最高次數紀錄的殊榮,但這些成績,都是唱“台語歌曲”所換來的,這次要面對的,卻不是可能輕鬆唱就能過關的“華語歌曲”歌詞內容的引經據典,一字一句時而優雅、時而重擊咬文嚼字的古風歌詞,咬字換氣成了一大考驗,原本習慣了的台語歌曲技巧,在這首歌上幾乎完全使不上力,第一次的配唱完成度不到百分之十,決定砍掉重練,擇日再戰,就這樣在製作人一次一次近乎苛求的刁難下,錄音天數創下她歌唱生涯的最高紀錄,唱了近三個星期才完成了這首“夢魘級”的歌曲。
/// 大編制弦樂、多聲部和聲,多版本混音,音樂玩真的 ///
為了搭配遊戲中氣勢赫赫又絕美的場景,音樂編曲更是馬虎不得,邀來國內頂尖,由曜爆甘領軍的天王天后御用弦樂團,多人編制下完成弦樂的錄音工作,合聲編寫演唱,找來合作多年的謝文德老師和其他和聲人員擔任層層疊疊的人聲演唱,混音版本,更是換過數版,最後在國內第一把交椅混音工程師林正忠老師的混音後拍板定案。
/// 俠女附身,遇見記憶深處,巧笑倩兮的無悔青春 ///
MV拍攝日則是另一場苦戰,足足拍攝了十八個小時才宣告收工,MV裡導演為了營造仙氣飄飄的古風情境,安排了多台大型電扇伺候,將穿著一身仙俠風造型的她,吹到差點變成人乾,長髮飄逸的代價是常會扎到眼睛,在MV中還得接受憑空演戲的挑戰,劇情設定,她在歌曲裡,會遇見了將意象化為具象的“青春”與飾演她的年輕時代的少女演員,隔著一面池水想握緊彼此的雙手,最後仍失去了抓住她的遺憾,由於完整的劇情必須仰賴後期的許多特效,兩位演員只能憑空想像演出,許多細微的眼神表情更是讓秀蘭瑪雅大秀“內心戲”,敬業又天份十足的她,在一次又一次導演引導揣摩下,終於不辱使命完成了MV拍攝工作,看見成品更是興奮到不行的大喊:水!水!水! 說自己多年以來的“仙俠夢”終於得償所願。
-
▼ 實體專輯 (實體店面購買有機會得到限量海報)
▹ 五大唱片 → https://mls.pse.is/PEYRW
▹ 佳佳唱片 → https://mls.pse.is/P3H5M
▹ 誠品網路書店 → https://mls.pse.is/P5596
▹ 光南大批發 → http://pcho.me/PLY6C
▹ 博客來 → https://mls.pse.is/PCYA5
▼ 各大數位平台 熱播中 ((按讚 + 收藏))
▹ KKBOX → https://kkbox.fm/aa45AV
▹ MyMusic → https://mls.pse.is/PL4RY
▹ FriDay音樂 → https://mls.pse.is/PPU2K
▹ Spotify → https://mls.pse.is/PGLRE
▹ Apple Music / iTunes → 敬請期待
▼ 來電答鈴 (中華/台灣之星/遠傳/亞太/台灣大)
#續 → 014656 / 012091 / 110579 / 011865 / 420573
來電答鈴下載方式:
中華電信:手機直撥 700 → 按 4 → 輸入代碼。
遠傳電信:手機直撥 900 → 按 4 → 輸入代碼。
亞太電信:手機直撥 560 → 按 2 → 按 6 → 輸入代碼。
台灣之星:手機直撥 700 → 按 4 → 輸入代碼。
台灣大哥大:手機直撥 803 → 按4 → 輸入代碼。
----------------------------------------------------------------------
詞曲 / 方文良
青絲芳華 盼少年十里紅妝
絲竹響 燭影晃 願連枝共塚成雙
望眼欲穿 紅顏換白髮蒼蒼
琴弦亂 秋雨纏 人斷腸
斷雨 殘雲 一世情緣兩茫茫
心有 靈犀 三途川畔凝眸相望
還惦著
那年臘月 大雪紛飛 紅梅林間初見
擦肩的那一眼 電光火石的眷戀
已足夠幾個輪迴魂縈夢牽
繁華落盡 千帆過盡 誰在眼裡眉間
若能續 續未盡凡塵前緣
再見一面 魂飛魄散 亦無憾無怨
御劍尋你三界九重天 切切思念浩浩無邊
披星戴月策馬天山巔 看愛與戀 在曙光中重現
還惦著
那年臘月 大雪紛飛 紅梅林間初見
擦肩的那一眼 電光火石的眷戀
已足夠幾個來生 心心念念
繁華落盡 千帆過盡 誰在眼裡眉間
若能續 續未盡凡塵前緣
再見一面魂飛魄散 亦無憾無怨
----------------------------------------------------------------------
▼ 特別演出 Special performance:
溫苡安 Anna
▼ 服裝贊助 Clothing Sponsor:
睿芙時尚 Raeve
▼ 音樂製作團隊
曲 Composer:方文良
詞 Lyricist:方文良
製作人 Producer:方文良 Neil Fang
製作助理 Producer Asst.:林均泓 RedGenie、意霖 Yeelin
編曲 Arranger:陳歆儒 Cindy Chen
和聲編寫 Backing Vocal Arranger:謝文德
和聲 Backing Vocalist:謝文德、蔡永淳
吉他 Guitarist:歐冠 @ 玩痛研究室 Playtone Music
二胡 Erhu:劉思捷 @ 米樂士錄音室
錄音師 Recording Engineer:意霖 Yeelin、林均泓 RedGenie @ 米樂士錄音室
弦樂 Strings:曜爆甘音樂工作室 Just Busy Music Studio
第一小提琴 First Violin:蔡曜宇 Shuon Tsai、陳奕勇 Yi Yung Chen
第二小提琴 Second Violin:朱奕寧 Yi Ning Ju、黃瑾諍 Chin Cheng Huang
中提琴 Viola:甘威鵬 Weapon Gan 牟啟東 Wayne Mau
大提琴 Cello:劉涵 Hang Liu (隱分子)、葉欲新 Shin Yeh
弦樂錄音師 Strings Recording Engineer:楊敏奇Micky Yang
混音師 Mixing Engineer:林正忠 @ 白金錄音室
母帶後期處理製作人 Mastering Producer:方文良 Neil Fang
母帶後期處理工程師 Mastering Engineer:孫仲舒
母帶後期處理工作室 Mastering Studio:鈺德科技
OP:Sony Music Publishing (Pte) Ltd. Taiwan Branch
導演 Director:齋藤良 Saito Ryo
攝影師 Director of Photography:劉威廷 LIU Wei-Ting
攝影大助 1st AC:黃偉根 HUANG Wei-Gen
攝影二助 2nd AC:陳威德
燈光師 Gaffer:黃柏源 HUANG Bo-Yuan
燈大助 Best Boy Electrician:蘇志豪 SU Zhi-Hao
燈小助 Electrician:王俊淵 WANG Jun-Yuan
製片 Producer:李婷婷 LI Ting-Ting
場務 Production Asst.:黃正達 HUANG Zheng-Da、唐偉誠 TANG Wei-Cheng
剪輯 Editor:林均泓 RedGenie
數位合成 Digital Compositor:林均泓 RedGenie
調光 Colorist:林均泓 RedGenie
片頭/字幕:吳育維 Dhar
攝影器材 Photographic Equipment:用力拍電影
燈光器材 Lighting Equipment:貞寶企業社
▼ 藝人造型團隊
化妝師 Makeup Artist:平羽媜 Arial Ping
化妝助理 Makeup Asst.:游汶儒 YOU Wen-Ru
髮型 Hairstylist:黃健峰 Kyo
服裝設計 Costume Designer:黃大菲 @ 黃大菲時尚館
Millions 米樂士娛樂 | 勝駿娛樂 Sheng Jun
陳凝觀和胡睿涵 在 林生祥 Lin Sheng Xiang Facebook 八卦
文。張照堂
歲月嘮叨
年歲大了喜歡嘮叨
新書第一篇就是嘮叨文
非典型.非官方.非業配.非肥皂的非嘮叨 ....
《非序》
這本書沒有照片,就是些文字與塗鴉。這不是序,只是一些喃喃自語或自以為是的的嘀咕與辯詞。
年輕時說過,攝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為我們沒趕上前人拍照的美好年代。而當我們能拍照時,相機沒帶在身邊、來不及對焦、忘了按快門、膠片耗盡、底片曝光等等 … 曾經邂逅或目睹的景象就此消失,怎麼辦?只有拿起筆來,書寫這些遺憾。
即使你拍到了照片,其中的影像若干年後仍然令人砰然心驚或恍然若失,它留住的現實也可能是一種生命的缺憾。
有時你看到或聽到的現象或流言,抑或旁人無法感知的某種幻聽、臆想或夢囈,也得靠書寫或圖繪才能存留下來罷。
回想起來,最早提筆書寫應該算是中學時代的作文與日記,不過這些都是作業,大部分交待了事。在大學念書時,開始喜歡文藝,看東看西,開始寫些短文投稿當時的校刋,多是一些無病呻吟的內容,細節都忘了。
第一篇成文的,應該是「唯烈日不朽」,刊載在《劇埸》雜誌第五期(1965.7)上,當時的《劇埸》譯稿太多,希望國人多寫稿,在黃華成半哄半邀地敦促下,我匆促成稿。
「唯烈日不朽」是一篇類似實驗電影的拍攝脚本,試着想以幾個簡單鏡頭拍部自我折磨、揶揄的片子,當時或想表現一種不安與虛無,但不免流於形式主義,現在讀來像是一個文藝憤青的練習廢文罷。
第二篇在成功嶺受訓時所寫的「詹姆斯•狄恩之死 - 三幕悲壯鬧劇」,這是畫家秦松邀稿,刊在《前衛》雜誌創刋號(1965.12)上。當年正與鄭桑溪老師合辦的「現代攝影展」,跟台北文化圈朋友開始交往,大家常互相約稿,彼此打氣。這是我首次也是唯一寫過的實驗舞台劇,起因於《劇場》時代看了「等待果陀」演出後,心有戚戚就手癢了。不過畢竟自已學疏氣薄,無法寫出貝克特那種酷酷的荒謬感,只好自虧這是一場閙劇。為避免被譏為胡鬧,就加上「悲壯」兩個字。舞台上的角色隱含卓別林、巴斯特.基頓的身段,正經的滑稽,可笑的悲悽,到頭來全是自說自話,聊以自慰。
60年代中期,西皮、花童、反戰、搖滾等青年文化在美國引燃,蔚為風潮,這股風向很快吹到台灣,但畢竟東西方水土不同,台北不成氣候,只能隔岸觀火,看人家吃米粉喊燒。當時《設計家》(1968.9)邀稿,就寫了篇「西皮走路」,並和羅璐珈合翻了一篇「老調牙的西皮觀」。其實,「西皮走路」就是一篇資料的匯整與引介,並乘機將十九世紀作家亨利‧大衛‧梭羅 (Henry David Thoreau)抬出來壯聲勢。其實追根究底,梭羅就是西皮的祖師爺,他鼓吹的「生命回歸大自然」即是西皮的信仰根基。梭羅在「湖濱散記」中寫下的句子,譬如: 「埃及的麥子是從一個木乃伊手裡傳下來,一直到了我們今天的。」、「我們換羽毛的季節就像飛禽一樣,必然在生命之中是一大危機。」、「有些”情況證據”是非常有力的,譬如有時候你在牛奶裡發現一條鱘魚。」、「生活就是清醒。我還沒有遇到一個很清醒的人,要是見到了他,我怎敢凝視他呢?」等等 …. 皆是引人發噱又深省的睿智哲言。
1969年中視開播,我也考進新聞部。那時候直屬長官是張繼高先生,他給了我很大空間去拍片做節目,「新聞集 錦」、「六十分鐘」的播出也頗受年輕人關注與喜愛。當時我將民俗與藝術、傳統與現代、音樂與影像交錯互搭在一起,是很新頴的嘗試,也影響自己日後許多創作與思考。
1973年張繼高創辦《音樂與音響》雜誌,囑我寫些文章,當時他已是古典音樂的權威撰介、推廣者,我對古典東西卻一竅不通,他說你就寫你想寫的。我毫不猶豫的寫了「狄倫文化」,並翻譯一篇很長的「訪問狄倫」,將當時在台灣較少被談及的鮑伯首次大篇幅報導出來。六O年代的狄倫以內省與批判的音樂風格引發風潮,他卻很討厭媒體與記者,「訪問狄倫」是難得接受花花公子雜誌的一篇訪問,尖酸刻薄、嘻笑怒罵,他的回答極盡睿智又脫序,是一篇相當精彩的對答與辯證。由於某種原因無法在這裡刊登,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買一本《音樂與音響》創刊號來看看,或注意我們的臉書網頁上。
早年有人問及他的音樂是要傳達甚麼信息時,狄倫狡黠的說:「將你的腦袋管好,身邊永遠攜帶一個燈泡。」這句話成為許多人的趣談與格言。70年代,狄倫音樂已經成為西方新一代文化的代名詞,這兩篇文章能在以古典音樂為名的雜誌上刊登,老氣橫修中帶點年輕與叛逆,也算一種平衡與進步,後來我陸續又寫了好幾篇介紹新搖滾樂的文章在這個刊物上。。
「進香客日記」是1975年和黃春明跟拍「大甲媽祖回娘家」的隨行札記,這是《芬芳寶島》紀錄片系列第一部,播映後也獲得許多迴響。影片聲光具備,總是比較感性、動情,但也缺乏較冷靜及細微的觀察角度。「進香客日記」嘗試去回述這八天行程中,個人私己的心情感受。文中提及香客、乩童、媽祖、搖滾 … 似乎有點怪異或一廂情願,但卻是我當時的聯想與體悟。今天看許多年輕人跟隨大甲媽或白沙屯媽進香,徒步行軍,就地而眠,跟着神轎又搖又晃地進入廟堂,那種精神和狀態好像跟當年的西皮或搖滾客沒甚麼兩樣嘛!
70年代在電視台上班,偶有機會出國採訪,看見國外美術舘出版的影像週曆很有意思,返台後就想如法炮製一番。「《生活筆記》隨筆」寫的就是編書的構想和一些隨筆札記。那一陣子我會隨身帶一本記事本,看到街頭發生有趣的事、報紙上奇妙的新聞、文學名著上的狡穎彙言、電影或電視劇裏荒謬的對話或傳聞中的八卦異聞等抄寫在筆記本上。當這些斷句短文和一張不搭嘎的照片配對時,有時會產生很奇妙或極嘲諷的指涉或隱喻,文圖交會,意象變得更鮮活、有力。「生活筆記」刊載了許多名人、藝術家的肖像和一些攝影朋友的作品,在七〇年代末連續出了四年 (1977-80),還外加一本「搖滾筆記」,現在在市面上也絕跡了。
因為編「生活筆記」,曾經到處尋找老照片,有一回在江仔翠朱銘的工作室,翻到他相簿裡一張很吸睛的照片。六個無所是事的年輕人,兩人抱着小孩,一人牽着猴子,三人吸著菸,他們或蹲或站的在通霄海邊留下一幅紀念照。宛如是閩南語歌曲《漂泊的人》、《流浪男兒》般的人生,有些宿命,又顯現大無畏的姿態,他們在沙灘上,直瞪着鏡頭,空氣似乎當下就凝住了,那真是一張象徵青春與流放的人生劇照。後來奚淞將它彫成版畫,林懐民再將它放大當成佈景,編作了《我的鄉愁我的歌》舞劇。「頌輓青春」寫的就是對這張照片引發的片段回憶與迥嚮。
「另一種遺忘」、「另一種注視」是刊載在漢聲雜誌改版的《民間文化剪帖》(1994)系列上,類似「生活筆記」續篇,藉由老照片重新猜臆與思索另一種可能的想像。因為我們善於遺忘,所以必須一再凝視,瞪着每一張臉孔長久,努力將自己拉回當年時空,回到彼時的服飾、眼神與溫度上。一張照片告訴你的可能只是一些細節與表相,許多線索與推敲須靠記憶與想像來追述、補遺。每一次的閱讀都是另一種注視的開始,導致另一種提醒,最後又以另一種遺忘結束。
在歲月的旅途上,我們總會遇上一些不凡的朋友,「四則傳說與印象」是對陳達、洪通、夏曼 • 藍波安與莫那能等這四位人物做的一些轉述與想像。根植於他們對土地、信仰、海洋、黑暗中的護育與抗對,那種殊異的生命基因與歲月歷練,塑造出一則則傳奇。我只耳聞皮毛,簡短書寫只為了向他們致敬。
陳達於我記憶當中,就像是窩在儲藏室角落一只老舊卻發亮的檜木箱子,距離久遠但仍有餘蘊,箱子裡似乎有掩蓋不住的聲音等待釋放。
1971年與朋友去窮鄉僻壤的恆春鄉下訪問陳達,他坐在路邊月琴一彈,蒼老、高亢的歌聲吟唱開來,村民、水牛從他身旁穿行而過,原本寂寥的村落似乎一下子成了永恆的風景。76年有朋友邀他來台北駐唱,我時而跑去找他聊天,聽他唱歌、訴怨,陪他去新店溪畔、關渡河口吹風,但他一直悶悶不樂,台北不是他的家。77年我邀李光輝與陳達見面,聽我簡單訴說李光輝的背景後,陳達隨口唸唱出一個高砂義勇軍在南洋參戰、避難的故事,兩個歲月老人的生命堅毅與滄桑就閃現在他們的眼角與皺紋間,而歌聲在耳際迴盪,諸神無言。兩年後,李光輝因肺癌病逝於台東原鄉,四年後,陳達在屏東楓港遭客車撞擊身亡。我在《生活筆記》(1977)裡刊登了一張陳達仰首高歌的相片以及六張李光輝返鄉歸宗的組照,藉此向他們致意。在《生活筆記》人名索引中,我這樣註釋:「陳達,鄉土民謠歌手。屏東恆春人。他唱的歌讓人想起久遠久遠的故鄉。他把只有兩條弦彈得出神入化,而他的歌聲,醇厚、樸實,有如一把生鏽的鋤頭砍入泥土中,你如果是泥土中的一條蚯蚓,當能體會切膚之痛。」
陳達過身後,我去他的祖厝和新墳探望,陽光與風聲伴隨着冥墓間的亡靈,破舊的月琴孤獨地斜掛在老厝牆上。「思想起陳達」一文是我對他的回憶與想望。
「走唱的生命 – 人間盲歌手」 談的是兩位那卡西歌手 – 金門王與李炳輝,這是超視紀錄性節目《生命.告白》系列中的一集。他們兩人戴着墨鏡,一個揹着吉他,一個抱着手風琴,手搭肩地走過淡水的小街巷弄,形塑了動人的港邊風情。看不見的,就大聲唱出來,盲歌手透過走唱傳達人生的稀微與寄望。
《劇場》年代認識的一些朋友,每位手上都有一面鑼和幾把刷子。「眼淚 、洗手、還我頭來。」是在陳映真(1937-2016)、邱剛健(1940-2013)和黃華成(1935-1996)三位過世時所寫的感念短文。1961年陳映真書寫的短篇小說「那麼衰老的眼淚」、1965年邱剛健發表的詩作「洗手」、1966年黃華成的「大台北畫派宣言」以及1995年黃華成手繪的「還我頭來」,在意念與內涵上似乎就影射了他們三人獨特的性格與命運。陳映真的沉重與憂傷、邱剛健的前衛與淫蕩、黃華成的顛覆及反叛,在台灣文化圈都點燃了一種無人可及的光芒,他們的才情與膽識值得記上幾筆。三個人曾經在《劇場》時代共事,也合作演出過貝克特的「等待果陀」,後來分道揚鑣了,在遠行之日,他們等到果陀了嗎?或者果陀根本就是個騙局?
關於表演藝術,我也自不量力地塗寫了三篇,純粹是觀舞之後的一些遐想。 「旅人」是看了雲門舞集的《九歌》後,對其中一個配角 – 提着皮箱的現代旅人十分感興趣,他在古代的鬼魅神話場景中穿插遊走,還拿着雨傘,到底要幹甚麼?後來一想,他就是林懷民啊,他就是那個時光旅人,一個不甘寂寞、隨時想介入、攪局的外來者。
「那麼衰老的軀體」 是對日本舞踏家大野一雄在《死海》、《睡蓮》演出後的一篇禮讚。這位耽溺於鬼魂、輪迴與末世紀殘像的「暗黑舞踏」宗師,享年103歲,他在1994年訪台演出時已是88歲。這一具可能是舞蹈世界中最衰老的軀體,在舞台上訴說的是關於愛、關於恩典、關於優雅與淒涼、關於胎兒、死亡以及黑暗 …
1995年初,法國舞蹈先驅瑪姬‧瑪漢在台北演出《May B》–一齣以貝克特劇作為靈感的舞蹈,「存在的幽靈」是書寫觀舞後的聯想。一群木乃伊般裝扮宛如風雪摧殘下的流浪者,在舞台上推擠、嘻笑、謾罵、爭鬥,卻也充滿了對生命的愛、恨與憧憬。他們是山姆.貝克特筆下的卑微人物,受傷的心靈訴說着生命的幽微與晦暗。存在,對貝克特來說,就是注視一個人自己存在的努力。貝克特的角色在努力的時候從不孤單,這讓我想到陳達、洪通、夏曼、莫那能、陳映真、黃華成、邱剛健等,努力的人不孤單。
在音樂聆聽上,鮑伯‧狄倫和里納.柯恩是我最佩服的兩位歌手,我常常想,如果狄倫是一把淒厲、顫抖的口琴,柯恩就是一隻沉重、哀鳴的低音貝斯,如果狄倫像一把銳利的尖刀,柯恩就像一塊苦海中的浮木,在憤怒與接納、反抗與包容、哀痛與救贖間,他們徘迴其間,盡情吟唱。「流放的詩人歌手」和「裂縫裡的光」是兩篇對柯恩致意的短文,從詩歌、宗教、政治、禪坐、藥物到情慾,柯恩有他自己的主意與堅持,透過歌聲,他蜿蜒唱出卡繆所說的:「人必須生存到那種想要哭泣的心境。」
關於攝影,過去也書寫不少。「1962 • 夏日」這篇短文從60年代的竹東五指山、板橋、澎湖談起,那些殘缺、無頭、石雕般的青春軀體如何在自己的成長中逐漸成形,從而變成心中的一種招喚與夢魅。那是一個純真、孤絕的年代,處於一種自在又迷茫的追尋過程,現在回想起來,實在又虛空。成長,永遠是一段吸收、學習、尋找與實踐的過程,一邊迷失,一邊憧憬,一邊找到。只是,找到以後又迷失了,青春、光滑的肌膚已滿佈皺紋與斑點。
「另一種言說」是為《另一種影像敘事》中譯本寫的序。這本由約翰‧伯格與尚‧摩爾合著的攝影論述,討論攝影者、被攝者、觀看者之間的環環牽繫,延伸出另一種遊走於紀實與想像間的攝影敘事之道。照片意味什麼?影像如何生成、使用、詮釋?攝影是真實嗎?還是謊言?圖說是理解之必要,抑或是想像力的扼殺?攝影有太多可能與不可能,這本書提出一些探勘與反思,「另一種言說」一文只是在旁邊搖旗吶喊幾聲罷了。
「另一種歲月」是本書收尾篇,2013年回顧展的感謝書寫。那次展出麻煩許多學長、摯友撰文,書寫過去的相處記憶與心情,以及在攝影旅程上一些迴響與砥礪。那些無法化成影像的歲月,那些擦肩而過或已然忘卻的歲月點滴,因為書寫而或顯現微光,「另一種歲月」是向這些友人與記憶揮手並致意。
本書中所附的插圖大部分是60年代的隨手塗鴉,為甚麼會畫這些?大概是書寫已技窮,只能在不成形的線條中找出路,路的末端有光嗎?不知道,繼續找路就是了,一路好走。
( 2018.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