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們知道什麼是「綠色餐廳」嗎 🌿
像我們常外食的大家,讓我們太常吃加工品的胃口有歸零的機會,用原始的食材和烹煮方式,回到最單純的美味。聽說有不少客人都不惜跑到岡山來用餐,話說...這也是讓友善種植食材的小農,有信心堅持繼續做下去的動力💪💪💪
綠色餐廳就是食材選擇與友善種植小農合作,關注安全農業和環境保護,降低食物里程數的碳足跡。
#價格也很實惠哦
#高雄綠色餐廳
====================
店名:慢活森林
地址:高雄市岡山區維仁路116號
電話:07-6211348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落實在地農產供應學校中央廚房》 ~高金素梅2021.05.12 原鄉學校及偏鄉學校多位於農產品之生產地,如果教育部在《推動偏鄉學校中央廚房計畫》,沒有整合農委會的「有機農業」及「三章1Q」政策,以及原民會所輔導「友善農耕」計畫,又怎麼能夠制定出符合原鄉及偏鄉學校的營養午餐政策呢? 「採用在地農...
降低食物里程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中天的夢想驛站》Love Life News
【CNEX紀錄片《耕者有晴天God Save the Green》城市農耕運動 找回食物自主與都市綠地 解決糧食問題 柏林公主花園計畫 成就六千平方公尺綠地】
義大利導演的CNEX紀錄片《耕者有晴天God Save the Green》,紀錄了全球各城市農耕的故事,他們藉由園藝重拾對社區的意識,並且同時改變他們的生活和所居住的地方。包括南北半球一些大型和中型城市的周遭:巴西特雷辛納的水耕農法、柏林的社區花園、義大利的空中花園等等。他們創造一種新的城市地景「第三地景」的可能性,在那裡,綠色空間不再僅僅只是裝飾用途,而是真正用來居住、使用與創造的地方。
曾經,我們都是農夫和漁人,但是都市生活讓我們遠離了自然。有一群城市農耕者開始在水泥地裡,用種植找回食物的自主權,甚至只是用一朵花、一座花園,化解緊張的對立。
這裡是義大利杜林,紅瓦建築群中,有一戶人家的屋頂盛放綠意。
屋頂主人說,因為非常想要隔熱和隔音,所以我算是做了個空中花園,結果十年的光景過去,這個都市天台變成了一處讓植物自由生長,充滿自然氣息的環境。
屋頂上有樹林、有果子、四季不同的鮮花,總數竟然高達兩千種,幾乎是座漂浮在城市半空中的植物園。
2007年,全球居住於都市的人口,首次超過了全球人口的一半。根據聯合國人口學家的預測,2050年,全球居住在大城市中的人口更將超過80%。其中農地資源快速消失、糧食危機等等問題都將成為嚴重的衝擊。因此全世界各大城市開始發起城市農耕,在城市各角落種可食用的蔬果和花草。其中,德國柏林的公主花園計畫,是著名且成功的案例。
公主花園計畫緣起於德國柏林一位紀錄片導演和攝影師,2009年,他們組織了一百多位民眾,跟政府租下一片荒地,變成一個佔地6千平方米的公主花園。
他們說,「我們反對將土地割成一塊塊,每個人分配到一點的作法。誰可以決定誰分到哪塊地呢?所以我們決定每人拿一根木樁,寫上自己的名字,插在你想開墾的地方 ,一切就是這麼展開的。」
「你知道從前在這裡的柏林圍牆嗎?就在這條路前面,這是十字山區最偏遠的地方,但在2008年全部消失了,沒了 全都不在了。」
這裡是柏林圍牆十字山區,1945年起就被廢棄的一塊空地,2009年農耕者進駐之後,在此種植各種可食用的植物。如今這裡是一個非營利的公共農耕地,只要你在此耕作,就能自由取用田裡的食物。現在種植著超過四百種蔬菜和香草,每周有上百位參與者。在城市耕種,意味著人們離食物的產地更近,大幅降低食物里程。
「我們不是主張要用這園子種的東西餵飽所有人,那是不可能的,因為空間不夠大,栽種的植物不夠多。但我們主張所有食材都必須是有機,儘管這裡的蔬菜都是有機的,但我們認為料理時,使用布蘭登堡產的花椰菜,比起使用祕魯產的有機花椰菜,或比在冬天買智利進口的有機草莓,都是更恰當的選擇。」
親手耕作讓人們確保穩定且無汙染的食物,同時也讓城市充滿綠意。過去柏林圍牆兩側是冰冷的水泥地,這裡滿是垃圾和報廢的車輛,而且腐臭難聞,誰能想到在全世界最冷硬 最對立的土地,竟然能種花。
「曾經有位軍人從牆的另一邊,爬上梯子往下看,看我們在做什麼。他問我們,你們在忙什麼?我說,我在蓋一座花園,種些綠色植物。但起初他不相信我,我告訴他一個月後再來親眼見證。那年我就培育了一千株向日葵,每個人人手一朵,那個軍人甚至拿了四五朵。我把花剪下來送給他,結果他就說沒問題,我們可以繼續種。」
並非每一個城市都有大片適合農耕的土地,氣候也是個嚴酷的考驗。相較於德國 位於熱帶的巴西耕地取得不易,城市農耕者在此推行水耕法,在石礫多且貧瘠的土壤中種植蔬菜,養家活口。
「其中一項最大的助益就是省水,水耕系統能夠節省高達百分之六十的用水,因為是封閉式循環。」
塑膠寶特瓶原本是街上的垃圾,屢屢造成城市淹水,如今回收使用,簡易的溫室裡開出燦爛的綠意,過去一年只能收穫四五次,水耕法之後 一年可以收成12次。
「本地人的主食 基本上是米飯和豆類,總是吃飯和豆子,這項計畫讓他們的飲食裡多了蔬菜,也讓他們藉由自產自銷,來改善家中的物質生活。」
這裡現在有十位母親在此兼職,每周三採收的蔬菜,整理清洗乾淨之後,就可以帶去市場兜售。十位母親,養活十個家庭。
城市農耕在高度都市化的此刻,有許多深刻的意義,親手植栽並且見證一朵花開,可能是城市人最無價的浪漫生活。
降低食物里程 在 廖子齊 新竹市議員 Facebook 八卦
大家好!我是廖子齊!😃
時代力量提名新竹市香山議員參選人。
我畢業於新竹女中與台大法律,投入選舉前是手工皂創業者,用品牌實踐環境關懷🌏,同時關心在地文資議題。🏚
歡迎大家一起來聆聽,我對新竹的願景,請多分享給關心的市民。
【#公車亭整理修繕】🚌
中華路沿線的公車亭,從興建至今十多年來,不曾有整體的修繕改良,亭內座椅破舊,並不適宜乘坐。
因為搭公車的多是年長者、通學學生與外籍勞工,為了增加候車者的便利與舒適,應逐步以環保、隔熱材料取代現有鐵皮屋頂,並在內部設置適合長者乘坐的候車椅。同時,為了服務不同語言的搭乘者,要增設公車站牌上相應的外語資訊。
【#公共空間再利用】🌴
一、閒置多年的朝山倉庫,原為穀物儲存與農機具放置場地。將倉庫整建活化再利用,可重現傳統農業空間,建立小農利基市場,以地方創生精神賦予時代新意。
應學習日本宮崎的食品開發中心模式,在朝山倉庫設農產品加工設備,滿足在地中小型生產者加工需求,逐步發展香山特色農產品牌。同時建立產銷合作社,協助新進務農者相互合作、分享資源,共同開闢銷售通路。
二、新竹地區的有機食品銷售額名列全國前茅,香山地區的有機農產戶也日益增多。應利用舊朝山國小空間,舉辦假日特色市集,強化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鏈結,縮短農地到餐桌的距離,降低食物里程,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特色市集同時開闢工藝品專區,販售在地傳統玻璃藝品,並結合原住民特色手藝,以及新住民的多國料理,呈現移民城市的萬種風情。
【#閒置空間活化綠化】🚲
讓美山聯絡道成為山海景點的重心,串連中華路與西濱公路風情。應於聯絡道兩側增加自行車道,同時設立具良好蔽蔭的人行道。向北連結三姓橋、向南連結香山車站的Ubike站點,提供一條安全可親的休閒騎乘路線。
對中華路東側行道樹進行徹底健診,使樹穴尺寸適於樹木自然成長。改善人行道蔽蔭、植栽與步行機能,配合美山聯絡道改造,增添此處的遊憩與景觀功能。
#其他的政見未來會一一揭露
記得11月24日,香山區市議員投我一票~
#香山囝仔 #香山齊女子 #香山齊好
願意支持子齊前進議會的朋友,
這是我的政治獻金專戶,線上捐款連結在這裡:https://donate.spgateway.com/zihci_liao/hsinchu2018
戶名:107年新竹市議員擬參選人廖子齊政治獻金專戶
帳號:164001011304 台灣銀行 (004) 北大路分行
匯款後請填此表單,以利後續寄送可抵税收據。
https://goo.gl/forms/0HEvq4K6Jh0hvAyF2
非常感謝您!
降低食物里程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評價
《落實在地農產供應學校中央廚房》
~高金素梅2021.05.12
原鄉學校及偏鄉學校多位於農產品之生產地,如果教育部在《推動偏鄉學校中央廚房計畫》,沒有整合農委會的「有機農業」及「三章1Q」政策,以及原民會所輔導「友善農耕」計畫,又怎麼能夠制定出符合原鄉及偏鄉學校的營養午餐政策呢?
「採用在地農產品」,一直以來是我就「原鄉農業」的議題質詢農委會的核心,終於在今年行政院推出了《食農教育法》草案,其中將「優先採用在地生產之農產品,並鼓勵農產品的產地消標示」的精神入法。
這不僅能促進國內糧食消費,更能提升食品安全及食物里程的環保觀念。如此一來,能大幅降低運送過程的碳排放量,希望「台灣的人均碳排放量是世界平均的兩倍」的數據能逐漸縮小!
《食農教育法》雖尚未進入立法院實質審查,但教育部現在馬上能做的是滾動式修正《推動偏鄉學校中央廚房計畫》,使原鄉學校及偏鄉學校能「採用在地生產之農產品」。
教育部次長針對我的質詢及具體建議,頻頻點頭及表達認同,並允諾我兩個月內進行跨部會研商與規劃。
[祖靈之邦 為人民服務]
https://www.facebook.com/giwashome
降低食物里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千里步道,環島慢行」好書介紹
專訪作者: 周聖心
內容簡介:
千里步道環島路網就像一首永無休止的樂曲,沿線經過的社區、小徑、自然風光,既是千里步道上的珍珠,更是五線譜上美好的樂符。這一條美麗步道,因為你的啟程,譜寫出更多動人詩篇與行旅故事;而我們的美麗之島,也將因為眾人的夢想澆灌,不再有過度的水泥與工程、毒害山川農田的除草劑、和迫使我們閉上眼睛的夜間強光……。有一天,你我攜手同行,步道已然成蔭,化為綠道,串成一張美麗的網!
本書特色
1.台灣第一條環島慢速路網,專為雙腳與單車凸台灣
「千里步道運動」是在二○○六年啟動,由黃武雄、徐仁修、小野三人共同發起的「大地運動」,集結民間社會力量一起探索、串連出一條美麗的環島路網!五年後的二○一一年,專為雙腳與單車凸台灣的國家級環島慢速路網,經過多人探路、試走之後,首次透過出書形式公諸於眾,希望讓更多人體驗享受,並維護認養台灣山海風光與人文之美。
2.環島分段大旅行、精選路段小旅行,應有盡有、各取所需
沿途處處皆是自然風光且充滿特色社區的環島祕徑不獨享,完全公開分享給讀者親身體驗。因此,將全長三千公里環島路網,規劃成七至十天的十二段環島路網,分段路網方便彈性配合可能的時間,以順利完成環島壯舉。另外,以環島十二段大旅行為基礎,挑出最令人難忘且扣合步道運動核心價值的精選路線,非常適合成為單日或兩天一夜以上的深度小旅行。書中更提供在地帶路達人,推薦全台88個非去不可的景點與社區。
3.引動一波的「新環島運動」,響應綠色慢速深度旅遊
透過本書環島千里步道路網大公開,將引動一波「新環島運動」,舉凡離開筆直快速的大馬路,走向美麗蜿蜒的靜謐小徑;不依賴耗能的動力機具,而以雙腳雙輪雙手友善環境的方式展開行旅;跳脫走馬看花的套裝旅遊,代之以融入地方、綠色永續的生態旅遊方式;降低資源的耗費,強調減廢減碳、輕量化與食物零里程;不以達到終點為唯一目的,而是浸淫於過程的深層體驗之中……。
4.啟動守護大地的新公民運動
本書所要彰顯的,不只是環台千里步道路網的分享而已,更重要的是步道運動結合了很多專業者和在地達人,沿途勘查許多文史景點、生態環保據點,走在路上可以去拜訪、去參觀那些景點,而這些景點和社區都展現了台灣文化與自然的特色。本書希望透過環台千里步道的公開,讓大家關心生態保育、地方文史、在地產業,綠色交通、弱勢路權……,同時也讓地方文史、生態、旅遊登山、地方民宿等再次串連並活絡起來,共同認養與維護。環台千里步道,不但是一種兼具健康運動與環境運動的步道運動,更是一種守護台灣文化與大地的新公民運動。
降低食物里程 在 為了降低食物里程,年輕人回鄉創造魚菜共生新商機- YouTube 的八卦
吳玟澄念的是食品相關科系,一路從龍潭農工唸到屏東科技大學研究所。接觸到魚菜共生時,首先想解決的是 食物里程 與炭足跡的問題。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