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性別】#請分享 👫👬👭
配合本期雜誌內容,我們邀請到臺北市立關渡醫院身心科主任劉弘仁醫師來跟大家談談關於「性別」的事。
今天的主題有「性別的討論,從寶寶出生前就開始了」、「當性別與社會期待不同的時候」以及「關於變性」。還不知道怎麼教小孩嗎?快坐下來看看今天的討論吧!
數位版雜誌訂閱:https://goo.gl/kNcRhK
關渡醫院身心科 在 國家地理雜誌 Facebook 八卦
【#專家談性別】#活動預告 #就在今天晚上7點
「我的孩子遇到性別認同問題該怎麼辦?」、「變性在台灣是合法的嗎?」
配合本期雜誌內容,《國家地理》雜誌邀請到臺北市立關渡醫院身心科主任劉弘仁醫師,他將會在線上跟大家談談關於「性別」的事。
今天晚上7點在 國家地理雜誌 粉絲專頁,我們線上見。千萬別錯過囉~
關渡醫院身心科 在 寶瓶文化 Facebook 八卦
#新書上市📖|#選擇性緘默症
《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
◎王意中
孩子不是不說話,而是無法說。
「選擇性緘默症」孩子比任何一個人都痛苦。
▍台灣第一本集結本土案例,
深刻探討「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專書。 ▍
你的孩子不說話嗎?
或是到某個特定環境就全身僵硬,不肯開口?
你覺得他只是太內向、害羞,
或認為他再大一些,自然就會說話。
但孩子可能正為「選擇性緘默症」所苦,急需你的接納、陪伴與協助。
台灣家長面對「選擇性緘默症」時,可能的5大迷思:
1️⃣「他個性比較內向、文靜,等時間久了,他就會說話。」
2️⃣「她在家裡會說話,可能是幼兒園讓她不太習慣。」
3️⃣「他爸爸還不是到了五歲才會講話。『長大了就會好』,別擔心。」
4️⃣「一定是教學太嚴肅了,孩子才會不敢說話。你們老師應該要調整。」
5️⃣「她是『大隻雞晚啼』,像她爸,但爸爸也拿到碩士了啊。」
❌在不以為意、漠視與逃避下,孩子可能就錯過早期療育介入的黃金時刻。❌
「選擇性緘默症」是一種焦慮的疾病,#好發於四歲左右的孩子。在台灣,「選擇性緘默症」長期被漠視或誤解,但「選擇性緘默症」孩子並不是執拗、任性或被寵壞,他們心裡也很想表達,無奈龐大的焦慮與恐懼往往凌駕於開口說話。在這群不說話的孩子背後,那是 #想說而無法說的痛苦,那是 #無聲的吶喊。
當一個孩子在班上不說話,人際關係可能就會惡化,課業走下坡,甚至因此被霸凌,但孩子卻因焦慮而更退縮,更無法向大人求救,將所受的委屈說出口。若老師或父母未適時察覺,予以協助,孩子可能終生都會被囚禁在「選擇性緘默症」的牢籠裡。
理解、接納以及給予孩子正向經驗的累積,是王意中心理師認為最能開啟「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冰封內在的一把鑰匙,也是突破「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心牆的絕佳方式。
書中特別細膩又完整地從父母、老師以及親師溝通的角度,提出各種協助「選擇性緘默症」孩子,早日擺脫焦慮,讓孩子融入人群與社會的方法與技巧。
✨✨✨本書特色✨✨✨
📌這本書將完整的呈現,從幼兒園、小學、國中到高中職,選擇性緘默症孩子所呈現出來的行為表象,以及探索存在的本質,同時,在與選緘兒互動的過程中,找到適切的班級經營、輔導與教養策略、親師溝通的合作模式,以及全面了解與選擇性緘默症有關的共病,和容易混淆的障礙與疾病。
📌誰適合閱讀這本書❓
➣家長。
➣教師(如:普通班導師、科任老師、資源班老師、心評老師、特教老師、輔導老師等)。
➣相關專業工作者(如: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社工師、治療師、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等)。#
➣關心選擇性緘默症議題的朋友們,都適合閱讀。
📌如何運用這本書❓
由於每個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狀況不盡相同,因此,在閱讀這本書時,你可以依孩子的現況與實際需求,翻閱至你所需要的章節,針對書中內容,進行概念的釐清、參考、執行與演練。
💖💖💖家長、教師、醫師、心理師有感推薦💖💖💖
王淑娟(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教系副教授)
邱姵寧(台北市立關渡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
沈雅琪 神老師&神媽咪(資深國小教師/神老師)
黃晶晶(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理事長)
劉雅真(老師/FB社團「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老師的討論區-----歡迎加入」創辦人)
蘇明進 老ㄙㄨ的教育隨想(國小教師)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12/5意中心理師帶你一起認識「選擇性緘默症」🌼---
💗#12月5日暖心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