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怎麼不是中國人?
1
我在6月20日的夜問裡,說:“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嗎?不是中國人,你跟人家過端午節?
還吃粽子,划龍舟?”
我這幾句話,讓台獨崩潰了。
於是想方設法,說很多國家都過端午節,划龍舟,也不是中國人呀!
2
先說台灣人是不是中國人。
97%以上的台灣人,是祖先,或是自己,從大陸來的。
70%的台灣人,根本就是閩南人。
所以,血緣上,台灣人當然是中國人。
3
主要的移居時期,是明鄭時期,清朝和國民政府。
起碼90%的台灣人,是在這三大時期渡海來台的。
這三個時期,台灣都是中國領土。
其中,鄭成功打跑了荷蘭人。
這,用台獨的邏輯,台灣也是屬於鄭成功的吧!鄭成功奉明為正朔。
明朝,也是中國。
清朝,也是中國。
而1945年台灣光復,日本把台灣交還中國以後。
至今,台灣更一直都是在中國政府統治之下呢!
只是中國內戰,所以兩岸分治至今。
來的是中國人,抵達的,是中國的領土台灣。
所以,你怎麼突然就不是中國人了?
開釋一下吧!
4
台灣這塊土地,從明鄭以來幾百年,只有割讓給日本那50年,不屬於中國。
至今,台獨們把身份證掏出來面對吧!
自己拿的,不就是中華民國身份證?
這個國號,不就是那個抗戰勝利的中國?
廢話,個個台獨,當然也是中國人。
包括來拿身份證的港獨們。
抱歉,拿到的都是中國身份證呢!
並沒有台灣身份證這種東西。
5
不談其他各個國家過端午節,划龍舟吃粽子,絕大多數,都是因為移民的中國人,所帶去的文化傳統了。
端午節台灣除了稱為端午節,又叫五月節,肉粽節。
漢人渡海來台,就在台灣祭祀“水仙尊王”,也就是夏禹,屈原大夫,伍子胥等。
台灣在1696年的“台灣府志”,就有了划龍舟的記載。
台灣人過端午節,吃粽子,當然是因為是中國人的關係。
假裝不知道屈原跟端午的關係?
6
台獨們吃著中國菜(連最自豪的台灣小吃,95%都找得到大陸食物的連結原型)。
說著中國話(對,連台獨口口聲聲說要立為國語的閩南語,也是中國話。)
寫著最傳統的中國字,拜著中國神。
用著中國農曆,過著中國節氣中國節日。
流著中國血液,有著中國姓氏(當然,韓國越南東南亞也有很多有中國姓氏)。
祖先墓碑,寫著大陸的堂號。
被中國政府統治( 對,你是被中華民國統治,而中華民國就是中國)。
但,就是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
其實也沒有人希罕你們當不當中國人。
問題是,台灣可是中國的領土。
而且,台獨也要有骨氣點,不要總是一邊在台灣搞台獨,一邊去大陸爽撈錢。
7
真的奇葩,不認自己的祖宗,也沒關係。
就要趕快督促蔡政府,立刻台獨建國,不要躲,不要等。
我知道你們最羨慕新加坡,這個70%以上華人的國家。但新加坡從來不是中國領土。
快,趕快去建國,然後才能逼台灣人不做中國人。
在此之前,你們還是只能是中國人。
真要命,是不是?
嘻嘻。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廈門老院子民俗文化風情園景區位於美麗的國際花園城市——中國廈門,是華夏文旅集團斥資28億元傾力打造的一部文化旅遊巨作,景區包括老院子民俗文化風情園及神游華夏大劇院兩部分,已被列為廈門市重大項目和福建省文化產業十大重點項目,已於2015年正式對外開放 。老院子景區規劃建設兩大模組,包括一場:“神游華夏...
「閩南人姓氏」的推薦目錄:
- 關於閩南人姓氏 在 黃智賢世界 Facebook
- 關於閩南人姓氏 在 Facebook
- 關於閩南人姓氏 在 劉書宏 Facebook
- 關於閩南人姓氏 在 Dd tai Youtube
- 關於閩南人姓氏 在 Dd tai Youtube
- 關於閩南人姓氏 在 Dd tai Youtube
- 關於閩南人姓氏 在 [問卦] 哪些姓氏是福佬閩南人專屬的?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 關於閩南人姓氏 在 [問卦] 哪些姓氏是福佬閩南人專屬的? - 看板Gossiping 的評價
- 關於閩南人姓氏 在 [問卦] 哪些姓氏是福佬閩南人專屬的? - PTT推薦 的評價
- 關於閩南人姓氏 在 [問卦] 哪些姓氏是福佬閩南人專屬的? - 八卦| PTT Web 的評價
- 關於閩南人姓氏 在 [問卦] 客家人大姓是什麼 - PTT八卦政治 的評價
- 關於閩南人姓氏 在 【老闽南】博大精深的姓氏文化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閩南人姓氏 在 鶴佬人姓氏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幸福屋 的評價
- 關於閩南人姓氏 在 鶴佬人姓氏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幸福屋 的評價
- 關於閩南人姓氏 在 [蘭語] 06. 宜蘭客家神祉眾多的緣由- 看板I-Lan 的評價
閩南人姓氏 在 Facebook 八卦
【筆仗教我的十件事】
回應一下早上很多書友問的問題:皇民化運動改姓名時,姓是可以自己挑的嗎?
大致上是可以自己挑沒錯,不過漢民族對姓氏相當重視,大概亂改怕祖先怪罪,有些人挑的日本姓會刻意和自己原本的漢姓有關,所以就有這種改姓名參考書。
不過這一篇主要是要講筆仗的教戰守則,俗云「跋倒嘛愛搣一把沙」(跌倒也要抓一把沙子,喻遭到壞事也要取得好處),這星期的粉絲團有史以來最大作戰也讓我體悟不少事,分享給各位參考。
很多人都佩服我有耐性、脾氣好,也有朋友尊稱我是最有毅力的粉絲團主、臺派第一寫手(等一下這不是粉絲說的)等等。其實我脾氣沒有這麼好,我留言很酸的,只是酸得讓你無可奈何而已。
以這次的大戰為例,我來談談打筆仗的態度。
首先,自己的專業要夠、立場要堅定。以我這文章來說,我的立場很堅定(而且長期追蹤的版友也一定知道我這些立場):對於「臺語」一詞的堅持、對於「方言」的界定、臺語文書寫的源流與證據、史料的閱讀等等。支持我堅定的原因,背後都有文獻、資料與閱讀的支持。
這樣一來,我的立論雖然不敢說沒有破綻,但至少自己不會自亂陣腳,所以很難找到我自相矛盾之處。反觀來辯之客,雖然有些是在某陣營相約而來,但每人的學識和觀點不一,加上有些辯者是被演算法拉來的,只是來反對的,根本也不同陣營,所以來辯者就經常口徑不一。例如一人說「臺語有音無字」,另一人卻想把臺語拉入中國版圖論述,主張「臺語用的是漢字」,到底臺語有沒有字啦你們先去場外打一架,贏的再回來跟我辯。
再來是自己不能被激怒。我為人的態度是這樣:人家罵我的是事實,我應該聞過則喜,努力改進;人家罵我的事不實,既然不是我做錯的,我何必生氣?所以不管對方怎麼激我,不是事實的都不用生氣,比如說我是綠營側翼,比如說我洗腦年輕人獲取政治利益,我還會反問能否舉出證據說我能獲取政治利益。如果對方激我不動,有些沉不住氣的就會開始口出惡言。BINGO!我就是等你這個!等對方口出惡言,我不但更不會生氣,反而會露出「抓到把柄了齁」的微笑(請參考《死亡筆記本》夜神月「計畫通」一幕)。有人對我留言「你家都沒老人了?」好喔,你在詛咒什麼嗎?要不要說清楚?OK,對方聞到訴訟的味道,縮了。或留言給我「你需要調養嗎?」,來說清楚一點你要表達什麼,對方縮了,「調養對大家都很重要」,我幫他按了個加油。
這就是我小時候看的禪宗故事:小和尚跟老和尚說,我上街買東西時,總有一個大媽無故罵我,我怎麼辦?老和尚說,如果有人搬一堆東西要塞給你,你卻不收,他怎麼辦?小和尚恍然大悟:那他只好把東西自己搬回去了!於是小和尚再遇到大媽罵街,只對她微微一笑便走。大媽回去只好罵老公出氣。所以有些太低階的問題,是連回也不必回的,笑笑說聲好喔即可;你也發洩,我也不痛不癢,對社會和諧大有助益。
當然,光靠修養是不能打筆仗的。自己立場堅定、專業足夠,面對辯者的各種刁鑽角度挑戰,最重要的就是邏輯攻防。你這篇文章主旨是啥,就聚焦在啥,不講無益之事。立場+專業+邏輯,時間久了對方自然露出破綻。比如從主張「政府從沒禁過臺語」,一小時後自己講出「雖然在學校禁臺語,但是......」到底有沒有禁啦你要不要跟一小時前的自己討論一下?後來立場又改成「雖然有禁,但沒造成影響,不算禁」,但是講一講又開始講當年「掛狗牌」是臺籍老師學日本的「方言札」,也就是把錯推給臺籍老師。我說就算掛狗牌是臺籍老師在日治時代學的吧,但他懲罰的源頭還是政府頒布的命令啊,就算沒掛狗牌,也是有其他懲罰手段。對方堅稱政府命令不重要,掛狗牌對於自尊影響甚大云云——各位看到矛盾了嗎?先前不是說「學校有禁,但沒影響」,現在又說出「在學校掛狗牌影響學生自尊甚大」,到底有沒有影響啦你左右腦打一架好嗎?
還有一個經典的案例,辯者死咬「臺語」這名稱是大福佬主義,閩南語有什麼資格代表全台?而且自己就是臺語使用者,臺語何曾快滅亡?於是他說出了經典留言:「林北連跑業務都講臺語ㄟ......臺語臺語?你們是把別的族群都踩在腳下嗎?」問號。問號。我真的黑人問號。
自己的邏輯清楚,時間一久就能等對方邏輯破洞,自己打自己。此外專業依然是最強大的武器。許多辯者被動員來或被演算法拉來,初來乍到,挑戰的問題總讓我有「你落車頭有探聽我是誰嗎」之感。有人要表示自己臺語程度很高,所以比我有資格談臺語存亡的問題(一方面,對方可能認為這種「綠營側翼粉專」都是「覺青」經營,小屁孩不可能會講臺語),考我「窗簾」臺語怎麼講,我不但秒答,還截圖貼了線上臺語字典中的各種講法給他看。他大概是覺得這種魔王等級的問題被秒殺面子掛不住,此後就不斷跳針臺語不能使用外來語、像新加坡這種語言多樣性的國家是好事嗎。猴~~!!又抓到把柄了!!此後他只要一留言,我就問他華語使不使用外來語,以及對新加坡有什麼意見,成為他的死穴。
還有人想考我更困難的,例如用臺語讀出師表,也有人挑戰其他書友能否用臺語翻譯戰鬥機說明手冊。碰到這種人不用傻傻隨之起舞,詢問願意繳多少學費就行。有學費,我就教你。說到要學費,對方鐵定縮(我有點失望,沒外快了)。對了,還有一個人認為羅馬字根本沒人懂沒人學,唱聲說能不能找一千人用羅馬字罵國民黨辦得到嗎你,我秒回辦得到,對方再也不敢留言,其實我是靠氣勢唬住的,我也不知道能不能號召那麼多人ㄎㄎ。
一星期戰下來,三篇文章留言超過五千則,老實講很多留言我連看都沒看過,你們自己在那串留言裡在吵什麼我也沒法管。而且有部份辯者並不死心,休息一天隔日又來的,所以許多書友留言勸我不必跟他們再辯,他們不會聽的。這裡就要講到更深一層的問題了,我並不是為了駁倒對方才留言的。
*其實我是留資料給後人、甚至日後研究者看的。*所以說先存有這個超然的態度,自己的心態就不會停留在「我一定要電爆你」的低階動機,也不容易動怒。而且我不是說託黑粉之福嗎?這週以來觸及率和粉絲增加人數都爆增。
*所以各位知道最絕的招式是什麼嗎?我把一邊筆仗,一邊在留言回應的新增立論和資訊,補充進我原本的文章裡。沒錯,你越來戰,我這篇文章的內容越豐富,而且觸及率越高。到最後,我文章質與量越來越高,也越來越多人被演算法推薦來看,但是你在底下反對我的留言呢?——誰有耐心點開兩千多則留言來看?*
感謝。感謝大家。活水來冊房的盛況,你我都推了一把。
最後,告誡大家在筆仗時不要做的事情。
一、要點看對方資料可以,但不要拿對方資料做攻擊目標,例如長相、職業、個資等等。
二、不貼標籤,所以我不會說出「中國難民」、「韓粉」之類的稱呼,甚至連「藍營」我也不會說。
三、不出惡言:腦殘、蛆、智障、不識字等等,我不會使用。
以上這些東西,一講出來,格調就降低了。我會等對方講,一講我就贏了。
*這就是我在這次大戰中學到的十件事:
一、立場、專業、邏輯。
二、對方說的是事實,聞過則喜;對方說的不是事實,與我何干。
三、對方口出惡言,要求對方再說一次或詢問切確意思,對方會縮。
四、立場+邏輯+耐心,引蛇出洞。你保持邏輯,等久了對方就沒邏輯了。
五、適時不隨之起舞,對方連舞也沒跳只是播個前奏,自己沒必要跳個半死給對方看。要看專業的先繳學費。
六、眼光提高到「我把這篇文章/留言留給後人看」,不求說服對方。
七、將筆仗過程中產生的新例證、新觀點,回頭編輯進原文裡,使自己的原文文本更強大。
八、不要仇視對方,粉絲團的流量,你我都推了一把。
九、不攻擊對方個人資料、不貼標籤、不口出惡言。
十、感謝支持自己的粉絲,按讚的、幫忙提供資料的、幫忙應付的,以及分享到個人塗鴉牆、社團、粉專將訊息散播出去的,友直友諒友多聞,還有從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隔海留言支援的朋友,由衷感謝大家的鼓勵。*
祝各位此後百戰百勝,明日鍵盤戰神就是你。
閩南人姓氏 在 劉書宏 Facebook 八卦
樂遊金門
第一次去的島嶼就獻給金門了,遠離了吵雜的城市,來到了有人情味加高粱香氣的金門,這三天三夜金門行讓我暫時忘掉煩惱,離開那天心中深深的不捨。讓我難忘的金門古蹟、美食、文化、在地人還有我的同伴,讓我深深體會到金門的戰地文化,金門人的熱情,還有~一口乾!深喉嚨!
坐一大早華信飛機飛往金門,下飛機後我們就直接搭渡輪,前往小金門(烈嶼),原本我以為我會暈船,但我們搭的仙洲號很穩也很快,大概十分鐘就到小金門了。一下船就開始進入侏羅紀公園,哈哈哈,因為下船後我們的交通工具就是~『小金門電瓶車』,節能減碳又方便,坐在電瓶車上享受小金門的風,遊整個烈嶼,電瓶車的路線都在小金門戰地景點上,所以很便利,小金門的沿路可以看到一片片的高粱!非常漂亮!小金門除了盛產高粱外,還有芋頭,在小金門最讓我難忘的就是芋頭冰!哈哈哈。搭著電瓶車去了八二三炮戰紀念碑、鐵漢堡、湖井頭戰史館、烈女廟,印象最深刻就是湖井頭,那是離廈門最近的景點,用望眼鏡還能看到廈門海灘上的人,還看到了『一國兩制,統一中國』的標語!第一次站在金門能這麼近的看到對岸,真的很有趣! 在小金門看到很多石雕白雞,原來白雞是小金門的守護神,又名『風雞』,為什麼是雞呢?因為小金門早期白蟻肆虐,蟻害嚴重,由於雞喜啄食白蟻,加上白公雞俱有神奇的力量,所以就成了小金門的守護神。
結束了小金門行,我們坐船回到了金門,準備享受大餐!就是位於金門的金城模範老街,金城模範老街讓我想起臺北的迪化街,濃濃的古早味,其實老闆是臺北人,但同樣的也是金門女婿,在他熱情的招待之下,我品嘗了頂級的海鮮火鍋,以鮭魚頭當湯底,加上非常新鮮的海鮮,讓我欲罷不能~吃光光!反正胖了,回臺北再健身,哈哈哈哈。
隔天我們來到了『翟山坑道』,在這麼炎熱的金門,進入了坑道裡好像來到冷氣房,非常涼,甚至涼到會冷,原本『翟山坑道』是戰時供登陸小艇搶灘運補用,坑內並有停靠碼頭,為A字型的戰備水道,現在的『翟山坑道』裡,有時會辦活動,像是展覽跟坑道音樂節,聽說在坑道裡辦演唱會的音效非常好,而且不會熱,但唯一的缺點是很潮濕。
下一站我們來到金門很有名的閩式建築物,屋脊、山牆、燕尾、馬背的俐落線條,彷彿回到民國初,到現在都保存得非常好,成了經典無價的文化產物,從每間不一樣的閩式建築物,可以從建築物上的小細節跟匾額,了解當初這戶人家的官位、地位跟姓氏。我們一行人參觀了其中的一家民宿『水頭13號民宿』,在民宿老闆的說明解說大致了解這些建築的由來,從明朝海禁大開後,前往南洋打拼而賺錢的居民,紛紛返回家鄉建造洋樓豪宅,閩南四合院開始混著南陽高樓建築,也因為早期海盜的關係,建造了槍樓、碉堡還有地下道,我也深深被金門閩式建築物吸引了。
晚餐結束後,我們開始夜遊後浦小鎮!金門市區本地人慣稱為"後浦",也獲選為台灣十大觀光小城,歷史古蹟,洋樓,廟宇都是後浦的特色, 從[總兵署]出發,共遊10個景點約兩小時左右,總兵署-北鎮廟-將軍第-陳氏宗祠-內武廟-浯江書院-外武廟-島城隍廟-陳詩吟洋樓-奎閣-邱良功母節孝坊-靈濟古寺-模範街-總兵署,走在後浦小鎮,有種古色古味的家鄉味,街上的店鋪很早就打烊了,有些非常傳統的中藥店,吸引到我走進去看,印象最深刻的是走到[浯江書院]累了,跟同伴們躺在石椅上,看著金門的星星月亮,吹著金門的風,很舒服的~睡著了.
樂遊金門
閩南人姓氏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廈門老院子民俗文化風情園景區位於美麗的國際花園城市——中國廈門,是華夏文旅集團斥資28億元傾力打造的一部文化旅遊巨作,景區包括老院子民俗文化風情園及神游華夏大劇院兩部分,已被列為廈門市重大項目和福建省文化產業十大重點項目,已於2015年正式對外開放 。老院子景區規劃建設兩大模組,包括一場:“神游華夏”室內演藝劇場,即神游華夏大劇院。全天候表演360度大型室內山水實景演藝《閩南傳奇》,在現代高新科技造就的震撼場面中上演閩南獨特的歷史文化經典。該演出申請了使用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20多個,保證了演藝的不可複製性;一園:老院子民俗風情園,規劃設計建設媽祖文化園、民俗文化村及中華姓氏文化園等,在建築風格及佈局樣式上注重體現廈門當地的文化符號,著力將其打造成具有濃郁地方文化特色的休憩園區。老院子民俗文化風情園通過閩南漁家百姓尋常的生活場景,講述下南洋幾代人的生活、創業經歷,集觀賞性、體驗性、文化性於一體,從多角度展示閩南當地的漁村文化、民俗文化、媽祖文化、南洋文化以及尋根溯源的始祖文化。園區在建築風格及佈局樣式上注重體現閩南當地的文化符號,集休閒娛樂、餐飲、購物於一體,著力打造成具有濃郁地方文化特色的休憩園區。走進漁村老院子,尋跡閩南特色民俗文化脈絡。漁村文化區:夕陽西下灑落在院子前的大榕樹下,光影稀疏跳躍不止,遠處海平線上一艘艘漁船滿載而歸。 “絲綢之路三千里,華夏文明八千年。自漢朝以來絲綢之路上各國頻繁往來,民族文化豐富。閩南地區東臨大海,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閩南人很早就開始發展商貿,進行海外貿易,通過絲綢之路走向世界。廈門老院子民俗文化風情園立足海上絲綢之路地點,生動刻畫了百年前閩南漁家百姓尋常的生活場景,用故事將各個場景串聯起來,從多個角度展示閩南地區的特色民俗文化和南洋文化,詮釋海上絲綢之路顯露的歲月滄桑以及留下的厚重人文歷史。惠安女是福建泉州惠安縣惠東半島海邊的一個特殊的民間風情,她們以奇特的服飾,勤勞的精神聞名海內外。惠安女,從狹義上來說其實是惠東女,主要分佈在福建惠安東部崇武、山霞、淨峰和小岞四個鎮,是地地道道的漢族。她們的服飾,也深深地影響著周邊的鄉鎮,如東嶺、東橋和輞川等。據當地人說,幾百年前,她們由中原移居於此,因海邊生活為防風而佩帶花色頭巾和橙黃色的斗笠,花巾上還有編織的小花和五顏六色的小巧飾物;上身穿著緊窄短小的衣服,露出肚臍;下身穿著特別寬鬆肥大的褲子,腰帶是紮在肚臍下麵。 惠安女穿著具有古老傳統的服飾:頭披鮮豔的小朵花巾,捂住雙頰下頜,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狹,露出肚臍,下穿黑褲,又寬又大,這種服飾獨具一格,尤引人注目,具有很強的色彩感染力,被視為“中國服飾精華的一部分”。 媽祖文化區:閩南沿海鄉人多往海洋發展,但海洋生涯風險較大,故多數拜仰神明來保佑,尤其航海人依靠“媽祖”導航,寬慰旅懷,祈求平安。媽祖是海峽兩岸人民虔誠信奉的海神,閩台一體,信眾之多,有如過江之鯽,故有“有海水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媽祖”的真實寫照。廈門老院子民俗文化風情園建有世界獨一無二的“三面媽祖”水中顯聖的大型動態音樂景觀,已獲國家多項發明專利,媽祖神像高32.3米,表演時加以新穎奇特的燈光、音樂、舞美及移動平臺的巧妙結合,將吸引海內外眾多的媽祖信眾來此頂禮膜拜。

閩南人姓氏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香港仍是一個小小的漁村及農村時,居住人口較少,未被殖民的香港開埠初期前,有三個族群早在香港生活。
1.香港圍村(圍頭)人,早在唐宋時已開始在香港新界定居,是新界原居民。2.客家人,11世紀時,他們移居華南,17世紀時從廣東山區移居新界。3.蜑家(水上人/漁民)估計是遠古百越族的越人遺裔,和珠三角的漢族同化,早已在香港水域內、外生活、定居、捕魚,是香港最早期的原居民,英語的「Hong Kong」即譯自蜑家話。各族群皆有自己的語言,如圍頭人講圍頭話;水上人講蜑家話;客家人講客家話。其中,圍頭話和蜑家話都是粵語的分支,與當今香港的主要語言廣州話,同屬於粵語,基本相通。由於新界於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前,與九龍、新九龍、紅香爐島(香港島)同屬大清廣東新安縣管理(唐前曾名「寶安」,民國以後復用「寶安」)。「香港」、「新界」並非此地之原有名稱。除此之外,新安縣界域包含今天香港及深圳大部分地區。因此,新界原居民的籍貫順理成章寫作「廣東寶安」,與現在深圳原居民所寫的籍貫相同。客家人有編修族譜的習性,在追本溯源查客家人的姓氏族譜中,可以發現客家人源於漢族,是住在中國北方的居民。活動範圍約在今山西、河南、湖北間。經語言學家考證,客家方言最接近中原古音韻,其社會宗法制度、文化生活習俗、服飾衣著、信仰崇拜、風水迷信等方面類於舊中原。說到水上人,香港開埠以前有多少水上人,至今已很難稽考。一九四九年以前,珠江內河上的漁家都是過「水流柴」的生活,就是到處漂泊;開埠以前的艚船、渡船、鹽船是大船,一般漁船實屬珠海江水流柴一類的小艇。順治十八年 (一六六一年) 八月頒佈「遷海令」,命沿岸居民內遷,所有沿海船隻悉行燒燬,寸板不許下水,粵沿海居民盡入內地,香港居民無一幸免。直到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正月頒令才容許沿海遷民遷回故土。由此可知,今天的香港水上人應該是康熙頒令後才從珠江三角洲一帶遷來香港。至於鶴佬人,鶴佬原稱福佬 (因「福」字的鶴佬方言發音近似粵語的「鶴」字),先輩源自福建,其後聚居於粵東,即潮汕、海陸豐 (即汕尾) 和今日的惠洲縣區。在英國人到來之前,有不少鶴佬人已移居香港,大部分從事捕魚工作,亦有以農為業。現今除了一些由鶴佬人興建的廟宇外,其歷史遺跡留下不多。最容易讓人想起的,就是九龍城的福佬村道和長洲的學佬巷,而長洲的太平清醮也是以鶴佬人為主導的祭祀活動。客家嫁娶中的迎親俗,別具情趣。出嫁之日,新娘被打扮一新,與家人 同桌吃“告別餐”。飯後,新娘祭拜祖宗,拜別雙親,站在畫有八封太極圖的“米篩”上“過米篩”,換上新鞋,接著由父兄或長輩將她背上花轎(如今多是轎車),潑上一碗水,意為嫁出去的女兒如同潑出去的水,暗示夫妻要白頭偕老。這時新娘放聲大哭,以示不忘父母養育之恩。舊日,新嫁女都是坐花轎出嫁的,除了花轎,還有其他人員組成的迎親隊伍。迎親隊伍的最前頭,後面跟著媒人轎,樂隊,由兩個小孩坐的燈轎,然後是新娘的坐轎,最後是嫁妝隊,整個隊伍浩浩蕩蕩,引來大批看熱鬧的人群,更增添了熱鬧氣氛。傳說最早時曾有一迎親花轎過未剪綵的新橋,守橋人不讓通過,聰明的新娘下轎對守橋人說:“新人過新橋,百年夫妻萬年橋。”這話感動了守橋人,破格讓迎親花轎通過,後成了習俗,一直流傳下來。海陸豐鶴佬民系(閩南民系)傳統婚禮時,前往迎娶新娘的一個儀式是陸上扒龍船。昔日福佬人在嫁娶時,男家的女性親屬每以「扒龍船」迎親,但原本居於漁船的水上人近年陸續搬到公共屋邨,因已移居陸上,划艇迎親的風俗改由跳「龍船舞」代替。也會在其他喜慶活動如太平清醮、神誕等出現。

閩南人姓氏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畲族(「畲」音蛇)或稱為山哈,唐代稱蠻獠。中國東南少數民族,中國大陸有畲族710,039人(2000年人口普查),列第19大少數民族。畲族漢化取漢姓後很多以四大姓氏鍾姓、藍姓、盤姓以及雷姓作為畲族漢姓。多數以廣東潮州鳳凰山為發源地,畲族在古代時遷入華南各地,唐宋明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以及浙江山區等。畲族世居地分布於福建、浙江、江西、貴州、廣東和湖南六省,其中尤以浙江景寧畲族自治縣最為集中。畲族人口在中國大陸31個省市區均有分布,其中人口分布前三位省份:福建省有畲族375,193人,占畲族人口的52.8%,列福建第一大少數民族;其次是浙江省,有畲族170,993人,占24.1%,列浙江第一大少數民族;第三是江西省,有畲族77,650人,占10.9%,列江西第一大少數民族。很大量漢化後亦進入珠三角、香港、澳門等地。畲族是中國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自稱山哈,但這個名稱,史書沒有記載。唐代居住在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地區,曾發動史稱蠻獠嘯亂等延綿泉、漳、潮三州的反官府事件,成為後世閩南小說《平蠻十八洞》的題材。包括畲族先民在內的少數民族泛稱「蠻」、「蠻僚」、「峒蠻」或「峒僚」。南宋末年,史書上開始出現「畲民」和「拳民」的稱謂,「畲」指的是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也是畬族的生產方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做民族劃分之後,畬族統一稱為「畲族」。畬族有本民族語言,沒有文字,通用漢文,在古代使用畲語,現今則大多改為使用畲話。語言學家所說的畲語,不屬於漢語,僅在廣東博羅、增城、惠東、海豐一小部分自稱「活聶」的人群中使用,使用者僅有數千,是一種瀕臨消失的語言。畬語與炯奈語最接近,屬於苗瑤語系苗語支。畲族人口通常使用一種被為畲話或畬民話的語言,與客家語的淵源很深,也有學者認為是客家語的一種方言。而客家人在古代指一切外來客籍漢人,現在東南的少數民族仍稱土籍漢人為民家人,客籍漢人為客家人,如在明代時移入雲南的官話人群現在都是叫客家人,而畬客指受客家人影響,太多已經不會母語活聶話只會客家話的畬族,不同地區的畬話都受到鄰近地區的主要漢語方言(如吳語、閩語、客家語)很多影響,但文法上有差異及夾雜較多非漢語詞彙。學者專家認為這種稱為畲話或是畬民話的語言的歸屬應為漢藏語系。

閩南人姓氏 在 [問卦] 哪些姓氏是福佬閩南人專屬的? - 看板Gossiping 的八卦
除了原住民改漢姓,和民國38年來到臺灣的中國人, 有哪些姓氏是臺灣本地福佬閩南人專屬的? 常見的施姓、曾姓、鄭姓、王姓、吳姓、蔡姓幾乎是閩南 ... ... <看更多>
閩南人姓氏 在 [問卦] 哪些姓氏是福佬閩南人專屬的? - PTT推薦 的八卦
除了原住民改漢姓,和民國38年來到臺灣的中國人, 有哪些姓氏是臺灣本地福佬閩南人專屬的? 常見的施姓、曾姓、鄭姓、王姓、吳姓、蔡姓幾乎是閩南後裔 ... ... <看更多>
閩南人姓氏 在 [問卦] 哪些姓氏是福佬閩南人專屬的?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八卦
除了原住民改漢姓,和民國38年來到臺灣的中國人,有哪些姓氏是臺灣本地福佬閩南人專屬的?常見的施姓、曾姓、鄭姓、王姓、吳姓、蔡姓幾乎是閩南後裔,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