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月民國 八十七年前 日軍攻佔天下第一關《山海關》片段。日軍使用雷諾FT-17 裝甲戰車列陣。部份colorized色彩
1933年1月,長城抗戰的第一槍,山海關戰「何柱國1897-1985」將軍向外國傳媒發表講話「日本是不讓中華民族生存的。我們想要生存,只有拚命抵抗的一條路。這一回,山海關的抵抗,最小限能使日遨本變更他由灤東進取盛熱河的既定計劃。」
1933年1月1日晚上11時左右,日軍守備隊長落合正次郎經過策劃,在榆關憲兵分遣隊和守備隊派出所前,製造手榴彈爆炸事件。事發後,落合正次郎向駐守山海關國軍東北軍第九旅旅長何柱國提出四項要求,要求國軍撤出山海關南門,由日軍進佔,遭到何柱國拒絕。1月2日上午9時,落合正次郎指揮日軍攻擊山海關,被國軍擊退
1月3日晨,日軍在飛機、軍艦和坦克掩護下,向東南城角和南門附近重點進攻。國軍東北軍第九旅何柱國部奮起抵抗,打退敵人多次進攻。至下午2時,日軍發起總攻,火力更猛烈,城內多處起火,破壞城上各防禦工事。
1月3日,國軍東北軍主力營長安德馨及第二連連長劉竇宸、第三連連長關景泉、第四連連長王宏元、第五連連長謝鎮藩等,冒死迎戰,英勇犧牲,其餘官兵也傷亡殆盡團長石世安曾多次組織反擊,均未奏效,乃於下午3時率餘部由西水門向石河西岸之線撤退。日軍佔領山海關,陣亡400餘人。1月4日,日軍又攻佔五里台,1月10日再佔領九門口。
榆關之戰,國軍東北軍第九旅1個團不足2,000人,與日本陸海空之強敵3,000餘人激戰3日,官兵傷亡過半,民眾傷亡近4,000人,500棟以上房屋毀於炮火。
《山海關》有「天下第一關」之稱,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北倚燕山,南連渤海,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保衛北京的重要屏障。修建工程歷經明代六朝;洪武、成化、嘉靖、萬曆、天啟、崇禎,歷時262年,建成七城連環,是萬里長城首道重要軍事防禦系統。(文字資料維基)
#歷史時空
長安 諾 57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中天的夢想驛站》絲綢之路經濟史系列報導
【跨越歐亞大陸 駝隊行萬里走出絲綢之路 西漢張騫出西域 穿萬里貫通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規劃 重慶成東方絲路新起點 渝新歐鐵路兩天通亞歐 效率最高陸路運輸 一帶一路促進經濟再平衡 陸歐皆受益 昔日駝隊行進路線 今朝由鐵路交通取代 以物易物到貨幣流通 金融見證國力興衰 絲路貿易奠定人類互信互惠 繁榮昌盛】
中國大陸所領導的一帶一路,是遵循著老絲路的概念所提出來的。回顧絲路的歷史,它一舉把中國推向了全世界最繁榮的國家之一,而變成了世界大國。絲路也使得兩河流域,成為全世界的商貿中心。中天的夢想驛站節目為大家推出絲綢之路經濟帶系列報導。
從西元前2世紀開始,一個龐大複雜的道路網絡出現在歐亞大陸,它從東方繁華的都市長安出發,跨越中亞,最終進入歐洲,這條古老道路在今天被稱為絲綢之路。
在中國的史書中,最早提到這片土地的,是在公元前二世紀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來回往返的地方就是眼前的這片帕米爾高原。吉爾吉特在古絲綢之路上的地位是極為重要的,從中國的長安出發,南中北線都會在這裡聚集,並由這裡向中亞歐洲,展開新的旅程。
從高空俯瞰,古絲綢之路的南險是由蔥嶺西行,越興都庫什山至阿富汗喀布爾後分成兩路,西行至赫拉特與京南市城而來的中道相會,再西行穿巴格達、大馬士革,抵地中海東岸西盾或貝魯特,由海路轉至羅馬。
另一線從白沙瓦南下抵達南亞,絲綢之路的中線是翻越蔥嶺至蘭氏城後,向西北方向前行,分成兩條道路,一條與南線會合,一條抵達今天的伊朗德黑蘭市。絲綢之路的北線也分為兩條線路,一條經過鈸汗,也就是今天烏茲別克斯坦的東部城市費爾干納,到達木鹿後與中線絲綢之路會合後繼續西行。一條經過怛羅斯,沿西爾河西北行,繞過鹹海裡海,至亞粟海東岸的塔納,由水路轉刻赤,抵達君士坦丁堡,也就是今天的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堡。
便捷的道路,安全的交通,往往是消除區域間隔閡的捷徑,昔日險峻的通商之路,在21世紀的今天 已是另一番面貌。
重慶渝新歐鐵路的起點,放在千百年絲綢之路的交通格局來看,這也是絲綢之路在東方建立的最新始發站。
從東方出發的這列火車,起點在中國西南內陸的重慶,途經陝西、甘肅、新疆一路向西,到達中國的邊境阿拉山口,由此進入中亞的哈薩克斯坦,經過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最後抵達歐洲的德國。中歐班列的開通,是絲綢之路沿線五個國家,多次會議協商達成的結果。
2011年1月28日,中歐班列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正式開通,這是中國製造的貨物,第一次用鐵路交通的方式直達歐洲,同時也是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間,鐵路、口岸、海關的第一次全面合作。
從東方出發的這列火車,用了短短14天時間,實現了人類在歐亞絲綢之路上速度最快、效率最高的一次陸路運輸,這也是近現代歷史上自二戰以來,亞洲和歐洲之間實現的,全程無障礙國際鐵路運輸行動。
義大利前總理羅馬諾普羅迪說,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經濟的再平衡。對歐洲來說,這一點很重要,這將促進交通方面的發展,不僅有利於中國的貨運港口建設,也有利於整個大洲的基礎建設。因為一帶一路項目,海運、陸路以及航空運輸方式,都可以選擇新的鐵路線路,實現的不是點對點之間的運輸,而是大洲與大洲之間的運輸。
在今天絲綢之路的路線圖上,當年駝隊行進的路線,已經基本被鐵路交通線覆蓋,截至2017年5月,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總數超過了4000列次,其中2017年一季度開行593列,同比增長175%。回程班列198列,同比增長187%。受到沿線各國的歡迎和支持,目前中歐班列國內開行城市已達27個,覆蓋21個省區市,到達歐洲11個國家的28個城市。
為了便捷的完成物資交易,人們在絲綢之路上創造著各種商品交易載體,這種包含著信用約定的載體,演化到今天就是我們熟知的貨幣。
打開這捲絲綢之路的貨幣演變地圖,人類在歐亞大陸上的金融歷史,更深層次的意義,其實代表著不同國家,在不同區域範圍內,不斷更迭國家影響力的一個過程。
公元一世紀之後,在中亞地區崛起的對雙帝國,融合了希臘、中亞、印度的風格,推出了對雙幣,也一度成為絲路貨幣的主流。公元三世紀到七世紀,橫跨歐亞非的薩珊托斯王朝,鑄造的銀幣,擔當起了絲路貿易的重任。公元七世紀到公元十世紀,絲綢之路上隨處可見的主流貨幣,是東方大唐王朝發行的開元通寶。
而到了公元13世紀之後,一種既不含金也不含銀的貨幣,開始在絲綢之路上出現。這種毫不起眼的貨幣,給以黃金白銀為本位的絲綢之路金融體系,帶來了更全面的信用保證,也由此奠定了今天現代金融的紙幣雛形。而這種紙幣雛形最早起源於公元1023年,中國宋朝創造的交子。
英國英格蘭銀行前行長莫文金表示,我們知道世界最早的紙幣來自中國,比歐洲紙幣的出現早幾百年,是用桑樹材料製造的。
數千年歲月的絲綢之路,更迭著數不清的貨幣,歐亞大陸不同民族、國家,在絲路貿易這個巨大的實驗場上,將誠信、共贏、互惠的人類基本價值觀念凝聚在了小小的貨幣上。
千百年前,人類用最原始的智慧,完成了一次交通不暢、語言不通、貨幣不同,卻能填補彼此所需的金融冒險,而今天的絲綢之路,也被視為是人類邁向更高文明程度的一條道路。
長安 諾 57 在 盧秀燕 Facebook 八卦
#城市建設進步中
#建設市長持續努力
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活好沒煩惱😊
公托公幼倍增計畫,是秀燕重要的承諾之一,108學年度已增設公幼41班、公托2所、親子館1間,秀燕將秉持初衷,讓家長安心、孩子開心,持續為市民好生活努力💪
🎯公托公幼倍增計畫目標
✅公幼增加180班
✅公托增加23所
✅親子館增加6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