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6.28 夜訪新竹都城隍廟
新竹城隍廟(新竹都城隍廟)位於新竹市北區,屬於三級古蹟,與觀音媽亭、外天后宮並稱新竹三大廟。
清乾隆12年(1747年),淡水同知曾曰瑛頗有治績,決意將淡水廳治設在竹塹,並開始建城隍廟,於1748年完工,比淡水廳的許多衙門之建造速度還快。新竹城隍,當時依例稱「廳城隍(縣城隍等級),顯佑伯」。
城隍廟和天后宮的土地均由開墾竹塹第一人王世傑捐贈,因此在此二廟裡都有「王世傑長生祿位」。城隍廟建成後需要經費維持,當時王世傑將北門大街一帶的田租收入撥給城隍廟,以維持開銷。
清光緒元年(1875年),台北升格為台北府,唯府治仍用原新竹淡水廳署。新竹城隍遂晉升為「府城隍,綏靖侯」,而台北府府城直到清光緒4年(1878年)遷至艋舺(今台北市萬華區)。
清光緒17年(1891年),清廷因張天師星象卦算,推測將發生大災難,後經新竹名人林占梅、林汝梅兄弟推舉,決定以新竹城隍廟為消災法會舉行地點,故官家敕封該地城隍為「都城隍,威靈公」,總轄台灣,當時一度為全台唯一的省級城隍廟。又因顯靈禦匪有功,獲光緒皇帝頒賜「金門保障」匾額,其後陸續獲歷代皇帝封贈,成為全台官位最高的城隍爺。
日大正13年(1924年),新竹城隍廟改建,由當時地方望族北門鄭家出資維修,今天看到的城隍廟規模和建築,就是當時修繕而來,正因如此,鄭家從日治時期就成為「世襲」制的管理人,直至今日,城隍廟的管理人仍是北門鄭家裔孫。
坐落於新竹市中山路與東門街交會處,地址為新竹市北區中山路75號的新竹城隍廟,香火鼎盛,是全台規模最大的城隍廟,廟內供奉威靈公都城隍,為本省諸城隍廟中神位最高者。新竹市除了中山路城隍廟,還有北門街長和宮、西門街天后宮、竹蓮街竹蓮寺、南門街關廟等,皆是令人回味再三的古蹟廟宇。
新竹城隍廟歷經多次翻修,現今廟貌重修於1924年,殿宇雄偉,雕刻瑰麗,以三川殿及三疊式屋頂最具特色,城隍廟內文武判官范、謝將軍及四捕快之雕琢精緻傳神。
城隍為兼管陰陽的神,有點類似人間之警察、檢查官及法官的綜合體,若遇有善事則通報天庭,遇有惡事則通報地府,所以閻王的生死簿就依據城隍的報告來登記人的一生善惡;而懸掛在屋樑上的大鐵算盤,據說是城隍用來計算人世罪惡的,兩側的對聯則寫著「世事何須多計較,神天自有大乘除」。
新竹城隍廟口的小吃美食遠近馳名,每至元宵節,華麗的花燈與擁擠的人群將新竹城隍廟妝點得熱鬧繽紛,而中元節的城隍出巡,更是吸引各地信徒湧入此地共襄盛舉。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