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是要花錢的
上個週末,我去參觀「島:字型提案概念展」,有人問我,提到巴黎會想到浪漫,提到京都會想到古樸,提到紐約會想到時尚,那臺北的城市意象是什麼?
我覺得答案是「和諧的多元」。全世界沒有一座城市像臺北這樣多元,把這麼多不同的景觀融合在同一個城市內。
一個外國人來臺北,可以在信義區感受百貨大樓林立,十足的歐美時尚風;在大稻埕感受1920年代的老臺北活力,再去艋舺感受青山王宮繞境的香火,最後到新北投享受慢活泡個溫泉,然後告訴他這是同一個城市,他一定會嚇一跳,這麼多元的文化,竟然可以和諧的融合在一起,但這就是臺北的特色。
要如何讓大家驚奇、驚喜、驚艷,而不是「驚嚇」,我們還需要繼續努力。我們要求市府的標案優先使用最有利標,目的就是「提高品質的要求,尊重設計專業」,而且放手讓年輕人創作,一步步提升台北的城市美學,讓臺北成為一個會讓人感動的城市。
在「島:字型提案概念展」展覽中聽了年輕人介紹,才發現設計讓文字充滿感情,也充滿力量,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機,用不同的字體,會有不同的感覺,也有不同的意義。
不過今年送給太太的母親節卡片,不用選字體,還是自己親手寫吧!
字戀
---
島:字型提案概念展
時間:3/10 至 5/6
地點: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4 樓(臺北市大同區承德路 3 段 131 號 4 樓)
更多資訊:http://pcse.pw/5WZRS
同時也有1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陶瓷創作展 吳昕恬專訪 陶瓷製夢者與她的夢境 夢如果是思想的殘留,那也許就是現實中的衍生。吳昕恬的陶瓷創作以靜態沉睡的人體,結合動態生長的植物,置入生活中的小故事,模糊觀者的現實界線。 首次見到吳昕恬,覺得人如其名恬靜溫和,卻在交談後對她改觀許多,年紀輕輕的她對事情很有...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的推薦目錄:
- 關於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在 柯文哲 Facebook
- 關於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在 Facebook
- 關於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在 *afu插畫日誌* Facebook
- 關於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 關於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 關於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 關於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在 承德館美展|翁頌詠木雕創作展|美展影片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在 淚體:淚滴畫字,散落成詩 - Pinterest 的評價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在 Facebook 八卦
!放假!
帶老婆出來走走…
星期六不斷更新…
還遇到那對夫妻…
#mariasvarbova #良室 #水與沙
#悍圖社 #加1黛
#李屏宜 #曖日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水手兩棲爬蟲館
#寶藏巖 #路克路克市集 #anyetang #羊毛氈 #倪瑞紅 #仙女奇緣 #roomservice #4amstation #莫比烏斯 #首度藝術中心 #蘇子涵
#黃子佼路線
#一起去佼遊
#藝起去佼遊
黃子佼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在 *afu插畫日誌* Facebook 八卦
【尋找繪畫路上的創作者之心】
也許你在創作路上遇到了困難,
也許你想更了解我的創作歷程,
而我在這十幾年間經歷了很多事,
可能跟所有人一樣的遭遇,
也面對了最煎熬的選擇。
最後,我如何重拾創作者之心呢?
|
記得!戴口罩、帶桌曆、帶書、
因為,演講會後一小時可以簽名
(簽到下午五點)
|
|
【金車創意講堂】
時間:2020/12/19 (六)14:00-16:00
講師:afu (插畫家)
講題:尋找繪畫路上的創作者之心
地點: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電話:02-2595 9650
名額有限,報名連結:https://reurl.cc/EzdDYv
金車藝文中心專訪:https://reurl.cc/4m98qK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 #陶瓷創作展 吳昕恬專訪
陶瓷製夢者與她的夢境
夢如果是思想的殘留,那也許就是現實中的衍生。吳昕恬的陶瓷創作以靜態沉睡的人體,結合動態生長的植物,置入生活中的小故事,模糊觀者的現實界線。
首次見到吳昕恬,覺得人如其名恬靜溫和,卻在交談後對她改觀許多,年紀輕輕的她對事情很有想法、很有個性,令人感受到她對關心的事物那種堅持與態度,就像她的陶瓷作品在可愛的外表下有著信念與故事。
▶靜靜與土培養感情◀
成長於台灣南部的吳昕恬,家鄉位於台南歸仁。歸仁在她的成長過程中一片片田地被人造物和鋼筋水泥所取代,憶起童年的玩樂,她說小就對土地與自然就很有感情,幼年到阿公家,自己一個就可以在樹下把玩土壤,也愛觀察自然環境裡的昆蟲與動物們。她也是一位很靜的小孩,只要給一張紙、一枝筆、一本書,她就可以這樣待一整天。從小就懂得與自己相處、不喜愛補習,比起進入才藝班接受指導,更愛在家按自己所想繪畫、創造自己繪本。這麼小就有這樣與自己獨處又愛自由創作的性格,似乎很適合當一位全職創作藝術家呢!
▶並非每人都要走一樣的路◀
問起求學的經驗,吳昕恬說當時她國中就近進入歸仁國中就讀,接下來進入台南女中,一路在台灣傳統升學體制下前進。在高中時期,經由學校比賽與活動經驗,畫插畫和設計各種活動宣傳品,她漸漸發覺自己的興趣是設計和藝術。高中參加社團「台灣文化隊」在寒暑舉辦許多體驗台灣文化與進入原住民部落學習的「部落遊學」,讓她對於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文化、自然環境更加關切。在台南第一志願之一的高中就讀,讓她覺得身邊有許多很會讀書的人,不一定每個人都要走一樣的路。加上學校美術老師王政凱在她決定要就讀藝術設系相關科系後給予非常多建議、指導與幫助,種種因素加起來讓她對自己想要走的路多了份堅持。
▶貼近生活的作品,與家人互動◀
很有個性的吳昕恬「先做了再說」進入國北教的藝術與造形設計系的設計組主修工藝,一開始想走設計的方向,但歷經各種媒材的創作課程她發現自己最喜歡的是工藝創作,所以她最終選擇陶土為媒材進行創作,吳昕恬認為「土」是她童年的回憶,也是一種很親密、貼近自然的材質,以雙手接觸,可以感受到土的柔軟、冰涼與黏性,經由雙手增減的塑造成作品是很美好的過程。
吳昕恬過去在創作方面沒有與父親有討論與交集的機會,進入工藝組後開始做陶藝,便將與生活相關的器物拿回家使用,意外成為家人間彼此交流的話題,感受得到認可。這些器物透過使用陪伴在家人身邊,多了一層被需要的感覺。
▶共生,與自然貼近的創作◀
到台北念書後,吳昕恬覺得自己似乎離開土地很遠,雖然台北資源豐富,但她很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回到家鄉來創作。除了發現到歸仁的田地日益減少,近期可能會有新的建設消息,可能讓擁有豐富生態的沙崙大草原消失,在這塊日漸珍貴的自然地有許多鳥類與生物棲息,吳昕恬認為「開發這件事情就像一個單向道,如果決定開發後那些原本存在生態都即將消失、難以回頭。」她希望這塊土地與生態可被保存下來。因此有了這股動力將原本木口木版畫的平面作品轉化為立體作品〈共生〉,藉由這件作品讓大家更加注意自然生態維護的重要性。「人類只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個物種,但開發卻從沒過問其它生物的意見,希望人類可以學習與其它生物共生。」
▶睡夢的人與植物◀
這次展出的作品多以沉睡中地人體各部位、植物結合作為表現。沉睡的人體代表著「靜態」,生長中的植物則是「動態」,兩者為對比的存在,但其實在夢醒後的白天他們卻又是相反的狀態。作品中各種奇妙的植物與帶點童趣插畫風的人體作各種結合,有雙腳長出菇類、或頭髮是植物的各種呈現方式。問吳昕恬說為何會想到將植物與人體作結合?一開始的靈感源自於原住民作家 亞榮隆.撒可努跟她說過一句話「朽木不可雕也,但可以種香菇。」她認為不是每個塊木頭生來都是要成為被作成雕塑品,也是有些木頭要拿來種香菇的,不能說無法被雕刻的木頭就是不好的,也許它出生的意義就是要拿來種香菇。如同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事情,但在社會的觀點「成功」的定義是很狹隘的,而對吳昕恬來說「把自己擅長的事情做好,就是成功」也因此有了〈蘗〉系列第一件作品。「蘗」字義上有許多意思,吳昕恬取其新芽正在生長、萌發的意象。
▶夢中的我,我的夢境◀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在《夢的解析》提到,夢是「願望的完成」,是深藏在潛意識中的幻想,是運用了白日記憶的殘餘而產生的,就像是在消化白天腦中的思想、排解掉日常過多的思緒,如同一種保護機制,不存在的夢與現實可以說是有了一層連結與關係。她認為「夜裡人們總是道了晚安後入睡,而我是道了晚安後開始創作:『大家在床上作著夢,而我是在工作室做著夢。』我覺得創作就是我的夢,做陶是製夢的過程,而我就是夢的製造者。夢,可能來自於我的幻想,像是白日夢一般天馬行空;夢,也可能是我渴望、我欲求的或是我想企及的夢想,而這些夢都映照出我自身。我藉由創作自剖與反思,認識自己、找尋自己、捏塑自己、召喚自己,然後在夢中重新長出自己。」在吳昕恬每件作品都有背後都有個小故事,取材自她的生活當中,而我們的夢境來自現實,那夢境中的事情也許就是現實的衍生。
陶瓷創作結合植物與人體各部位,將生活小故事化為現實中的夢境。
吳昕恬簡歷:
學歷:
2013-2017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 設計組 主修工藝
2010-2013 國立臺南女子高級中學
2007-2010 臺南市歸仁國民中學
2001-2007 臺南市文化國民小學
工作經歷:
2016 國北教學務處心輔組 整學期海報設計
2015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奇美部落周邊商品與摺頁設計
2015 自然系教授委託昆蟲2:1模型製作
策展單位: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3/11-2017/05/07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FQmz6SnFmA/hqdefault.jpg)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 #陶塑展 黃偉茜 (Weichien Huang)專訪
黃偉茜不可一世的孤獨 讓我們看見陶瓷創作者的驕傲
創作者黃偉茜來自於高雄橋頭,由於橋頭區屬熱帶季風氣候,終年維持溫暖怡人的好天氣,如此的地域特色也使得熱帶植物蓬勃發展,生長在此的黃偉茜,自小便喜愛穿梭於榕樹林之間,大自然給予的深刻記憶,也烙印在她日後的創作裡。
對夢想的毅力—不輕易放棄
從小便響往藝術的黃偉茜,礙於種種的機緣因素,在大學前始終與創作擦身而過。當時黃偉茜就讀於中文系,得知系上有選修輔系的機會,熱愛畫畫的她第一個念頭就想到「美術系」,而申請輔系的名額角逐也是相當地競爭,黃偉茜因此報名了畫室從頭開始學習,也從此奠定了她走向藝術之路的基礎。
與陶土的相遇
自認與藝術相識甚晚的黃偉茜,十分地珍惜學習藝術的任何機會,「因為對我而言,那是我花了很多力氣、得來不易的夢想。」大學期間修習的多數是平面繪畫,而後黃偉茜考取上嘉義大學視覺藝術應用所時,對於立體創作的學習躍躍欲試,就在當時接觸到視覺藝術應用所所長—廖瑞章老師的陶瓷創作,廖老師作品多以自然物為基礎發展,深深的吸引了黃偉茜的目光—「原來陶瓷可以這麼做啊…。」,也為此與陶土結下了不解之緣。
相較於其他的立體媒材,黃偉茜在選擇上其實也經過多方的比較,她認為陶土就像幼時小朋友們捏黏土一樣,能夠簡易的上手、有甚麼想法可以馬上做出來,表現方式也非常多元,依照不同的釉、土、燒窯方式會有各種特有的變化,陶瓷高度的可塑性,也能滿足容易對媒材喜新厭舊的她,「土對我來說很自由,很能呈現出我的想法!」
創作中的存在與擴張
在黃偉茜的作品當中,「大肚人」是一個常見的創作語彙。從她研究所時期便延續至今,大肚人就像是黃偉茜對於人生的演繹,「對我而言,壓抑就像是肚子裡藏了很多東西。」有時候大肚人的肚子會圓圓滾滾的,時而封閉、或是展開,甚至會長出一些東西—「而想法就是從這裡延伸而出!」肚子就像是基底般的,有許多的變化由它而衍生。
與大自然間的關係,一直是黃偉茜作品中相當關鍵的要素,如「在林中」系列,是她對於高雄橋頭的感受。因熱帶氣候的影響,橋頭的榕樹林一年四季皆欣欣向榮、綠意盎然,當黃偉茜覺得心情憂鬱時,於樹林中漫無目的的散步,總能療癒她的心情。有次她看到一棵枯木,即便樹都禿了,一片葉子沒有,但它的樹枝卻多又茂密的拔地而起,爭相往密林中小小的一片天空伸展,當下給黃偉茜很大的震憾與啟示,而那些樹枝與氣根的纏繞糾結,因此反覆地出現在她的作品當中。
主打作品「不可一世的孤獨」系列,是2014年她去日本陶藝之森駐村時的感受。那是一個地廣人稀,被大片自然環抱的地方,在國外語言不通的時候,長時間的靜默讓黃偉茜更能深刻感受環境:喧囂的蟬鳴、深沉夜晚中悶哼的柴窯、劃破夜空的流星、在遠方路燈下若隱若現的母鹿…,尤其是野生的鹿群,更是讓她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與靈力,凌晨兩三點的暗瞑,一隻母鹿帶著小鹿們,方始現身,在極暗極遠的距離下,她還是發現了黃偉茜。遠遠地盯著她,以一種傲然的姿態警告:我們是不怕妳,但妳最好不要再靠近了喔!「第一次,我覺得離異世界那麼近…。」那母鹿就好像自然的使者,孤傲凜然不可欺。而大自然的孤傲,引發了黃偉茜這系列的聯想。
「人生而孤獨。」黃偉茜身為一個創作者,更需要大量面對。一個人在工作室思考、做作品、面對空白,或隻身出國駐村,接觸種種陌生的人事物等。這些孤獨,在侵蝕創作者身心靈的同時,也賦予了她更真誠易感的心性,「在這樣的狀態下,聲音流入了,影像流入了,各種四面八方的細微震動鼓膜,在內心產生共鳴,再化身為作品,以另一種語言與他人交流。」所以,黃偉茜認為:孤獨對創作者而言是必要之惡,既討厭孤獨帶來的寂寞,又需要孤獨帶來的充盈。
創作孤獨,卻豐富
「吳爾芙曾說女人應該擁有自己的房間,我認為藝術家也是!」創作就是一種刻化自我的歷程,這種「自我」探究到最後會成為共通的「人性」,就好像每一個在孤獨中奮力創作的人一樣,黃偉茜企圖以一種「中立」的方式來敘述孤獨。它不是好,也不是不好,就是一種「狀態」,雖然孤獨讓人感到寂寞,但是從這個狀態中,我們去感受、去擷取,藉由孤獨豐富人生。
黃偉茜-創作中的孤獨,終將成為無可取代的寶物,恆久而燦爛。
黃偉茜簡歷:
2004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美術輔系
2007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畢
個展
2015 「三五記事」,醉美空間,台南市,台灣
2014 「這世界」,日本滋賀縣立陶藝之森,信樂,日本
2013 「三首小詩」,嘉義鐵道一號倉,口舍土也方,嘉義,台灣
2007 「存在與負擔」,嘉義鐵道藝術村,嘉義,台灣
2005 「空間1」,嘉義鐵道藝術村練功房,嘉義,台灣
駐村
2014 日本滋賀縣信樂陶藝之森駐村
2011 高雄橋頭糖場白屋駐村
2006 嘉義鐵道藝術村第五屆駐村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3/11-2017/05/07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70omzPAi_M/hqdefault.jpg)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林辰勳 – 藝術創作展
專訪: 林辰勳
以土展現作品生命力,體現足跡暫留的風景
林辰勳最初以空間維度為探討、社會性別為議題,形塑人體與動物的個體交融,對觀者提問。近期以哲學思考為切入點,回歸自然與身體風景作為探討主題。
濃眉大眼、帶有新世代叛逆氣息的創作者林辰勳,說到自己走入藝術創作,沒有戲劇性的故事或轉捩點,源自國中時期對於學科課業不上手,因此進入復興商工美術科就讀,在接受基本繪畫訓練的過程漸漸產生興趣。2011年進入台藝大雕塑系。
▶經驗的傳承◀
林辰勳的作品以「土」為主要創作媒材,他認為土能展現作品特有的生命力,展場作品則使用土翻為FRP或銅的材質作表現。在他作品中常見人體和動物特徵,這些部位有時相互結合、或是個體帶有多種性徵,作品色澤晦暗而風格寫實。林辰勳談到自己的父親,是一位以多媒材創作藝術家。他自幼看到父親創作,這樣的過程與時間累積了自身的審美經驗,創作多少有些受到父親的感染,融合生活感知,體現對於藝術與自身探討的追求表現。
▶空間解構與置換◀
首次面對創作時,林辰勳感到毫無頭緒,身為一位立體媒材的創作者,他決定嘗試以空間為探討方向、以及人類對於窺視的慾望本能為出發點,闡述手法以理性的科學論點去闡述維度空間,將人體拆解、重新建構,觀者透過新組合的樣貌,窺探作品內部,成為一種新的視角《型釋系列》作品。而這樣使成品「內部外顯」的手法,也是貫穿這幾年作品脈絡的其中一個重要元素。
▶切入社會&性別議題◀
在《型釋系列》作品發表後,林辰勳發現以建解構空間為理念,使觀者與作品難以產生共鳴。於是他將空間的探討,轉為對社會議題的關注,以人體與動物為要素、展現赤裸軀體或動物樣貌,以及主流審美所謂的「不完美狀態」他表示這些特點的存在,彰顯出其它完美的部分。這個階段,作品帶點諷刺調性的視覺刺激,林辰勳試圖反問觀者,如何反思人與動物的主客體關係?這些在作品中無聲的提問,推翻人們習以為常的觀念,例如:男女性別二分法的存在為何是主流?此系列當中具有意題性的作品《騸》與《犬孺》,由澳洲的白兔美術館(White Rabbit Gallery)所典藏。
▶自我探索的回歸◀
以社會與性別議題為主軸的創作,衍生出後來林辰勳對於人與本我之間的探討、存在主義的理論應用。在後來他認為這樣浩瀚的學術範疇、理論無止盡的辯證沒有對錯,也沒有結果,如同藝術一般重要的是釐清過程,作用為刺激觀者與雙方跳脫思維、催化議題發生。沒有終點的學術理論,使林辰勳再次思考創作心路歷程,如同自我探索的進行式,他反思自己對於負面、悲沉議題的興趣與常態表現,以及自己在與人對話時不自覺地觀察、產生的異想小劇場,將這些覺察回歸到的自我狀態,將對外的問號引導回本身,他認為唯有充分探討自我,紛雜的思緒終能歸為平靜,進而展現真實的自我。
▶回歸故居◀
在台藝大就讀研究所階段,林辰勳搬離宿舍、離開學校共同使用的工作室,回到瑞芳故居,諾大的空間獨身一人創作與居住。脫離群體、環境的變動,讓他隔離外在,更能沉澱自我。兒時全家常前往瑞芳山區,在周末走入自然當中,對居於城市的人們而言,嚮往自然成為一種本能的驅使。然而身處自然環境的人類還是穿著衣物,在平日返還城市,這樣一個矛盾的存在,都是林辰勳藉在觀察自我與他人之後,將自己對於自然界的依戀結合這樣的狀態,轉換為創作,新系列作品以解構後的軀體片段結合自然風景,貫穿創作脈絡、回歸自身的探索。
▶創作意義與目標◀
對他來說現階段的創作為自我探索的脈絡,旅程走到此站停留於自身的回歸與思考。談到藝術呈現的方式,他認為無論是自然環境、宇宙空間、宗教與各行各業當中,人們生活的不斷進行就是一種創作,在他的認知當中藝術其實沒有距離。將生命中片刻的時光,透過藝術創作來探討追尋、細思品嘗,將自己對於生命意義的體悟化為作品,進而與觀者的生命經驗產生共鳴與對話。
林辰勳-回歸自身為探討主題,體現足跡暫留的風景。
林辰勳簡歷:
學歷: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雕塑學系研究所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雕塑學系
獲獎 :
2017 106年全國美術展 - 雕塑類金牌獎
2016 第28屆奇美藝術獎 - 具象美術創作類
2016 105年全國美術展 - 雕塑類 銀牌獎
2016 第79屆台陽美展雕塑類 - 優選獎
2015 新北市美展雕塑類 - 優選獎
2015 第27屆奇美藝術獎 - 具象美術創作類
(2015年前因篇幅省略)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7/08-2017/09/03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RTK6nWY3nY/hqdefault.jpg)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在 淚體:淚滴畫字,散落成詩 - Pinterest 的八卦
一起認識文字汪洋裡默默開創機會的嶄新力量。給點關注,投注耐心,期待總有天島嶼會浮上水面。全展期免費參觀。展覽期間:3/10 至5/6,週一休館地點: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4 ... ... <看更多>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在 承德館美展|翁頌詠木雕創作展|美展影片 - YouTube 的八卦
【等到風景都看透】翁頌詠木雕創作展展期:2020/7/25(日)-9/6(日)時間:週二至週日早上11 點至下午6 點(周一休館)地點: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地址:台北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