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朋友問我「機器人取代病房照顧是不是可以避免院內感染?」把一些想法整理下來跟大家討論。
有立委建議,「在醫療院所導入機器人技術,應用於汙染器械、衣物、醫療廢棄物回收、病患或訪客生理量測、藥品餐食運送、環境消毒,認為這可以減少一線醫療人員直接接觸病患,用以降低感染風險。」
我必須說,實際在醫療現場,沒有這麼美好,甚至不知道這位委員是否跟著第一線醫療人員走過全部照護程序,或者這是憑空想像出來的畫面。
姑且不論防疫十萬火急之際,不可能立刻有機器人來重新設定醫院服務模式、解決問題;機器人無法真的達成委員所說的效能,原因有三:
一、「許多器械與衛材仍須靠人工清洗」:污染器械、衣物、廢棄物回收以機器人處置,「聽起來」或許可行。不過,許多器械尖端細節十分精密,不經人工單純用機器回收和清洗,可能很難兼顧細節洗淨和器械維護。
二、「醫院必須重新設定管線和收集軌道」:如果要讓衣物和廢棄物回收以純機器人或靠自動收集鏈來操作,醫院勢必重新設定管線和收集軌道,而且軌道感控是個難題。況且醫院回收物和病患衣物、治療布巾極為多樣,要怎麽設定能夠在投入處就一一分類好的管線和軌道,工程十分浩大。這絕對不是現階段防疫期間可以付出的成本。
三、 「醫院必須打掉重練」:如果不設管線和收集軌道,要由「機器人」在各樓層和病房穿梭收集,這不是比可以換防護衣與口罩手套而且能夠受感染控制訓練的清潔人員,更容易因穿梭過程未能做到防護,而四處污染嗎?
藥品餐食運送的問題一樣,各病房都要以「無人化」方式進行以避免接觸的話,整個醫院的通道與管線必須大規模打掉重練。
再者,立委提到「減少一線醫療人員直接接觸病患」,根本設定就錯了。
武漢肺炎是一個在最近不到二個月,全球還在摸索中的疾病,甚至是連傳染模式和速度都尚未有定論的新興疾病。而診療病人不是對機器作業,護理師對於患者的評估,不是只有血壓心跳呼吸的「生理徵象」,而需要由病患對於身體症狀的主訴,對於診療過程的反應,以及對於治療與探問過程中,病患的不適程度與回饋,來做為治療效果的評估。
甚至很多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同樣的血壓心跳,卻能藉由病人細微的反應或表達,判斷出誰可能是病況即將惡化,甚至隨時可能需要急救。這些不是機器人可以做得到的,更是醫療人員與病患接觸的必須。
醫人醫病,要醫心;病患生病過程中除了需要專業醫療之外,也需要醫護人員的情緒安撫、焦慮排除,而不是靠輸送帶把便當和藥品送進病房就夠了的。
台灣在醫療科技發展上,設計者常常不是使用者,也未由病患和醫療工作者這端,思考發想「要如何用科技協助醫療」,甚至常有「用科技取代醫療者」的這種想法。
還有一個更核心的問題,就是台灣的全民健保。
健保對於醫療處置的給付極低,長期以來不但導致新的藥品和器械因為給付不符成本而消失在台灣市場,更使得醫療場域中除非醫院本身就有科技產業,不然引進新科技通常缺乏資本,很多醫院規劃的「科技病房」其實噱頭多過實質、特殊點綴者多,普遍使用者少。目前多數運用得最好的,大概是只需研發成本的一些app,護理站一人一台的行動工作車上有配備可以使用電子病歷系統,對很多醫院來說已經是很好的了。
我們辦公室過去關注手術室煙霧防治議題,國外有特別針對手術電燒刀配載的抽氣裝置,一看那價格,是一台手術健保給付的十倍,哪個醫院可能引入?除非進入大量自費衛材時代,不然以健保這樣的給付,哪個醫院有設置機械照護的成本?
醫療是不斷更新的行業,卻也是古老的行業,這古老的部分,是醫療者和病患甚至家屬之間的交互合作;疫病來臨是衝擊了我們,也讓我們承擔在風險之中。但是醫療人員需要的是做足準備、充分的保護,當然如果有科技能夠協助,很好;可是認為醫療行為可以一一由機器來取代,目的是「避免接觸」以「減少感染」,這不是流行病學與醫療專業的思考方式和根本需求。
而且,最根本的問題,請問大家願意付出多少健保費,讓全台灣各層級醫院都能擁有這些「高科技」?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
醫療科技發展 在 城寨 Facebook 八卦
疫苗超英趕美惹大禍
庚子年,乃人禍之年。
上一個庚子是1960年,爆發了世紀大饑荒,毛澤東要超英趕美,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發起了違反人類科學常識的「大躍進」,結果出現了三年饑荒,餓死超過三千萬人,出現人食人的慘況,今天中共認為不應否定這些「艱難的探索」,但這徹頭徹尾就是一場人禍。再對上一個庚子年,慈禧發動山東「愛國憤青」義和團對付洋人,殺教士燒教堂拆鐵路,導致西方執行聯合維持和平行動,史稱八國聯軍,最後簽訂辛丑和約,賠償各國共4億5千萬兩白銀之鉅。今個庚子年,為搶奪世界領導地位,引起美國反擊,發動貿易戰,2020劉鶴簽定第一階段和約,兩年內增購二千億美元商品及服務,史稱「現代版庚子賠款」。然後,武漢肺炎超級擴散,世界恐慌,國際「排華」浪潮遲早出現。這究竟是宿命、是天災,還是人禍?
武漢計劃
目前官方公布肺炎感染源頭是華南海鮮市場,於是大家認為都是大陸人食野味種下的禍害,但同時另一說法是早在11月於市場以外地方已經出現感染肺炎個案,而且可能與習近平「大躍進」有關。2018年在海鮮市場三十三公里遠,一座世界級病毒實驗室投入服務,據報是達到最高安全級別BSL-4的實驗室,起初是2003年沙士後中法合作籌建,但2012年後,習近平領導偉大民族復興,要挑戰美國科技一哥地位,在通訊丶航天丶醫療領域取而代之,病毒丶疫苗及基因改造是攻堅項目,於是內地自行加快興建,除自行完成武漢實驗室外,同時計劃在哈爾濱、昆明和北京興建同級別實驗室。西方專家對其安全性和學術合規性表示懷疑,2017年國際權威刊物《自然》曾經有專文質疑內地體制透明度低,存在風險隱患。
病毒間諜
「習躍進」為了超英趕美,發起千人計劃,用各種方法引誘海外華裔科硏人員,將手上尖端研究成果帶回內地。2019年7月加拿大華裔病毒學家邱香果夫婦被警方帶離任職的加拿大國際微生物實驗室,據稱他們在2017至18年間五次訪問中國,原來不單止為病毒實驗室建設提供指導;根據加拿大廣播公司2019年8月2日披露,3月31日曾有一批活體伊波拉病毒,經由加拿大航空公司送往北京的中科院。究竟加航當時是否知道兩人用民航運送活體伊波拉病毒?中共為了在疫苗研究打敗美國,已經去到不擇手段地步。
冠狀病毒攻堅
2018年,武漢病毒實驗室團隊取得重大突破,從2016至17年間廣東爆發的豬瘟中提取了中華菊頭蝠的冠狀病毒毒株,簡稱SADS病毒,在2019年11月24日在上海公開了對此種冠狀病毒跨種傳播機制的研究。 同時間武漢爆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這是否只是時間上的巧合?抑或別有內情。目前所謂海鮮市場出售野味產生病毒感染,也只是其中一種說法,根據北京化工大學教授童貽剛解釋,他們對27個病毒基因序列進行分析,推算病毒演化過程,認為發生時間更早,應該大約是10月1日。由10月到12月這兩個月內,病毒可能是通過三種途徑被帶到海鮮市場,包括被一隻動物、一群動物丶還有可能由一個人帶到海鮮市場。他認為多人在海鮮市場感染,明顯這是病毒集散地,但不是「第一站」,這亦解釋了為何有人從未到過海鮮市場而感染。 由此觀之,官方起初的滅聲行動,已經不是為了保住烏紗的共黨官僚欺上瞞下行為,而是有意識的維穩行動。
內地意圖在醫療科技發展打敗美國,造成了安全及倫理問題,大家應該還記得南方科技大學賀建奎成功進行基因編輯胚胎,並且成功誕下雙胞胎,事情公開之後國際嘩然,認為有違基因研究的倫理,中共知道硏究存在太大爭議,最後賀被判非法行醫罪成囚三年。但大家有否想過,賀建奎可以串通大學丶醫院及實驗室秘密進行爭議性硏究並成功誕下基因改造嬰兒,顯示中共科硏體制的失控及腐敗程度,只要打著創新及民族復興、超英趕美的旗號,在潛規則主導下就可以通行無阻。科硏是需要有一個獨立於黨的「科學社群」去自我監督,有專業刊物發表數據供其他研究者檢核,有高透明度的評核及同國際同行交流,但當外在的政治環境日趨獨裁,科硏動輒變成了國家競爭,收買專家,無所不用其極,這不是什麼強國崛起,而是在重複納粹德國及蘇聯的舊路。
真正病毒
我不是病毒專家,只是從國際媒體報道整理出武漢病毒實驗室外洩的可能性,我看到的是國家體制越趨專制,媒體及專業監督又缺席,加上狂熱民族主義推動,這些所謂尖端研究,用於滿足領袖的偉大民族復興幻想。「超英趕美」這種病毒,六十年前全國科學家受感染,認為畝產稻米可達一萬斤,導至超過三千萬人死亡,一百二十年前,滿洲權貴受感染,認為狗血、經血、女性裸體及神打可以對抗西洋槍炮,這種病毒,至今仍不斷傳播,不斷出現變種。
醫療科技發展 在 Facebook 八卦
我們來談一談更長遠的健康問題吧
【吳淡如X蘇健醫師】就算有家族基因,你可以不被肺癌威脅!
大家應該都知道前陣子有記者亂報我得到肺癌的消息吧!那個時候有很多人打電話來關心我的健康,不難發現大家聞肺癌就喪膽。
肺癌有多恐怖呢?根據數據顯示,肺癌是我國常見的三大癌症之一,久居於癌症死亡率第一名。除此之外,肺癌還是健康刺客,不僅初期症狀不明顯,確診時往往已屬晚期;部分不抽菸、沒家族病史的患者仍有罹患肺癌可能。
所幸隨著醫療科技發展,越來越多標靶藥物問世,成為一個聰明的患者,才能跟醫生一起力抗肺癌。
我們今天特別邀請到了馬偕紀念醫院胸腔內科資深主治醫師 蘇健醫師,為我們關鍵剖析聰明治療肺癌的方法。以前,肺癌末期度過五年的機率只有4%,其實現在的存活率已經越來越高了。
謝謝你我很努力做節目,如果你聽完這一集喜歡的話,如果你又是Apple的手機,請給我五顆星喔,感激不盡!
(圖:一個多月前拍的⋯哈哈看照片就知道,雖然關在家裡還是大吃大喝,我瘦很多⋯)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Podcast⋯⋯凡事必有道理,瞎著來必失財💪💪💪
✔️Apple:https://reurl.cc/Ld2d67
✔️Google:https://reurl.cc/avz9a3
✔️Kk box:https://reurl.cc/GdaDjp
醫療科技發展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評價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台南跟高雄市兩席立委補選、這個星期六就要投票,民進黨中常會今天特地移師到台南、喊出兩席全勝的目標。而台南市兩黨的候選人--許添財和陳淑慧、今天都積極向選民拉票,但是因為到目前為止、選情並不熱絡,地方預測投票率可能不會太高。
喊出兩席全勝、重返執政,民進黨中常會移師台南舉行,為了三月五號台南、高雄兩席立委補選,這場被民進黨視為重返執政的前哨戰,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更展現出兩席全勝的十足信心。民進黨中常會南下召開,台南市長賴清德和台南市議會民進黨團全程參與,不過選情冷清,立委候選人許添財感到憂心。
同樣呼籲選民要踴躍出來投票,國民黨候選人陳淑慧下午持續掃街拜票,對於這場立委補選,提出要整合府城文化、觀光、醫療、科技發展的政見,還要讓台南的農業朝向精緻化發展。陳淑慧說自己不攻擊對手,也不覺得這場選戰是藍綠對決。
距離三月五號的立委補選,只剩下不到三天,兩黨在最後衝刺階段,藍綠天王也相繼南下站台輔選,民進黨要全力留住這兩席,國民黨則是力圖扭轉情勢。
"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LHPLmZY44k/hqdefault.jpg)
醫療科技發展 在 蕭美琴立委辦公室 Youtube 的評價
▶經歷元旦風波,希望台美關係不要受影響。有關華府代表處、智庫今年度新聘僱的公關公司,基於監督之用,本席要求外交部提供公司清單以及其擬定工作計畫與目標、該公司獲聘客觀的衡量標準。
▶美國基於安全理由暫時關閉沙烏地阿拉伯大使館,我國在當地也有使館,雖然台灣國際威脅指數不比歐美日韓,還是請外交部務必注意國人安危。
部長:與駐外館人員、國人、台商、國際援助NGO團體等都有聯繫的機制。
▶就我國參與國際合作組織議題,除了目前已加入的WTO、APEC,近來外交部多著力於UNFCCC、ICAO,但本席認為外交部在尋求加入上述團體之餘也應考量其他領域包含人道救援的組織。台灣人的愛心是國際有目共睹的。UNOC、HA等、或聯合國周邊會議及活動,外交部也應試圖融入,達到OECD人道救援的標準,洗刷早期台灣援助的汙名。歐巴馬曾說台灣的國際參與在尊嚴與尊重的前提下發展,因此我們國際援助如何與與國際接軌便是重要課題,可惜本次書面報告並沒有看到外交部在此方面的企圖心。
部長:伊波拉防疫有與OCA,以及聯合國有一些聯繫,且與美方CDC Centeru也有具體合作。
▶有外國官員說我國提供的防疫裝備因不符國際規格所以部分被退貨,本席認為以台灣的醫療科技發展,台製裝備應是品質的,部長要不要回應這項傳言?
部長:沒有發生的事,我方日前還透過美方捐贈第二批裝備至拉丁美洲國家,共是十二萬五千美元PPE,所有設備都先與國際專家討論協商後才捐贈,外交部會提供資料給委員參考。
▶另外,本席也聽聞國際官員對我方表示在菲律賓海燕颱風發生時,我國海軍軍艦第一時間便送物資援救,國際雖肯定我方愛心,但我方援助範圍、項目卻不符當地需求,使得我方好意無法被輸送。因當時菲國最迫切需要的是基礎建設的修復、以及指揮系統的建置,而這些都剛好等同平時我國軍演練內容,因此本席認為我國應先做好跨部會跨機關的合作,國外援助才能對症下藥,國人愛心才不會被打折扣;此外也能凸顯我方國防實力,及國際合作的能耐。
▶加入TPP是朝野共同期待,在國內法規尚未調整前,國人希望有政府能更透明,事前與民眾充分溝通。外交部負責處理對外事務,應致力讓國際看得出我國積極作為,尤其是政府整合國內不同意見的決心,不要重蹈服貿黑箱作業覆轍。
目前政府從不就清單內容與國會議員溝通,有些項目在國內會引發爭議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期待溝通的機制建構。
部長:與經濟部協調配合。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N6NXHLQnAw/hqdefault.jpg)
醫療科技發展 在 通識-公共衛生醫療科技發展引發的爭議 - YouTube 的八卦
筆記: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6LLjhoF7IXA2a8G_mCFMDih6olNfMPp3?usp=sharing如有錯漏之處,請勿吝指正.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