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莉莎莎踩到線
2021.2.12
0.
我想記錄一下這件事情發生的時間 2021年2月12日,大年初一。這是台灣網路媒體一個非常重大的事件。這篇文長,會從自媒體的話語權,網路媒體識讀等角度來討論這件事情。
在這之前,我想先聊聊事情的發生。
大年初一晚上,有個朋友丟了我一個訊息,說他看到愛莉莎莎針對蒼藍鴿回應。他看完之後,整個被圈粉。然後附上了一個連結給我。
因為長期愛莉莎莎這個頻道都在我的觀察名單中,第一個反應是,他終於要對「肝膽排石法」道歉了嗎?看看他怎麼說吧。沒想到一打開,影片完全是另一個走向,走到一個很奇怪的地方。那時候,影片才上架沒多久,影片下方的留言幾乎都是挺愛莉莎莎的粉絲。
我在訊息裡面,回應朋友說。這支影片我完全不行,尤其是講到學術論文的那一段,基本上是在騙沒有看過學術期刊的人。然後我得到的回答是:
「真假 我被圈粉 你超失望喔」
就因為這句話,我整個覺得事情大事不妙。我在自己的臉書上簡單聊了一下這件事情,然後就開始做功課了。原本以為大年初四才要開始上班,沒想到網路社群的發達,應該不少人都跟我一樣,初一提早開工。
詳細的事情發生經過我想大家都已經知道了,我這邊僅作重點摘要。
i. 愛莉莎莎在2020年11月拍攝了一隻關於「肝膽排石法」的影片
ii. 專門討論醫學的 Youtuber 蒼藍鴿,針對這這支影片以「騙局破解」為標,討論其中的錯誤資訊。
iii. 愛莉莎莎在 2021年2月12日,發佈一支影片,以「不忍了」為標,回應蒼藍哥的指責。
iv. 2月14日晚上11:30,愛莉莎莎發佈了影片正式道歉。
這件事情應該還沒結束,還有後續。
接下來,我想針對幾件事情,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首先我先聊一下愛莉莎莎和蒼藍鴿這兩位創作者。
1.
先講愛莉莎莎的部分
我一直以來,都會看愛莉莎莎的影片。風格很輕鬆,他也很有才,很會帶話題,人設也有趣。尤其是自從我在台大兼任助理教授教媒體創作課程後,開始規劃幾個小型的研究計畫,有一批 Youtuber 和 部落格 被我列入固定觀察的名單,她的頻道就在其中。
在我的筆記中,他是一個自詡為名校畢業生,海外生活過的知識網紅,早期分享一些韓國的主題,後來什麼都拍。其中的代表作有兩類,以炫富和較少人討論的話題為主。影片節奏掌握得很好,標題與議題操作也很有想法。
這邊我想小岔題講一下「炫富」這件事情,在 Youtuber 最近幾年的生態中,有一類的影片被社群稱作「炫富」影片。但其實這些 Youtuber 們不見得那麼的富有,而是去體驗一個有錢人的生活,也因此我認為比較合適的用詞應該是「裝闊」影片。
回歸正題。
愛莉莎莎在這次事件中所拍攝的第一部影片,以體驗的形式帶入「肝膽排石法」,引用的是一本名為「神奇的肝膽排石法」書籍,介紹體驗過程及心得。這部影片發布的當下我就看了,坦白說,我對這個療法一點概念也沒有。而以愛莉莎莎的人設來說,我對於他提供的資訊正確度本來就沒有太多的期待,也因此看完這部影片,就關掉看下一部了。
因為過去做了很多年網路媒體研究,也在網路媒體識讀下過不少工夫,因此比一般民眾有概念。假設我真的被影片打動,而想嘗試的話,應該會做的是:先看一下這本書的來源;買來看看;打電話給我熟識的醫生朋友問一下。然後才會決定是否要嘗試這件事情。不過很顯然的,大部分的民眾可能沒有這麼的謹慎。
一個多月後,這部影片被蒼藍鴿以影片回覆指正。本來我以為他會在之後道歉。畢竟之前的原住民事件,他也道歉了兩次。以他的影片人設中,道歉這件事情應該不是個什麼大問題。過往常常操作爭議性影片的他,應該也很能承受網友的批評。
但在蒼藍鴿影片發布後的一個多月間,陸陸續續都有影片發布,其中也有一些是業配影片。許多所謂的黑粉在他的各部影片下不斷的留言請他道歉,都沒有得到回應。然而在 2月12日,他正式回覆了這支影片。沒有道歉,而是反擊了蒼藍鴿的糾正。
詳細影片大家可以去網路上找來看,我簡單節錄這部影片如下:
i. 不會下架之前的影片
ii. 前部影片在上架前已經在 Google上做足功課
iii. 所引用的書籍,得到了許多商業界的名人背書
iv. 蒼藍鴿反擊時所引用的文章是 Lancet 裡面的 correspondence 文,這類文沒有經過正規的論文審核程序,是各說各話,表達自己意見的論壇。
v. 引用該期刊文章的Abstract 做了簡單介紹(但其中的翻譯跟解讀與原文有所落差)
vi. 回應「斷食」這件事情並非蒼藍鴿的解讀
vii. 檢討自己沒有在當時沒有加註足夠的標語
viii. 提出蒼藍鴿未經同意大量引用他的影片,且有妨礙名譽之嫌。
我看到這支影片的反應是「相當驚訝」。
一來,愛莉莎莎沒有想到道歉,而且相當的理直氣壯。二來,我朋友居然受到這支影片感動,而且被圈粉。我馬上去看了底下的留言,當下居然大多數都是支持愛莉莎莎,轉而批評蒼藍鴿。
不過第二天早上重新再看部影片時,整個風向已轉,醫界的人大批湧入批評。
我認為,這部影片後面應該是有人在下指導棋,但即便如此,依舊踩到了非常多不該踩的線。其中我自己最驚訝的是,他對於學術期刊的認知相當簡化。我當下的反應是,他怎麼會故意對他的粉絲扭曲,以取得同情呢?不過我後來覺得比較大的可能是,他沒有讓真正了解學術期刊的人協助他看過這篇論文。至於是哪一個,我沒有跟本人對話過,目前不可考。
這件事情有很多部分可以談,待會我會在後面分段說。我先談蒼藍鴿。
2.
談談蒼藍鴿
在今年元旦,蒼蘭鴿發布影片「破解」愛莉莎莎對於肝膽排石法的影片前,我僅有偶然的幾次看到他的影片。但是在這部影片發布後,在我沒有訂閱他的頻道的情況下, Youtube 自動推播了這部影片給我,我看到標題聳動,再加上回想起之前看過愛莉莎莎的那隻影片,就點下去看了。
因為我之前沒有把他的影片加入觀察名單中,也還沒有完整掃描過他的影片做研究筆記,所以沒有簡述可以分享。這邊僅以他這支影片給我的印象描述。
蒼蘭鴿回應愛莉莎莎的影片中,模仿了去年 Uncle Roger 的作品風格,帶點嘲諷風格回應了愛莉莎莎的影片。我快速的瀏覽一下他的其他影片,並非每一部影片的戲謔感都這麼強。在這邊我無法判斷是因為「愛莉莎莎的這部影片對於醫界殺傷力過大」,還是因為「對方是愛莉莎莎」因此才有特別的規格,抑或是剛好「Uncle Roger 給他靈感」所以才規劃的特別節目。還沒跟本人對話過,目前也是不可考。
不過雖然是一個比較帶有嘲諷的影片,他仍然在片中給了愛莉莎莎一個台階下,指出愛莉莎莎也是受害者,在不知情中推薦了這本書罷了。我自己覺得挺遺憾的是,愛莉莎莎沒有接到這顆球,讓他掉地上了。
我花了點時間,把他過去的影片稍微地掃過一次。他過去幾年影片拍了許多系列,風格跟器材軍備也有升級過幾次。以一個專門做醫學知識的 Youtuber 來說,非常地敢嘗試。在這麼硬的主題當中,要能夠擴散不太容易,除了他的個人風格之外,我相信他在也下了不少功夫做調整,在追求知識正確和追逐流量中找到平衡,相當不簡單。
詳細的觀察目前因為我對這頻道認識的有限,先停在這。
在這次的事件中,很多人提到說他是不是要蹭愛莉莎莎的流量,還是他僅是單純的因為事情重大而回應,這一點我不得而知。但我想稍微講一下蹭流量這件事情。要做社群,製作 Youtube 影片,要相當程度的了解演算法。即便不是用相當科學的方式去分析,也會在影片一部部創作的過程中學習。針對時下的主題做觀點分析和回應,本來就是一個創作者會做的事情。我知道很多人會對於「大量的惡意蹭流量」感到反感,但我認為對於單純的「蹭流量」這件事,不需要太負面判斷。
聊完這兩個創作者後,我想討論幾個這次的關鍵爭議,及背後所代表的意義。
3.
學術期刊與Youtube自媒體的話語霸權
在 2月13日晚上,Clubhouse 平台上有一個聊天室,針對這件事情討論。討論中,愛莉莎莎也在其中加入。詳細的內容可以參考 白袍恐懼症 的粉專,裡面有節錄。這個聊天室的標題,其中用了幾個有趣的字眼,叫做「誰能擁有話語霸權」。我覺得韻味很深,所以把它拿來當作這一個子題的小標。
在整個事件裡面,其實很少人在討論學術期刊跟 Youtube自媒體的關係,頂多只有在討論愛莉莎莎不懂醫學,不懂學術。但我認為,這次愛莉莎莎踩過界的導火線,就在這個地方。否則如果接下蒼藍鴿給他的球下莊,不拍第二部影片,這件事情就落幕了。即便是介紹的肝膽排石法有很大的問題,也不會有今天這個局面,也就是所謂的「炎上」。
先講 Youtube 的機制。
Youtube 是一個商業平台,上面所運轉的機制,是一套演算法。這個演算法大致上會去符合一個目的 — Google 的商業利益。在這樣的商業利益為前提之下,即便他沒有也無法公開演算法細節,但「討好閱聽人」這件事情,已經是普遍大家的認知。
既然決定 Youtube 上面話語權的關鍵是「閱聽人」,那麼製作觀眾想要看的主題就成了重要關鍵。雖然說人人能上傳影片,但是要能夠曝光到觀眾面前,是完全另外一回事。加上 Youtube 的平台特性,大多數能上發燒的影片,除了某些特定時期外,還是以娛樂為大宗。
但是學術期刊就完全不一樣了。
學術期刊的刊登模式,在於 Peer Review,所謂的同儕審查。主要原因是投稿期刊的人大多數都已經有博士學位,而被邀請去審查期刊的人大多也是博士。而「得到審查者的青睞」是發語權的關鍵。當然這其中也是有些操作,像是刻意去引用可能的審查者的文獻等。但這不在這次的討論範圍。
真正在競爭的,是每一個期刊之間的公信度,在學術圈會用 Impact Factor (IF),一個影響力的指標來計算。雖然後來也有一些新的指標像是SJR等,不過 IF 值還是相對通用的用語。這個指標跟 Google 早期設計的演算法 Page Rank 不太一樣,但是有類似之處。基本上的核心概念,就是文章被引用的廣泛度。
這兩個曝光機制的規則,完全不一樣,甚至可說是在光譜的兩端。百萬 Youtuber 所做的主題,即便不是人人都喜歡,但是基本上都有一個特質,大眾。題目可以很分眾,不見得人人愛,但是大部分的觀眾都能看得懂。而學術期刊呢,講求的是對這世界的研究貢獻。如果是 Nature, Science 這樣的期刊,選題較廣一點,不同領域的研究者有興趣還有機會看。但是各個領域的專業期刊,跨領域的人除非研究需要,否則固定閱覽的機會不高。
一個在 Youtube 圈子裡面有影響力,有高度發語權的人,去討論一個學術期刊,就像我剛才所提的,一個光譜的兩端。不是簡單地踩到線而已,而是踩過了非常遠的界線。
我不知道愛莉莎莎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勇氣做這件事情。但依照他在第二部影片中義正嚴辭的討論方式,我傾向他應該是真的不懂,誤會了學術期刊和商業雜誌的區別,不了解商業書籍跟學術期刊之間的距離,甚至不知道 Google 和 Google Scholar 所能尋找到的資料有什麼不同。
因為這個差異之大,所以兩個圈子的交集非常有限。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在前一節提到,蒼藍鴿能夠把學術領域艱深的東西,帶到一般大眾面前,是值得讚許的能力。但即便如此,在 Youtube 裡面的硬知識仍然無法獲得大量的流量,這被 Youtube 平台的觀眾特性所限。
4.
兩個專業的互相挑戰
在 2月14日下午,一場由林氏璧在 Clubhouse 的討論中,我聽到一句很有意思的話,隨手把他抄了下來。很抱歉我沒抄到是誰的發言。大致的意思是
「民眾需要得到相對的知識,需要等價交換的。」
他在闡述這件事情的時候,是以醫學知識來討論。不過我的看法是,在 Youtube 上面持續長久獲得流量的知識,其實也是需要等價交換的。
我其實很意外的在這場 Clubhouse 的討論中,聽到了很多醫生對於「正確的醫學知識無法在網路中傳播」的討論,然後衍伸了相當多衛教的問題。的確,這個問題也困擾我很久。你去 Google 一下肝膽排石法,扣除因為這次事件衝到前面的新聞外,看看能看到什麼醫學的見解。
基本上沒有。如果有,估計也是在很後面,一般民眾找不到。這個詞的基本上完全被體驗文攻下,一直到這次爭議為止。而在 Youtube 上面也是相當類似的狀況。
在這樣子的前提下,其實不難理解愛莉莎莎所說的「其實他也做了功課」是什麼意思。他真的有做功課,但僅限在 Google 上面的非醫學觀點知識。對他來說,如果沒有與專業醫師溝通的情況下,Google 可能已經是他能想到的最好方法了。
這一節的標題,我寫下「兩個專業的互相挑戰」,意思就是這個。當我們在批評愛莉莎莎高估自己的能力,僅用 Google 就做完功課的同時。其實我也在反思自己,為什麼科普的知識,我們沒有用各種 SEO 的攻略,鋪天蓋地的用數位行銷攻佔所有的關鍵字,讓民眾不會搜尋到錯誤答案呢?
我在這場 Clubhouse 的討論中,聽到很多醫生提到,他們的工作是醫生,做衛教是有興趣才做的。這一點我相當同意,的確很多在做 Youtube 或是做部落格的人,都是在工作之外的製作。很多行業的創作者,都不是全職投入的。
其實我對這個事情並不悲觀。
在這次「愛莉莎莎踩過線」的事件中,我相信所有的網路創作者,都會得到相當大的謹惕。這並不代表過去沒有人踩過線,但可能過去踩線的人「網路聲量沒有那麼大」或是「踩的線沒有這麼誇張」。
相對的,醫界的人也吹起了哨子。當整個醫界都開始重視這件事情之後,投入自媒體的醫師,或是開始做內容行銷的醫院診所,應該也會越來越多。我比較樂觀的期待,明年的大年初一,網路上的醫學正確知識能見度會越來越高。
接下來,我想開個子題,更深入討論這件事情。
5.
網路媒體識讀及數位行銷
愛莉莎莎所踩到的誤區,除了前面所提到的導火線「挑戰學術期刊」讓這次事件拉到高點之外。其實還有很多大眾平時會犯下的錯誤他也犯了。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前一個子題所提到的 Google。
我們必須得面對一件事情,就是對很多人來說,Google 和 Wikipedia ,的確是取得資訊的重要來源。即便是我平常找資料,也不會動不動就用 Google Scholar 查詢期刊。但我能夠盡量不讓自己踩到誤區的方式,也僅能靠我平常的媒體識讀訓練,和對網路知識充滿懷疑的高度警戒。
什麼網站,什麼內容,會被 Google 優先排在前面?在演算法的設計中,有一些指標去判斷這個搜尋引擎對於網站的信任。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個指標也逐漸在改變。但是即便如此,Google 仍然在放了相當大的權重在這上面。我舉個個人的經驗。每次我在搜尋跟狗有關的知識時,「每日頭條」幾乎都會在搜尋結果的前幾頁。這件事情讓我非常頭痛,但也沒辦法,這就是這套演算法的機制。
當然,演算法的機制並不是單純的看網站的信任度,其他還有很多過去使用者對該文章的互動所產生的數據指標。這邊我先點到為止,以後有機會再專門針對這件事情討論。
但如果我們去換位思考一般民眾使用 Google 的習慣,應該很多在教相關領域的老師都會搖搖頭。但比起 Google 到的答案就通盤相信,我覺得已經比盡信從 LINE 群組得到的訊息好很多了。
我無法想到根本的解決方案,這是一個長期的教育扎根才能改善的議題。或許在 108 課綱之後,如果有越來越多高中開始跟學生談「網路媒體識讀」的議題,能夠讓大眾對於「找資料」這件事情有更高的警備心。
另外一個解決這件事情的方法,可能也得從你我開始做起。「每日頭條」之所以能夠攻佔那麼多關鍵字的首頁,跟他全面的在 SEO 上面佈局有關。現在整個 Google SEO 戰場非常激烈,幾乎你能夠看到的,能賺錢的大領域,都在上演 Google 首頁搶奪戰。如果我們想要抨擊這些網路謠言,最好的方法不是在 LINE 群裡面跟朋友抱怨,而是好好的寫一篇文章迎面他。
並不是說寫篇文章迎面對擊錯誤資訊,就一定有用,這後面還伴隨著從關鍵字優化之類的 SEO 知識,數位行銷的技巧等等。我不是很確定到底整個醫界誰該做這件事情,會有最大效益。畢竟要花時間做這些事,後面還是得有一定的商業模型來做誘因支撐,否則熱情很快就沒了。我能想到的可能性是,大型醫院的部落格及網站優化,又或者是私人診所的內容行銷。是否有可能因為商業競爭,向其他產業一樣運用行銷策略在網路上增加曝光度呢?
6.
醫病關係與信任感的建立
先說明一下,在這個子題裡面,我較難做深入的討論。這邊提出來的觀點,希望醫生朋友們也可以幫忙思考一下。
我很意外的在這次事件中,聽到很多人討論醫病關係的問題。大致的概念是這樣。
醫生認為:「生病應該要去看醫生而不是 Google。」
民眾認為:「看完醫生之後還不是要去 Google。」
我本來沒有深思這個問題。但在幾場討論中,我不斷的聽到一般民眾對這件事情的抱怨,而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
先講我自己吧。我自認為自己是個什麼都想找專家問的人了,但我仔細思考後才意識到,我人生中的許多病痛,都是在 Google 上面找了又找。原因很簡單,在醫院的經驗很差,幾乎都是被醫生「打發」走的。
很多人提到,這個部分跟台灣的醫療環境有關。醫生一個下午要看幾十個病人,每個人能被分到幾分鐘?有人提到美國的醫院能夠看比較久,這問題不存在。不過以我在美國看醫生的經驗來說,因為實在太貴了,除非是什麼非得去看不可的病,否則我也是 Google。
我想談一下信任這件事情。
信任感的建立,是所有關係的基礎。為什麼網路創作者的業配有影響力,其實也是建立在觀眾與創作者間的信任基礎上。去醫院聽醫生的話,還是看愛莉莎莎的影片,抑或是讀一本有商業名人作序的書,你會選哪一個?
就理智來說,我應該會選擇去醫院聽醫生的話。但是說坦白話,以我在台灣看醫生的經驗,實在沒有碰到幾個讓我能花時間跟他建立信任關係的醫生。
信任這件事情兩面刃。對於網路創作者來說,獲得讀者的信任,會有更深的業務合作機會。但是,也同時意味著,你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更重。因為他們會相信你。但要如何讓民眾更相信醫生,而不去聽信偏方,這可能不僅是醫界,而是所有想做科普的人都得想的問題。
這邊有一個小延伸,是我無法討論的題目。很多醫生提到,因為他們的醫師身份,所以說話都要非常的注重遣詞用字,風險和副作用都要講的很清楚。但是網路上的很多言論都會誇大,而且只要他沒有賣產品,就沒有違法。這部分我實在無法深度討論,只能交給法律專家來。
7.
自媒體的困境
最後我想聊聊自媒體的困境。這個子題跟這次的事件關係較小,但我想提供給對自媒體產業不太熟悉的人有多一點資訊可以思考。
過去幾年,有資源的傳統媒體還沒有重視網路平台。網路上的獨立創作者,一個一個出現。然而幾年過去了,現在創作者所要面臨的,已經不是彼此的競爭,還必須要面對各種傳統媒體品牌排山倒海的進入。
這個部分,很多 Youtuber 都有聊過。前一陣子 Joeman 也分享了他對於這個子題的看法。
不過我想講的重點是,很多人以為 Youtuber 很賺錢,自媒體很風光很自由。但其實,自媒體是一個走在時代前端的新創產業。他很新,不傳統,營運模式還在測,PMF還在找,而且受制於平台演算法不斷的改變,充滿了不確定感。
台灣有所謂 Youtuber 這個職業還不到十年。而且即便是 Youtuber,每個人的營運模式可能都完全不一樣。有的是一人公司,有的自己開公司,有的有經紀公司,有人自己剪片,有人外包。
以創作的題目來說,由於受限於演算法的要求,每週得出一部影片,最好是兩部。創作一兩部大作不難,但在這樣大量消耗的情況下,一年要產出近百部作品,絕對不是一件容易事。更何況是兩年,三年呢?
再加上演算法的殘酷,可能第一年你想要先衝訂閱,努力拼到五十萬。結果第二年演算法改了,訂閱數不重要了,好吧,再想想別的目標。
我的看法是,未來全職的網路創作者會越來越少,要養團隊,有其他產品,或是將創作轉為副業的情形會越來越多。沒有所謂的一個題目可以做五年十年,不只是愛莉莎莎,你會看到各個創作者都在不斷的調整頻道走向,加入子題,甚至是換題目做。
8.
小結一下
我不太想用什麼兩邊各打五十大板來做結論。因為這件事情就不是這樣。當我看到愛莉莎莎第二部影片出現的時候,就知道事情不妙了。不管怎樣,都是錯得離譜。但以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跟鄉民一起撻伐其實沒有什麼意思。所以我決定花一個晚上的時間,記錄一下這次發生的事情。希望愛莉莎莎以及其他創作者能多了解這件事情所造成的影響。
另外,我非常高興這次能在 2月14日參與了由林氏璧所開的 Clubhouse 討論群,能夠聽到很多醫師和一般民眾的討論,讓我能反思這次事件。高密度的聽到許多醫生的意見不太容易,但我覺得最難能可貴的,是大量聽到一般民眾的想法。我不敢說這是個嚴謹的田野調查,在討論中我也沒有錄音,僅在我覺得聽到有趣的觀點時,簡單做下筆記而已。但這些理性的討論,讓我能在一天內聽到那麼多的意見,對我的大腦來說,是場很激烈的運動。
這是我對愛莉莎莎踩到線的看法,這樣的事情,我相信大家都是不願意看到的。但事情發生之後,所帶出來的問題,希望能提供給大家一點思考的方向。
《#愛莉莎莎踩到線》
註:非常感謝大家能讀完我的這篇研究筆記。如果當事人有機會能看到這篇文章,裡面若有什麼解讀錯誤的部分或是想跟我分享更多你的心路歷程,歡迎私訊跟我聯絡,我會非常高興。這件事情已經發生,很多傷害已經無法彌補。但以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我希望這件事情能給社會帶來一些正面的反思。
醫療器材教育訓練 在 林俊逸 Sean Facebook 八卦
文長且有些罵人的文字,慎入。
照片是本屆世大運中,羽球八進四的賽程表,一天下來,羽球五個分組-男女單、男女雙、混雙,中華隊全部打進準決賽,甚至有自己人對打的情形發生,而第二天的決賽裡,除了男雙摘銅(雙李真的非常有未來),另外四點全部奪金,當天我在現場,感動莫名。
而有許多獎牌到手後,我們很驚訝的發現,原來這個項目我們可以拿牌!然後酸民會說,因為其他高手沒來...酸屁啊,這麼會講怎麼沒看到你去比了什麼項目?不然至少我們來打場羽球看看,敢不敢?
原本官方預期中華隊拿下12還是13金,最後給你double的金牌,接下來就開始有太多不要臉的人出來說,這次表現好,我也有功勞。
對,就是你,我在說你,不-要-臉。
每天陪伴選手練球的,站在第一線的家人、教練、防護員、醫療團隊、隊友、照顧選手食衣住行的工作人員...等人,你們是真的勞苦功高,但是其他「官員」,請你把「我也有功勞」這種話給吞回去,因為那不叫「你的功勞」,那叫做「你的本份」!
這些年來,我開始慢慢接觸了國內各界的運動國手,也從他們口中得知,各大體育協會的無奈,與無恥。無奈的是,有些專項運動的所大謂協會,一張辦公桌就是辦公室,二三個人就要包辦選手比賽大大小小食衣住行吃喝拉撒的事(其中也不是每個人都有在做事),人力完全不足,而且也缺乏專業性,而無恥的幾個協會最令人作嘔的,是選手只要不合協會的意,他們就禁你賽,國內賽禁,世界賽不讓你報名,要不合他意並不難,服裝不合規定(因為有官方贊助,協會和廠商有簽約,再大件的球衣和再小雙的球鞋你也得穿)就罰,每年沒有進貢足夠的國內賽報名費(多半的比賽都在耗損選手的能量)也不行,但這些選手大多不講,因為他們不敢講,講了怕被禁賽。
再來,你們知道在國家隊參加陪訓,幾乎是無薪嗎?許多從小接觸體育的運動員,生活圈就只侷限在體育圈,他們的生活裡只有這些運動專項,這是台灣教育的一大敗筆,所以有許多的選手就「相信」了,國家培訓你,就是給你機會,這機會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有,所以國家對你有天大的恩情,沒跟你收訓練費就不錯了(還真的有些項目,要跟你收訓練費),你要珍惜,更要感謝!
即使,他們沒有收入。
首先,我們能不能搞懂一件事:
這些運動員沒有欠你什麼。
拿牌便罷,但比賽失常他們比你更懊惱,抗壓性不足是他們沒有機會參與國際賽事累積經驗,你該怪罪的,是這整個封閉又黑暗的、充滿政治考量與鬥爭的運動體系,他們才欠選手、欠我們,太多太多。
而許多所謂體育協會,不過就是奸商在「玩」體育,他們非但沒有幫助選手,反而是在壟斷運動發展,把餅做小且能撈就撈,壓榨選手後還吃乾抹淨,進而扯選手後腿,所以才有器材沒帶選手沒得比的情況發生,而該協會竟表示:我們也被耍了。
而這些協會改組換人,只換了更貪婪的人來當頭,那還換個屁啊。
一篇文章裡屁過來屁過去,因為我知道這些鬼事已久,今天不敢指名道姓的說哪個協會哪個理事長在搞鬼,是因為我真怕害了這些選手朋友,畢竟現役的選手,仍在這些邪教...哦不,是協會的「控管」之下。
休言我莫生氣,因為這事全世界都該氣。
然而太多太多狗屁倒灶的鬼話連篇,農曆七月卻最是應景。
在世大運幾星期的激情過後,我們真的該給這些運動員更多的支持,讓這些運動員知道,我們是他們最堅強的後盾,當他們有委屈、有不公義的事情發生,都可以講出來,別怕。
而要成為他們的後盾其實並不太難,我們只需要監督政府,也去公評這些體育協會,別浪費了這次世大運燃起的熱情,胸中那把火千萬別熄得太快,體育是這些運動員的專業,激情過後,他們的未來在哪裡?一年後,你還會記得幾個運動員的名字?
台灣運動員,得牌與否,都該為自己感到驕傲,加油吧!
醫療器材教育訓練 在 林俊逸 Sean Facebook 八卦
文長且有些罵人的文字,慎入。
照片是本屆世大運中,羽球八進四的賽程表,一天下來,羽球五個分組-男女單、男女雙、混雙,中華隊全部打進準決賽,甚至有自己人對打的情形發生,而第二天的決賽裡,除了男雙摘銅(雙李真的非常有未來),另外四點全部奪金,當天我在現場,感動莫名。
而有許多獎牌到手後,我們很驚訝的發現,原來這個項目我們可以拿牌!然後酸民會說,因為其他高手沒來...酸屁啊,這麼會講怎麼沒看到你去比了什麼項目?不然至少我們來打場羽球看看,敢不敢?
原本官方預期中華隊拿下12還是13金,最後給你double的金牌,接下來就開始有太多不要臉的人出來說,這次表現好,我也有功勞。
對,就是你,我在說你,不-要-臉。
每天陪伴選手練球的,站在第一線的家人、教練、防護員、醫療團隊、隊友、照顧選手食衣住行的工作人員...等人,你們是真的勞苦功高,但是其他「官員」,請你把「我也有功勞」這種話給吞回去,因為那不叫「你的功勞」,那叫做「你的本份」!
這些年來,我開始慢慢接觸了國內各界的運動國手,也從他們口中得知,各大體育協會的無奈,與無恥。無奈的是,有些專項運動的所大謂協會,一張辦公桌就是辦公室,二三個人就要包辦選手比賽大大小小食衣住行吃喝拉撒的事(其中也不是每個人都有在做事),人力完全不足,而且也缺乏專業性,而無恥的幾個協會最令人作嘔的,是選手只要不合協會的意,他們就禁你賽,國內賽禁,世界賽不讓你報名,要不合他意並不難,服裝不合規定(因為有官方贊助,協會和廠商有簽約,再大件的球衣和再小雙的球鞋你也得穿)就罰,每年沒有進貢足夠的國內賽報名費(多半的比賽都在耗損選手的能量)也不行,但這些選手大多不講,因為他們不敢講,講了怕被禁賽。
再來,你們知道在國家隊參加陪訓,幾乎是無薪嗎?許多從小接觸體育的運動員,生活圈就只侷限在體育圈,他們的生活裡只有這些運動專項,這是台灣教育的一大敗筆,所以有許多的選手就「相信」了,國家培訓你,就是給你機會,這機會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有,所以國家對你有天大的恩情,沒跟你收訓練費就不錯了(還真的有些項目,要跟你收訓練費),你要珍惜,更要感謝!
即使,他們沒有收入。
首先,我們能不能搞懂一件事:
這些運動員沒有欠你什麼。
拿牌便罷,但比賽失常他們比你更懊惱,抗壓性不足是他們沒有機會參與國際賽事累積經驗,你該怪罪的,是這整個封閉又黑暗的、充滿政治考量與鬥爭的運動體系,他們才欠選手、欠我們,太多太多。
而許多所謂體育協會,不過就是奸商在「玩」體育,他們非但沒有幫助選手,反而是在壟斷運動發展,把餅做小且能撈就撈,壓榨選手後還吃乾抹淨,進而扯選手後腿,所以才有器材沒帶選手沒得比的情況發生,而該協會竟表示:我們也被耍了。
而這些協會改組換人,只換了更貪婪的人來當頭,那還換個屁啊。
一篇文章裡屁過來屁過去,因為我知道這些鬼事已久,今天不敢指名道姓的說哪個協會哪個理事長在搞鬼,是因為我真怕害了這些選手朋友,畢竟現役的選手,仍在這些邪教...哦不,是協會的「控管」之下。
休言我莫生氣,因為這事全世界都該氣。
然而太多太多狗屁倒灶的鬼話連篇,農曆七月卻最是應景。
在世大運幾星期的激情過後,我們真的該給這些運動員更多的支持,讓這些運動員知道,我們是他們最堅強的後盾,當他們有委屈、有不公義的事情發生,都可以講出來,別怕。
而要成為他們的後盾其實並不太難,我們只需要監督政府,也去公評這些體育協會,別浪費了這次世大運燃起的熱情,胸中那把火千萬別熄得太快,體育是這些運動員的專業,激情過後,他們的未來在哪裡?一年後,你還會記得幾個運動員的名字?
台灣運動員,得牌與否,都該為自己感到驕傲,加油吧!
醫療器材教育訓練 在 改善醫療器材查驗登記送件品質工作坊及臨床前技術審查教育訓練 的八卦

改善 醫療器材 查驗登記送件品質工作坊及臨床前技術審查 教育訓練. 1.6K views · Streamed 5 days ago ...more. 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Center for Drug ... ... <看更多>
醫療器材教育訓練 在 [新聞] AI 醫療應用時代來臨成大、亞大、長庚- 看板Stock 的八卦
原文標題:AI 醫療應用時代來臨 成大、亞大、長庚醫院取得器材軟體上市許可
※請勿刪減原文標題
原文連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2/7382032
※網址超過一行過長請用縮網址工具
發布時間:2023/08/20 16:10:08
※請以原文網頁/報紙之發布時間為準
記者署名:經濟日報 記者江睿智
※原文無記載者得留空
原文內容:
AI應用時代來臨,尤其在醫療應用將如雨後春筍般爆發,將帶動精準健康、精準醫療、精
準照護之加值應用。國科會表示,短短3年內已有亞洲大學、長庚醫院及成功大學3個團隊
發展之產品技術,通過衛福部食藥署查驗登記、取得醫療器材軟體(SaMD)上市許可,展
現台灣在醫療領域上令人矚目的智慧轉型趨勢。
國科會表示,成功大學說明其研發成果—「腹部肌群醫療影像分割軟體」(iMbody) ,
此軟體主要為估算病患肌少症狀作為治療預後評估,將率先應用於癌症治療輔助,目前已
有4件發明專利獲准,尚有布局台、美、歐、日、韓等的12件專利申請中。為了推動研發
成果的臨床應用與商品化,成大團隊透過跨部會協助以及計畫之整合輔導措施,從專利佈
局、臨床驗證、法規取證一一達成目標,更於今年3月成立了新創公司,6月取得 SaMD 上
市許可,未來將以智慧醫療器材(如SaMD)做為主要販售項目。
亞洲大學的研發成果—「心胸比估算系統」,可從胸部X光影像自動估算心胸比並提出警
示,作為末期腎病、冠心病等的疾病預後評估指標。已完成模型開發與驗證,並取得美國
與台灣衛生主管機關之 SaMD 上市許可,已授權長佳智能公司進行商業推廣。
長庚醫院的研發成果—「腕部舟狀骨骨折偵測軟體」,可偵測出臨床上不易探查、常被誤
診為腕扭傷的舟狀骨骨折,透過人工智能偵測軟體,可有效輔助臨床醫師進行判別,大幅
降低病患來回就醫所花費的時間及重複就醫次數,未來更可應用於遠距醫療的執行輔助。
除取得 SaMD 上市許可外,亦獲得國家新創獎肯定,並取得美國專利佈局海外市場。
為推動臺灣精準健康戰略產業發展,國科會於2020年啟動「臨床資料庫與AI之跨域開發及
加值應用計畫」,以臨床需求出發,利用人工智慧將現有醫療資料加值,開發智慧醫療器
材產品,透過跨部會(衛福部、經濟部、教育部)、產學研醫跨領域的團隊合作,短短3年
內已有亞洲大學、長庚醫院及成功大學3個團隊發展之產品技術,通過衛福部食藥署查驗
登記、取得醫療器材軟體(SaMD)上市許可。
行政院政委兼國科會主委吳政忠表示,這只是跨部會推動「臺灣精準健康戰略產業發展」
的一個開始。未來,國科會將運用此計畫的成功模式,擴大對智慧醫療科技研究與創新發
展的投入,繼續鼓勵學研界與產業界的合作,擴大台灣在全球精準健康領域的創新影響力
。相信透過尖端科技的加值,可以為醫療領域帶來巨大的改變,除提升醫療品質與效能、
造福國民之外,也為我國生醫產業發展開拓一條新的道路。
心得/評論:AI醫療應用時代來臨,科技結合醫療,能更精準的找出病因與判斷
產業界與學校合作,期盼能讓醫療再提升。
台灣的相關AI醫療股為哪些呢? 有機會走一波嗎?
※必需填寫滿30正體中文字,無意義者板規處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29.107.16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ock/M.1692540002.A.474.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