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的成份,竟會隨著母親的身體狀況,和孩子👶的需求改變!
☀早上的母乳中含有提神物質,🌙傍晚則含有鎮定催眠的物質,讓嬰兒逐漸養成正常規律的作息,乳汁也會因嬰兒性別有所差異。
哺乳的過程中,先是水分較多的前乳,替寶寶解渴,接著脂肪含量漸增,後乳是甜點,很濃郁且具飽足感(很像套餐吧)本片將揭開母乳的奧秘!
【神奇的母乳】公視+線上看~1/4➡➡https://www.ptsplus.tv/video/2-2011105-1-286
●與談來賓: 台中榮民總醫院教學部教師培育科主任 陳昭惠&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母乳庫/聯合醫院兒童醫學部主任 方麗容
「母乳」作為世上最古老的食物、科學家至今還無法製造出能與其媲美的嬰兒食品。近代的母乳研究指出,喝母乳的寶寶,比較不會有消化道疾病、腸道菌叢對小孩的免疫系統發展很重要、另外也比較不容易得氣喘或其他呼吸系統疾病。
#母乳對於早產兒的存活非常關鍵 最新實驗結果顯示,甚至連成人的疾病,也可能利用人乳來治療。母乳不只是孩子獲得成長所需的關鍵營養,也可能將帶來突破性的醫學進展。
#走訪德國最大母乳銀行
#哺乳觀點的改變 #社會機制
#腸道菌叢 #早產兒
#台灣也有母乳庫喔
#一定要看本集專家對談喔!!
#TheBreastMilkBoom
★ 了解更多 👉http://goo.gl/Vn3zyi
■ 公視主題之夜|首播週五22:00;重播週六凌晨 7:30
■ 公視三台|首播周日13:00;重播周一凌晨1:00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不過是具屍體:解剖、撞擊、挨子彈,暢銷書作家帶你解開屍體千奇百怪的用途」科普書介紹 專訪企劃:林進韋 內容簡介: 屍體才是推動醫學進展的最大功臣! 「是的,他生前是好人,我當然不想挖出他的屍體……但只要想到如果有二十個人可以因此獲益,那就值得了。」by不具名的醫學...
醫學進展 在 獨立評論在天下 Facebook 八卦
由中國向外傳播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來勢洶洶,已經在全球各地造成輕重不等的疫情與民眾恐慌。台灣身處風暴圈中,防疫焦慮也時時刻刻挑撥著人們的神經。
在令人眼花撩亂的疫情新聞、防疫資訊及政策論述中,該如何安定身心?獨立評論精選一系列來自各界專業人士的評論文章,由病毒起源、防疫政策、自我照護、醫學進展及未來展望幾個方向,提供您最精實的閱讀資料。期望在這場防疫之戰中,台灣能夠穩紮穩打,度過危機:http://bit.ly/2T4P1Ha
醫學進展 在 東森新聞 Facebook 八卦
換命法則真實上演?俄男挑戰換頭手術
#雙編:全球首例!好期待!難道…人類有機會能戰勝死亡的命運嗎?
#請分享 #科技新知 #醫學進展 #人類創舉
還記得班•金斯利飾演的《換命法則》嗎?故事描述未來的科技擁有能透過將意識轉移至新軀體的新技術,進而達到「永生」,現在類似的科技出現了?!今年二月,義大利外科醫師卡納維羅(Sergio Canavero)曾宣布,將在兩年內進行換頭手術,如今,有名30歲的俄國男子將成為史上第一人接受頭部移植的病患。
許多全球研究人員多表示懷疑,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醫學倫理主任卡普蘭(Arthur Caplan)直呼卡納維羅是「瘋子」。卡普蘭醫師認為,需要更多的動物實驗,才能確保人類適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神經外科臨床教授哈利(Harry Goldsmith)也表示,這項計畫太誇張了,強調手術有太多問題,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換命法則 #戰勝死亡 #命運 #科技 #全球首例 本·金斯利 技術 人类发展
醫學進展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不過是具屍體:解剖、撞擊、挨子彈,暢銷書作家帶你解開屍體千奇百怪的用途」科普書介紹
專訪企劃:林進韋
內容簡介:
屍體才是推動醫學進展的最大功臣!
「是的,他生前是好人,我當然不想挖出他的屍體……但只要想到如果有二十個人可以因此獲益,那就值得了。」by不具名的醫學院學生
㊙ 古代醫學院缺乏大體老師,於是把死刑犯的屍體拿來解剖?
㊙ 南北戰爭時為了瞻仰戰死勇士的遺容,開啟了防腐處理的先河?
㊙ 汽車製造商能做出「因為看見,所以全面」的安全設備,是靠屍體去做防撞測試?
㊙ 當飛機落海打撈不到黑盒子,是屍塊告訴鑑識人員墜機的祕密?
㊙ 子彈的射擊效能提高,是因為科學家以屍體來做試驗改良?
㊙ 透過反覆將屍體釘上十字架,世人終於解開耶穌的秘密?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瑪莉.羅區,繼《一起搞吧!科學與性的奇異交配》後,再度冒著被質疑「腦袋壞了」的風險,帶領讀者展開一場死亡之旅。
為了一探屍體在死前與死後的作用,羅區前往南方大學醫學中心解剖室、田納西大學人類學研究中心、韋恩州立大學衝擊研究所等,看屍體的各部位如何被「有效應用」。做為一位喜愛四處獵奇的「古怪」記者,羅區認為屍體不只是屍體,它能成就不朽的科學成就。
除了推動科學進展,瑪莉‧羅區也在書中大談我們所不知道的死後世界:
◆ 心臟在切斷血源後,還可以跳動1-2分鐘
◆ 靈魂的重量,不偏不倚是28公克
◆ 人的頭顱跌下斷頭臺後,還能維持10秒的意識
◆ 蜜餞人體及木乃伊,在16世紀被當成良藥
◆ 將屍體製成有機肥料比火葬來得環保
趁著心臟還在跳動,靈魂尚未離開軀竅,瑪莉.羅曲告訴我們應該秉持開放的態度,自行決定死後的旅程:成為美妙浪漫的花園肥料,流進水裡被鄰居喝下肚,前進哈佛做個罐中腦,或是在教學陳列架赤身裸體搔首弄姿「永久保存」……在羅區的筆下,死亡再也不只是場感傷的人生大事,而能替醫學與科學進展開啟新的章節。
作者簡介:瑪莉‧羅曲 Mary Roach
《華盛頓郵報》認證的美國最爆笑科普作家,也是《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她曾寫過五本大受好評的書:《不為人知的敵人:科學家如何面對戰爭中的另類殺手》、《打包去火星:太空生活背後的古怪科學》、《大口一吞,然後呢?深入最禁忌的消化道之旅》、《活見鬼:靈魂與來世的科學實驗》,以及《一起搞吧!科學與性的奇異交配》。作品散見於《戶外》雜誌、《連線》雜誌、《國家地理》雜誌、《紐約時報雜誌》,以及其他出版刊物。現居美國加州奧克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