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哥~我考完了,分數應該可以上醫學系,我要去當你們學妹了!等我畢業就要加入你們的行列!」
近期收到一位同學來訊分享他的喜悅。他從要升高二時就開始追蹤我們的粉專後,覺得可以打臉很多廠商、破解很多迷思、傳播正確知識這件事情很酷,後來就以醫學系為目標。學測的時候因為一些失誤,沒能順利錄取,這次指考終於讓她可以如願以償了。
首先,我要很感謝這位同學的熱情,但最大的問題是,你畢業的時候我們都還不知道能不能活著XD 另外,坦白說,當年我考醫學系的時候,想的可不是什麼要「用知識幫助社會大眾」的事情,當年的我,想法好像比較實際一些。
我自己考完指考,在選志願的時候,其實有過一些掙扎。後來我選擇唸醫學系的原因,是因為我分析了自己到底想要什麼,還有不想要什麼。當時我覺得自己:
1. 喜歡跟人接觸
2. 喜歡直接幫助人的感覺
3. 喜歡唸書,喜歡把事情想透徹
4. 我希望可以了解人,包含生理還有心理
5. 希望自己的工作收入不要太差,可以把家人照顧好,然後有餘力可以追求其他自我實現
我不想要的是:
1. 我很怕重複性的工作,就算薪水很好我也覺得很消磨人的意志。
2. 我不想長時間待在實驗室,如果要當基礎科學家,那我會想當理論物理學家,大概就像霍金那樣。
多數的醫師都必須和人接觸,也可以直接幫助人,唸書的時候保證你唸到不要不要的,就算你不想了解也得了解人的生理和心理,工作收入雖然不比以往的老前輩,但整體來說不能算太差。因為不想一直待在實驗室,所以沒選相關科系。看了霍金的書,覺得見鬼了這個人的腦袋到底發生什麼事?我根本不可能想到這些!看看下輩子有沒有機會好了。因此綜合以上考量,我覺得醫學系算是個對我不錯的選擇,就選了醫學系,也就這麼一路走到現在了。
但其實念醫學系,給我最大的禮物,其實不只是成為醫師這件事情,而是在成為醫師的這條路上,我因此看到了很多很多我原本不理解、甚至是無法想像的情況,才讓我成為現在的我。
我在偏遠的山地鄉,看到因為就醫不便,所以無法取得很基礎的醫療照顧,最後因為糖尿病足而截肢的獨居老人。那時我看到老人家拄著拐杖在田裡工作,覺得非常心疼。但後來老人家因為截肢被子女接到都市後,因為失去了社交的聯繫,終日抑鬱寡歡,也不出去活動,短短不到半年就過世了。
到底什麼是醫療?醫療到底要怎麼樣才能公平?什麼是健康?什麼是活著?什麼是死?其實這個問題,進入醫學這個領域已經十多年了,我還是不停在問自己。
我在都會區的診所,看到高血壓的患者來就診。花了時間完整衛教,希望他多喝水、少吃油鹽、多運動。最後我問患者平常在做什麼工作?他答:計程車司機。
那一瞬間,我突然覺得自己像個混帳。我只是在講一堆冠冕堂皇的屁話,但實際上背了 20 年房貸,上有高堂老母,下有妻兒,一天要跑車 14-16 小時的計程車司機,要怎麼多喝水、少吃油鹽、多運動?
我自己的親人罹患了癌症。從確診的第一天起,我就知道接下來的時間會發生什麼事。我知道醫學的極限和生命的極限,但面對的是自己最親的親人時,我卻也無法完全冷靜。唯一的安慰是她離開前,我有好好跟她說再見,有好好讓她知道我愛她。
我念了七年的醫學系,我是應該要可以救人的醫師,但這個世界上仍有好多事情,即便我是醫師,仍然無法可治。
接下來你一定也會面臨很多很多這樣的挫折。醫師這個工作會讓你在很短很短的時間內,看到很多很多人的人生,多到可能有一天,你走在路上,看到某個人走路的樣子、吃的東西、臉上的表情,你就可以猜出他的職業,他會生什麼病,甚至是她以後大概會怎麼死掉。
你也可能在某一天,突然對這些事情感到麻痺,再也掉不出一滴眼淚。如果這天發生了,請不要太自責,這沒有人可以怪你,這是一種自然的保護機制。
你可以對各種衝擊和意外學會冷靜,但希望你可以永遠對自己的幸運感到知足。至少知足這一點,會給你人生最大的滿足和意義。
可以唸醫學系真的是很幸運的事。這通常代表你有一定的天份,也有一定的努力,而且通常也代表你有一個可以供你唸書的家庭。不要小看這些,特別是家庭的支持。坦白說,這些年中低收入戶的孩子,可以進入醫學系或是台大的比率,還是很低。對此,希望你心存感恩,將來有能力可以照顧更多比你不好命的人。
至於以後要不要來做像 MedPartner 這樣的工作?先別想這麼早。也許這個世界還需要你去做更重要的事呢!當然如果你有興趣,也歡迎你提早來我們這邊實習XD
最後請記住連加恩醫師說的這句話吧:「好命的孩子,應該比別人付出更多,這樣好命才有意思。」只要做到這點,你的生命就比很多人更有意義了。
祝福你!好好為將來你要服務的人們繼續前進吧!
□ 延伸閱讀:從醫學史上的重大宣言,看醫師如何犯錯與檢討改進
https://www.medpartner.club/declaration-of-taipei-world-me…/
--
面對媒體失能的年代,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https://youtu.be/ewMJ4T0qQ5c
一天不到 5 元,為台灣拼出全球第一的中文醫療保健新媒體!
美的好朋友 #訂閱集資計畫 ▶︎ https://bit.ly/2s0CibA
現在就動手,讓我們成為彼此的夥伴吧!
更多實用的資訊:
https://www.medpartner.club
知識講解實驗破解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MedPartner
立即查詢醫藥營養資訊:
http://line.me/ti/p/%40wyt3898a
醫學系最低錄取分數 在 王立第二戰研所 Facebook 八卦
來跟風講點例行公事,每年學測結果出來後,照例的瘋狂迷顛聯考症候群。
因為每年都講,實在很煩,所以把幾個常見的用問答來回。
1. 教改三十年害死小孩。
A:沒有意義的廢言。十年前我聽到的是教改十年,後來馬上任後變成教改二十年,理由都很簡單,要牽拖特定人,扁時代要牽拖李遠哲,馬時代除了牽拖李遠哲,還要把李登輝拖下水。
12年國教的啟動時間,是九年國教實施後的隔年,只不過每年開會都做個樣子,根本沒在推。但不代表研究沒有做,直到大概是30年前,才開始有比較正式的會議,黃武雄老師他們推動教改,那已算是當時教育界有研究的人的共識,然後嫌改太慢對國家發展不利。
2. 教改急就章,根本沒有深入研究,貿然實施把學生當白老鼠。
A:一樣是廢言。當國家教育研究院的人是死人就對了,數十年來領乾薪混吃等死。研究一直有,配套一直做,而且任何影響大的政策,都會先在試驗學校去推,確定影響還好,才會推到全國。
大概是因為希望教改更快的團體聲音太大,才會讓人以為教育界沒有人在推教改。
3.教改的題目難度沒有鑑別度...
答:逼逼,別靠邀了啦。說這話的人有幾個把三十年來的題目看過一次?題目難度不是逐年下降,是平均起來逐年下降,會下降的理由是因為教材修訂,你總不能考教綱裡面沒出過的吧。
為何要變簡單?常態編班下一個班只有3隻貓聽的懂的課程,叫哪門子教育。你覺得你家小孩天賦異稟,麻煩自己請家教加強,不要叫國家出錢幫你兒子在學校補習。
4. 教改之後,弱勢家庭更難翻身,階級無法翻轉。
答:把報紙丟掉,講這話的專家打X。教育的目的從來就不是階級翻轉,更不是讓弱勢家庭翻身,那個叫做教育的副作用。
真要依靠教育達成階級翻轉,最簡單的做法就是,以後義務教育根據職業與收入做差別性收費,公立學校依照過去的志願序反過來收學生,家境越窮處境越悲慘的,優先且免費還給補助金讓他進建中北一女,越有錢跟社經地位越高的,強制去念5C的職校。
大家說,好不好啊?
5. 多元入學=多錢入學
答:能不能去問問大學教授,他們看不看這些才藝跟科展成績?物理化學系教授,比較相信大安區菁英國中的科展第一名,還是山上不知名的學校某個用竹子做出科展佳作的人是真貨。少把教授當溫室花朵的智障好嗎。
個人跟統計不能混為一談,就像我個人接觸到的學生,絕大多數都跟報紙雜誌那些「磚家」說的不一樣,但我可不會拿個案去證明制度的錯誤。多錢入學的盲點在於,你根本沒有統計資料可以證明,多錢跟零元一定是多錢的優先。
6. 努力被證明是無用的。
答:我以前有同學家裡很窮低收入,弟妹念私立高職學費沉重,可以貸款但收入低,做哥哥的打工養家養弟妹,白天拖著沉重的眼皮念書,連個研究所都沒辦法考。
然後我們現在聽著一堆補習到大,不愁吃穿的人說他家小孩的努力被否定。我想,我教出去那些背景不夠硬,想辦法畢業就出來工作的學生,應該會幹字連連。(不過他們會連這些憂心的文字都看不到就是了)
7. 醫科有酋長效應,這是很明顯的。
答:是啦,所以台灣只有醫科需要注意就是了,為何我就沒聽過理學院有啥酋長效應,物理系主任堅持他家小孩要念物理系,化學系大老逼他孫子去讀化學?為何只有醫學系會被拿來說嘴,動腦想想不就知道了。
再說,真的這麼擔憂,那不如規定凡醫學系就獨立招生,不看學測指考,自己考自己的,如何?信不信酋長之子一樣考得比較好。真的擔心酋長世襲,希望考試解決。
你好安安,聽過波波回來接院長嗎。
8. 公平是唯一的...
答:那以後用磅秤來分流好了,越胖越有福氣越可以念醫科。
最公平的就是抽籤,給上帝決定,要不要?不然學我聽過的提議,把台大這些指標科系,開放大家競標,價高者得,我們來看看大家願意付出多少價錢,買到一個入學資格(不是畢業資格)。
公平必須要有依據,你依據什麼來判斷公平。答到最後如果就是依照分數決定,那不過就回到之前講的聯考病。大學挑人是教授在挑,還是分數在挑?為何教授不能依照自己的偏好挑人,憑什麼「我才是對的」。
9. 教改跟多元入學加重負擔...
答:你不要送小孩去學才藝不就得了,不要去先修啥作文班不就好了,不要送去科學班補就沒壓力了啊。然後又要罵不要才藝拚成績就好,直到20年前,南陽街那邊依然是抽籤繳大錢補習的,說的好像我那年代不需要補習人人上台大一樣。
10. 不管,教育必須要有社會責任,讓窮苦家庭有翻身機會。
答:又來這種不管統計只管個案的,每一項指標都顯示,多元選入的學生「平均」表現比純考試的好,這結合了興趣跟性向,以及大學教授的眼光,不是只看成績。
再說,談社會責任跟階級翻身,這些人有幾個念通社會學跟階級理論?我猜一百個裡面不到一個。真的要階級翻身,就前面說的,公立學校優先錄取窮苦人家,醫科等畢業後平均薪資高的科系,必須要有低收入戶跟偏鄉的保障名額,然後只要住在台北市家戶收入高的,一律不准入學。
顯然沒人願意嘛,真正有意義的階級翻身做法都不要,說穿了就只是自己小孩考不上,很憂慮而已,扯那麼遠。說來說去,就是希望小孩可以在自己家階級複製成功,更可以翻到更上一階,其他人最好都不要複製,醫院院長不傳子而要傳徒(我兒子)。
========
如一些教授所說學測成績已經大致把學校分流了,我可以補充一些。國中會考也把學生做了一次分流,5A跟1A的學校,可以把家長背景都拿出來統計看看,教育部為何不敢公布這種會讓人瞎眼的資料?
做了兩次分流,到了教授手上都是差不多的人,他們才不會管你備審資料作多細,決定的通常是個人特質跟適性,也不要以為你可以騙過教授,一個中學生透過演講訓練,就可以矇騙混了這行幾十年的教授,家長的想法真的很有趣。
要我來看,我會看的是成長幅度,以及他本質的優劣,而不是最終成績。很殘酷的現實,人是有聰明才智的差異,還有個性的適才適所,想要透過一套單純的分數來決定未來,這種想法絕對錯誤。
目前的制度不完善,可以修正,增加各科系的辛勞,但絕對不是走回頭路。走回頭路,對中產的上層最有利,他們最有資源透過反覆操作跟練習,操練到考試高手。
不相信?去把階級理論念通啦,真的會煩死
每個人都在我覺得、我認為、我三叔公的小孩花錢準備資料上大學制度好壞壞
醫學系最低錄取分數 在 雪羊視界 Vision of a Snow ram Facebook 八卦
《李茂生教授,您的禮貌呢?台灣家長看待教育的本質,是浪費》
一開口就人身攻擊,您真沒禮貌,虧您還叫禮貌生。
要打李茂生是很不方便的事,因為電腦會自動換字,變成禮貌生,我還要回去把禮貌改掉,就沒禮貌了換成李茂。這不是我的錯,是輸入法的錯。
這樣拿您名字開玩笑,您開心嗎?
不開心、不舒服的話,就算您不認同袁主任的言論,您為什麼要開我們系主任玩笑?言論自由不是這樣玩的吧?
言歸正傳,不管幾級分,為了分數、只為了進台大,而去讀自己沒有熱情的科系,都是浪費,非常浪費。
但眼下台灣的教育制度和民風,完全就是以「浪費」為導向在行進,高分的孩子都應該到熱門科系,去讀冷門科系就是可惜浪費沒前途。這個國家徹底的病了,從以前到現在一直都是。當年林業最輝煌最賺錢的時光,人人擠破頭想進森林系,森林系就這樣制霸成為超越醫學系的「第一志願」;而今天風水輪流轉因為台灣林業的崩壞,淪落為所為「冷門科系」、「跳板」、「48級分就可以進的爛系」。
賺大錢就是傑出的第一志願,不賺錢就是冷門的末段科系。森林系可以說是嘗盡了人情冷暖的辛酸血淚。
發現了嗎?台灣人在評斷一個領域傑不傑出,好不好棒棒,是用「好不好賺」來衡量的,不管孩子在哪個領域多有興趣多有天份,只要不是能賺錢的領域都只換的到一句「啊那個沒用啦!」「整天玩___,沒出息!」「能不能學學XXX,把玩___的時間拿去讀書,就可以考上醫學系了?」(___請填入各種領域長才,尤其是藝術與文科)在家長眼中,只有念醫學電機法律三組第一志願才不浪費,進去一個科系,只要成績比更「高級」科系的最低錄取分數高,那就是浪費。
這是何等荒唐?我們的教育什麼時候變成錙銖必較的商業買賣了?分數可以讀台大但是我喜歡花蓮的好山好水所以去東華,浪費。分數可以上台大但台大沒有設計類群所以我去台科大,浪費。分數可以上台大醫學系但我更喜歡山林、立志投身保育,所以我選台大森林系,這浪費到家裡哭天搶地跟你革命還能上報紙。
到頭來,我們只能羨慕先進國家有管理周全的好山好水、有最先進的科技、有發展蓬勃的藝術產業、有走在時代前端的設計、有群英齊聚的樂壇、有領先全球的動漫產業……當政府只會成天喊口號:我們要發展動漫產業、設計、創新…等等看似充滿希望的計畫時,回過頭看發展這些產業需要的人才、英才甚至天才,多半在教育階段就被家長用「這個沒前途」給消滅了。
妄想著要有健全的產業發展,家長們卻只願把孩子塞在少數幾個「熱門」領域裡面,這不是笑話、癡人說夢,什麼才是妄想?你知道台大醫學系高到莫名其妙的轉出障礙究竟是為了防止什麼嗎?答對了,為了防止少數家長花費一生心血栽培的傑出寶貝們在失去他們的控制後,決定聽自己內心的話不當醫生,去當物理學家、電子工程師、外交官了,強者我朋友們如是。
到這邊,你覺得究竟是分數比較低的人因為制度,能夠進到自己夢寐以求的校系,然後因為珍惜得來不易的機會拼命讀書成為卷哥卷姐,在未來獻身這個領域是「浪費」、「制度缺陷」、「漏洞」;還是把聰明的人硬塞到高分科系裡面,完全不顧他的興趣志向,最後只能在該領域鬱鬱寡歡成為一介平淡人物,是「浪費」呢?
繁星的美意是讓資源不足的傑出偏鄉學生,能如願進入夢想中的科系,增添校園學生的多元背景,不致讓高分的學校淪為均質化的貴族學校。當然像袁主任講的我也同意,不管怎麼樣的制度一定會有那麼一群人,利用這個制度當跳板,只為了自己的升學夢,排擠了更想要進這個科系、滿懷熱情的人,再轉出去之後徒留一個冷清的空位與一個個被打碎的夢。雖然有時候對學生而言這是不得已的策略,徹底體現了升學體制的激烈競爭,畢竟再怎麼完美的制度依然會競爭,赤裸裸殘酷的競爭。
退一萬步來說,今天人家就是有本事當全校前幾,48級分2年過後如果拼成卷哥,今天酸的人要不要去給他磕頭?住海邊喔?我那年的指考榜首進了台大可以玩到被當掉4/5的科目,隔年又拿書卷獎,讀書只是要與不要、拼與不拚的抉擇而已,今天讀不好不代表明日也會爛,學測幾級分關你何事?自己考不高分也沒有當全校前幾%當年不申請繁星,今天才在那邊酸有努力的人,魯不魯啊?
人們必須接受事實:就算對一個領域有熱情與天賦,人就是殘酷的有能力高低之分,但不代表低分的人就是沒能力;繁星計畫進台大拿卷當學霸的比比皆是,但混不下去的也多如牛毛,就像台大法律系有李茂生教授,也出了一個馬英九。你不能說全部的台大法律系學生都是李茂生,也不能說全部的台大法律系學生都是馬英九,你才馬英九,你全校都馬英九。「以偏概全」是目前台灣大眾思考的一個盲點,忽略群體的多樣性而將其一元化,然後開酸、開罵;這是作為一個懂得思考的成熟公民,所應盡力去避免的事,否則跟鹹魚有什麼兩樣?我們要思考的是該怎麼防止再收到可能會混不下去的學生,而不是一視同仁的批判繁星就是後門漏洞,不然你要那些拿書卷獎的傑出繁星們情何以堪?制度就是拿來一再修正的啊,不然叫憲法就好了,修都不准修,要修還得先公投。
制度不是一切,聯考也並不全然公平;再完美的制度,一樣會被敗壞的民風所摧毀。
當我們依舊繼續用分數評斷一切,覺得只有高分科系才是贏家,繼續遵循考試至上的12年國教完全不給孩子發展興趣的空間,那就不要妄想台灣能有傑出的設計師、建築師、音樂家、藝術家、文學家、史學家、還有經營得當的美麗山林與成群的野生動物。當我們強迫有天份的人放棄自己的天賦與熱情,也不允許孩子在仍然青澀時就開始追尋自己的志向,當青春依然和念書劃上等號,那我們就別期待這座島嶼的文化能夠耕耘出什麼深度。
每個領域都很重要,別再說這麼聰明為什麼不去當醫生了,嘴巴把行行出狀元掛在嘴邊,小孩要填志願的時候身體倒是很誠實。當一個國家期待每一個聰明人全部都去當醫生法官的時候,就不要嘲諷為什麼福祿猴這麼醜。
只有當台灣的家長終於醒悟,相信自己的孩子在他們擁有熱情與天賦的領域中,才能如魚得水、為社會創造最大的價值、就算不太賺錢也不會餓死,而不是看哪個科系賺錢就把小孩往那個科系塞的時候,台灣才能真正的向前邁進、找到屬於自己的競爭力吧!
而那個時刻,就是在看這篇文章的在座各位、曾經被逼迫著放棄你的夢想變成考試機器的各位,成為爸媽的那個時代了。
對森林系來說,這個畢業後不愁吃穿,造紙家具學術NGO公務員皆獨門生意,一手全包出路有夠多的科系,我想就用這段話來作為結語吧:
曾經滄海今為水,昔日英雄成狗熊。曾幾何時森林系要成為眾人的笑柄?當年輝煌無比的林業成為歷史荒洪中的漂流木後,如今滿山的人造林無人問津,老天也難回天,唯有靠森林經營才能永保人造林的健康永續、增進水土保持。直到有一天,當這座島上的人們,回想起林業這個夢,也就只有我們記得這個夢長什麼樣子,等待著我們一手編織這個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