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科普、知識型影片的難處】
上次不是有一個叫做蠹酸齋的人寫一篇文,用房價的觀點去看為什麼信義區、大安區沒有宮廟活動,然後被我用歷史的觀點反駁了? 後來我跟他說,很佩服他可以在自己不懂的議題上發表自己的看法,什麼議題都要蹭一下,顯示自己的"博學",但你不懂講出來就是令人啼笑皆非,長久下來就被看破手腳(其實也沒很久),而這人也不只第一次這樣了,之前講到台灣機車問題,也是把機車違規歸類為騎機車的都是窮人,也真好笑,但開計程車、開貨車,這種當職業的也是比較有錢? 反正文章就是三不五時透露出天龍思維
#知識影片最重要的是公信力
而我做歷史知識影片,就完全沒辦法像他這樣;想講什麼就講什麼,你不懂的東西去亂講,被人抓到就像這種留言一樣,我每部影片、每篇文章都盡力去找資料,都還是有人每天質疑你的真偽,雖然更多的是拿農場文質疑我
因為我不是大師,我也不會有什麼厲害的新觀點,例如「明朝滅亡於崇禎的勤政」這類新翻案文,我誰? 講這種話有公信力嗎? 我也沒時間去研究,光每天整理資料就忙死了,書上有什麼我就抄什麼,嘻嘻,但我也不是死讀書,那天你有來誠品,聽我最後的QA就知道了
Youtuber很多種,作科普知識的是最累之一,因為影片要經過千千萬萬的”檢視””批評”,但我承認我三萬訂閱以前,影片都抄維基百科的,啊又沒人看,那時候也還在上班,隨便亂做啊~現在不同啊,每天都有人踢館
#詞源問題
英語咖啡的詞源來自於荷蘭語的koffie,而荷蘭人是從鄂圖曼土耳其那邊聽來的,kahve,土耳其人又是借用阿拉伯語qahwah,一種葡萄酒。但咖啡有可能是來自於衣索比亞
馬鈴薯詞源來自於西班牙語patata,但實際上原產於秘魯南部和玻利維亞西北部地區
支那詞源...喔 我只是個槓精,想激怒他而已
#茶的歷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K0K9kFDJ_I
這影片將介紹茶的起源
1.一開始茶並不普及,而且很貴
2.後來因為某皇帝下令推廣
3.日本抹茶源自中國,在中國消失與第二點有關
4.世界各種語言茶的發音分兩種,閩南話與廣東話
5.紅茶與綠茶系出同源,關鍵在於氧化
6.為什麼歐洲喝紅茶、亞洲喝綠茶,與歷史有關
7.第一個把茶葉帶回歐洲不是法國也不是英國
8.為什麼英國從喝咖啡變愛喝茶?
9.工業革命加速英國人喝茶的習慣
10.美式咖啡比較淡與茶葉有關
11.鴉片戰爭遠因其實也是茶
12.印度紅茶是英國人搞出來的
13.台灣也因為茶葉走進世界舞台
好影片,不看嗎?
鄂圖曼土耳其滅亡時間 在 Facebook 八卦
文明的十字路口|土耳其伊斯坦堡
世界上唯一橫跨歐亞大陸的城市,就是伊斯坦堡Istanbul。它對土耳其是經濟文化與歷史中心,對近代西方,則是東方的起點,是一窺其神秘的櫥窗。在走訪中東、北非幾個伊斯蘭國家後,我也覺得伊斯坦堡是絕佳的伊斯蘭文化入門城市。
▌伊斯坦堡的歷史
伊斯坦堡其實改名未滿百年,1923年之前,它仍叫做君士坦丁堡。 此名源於西元330年,建都於此的羅馬皇帝君士坦丁,此城更是在12世紀時成為歐洲規模最大也最繁榮的城市。
然之後隨拜占庭帝國國力日漸衰微,最終在鄂圖曼帝國的久攻下,君士坦丁堡於1453年陷落。除了成為鄂圖曼帝國的新都外,也是這個伊斯蘭帝國在天主教歐洲擴張的起點。
然而這個領土一度橫跨歐亞非的龐大帝國,在十九世紀後開始逐漸崩解,最後在一次大戰後不久滅亡,由新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國繼承。而伊斯坦堡雖不再做為首都,但在歷史長河中,各文明勢力消長下,留下錯綜交織的各式精彩。
▌聖索菲亞大教堂 Hagia Sophia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我在伊斯坦堡最期待的景點。除了過往在歷史課本上讀過此處外,也因為我對拜占庭帝國十分好奇。聖索菲亞大教堂是伊斯坦堡中比較完整的拜占庭帝國遺跡,也是拜占庭式建築的經典,因此讓我十分嚮往。
聖索菲亞大教堂依希臘語意譯,為神聖智慧教堂。此教堂曾被摧毀兩次,目前所見是六世紀所興建,是當時世上最大的教堂,直到一千年後,才被塞維亞大教堂取代。
1453年鄂圖曼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後,領軍的蘇丹穆罕默德立刻下令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清真寺。寺內許多基督聖像開始逐漸被石膏覆蓋。這時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則是伊斯坦堡的主清真寺,直到藍色清真寺興建完成為止。到1930年代,土耳其世俗化後,這些基督教圖像才又重新被展示。
▌藍色清真寺 Sultan Ahmet Camii
藍色清真寺又稱蘇丹愛哈默德清真寺,是鄂圖曼時期的皇家清真寺、今日的國家清真寺。建於西元1609年,原址為拜占庭時期的君士坦丁堡大皇宮,與聖索菲亞大教堂與古君士坦丁堡賽馬場相望。建築樣式融合了拜占庭與伊斯蘭宮格,是鄂圖曼古典式建築的經典。
伊斯蘭教認為有人物形象會讓膜拜轉移重點,因此清真寺內的裝飾都是以幾何、花草與經文為主。藍色清真寺也依循了這個原則。但特別的是,因為內部使用了大量的藍色磁磚,而被稱為藍色清真寺。
▌蘇丹艾哈邁德廣場 Sultanahmet Meydanı
這個廣場在拜占庭帝國時,是一座用以舉辦賽馬與二輪戰車賽車的場地,是羅馬競技場的一種,在古希臘、羅馬與拜占庭時期,是常見的城市設施。據估計,當時這座賽馬場的規模,可以容納十萬觀眾。但現今的賽馬場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殘跡,實際的跑道也在地下兩公尺處,僅有兩座方尖碑與蛇柱,可以用憑弔昔日的賽馬場。
值得一提的是,賽馬場北端原有四尊塗金的銅馬,是由當時的拜占庭皇帝下令,從希臘的希俄斯島運來裝飾賽馬場,據說是四世紀時希臘雕塑家留西波斯的作品。但在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被劫至威尼斯,之後就放在聖馬可教堂上。後來拿破崙拿下威尼斯後,又當作戰利品帶回巴黎,放在杜樂麗花園中的卡魯索凱旋門上。拿破崙退位後,才輾轉經由奧地利,回到威尼斯的聖馬可教堂。
▌托普卡匹皇宮 Topkapı Sarayı
托普卡匹皇宮是當初鄂圖曼人征服君士坦丁堡後,在1459年所興建的皇宮。在1853年之前的400多年間,這裡是龐大鄂圖曼帝國的權力中心。皇宮結構上,大致可分為外庭跟內庭。但內廷很多地方都禁止拍攝,相當可惜。
有頂大市集 Grand Bazaar
建於1455年的大市集,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市集之一。裡頭有61條有頂街道與超過四千間店舖,方向感差的人,甚至可能會在裡頭迷路。大市集與世紀以前一樣,幾乎各式商品皆有販賣,當然,也有著名的土耳其軟糖(Turkish delight)
▌Galata Bridge加拉塔大橋
加拉塔大橋位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歐洲側,橫跨金角灣,是一座現代的橋樑。此橋最大的特色是,上面有著滿滿的釣魚者。搭配背景的中世紀加拉達石塔,又是一幅經典的伊斯坦堡景象。此橋下方有眾多的魚餐廳,橋的一側也有販賣著名烤魚三明治的料理船,真的是產地直送的產業鍊。
▌博斯普魯斯海峽游船
若要同時盡覽波斯普魯斯海峽歐洲側與亞洲側的風光,搭乘遊船是最好的方式之一。一趟航行中,可以看到諸多過去的皇宮、清真寺、雄偉的跨州大橋、水岸第一排的眾多豪宅,我甚至還看到了海豚!推薦在下午光線不那麼強烈、氣溫不那麼炎熱時來游船。在微風輕拂下欣賞伊斯坦堡景色,真的是很棒的體驗。
伊斯坦堡在歷史、文化、宗教甚至人種的多樣性,都超乎我行前的預期。可惜我這趟行程只有在伊斯坦堡停留兩天,很多地方例如新城區,沒有時間前往,期待未來還有機會再訪嘍!
▌更完整的呈現旅行時刻
我除了在Instagram上發布旅行攝影的作品外,也分享了一些拍攝當下的短片與空拍影片,希望能夠更完整的呈現我所到訪的地方。歡迎大家參考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wilhelmchangphotography
鄂圖曼土耳其滅亡時間 在 Wilhelm Chang Photography Facebook 八卦
沈沒中的美麗 水都威尼斯 | Venice Italy
來到威尼斯的旅人,若非對歷史有特別研究,大概不會把這個浪漫的水都與避難地聯想在一起。然而,據傳威尼斯是當初躲避戰亂的人,在潟湖裡以木樁搭建起的城市。這樣的起源的城市卻在後來成為強大的海權城邦,和熱內亞、比薩及阿瑪菲齊名,應該當初這些逃難的人也沒想到吧。
威尼斯的興起很大的因素是因為它位處西方與東方的交界(此處的東方指今日土耳其一帶) ,讓它成為戰略與貿易的要點,進而變身成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的金融與航運中心。而貿易也就帶來財富,威尼斯在十三世紀末時達到巔峰,成為當時歐洲最繁榮的城市。在這樣的經濟背景之下,威尼斯的上流社會便大量以金錢來扶植藝術家,並藉此來互相較勁,也間接地產生了今日我們所見的美麗城市。
經過幾百年的強盛後,威尼斯在十五世紀時開始出現頹勢。除了從1348起接連遭受三次黑死病的打擊外,15世紀時被鄂圖曼帝國入侵後更是元氣大傷。然而真正削弱威尼斯的關鍵,是在歐洲其他國家為了繞開土耳其掌握的東方貿易路線而另覓航線後,對東方貿易的倚重轉為在葡萄牙身上開始。最後威尼斯共和國在十八世紀時拿破崙的入侵下滅亡,隨後政權幾次在法國與奧地利間轉移,直到普奧戰爭後,在全民公投的決定下,納入新統一的義大利王國。
威尼斯主要是由潟湖淺灘上的118座小島彼此以橋樑串連,並以中心一個反S型的大運河組成。若是從本土搭火車而來,一出聖露西亞火車站就會看到這條大運河。所以我每次來到威尼斯,看到一出火車站的這般風景,總是立刻心情大好。之後,端看目的地為何,可以到大運河旁搭水上巴士,或著通過大拱橋,沒入威尼斯同樣著名的巷弄中。由於威尼斯住宿昂貴,有些人會建議住在本土的城市如Treviso再搭車到威尼斯本島觀光。但我個人覺得,若要能細細品嚐威尼斯之美,尤其是早晨清霧籠罩與晚上鵝黃街燈下的水都氣質,還是多花點錢(或者提早規劃)住在本島最好。
威尼斯的主要景點有聖馬可教堂、聖馬可廣場和鐘樓、總督宮、雷亞托橋、學院橋以及我個人很喜歡的鳳凰劇院等等,距離都不算遠,很適合步行遊覽。尤其現在科技便利,開啟手機的google導航也能像當地人一樣在小巷間穿梭,抵達目的地(也許還是會小走一點冤枉路,但在威尼斯這似乎也不算是壞事)。本島以外也可以搭船到熱門的彩色島、玻璃島等等。
我在不同時節時來過威尼斯,我覺得除了來參加特定活動像是嘉年華、雙年展外,在高水位(Acqua alta)時來訪也是別有趣味。近代的威尼斯因為超抽地下水的緣故導致整個城市下沉,海水漫上街道的情況也越趨嚴重,甚至連金碧輝煌的聖馬可教堂與總督宮都不能倖免。雖然水淹沒街道總是會帶來不方便,但我覺得這樣更能看見真實的威尼斯,也算是一種特別的體驗吧!
威尼斯的物價偏高,找個館子坐下來吃飯動輒十幾二十歐起跳,熱門景點旁價格更高。像我一樣單獨旅行的朋友如果不想花太多時間和金錢在進食上,早餐可以選擇在咖啡店的吧台點個Expresso和麵包,像當地人一樣站著吃;午餐可以注意街邊賣外帶pizza的小店,一大片一兩歐,份量也很足夠,迅速又吃得飽,給大家參考。
更多我的旅行照片請參考Instagram @wilhelmchangphotogra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