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應發生而未實現的故事
先來個問題:
有人認得出圖中的兩名球員是誰嗎?
.
是說,我好像又很久沒回留言了(我該打),不過那是因為最近在專欄裡寫Morris Almond的故事文。而寫那種東西往往要花一整天爬一堆有的沒的資料,所以就讓我不小心連續偷懶了好幾天XD(...還是該打)
.
不過又開始嘗試寫這種可惜的球員的故事之後,我就突然連帶想起了圖中這兩人。
.
好的,現在答案公布。左邊這人,是Perry Jones;右邊的,是Quincy Miller。
...知道他們是誰嗎?
.
知道也罷,不知道也罷。我想說的是,他們兩人雖然差了一屆,但卻有著奇異般類似的命運。
或者說,令人扼腕的命運。
.
屬於10梯次的Jones,是該屆的五星新秀,同時也是天才球員。6尺11吋的身高加上將近7尺2吋的臂展,但同時卻有著驚人的靈活度與速度,加上38.5吋的彈跳力,以及全方位的技巧...
.
在當時,Tracy McGrady,曾經是眾人附加在他身上的期待。
.
沒想到先是父親失業導致破產,加上母親心臟病的問題,讓Jones毅然決定留在離家近,卻不是招生名校的Bayor大學。緊接著大一半月板傷勢,更是徹底打亂了Jones的人生規劃,原先鐵定是能立即投入選秀的他,因此被迫在NCAA打打停停,直到二年級...
.
於是,遲了一年的他,遇到了另一個與自己相像的隊友。
.
那就是Quincy Miller,11梯次的五星新秀,6尺10吋的身高,搭配7尺1吋的臂展,同時卻有著那個體型不該有的速度與靈活度,以及一雙柔軟的手腕與一手優雅的跳投...
.
因此在當時,Kevin Durant,曾經是眾人附加在他身上的期待。
.
沒想到,在高三那年一次前十字韌帶斷裂的傷勢,造成了Miller必須闊別球場長達一年多。等到他再踏足於球場上,已經是一名即將畢業的高四生,且聲勢早已被眾多原先落後於他的同屆生給追過,迫使他只能前往不是招生名校的Baylor...
.
於是,在那裡,他遇見了Perry Jones。
.
最後在該年賽季結束後,大二的Jones與大一的Miller,一同投入了選秀。
一個,是曾經的T-Mac。一個,是曾經的KD。
.
...可惜現實是,已經沒有人這樣認為了。
.
還是大一的Miller因為年輕,在首輪中段被金塊選走,而已經大二的Jones,則一路狂跌到第二輪才被雷霆挑去。
好巧不巧的是,那一年的這兩支球隊,都沒有空間練新人。
.
更糟糕的是,這兩人,都是極需要上場時間來磨練,來追回失去的那段時光的球員。
.
但,人生就是無法被掌控的,不是嗎?
.
於是他們在新秀合約結束沒多久後,各自在其他球隊草草過水接著被釋出,最終,就此在幾乎沒有甚麼上場時間的情況下,消失在了NBA。
.
另一個有趣的巧合的是,只差一個梯次的Jones與Miller,在高中時都被ESPN評選為該年的全美第七名高中生。
.
可是時光荏苒至今,10年第93名的Tim Hardaway jr.與第57名的Allen Crabbe,又或者是11年第42名的Otto Porter與第52名的Norman Powell,都比這兩人過得好多了。
.
更甚至,同樣也是在12年與這兩名隊友一起投入選秀的Baylor苦工Quincy Acy,最近也才剛獲得籃網的一份保障合約。
.
結果挺令人啞然失笑的,對吧?
天賦真的不是甚麼保證,畢竟,多麼有天賦的兩人,在命運作祟下只能被迫消失在聯盟。而沒什麼天賦的Acy,靠著努力...以及------不用懷疑,不少的運氣成分,讓他得以繼續在這個舞台上奮戰。
.
儘管這樣使人不勝唏噓的例子每年繁不可數,不過我總是對這些應發生而未實現的故事感到興趣。
希望我能有一天把這些故事,一個個給寫出來。
.
然後...也希望我待會寫Almond的文寫到一個段落後,還有腦容量來回留言XDDD((遭打
.
#遺憾 #PerryJonesIII #QunicyMiller #2012NBADraft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3萬的網紅柯文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是你們,讓改變成真!】 演講全文: 各位市民朋友,teamKP 的夥伴們,大家晚安大家好。 首先,要感謝我們這些年輕又認真的競選團隊,籌辦了這一次的晚會,也要感謝所有來協助我們的人,當然也要感謝所有來參與的市民。因為你們的合作,讓這一切都變得可能,我終於開始正式選舉的這兩個星期。 ...
那些應發生而未實現的故事 在 柯文哲 Youtube 的評價
【 是你們,讓改變成真!】
演講全文:
各位市民朋友,teamKP 的夥伴們,大家晚安大家好。
首先,要感謝我們這些年輕又認真的競選團隊,籌辦了這一次的晚會,也要感謝所有來協助我們的人,當然也要感謝所有來參與的市民。因為你們的合作,讓這一切都變得可能,我終於開始正式選舉的這兩個星期。
11 月 7 號晚上 10 點,我回到辦公室整理行李,這是我請假前最後一個上班日,我的幕僚問我說,「市長,這一次的選舉我們真的是一個人要去選,因為我們沒有任何政黨的支援,你擔不擔心?」我說如果說完全不擔心,那也是騙人的;但是我仍然堅持,心存善念,盡力而為。
我相信,如果你有心要做一件事情,全世界都會來幫你,更重要的,因為有你們的幫忙,讓我在遇到任何挫折的時候,都能堅持下去。因為有你們,讓我在遇到所有的打擊和困難的時候,我還是可以堅持下去;因為有你們,就是我的市政團隊,你們就是 teamKP。是你們讓台灣改變成真,真正的動力就是你們。
過去的二十幾年,台灣在藍綠的惡鬥之下,國家的力量漸漸衰弱,以前我們是亞洲四小龍之首,現在差不多被踢出亞洲四小龍。
2014 年,我接任台北市長,當我走進市政府的時候,我發現很多東西,感到目瞪口呆,包括那顆大巨蛋。大巨蛋蓋在那個地方,不是我選地方,今天你站在忠孝東路跟光復南路那十字路口,車水馬龍,在想說如果這個地方要裝十四萬人,那個交通到底要怎麼處理,坦白講很難。
台北市政府用 140 億買那塊地,然後以開發權利金 0、營運權利金 0 交給遠雄,這也不是我訂的條約;BOT 簽訂以後,他可以三棟變五棟,樓地板面積增加這麼多,這也不是我造成;然後他的契約當中違約的話每天罰五萬塊,最多罰三百萬,後面就再也沒有什麼處罰條約,這種不平等的條約也不是我訂的,開工四年不按圖施工,這也不是我造成的,連逃生梯也不是我造成的。
但是生氣歸生氣,我們還是要面對問題來解決它,在過去三年,在台灣內政部營建署台灣建築中心的審查當中;因為我們堅持,大巨蛋的公安問題一樣一樣去克服掉,以前大巨蛋地下室完全聯通,一旦火災,就很像連環船,上面那五棟大樓就變成煙囪了,現在他有 14 個防火區劃,以前大巨蛋的停車場是在地下四樓、五樓,很難想像幾千人要在地下四樓、五樓來上下車,現在要改到地面一樓上下車,公車再進入地下室儲存。
坦白講,我們要堅持的是一個安全的大巨蛋,國民黨的候選人說他主張立刻完工,但是沒有討論公安問題,也不會去檢討改進。坦白講,大巨蛋是國民黨執政十六年的怪物,他們是製造問題的人,怎麼可能會去解決問題?民進黨的候選人說要把它拆掉,坦白講會拆掉,我早就拆掉了,哪裡輪的到你?但是我們要務實地面對那個問題,我們也不希望他爛在那裡變成一堆廢鐵。
但是,我們還是務實地面對問題,我們也不喜歡它爛在那邊變成一堆廢鐵。坦白講,這是一種堅持的態度,務實處理問題,不刁難不放水,以前所有 BOT 案,不管是大巨蛋、美河市、三創、松菸、雙子星,每個案子都是晚上叩應節目繪聲繪影的題目。
2017 年,經過整個流程的重整,臺北市招商第一名 299 億,財政部還特別頒發獎牌給我們臺北市政府 ,甚至比中央部會都還多。今年到現在已經招商 398 億,到年底應該也是第一名,明年因為雙子星超過 500 多億,應該還是第一名。我要問大家,以前所有 BOT 案都是晚上扣應節目討論的題目,柯文哲當臺北市長,我們招商成績從 2017 年都是招商第一名。我柯文哲的重大工程,哪個上過叩應節目討論過?柯文哲當臺北市長,有哪一個局長因為弊案下台的?
這就是臺灣政治文化改變的開始。
選舉費用太高,這是臺灣政治文化敗壞的開始;這次選舉,我只有在網路小額募款,沒有辦募款餐會,房子還拿去抵押,我要感謝陳佩琪的幫忙。
在一個多星期前,我也公布競選經費,組織財務監督委員會;在網路上公開招募,用遴選的制度,請外部人員來檢查帳目,雖然錢不多,但這是人民捐給我的,我希望他有更好使用方式,海選財務監督,其他候選人只有募款委員會,他們不會有財務監督委員會 。
今天下午,兩大黨的候選人公布他們的競選經費,當時他們說,如果我參加辯論,他們願意公布競選經費。今天他們公布了,看起來比我還少,你相信嗎?四年前 ,連勝文在監察院登記的競選費用比我還低,你相信嗎?這是侮辱台灣人的智商!
我無黨無派,在藍綠夾殺下,我還是堅定向前走,網路募資的成果實實在在提醒 ,還是有很多人支持我改變這場臺灣政治文化的社會運動。我堅持選舉是一場改變臺灣政治文化的社會運動,我也謝謝這麼多人支持我,進行這個改造政治文化的社會運動。
因為堅持,斯文里三期公辦都更開工了。聽說以前每次臺北市長選舉,候選人都要去那裡虛晃一招,說如果當選以後,一定要改建。抱歉,太慢了,以後候選人再也沒有這個機會,因為已經被我拆掉改建了。因為堅持,延宕超過 17 年的環南市場改建了,明年 8 月就會完工。
我們市場處主秘說,他當年進市府當公務員,接到的第一份公文,就是環南市場改建工程,18 年後,他當到市場處的主秘終於開工。因為堅持,我們提前十五個月,把臺北市鉛管全面更換,保障臺北市民健康。因為堅持,臺北市政府向大法官提出釋憲,也保障這個城市的平權。因為堅持,我們推出 1,280 月票,讓公共運輸可以落實在人民生活。因為堅持,嚴守財政紀律,四年我們還債 530 億。
市民朋友,因為堅持,北門重見天日。今天北門是臺灣的國門,我要跟大家講,北門不是一二三從天上掉下來,北門要出現,要拆掉忠孝西路、忠孝橋引道、國光客運、三井倉庫,還要再把三井倉庫搬回來重建,拆掉地方要改建成公園,7X 路口重新整理變成十字路口,北門廣場要重建,我們就是這樣努力,一步步做成。
以北門為中心的西區門戶計畫,一步步完成,「軸線翻轉,舊城復興」,以前只是政治口號,是我把它實現。國家之力量在國民全體。2017 世大運,我們的口號是「臺灣走出去、世界走進來、讓世界看見臺灣」。我們做到了。
臺灣是個成功的故事,臺北是個光榮的城市,美麗島福爾摩沙,將繼續帶著海洋子民,以帶著最大的決心和勇氣,航向全世界。世大運成功恢復了臺灣人民族自信心,更重要還有社會療癒效果。
過去 20 幾年,臺灣是國際孤兒,我們上次世大運時候廣告宣傳片是「這次回家比賽」,我們運動選手從來都沒有在自己國土上,有機會比賽,這也是為什麼世大運當中,臺灣選手拿到 90 面獎牌,因為我們這次真的回家比賽。臺灣的尊嚴要靠自己打拼,世大運我們一路被看衰,一路被嘲笑,但我們咬緊牙關、吃苦耐勞,最後以成功世大運,向世界證明台灣的力量。
世大運之前,有很多外面的團隊,對我們的設計行銷有批評,我邀請他們進來幫忙,同樣很多媽媽對我們兒童遊戲場不滿意,我們也邀請他們一起規劃設計,今天臺北市到處都有共融式遊戲場。「開放政府、全民參與、公開透明」,這不只是政治口號,我們在臺北市把把它實現,台北已經不一樣。
今天下午的辯論,兩大黨的候選人只能攻擊我的人格,他們也不能提出什麼明確的政見,他們對我的政策也沒有辦法批評什麼。
當然,我們也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但是面對批評,我們虛心改進。但是我相信,我們的市政成果,老百姓終究都會看到,我曾經做過一件很困難的事,一日雙塔,但一日雙塔不是我一個人在騎,一路上有這麼多朋友的陪伴,一路的陪伴,一路的加油打氣,柯文哲今天可以走到這裡,也是一樣,有很多的市民朋友,一路陪伴,一路對我加油打氣,我還是要說,謝謝你們。
剛剛你們看了改變成真持續發生的政績影片,我自己在看的時候,我還在說我還有哪個地方可以改進,可是當我轉過頭來看的時候,我發現我的幕僚都在哭,原來這四年我們克服了這麼多困難、做了這麼多的事。
其實,政治要落實在人民生活的每一天,改變成真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但是改變成真,一定要有一個認真工作、奮鬥不懈的柯文哲。
務實和對話,就是我們兩個原則。我們很務實來處理我們面對的問題,不打高空,也不欺騙人民,同樣的,我們也願意用對話的方式,來跟我們不同的意見來商量。坦白講,臺灣的藍綠沒有對話,他們只有相罵而已;其實,一個社會不要怕有衝突,但是要有解決衝突的機制,我們有不同的過去,但是我們到底要不要走向共同的未來。
在臺灣,我們還是可以把它建設成為一個和諧共融的社會。我要拜託大家,在未來的兩週,拜託你告訴你的朋友跟家人,告訴他們臺北市的成就;告訴他們我們共同相信的價值。我沒有錢買廣告,所以要拜託你們,尤其是那些只有看電視和報紙的朋友,更要拜託你們去說服他們。
我沒有政黨的組織,所以就沒有所謂的陸軍,我真的需要你們的幫忙。在未來兩星期,尤其拜託四年級的長輩,臺灣真的要向前走,我們不能再回到過去那種藍綠意識形態的泥淖,臺灣必須往前走,我們要有新的格局,新的時代。
我沒有政黨,但是我有你們,你們是過去這四年當中,臺北政治文化改變真正的動力。11/7 晚上,我要開始請假的前一天,在離開我的辦公室之前,我寫一張字條給我的秘書,我告訴他,我也謝謝他,因為過去在四年當中,每天七點半他要和我一樣。我跟他承諾,我一定會以市長的身份,在未來四年,跟他一起繼續奮鬥。
各位 teamKP 的夥伴們,請你和我一起實踐我們對臺北的承諾,我們會贏,而且一定要贏。這四年,改變成真,下一個四年,我們一定要讓改變繼續成真,謝謝你們。
-
teamKP 粉絲專頁:https://facebook.com/teamKP.taipei
誠實的市長在臉書:https://facebook.com/DoctorKoWJ
真實的柯P在IG:https://instagram.com/doctorkowj
Follow KP on Twitter:https://twitter.com/KP_Taipei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anVdY4cimE/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CFEtunDK77DEyJVd0JQPXm3VVWpg)
那些應發生而未實現的故事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2020.3.6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8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BBC有一部非常棒的紀錄片,片名叫做《BBC跟拍49年:窮人跟富人的人生七年》。
這部片的導演,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拍,每七年記錄一次他們的生活;分別從他們的7歲、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一直到2012年,他們56歲的生活。
導演想要告訴我們一個令人有點難過的事實喔,那就是「富人的孩子,還將會是富人;而窮人的孩子,多半還將會是窮人」。
這部片子150分鐘,基本上證明了這個觀點,那就是「社會階層」的鴻溝,是很難跨越的。然而,是因為這些窮人不夠努力嗎?是他們沒有機會?還是他們的基因不夠好?
關於這方面的討論,最近我讀到了一個專欄作家,叫「胡偉良」先生他的分析。我受到很大的啟發喔,在這邊特別要跟你做分享。
其實在這些窮人的孩子裡,不乏天賦絕佳、工作拚命、機會多多的人;但他們依然過得很不如意。
歸根結底喔,真正的關鍵在於,沒有人幫他們正確的規劃人生;以至於在人生的分叉路口上,沒有辦法做出正確的選擇跟判斷。
這裡呢,可以從四個層面來跟你做解析~第一個層面就是:「關於人生路徑的規畫」。
這部紀錄片,呈現了非常讓人難過、但卻又很現實的問題;就是這些孩子在7歲的時候,當富人的家長,已經告訴這些孩子要常常看《金融報》和《觀察家》,這一類的專業財經期刊了!
這讓他們開始對於社會的財富的運行,還有其中的規律,有了一個重要的啟蒙。
他們也會告訴孩子,未來他們會上私立的中學,考上牛津、劍橋這樣的名校,走入社會的上層階級;一切是這麼的順理成章、理所當然。
然而我們反觀那些貧民窟的孩子,這時候的他們,基本上都還為自己很基本的溫飽、家庭暴力、校園暴力…這些問題所困擾著。
這時候的他們和他們的家長,都完全沒有「規劃人生」這樣的想法跟意識。
在這些孩子56歲的時候,富人家的7個孩子,基本上都已經上了私立學校,可能是讀牛津、劍橋;接著成為律師、教授,自然的走入社會的上層階級。
然而這些底層社會的孩子呢?他們後來很不意外的,也都做著很普通的服務性的工作,像是修理工啊、保安這一類的。
並且他們也常常陷入失業、貧窮、酒精、毒品、肥胖…這些問題的影響。甚至於如果沒有社會福利,他們的生存處境真的是很令人憂慮的。
然而,這些情況也不乏「寒門出貴子」這些故事,這些寒門的子弟,之所以能夠翻轉他們的命運;其實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他們「選擇」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他們願意主動的去規劃人生,盡力跳脱原本的圈子,有意識的去跟那些更加優秀的人交往、並且學習。
其實啊,人與人之間最本質的差別不是技能,而是認知。
這些能夠超越階級的人,他們首先對於「成功」都有所渴望,在確定目標的前提底下,去制定他們自己的人生規劃。
他們對於財富的積累、創造被動收入、和有效的自我管理,都有一定的認識;所以當機會來的時候,他們就能一把抓住。即使沒有辦法一次翻身,他們也會積極的去創造,跟等待更好的機會。
能夠主動規劃自己人生的窮人,他們只是現在沒有錢,但不代表未來會一直窮下去啊!
可是缺乏規劃、沒有目標意識的這些窮人,即使一個機會掉在他眼前,他也不會意識到這是個機會,自然日後留下來的,就只有憤恨跟嘆息而已。
而第二個層面我們來看,就是「關於身體和欲望的規畫」。
一個人成功與否,「知道該做什麼事情」其實還是其次;知道「不該做什麼」,有時候是更加的重要。
這些不該做的事情,有好多是你以為喔,只會出現在戲劇裡面,但是卻很真實的發生在這個社會上啊!
說到底,很多年輕人都是抵抗不住欲望的誘惑,然後又不尊重自己的身體;最後可能染上了像是愛滋啊!
或者是毒癮;或者是陷入了比如說賭博的心態、一心想就只想要賺快錢,於是走上了這一條「不歸路」。
很容易看出差異的,就是關於「健康」跟「身體」的自我管理,說白了就是能不能藉著運動,去控制自己的體重、控制自己的飲食?
還記得嚴凱泰曾經說過:「你連吃都不能控制,那你還能夠控制什麼呢?」這個說法不是沒有道理的喔!
在這部紀錄片裡面的精英階層「Andrew」跟「Jone」。他們在56歲的時候,還保持著非常良好的體態。
屬於中產階級的公務員「Peter他們夫婦」,他們的身材也是相對比較好的。然而,在那些底層的那些個案,他和他們的妻子,就顯得肥胖、臃腫。
然而他們有好幾個在年輕的時候,都是非常帥氣、非常英俊的啊!
其實呢,優秀的家庭背景不只代表著更豐富的資源,更重要的事情,是會傳遞給孩子優良的生活管理。這些孩子在自我管理、抵抗誘惑的時候,就會更加的有毅力,也會更能夠自律跟自強。
從年輕開始,就一定要好好的規劃自己的健康,和管理自己的欲望。「規劃健康」是為了讓你能夠有更好的工作,跟享受生活的條件,讓你能夠有更強的毅力和活力。
而「管理欲望」是為了讓你不會因為一時的衝動,去做那些毀掉了你要用一輩子的身體。
而第三個層面,叫做「刻意的學習跟練習」。
大家都知道學習和練習的重要性,然而絕大多數的人都是遇上什麼就學什麼,並沒有系統性與重點的規劃。
你可能聽過葛拉威爾,曾經提出的「1萬小時定律」。這裡指的是如果你想要從一個普通人,變成是某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1萬小時的練習。
如果每天八個小時,一個禮拜五天,大概你要花五年的時間。
可是問題來了?資歷超過五年,甚至於十年的工程師到處都是啊!然而有幾個人成為比爾蓋茨?還是祖克柏呢?
關鍵在哪裡?關鍵在於多數人的學習,都沒有真正的聚焦,更缺乏了對於需要解決問題的處境,進而進入深入思考的一個理解。
而「刻意練習」就是在做足功課的前提底下,通過實踐不斷的去強化自己和所處領域的認知,同時又能夠不間斷的接收他人的回饋,不斷修正自己的學習計畫。
而更具體來說,你可以用「改善率」這個概念出發。過去啊!你可能很習慣去想自己到底學到了什麼?
而「改善率」的概念,就是要你聚焦在你到底改正了多少錯誤?你彌補了多少短處跟缺失?根據你需要解決的問題,去評估你學了多少新東西。
億萬富翁馬克.安德森,曾經在談到祖克柏的時候,他就說道:「如果你有機會跟祖克柏這樣子偉大的CEO相處,你就會發現,其實他們每個人都是百科全書式的專家啊!」
「他們對本行業,或者是其他領域都有很深入的瞭解,這些都是透過刻意的學習、焦點式的訓練才能夠得到的。」
你如果想要取得成功,重要的是「改善率」的思維,這樣子才能夠針對性的解決問題,有重點的瞭解相應的知識;而非自我安慰式的,停留在「有學習的感覺」裡。
而第四個層面呢,「對於家庭的規畫」。
其實除了身體以外,能夠陪伴我們最久、給予我們最大支持的,就是我們的家庭了!
有人說過喔:「一生中跟我們有密切聯繫的人,應該不會超過100個人;甚至於30到60人這個數字,都是很正常的;而親人就是其中最親密的人之一。」
有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家庭對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在這部紀錄片裡,有一個叫「Sue」他的女孩,她離婚之後自己帶著孩子獨自的生活,經歷了一段人生的低谷,後來再婚的夫妻生活是很和諧的,事業跟生活也都有了起色。
而另外一個女孩,是嫁了兩次、又離了兩次,生下的幾個孩子,也都因為種種原因沒有上大學;自己的身體不好也就算了,還遭遇了一系列感情上的打擊,到後來只能靠救濟金過她的生活。
其實不只是女性,男人找到一個好老婆之後,對人生的改變也是非常顯著的。
一段糟糕的婚姻,會影響你的心情、事業、父母、生活。而且即使是你遇到了下一段感情,你也要費心費力的,去處理上一段婚姻所遺留下來的問題。
另外如果你已經有了孩子,還要應付婚姻問題帶給孩子的傷害。所以呢,在面對親密關係的經營的時候,一定要仔細的考量,什麼是對你最好的;而什麼是對你另外一半最好的?
在處理情感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學會溝通的能力,避免因為自己一時的情緒,或者是過去經驗的投射,卻傷害了自己珍惜的感情。
胡偉良先生在經過以上的解析之後,下了這樣的結論:「有些人生規畫還是愈早做愈好,很多時候當你醒悟過來,到底是什麼把你跟別人區分開來的時候,你往往已經沒有去追趕,跟彌補的餘地了!」
他說的其實沒有錯,然而我想要延伸去做一些補充,因為我總覺得這樣的結論,有一點停在「無能為力」的挫折感裡,好像當自己發現了什麼的時候,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
其實,這個時代給我們最大的資產,就是「資訊落差幾乎已經消失」了,只要你意識到自己的處境,你可以以最低的成本,取得學習的資源跟機會。
雖然要改變思維的慣性是很難的,因為你的思維慣性,是結合了你的先天性格啊、家庭環境啊、重大事件啊、主觀詮釋啊、社會文化啊…這些的總和,形成一個堅實的系統,幾乎會不存在那種「畢其功於一役」這樣的短期特效藥。
但是呢,在學習資源很容易取得的前提底下,「時間」的累積效應,就很容易放大,就像是「滴水穿石」這個道理一樣。
過去的人們活在一個幾乎沒有「水」,也就是沒有學習資源的世界裡,但你並沒有活在這樣的世界中。
我多年以來,也是用這樣的思維跟這樣的實踐,從2005年的「有聲書評」,一直到2016年的「一天聽一點」。
在堅持分享的背後,其實是持續的學習跟自我修煉,這樣子讓我看見了超越原生環境的風景跟世界。
一直到有一天,我突然也被稱作一聲「老師」,我提供了很多朋友翻轉命運的學習機會,無論是從人際到溝通、從時間管理到人生規劃;透過實體的課程,或者是線上課程的形式,讓我見證到很多朋友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當我一回頭啊,我發現這些朋友的改變,卻引發了我自己更深刻的學習和前進。到頭來喔真正被改變的,其實是我自己。
在這裡,無論你有沒有參與我的課程,只要你願意接收我所製作的內容,我都想要跟你說一聲「謝謝」~因為,是你圓滿了我的生命。
最後呢,「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在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如果你願意改變自己,跳脫宿命的安排,那麼歡迎你「現在」就加入學習,無論是線上課程,還是實體課程。
你不是生來是什麼就得是什麼,而是你想成為什麼,就創造出了什麼。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尤其是今天所談到的,關於我們的原生的環境、關於我們的天賦、關於階級翻轉的部分。
我想你一定很關心,怎麼樣讓自己的生命過得更好?如果你對這方面有渴望,如同我說的,其實現代的時代,已經是一個沒有資訊落差的時代。
只要你有心學習,到處都有資源;當然也包含「啟點線上學苑」為你推出的【過好人生學】。
在過好人生學裡,不只是會讓你打破一些面對生涯、面對生命的迷思,更重要的一點是它會給你具體的作法。
翻轉命運,從學習開始!歡迎你的加入。今天的內容就到這邊,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0_5K07b5Mc/hqdefault.jpg)
那些應發生而未實現的故事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評價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超過8000字,本系列影片至少會有4集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解說 #影評 #諾蘭 #解析
─────
上一集我們以一種不嚴密但直觀的思考方式大致走完了本系列的第一個論證:「時間」可能並不存在──或者至少可以確定,時間是個「怪怪的」,很不尋常的物理量。它和長度、重量等其他物理量是截然不同的東西。然而問題來了:這和「因果律」或《天能》又有什麼關係呢?
有的。讓我們再次回到《天能》主角的受訓時刻──面對主角的質疑(「**因果律**該怎麼說呢?原因不是應該先於結果嗎?」),女科學家並未正面回答,反而莫名其妙地強調了兩件事。一是,「別試著理解它。去感受它」;二是回應主角,「自由意志還是很重要的」。
何謂「自由意志還是很重要的」?這是最初當主角尚未掌握將逆轉子彈由桌上「吸回」手中的技巧時,女科學家的指點──「你心中要想像自己正意圖將子彈放下」。而類似心法則重複出現於主角練習射擊時──對的,逆行物質的正確用法是,你同樣必須「想像將子彈射出」;而當你如此想像,亦即試圖**實現個人射出子彈的自由意志**時,子彈便會由牆上硬生生地「時間逆行」回到原本空空如也,什麼也沒有的手槍彈匣中。
換言之,作者諾蘭是毫無保留地高舉了自由意志的重要性。這是大白話了。而女科學家的文不對題也同時洩漏了《天能》的斧鑿痕跡──沒錯,這對話不太自然,是以雖然情節上那是一場「教學」,但實際上,我們也可將之理解為作者自己的個人看法。否則你怎麼老答得有些牛頭不對馬嘴呢?
但讓我們暫時忘卻這些對話的生硬(且認定確實就是諾蘭的斧鑿與失誤吧),回到關於時間與因果律的討論。如前所述,於上一講中,我們論證了**時間並不存在**。伊格言說,事實上,關於此一命題,我們還有個旁證──相對論。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其實也早就證實,時間是相對的。換言之,時間是「有觀點」的;先後次序也並非絕對。對你而言,A事實先於B事實發生,但對另一個人而言,A與B的先後次序卻可能並無意義(而其中最關鍵的原因,就是資訊的傳播需要時間,並非瞬間完成,而且無法快過光速這件事)。
在此讓我們稍作整理:首先,時間並非絕對──至少不是傳統的線性時間觀所預設的那樣,有個固定的、不可更易的先後次序。時間甚至可能並不存在,而自始至終只是人類意識中的想像。當時間變得如此曖昧難定,因果律也就變得無比可疑;因為你總該先有個固定的次序(先有因而後有果),才好判定因果關係吧?
這正是諾蘭之所以藉主角之口「摧毀因果律」的原因。記得電影結尾Neil對主角的真情告白嗎?永別之前,Neil將演算器的一部分交給主角(且後續即將逆行回到戰場坑道中迎接死亡)時,告訴他,「這是我們美麗友情的結束。我們的友情,對我來說是很久以前的過去;但對你來說,卻是很久以後的未來」──毫無疑問,這正是時間逆行所導致的「因果律的崩毀」。事實上,根據邏輯學家朱迪亞・珀爾(Judea Pearl)著作《因果革命:人工智慧的大未來》(The Book of Why:The New Science of Cause and Effect)書中闡述,人類對因果關係的判定,來自於「人類意識的主觀預設」與「人類對客觀事實的實質體驗」二項因素的彼此互動、彼此修正。這並不代表因果關係是不理性的,而是指,因果關係顯然無法脫離人的主觀預設;它必然帶有主觀色彩。換言之,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絕對客觀的因果。但這是另一大題了,有機會我們會另做一組影片來討論 ( ←老高上身 )......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7nMqaDd7jdU/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