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生活了五年的時候,我開始覺得,自己降落到不對的地方了。當時一定是錯過站。
我在同物種間老覺得自己格格不入:我這個人,明白人類表達的字字句句,卻沒辦法掌握語言的奧祕;我這個人,與人類同伴有相同外表,但基本特性大有所異。
我家的庭園裡,搭了座色彩繽紛的帳篷,往一旁斜去。我會坐進去,在這艘太空船裡,攤平眼前地圖冊,忖度怎樣才能發射,帶我回去名為家鄉的星球。
如果我百思不得其解,就轉而詢問少數幾個可能真的懂我的人。
「媽,有沒有什麼人類的使用說明書啊?」
她瞅著我,眼神茫然。
「就是⋯⋯像指南那種,解釋人為什麼會有這些行為?」
我不是很確定——從表情推論出內心真實感受從來就不是我的強項,以前不是,現在也不是——但在那個瞬間,我應該是看到我媽媽的心,碎了。
「沒有耶,小蜜。」
不合理啊。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書,幾乎包羅了這浩瀚宇宙其餘的萬象,竟沒有一本可以告訴我怎麼當人;沒有一本可以指引我怎麼準備好應對這世界;沒有一本可以教導我看到悲痛的人怎麼將手臂環放在對方肩上安撫,怎麼在別人笑的時候我也笑,別人哭的時候我也哭。
我知道當初被放在這座星球上,必定有什麼理由。隨著時間推移,我愈來愈能掌握自己的心理狀態,對科學也愈來愈有興趣,最後我終於發覺:就是這個了。我應該要寫出一份我匱缺好久的說明書——用來向我這種不懂人類的人,解釋人類是怎麼一回事,或許可以幫助那些以為自己懂人類的人換個視角看世界。局外人的人生指引。就是這本。
著書的目標並非一直看似明確,有時似乎遙不可及。我還得閱讀蘇斯博士的作品,努力精進普通教育的高級程度;閱讀虛構故事其實讓我畏怯不已。不過,憑著我腦袋的獨特運作方式,以及對科學近乎狂熱的喜愛,人生其他方面的闕漏,我幾乎都得以補足。
請容我好好解釋。我從不覺得自己正常,是因為我本來就不正常。我有自閉症類群障礙(ASD)、注意力不足過動(ADHD)、廣泛性焦慮症(GAD),病症全加總在一起,身為人的人生可能並不好受。這種感受確實常有。有自閉症,大概就像玩電動沒有主機,做菜沒有鍋碗瓢盆,彈奏音樂沒有音符。
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有ASD的人比較不善處理,難以理解:通常我們無法過濾所見所說,很容易就不堪負荷,還會舉止奇特,旁人可能因此忽略我們的天賦,不予理睬。我會狂敲桌子,發出尖銳古怪的雜音,還常常抽搐——是不定時襲來的神經不自主抽動。我在錯誤的時機說錯話,電影播到悲傷的片段時我笑出來,播到關鍵的劇情時我問個不停。而且我老是離情緒崩潰不遠。要知道我的心理怎麼運作,不妨試想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我的心理狀態,就是那顆網球,從這方到那方,來回往復,彈跳得愈來愈快,上下上下,左右左右,位置不斷變動。然後,倏忽之間,出現變化。一方球員打滑,發生失誤,或打出比對手更聰明的球路,網球旋啊旋,失去控制。崩潰開始。
這樣的生活儘管教人沮喪,但也完全是種解放。不屬於這個世界,也代表你處在專屬於你的世界——在一個可以自由訂立規則的世界。除此之外,隨著時間流逝,我逐漸了解神經多樣性這種非比尋常的混合狀態,也是一種福氣,那其實就是我的超能力,讓我配備了快速、有效率、能徹底分析問題的心理利器。ASD意味著我以不同的角度看世界,沒有先入之見;焦慮與ADHD則有助於我迅即處理資訊,讓我在百無聊賴與極度專注之間用力蹦跳,意識到自己所處的情境後,得以在心中一一推演出可能遇到的結果。我的神經多樣性衍生了如此多個身為人類有何意義的問題,但同時也賦予我力量,獲取這些問題的答案。
我尋覓這些答案的方法,在人生中一直給予我至高無上的喜悅:正是科學的力量。人類模稜兩可、時常自相矛盾且難以理解之處,科學清楚明瞭,值得信賴,不會說謊,不會遮掩話中真意,也不會在你背後說閒話。七歲時,我愛上叔叔的科學書,這種直截、具體資訊的來源,我在其他地方就是找不到。每個星期天,我會前去他的書房,沉浸在科學世界中,彷彿壓力閥釋放之感,是我這輩子第一次找到東西解釋我最深的疑惑:與我同為人類的其他人。在這個拒絕提供確定感的世界中,我持續尋覓確定感,科學則向來隨侍在側,是最堅貞不渝的同盟、最忠誠可靠的朋友。
而且現在,科學這面透鏡成了我觀看世界的方法,我在人類星球探險時碰上諸多人類行為,都可以用科學解釋這些行為之中最神祕的面向。科學可能對許多人來說晦澀難明,專業門檻太高,卻也得以闡明最至關重大的事物。比起舉辦團隊打造的活動,癌細胞可以教導我們更多有效合作的真諦;對於人類之間的關係與互動,我們體內的蛋白質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機器學習機制可以協助我們做出更有條有理的決策;熱力學解釋了在生活中建立秩序的難處;賽局理論為社交禮儀指引了一條康莊大道;演化論說明了我們彼此的想法為何如此迥然有別。我們藉由理解科學原則,得以更深入了解生活的本質:恐懼的來源、人際關係的基礎、記憶運作的方式、意見不合的原因、起起伏伏的感受、個人獨立的程度。
世界關上了面對著我的門,但科學一直是把金鑰,為我解鎖那道門,我相信,科學必須闡明的內容,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舉足輕重,無論是神經典型(neurotypical)、的人,還是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gent)的人,如果想更了解人,其實就該透過科學知道人如何運作,了解人體及大自然運作的模式。我們大多數人對於生理機制與物理化學作用的認知,只來自課本圖表的粗略印象,但每種機制與作用皆包含了特性、階層、溝通結構,在在反映出我們日常生活中體驗的一切,也有利於闡釋。只學其中一種,不學另一種,就像是閱讀一本頁數少了一半的書。科學界定了人性以及我們所處的世界,若能更深入釐清科學,必有助於理解自身以及我們周遭的一切。面對各色人事,我們通常仰賴本能、揣測、假設,科學卻有助於撥雲見日,提供解答。
我以前得將人與人類行為當作外國語言來學習,因此認清,原來稱自己外語流利的人,也並非必定能淋漓運用所有詞彙與通達所有文意。我深信,這本我不得不為自己撰寫的使用說明書,有助於各位釐清構成人生經緯的人際關係、社會環境、進退維谷的窘況。
打從我有記憶以來,主宰我生活的就只有一個問題:如果你不是天生就能與人建立連結,該怎麼辦?我無法憑本能體會到愛、信任、同理心,但我迫切想要感受到,所以我成了自己科學實驗的活體受試者:測試那些能讓我成為人類的話語、行為、想法,若無法成為人類,至少,也能成為同物種之中能自理生活的成員。
我在追尋這份目標時,一直以來都很幸運,家人、朋友、老師都很照顧我,不吝給予愛與支持(有人則吝惜給予愛與支持,各位之後會讀到)。由於我在人生享受到各種禮遇,希望在此分享自身經驗,告訴大眾,以「差異」為出發點的話,哪些事情可能辦得到,哪些事情可以達成。我得的亞斯伯格症(常與高功能自閉症混為一談),反而讓我變得太「正常」,不像刻板印象中的自閉兒,又太特別而不像神經典型人,因此我將自己視為溝通大使,為這兩個我所處的世界搭起橋梁。
我也知曉,改變人生的要件,就是察覺到有人看見我,有人理解我,要意識到自己是人,有權做自己:事實上,是有責任做自己。人人皆有權與他人連結——心聲有權受到傾聽,言語有權受到重視。尤其,那些本質上與本能上都難以與他人連結,又為此拉扯撲騰的人,更是如此。我期冀透過本書所述的經驗與想法,得以強調我們身為人皆有共通點的重要,並提供找出共通點的新鮮方式。
是故,我誠摯邀請各位,和我一起踏進這個由亞斯伯格症、ADHD交織而成的怪奇世界。待在這個世界,固然感覺怪異,但想當然耳,絕對不會沉悶。記得帶上筆記本,把你的耳機塞進包包——耳機倒是很少離開我的耳朵,我對外在世界感官超載(sensory overload)的時候,耳機能有效替我阻隔紛紛攘攘。而有了這副耳機,就代表你準備好了。起而動身吧。
摘錄自《#人類使用說明書》作者序/卡蜜拉‧彭(Camilla Pang)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覺得自己不是地球人的人,不只我一個。只是說,作者用科學理解人,我習慣使用心理學去貼近人心。
後來我發現,其實連地球人本身,都覺得人生很難。也有不少地球人,並不適應地球人自己建構的文明。這現象,有時讓人感覺荒謬,但又衍生出許多讓人感覺悲傷的故事。
祝願您,能藉著這本書,知道擁有自己目前內在的心靈,那是相當了不起的事情!
.
ps. 這本書今天晚上9點半會進行贈書直播,歡迎參與
.
以上文字摘錄自
《#人類使用說明書》
關於生活與人際難題,科學教我們的事
博客來 https://bit.ly/2UL8LAY
大 塊 https://bit.ly/331aGFM
誠 品 https://bit.ly/2ISQHT4
金石堂 https://bit.ly/2UKBPbC
讀 冊 https://bit.ly/35KCP62
Momo https://bit.ly/3lJfS8K
大塊文化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6495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適應障礙症測試 在 西班牙小婦人 Facebook 八卦
西班牙生活極短篇|初老症狀 vs 好心的驗光師
今年入春後,我開始感覺到自己……老了。以前最引以為傲的視力(其實做過雷射矯正手術)竟然在這幾個月急速下降。
一開始發現狀況時,是在我的廚房裡。
那一天我拿出一瓶新買的普羅旺斯香料,想看看瓶身寫著什麼文字時,在自然光下竟然無法看清楚。趕緊打開燈,再仔細且用力地一看,嗯,稍微好多了,可是很吃力。
接下來的日子我發現只要是很微小的文字,尤其又是淺色系的,我幾乎有一些閱讀障礙。上個星期五我終於決定利用我的私人保險去掛眼科,今天上午抽空去看診。
到了醫院的眼科部門,沒等很久就輪到我了。我的眼科醫生還是那樣有品味,一頭深棕色的黑髮總是稍微抹上髮膠抓一抓,襯衫搭著長褲再配上一雙球鞋,帥氣就展現出來了。
眼科醫生:「這次眼睛有什麼問題嗎?上次紅眼狀況好多了吧?」不要以為醫生的記性都很好,我看見他偷偷撇了一眼電腦螢幕上我的就診紀錄。
我開玩笑地對他說:「我覺得我老了,因為很多細小的文字我都看不見。」
這個帥氣的眼科醫生聽了我的描述,說他最近也有這樣的感覺。只見他帥氣將一把有輪子的椅子滑過來,坐下後稍微看了一下我的眼睛,就跟我說只有兩個辦法可以解決,一是佩戴老花專用眼鏡,二是佩戴那種可看遠可看近的眼鏡。不過他無法處理這些事,要我到外邊等一下,然後驗光師會叫我。
我在外頭等,一顆心提上又提下的,還猛給豪斯發訊息,不知道等會兒那老花眼鏡會是怎樣的價格。
等了五分鐘,驗光師叫我了。我再把我的情況跟他解說一下,說瓶子上的文字我都無法看清楚,對光線也覺得有些刺眼。他開始幫我做視力測試。就如同每個人去做的檢測一樣,戴上一副圓形中空眼鏡,然後幾片有度數的鏡片輪流擺上看狀況。後來發現我的左眼比右眼狀態好,戴上了有老花度數的鏡片還真看的比較清楚。接著,驗光師開口了。
「你的工作需要每天看瓶子上的小字嗎?」他問我,我告訴他不需要。
「你檢測出來的結果有些微的老花症狀,可是我不建議你佩戴老花眼鏡。」
什麼?難道有人的體質是不適合戴老花眼鏡的?這可是我第一次聽說耶。我心想剛才那個帥氣的眼科醫生把我移轉過來給你的,他說我需要配戴眼鏡啊。
驗光師接著說:「人到了一定的年紀,眼鏡看近物的調節力本來就會下降,這是正常的。不過,我覺得妳平常的工作不太需要看小字體的文字,不用現在就配戴老花眼鏡,再等等吧。」我沒聽懂,我這門生意他不想要嗎?我要驗光師繼續解釋。
「說坦白話,不管妳配不配戴老花眼鏡,妳眼鏡的老花狀況都會持續下降,也就是說妳不戴老花眼鏡妳的老花度數會持續加深,妳戴了老花眼鏡度數一樣會加深。」他看了我一眼,確定我都聽懂了,然後接著又說了起來。
「而且,妳原本不需戴老花眼鏡就能看清楚的東西,一旦當妳戴上了,妳的眼睛跟大腦就會開始對妳有所求,日後妳就真的離不開老花眼鏡了。妳何不再等等,讓自己的眼睛去適應它?等日後真的有需要了,再來配戴都不遲啊。」
啊?我從小眼睛就問題多,每到任何一處驗光中心,一定都是繳了錢,配戴一副眼鏡才會出店門的。沒想到今天遇到了的這個驗光師竟然告訴我不要去花那個錢,讓時間慢慢帶我去熟悉老花眼的世界,然後讓時間來決定要不要配戴老花眼鏡。
我,有小小地被這個驗光師感動了,因為這年頭為了業績肯說實話的人似乎不多了。
所以,我一直告訴自己要當個好人,因為這個世界仍是很欠缺好人的(小小離題了)。
* 希望寫了這篇不會被其他國家的驗光師追著打.....
適應障礙症測試 在 說說能源 Talk That Energy Facebook 八卦
【風機噪音究竟有害否?】
#芬蘭研究次音波無害 #瑞典研究聽得見噪音對睡眠有害
風機的低頻噪音對人體影響的研究其實還很少,本文提供兩個看似結果相反的研究:一個是芬蘭對「次音波」的長期監測(超音波的相反),發現它不會對危害人體;但另一個瑞典大學做的睡眠研究,則顯示風機噪音會對睡眠造成影響,同時呈現兩組研究成果,可看出風機噪音對人體的作用其實還真複雜。
🇫🇮芬蘭的風機次音波危害研究
次音波(infrasound)指人耳無法察覺的低頻聲波(相對於超音波),運轉中的風機也會產生,根據芬蘭技術研究中心(VTT)一項政府委託的研究發現,次音波不會對生理造成可偵測的變化,人耳也無法察覺。研究小組的負責人,也是芬蘭社會與衛福部門主管Vesa Pekkola表示,該研究結果對緩解公眾的疑慮而言意義重大,也可使風電業者鬆一口氣。
▉研究認為次音波無害
VTT的研究運用1.長期監測、2.聽力測試、3.問卷調查,來研究次音波的性質,結果發現臨近風電場郊區的次聲波水平,與一般都市環境中的數值大致相同,除了偶爾會出現達102分貝的音量峰值。由於次音波的主頻率在0.1~1.0赫茲之間,遠低於人耳可感知的聽力範圍的下限(16-20 Hz),基本上聽不見,要聽見頻率愈低的聲波,音量就須愈大。
雖然少數人可察覺到風機產生的最強次音波,但芬蘭技術研究中心強調,並未發現能感知次音波者的自主神經系統有任何異狀,許多人在調查中表示他們出現症狀,但後來證實這些人其實無法聽見次聲波。
▉居民的不適可能來自心理作用
這項研究選定芬蘭兩座各有17台風機的風場:庫里卡(Kurikka)風電場和拉賀(Raahe)風電場,進行為期308天、對電場及周邊住戶的長時間監測,且選擇當初因運轉中的風機造成居民不適而搬家的地區進行,長期調查後發現,居民的不適感可能來自心理作用:因強烈相信某事(風機)會帶來負面影響,而導致一些症狀的產生。
▉全球尚無次音波的衡量標準
本研究也是一組國際性研究,除了VTT,赫爾辛基大學、芬蘭衛生福利研究所、德國與澳洲的團隊也都參與其中,且意義重大,因為在去年底研究成果公佈之前,全球尚無用於評估風機infrasound的國際標準。
🇸🇪瑞典的風機噪音對夢眠的研究
再來看瑞典哥德堡大學的研究。他們發現風機產生的噪音會影響人類對睡眠恢復的知覺,且對「夢境睡眠(dream sleep)期」、又稱REM期的睡眠,產生雖小卻有意義的影響:曝於風機的噪音下入睡,會延遲且縮短REM期的發生。
▉研究方法
REM為「快速動眼期」的縮寫,是睡眠中週期性出現的區間,被科學家視為理解睡眠的熱點,但關於風機噪音對它的影響,學術研究仍很少。
哥德堡大學職能與環境醫學系的聲學環境實驗室,將參與研究的50個人分成兩組,其中24位需住在風機一里範圍內至少一年,其餘26人則是不住在風機區的參考組,並利用「睡眠多項生理檢查 (polysomnography)」模式,記錄參與者睡眠期間的心律、大腦活動、眼球運動等,發表結果在《睡眠》雜誌上。
參與者在聲學環境實驗室會住上三個晚上,第一晚適應環境,後兩晚隨機排序:一晚安靜無聲,另一晚則插入4個風機噪音時段。噪音根據幾台風機的室外測量結果重建,再以瑞典木屋的隔音效果過濾,盡可能模擬在風機週邊的瑞典住民接收的噪音條件。
▉風機會影響REM期
根據幾項生理指標,參與者在風機噪音下入眠時,與安靜的夜晚相比,REM睡眠期的平均長度短少了11.1分鐘,且延遲16.8分鐘出現;比重方面,在有風機噪音的夜晚中,REM佔總睡眠時間的18.8%,無噪音的夜晚則為20.6%,這是一個雖然小但仍具統計意義的差異。
其他「睡眠參數」如清醒次數、睡眠總時長,深度(非REM)睡眠期的長度與碎化程度,以及心律等,在統計上均無顯著差異。
除了基於生理系統的測量之外,參與者還填寫了關於睡眠品質的問卷。兩組問卷都顯示在有風機噪音的夜晚睡得較糟,住在風機附近那一組參與者的報告也透露,即使是無噪音的那一晚,整體睡眠品質仍較另一組差。
這些受試者的意見是否像芬蘭的研究結果一樣屬心理作用,不得而知,但睡眠障礙是世衛認定對健康有害的來源之一,本身可導致慢性疾病,這方面與風機結合的研究還很漫長,但在能源轉型下是一個需要被用心看待的課題,此外,即便對人體影響有限,甚至只需要界定範圍就可以避免對人類傷害,但聲波對於其他生物的危害仍有待更多研究結果驗證,例如離岸風機縱使與人類有段距離,但它周邊可是有很多生物的,而每種生物對不同音頻的噪音可能感受又不一樣。
▉參考資料
芬蘭的次音波研究:
https://reurl.cc/8G0Xvj
風機噪音對睡眠(REM)影響:
https://reurl.cc/R4WeWZ
適應障礙症測試 在 【抑鬱症測試】我有沒有抑鬱症?跟醫生做這3分鐘測試即知曉! 的八卦
聲明:本頻道不會提供網上診斷和治療與個別人士,內容只屬一般資訊,如有任何個人健康問題,請務必會見及諮詢你的醫生。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