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精靈在歌唱,一位種植小米的老師分享他的故事>
#種植小米的老師#
我知道一位特別的泰雅族老師。這位老師在台北打拼多年,早已習慣了都市生活,某一天,他突然決定親自下地種植小米,他想見證小米酒製作的全過程,以此瞭解自己的族群和文化。老師在課堂中跟我們講了其中一年種植時發生的故事。
老師回到自己的家鄉,宜蘭寒溪部落。雙腳踩在鬆軟的土地上,勞作中的老師大汗淋灕,認真做了功課的他知道,種植小米有好多個步驟,間拔完畢,接下來就是播種了。
老師抹去眉尖的汗,
對熟成充滿了期待。
這時,部落一位老阿公經過,在他的農田前方背著手站了好一會兒,忽然阿公指著旁邊的大樹根對他說:「那裡的青草發芽的時候,就別繼續播了。」
老師說好。
幾天之後,大樹根部的草開始抽芽,按阿公的提示,不應該再繼續撒更多的種子。
但看著自己辛苦挖好的坑和手上剩餘的種粒,老師決定再播一些。索性那邊也播上吧!不一會兒,老師把所有的種子都撒了下去。
結果那一年...
老師問我:「你覺得有長出來嗎?」我這個說到小米第一反應是「小米手機」的人,自然是不知道答案的。我瞎猜,沒有。
「台灣山地地形複雜,加上颱風多、氣候變量大。這一年的小米雖然長出來了,卻沒有收成。」老師說道。
缺乏經驗,失敗似乎是必然,老師很沮喪,難道自己對族人從前賴以為生的農耕生產嘗試就這麼結束了嗎?
這時,老阿公又經過了老師的農田,搖搖頭說:「你太貪心啦。」即使天氣惡劣,部落里的其他土地卻一如往常豐收,而老師沒有聽老阿公的勸告,在青草發芽的時候就停止播種,導致不能收成。
老師才明白,此次失敗,除了氣候,更跟自己對農耕的態度有關。
我們貪心,天是會感應到的。一旦索取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就會得到相應的懲罰,老師說道。
這個看起來尋常的故事,
卻讓我哭得稀裡嘩啦的。
#大地和天空#
很多年前,有地產開發商想收購印第安人的土地,酋長不理解:為什麼會只要我們的土地呢,難道上面的花花草草、跑來跑去的小動物、參天的大樹還有清新的空氣不是更好嗎?
而且要怎麼只賣土地呢?
大地、土壤、天空、一切⋯
都是密不可分的呀!
我的交換生室友小竹,在17年的冬天,前往新竹縣尖石鄉海拔一千五百公尺的深山,拜訪台灣最深僻的原住民部落,那裡有在隱世中生長了千年的原始巨木群。
優繞長老對她們說:「台灣商人的嗅覺比黑熊還敏銳。」20多年前,有一位商人看中了部落的土地,提著一麻袋的錢上山,要買下這裡。當時的頭目,Lahui的父親,堅決地拒絕了這一樁交易。
「雖然種小米很辛苦,收成有時會不好,但我們還是需要去耕種。因為只有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勞作中,我們種小米的傳統才能延續下去,我們才不會忘記怎麼種。我們需要土地,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Lahui頭目的父親把這段話寫了下來,日後,Lahui不斷地將這段話告訴族人和來部落作客的人。
#神話傳說中的文化養分和信仰力量#
時代的進步,也帶來了「理性」和「科學」對想象的凌駕和蹂躪。我喜歡跟不同的原住民同學聊天,瞭解他們所在族群的信仰背景,我喜歡聽他們說起「族人」和「祖訓」。
愛好和平的達悟族是唯一一個沒有獵首的民族,擁有著優雅弧線、黑白紅相間圖騰裝飾的拼板船是他們最鮮明的標誌。
布農族以小米的成長週期為指標的年月觀,依照植物枯榮和月亮盈缺決定季節的更替。我想,布農族人一定是細膩敏感、富有想象力的。
鄒族人穿皮衣皮帽,但蘭嶼島上的達悟族人則著以植物纖維製作的素色衣物。土地賜予自己的,他們欣然接受,靈活使用,如魯凱族建材使用木材,而達悟族半穴居。
這並不是「因地制宜」,因地制宜總有一些以人類為中心的意味,就像「環境保護」一樣,明明人類就是環境的一部分,卻顯得好像我們正在做什麼偉大的事情。
哪怕只隔幾座山,或不同的海拔,各族卻有自己的長幼尊卑秩序,魯凱族重視長男,而葛瑪蘭族卻遵循長女繼承制。
鄒族有明確的階級,頭目、徵帥和勇士,鄒族的葬禮分為善死和惡死,為族群做犧牲貢獻的族人會得到大家的祝福。
魯凱族認為百合花神聖,在兩個太陽的傳說中,為氏族犧牲的英雄贏得了族人的崇拜。這個傳說讓我想到了小時候看的《后羿射日》,故事的背後是對為部落捨身取義的英雄精神的歌頌。
排灣族的山地舞步和百步蛇傳說同樣引人入勝,其中衍生出來的「太陽卵生」、「石生」、「犬生」、「竹生」的故事更是精彩絕倫,神話故事,同樣也是創新文化時想象力的源泉。
讀原住民族的神話,也是瞭解族人的性情和歷史的過程,神話故事具有型塑族人思想基礎的作用,故事中除了蘊含族人對自然環境的尊重,也包含永續生態的概念。
#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
人類曾經擁有那樣漫長的一段歷史:我們與大地共振、從自然中吸取養分,與大地生息與共血脈相連。
那個時候的我們,以雲捲雲舒作為夜雨來臨的徵兆,傾聽樹林里的風聲,感受大地深處的脈動,肥沃的土壤除了長出滋養萬物的養分以外,還啓迪了我們的祖先尊重自然,萬物有序的思維方式,更孕育了「天人合一」的敬仰和確信。
記得小時候家裡有一板塑膠磁帶,是兒歌精選,我們最愛唱這一首,「月亮在白蓮花般的雲朵里穿行,晚風吹來一陣陣快樂的歌聲,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
我好想和紮根在那段過往裡的原住民老人們說說話,我想親口問問他們,「大地和天空,還悄悄告訴了你們什麼?」
廖小花
2020.03.08
達悟族 建材 在 直接跟農夫買 Facebook 八卦
#大自然農作系列
有誰知道這是什麼嗎?
黃澄澄的果實,高掛在火傘高張的夏日裡…
提示1:不是波羅蜜
提示2:黏黏的 ><
提示3:花東朋友看到會流口水~
公佈答案 >> 這是「麵包樹」的果實!
麵包果可以煮食,最常見的方式是加小魚乾、排骨或是味噌煮成湯,果肉纖維細緻,水份飽足帶著淡淡果香清甜,果核卻有花生般的味道和口感!
麵包果是花東朋友們夏天必吃的季節美食,源自於原住民的野味食材,在當地它有個可愛的阿美族名字叫「巴吉魯」!
麵包樹是桑樹科波羅蜜屬的植物,內含黏度極高的白色乳汁,高大的樹幹可做建材,達悟族人造船的材料,大大的葉子能做為蒸粿、菜包時墊在下方的包材;長得像雪茄的雄花,曬乾後還能做蚊香。
雄偉的樹型也常被用來做園藝植物,全台灣的公園、路樹都有它的踨跡,現在正是麵包果(巴吉魯)最鮮甜肥美的時候,想一嚐美味就到傳統市場裡找找吧!
達悟族 建材 在 京築居いくえ先生の日本語教室 Facebook 八卦
日本是「土間」和「床」
是兩者的結合
#圖解台灣日式住宅建築 #頁111
誰說萬丈高樓就一定是「平地」起?—— 有的房子一走進去就是二樓或地下室呢!
臺灣原住民族建築大致可分為:高架式(干欄式)、平地式、凹陷式、凹陷式(半穴居)這四種,每一種都是在與自然共生下的生活型態發展出來的,有著不同的考量與功能!今晚就讓 #建築小教室 來詳細介紹一下吧~
1. 高架式(干欄式)
高架式地基是以竹竿或木桿將地基向上撐高的建築模式,在臺灣原住民族當中,家屋以高架式為特點的就是噶瑪蘭族,由於高架式具備防水、防洪、防潮的功能,成為適合生活於溪水或湖邊的地基型態。話說水源雖然重要,但水邊易受氾濫蚊蚋之苦,也只有少數原住民族是直接住在水邊的~
即便不住在水邊,高架式地基仍被應用在部落的會所與穀倉,特別是穀倉,為了避免老鼠侵入以及潮濕,除了架高以外,還會在撐起地基的柱子上設置圓形的防鼠片,讓鼠鼠更難爬上去!
2. 平地式
平地式地基即是與地面齊平,選好建地後將泥土鋪平,建物的牆面從地面向上建築,臺灣多數的原住民族都採用這種地基。為了防水,部分的部落發展出將門口或牆邊的泥土堆高或是堆石頭的建築方式;在舒適度方面,也有其他部落發展出將石板或木板鋪在泥土上的建築型態。
3. 凹陷式
凹陷式地基是讓建築稍微向下發展的模式,選好建地後將地基挖到最深不及60公分高,再築起牆面。此種建築方式部分是為了在入夜入睡後不受建築縫隙的寒風吹拂,讓身體溫暖,另一部分是增加屋內的空間,為臺北與臺中地區泰雅族以及賽德克族所有的建築型態。
4. 凹陷式(半穴居)
凹陷式地基當中,有部分將地基挖得更深,最深將近 150 公分高,根據格局還可分為布農族的「堅穴居」、太魯閣族的「豎穴居」與達悟族的「半穴居」。此種格局是為了因應颱風與防敵而發展出來的建築型態,又以較重的石板、石材為建材居多空間難以向上發展,向下發展的建築較不易受強風影響,且即便地面上的建築倒塌,族人仍有空間可以躲在地下,待天災或敵人離去再返回地面,可以說是地下堡壘。
--
資料整理&製圖/台灣樣 TaiwanCode.共感建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