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名言、綱要 上課地點:大鑑禪堂,二○一九年五月二十四日
第十二堂課之一 梁寒衣老師撰筆,黃麗月聽寫
(《道德經》弘法第12堂二○○八年六月六日授課錄音)
〈第十三章〉...
Continue Reading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2萬的網紅老外看中國、老外看台灣 | A Laowai's View of China & Taiwan | 郝毅博 Ben Hedges,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中國十一連假剛結束,在這集的老外看中國裡,英國主持人郝毅博同樣用了他獨特幽默的觀點,分享了在十一期間發生,中共官方甚少著墨、甚至絕口不提的新聞,一起來看看! 按讚加入主持人郝毅博Facebook,一起討論中港台時事新聞! https://www.facebook.com/benhedgesntd ...
「道德經名言」的推薦目錄:
- 關於道德經名言 在 陳學聖 Facebook
- 關於道德經名言 在 陳學聖 Facebook
- 關於道德經名言 在 陳學聖 Facebook
- 關於道德經名言 在 老外看中國、老外看台灣 | A Laowai's View of China & Taiwan | 郝毅博 Ben Hedges Youtube
- 關於道德經名言 在 心靈語坊 Youtube
- 關於道德經名言 在 黃偉民易經講堂 Youtube
- 關於道德經名言 在 老子道德經名言 :: 博碩士論文下載網 的評價
- 關於道德經名言 在 老子道德經名言的推薦與評價,PTT、DCARD - 最新趨勢觀測站 的評價
- 關於道德經名言 在 老子道德經名言的推薦與評價,PTT、DCARD - 最新趨勢觀測站 的評價
- 關於道德經名言 在 老子《道德经》10大精华,穿越千年的智慧,道尽人生无穷哲理 的評價
道德經名言 在 陳學聖 Facebook 八卦
《道德經》名言、綱要 上課地點:大鑑禪堂,二○一九年五月二十四日
第十二堂課之一 梁寒衣老師撰筆,黃麗月聽寫
(《道德經》弘法第12堂二○○八年六月六日授課錄音)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則可寄於天下;愛以身為天下,乃可託於天下。
──人類一生孜孜,皆不離「寵/辱,愛/憎」、「名利榮華」,本章剖析其華熠皮貌下之於性靈、精神的戕害,直如「繡囊盛糞」;要哉教人「重道忘身」、「愛人忘我」以祛除重累、不負己靈。
◎寵、辱若驚。
──何謂「寵、辱若驚」?〈憨山註〉謂「望外之榮(望外的榮耀),名為『寵』」,意思是,凡需要外在的「加持」:外在的鍍金、鎏光、榮耀、崇拜、光環,或慕愛、眷顧,乃至他者的眼光和青睞,即已是在「邀寵」、「希冀、希望寵」了!──一旦希冀他者美好的眼光與讚許時,即已是在「求寵、望寵」了!即使是一名上師亦然,當他期待弟子的眼光、崇拜、與頂禮時,便已形成某種程度的「求寵」、「邀寵」──「寵」的幅度、範疇廣袤,外在的榮耀、富貴、權位、聲名……固是一種「寵」,愛與美麗、憐惜、掌聲、喝采、評價、恭維、嘆賞……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更精微地「寵」?世間之人皆希望得「寵」,愈多愈好,更希冀能永永擁有這份恩威、這份美麗、珍愛、與閃光!
──殊不知「寵」往往即是「辱」的來源,在於無常、變異。今日的「寵」,可能即是明日的「辱」,唯因「諸法無我」,人性、人心本就是無常、變異、念念遷流的。取決於要不要「被寵」、「得寵」,本來自於「他者之心」,問題在於「沒有誰能夠把捉另一個人的心(連當人都不能,況乎他者!)」──即使那人是你的父母,是你的丈夫、情人、妻子,乃或是你的上師、道友、菩薩。而建立、依倚在他者的禪柱子皆是不穩的:緣於,取、拔由他,與、奪由他,自作不了主!由是,靠他家的寵愛而建立、形塑出來的自我,定也靠他家的侮辱而崩毀、坍塌。
──「驚」,即「恓惶不安」的樣子。凡夫愛「寵」懼「辱」,恒將「寵/辱」視為一生關鍵、追索的主題,一個命運的手勢。以致既期待、又徬徨,既渴欲、又驚動……太期待、太敏感,由是總於此「境界風」中搖擺熾劇……故用「若驚」來形容:既搖擺、又希望,既騷動、又渴求,且永永難以把捉、主宰!(人類所謂的「煩惱、痛苦」指的即未曾得到所期待的「寵」吧!── 那份期待的愛,期待的位置、聲名、威望與眼目!);也由是「來時歡喜去時迷」:得「寵」,固是驚喜、驚詫;得「辱」時,一樣也是驚怕、驚狂。不知「寵/辱」、「愛/憎」(寵就是「愛」,辱就是「憎」)本是一把刀的兩面,兩頭蛇的各一端──你才執起一端,另一只蛇頭已舔著紅信翻轉過來啃嚙了!
「若驚」二字表述了兩層意思:既摩劃了生命於此境風兩頭潮起潮落、拍翅掙扎、惴惴不安的形貌;也表達智者智照於此,所採取的敬慎與審慎:「寵」來時,固然諦觀慎明,不必歡喜絕倒、「與之俱去」;「辱」來時,亦一樣諦觀慎明,無庸憤憒絕倒,與之俱去!也只恁麼,平淡如常。(佛法謂:「功德天」與「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不隨。參見《達摩四行觀》)
◎貴,大患,若身
──「貴」,〈憨山註〉釋為「崇高之位曰貴,即君相之位」,當然,別忘記〈憨山註〉書於明代,如是忍不住以政治體相來思索。就當代,所謂「貴」所指的,應是各個領域,浮在檯面上,具足光環,能為各類媒體(電視、報紙、雜誌、網路……)報導,集注榮寵、光芒、與注視的,都算是某種程度的「貴」了!無論是商業、政治、文化、藝術、教育、環保各項……自然,也必須是此領域的尖鋒、翹楚、或精英;比如各種閣員、院長、局長……各種影歌星、舞蹈家、音樂家、設計師,或環保鬥士、運動選手……等等。於此多元的世代,「貴」的樣貌,亦開展、分歧而多元。萬頭鑽動,進取、拚搏……無不渴望抵達「貴」、競求「貴」、實踐「貴」(「貴」就是「功成,名遂」的量尺);可老子卻要說「貴,大患,若身」:此「貴」,如同此「身」一般,皆是眾患所集、眾病所至、眾惱所生之處。
──為什麼呢?在於無此肉軀、肉胎,則疾病、災難、饑餓、燒惱、苦迫……向何處啃咬?無此權貴、尊貴,則醜聞、弊案、謀殺、盜賊、敵手、媒體……又向何處啃咬?──端看世界各國的政治人物,隨其權位、影響的飈漲,則警衛、保全、維安系統更層層嚴嚴、密不透風,即連散步,也得如囚犯般,有個「保全者」監管、照看,即知誠然「貴,大患,若身」了!而一旦為其「貴」──成為各類領域的焦點人物、尖峰人物,即就「隱私」而言,便可能處於全面性地侵奪與敞開中……你的一舉一動、聚聚散散、恩愛情讎……所有所有最最糾結、痛苦、美麗、扭曲、或醜陋、煩惱的……皆刨屍曝骨、點滴晰微地以放大鏡掃瞄、檢視了,同時,繪形繪影、加油添醋,供人笑罵與娛樂。
──古德謂「黃金自有黃金價」,出世間的「貴」與世間的「貴」皆如此,皆有屬於生命、心魂的重資與重價、包袱與責任。而屬「貴」的位置──具足光環與威勢的權力核心,一向如是少而有限,永永浪頭洶湧、擠兌,為無數人類覬覦、艷羨、競奪、構陷、嫉忌、怨害的場域……由是激湍兇險,漂滿人性的棘刺與坑坎。
──「寵」與「貴」,世間之所嗜欲、嚮慕,本章老子卻開宗明義以「若驚」、「大患」定義此二者的本質,要人認清榮貴背底飄搖、燒惱的真相,審視此患禍叢結的淵藪。
以下則是更進一步地揭開、詮解此「寶篋中的毒蛇」。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前以略釋,正因為諸心無常,境緣、境風不定,以是「寵辱若驚」:未得時,固然朝思暮想、忐忑起伏、驚惶不安、思惟揣測;一旦獲得,卻也一樣驚惶不安、難致安穩──懼怕眼前的榮寵、幸福,被各種無常、各種自然、天災、人禍……所剝奪、瓦解(縱使他者不叛變、移易,於此無常器世,也仍叢集著各式各樣儻來的災禍,一個車禍、一場飛機失事、一個突來的癌症病變、不慎的意外牽連……),自身所握的幸福(那份眷愛、成就或光環)也不過僅如一只玻璃珠、一顆汽泡、一閃煙火而已。由是,未得時固然憂懼輾惻;一旦得致,也一樣憂危怔忡:懼怕不能鞏固、牢守,亦懼怕失卻、剝奪的痛苦與愁惱──這就是「得之若驚,失之若驚」:倘若想邀寵,想受青眼、青睞,那麼,便打算一生成為一名「驚弓之鳥」吧!唯因世間恩寵不定,「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則也「天予之,天奪之」:不知什麼時候將飛走或崩壞,緣於,取決點未必是你!──未必是你的才華,也未必是你的美麗、或能力(難道此世沒有第二個、或其他一樣具足才華、美麗、能力而卻明珠埋滅的嗎?),而多半為「心風」與「境風」──乃「緣命所之」:是因緣、機宜、甚或他者的一念愛憎與僥倖。
──「寵在下」,唯因準擬「爭寵」、「求寵」、「製造寵」的時候,已使一己處於下方、下風、下位了,僅能依循他者的心風,決定自體的拂擺──無論現實的位階、才華、知識、學養如何,即已打算「矮化」自體,由著他者心風作主、捏塑,決定一己的憂悲愁惱了!……即使一名國王亦然,當他絕望地渴求一名妓女的愛時,便已是她的「俎上肉」了!僅能任她憑藉著自我的愚蠻,把玩、捉捏他的心,嘲弄、羞辱他的愛情與人品(毛姆的小說《人性的枷鎖》,珍˙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威瓦第的《阿依達》……等等皆表述了這一類的愛情──或該正確地說,無量愛情皆如此,一旦求其「愛寵」,便自動化地落入下風地帶。)
──「寵」與「辱」的關係,正如親信的佞臣、寵臣、愛妃一般,當君主愛寵之際,即小小一杯酒、一塊肉、一點菓餅……正吃到嘴邊,也不惜忉忉留下與「所寵」共享;即起牀之際,見衣袖尚壓枕在那人頭下,便不惜斷袖,也捨不得喚醒對方(如漢哀帝與董賢),非如此,不足以表達「寵到極致」、「愛到最高點」!然,一朝失寵,任你「擺爛」,任你積灰塵、長虱子、打到冷宮,也至死皆不相逢,更遑論墓前顧盼上一眼了!〈憨山註〉解釋,古代君主恩賜、恩賞,受寵者一定低伏跪拜、叩謝皇恩、高呼「萬歲!」,未被寵者便只依前高高站立,杵在一旁看著──即知「受寵」的當下,本身就已即是「辱」了(即已不免叩首、頂禮了!)──可惜常人無法直下看穿這件事,只可能又羨又忌望著這個下跪頂禮的人,恨不得跪著受寵的便是一己!──依此觀點,「寵」實就是「辱」之甚!緣於,與/奪由他,愛/憎由他!愈是寵捧至高峯,則其跌墜也必顯得更慘烈、更痛迫、屈辱!
˙寵辱若驚,舉例
一、憨山與太后:太后恩寵憨山,即若宮苑的限制,也寧可摩畫肖相,對著畫相頂禮、皈命,自為弟子。更為了協助他重建火焚的「報恩寺」,不惜日日減食、刪存宮中食饘經費以籌蓋寺宇。沒有太后的恩信、崇仰,於宮闈鬥爭之際,則不可能之於憨山構陷冤獄、重刑拷打,借此牽連、誣陷太后入罪,更不致有此後十餘年的嶺南流放,即連僧衣也徹底剝除。於明神宗母子的矛盾中,太后的「寵」愈深,則神宗的「辱」愈切!──這殊獨的緣命與枷鎖並不屬於尋常普通的僧侶。
二、五祖弘忍與慧能:無五祖弘忍的慧目灼巨、大開大闔,則不可能將衣缽、法信傳承給始來八個月、踏碓修行、連字也不識的「南蠻子」慧能。五祖無所謂的「寵」──唯因禪門風格、體氣如是,誰悟道、誰便傳承;與識不識字、讀多少經藏了無交涉,亦斬決毫不「留情」與「容情」!而僧團人人卻誤以為「寵」,大眾更信願的,為身為首座、威儀堂堂、精湛經綸,能領眾一千的神秀(僧團的行為已是「信不足,有不信」了!──究底誰才是老師、禪師?誰才是明法者、主法者?誰才更具足正法眼與擇法智?)。一眾不肯相信五祖弘忍寧捨担水汲柴、切切相依相隨十餘個年光的神秀,其背底的深沈道眼與法眼,卻轉而搶奪衣缽……伏下了日後六祖隱埋獵人隊中、担任傭賤瑣役、澇苦塵勞十五載的時光。六祖謂「物忌獨賢,人惡出己,辛苦受盡,命若懸絲」──無此「南宗禪」的冠冕、法信,則亦無此「命若懸絲」的憂危辱迫。
三、芙蓉道楷與徽宗:芙蓉道楷道譽高標,震動京師,即連徽宗也愛,賜下紫方袍,號「定照禪師」。芙蓉道楷剛骨孤硬、堅持本志,拒不接受,幾回三番,最終,徽宗震怒,不禁將他逮捕下獄,甚而於他臉上黥字、流放(「寵」之極,御賜紫袈裟;一旦翻轉,「辱」之極,則於顏面上刻字、黥刑!)。稍後,恩赦、平反了,人們建議他,不如洗去顏面上的刺字。芙蓉道楷回答:「這是皇上的加持、恩賜,怎敢洗卻,看作紀念!」如此掛著黥刻的顏面,走完一生──這就是芙蓉道楷的豁達超邁、等觀一味:他就留著這個「辱」當作「寵」;無昔日非常地「寵」(且「寵到」非如此不可!寵不到,就憤憒、刻字!),那有今日臉上這等好字?然,此「功德天」與「黑暗女」畢竟斯皆如空!
四、呂后與戚夫人:缺乏漢高祖極致的耽溺與愛寵,呂后則未必「創想」出「人彘」這樣一種極端猙獰悚怖、非人非常的摧剝與刑虐,緣於她之其他嬪妃即或殺害、並未酷毒如斯。彌天的愛寵招致彌天的裂毀與嫉忌。由是,「寵辱若驚」意即,於「寵」的當下,就該戒慎、反觀、覺悟、出離了!不該到了「辱」,肌骨猛抽一鞭,刀斧當頭,一無退路,才有所覺知、反省。那太差、太鈍了!
★老子要人看清,人性於「寵辱」(得/失,成/毀,損/益,愛/憎)之際,擦翅、拍擊、掙扎的種種相狀,要人齊齊放下,持平、持淡以之,始有轉身、游御的空間。
須得實實穿透「寵辱若驚」,始能不忮不求,來任其來,去任其去,抵達「寵辱不驚」:不致隨風高舉,也不隨它墮坑落塹。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富貴是大患,即如身體是大患,為何如此?
單看人類一生從早到晚、忙忙碌碌、多少的歷程、掙扎與塵澇,說穿了便是要「養活自己」,且光是食、衣、住、行──此「物質上的安穩」便足以紛紛攪攪忙過一生。然,光是這點還不夠,人,不是動物,尚有精神、心靈、情感的追尋、定位、與滿足。如是只要仔細回觀,便將發覺,我們作了一切種種的努力、拚盡所有力氣,無非僅在安置、安頓我們的身體──這個「肉殼子」,以及肉殼子中包藏悸跳的「心」!(無此「肉殼子」,這顆怦怦悸跳的「心」又向何處聒譟、吶喊?)──可惜,無生不終,無論如何安排安置,努力鞏固、施設,各種生老病死,各種災禍災難,各種儻來的無常、流變,乃至各種身、心的打擊、沈鬱、與苦痛……仍傾軋、翻搗而來!無論如何鞏固、如何圍堵、防禦,一旦有身,便只能算是站在流沙上面,一點一點看它下陷、消磨……因此「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並不難瞭解,僅要看一看一名中風、全身癱瘓的人吧!倘無人悉心料理,則吃喝拉撒皆全在那裡,渾身傷瘍耨瘡、臭垢羶臊。即或有人照護,那些渾身插管的病人們,也自成一組組無聲的煉獄。……倘無此身,怎有此全身腫瘤癌侵、不得自由,分分秒秒皆深沈拍搗的楚痛呢?
──山中散步,看到病傷的蚯蚓,總是千咬萬咬、密密麻麻的螞蟻都在啃噬、食噉著牠,便拿起樹枝驅散群蟻,將牠挑入水窪或山谷間、不會有螞蟻的地方。朋友是重視環保的,即一直強調:「不要破壞自然的程序和軌則──人沒有權利去干擾破壞,不然螞蟻吃什麼!?」
尸鳩王割肉飼鷹。乍看可以如此看待動物昆蟲、自然界,但僅要有一點點想像力,即知那條長身大蟲究底痛澈到何種程度!?山中沒辦法!看不下去!只好執起樹枝,讓憤怒的螞蟻猛然擊噬手掌、袖肘。假使有因地,那就只能是這樣子!──可是,各位想想,那生病究底要不要醫?癌瘤要不要割?中風要不要看護呢?……那不也是殺了身上的細菌、病毒嗎?而細菌、病毒的存在,不也全屬於「自然法則」嗎?是不是全都不做、不救、不對治?所以「知見」很重要。在於若強調所有環保,則人也是自然體系的一層,基於「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的概念,若彼不能救,此也一定無須救,那麼,一旦輪到你的時候,則也不用東割西割、號泣著沒有人救、沒有人肯出手施為!佛法日微,正因為佛弟子雖時時喊「無差別相」、「一體等觀」,一旦蒞境、臨境,卻難能「物我一體」的直觀轉換與對待。由是「虛多實少」、難為人敬信。
──有身皆苦,冬寒夏暑,無不逼拶。《雜阿含經》用「無牢,無實……如病,如癰,如刺,如殺」來形容此色身的大患。而南傳佛法根本必修的「四念處」,第一則是「觀身不淨」,要行者如實體會此「有身」的過患、瘡瘤,依此建立「厭離心」、「出離心」;基於無此諦觀與出離,則也無所謂的修行佛法。
──《華嚴經》則謂,唯有初地菩薩始能遠離「五種巨大的怖畏」,即:
一、死畏:一旦有身,則有死亡的威脅與懼怖,無論之於一己,或所親、所愛皆然。
二、不活畏:即「無法存活的恐懼」,包括兩種層次與條件:
1.物質的依恃:飲食、衣服、醫藥、居住、工作……等等。
2.精神的依恃,我們需要父母、師長、朋友……一切所親所愛,亦需要自我的實踐、追尋與定位;一旦失卻其中的某一個、或某一部份,則「活下去」的勇氣、支撐、與力道也將流失、殞滅。
三、惡名畏:畏怖種種「污名化」,種種是非、攻詰、毀謗、污瀆、中傷、凌辱、流言……
四、惡道畏: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等「四惡道」的畏怖。事實上,人類連「黑道」、「惡人」都怕畏,更遑論其餘因造作惡業罪業而墮落的「地獄」等更闃暗、險惡之地了。
五、大眾威德畏:指懼怕群眾、團體的威勢,亦懼怕各領域具足威德、威勢者。比如有人不敢上台發言,或面對大眾則囁嚅不已,懦弱、龜縮、不敢為義理發言。而有人則怕見警察、怕見法官……即往見所崇慕的作家、導演、舞蹈家……也顫慄戰抖。
以上「五怖畏」為生而為人、具足此身,必有的五大過患與畏怖,唯有抵達「初地」始能遠離(注意,是「遠離」,而非「斷除」!),即可想而知五者之於尋常肉軀的宰制和凌迫了!(關於「五怖畏」,詳請聽《面對恐懼》CD)
◎及吾無身,無有何患?
──除非切確思索、觀修「身體是大患」這件事,深味此「五怖畏」,否則就難以當真認證此結論,更難以進一步平行諦觀「色身,為眾苦所集,是大患;尊貴,亦如同色身一般,為人性癌瘤所集,是大患」此一事實了──緣於,若果真正視身體為大患,那麼,隨時死不是很高興嗎?不是拋棄了此大患嗎?──然,凡夫心怕死,畏死,更慣性的思惟,是視身體為「大愛」;死亡,才是「大患」、「大敵」吧?同時認為,只要我們能活著,能繼續鞏固、維持,則一切都不成問題……凡夫心依此法則而運作,故要參悟老子(或佛法),則必須棄下舊有知見,循其系統而紮實觀修,依之刷洗沈潛意識基底、累世行來,之於肉身的堅牢執取與惑愛。唯因無能「解縛」正源於之於自、他色身的牢執與愛渴。如是「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正是一名過來人的解脫語,不可只作痛快看。
──關于「貴為大患」,〈憨山註〉援引了兩個例子:
之一,《焦氏筆乘》(註)中的「王子搜」:王子搜的故事出自莊子〈讓王〉──越國人民宿有弒君的慣習,他們一連弒了三代國君,王子搜的太祖父、祖父、父親,現在,是王子搜了!──舊王已弒,如今,他們希望太子繼立,成為他們的新王。
王子搜於是亡命出逃,藏入深山窮嶺、無人洞窟中(其實,既愛弒君,又愛立君──「因地」如此下種,誰敢成為你們的國君?有如此嗜味與慣習,頂好,便學習無君、無政府,自己管自己!)。然,越國人不肯,眾裡尋他千百度,千尋萬尋,也果然追躡到此山洞來。
王子搜沈默不聆呼喚、抵死不肯出來。
越國人即燒薰了艾草,用強烈的濃煙硬將王子燒薰、嗆辣出來(咿,果然是惡國惡民,這是迎接國君的樣子嚒?),而後,將之強置放於裝飾華美的車乘上。王子搜乃撫著車轅仰天長嘆道:「非我為王不可嗎?便不能捨掉我,放此一著嗎?──」
莊子評述道,王子搜並非厭惡為國君,而是厭惡為國君的過患與弊害。如是寧可藏身山野,只當一名野人、野漢!──這就是「貴,大患」,尊位、權柄中伏藏著大量的過患:人民並非白白地低伏!大眾是有期待、有想像,也有檢視、責求、與幻滅的。一旦幻滅,所施、所行不符大眾的愛憎與量尺時,便又弒君、殺君去也。
之二,楚威王與莊子:楚威王聆聞莊子賢達,請使者攜重金迎聘為宰相,莊子笑而拒絕道:「千金,乃重利;卿相,為尊貴之位。然,且看祭典選為祭祀的『犧牛』吧──那被選中的牛王,皆須先用豐厚的食物餵養三年、細緻照護;及至送至太廟之際,又裝飾、披掛各種文采華貴的繡布繡綺,直謂享盡殊榮!惜哉,正當屠戮之際,彼時即若想成為一隻鄉野的野狐、野豬亦不能──」(引自《史記˙老莊申韓列傳》)
──明代方孝儒若非貴為大儒與重臣,其下筆起詔具有一定的威德與影響,則絕不致招來「誅連十族」的禍患。即前述的商鞅、李斯亦然,缺乏卿相極致之貴,則也難有誅夷九族、三族的極致之禍。鄉野鄙夫,至多,也僅是一人、一家斷頭而已。及若當代亦然,不是權貴聲望,不是名聞、名流、名達,不具有一定的光環與吸引,則決難引來叢聚的媒體、傳播,以及各類扒糞扒屎、腥羶嗜血的炒作與炒弄。狀況即如被螞蟻啃嚙的大蟲一般,有此巨大招引的蟲軀,才有此叢聚咂噬的痛楚。
──我們的文化、社會、教育一向視「光環與檯面」──各式的「尊貴榮寵」為生命致力的標的,認為有出息、有志氣、有懷抱、有價值的人便應如是:合該站在光環與聚焦的中心!由是,前浪後浪,人人虎視眈眈、來勢洶洶、有志必得──而立於光環的中心,則永難豁免無盡的嫉忌、瀆謗、敵競、與挑戰。〔〈憨山註〉謂「然位,乃禍之基也。既有此位,則是非交謫、冰炭攻心、眾毀齊至;內則殘生傷性以滅身,外則致寇招尤以取禍,必不可逃。」〕
˙舉例
從白天鵝至黑天鵝──一名總統的女兒
◎故貴以身為天下,則可寄於天下;愛以身為天下,乃可託於天下。
──人生在世,所最愛的兩個東西:一為身體,一為尊貴榮寵,老子都直截破斥為「大患」,要人直視其背面骨底,無盡險巇、箠楚的代價與歷程。洞曉了、剔透了,才可取此位、荷担此「貴」。這是「先放下、超越、明白,才可承担」的哲學。
──意即,榮貴與色身,就個人而言,實是不值取、不足戀。然若有人其立於尊位的原因,直是憂國憂民、以生民為懷抱,則可寄予天下了(意思是,對權柄權位、光環檯面,真正淡泊、出離、超越的人,始可賦予重担、要角);若其人愛養色身的目的,僅為生命一體、仁民愛物,以慈仁廣推於天下,則可託付以天下(意思是,此人愛惜「法身性命」和「肉身性命」的原因,皆不是為自己、依本能而有的自我保護與戀懼,而是「直以天下人法身、肉身為己任」,則可咐囑寶器、尊位了!)──事實上,無論「人王」或「法王」皆如此,能「主天下」或「主法教」的,皆必須是頂戴生命,能超越自我之於色身與權柄的幻念、渴愛的人。
──徒為寶愛自我,為「私我」的存活和榮顯而掙扎、拚搏的,皆未足以寄託與荷負──端看「南明」,國破家亡,山河隳裂如此,卻不圖收拾恢復,諸王、諸臣、諸將一併忙於內鬨內耗、拚殺爭權,終至殲滅、消亡……即可之老子的語重心長了:私我太重、權力欲太重,僅能導致生民、國土的焦煎、夷毀。
──一個國家、文化、社會,誰當政、誰主權、誰主導,永遠是重要命題;基於任何領域,好權、私欲、諂媚、無能者當權,皆可能向下導致沈淪與劫毀。由周王朝的衰微中,老子已預見列國未來的動亂了,故諄諄其言。
須知,秦始皇僅任用了兩個權力欲望奇大的人,李斯與趙高,即將他征戍六國、締建大秦帝國的無量心血、劬勞一舉掃盪了,影響所之,即連有秦以來近七百年的基業也一併連根拔除。
道德經名言 在 陳學聖 Facebook 八卦
《道德經》名言、綱要 上課地點:大鑑禪堂,二○一九年五月二十四
日
第十二堂課之二 梁寒衣老師撰筆,黃麗月聽寫
(《道德經》弘法第12堂二○○八年六月六日授課錄音)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描述大道體虛,超越眼目感官、名相思惟所能擬議,乃惟悟方知、惟證方能。惟明道、體道者,始得作為傳承──此即「道紀」。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夷」,無色,古文有「消,滅」意,指不可以眼見。「希」,無聲,古文有「止,歇」意,指不可以耳聽。「微」,無相,古文有「無,隱」意,故不可以手搏取(搏,即「攫取」)。──此處以「夷,希,微」描寫道性一體的三個特質,即非色、非聲、非形相,炯非眼耳感官所能捉摸、撈取、觸知、掌握的範疇,亦非言語、意識、思惟所可擬議、思議──此即「道」不可分割的「一體三面」(乃「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換句話說,「道」不可用眼睛看,耳朵聽,亦不可撈摸、把捏出來,亦非語言、心靈、智識所能擬設、揣測,乃「唯悟方知、唯證方至」的:僅能循著系統,用修法逼近它、驗證它(一旦悟道,則明明晃晃、如掌中菴摩勒果)──倘然僅是看經、聽法,那麼,便僅能是模擬概略……只是「可能如此」罷了,大如盲人摸象般,所摩勒的仍不出意識心的想像、投影和捉捏;正如握有一張英國倫敦地圖,和腳踏實地、走在倫敦、實際感知「本地風光」是兩碼子事。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皦」,明亮,光明。「昧」,昏暗,不明。就宗門言,指道「非明非暗」(向上不明亮,向下亦不昏暗,即六祖所謂的「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意」),禪宗用「本地無明」來形容此本初境界(於本覺狀態,連「明」亦不立)──《楞嚴經》一開始便談,於本覺圓明中,正由於忽生一念妄想,欲覺「不明」,由是能/所分立、明/暗對存,而輾轉裂變,由一本體而流轉為宇宙大千、色色類類(參見〈第一章〉)。由是《心經》要強調「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本無所謂的「無明」,亦無所謂「滅盡無明」,唯因「性空」!本無明暗,亦炯非明暗所及。)故「其上不皦」,向上不能以「明」來看它(在於「非明」);「其下不昧」,向下且也不是「暗」:若認它為「黑漆桶」,即錯!緣於「道」本具含本然明性!──卻也絕不是我們意識心底所認解的那個「明」,不屬明/暗相對的那個「明」!
──《憨山註》釋為「其上日月不足以增明,其下幽暗不能以昏其體」,指的則是非常的「大明」;此「大明」,日光、月光不能使它更明亮,幽暗黑昧亦不足以遮蔽、沒污它,使它黑墮損毀;指的仍是「常住不易」的那箇!《心經》用「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來形容。大明,即超越兩極施設、兩極對立的本覺明性,自然,亦炯非明、暗所及。
◎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
──繩繩,形容「道」的綿綿不綿,如繩串起,繼起無窮;指涉的是道體本具的明性,能創生無際、揮發無盡(參見〈第四章〉),卻畢竟銷歸空寂、至虛無有。其玄奧微妙,畢竟不能以世俗限量的名言、概念去詮述、理解,故「不可名」(關于此有/無之間、明/空二象微妙相生的關係,請詳參〈第一章〉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惚恍」指涉的即《楞嚴經》中,深修禪定,所抵達的五陰魔境中的「識陰區宇」(即所謂「冥諦」)的狀態。於此境界,如曙色已白、大日未出,「八識精明」映現,生命的本源於玆披露。於此境界,說沒有嘛,又宛然有此精明的光芒凸露顯發;說有嘛,卻又難以具體捉捏、描摩其形象(故用「無狀之狀」:沒有形狀的形狀,「無象之象」:沒有形象的形象來形容),乃是一個「非空非有」,亦「亦有亦無」的玄深原點:一個從虛無混沌中可以發生、創源一切的微密境地。也正是《楞嚴經》所指稱的「罔象虛無,微細精想」;正因「罔象虛無」,所以老子用「惚恍」來表述此浩闊的空寂中,所諦顯的極精明、精微、而不可描摩的存在──一個道證的點:極端虛空中、忽露的精明(《楞嚴經》稱之為「微細精想」,正是大日將現的癥兆,只剩此一點幽微薄翳)。既是一個「道証的點」,當然,也只能「唯証方知」,親切處,唯証者會得,並不足以任何言語形容。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此「惚恍」正是宇宙、萬物生發的源點、浩闊無涯,前觀無始,自然是「迎之不見其首」;後觀無終,綿綿不絕,自是「隨之不見其後」──道本「無始無終」,那怎會有「頭、尾」呢?若有「頭、尾」,即是「有始有終」了!(禪宗則用「一圓相」來指涉此無始無終、空明不二、自性圓滿的狀態。也即「本地無明」)。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 前面詮述道性、道體的本質。此處則談述得道、體道、行道之人。以及「道」足以一脈相承的理由。
──〈憨山註〉解釋,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正因為能執持此從古以來的「道」之本體,依之來調攝、駕御世間,以為應世、處事的法則(「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了知此「無始之道」(此古老的本源、本體)的,則為道統之所繫,則稱為「道紀」(「道」的綱紀與法則,也即「道」的傳統與傳承)。紀,即綱紀、統緒。
── 一僧問: 「如何是佛法大意?」
妙道禪師道: 「骨底骨董。」
佛法大意,就宗門,說穿了,也無非為「明得佛性」。而佛性,就是我們的「骨底骨董」,為人人皆具,盡宇宙、器世至為古老的古董(不是甲骨文,更不是周朝的鼎,漢朝的玉佩),因此本就是「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賴此體內的靈知、靈覺之性,我們才能面對、駕馭現前世間的萬象和萬有──這就是為什麼新羅義湘法師悟道時說「法性圓融無二相,舊來不動名為佛」。「舊來不動」指的便是這個從古及今、常住不動的「骨底骨董」(人人骷髏骨架中皆藏有此一只!),只是日用而不知而已!——這是第一層意思。
第二層,即憨山所言,體解、明悟道的本懷、本體而後,依之來調御自我,來面對、爬梳、對治當代的現象與存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意即,須了知「道」的本源──悟道、明道、證道(證幾分,才能知幾分;證得徹底,也才有全面的徹知徹見),才足以傳承和維繫道,始能不廢此綱紀與法統。
── 禪門的軌則,不破本參,則不能開禪堂、為人師,便是這個道理。那麼,破了本參、保任不足可以嗎?可以。在於已掌握了開門的關鑰,自然,可以將鑰匙授付予人。只是生命累劫的無明習氣,多如十座、二十座大山的棘草、林木,若保任不足,煩惱、愛染習氣未能銷融蕩盡,率爾為師,則易於引起自、他的瘡瘤與垢患,於道者本身無非是「折松枝拂蘚痕」的行為,於自法身並無利益,反增創害、冤結。這是「損己未必利人」之事。
── 故「能知古始」,就禪門言,即是「破本參」、明心見性、洞破本面。此「知」,不是「知見」、「知識」的「知」,不止於心意識的思考。由是,修行,不止是「理」上的「我知道了!」,更在於能不能「受用」、「行持」,能不能「悟道」、「明道」、「證道」的問題。能如此,則「道紀」有份,把掌玄符有份。
道德經名言 在 老外看中國、老外看台灣 | A Laowai's View of China & Taiwan | 郝毅博 Ben Hedges Youtube 的評價
中國十一連假剛結束,在這集的老外看中國裡,英國主持人郝毅博同樣用了他獨特幽默的觀點,分享了在十一期間發生,中共官方甚少著墨、甚至絕口不提的新聞,一起來看看!
按讚加入主持人郝毅博Facebook,一起討論中港台時事新聞!
https://www.facebook.com/benhedgesntd
訂閱《老外看中國》頻道,觀賞最新精采有趣影片!
http://www.youtube.com/Laowaikanzhongguo
Hello!各位觀眾朋友大家好,我是郝毅博!中國十一連假剛過,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關於十一的十一件事,一起看看十一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大家知道一般國慶通常是定在獨立日、建國日,或是簽署憲法那天等等,但如果你剛好又在這天打敗了外星人,那真的就是非常值得慶祝了。
那中共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定為國慶。不過我覺得好像怪怪的,從「建國」來講,中國歷史是一朝一朝往前推進的,這朝腐敗了、被推翻了,下一朝取而代之,幾千年來中國始終存在,更換的只是統治者,難道1949年的十一以前,中國不叫中國,只是一大群人剛好都住在東經73度到135度嗎?
另一方面,如果從推翻專制,建立亞洲第一個共和政體來看,那更不是中共,因為這個名義上的中國,是Dr. 孫和其他偉人建立的,不是中共。換句話說,中共不是建國,是竊國。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中國民眾不承認這天是國慶,而把十一稱做國殤。
今年是十一64週年,這個中共最敏感的數字今年也不得不被解禁,所以很多網友就用了各種隱密的方式來悼念六四。說到天安門,除了當天習近平被雨淋、還有升旗後民眾留下5噸垃圾外,同樣引起網友和媒體關注的,就是這群來自全國、令公安防不勝防的天安門訪民。
提到冤民,這天也是夏俊峰頭七的日子,據媒體報導,儘管夏俊峰太太在網路上發的訃告被刪除,當天仍然有上百名網友到場致意。
而十一期間,霧霾再次襲擊北京嚴,網友們幫PM2.5取了中文名,包括公霧源、塵疾思汗、塵世美、塵慣吸,不過最強大的,當然還是這句,「餵人民服霧」!
在新聞方面,中共喉舌新華社當天刊出了一句短短的報導,表示新版「毛語錄」再版的消息,純屬誤傳。不過很多人認為其實先前這個再版的風聲是在試水溫,看到大家反彈這麼大,趕快出來滅火。
大家知道,中國古代的皇帝,他自稱天子,受命於天,不可逆天而行。那毛澤東呢?他竟然說與天鬥,其樂無窮。憑良心說,如果現在大家生活裡有個人跟你講這樣的話,什麼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的,你肯定當他是神經病或是恐怖分子對吧?是不是?你哪位啊?報導中也提到,新版的毛語錄沒有政治目的,這又是再次挑戰中國老百姓的智商,出版毛語錄沒有政治目的?難道到他談的是「進擊的巨人」觀後感嗎?
另外香港明報的一則道歉啟事也很有意思,裡面提到他們把香港特首稍後「將致辭」,錯寫成「將辭職」,你們覺得這是筆誤還是媒體人的黑色幽默呢?一樣是香港,在十一這天,有民眾舉辦了集會和遊行活動,聲援退出中共黨、團、隊的1億4千7百萬中國民眾,讓人了解這場在中國和平發生的精神覺醒運動。
最後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十一的未來,最近外英國記者Jamil Anderlini發表了一篇關於中共何時解體的文章,裡面提到了「奧運魔咒」,那2008年舉辦京奧的中共,是不是也即將應驗奧運魔咒呢?去年學者Leon Aron也指出,當年蘇聯的解體,不是因為經濟的衰弱,而是因為道德和文化的衰敗,大家再看看今天中共統治下的中國,是不是很類似?而且,當年蘇聯是在第五代領導人的時候解體,看看習近平,他正是中共第五代領導人。
不過,我自己的想法其實是,只要是不尊重人權、逆天而行的政權遲早都會解體。但是在這裡面,肯定包括了我們每一個人的選擇,我覺得這個選擇裡,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真相的了解和傳播。
美國第三任總統Thomas Jefferson說過一句名言:「Where the press is free, and every man able to read, all is safe」,我常看大陸網友在網上留言說翻牆過來看我的影片不容易,一方面很感動,一方面也想請大家幫我一個忙,就是在不危害你們安全的情況下,是不是請大陸的朋友們,盡量的傳播真相,當然不一定是老外看中國。讓10幾億中國老百姓,都有機會接觸真相,做出他們的選擇。最後,大家知道10月10日就是武昌起義的102週年,也是中華民國的國慶日,讓我們一起向自由、民主、人權致敬!

道德經名言 在 心靈語坊 Youtube 的評價
【他問佛:已經有老婆了,又遇到更喜歡的小三怎麼辦?佛說:馬上娶小三!理由讓大家都沈默了…_】
http://lnk.pics/v-2807726
佛:在婚姻中沒有愛才是真正的殘忍和不道德。
*****************************************************
深夜,寺裡一人一佛,佛坐
人站。
人:慈悲的佛陀,我是一個
已婚之人,現在狂熱地愛上
了另一個女人,眼下我不知
道該如何處置才好。
佛:您能確定現在愛上的這
個女人就是您生命中唯一的
最後一個女人嗎?
人:是的。
佛:您馬上離婚,然後娶
她。
人:可是我現在的妻子無比
溫柔,善良,賢慧,我這樣
做是否有些殘忍而又不道德
呢?
佛:在婚姻中沒有愛才是真
正的殘忍和不道德,您現在
愛上別人而不愛她了,這樣
做是正確的。
人:可是我妻子很愛我,而
且愛得很深。
佛:那她就是幸福的。
人:我要同她離婚另娶別
人,她應該感到很痛苦才對
呀,怎麼能說她是幸福的
呢?
佛:在婚姻中她還擁有對您
的愛,而您卻失去了對她的
愛,事實上,擁有才是幸
福,失去就是痛苦,因此,
痛苦的人是您。
人:可是我要和她離婚後另
娶,應該是她失去了我呀!
佛:您錯了,您只是她婚姻
中真愛的一種具體表現,當
您這個具體不存在的時候,
她的真愛會延續到另一個具
體上,
因為她在婚姻中的真愛從沒
有失去過。所以,她才是幸
福的,而您卻是痛苦的。
人:她曾說過今生只愛我,
她一定不會愛上別人的。
佛:這樣的話您也說過嗎?
人:我。我。。我。。。
佛:現在您看面前香壇上的
三根蠟燭,那根最亮?
人:我分不出來,好像都是
一樣的亮。
佛:這三根蠟燭就好比是三
個女人,其中一根就是您現
在所愛的那個女人,您卻找
不到她。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女人
何止千百億萬,您連這三根
蠟燭那根最亮都分不清楚,
又怎麼可能確定現在愛的這
個女人就是您生命裡唯一的
最後一個女人呢?
人:我。我。。我。。。
佛:現在拿一根蠟燭放在您
的眼前,用心再看看,那根
最亮。
人:這還用說,當然是眼前
的這根最亮。
佛:把它放回原處,再看看
那根最亮。
人:我又看不出那根最亮
了。
佛:其實,剛才拿的那根蠟
燭就好比是您現在愛的那個
女人,此謂愛由心生,
當您覺得愛她時,就同蠟燭
放在眼前的道理一樣,被您
的眼睛錯誤的放大了。
將它放回原處時,就再也找
不到最亮的那點感覺了,
這種所謂的最後的唯一的愛
實際上是不存在的,終究也
只不過是鏡花水月,虛幻而
又不實在的東東。
人:哦,我懂了,你並不是
要我同愛人離婚,你這是在
點化我。
佛:看破不說破,您去吧。
人:此刻我才真正的知道應
該愛誰了,她就是我的結髮
妻子。
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歡迎免費訂閱
最新影片請訂閱 心靈語坊 LINE ID 【 @a0931695598】
歡迎免費訂閱 "心靈語坊" 影音 https://goo.gl/zp0G0k
歡迎免費訂閱 "綠野花香" 影音 https://goo.gl/NRsrJj
心靈語坊 粉絲團 歡迎按讚 https://goo.gl/KYwHh9
歡迎加入 心靈語坊 社團 https://goo.gl/ugNWIL
歡迎加入 心靈語坊 (紅) 社團 https://goo.gl/UuKJy1
歡迎免費訂閱 心靈語坊 官網 LINE ID 【 @a0931695598】
將會第一時間收到 "心靈語坊" 最新發佈的影片。
背景音樂~~
****************************************************************
心靈語坊 心靈天使 天使心 心靈小品 心靈點滴 天使心語 米米 美玉 心靈之旅 心旅行 心靈音樂 心靈勇者 心靈小語 人生心靈小語 心靈捕手 心靈判官 危險心靈 心靈 心靈勇氣 心靈雞湯 心靈鑰匙 心靈投手 身心靈 心靈小品 心靈點滴 黃景昭 心靈饗宴 人際關係 無染心靈 心靈小品 文章分享 心靈語錄 心靈開運網 人際關係 心靈饗宴 心靈享宴 勵志小語 勵志文章 勵志 勵志格言佳句 勵志小故事 勵志影片 鼓勵 黃景昭 勵志歌曲 勵志故事 自信心 勵志小語 勵志小品 勵志名言 陳玉珠 勵志名言佳句大全 小故事 大道理 勵志篇 心靈舒果 溫馨勵志小語 勵志的話 心靈活水 名言佳句 立志 分享 好文 好文章分享 溫馨小品 親子文章分享 感動 經典語錄 精彩 感人文章 感人的愛情故事 感人的歌 感人的話 感人 六子心世界 就是愛分享 分享 文章 好文 影音分享 愛分享學院 成長 影片 知識 成長一起去旅行 心靈新世界 小陳世界 我愛旅行 縮時攝影 gopro攝影機

道德經名言 在 黃偉民易經講堂 Youtube 的評價
Wong Wai Man
習近平稱帝了,他的中國夢,下一步是什麼?
是追求長生不老吧!
這是千古英雄的宿命。
秦王漢武,唐宗宋祖,無人能跳出這樣的軌跡。
英雄的夢想,都是征服天下,但永遠無法克服自己。
英雄將自己的理想,建築在別人的痛苦和犧牲上,所以,一將功成往往萬骨枯。
儒家心法,教我們不慕英雄,應追求聖賢的境界。
聖賢不想得天下,只想征服自己。
不會將自己的煩惱痛苦,放在別人身上,而甘願背負起天下人的煩惱痛苦。
這是人的一生,根本追求的分別。
在大歷史的角度,中共沒有路可走。
中共領袖的路,都是從血泊中走來,他們的總書記,從來沒有一個有好下場。
如何安排他們的權力交接?
免卻晚年的恐懼?
毛澤東用指定接班人的辦法,但偏偏是林彪。
其實,無論指定的是誰,下場都只能是林彪。
江青四人幫誅殺大老功臣,老毛死前只能下條子「你辦事,我放心」給華國鋒。
沒有部署,沒有顧命大臣,便引來鄧小平宮廷政變。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反共走資,走向集體權力制——八老護國。
經濟改革之後,政治改革寸步難行,犧牲了兩個總書記——胡耀邦和趙紫陽。
血洗天安門之後,地方諸侯入京,海派江澤民掌權,也是有計畫有系統的竊國分贓開始。
分贓從來不均,鄧小平訂下的兩任任期又到,勉強傳位給老鄧隔代欽點的胡錦濤,但江派在幕後操控。
胡溫既被視為家奴而已,竊國便更為猖獗。
這便引起其他兩派的不滿。
紅色血脈和被架空權力的胡溫等待時機,這時,習近平拿著習仲勛一條血脈上場。
江派以為只是庸碌二代,給他和胡錦濤聯盟,輕率的在陰溝翻了船。
習近平這樣走來,將來如何交棒?
權力離身,自身和家族都死無葬身之地了。畢竟這六年打著反貪旗號,已令百萬官僚家破人亡。
沒有全身而退的方法,唯有永遠執政下去。
所以,下一步是追求長生不老,便順理成章了。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說:
江海,基於地勢低下,所以地面上的水,莫不流向它那裡,因為善於自處低下,才能接受百川歸注。
老子以江海,喻領袖的胸襟,像江海的特性,兼容並蓄,藏污納垢。
作為政府,至公無私,無不包容。江海兼容並蓄,但不失其至虛,藏污納垢,但不失其性之至清。
所以,領袖想居萬民之上,言語顏色都要謙下;要居民眾之前,首先要處處退後。
道術與權術之別,在於無私心。道術以無機心為根,權術以機心為本。
形式相同,根本有異。
所以,成功領袖雖然處上位,但民眾不感到負擔;雖居民前,但民眾不感到有損害。所以,天下百姓都樂於推戴他,不厭棄他。
這都因為,他不和任何人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爭得過他了。
習近平揀戊戌年稱帝,自有其深意。兩甲子的戊戌,一百二十年,都是民族大劫,今日修憲,改兩屆任期之限,即準備執政下去了。
當年袁世凱欲稱帝,楊度推波助瀾,送《君憲救國論》:
「中國如不廢共和,立君主,則強國無望,富國無望,立憲無望,終歸於亡國而已……
故以專制之權,行立憲之業,乃聖君英闢建立大功大業之極好機會。」
袁世凱稱為「至理名言」。
但反對袁世凱稱帝的有其二子袁克文,有七律勸諫:
乍著吳棉強自勝,
古台荒檻一憑陵。
波飛太液心無著,
雲起摩崖夢欲騰。
偶向遠林聞怨笛,
獨留虛實轉明燈。
堪憐高處多風雨,
莫到瓊樓最上層。
楊度得意一時,袁克文遭軟禁於北海。
今日習近平身邊,都是聰明機巧的楊度,沒有袁克文。
#習近平修憲 #中共政權 #道德經
2018年2月27日星期二下午5:00
你的收看、訂閱、讚好便是對「易經講堂」的支持,謝謝。

道德經名言 在 老子《道德经》10大精华,穿越千年的智慧,道尽人生无穷哲理 的八卦

欢迎走进晨曦晓屋,愿晨曦中的每一缕阳光,陪伴您生命每一天。 ‣‣ 云游高僧天眼通揭天机,揭示人类、外星人、人生真相之 ... ... <看更多>
道德經名言 在 老子道德經名言 :: 博碩士論文下載網 的八卦
,2019年9月21日—【二十句道德经大名句】·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2.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