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吃的背後,是悲傷的貧窮】
有一次搭計程車,我才說要到某某大樓,司機馬上回我,他知道,是XX路399號!哇,這麼厲害?難不成這位司機能夠記得了全台北市每棟大樓的門號?他嘿嘿笑兩聲之後回答:
「399吃到飽,好記!」
當然,現在沒有399這個價碼,不少飯店老早一路衝向2,000元大關。不過,吃到飽,仍然是台灣餐飲業的傳奇!食物堆得像山一樣高,馬不停蹄的及時補滿,看起來豐盛富足,其實看穿了,就知道它是社會貧窮之後的異形。
每年我們公司有兩次聚餐,我已經多年不參加,為什麼?因為公司裡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同事,每次票選出來的餐廳,無一例外,都是吃到飽,像是海鮮吃到飽、燒烤吃到飽…可是我堅持拒絕吃到飽,理由有兩個,第一我認為聚餐為的是聚會聊天,每個人走來走去拿吃的,怎麼聊天?第二我根本吃不了那麼多,更何況我也不想吃那麼多,因為吃到飽餐廳的食材都是次等,並不好吃。
年輕同事感到很奇怪,忍不住來問我,怎麼捨得不吃?這可是很難得的大餐!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年兩次望眼欲穿的小確幸!聽到這裡,我心裡飄過一絲悲涼,這一代年輕人低薪,扣除房租與吃飯交通,手頭沒多的錢,能夠到餐廳,放眼望去,各式各樣的食物,什麼都吃得到,愛吃多少就吃多少,是一種富足,也是一種暢快!
聚餐之後,隔壁部門的主管見到我,笑著跟我說,你沒來太可惜了,應該看看你部門的同事是多麼狼吞虎嚥,嗯,我想他是要我想像一下什麼是餓鬼投胎。我沒說什麼,看了看他的同事,都是當地人,住家裡、吃家裡,而我的同事以外地來的居多,當然是這個結果,一點也不意外!
吃,是一種滿足,是口欲的滿足,也是心靈的滿足。對於有錢人來說,吃是文化,吃的是精緻。對於窮人來說,吃是忘懷,忘記生活的苦、人生的難;也是安慰,安慰疲憊的心、困頓的身,吃的是飽足。
中國大陸經濟還未全面起飛時,那時候我讀他們的文學作品,談到文革時期,成篇累牘都在談一個主題,肚子有多餓!後來到大陸,看到他們吃飯,人人捧個大碗公,連女生都是,感到很驚奇,心想怎麼吃得下?可是很快的,每個碗都吃到見底,一顆米也不剩。那時候我就懂了:
當一個人什麼都沒有的時候,只能剩下吃。掏空了,填滿它,在空與滿之間,緊緊抓住稍縱即逝的滿足感。
有一位女同事,也是打外地來,畢業十年,非常節省,能搭公車,絕不搭捷運。你猜她在哪裡租房子住?她從未搬過家,一直租在大學時期的雅房,頂樓加蓋,沒有浴廁。可是她每天買三杯飲料,一百五十元,每月喝掉八分之一薪水。這種飲料就算無糖,也不是好東西,增加身體負擔。
不論是從金錢或健康來看,我都看不懂這個算盤是怎麼打的,她回答我的那一刻,我滿恨自己的,早知道就不問,太沈重!她說:
「這是我生活中,僅剩的幸福,否則我不知道生活有什麼樂趣、工作有什麼意義。」
喝飲料,成為日復一日、單調無聊的日子裡,唯一她負擔得起的平價奢侈,讓她有感地活下去。
現在年輕人都知道,貧窮只會繼續下去,難以翻身,所以不婚不生,拒絕貧窮世襲。即使如此,他們還是希望過得貧窮而充實,成為貧充族。我有一位男同事燒得一手好菜,一到假日就辦趴,死黨當中,有採買的,有切洗的,窩在他的租處大快朵頤,吃得實在也便宜,再加幾手啤酒,天南地北,輕鬆愜意,覺得才像在過日子!
《過度飲食心理學》的作者基瑪‧卡吉兒(Kima Cargill)同時具有營養學與心理學的雙重背景,跨領域提出創見「過度飲食心理學」,從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開始,一路談到精神醫學、心理學,剖析現代人過度飲食背後的社會結構與個人心理之間的糾結,原因錯綜複雜,論述完整,值得一讀。我無法超越,再多說什麼,因此在這裡,補上台灣此時此刻的現況。
很多大人們看不懂這一代追求小確幸,每天盡是吃吃喝喝,其實真相是,貪吃的背後,是悲傷的貧窮。
---- ---- ----
我個人偏好社會心理類的書,推荐這本書,是因為它解釋了目前台灣追求美食的狂熱現象,說明大家透過吃喝來填補不滿、麻痺對生活的苦悶抑鬱,達到一種暫時性的小確幸,背後複雜深沈的原因。
《過度飲食心理學》這本書,由美國華盛頓塔科瑪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基瑪‧卡吉兒所撰寫,書中運用心理學的論述與多位有過度消費、過度飲食的女性為個案,進行分析,作者犀利地指出,當下的消費文化、食品廠、製藥廠誘騙我們消費更多,使我們淪入過度消費的惡性循環中,卻仍不自覺,題材與案例都非常貼近現代人的生活。
想買《過度飲食心理學》,博客來連結: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7728/
---- ---- ----
攝影Teresa Shih
----------
洪雪珍的最新力作《哪有工作不委屈,沒有工作你會更委屈》
在各大書局及網路書店都可以購得:
●博客來 https://goo.gl/iBHnHV
●誠品 https://goo.gl/eMDCME
●金石堂 https://goo.gl/QqWDPA
●TAAZE https://goo.gl/BCywDe
●時報悅讀網 https://goo.gl/7miwRC
電子書獨家預購
●樂天KOBO https://goo.gl/GajNts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1萬的網紅文森說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過度飲食心理學 #文森說書 #社會心理學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真的是一邊看一邊哭的,因為太多陷阱都是我曾經做過的,例如以為喝果汁可以減肥、誤以為寫著天然字樣的商品就真的健康、還有我最愛喝的零卡可樂..... 作者說想減肥最好的方式就是少吃多動,或者簡單簡單一點的減少攝取精製糖,在簡單一點的就是少吃...
「過度飲食心理學電子書」的推薦目錄:
- 關於過度飲食心理學電子書 在 洪雪珍 Facebook
- 關於過度飲食心理學電子書 在 Facebook
- 關於過度飲食心理學電子書 在 周慕姿 Facebook
- 關於過度飲食心理學電子書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 關於過度飲食心理學電子書 在 [心得] 過度飲食心理學- 看板book 的評價
- 關於過度飲食心理學電子書 在 食物心理學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露營資訊懶人包 的評價
- 關於過度飲食心理學電子書 在 食物心理學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露營資訊懶人包 的評價
- 關於過度飲食心理學電子書 在 【Overeating 過度飲食】Why is it hard to EAT LESS| 總是暴飲 ... 的評價
- 關於過度飲食心理學電子書 在 [心得] 過度飲食心理學:當人生只剩下吃 - PTT評價 的評價
- 關於過度飲食心理學電子書 在 [心得] 「被誤譯」的標題:過度飲食心理學| book 看板 - My PTT 的評價
過度飲食心理學電子書 在 Facebook 八卦
好書推薦《#彈性習慣》部落格文末抽書 2本
最近我聽到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有一個女生透過上健身房養成運動的習慣,某天她在教練的指導下本來要做 12 個伏地挺身,前幾次還能做滿的她,這一天卻連 6 下都做不到,她感到十分氣餒。是意志力不夠堅強嗎?還是飲食跟睡眠沒有調整好呢?如果越做越退步,還要維持這個習慣嗎?故事的謎底到文章最後再揭曉,我們先來談談「建立習慣」這件事。
部落格圖文 https://readingoutpost.com/elastic-habits/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彈性習慣》的作者是自我成長領域的暢銷作家史蒂芬.蓋斯(Stephen Guise),他喜歡以以腦神經科學與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文獻為背景,加上有趣的文筆,幫助許多讀者突破學習障礙。在這本書裡,他要告訴我們堅持好習慣的秘訣,是讓習慣變得更有「彈性」。
他認為要有效養成習慣,不能只仰賴意志力去堅持,而是要善用聰明的彈性策略。也就是設定三種難易程度不同的目標(垂直彈性),挑選三種不同類別的活動(水平彈性),讓自己每天都可以依據自己生理和心理的狀況,選擇最適合、最有動力的目標去執行。
書中從目標的設定、動力的應用、擬定目標策略、執行策略的步驟,一步步教讀者透過彈性的原則來建立自己理想中的習慣。以下介紹五個書中讓我印象深刻的觀點,以及我實際用在自己的生活之後帶來的改變。
.
【1.放棄死板的單一目標】
作者發現人們對於「目標」時常存在著一個迷思,會覺得總要訂出一個「最好的目標」,甚至是「一體適用」的超級目標,才能代表自己是個有目標有衝勁的人。但事實是,生命不斷流動且充滿了變化,為什麼得死守僵化又難以維持的習慣呢?一定有更好的方法才對。
因此,他提倡以三個水平選項和三個垂直目標,取代傳統單一目標唯一的成功條件。隨著自己每天狀態的不同,我們可以選擇放寬選擇的範圍,適時地改變目標。重點不是緊盯著單一目標不放,而是善用更加靈活的策略,讓自己持續採取行動、不斷前進。聽到「堅持」,往往會讓我們聯想到「自律」,然而作者對自律有另一種解釋。
.
【2.自由才能帶來自律】
這本書的推薦序是由我很欣賞的《高產出的本事》作者劉奕酉所寫,他提到書中的一個重點讓我深受啟發:「是自由帶來自律,具備選擇的自由,才能持續地自律。」讓目標的設定和執行保持彈性,就能讓我們感受到更多「選擇的自由」,如此一來,就會自然而然養成自發性的行動。
作者史蒂芬在書中強調:「你不能覺得自己是目標的奴隸,而是要立志成為他的主人。奴隸每天都過德心不甘情不願,只有從奴役中解放,擺脫任何形式的束縛,才能活出人生。」自律正是奠基在自由之上,透過正確的步驟慢慢練習,我們就能活得自在又有自信。
如果你覺得自己總是難以「自律」,倒不如想想是否你給自己訂的目標不夠「自由」?又或者,你所訂下的目標,真的是你內心想要的嗎?還是只是跟別人比較之後,替自己強加的目標呢?談克服完美主義的《完成》這本書有一句我很喜歡的話:「為不在乎的事情努力,叫做壓力。為了所愛的事情努力,叫做熱情。」不要讓目標成為了壓力的奴役,要反過來讓自己成為目標的主人。
.
【3.通往成功的多線道】
傳統定義上的成功很像「單線道」,時常是一個遠大的目標,似乎只要完成了就可以站在山頂上振臂高呼。但是彈性習慣的定義之下,通往目標的路上允許「多線道」。作者發現當我們能把目標拆解成三種不同的等級,有助於天天執行不中斷,比起單線道的奮力衝刺,採取多線道的彈性策略,反而能讓我們更加持之以恆。以下舉例書中的三種目標等級設定方式:
有做總比沒做好的「迷你目標」:迷你目標的甜蜜點在於,每個目標都容易達成,讓你感受到自己有在前進,也能獲得完成任務的成就感。無論當天自己的狀況再差,都可以持續透過小目標取得一些安慰。例如每天睡前看5頁的書。
令人佩服的「進階目標」:進階目標要有一定的難度,是一種會讓你感到「這樣的目標值得追求」的程度。持續達成中等目標,會讓人心生佩服,而且產生更多的動力和能量。雖然目標提高、成功率降低,但伴隨而來的成就感可以彌補動力。例如每天睡前看20頁的書。
振奮人心的「菁英目標」:菁英目標是大部分人夢寐以求的成果,也是值得挑戰的最高階目標。當你達成這種程度的目標,你會覺得自己離理想中的自己邁進了更大一步。偶爾在你活力充沛、動力十足的時候,就可以嘗試達成菁英目標,此時的成就感會遠高於迷你和進階目標。例如每天睡前看50頁的書。
.
【4.其實,壞日子更重要】
如果某一天我就是狀態不好該怎麼辦呢?作者提醒到,那就依據「彈性」的原則,直覺地選擇今天、此時此刻最有動力的目標。每天的體力與情緒有高有低,作息應該要隨之調整。重點不在於死守每一天的單一目標,而是讓自己無論日子好壞,總是能保持動力做出符合目標的活動。
《原子習慣》的作者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也曾經說過:「『壞日子』比『好日子』還來得重要。如果在你「不想要」這麼做的時候,仍然能持續寫作、運動、冥想或烹飪,那你就能維持住這個習慣。」如果在自己狀態最差的日子,你都還曾採取的行動,那麼在狀態好的日子肯定更沒問題了。
在英文裡面有兩個片語可以用來說明這件事,迷你目標可以保證你持續「出現」(Show Up),而不是一心想著用進階/菁英目標跟別人「炫耀」(Show Off)。因此,作者認為要做到「持之以恆」這件事情,關鍵就是要把入門標準放低,低到再怎麼樣你都不能有藉口錯過的那種低。
|不管成果有多小,不要放棄任何一天。
.
【5.實現承諾能帶來自信】
作者提到:「承諾是兩面刃,有風險,也能帶來收穫。半途而廢,你就會看不起自己;實現承諾,就能增加自信。不過守信所增加的自信心非常有限,失信造成的傷害卻是如雪崩一般驚人。」這句話不只適用於達成個人目標這件事,在人際關係上的效應更為明顯。
話說回來,很多人在設定了目標之後,往往因為挑戰失敗,就對自己失去信心。結果,就好像自己背棄了自己的「承諾」一樣,感覺自己不再可信,陷入惡性的循環。重新建立自信的方式,是透過一次又一次成功地守住承諾,來累積對自己的信任感。然而彈性習慣的方法可以幫你達成這個任務。
做出承諾前,先選擇微小而且容易實現的選項,逐步累積完成的任務和對自己的信任。過程中,偶爾挑戰進階和菁英目標,讓自己持續在「建立自信」和「獲得成就」的感覺中持續前進。很有意思的是,雖然乍看之下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進展,可是長期累積下來,反而在不知不覺間持續朝目標前進。
.
【這本書帶給我的改變】
起初讀完本書的時候,我曾經懷疑這麼簡單的概念,為什麼要用一本書的篇幅來說明。後來我試著套用在自己的生活習慣上,產生了不同的想法。過去半年來,我一直在追蹤自己每天的三項習慣:睡眠時間、運動時間、寫作字數。但是每個月的成功率,總是在五到七成之間徘徊。
我試著用最簡單的策略,不貪求一次把目標展開成三個垂直目標,我只展開成兩個。我把它稱作是彈性習慣的簡化版:「微彈性習慣」。
睡眠時間:原本是每天晚上睡滿七小時才達標。後來我改成:「迷你目標」晚上六小時加午睡半小時、「進階目標」晚上睡滿七小時。再怎麼樣也要強迫自己午睡。
運動時間:原本是每天起床做30分鐘瑜珈。後來我改成:「迷你目標」30下伏地挺身和3分鐘拉筋、「進階目標」30分鐘完整瑜珈。即使前晚睡不好,晚起床也能5分鐘搞定運動。
寫作字數:原本是每天寫500字讀書心得。後來我改成:「迷你目標」iPhone語音輸入法轉文字,隨興抒發心情、「進階目標」500字讀書心得。面對加班和臨時急事時,還是能抽出一點時間寫出點文字。
我一樣用「子彈筆記」的方式追蹤自己的習慣完成度,原本的標記方式必須要完成目標才能劃上「X」,後來我把標記方式改成:「迷你目標」劃一撇斜線「/」,「進階目標」才劃上完整的「X」。從七月初執行到最近,這個簡單的改變,讓我的紀錄不再有空白的「.」標記,取而代之的是滿滿的「/」和「X」。
對我自己心情上的改變也很明顯,以前無法完成當日習慣的時候,索性放棄整個不做,反正就留著空白之後影響完成率。久而久之對完成率反而失去重視。改採用微彈性習慣後,我感受到每天再怎麼樣都能有進展,對待習慣追蹤更加重視,因為我充滿信心可以把它「劃好劃滿」。
.
【做不滿伏地挺身的女生】
回到文章開頭的故事,那個女生正氣餒著沒辦法做滿伏地挺身的自己,懷疑自己是否還能堅持這個習慣。喝了口水之後,她的教練問了:「你是不是最近生理期要來了?」她點了點頭,但還沒有意識到這有什麼影響。
教練繼續說道:「你要懂得去聆聽身體的聲音,女生生理期前體力本來就會比較差,你不必氣餒,也不必硬撐。因為硬撐反而更容易受傷,更糟的是心裡會排斥做重訓。」這時候她理解到,接納自己的狀態,不要過度批判自己,容許一定的彈性。因為放長遠去看,健身是為了自己的健康,目標是為了讓自己能夠維持前進的動力和方向。
這個故事是 Podcast「劉軒的 How to 人生學」的某集節目〈自律,不能單靠你的意志力〉製作人 Keira 分享的親身經驗。這集節目跟這本書談到的觀念有很多異曲同工之妙的地方,有興趣的朋友滿推薦給你收聽參考。
.
【後記:當個常勝軍】
《彈性習慣》這本書提供了很簡單具體的策略:三個水平選項和三個垂直目標,取代傳統單一目標唯一的成功條件。「彈性」不僅僅能增加靈活性,它還能提高你對於壓力的恢復力。透過彈性策略,你就能隨時保持優勢和動力。幫自己設定不同的水平和垂直選項,讓你擁有「選擇的自由」。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是第一次想透過讀書的方式學習如何「建立好習慣」和「戒除壞習慣」,我仍推薦自我成長界的經典之作《原子習慣》做為你的第一本書,其中的智慧和策略之精華很難有其他書能出其右。如果你已經讀過《原子習慣》,那麼《彈性習慣》可以幫你補充一些額外的觀點,更進一步優化自己的習慣計畫。
最後,彈性習慣也是培養「意志力」的絕招,因為無論颳風或下雨,你都沒有放棄的理由。如同作者所說:「只要你每天都付諸行動,至少達成小型的目標,就已經是一個常勝軍。」接下來,你的人生就只有兩個結果:成功,或是非常成功。
.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rQ22FD
Kobo 電子書7折代碼:WAKIHABIT
使用期限:8/4~8/10
.
《彈性習慣》是2021第二季的讀者選書,成為贊助者即可參加投票
用行動支持瓦基 >> https://readingoutpost.com/support/
.
感謝 時報出版綠活線 提供抽獎贈書
過度飲食心理學電子書 在 周慕姿 Facebook 八卦
【讀心書--《過度飲食心理學》(文末有贈書活動)】
當你忙完一整天的工作、在工作或生活遇到挫折,或者是,完成了一個大任務時,接下來想要放鬆一下,你會想要做什麼?
我隨機問了三個朋友,他們分別給我的答案是:
朋友A:「吃鹹酥雞。」
朋友B:「買一堆喜歡吃的高熱量食物回家一邊追劇一邊吃。」
朋友C:「犒賞自己,去買衣服或一直很想買的東西。」
有趣的是,包含我自己,如果那天工作太累、太忙,或是忙了一整天,好不容易有空閒下來的時間,我都會特別想吃高熱量食物,或是想好好吃一頓撫慰自己。
炸雞、甜點、甜飲料、可樂、零食......
但是,如果那天我從事的是我自己想要從事的「工作」:例如寫作、寫歌等有創作產出的工作,即使我忙一整天,我都不會想吃這些東西。
在實務工作時,我也發現一件事:當工作上需要花太多時間「應付、符合他人需求」,甚或是受控的部分較多,讓自己有比較多的「情緒勞動」的機會時,我們很容易會跟德國哲學家漢娜·鄂蘭說的「勞動動物」一般:一旦有空閒時,我們只想要消費。
消費包含購物或飲食,因為做這件事,會讓我們感覺:生活至少有些部分是可控的;然後,也可以讓我們很快地得到「可預測的快感」,安撫我們疲憊的身心。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驗:如果充滿挫折的一天,你決定買了一桶炸雞、或是點了一堆鹹酥雞回家吃,吃的時候固然覺得爽,但吃完之後,卻充滿了各種罪惡感(尤其你很清楚這些炸雞都會變成你身上的脂肪不離不棄),你或許會恨不得回到未吃前的那刻,希望自己是有能力控制自己的。你產生的罪惡感,很可能還會讓你做更極端的事情糾正:你可能會開始狂運動;或是,你催吐,把剛剛的東西全部吐出來,而獲得暫時的安心感,但卻仍然帶著一些罪惡。
而這個方式,很有可能就這樣成為你的紓壓模式;你不見得喜歡,但這方式可以得到的「慰藉」與「快感」,卻也是你可以控制與預測的。
這可能會讓你覺得:這是我人生,少有的可控制的事情了吧。但矛盾的是,我們卻又在這過程中,失去對自我的控制感,甚至因而產生罪惡感與羞愧感,而這些負面感受侵蝕著我們對自我的看法,又讓我們更脫離不了這個「讓自己感覺好一點的紓壓模式」。
不過,形成這個模式,讓你感覺到自己「自制力不足」的紓壓模式,真的只是你個人的問題嗎?
《 #過度飲食心理學》這本書,我讀的時候非常驚豔。驚豔在於,身為臨床心理學教授、具心理學背景的作者,不僅僅是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美國」過度飲食的問題;而是從社會、歷史、文化、媒體、產業、家庭、心理......各個層面切入,討論這些面向如何互相交織、並且與個人交織出一種消費文化,成為我們的「習慣」:讓我們習慣用食物、用購物,來安撫自己生活的不愉快。
書中也談到「食物成癮」這個詞,雖然「食物成癮」這個看法,仍存有許多爭議,還需要更多的研究證明。但書中的許多看法,或可成為我們的思考、提醒與借鏡。
很多時候,許多問題並非單一面向或是「個人化」,當太過單一、個人化一個問題,例如「過度飲食」,有時候會讓我們感覺自己是失控的、糟糕的、沒有自制力的,卻忽略了身為社會的一員,我們在各個面向都被影響著,若無視於這些影響,將力量全部放在「我應該要有力量抵擋這些誘惑」,可能會讓我們將力氣花在不一定有幫助的地方上,也更容易使我們在做不到的時候,更加覺得自己糟糕、自責,而更容易繼續陷入這樣的模式。
推薦給大家這本書。
《過度飲食心理學》購買連結:
[博客來]https://goo.gl/yScJx5
[讀冊]https://goo.gl/LYFG8z
[金石堂]https://goo.gl/pFsuKB
[誠品]https://goo.gl/cdzdPN
<3 贈書活動:
很感謝 光現出版提供三本《過度飲食心理學》贈書給大家。完成以下步驟,就有機會獲得《過度飲食心理學》一本:
👉 Step 1:幫 關於你的心裡事 - 周慕姿諮商心理師 粉專按讚,並設為 #搶先看
★搶先看設定教學:https://ppt.cc/fmX6Ox
👉 Step 2:公開分享本篇貼文至個人頁面
👉 Step 3:在本文底下跟我們分享「您在什麼時候會特別想吃東西呢?」
活動至8/1週三 10:00 截止,將抽出 3位得獎者,中獎的朋友可獲得《過度飲食心理學》一本,有興趣的朋友歡迎一起參加抽書活動~
=============================
🌸《 #婚姻完全手冊》三部曲電子書:https://goo.gl/VBdUvJ
--------------------------------
❤《關係黑洞》:#不安全感 如何影響關係
👉博客來:https://goo.gl/QyaBBT
👉誠品:https://goo.gl/fNWGmt
👉金石堂:https://goo.gl/uebSqx
👉讀冊:https://goo.gl/pdDjjz
👉城邦讀書花園:https://goo.gl/6aqX26
👉電子書資訊:https://ppt.cc/fChF9x
--------------------------------
🌠《 #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
👉博客來 goo.gl/4A12pM
👉誠品 goo.gl/xZSftl
👉讀冊 goo.gl/z2YUhX
👉金石堂 goo.gl/8sbRGX
-----------------------------------
☀心曦心理諮商所
★預約個別諮商、伴侶/家族諮商
👉預約表單:http://goo.gl/qWfd2O
過度飲食心理學電子書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評價
#過度飲食心理學 #文森說書 #社會心理學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真的是一邊看一邊哭的,因為太多陷阱都是我曾經做過的,例如以為喝果汁可以減肥、誤以為寫著天然字樣的商品就真的健康、還有我最愛喝的零卡可樂.....
作者說想減肥最好的方式就是少吃多動,或者簡單簡單一點的減少攝取精製糖,在簡單一點的就是少吃加工後產品,多吃『全』食物。
如果影片當中談到的內容有錯誤的地方請不吝於指正,我真切希望這集的內容可以幫助你改善生活中錯誤的飲食習慣,重點是,去正視你的飲食習慣。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謝謝拉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sub_confirmation=1
我會定期每個禮拜上傳一部影片,若你有任何建議或是想聽到我說哪本書,歡迎可以寫信給我,或在Instagram上傳訊息給我也可以。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reading/
過度飲食心理學電子書 在 食物心理學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露營資訊懶人包 的八卦
過度飲食心理學 :當人生只剩下吃是唯一慰藉電子書- Rakuten ... 在Kobo 閱讀基瑪‧卡吉兒的《過度飲食心理學:當 ... ... <看更多>
過度飲食心理學電子書 在 食物心理學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露營資訊懶人包 的八卦
過度飲食心理學 :當人生只剩下吃是唯一慰藉電子書- Rakuten ... 在Kobo 閱讀基瑪‧卡吉兒的《過度飲食心理學:當 ... ... <看更多>
過度飲食心理學電子書 在 [心得] 過度飲食心理學- 看板book 的八卦
好讀推薦:過度飲食心理學
推薦指數:★★★☆☆
網誌好讀版:https://goo.gl/Re6Rzy
『當人生只剩下吃是唯一的慰藉』
你剩下什麼? 這是一本有點哀傷的書。
這週末看了一本很有意思的書,而且標題有點聳動
這本書,有點像在看TLC 頻道『沈重人生』的感覺
但是更多是透過科學分析與研究方法,去探討『過度飲食』『過度消費』等糾結在一起的問題
有趣的是,這本書談的不僅僅是內在的『過度消費』『過度飲食』
而是把外在的FDA,整體的美國食品公司等等角色也都納進去
試圖透過比較大範圍的探討去理解這個議題,例如遊說,貧富差距等
這種消費者核心理念是,如果不花錢,不消費,就什麼都沒有了
也就是所謂的『存在的焦慮』
作者試圖透過一個一個案例分析去探討
『為什麼有過度飲食與過度消費』的需求?
究竟什麼造成沮喪,消費/過度飲食,沮喪的惡性循環?
當一個人堅持自我主張的傾向變弱時
就會產生獲取東西的傾向
『獲取』是這種最過度飲食與過度消費的中心思想
其實,這種感覺有時候(甚至是很常)出現
因為無聊,所以想吃東西
因為無聊,所以上網買一下東西
而且因為網路發達,種種外在的刺激比較
經濟繁榮,富裕水平不斷上升
卻扭曲了人的觀點,經過這麼久,奢侈品看起來也像是必需品了!
我們無法想像一個比較節制的生活方式
在那樣的生活中,令人感到富足的是體驗,而非奢華的物品
因關心彼此,愛護大自然,以及文化上的體驗而選在住在這裡
作者提出兩個解決方案
把錢花在『體驗』而非物質,成功馴服消費主義
這邊我想到許久之前一篇文章,隨著M型社會的逐漸增加
超級富豪並不會無限制的把資源或是金錢花費在『物品』上
而是把資源投注在我們看不到的『醫療』『教育』『生活體驗』上面
如果我們還是有『花錢』的慾望,下次不妨試試這種把錢花在『體驗』上
使用線上訂購,送貨到府的服務
太多商店有那種『令人無法不買』的狂熱氛圍
作者建議,日用品在網路上訂購,買了就走
但是我對這點抱持懷疑態度,
因為隨著大數據與個人情資的搜集,現在廣告更加個人化
所以搞不好還花更多,所以這項看看就好(我覺得)
某一個實驗心理學家透過複雜的味道測試和數學模型
將食品味道提升到極致
並且發現大多數人喜歡的味道,例如糖,有個門檻或是臨界點
超過這個點如果繼續增加,則會減少食物的可口性
現在,食品科學家利用極樂點這個相當精密的過程
將專業投入在令人難以抗拒的口味
例如洋芋片,冰淇淋,雞塊,能量飲料
隨著食品科學的發展,其實我們吃下去的東西都是經過精密計算的
我覺得這件事情真心有點恐怖
食品公司是經過非常精密計算讓東西變得好吃
雖然人類演進本來就會讓我們渴求脂肪,糖分等等
但是刻意的找尋最佳食譜或配方就不得不讓我們更應該小心看待架上的『食品』
(我已經對於這種東西抱持著懷疑態度)
這些精心設計過,會刺激極樂點的食物
幾乎都是會逐漸破壞瘦素的食物
當我們有較多的選擇時,就會吃得多
過去的人類社會沒有冰箱,沒有便捷運輸
我們有的只是當季盛產的新鮮蔬果,品項較為單一
當我們選擇變少時,我們吃的比較少
但是當我們有較多選擇,無論是視覺或是味覺
我們都不自覺得吃得比較多
我們還是減少去吃buffet 的次數吧...
慾望並不是渴求滿足,相反的,慾望是渴求慾望
這是這本書裡面我最喜歡的一句話
慾望不是該被滿足的
而是『為什麼我們產生欲望?是否有什麼更深層的原因我們不知道?』
這本書探討了內在可能的深層原因
雖然有很多的科學研究參雜在其中,會有點迷失方向
但也許,這本書可以讓你更認識,想要大吃大喝或是亂買的你自己。
--
= 我是黃KK =
https://www.facebook.com/kaiwenhuangKK/
工作,玩耍,時尚,碎碎念分享。
在外商科技業討生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06.189.26.3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33649337.A.379.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