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gratulation for Nobelhart & Schmutzig, a big leap in World 50 best ranking!
去年搬到德國柏林的時候,給自己小小的目標,三個月內我要訪到星級餐廳。選了Nobelhard & Schmutzig ,寫了一篇自己蠻喜歡的文章。
這兩天世界最佳餐廳五十名外排名公佈,Nobelhard & Schmutzig 排名57,整個排名前進了30名不只,是今年度名次前進最多的餐廳。在世界上更有影響力了。
覺得與有榮焉。
-\-\
定義德國fine dining精緻料理之路:
專訪柏林一星餐廳Nobelhart & Schmutzig
柏林在二戰後,因為低廉的房租,面對分裂歷史的深刻反省,異常寬容地包容了眾多異質的異鄉人。如今人口已有340萬人,是德國最大的城市,也是歐洲不容置疑的一線大城,以新創、叛逆的氣質獨樹一格。關於美食,歐陸美食家、大廚以及記者媒體無不觀望,當美食浪潮席捲全球的同時,這個德國大城是否有能力發展出自己特色的精緻料理fine dining?
我在一場討論柏林美食未來的座談上,認識了Billy Wagner。他是柏林一星餐廳Nobelhart & Schmutzig的老闆,身份是侍酒師。當天與他對談的另一位大廚,是大名鼎鼎上過Netflix Chef’s Table的二星餐廳主廚Tim Raue,以及曾經協助北歐主廚們擬定新北歐美食宣言(The New Nordic Food Manifesto)的記者的Mattias Kroon。Mattias一再提醒,凡事發於未,當初擬定北歐美食宣言前,NOMA尚未闖出名氣,甚至,成為「美食都市」的過程中,會有不少好餐廳因為各式理由關門歇業,但這就是累積,而柏林就在這條道路上。Tim Raue是柏林餐飲的搖滾明星,以一口濃厚的西柏林美式美語,壞痞子般講他的經營取捨之道。Billy則顯得異常溫和,中亞風格平頂帽子下一頭招牌紅色毛髮,說「不管是柏林內的人,或外來的人,來我的餐廳用餐,我們的責任就是用料理給他們一個好故事」。
好故事,什麼是能用料理和餐廳說的好故事?Nobelhart & Schmutzig餐廳低調地位在柏林知名景點,查理檢查站(Charlie Checkpoint)旁,此處是過去東西德出入的主要要口,分裂的歷史地景與記憶,一直是德國人要記取卻不能復蹈的課題。餐廳門口低調,櫥窗白色布幕及地,裡面則是扎實寬厚的實木吧台,環繞開放式的廚房。黑膠音樂,不大不小的樂音流淌在充滿隱私感的空間中。椅背上有羊毛皮,營造出舒適輕暖的氛圍。到底來客可以在這樣的歷史景點旁,以舌尖品嚐到什麼樣文字說不了的事?
Nobelhart & Schmutzig的料理與酒水,企圖心在展現精準「德國性」,並相應做出大刀闊斧的取捨。首先,這間餐廳不用檸檬,不用胡椒調味食物——因為這通常是外來的,不在原本的德國歷史植被系譜內,也或者,使用起來太簡單。在遇到需要果酸味覺時,他們大膽地以蘋果的酸香來取代。蘋果可以說是德國最重要的水果了,從鮮食、果醬、傳統蘋果捲甜點(Strudel)、國民飲料蘋果氣泡水(apfelschorle ),更不要說源自德國的吃到毒蘋果的白雪公主童話,以上都可說是德國人從出生就跟蘋果沒完沒了一輩子的事實。擅用發酵等技法,就可以讓蘋果做到大部分的酸甜調味需求。
侍酒師Billy Wagner的酒水單上,不使用精釀啤酒(Craft Beer)這樣的說法。德國擁有悠久的啤酒歷史,1516年巴伐利亞大公頒布的純淨法(Reinheitsgebot),規定釀酒原料,更是影響了往後世界啤酒的樣貌。因此Billy認為並無需要使用這樣一個發源北美精釀啤酒運動的語彙,來介紹這間德國餐廳的酒單。「我們使用具有工藝(artisan)精神的作品,好喝的產品」,羅列了歐洲各地的精彩選酒。Nobelhart & Schmutzig的德國精神,也體現在選酒的策略上。先決定一個明確的處理原則,並貫徹之——選好酒,不一定要當紅的自然酒不可,但葡萄酒的葡萄品種必須應該是該酒產區具有代表性的品種。Billy也特別提供了豐富的水果白蘭地酒單,因為柏林有百年的果樹農展協會,將多餘的果實陳釀過冬做成水果酒,本是當地文化的一部分。
「我希望選酒,或是料理的設計,優雅的特質很重要。我不希望有些元素顯得異常大聲,讓用餐體驗產生干擾的感覺。有些自然酒表現性太強了,顯得很喧嘩,就不適合」,「因為,酒反映人的心智狀態(mentality)」。
Billy並不是在講玄學,他在餐飲的設計上,嚴密精準地規劃了風味展現的策略。並用最簡約的方是來展現——他們一個餐盤上,至多不放超過五個元素。當家的兩位副廚(sous chef),其中有一位是整天開著車在外頭找優良食材:小農生產的牛奶、採集杜松子、湖魚、拜訪蔬菜和肉品生產者。Billy很得意地介紹,他們選擇向一位農人購買蘆筍的故事。這位農人是為規模大農,用大型農機具生產成千上萬的馬鈴薯給農產公司,但種植這些馬鈴薯的樂趣,遠遠比不上一年春季時候,小規模手種的蘆筍帶給他的樂趣的。他可以一一照料植物,可以一一認識消費者,讓他「不再像是被工作異化的身體」,成為一個快樂的生產者。
講到這裡,您是否似曾相識看見社會學家韋伯的幽靈?食物居然成為了21世紀整合人的方法。在這個以古斯拉夫語「沼澤」為語緣命名的城市鐵血意志,推崇新教倫理的勞動價值的城市,大概從未預料到,有這麼一天。
(原載於 The Affairs 週刊編集 )
過冬鮮浪潮 在 深夜女子公寓的料理習作 Facebook 八卦
Congratulation for Nobelhart & Schmutzig, a big leap in World 50 best ranking!
去年搬到德國柏林的時候,給自己小小的目標,三個月內我要訪到星級餐廳。選了Nobelhard & Schmutzig ,寫了一篇自己蠻喜歡的文章。
這兩天世界最佳餐廳五十名外排名公佈,Nobelhard & Schmutzig 排名57,整個排名前進了30名不只,是今年度名次前進最多的餐廳。在世界上更有影響力了。
覺得與有榮焉。
--
定義德國fine dining精緻料理之路:
專訪柏林一星餐廳Nobelhart & Schmutzig
柏林在二戰後,因為低廉的房租,面對分裂歷史的深刻反省,異常寬容地包容了眾多異質的異鄉人。如今人口已有340萬人,是德國最大的城市,也是歐洲不容置疑的一線大城,以新創、叛逆的氣質獨樹一格。關於美食,歐陸美食家、大廚以及記者媒體無不觀望,當美食浪潮席捲全球的同時,這個德國大城是否有能力發展出自己特色的精緻料理fine dining?
我在一場討論柏林美食未來的座談上,認識了Billy Wagner。他是柏林一星餐廳Nobelhart & Schmutzig的老闆,身份是侍酒師。當天與他對談的另一位大廚,是大名鼎鼎上過Netflix Chef’s Table的二星餐廳主廚Tim Raue,以及曾經協助北歐主廚們擬定新北歐美食宣言(The New Nordic Food Manifesto)的記者的Mattias Kroon。Mattias一再提醒,凡事發於未,當初擬定北歐美食宣言前,NOMA尚未闖出名氣,甚至,成為「美食都市」的過程中,會有不少好餐廳因為各式理由關門歇業,但這就是累積,而柏林就在這條道路上。Tim Raue是柏林餐飲的搖滾明星,以一口濃厚的西柏林美式美語,壞痞子般講他的經營取捨之道。Billy則顯得異常溫和,中亞風格平頂帽子下一頭招牌紅色毛髮,說「不管是柏林內的人,或外來的人,來我的餐廳用餐,我們的責任就是用料理給他們一個好故事」。
好故事,什麼是能用料理和餐廳說的好故事?Nobelhart & Schmutzig餐廳低調地位在柏林知名景點,查理檢查站(Charlie Checkpoint)旁,此處是過去東西德出入的主要要口,分裂的歷史地景與記憶,一直是德國人要記取卻不能復蹈的課題。餐廳門口低調,櫥窗白色布幕及地,裡面則是扎實寬厚的實木吧台,環繞開放式的廚房。黑膠音樂,不大不小的樂音流淌在充滿隱私感的空間中。椅背上有羊毛皮,營造出舒適輕暖的氛圍。到底來客可以在這樣的歷史景點旁,以舌尖品嚐到什麼樣文字說不了的事?
Nobelhart & Schmutzig的料理與酒水,企圖心在展現精準「德國性」,並相應做出大刀闊斧的取捨。首先,這間餐廳不用檸檬,不用胡椒調味食物——因為這通常是外來的,不在原本的德國歷史植被系譜內,也或者,使用起來太簡單。在遇到需要果酸味覺時,他們大膽地以蘋果的酸香來取代。蘋果可以說是德國最重要的水果了,從鮮食、果醬、傳統蘋果捲甜點(Strudel)、國民飲料蘋果氣泡水(apfelschorle ),更不要說源自德國的吃到毒蘋果的白雪公主童話,以上都可說是德國人從出生就跟蘋果沒完沒了一輩子的事實。擅用發酵等技法,就可以讓蘋果做到大部分的酸甜調味需求。
侍酒師Billy Wagner的酒水單上,不使用精釀啤酒(Craft Beer)這樣的說法。德國擁有悠久的啤酒歷史,1516年巴伐利亞大公頒布的純淨法(Reinheitsgebot),規定釀酒原料,更是影響了往後世界啤酒的樣貌。因此Billy認為並無需要使用這樣一個發源北美精釀啤酒運動的語彙,來介紹這間德國餐廳的酒單。「我們使用具有工藝(artisan)精神的作品,好喝的產品」,羅列了歐洲各地的精彩選酒。Nobelhart & Schmutzig的德國精神,也體現在選酒的策略上。先決定一個明確的處理原則,並貫徹之——選好酒,不一定要當紅的自然酒不可,但葡萄酒的葡萄品種必須應該是該酒產區具有代表性的品種。Billy也特別提供了豐富的水果白蘭地酒單,因為柏林有百年的果樹農展協會,將多餘的果實陳釀過冬做成水果酒,本是當地文化的一部分。
「我希望選酒,或是料理的設計,優雅的特質很重要。我不希望有些元素顯得異常大聲,讓用餐體驗產生干擾的感覺。有些自然酒表現性太強了,顯得很喧嘩,就不適合」,「因為,酒反映人的心智狀態(mentality)」。
Billy並不是在講玄學,他在餐飲的設計上,嚴密精準地規劃了風味展現的策略。並用最簡約的方是來展現——他們一個餐盤上,至多不放超過五個元素。當家的兩位副廚(sous chef),其中有一位是整天開著車在外頭找優良食材:小農生產的牛奶、採集杜松子、湖魚、拜訪蔬菜和肉品生產者。Billy很得意地介紹,他們選擇向一位農人購買蘆筍的故事。這位農人是為規模大農,用大型農機具生產成千上萬的馬鈴薯給農產公司,但種植這些馬鈴薯的樂趣,遠遠比不上一年春季時候,小規模手種的蘆筍帶給他的樂趣的。他可以一一照料植物,可以一一認識消費者,讓他「不再像是被工作異化的身體」,成為一個快樂的生產者。
講到這裡,您是否似曾相識看見社會學家韋伯的幽靈?食物居然成為了21世紀整合人的方法。在這個以古斯拉夫語「沼澤」為語緣命名的城市鐵血意志,推崇新教倫理的勞動價值的城市,大概從未預料到,有這麼一天。
(原載於 The Affairs 週刊編集 )
過冬鮮浪潮 在 知史 Facebook 八卦
< 必須懂!二十四節氣-秋與冬|五穀|10>
農耕生產最為「靠天吃飯」,
年復一年的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的循環往復,促使古人制定曆法。
一年的耕耘後,最著重是與家人共享辛勤勞動的成果。
秋季:涼爽舒適、五穀豐登。
冬季:雪兆豐年 、團圓過節。
---------------------------------------------------------------
【立秋與處暑】(七月令,瓜月,孟秋)
「立秋」,夏去秋來,涼爽舒適的秋天就要來臨。農諺:「立秋無雨上堪憂」、「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雷打秋,稻仔像嘴鬚,甘藷像泥鰍」、「雷打秋,冬半收」。「立秋」分為「六月秋」和「七月秋」,農諺:「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六月立秋快快收,七月立秋慢悠悠」。台灣地區的立秋,是一期稻作收穫、米榖滿倉的時節,也是龍眼的盛產期,花東縱谷滿山遍野的金針花正盛開。
「處暑」,表示夏天暑氣結束的時節;暑氣雖然逐漸消退,但是,天候還沒有轉涼,還會有熱天氣,俗諺:「處暑處暑,曝死老鼠」、「秋老虎,毒過虎」,入秋時的暑熱,猶如老虎般之猛烈。農諺:「播田播到處暑過,較贏過擔什貨」。在這節氣裡,是「橫山梨」盛產期,也是虱目魚苗溯流北游的時候,常看到海邊有許多捕魚苗的漁民。
【白露與秋分】(八月令,桂月,仲秋)
「白露」,已從盛夏進入秋涼的節氣,清晨常看到花草樹葉上許多透明晶瑩的露珠。這時節正是鴻雁南飛避寒,百鳥開始儲存乾果準備過冬的時候;「白露時分桂飄香」,此時也是桂花盛開時分,因此農曆八月又稱「桂月」;《禮記》〈月令〉篇記載:「盲風至,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鴻雁南飛避寒,百鳥開始儲存乾果準備過冬。「白露」之後,在夜晚會感到一絲絲的涼意,杜甫〈月夜憶舍弟〉詩:「露從今日白,月是故鄉白。」又是另一種相思情緒浪潮。
「秋分」,此時陽光直射赤道上,畫夜長短相等,這個節氣大約在中秋節前後;「蘆花千里秋月白」,中秋時節,溪灘的蘆葦花盛開,展現一片白茫茫的景色。俗諺:「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欣歌好稻栽」,也反映了期待豐收的心情;俗諺:「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好穿棉」、「紅柿若出頭,羅漢腳就目屎流」,也表示「秋分」以後的節令氣候變化。紅柿、文旦、水梨、酪梨也在「秋分」的仲秋時節,成為時鮮水果。
【寒露與霜降】(九月令,菊月,季秋)
農諺:「寒露開花袂結子;寒露吐穗不結實」、「寒露百草枯」、「寒露十月已秋深,田裡種麥要當心」、「寒露多雨水,春季無大水」。在這個節氣,天空會有過境台灣的伯勞鳥、灰面鷲鳥群。菊花(又稱長壽花,四君子之一)為寒露時節最具代表性的花卉,野牡丹、山芙蓉、月桂與雁來紅,也都紛紛綻放。今年「寒露」後十日為重九時節,古書記載:「九月九日,採菊花與伏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登高山、賞菊花,成了這個節令的雅事;民間在「重陽」日,有供牲醴祭拜祖先之習俗;各鄉鎮市也都會舉辦「重陽敬老」等民俗活動。民諺:「九月九,風吹滿天吼」、「九月風吹,滿天飛」,陳培桂修《淡水廳志》也記載:「重陽前後,童子製風箏,如鳶、如魚、如八卦、如四角雙連環,放之於高原曠野,以達雲霄者為樂。」,在東北季風期,河濱、草坪,形色色的風箏在空中飄飛,也是季節一景。
「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氣肅而凝,露結為霜」,高山清晨地面上常結一層薄薄的霜,楓葉開始由綠轉紅,明顯感受到深秋的蕭瑟景象。俗諺:「九月九降風」、「九月起九降,臭頭仔無地藏」,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北部地區會颳起「九降風」,陳文達修《台灣縣志》記載:「九月,北風凜冽,積日累月,名曰九降風。」;不過,颳不停的東北季風,卻是新竹人生產米粉的最愛,也是盛產柿子的新埔、北埔吹乾柿餅的好幫手。農諺:「霜降,風颱走去藏」、「霜降有日照,烏寒死無藥」、「霜降出無齊,牽牛犁」。「霜降」時節也是台南麻豆鎮白柚的收穫期。
【立冬與小雪】(十月令,陽月,孟冬)
「立冬」,代表著冬天的來臨,大陸冷高壓增強,天氣漸漸變冷。「入冬,田頭空」,水稻收割貯藏,農諺:「立冬,青黃到空」、「立冬好收,查某人發嘴鬚」。臺灣有「立冬」日「補冬」進補的習俗,俗諺:「立冬補冬,補嘴空」。「立冬」正是柑橘豐收的季節,也是螃蟹正肥美的時節,台灣西部的沿海地帶盛產螃蟹,肥碩黃澄的蟹黃,成了吸引饕客的美味佳餚。
「小雪」,天氣已經轉寒,中國大陸北方已開始雪花飄飄。農諺:「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小雪雪滿天,來歲必豐年」、「雨夾雪,下不歇」、「雪花打菊心,柴米貴似金」。「十月豆,肥到不見頭」,這個節令,嘉義縣布袋一帶是捕「豆仔魚」的好時節。
【大雪與冬至】(十一月令,葭月,仲冬)
「大雪」,中國大陸北方大雪紛飛,地面積雪,亞熱帶的台灣,也只能在玉山、合歡山上,才能出現難得幾次的雪景。農諺:「雪花好比銀錢,雪被子蓋麥田」,台灣沒有白皚皚的雪花,倒有白芒芒的「菅芒」花開,隨風搖曳。漁民諺語:「大雪大到」、「大雪來,烏魚到」,到了「大雪」,烏魚群便大批地湧入臺灣海峽,正是捕烏魚的好時機。
「冬至」,又稱「冬節」,由於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是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農諺:「冬節佇月頭,欲寒佇年兜;冬節佇月中央,無雪佮無霜;冬節佇月尾,欲寒正二月」、「冬至紅,過年濛;冬至烏,過年酥」、「冬至不過不寒,夏至不過不熱」、「乾冬至,濕過年」。冬至是古代的過年,俗云:「冬至圓仔食落加一歲」、「不吃金丸(紅)、銀丸(白),不長一歲」,台灣俗諺:「冬至大過年」,家家戶戶都會搓湯圓,也象徵「圓滿、豐碩」。
【小寒與大寒】(十二月令,臘月,季冬)
「小寒」,北風常伴著冷氣團的來臨,橫掃大地。農諺:「小寒大冷,人馬安」、「小寒、大寒,無風水都寒」、「大寒、小寒,冷成一團」。小寒之後,「火鍋店」林立,成了消除寒氣的絕佳場所。花蓮、台東的洛神花也正值盛產期。
「大寒」,是冬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氣候相當寒冷,但因已近春天,不會像大雪到冬至期間的酷寒。農曆十二月,俗稱「臘月」,俗諺:「 十二月卯,不見草」、「大寒不寒,春分不暖」、「十二月雷,不免用豬槌」、「大寒日怕南風起,當天最忌下雨時」。這個節氣的來臨,代表一年就結束人們開始忙著除舊佈新、醃製年餚、準備年貨迎接新年。新年的腳步正逐日趨近,隱隱可以感受到大地春回的景緻了。
資料來源: 「廿四節氣佮農諺、氣象諺語」http://web.ffjh.tyc.edu.tw/tai5gi2/133.htm
---------------------------------------------------------------
#歷史 #文化 #故事 #農業 #秋冬節氣
~專題推介,盡在知史~
《回到秦時》
http://www.mychistory.com/?uid=0.4.16.0&pag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