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看到蔡英文總統的fb在放送守住台灣好茶,絕對不會讓中國茶經過自經區加工以後裝成台灣茶出口。
我看到之後覺得很悲哀,以總統的高度,應該週邊有很多幕僚可以跟她報告台灣茶產業的現況,如果蔡總統真的了解台灣目前的茶產業,還會講出那麼沒有sense 的話嗎?
還是這是故意在挑起不滿與對立呢?
我前幾天寫了一篇文章,說明自經區對於台灣的茶產業沒什麼影響
https://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2781310
就算有了自經區,對台灣茶葉的出口也真的沒什麼影響,為什麼呢?
茶葉是有分類別的,有綠茶、紅茶、烏龍茶等不同的類別,而中國主要輸出到台灣的茶是什麼茶?是普洱茶。
中國的普洱茶的名氣比台灣好多了,難道台灣會進口中國的普洱茶之後,改包裝調配,之後用台灣普洱茶的名義又出口販賣,請問這種洗產地之後掛台灣名稱的普洱茶能跟中國普洱茶競爭嗎?
會影響台灣茶產業的是是我們在世界的茶產業裡面要佔著什麼需求市場?
台灣目前主要的市場是球型高山烏龍茶跟配合手搖飲的飲料茶,我們該想的是在這兩個專精的領域如何擴大,如何保持領先,現在韓國也開始發展飲料茶產業(貢茶都被韓國買了),越南也開始發展飲料茶,加拿大都開始有越南茶飲的飲料茶品牌,10年之後,台灣的飲料茶還能保持這樣的領先嗎?
還是跟香蕉、蘆筍、鳳梨等跟以前台灣成為xx王國的產業一樣,你把需求做起來,然後被其他國家清理掉?
這五年的時間,日本出口茶的產值成長了一倍,為什麼能做到這樣?就是產業的改革與提升。
日本茶的特色是什麼?
就是日式綠茶,包含了抹茶等商品,日本投入了自動化,大幅解決製茶人力不足的問題,提升茶品質與穩定度,對外輸出不斷擴大,日本需要擔心進中國普洱茶出來洗成日本普洱茶而影響日式綠茶嗎?
洗產地對台灣茶的影響根本是一個假議題,悲哀的是竟然從總統的高度在操作這個假議題。
進口蘆筍產地 在 徐仲風味學 從產地到餐桌 Facebook 八卦
《蘆筍隨筆03》
理所當然,所謂的「規格」,制定的初衷不在於限制發展,而是讓產業有規模和行銷點。譬如以往台灣成為罐頭蘆筍王國時,白蘆筍便有清楚的採收規格。拜訪不少蘆筍產業的耆老,問起當年的規格,他們都琅琅上口,長度規定是五寸六(約14公分),粗度約是直徑0.8公分。可惜那個年代沒將風土感代入,品質的設定也受限於罐頭標準,沒辦法掌握發球權,失去市場只能說是命運時勢。現在此刻,若要重新設定「規格」,自然要全盤考慮,因此對於台灣的蘆筍,我認為可以思考四個特質,分別是「新鮮度」、「品種」、「季節」和「品質」。
台灣蘆筍的「新鮮度」規格,可以建立在「生產履歷」和「預冷處理」兩個指標,前者可以區分進口貨和本土蘆筍,也可以知道摘採天數等細節,後者是一種生產者的態度,因為預冷處理可以延緩蘆筍呼吸,相當於延長蘆筍的新鮮度。
至於坊間常見的新鮮度判斷法,諸如觀察蘆筍的基部切口,若是濕潤者就代表新鮮,這類判斷法容易有盲點,譬如市場攤商販賣時,將蘆筍直豎在水盆,便能保持基部切口濕潤,然而關鍵不該糾結在蘆筍的水嫩感,而是美好的香甜風味,畢竟蘆筍採摘後,若不延緩呼吸作用,甜度和風味就會隨著時間流失。
(待續)
#徐仲風味學從產地到餐桌 #知味品味玩味 #蘆筍隨筆
進口蘆筍產地 在 徐仲風味學 從產地到餐桌 Facebook 八卦
《蘆筍隨筆04》
談到蘆筍的「品種」特性,必需先搞定「種植方式」和「產區土質」。
蘆筍的種植方式一共分成「白蘆筍」和「非白蘆筍」兩類。不論是哪一個品種的蘆筍,種植時覆土處理不令其接觸陽光,讓蘆筍無法行光合作用,莖幹的色澤便偏白色,不同品種的差異性,在於莖幹是純白色或米白色。譬如台南區農業改良場推出台南選1號到4號等四款蘆筍品種,台南選1號及2號覆土之後,蘆筍的莖幹偏向純白色,外觀頗美,便以白蘆筍的種植方式推廣。台南選3號及4號蘆筍覆土之後,蘆筍的莖幹偏向米白色,影響市場價值,因此以綠蘆筍的種植方式推廣。
產區土質則是選擇品種的另一個大關鍵,譬如台南將軍一帶多屬砂壤土,這類壤土不適合栽種白蘆筍,因此產區多為綠蘆筍。雲林土庫和彰化埤頭一帶多屬砂質土,容易挖掘操作,農友多覆土種植白蘆筍。
搞清楚土質和種植方式後,再找出最有特色的蘆筍品種。台灣目前常見的品系有紫蘆筍、綠蘆筍和白蘆筍,每一品系都有數個品種,理論上紫蘆筍最甜、綠蘆筍次之,白蘆筍最淡雅。有些農家喜歡選用台南區農業改良場推出的品種,也就是台南選1號到4號,也有人喜歡美國加州的UC 157和UC800,更有人選擇自己進口種子,譬如彰化農會的德國蘆筍、雲林東勢玉山農場的義大利蘆筍、嘉義新港冠軍農園的日本蘆筍、台南將軍相交農園的歐系各式蘆筍。不同產區不同風土不同品種,產出的滋味濃淡宜人,若是給予相對應的指標或規格,後續發展可期。
(待續)
#徐仲風味學從產地到餐桌 #知味品味玩味 #蘆筍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