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車站裝修接近尾聲
#通車延後到九月以後(也不意外)
第五代高雄車站大廳裝修已近完成,傍晚經過時,剛好能捕捉到開燈的瞬間,加上前、後站臨時風雨走廊已完成,已可想像第一階段營運時的場景。
然而,高雄鐵路地下化中,除最複雜的高雄站外,原左營計畫的左營、內惟;原鳳山計畫的正義、鳳山等5個車站仍未過消防檢查,其中又以包商曾倒閉的內惟進度最慢,而左營、內惟也尚未送電。昨天測試ATP系統,便是先以柴電DR2700列車組進行。
另外,即便美術館、鼓山站都已完工多時,但無障礙設施只有三塊厝、科工館2站順利完成驗收。鐵工局表示,機電測試工作可能要到6月才能做完、高雄車站消檢預期要延到7月22日、隧道內連動測試則預期要等到7月底才能完成。接著報交通部履勘等,加上改善所需時間,最快可能要到9月底才有機會能夠通車。
日本名作家吉田修一的長篇小說《路》,是以台灣高鐵興建作為背景,書中就曾經藉著日本工程師的口中,指出台灣「先訂個通車日期,快到再來延期」的陋習。並表示這種一開始死也不鬆口,堅持可以準時通車,但快通車時延後一下,國民也習慣了,不會追究責任的慣例,日本人無法理解。
實際上,高雄地下化各標進度都透明公開,隨時公告修正,事先承認延後或要改善之處,應不困難。然而,如果這樣做了,公務員就要被追究責任,不如積到最後,做出我們已經很努力了的樣子,再找點藉口解釋無法通車,這樣就能相安無事。
台灣的工程能力不差,許多公務員也兢兢業業,但不斷檢討制度,承認不足,面對現實的能力,或許還差一點。要解決這個問題,唯有提升公民關心和參與的頻率,才能讓許多「小事」改變,讓公共建設從「堪用」變成「傑作」!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