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9 的廢文,來講講比較詳細發生的事。我在 podcast 裡講過。
2018 年 4 月,我的伴侶(即現在的太太)陷入重度憂鬱和躁鬱,我忙於工作和照護她,也患了躁鬱和睡眠障礙,在網路上失言得罪人,被網友圍剿,接著又被中國的經紀公司小馬文化擅自在每日頭條代言「中國臺灣」,新聞媒體不查證,紛紛大肆報導我的「立場」。被老粉絲抨擊和質疑,我的精神受到了很大打擊。
那時候我的月收入大概 8、90 萬,信箱裡案子仍然不斷的來,可是我沒辦法做任何事,腦袋無法思考,每天除了勉強的維生活動,大多數時間都在發呆。
太太也跟我狀況差不多,甚至更嚴重,她時不時會蹲在牆角發抖尖叫,說自己殺了那個痛恨的人,時不時又對著家裡的貓咪們大吼大叫,每天都拿刀片割手腕,割得鮮血淋漓。我叫她不要再傷害自己,她不聽,我意識到自己快到達極限了,決定停止所有的工作,以我們的健康為優先。
我幾乎以威脅的口氣強迫太太去住院,她不肯,我就打電話請她的媽媽和妹妹送她回家,我自己則是跟親生母親大吵了一架,因為她逼迫我和太太分手,母親透過所有的通訊手段責罵我,我一邊哭泣,一邊按著每個平台的封鎖按鈕。
我花了一筆不小的錢賠償得罪的人,開除了所有員工,解散了創立的第一家公司,也不再給家裡匯錢,待所有的文書工作都處理好後,前往加拿大去找我的大姑姑。
去加拿大的飛機上,我忘記帶藥在身上,憂鬱症發作痛苦得快要死掉。10 幾個小時的飛行就像好幾年那樣長,我還記得下飛機看到姑姑的那時候,她看著我的表情。「我一看就知道你生病了,你活著的靈魂好像丟了,跟鬼魂一樣。」
我離開台灣前答應太太,每天她的早上,我的晚上,我們通過 FaceTime 通話。我每天都問她,有沒有按時吃藥和運動,她表情木然的看著我,斷斷續續的講話。
我不知道的是,太太每天都用刀割自己的腿。我通過螢幕感受到她的不對勁,加上我在加拿大也沒法安心休息,一個人不管去哪裡旅遊,我心裡都惦記著她,希望她跟我在一起。
我改了回程機票,多付了 9000 元提前回到台灣,看到她滿大腿都是新的傷痕,我後悔極了,抱著她痛哭,我答應再也不離開她。讓她試了好幾個心理諮商師,她都說感覺越來越不好,最後我請求她去試試勵馨基金會,勵馨也幫過我。
在勵馨諮商幾週後,她的精神終於慢慢穩定,開始會露出笑容,也恢復了一點活力。太太的家人說服我們住到他們老家樓下好就近照顧,我們就搬過去了。然後為了保有現金,我在房市最低靡的時間點賣掉才買了兩年不到的房子。那時的財務狀況是背了 600 萬元的債。
我們新住進的地方在高架橋下很吵,基本上沒有辦法拍片,而且我對噪音很敏感,憂鬱症和焦慮症越來越嚴重,吃的藥也越來越多。太太逐漸從重度憂鬱中恢復,而我則是每天都想結束自己的性命,唯獨捨不得太太留在世上。
每個月信箱中都有工作邀請,但我的狀態沒有辦法演講或拍影片。我投資了補習班的股份,並找了 300 元時薪的工打,每週在外工作三天,在家一邊跟噪音對抗,一邊閱讀投資相關的書,想辦法從股市賺取生活費。
收入慢慢穩定後,我第一件事是給勵馨基金會捐了兩萬元。期間還有一個憂鬱症的單親媽媽寫了很長的信來求助,我立刻匯給了她三萬元。希望她和兩個孩子現在平安。
太太想幫助我脫離噪音的環境、快點復原,決定再次搬家,搬到了她老家附近的高級電梯大樓。房租很貴,我們一人負擔一半;她為了讓我壓力小點,負擔所有的水電瓦斯費,還重新回到補習班做班導賺錢。
我們每天都要限制自己一餐只能吃 $100 以內的餐點,但在安靜且舒適、且幾乎完全脫離網路社群的情況下,我的憂鬱症慢慢好起來。
無法靠網路賺錢的期間,無條件支持著我的有年高企業、水產優、YouTube 的讀者會員,還有始終關注關心著我、沒有離棄我的粉絲們。
有人指責我,加入 TG 投資群組的標準為何不一,規則也不清楚,這是我最大的問題吧。因為我大抵看得出誰在我落魄的時候還關心著我,誰等到有好處時才接近我。讓大家找到方法,加入群組,不是一筆交易,而是我的感恩和回饋。所以不同的時間點來找我,自然有不同的規則。
我是個對熟人很好,對病人很好,對陌生人態度很雞歪的爛人,從小到大改不了,請見諒。
我和太太現在還沒有完全脫離睡眠障礙,也都還是躁鬱症患者,每天都要吃 6-10 種藥才能安睡,但比起最慘的那年,All is well.
希望低潮中的你,讀到這裡能獲得勉勵。
-
不錯過我的 FB 文章,記得設為「最愛」
我的 IG: kyontw (可以來這裡看我有多雞歪)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4的網紅桃園市議員簡智翔,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智翔的議會質詢-警察局(4/15)】 #有效的匿名諮商讓需求被看見 昨天在消防局的質詢中,智翔提醒「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可能對消防、警察人員造成的結果,以及現行的心理輔導機制可能因沒有匿名保護,導致效果有限。 身處第一線的警察,可能會面臨自殺、兇殺案等重大刑案,或瓦斯氣爆現場等,有...
通訊諮商諮商所 在 馬英九 Facebook 八卦
【傾聽青年心聲 實現世代正義】
青年本是社會資產,學運反映世代焦慮
在我就職六周年的今天,來到進步快速、校譽日隆的中國醫藥大學,和青年朋友分享我的看法,深感榮幸。
這幾個月來,我不斷與青年朋友對話。不少年輕人告訴我,有些同學擔心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剛進入職場的青年,也煩惱薪資成長跟不上物價、有年輕人因為買不起房子而不敢結婚、也有年輕夫妻擔心養不起孩子而不敢生育。
我必須誠實的說,臺灣不少的年輕人是焦慮的。我一直在想,這樣的焦慮反映的是什麼樣的問題?青年焦慮所凸顯的是結構性問題,以及世代交替的陣痛,執政團隊並沒有忽視,但我們顯然做得不夠好,我們有責任,我們要改進。面對青年的焦慮,我要提出五項回應:
一、全力改善學用落差,讓青年學以致用;
二、積極促進青年創業,讓青年勇敢圓夢;
三、加速實現居住正義,讓青年住得起臺灣;
四、正面迎向自由貿易,讓臺灣邁向全世界;
五、全面鼓勵青年關心國是,讓青年參與決策過程。
第一、我們要全力改善學用落差,讓青年學以致用
近20年來,在「廣設大學」的政策下,每年大專校院以上的畢業生人數從民國81年的17萬暴增到101年的33萬,翻了快一倍,以致供過於求,但企業需要的技職人才卻嚴重短缺,造成年輕人失業率無法有效降低、薪資也無法成長。
面對這樣的現象,政府做了什麼?我們除了加速產業結構轉型,也要加強產學合作、提升學生對產業和市場的了解,增進學生專業知識與實作技能,才能使學生畢業後為企業所重用。
政府各個部會,又各自做了什麼?教育部所做的,是積極推動大專校院學生校外實習課程,以增進實務學習經驗。102學年度已有約5萬名學生參與校外實習,預計至108學年度將有約9萬名學生畢業前具有校外實習經驗,提升就業競爭力。
勞動部所推動的「雙軌訓練旗艦計畫」,給予15至29歲以下的國中、高中(職)、二專及五專畢業生2年到4年的訓練,培訓符合企業需求的優質專業技術人力,每年有5千到7千個學生接受培訓。
去年底推動的「明師高徒計畫」,是勞動部新的構想,讓經驗豐富的師傅帶領青年學習技能、為求職做準備。
各位可能會覺得,這不過是政府推出的一些計畫而已,真的有用嗎?我舉個我親眼所見的例子跟大家分享。有一位24歲原住民青年馬浩然,因為肢障的關係,高職畢業後,就業一直不順利。後來參加了「明師高徒計畫」,跟著屏東縣來義鄉有名的雕刻師塗南峰學習木雕技術有成,為創業鋪路。從去年10月到現在,政府已經幫助了250多位「馬浩然們」學水電、學木工、學鈑金等,增加就業競爭力。
勞動部還有一項「青年就業讚」計畫,針對初次求職或半年內連續失業的青年,政府提供兩年12萬元的職業訓練補助。目前完成資格認定可以參加訓練的有28,802人,已就業19,210人,其中參訓後就業的有5,105人。西方人說「天助自助者」,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我們要積極促進青年創業,讓青年勇敢圓夢
臺灣擁有大量優秀的科技創新人才與新創團隊。臺灣青年很爭氣,政府也必須努力,力挺我們的年輕人。經濟部這些年輔導了許多新穎的動漫和Apps。很多七年級生,憑著創意與創新精神,加上政府從旁協助,開創了一片天。
各位也許要問,這樣的做法成效在哪?各位年輕朋友都常用LINE通訊,一定聽過一個勵志的創業故事。前年有三位清大畢業生,創辦了「走著瞧(Gogolook)」公司,發展出一款叫做「WhosCall 」的軟體,最近被LINE的韓國母公司NAVER收購,收購金額達到新臺幣5.29億元,是公司一年半前成立時資本額(500萬元)的100倍以上。這是政府輔導與投資有創意年輕人的最佳實例,也讓我們對這項政策更有信心。青年朋友的夢想遠大,政府要以有效的政策,建立一個青年可以發揮創意與理想的環境,讓青年放手去闖蕩。
今年三月,行政院端出三年期、總共170億元經費的「青年圓夢計畫」。這個計畫,希望藉由不同的工具,幫助想要就業和想要創業兩種目標不同的青年,在職涯的道路上,都能開創自己的前程,預計三年內將催生2千400多家青創公司,協助15萬青年就業。這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政府在協助青年創業及就業上,力道最大的一項政策。
幾天前,我在總統府和幾位青年「社會企業家」分享他們創業的經驗,這些年輕人讓我打從心底感到既佩服、又驕傲。
我跟大家分享幾個例子。「四方報」這家媒體,各位有聽過嗎?許多新移民朋友一定看過。35歲的林周熙先生,民國95年開始協助創辦「四方報」,現在擔任主編。今天他也來到現場,我們請他和大家揮揮手好嗎?四方報以越南文、泰國文、印尼文、菲律賓文、柬埔寨文等五種語文發行,不僅為來臺的新移民提供母國消息與生活資訊、紓解鄉愁,更長期作為弱勢發聲的平臺,促進不同語言文化的族群相互了解、融合,可說是功不可沒。
另外一個以商業模式貢獻於社會公益的例子,是「2021社會企業」的蔡松諭先生,他的個人故事,很讓人感動,也讓人心疼。五年前八八水災時,出身小林村的蔡松諭失去了所有的至親好友、面臨人生最殘酷的打擊。他回到故鄉,毅然地決定要為家鄉做點事。在他的奔走下,從暫時居住在組合屋、到「日光小林」永久社區的完工,從號召村民製作手工鳳梨酥、香皂,到創立老梅膏、老梅餅等特色品牌,他的努力不僅讓鄉親走出悲痛,更讓他們在經濟上能夠自立。他更秉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精神創業,希望讓其他懷抱理想的年輕人,也能獲得外界的協助。
這些年輕人改變了世界嗎?我認為他們不只改變了自己的世界,也改變了我們。這些青年朋友從「善念」出發,展現創新思維,在實踐理想的同時也能填飽肚子,這個理念完全符合當前年輕世代重視自我實現的特質。因此,政府要做各位的資源,政府要做各位的後盾,行政院即將提出「社會企業行動計畫」,從法規鬆綁,加大輔導資源及人才培育,建立經驗分享平臺等方面著手,支持大家放手去做!
第三、我們要加速實現居住正義,讓青年住得起臺灣
過去兩年,政府特別重視居住正義。不動產交易實價登錄制度實施以來,到現在已受理申報並公開85萬6千筆交易資料,有3,329萬人次上網查閱。這使消費者在購屋前,獲得正確的參考資訊,以抑制投機客炒房,這是邁向居住正義重要的一大步。
在居住正義的議題上,哪些人是政府必須優先照顧的?三種人:第一、青年學生;第二、初入社會者;第三、弱勢民眾。我們的租金補貼政策,讓這三種對象每月每戶獲得最高4千元房租補助,目前已有3萬3千多個家庭受惠。
無法獲得租金補貼的弱勢民眾怎麼辦?政府也在大臺北地區推動社會住宅,採用「只租不賣」的方式,用合理租金幫助青年租屋,目前已經完成7千多戶、兩年內會興建完工的社會住宅還有2千戶,2017年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閉幕後,選手村將提供1,800戶作為社會住宅出租。這些加起來,總共將超過1萬戶。
那麼就業一段時間後卻仍然買不起房子的小資族,又怎麼辦?政府正在興建將近1萬戶合宜住宅,包括機場捷運A7站、板橋浮洲的合宜住宅,都以市價7折出售。未來世大運選手村也將提供1,192戶以低於市價的水準,幫助青年買房子。
此外,我的政見「青年安心成家方案」推動的4年(98年~101年)期間,有6萬6千多個青年家庭實質獲得買房的零利率貸款,政府也持續請公股銀行辦理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目前已有近14萬戶受惠,真正減輕青年房貸負擔。
第四、我們要正面迎向自由貿易,讓臺灣邁向全世界
美國華府智庫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四月底發表世界各國的「痛苦指數」,中華民國在全球90個受評比的國家中排名第三低,反過來說,也就是最不痛苦國家的第三名,比英、美、星、韓、港等國家地區表現都要出色。然而,不少青年朋友擔憂工作不好找、薪水不夠高,青年朋友們的擔心也是事實,政府當然要全力來解決。
我們為了解決就業問題做了什麼?從民國100年到今年7月,我們連續4年調漲基本工資,月薪比6年前增加1,993元,漲幅超過11%;時薪調漲兩次,從每小時95元調到115元,漲幅更超過兩成;6年來,我們也努力增加了62萬人就業。今年三月份的失業率已降到4.03%,距離我上任時的3.9 %,只差0.13個百分點。
這些數字反映的是人民的基本生活,政府不能只做這些。我們必須診斷出臺灣之所以無法大幅調高薪資的真正關鍵所在。我認為,關鍵在現有產業結構下,能獲利的空間已經有限。面對全球區域經濟整合的浪潮,我們如果不迎頭面對挑戰,就只能等著被吞沒。
我國在迎向自由貿易的過程中,始終優先考慮臺灣人民的就業機會與產業利益,但不能因此故步自封。因為從400年臺灣發展歷史來看,「開放必然興旺,閉鎖一定萎縮」。愈是面對經濟發展的衝擊,愈要解開保護主義的鎖鏈,因為「保護主義不能保護任何人」,唯有讓臺灣成為世界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才能確保臺灣的經濟安全。
然而,在經濟自由開放的過程中,臺灣社會總是針對同一個問題進行爭論:「我們要如何面對中國大陸?」這一次的學運,反映的正是部分年輕人對兩岸關係的疑慮。然而,我們必須了解,中國大陸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韓國、日本、新加坡及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我們不可能視若無睹或置之不理。政府要做的,是追求機會極大化與風險極小化。我們六年來的兩岸政策,一直都在做這種權衡與拿捏的工作。
其中,兩岸服貿協議是就是最近各界最關心的議題。針對這個爭議,其實多數臺灣人認為服貿對臺灣經濟有利。去年6月25日立法院朝野黨團即已達成服貿協議逐條審查、逐條表決的決議;根據民調顯示,多數國人都贊成「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儘速完成立法,同時進行服貿協議逐條審查。
在此我要呼籲朝野立委能體察民意,請王院長出面協調朝野黨團,讓「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儘早完成立法,用周延的監督審查,讓未來所有對臺灣人民有利的兩岸協議更透明。在野黨也不應該違反「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精神,動不動就霸占主席臺、癱瘓議事,讓立法院空轉內耗,這樣下去只會拖垮臺灣。我們大家應該通力合作,讓「自由經濟示範區條例」儘速通過,才能讓臺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跨出一大步、讓臺灣真正成為自由貿易島,這才是真正愛臺灣。
第五、我們要全面鼓勵青年關心國是,讓青年參與決策過程
以往有人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對於社會冷漠。真的嗎?這樣的評價正確嗎?最近我們看到青年對服貿、對核四等議題的高度關注,可見年輕人一點都不冷漠。我要肯定青年關心公共事務的熱情,但也要再次提醒,任何訴求或意見的表達,都必須要有法治作基礎,否則就會傷害到民主。多數國人絕不會認同破壞憲政法治的違法行為。
如果政府容許任何人以霸占政府機關為手段,要求國家社會一定要接受他們的訴求,那麼一定有人群起效尤,霸占國會、攻占官署,要脅政府,那臺灣的民主政治要如何運作呢?臺灣的前途,不能用這種不民主、不和平、不理性方式來決定!
有些青年朋友確實有想法、有行動力、也有改變社會的巨大能量。我認為,唯有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機制,讓年輕人進入體制內,被看到、被重視,讓政府的政策有年輕人的參與,才能有效拉近政府與青年的距離。
這一段時間,我不斷思考,要如何具體推動這樣的改變?改變要一步一步來,讓我們從第一步開始。我要在此宣布,我已經請行政院江院長研究,在行政院成立「青年顧問團」,邀請對青年議題有專業、有想法,並且具有改革熱忱的人擔任顧問。青年顧問團的成員,將以35歲以下的青年為主,其他則是長期關注青年議題的專家學者或民間團體代表。我希望這樣的組織,不只可以針對青年人最切身的問題提出政策建議,包括教育、居住、求職、創業、結婚生育、國際交流、志工服務等等,而且也能對其他重要公共政策的形成,提供年輕人的觀點。
如果青年顧問團運作順利,下一步是什麼?將來這個制度可以進一步推廣到相關部會,讓更多青年代表得以實地觀察政府的施政,並且在部會政策的形成過程中,發揮諮商建言的功能。
各位青年朋友,一起來改變臺灣吧!一起來創造未來吧!我們期望,青年顧問團的成立,能夠激發更多年輕人與政府的廣泛對話,提出各種政策構想。政府的施政要更有創意、政府的施政要更有活力,政府的施政要更符合公平正義。這些,都需要你的參與!
理性溝通才能面對問題,才能勇敢圓夢
青年是臺灣的希望,青年是臺灣的未來,支持年輕人,就是支持臺灣的希望,就是支持臺灣的未來。我一定會持續傾聽青年的心聲與夢想,擴大青年的政治參與,凝聚進步與改革的共識。
我們需要的參與,是腳踏實地的實踐。嚴長壽先生最近就說,臺灣不缺批評,也不缺看到問題的人,真正缺的是願意捲起袖子實做的人。各位青年朋友,今天我就職滿六周年。對於未來的兩年,我沒有私心,只有誠心。希望大家可以和我一起捲起袖子,打造更公平、更正義、更美好的臺灣。我再次強調,政府會竭盡所能做到前面所講的五項工作:
一、全力改善學用落差,讓青年學以致用;
二、積極促進青年創業,讓青年勇敢圓夢;
三、加速實現居住正義,讓青年住得起臺灣;
四、正面迎向自由貿易,讓臺灣邁向全世界;
五、全面鼓勵青年關心國是,讓青年參與決策過程。
以上就是我在就職六周年要跟大家分享的心得。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打造一個更美好的臺灣。
謝謝大家。
通訊諮商諮商所 在 3Q 陳柏惟 Facebook 八卦
【全民拼防疫,更要守護心理健康 】
昨天傳出一則不幸消息,兩位居家檢疫者被發現在家中死亡,死因疑似為自殺。除了哀悼之外,我也要特別強調,在疫情流行期間,國民心理健康的防護,絕對是抵抗病毒傳播以外,另一項守護國人健康的重點。
其實,從過去的大規模新型傳染病,例如SARS的經驗中,研究者就發現,曾罹患SARS而後康復的病人中,有部分出現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1],而在SARS流行區域,情緒障礙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盛行率也有短暫升高趨勢[2]。
我們現在面對的武漢肺炎,是比SARS衝擊更大、影響更久更深的另一波疫情。在隔離人數日益增加、甚至若情勢蔓延,整個社會必須限制外出下,我們所習慣的一切生活,都將一夕之間改觀。在此,我呼籲國人同胞勿存僥倖鑽漏洞之心,放鬆防疫,但也希望政府與民間協力,來「提前部署」大規模社會隔離會產生的衝擊。
國際知名醫學期刊刺絡針(Lancet)雜誌在2月時就有整理一篇回顧性文章[3],整理了24篇SARS、MERS、H1N1、伊波拉病毒流行期間,各國實施隔離時心理衝擊的研究,我昨天深夜便和團隊開會討論,先跟大家分享論文的重點:
在隔離期間,壓力來自於長時間與社會隔離、害怕自己感染、無事可做的無聊、物資供應不足、資訊不夠清楚,這些都可能讓心理壓力甚至精神症狀惡化。就算是隔離結束後,隨之而來的還有經濟壓力,還有社會的「污名化」,例如醫護、空服、清潔相關的家人被排斥;伊波拉疫情後,賴比瑞亞甚至出現了針對少數族群的歧視,甚至讓他們不論生了什麼病都不敢就醫,造成社會的撕裂。
那麼,有沒有在隔離前預測心理衝擊的危險因子呢? 不同的研究結果不一,但我們還是要小心:年輕人(16-24歲)、教育程度較低者、有小孩者、已有精神疾病病史者,似乎較可能受到影響。這邊要再次強調,被隔離的醫護人員,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嚴重性也比一般大眾高,且在解除隔離後,更容易受到「污名化」,一篇加拿大研究更指出醫護人員也是隔離後經濟損失最大的。
知道了這些可能的衝擊,我們的公衛政策要怎麼調整呢?
1. 隔離時間必須維持在「最短的有效長度」
2.必須提供被隔離者清楚的資訊
3.提供充足的物資
4.改善通訊,減少無聊
5.必須特別照顧被隔離醫護
6.利他主義比強迫更好
從上面幾點,我們可以看出,陳時中部長領導之下,台灣應對隔離的措施做得實在不錯,例如我們快速採取了明確的14天隔離期,避免無限制封城的恐慌。政府在新聞與社交平台上給予清楚資訊。各地方也紛紛推出防疫包。而陳部長天天開記者會,強調的「自律」大於強迫等溫情攻勢,其實也給社會不少信心,讓國民能配合防疫。
當然,有些部分,我會建議政府還是要「超前部署」。
1. 疫情平台上,提供心理衛教資訊:
在指揮中心中,納編心理健康專家,並透過疾管署現有管道,投放有關心理衛教、求助資源的資訊,讓民眾容易了解。
2. 針對已罹患精神疾病患者的就醫問題,暫時開放「遠距治療」:
疫情期間,許多精神疾病患者就醫不便,或是被居家隔離。遠距治療在美國多州已經行之有年,而衛福部於2018年公布《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並於2019年公布《心理師執行通訊心理諮商業務核准作業參考原則》,但精神科醫師並未被包含在通訊心理諮商業務核可範圍內,建議因應疫情適當檢討放寬,透過視訊治療,並安排藥物的物流遞送。另外,精神疾病患者社區訪視治療可能產生的防疫漏洞,也必須盡快有明確指引。
3. 針對被隔離者,提供心理諮詢專線服務:
專人心理諮詢,過去已被證實可以提供隔離患者一定的支持,建議研擬擴充專線,讓隔離期間有需要的民眾優先求助。
4. 進行思考心理健康應用程式(Apps)的認證與推廣:
各大平台上,已有非常多放鬆、正念、各種心理治療的應用程式可供下載,根據研究,這樣的治療模式的確有效,但問題是良莠不齊且缺乏中文化。美國FDA已經開始對行動醫療應用程式進行管控,給予認證。建議衛福部比照規範,根據實證證據給予通過的程式認證,就算疫情結束後,也能提供新的治療模式。
最後,拜託大家,一時的隔離,是為了維繫台灣的安全,保護大家能過正常的生活。不論是上課、出遊、逛夜市,這些各位覺得還是理所當然的活動,在許許多多的國家,已經被嚴格管制,我們都不想走到那步,就請大家一起來,配合政策,保持警戒,維持距離,我們一起做好防疫!
參考資料:
[1]Wu, K. K., Chan, S. K., & Ma, T. M. (2005). Posttraumatic stress after SARS.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11(8), 1297.
[2]Maunder, R. G., Lancee, W. J., Balderson, K. E., Bennett, J. P., Borgundvaag, B., Evans, S., ... & Hall, L. M. (2006). Long-term psychological and occupational effects of providing hospital healthcare during SARS outbreak.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12(12), 1924.
[3]Brooks, S. K., Webster, R. K., Smith, L. E., Woodland, L., Wessely, S., Greenberg, N., & Rubin, G. J. (2020).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quarantine and how to reduce it: rapid review of the evidence. The Lancet.
通訊諮商諮商所 在 桃園市議員簡智翔 Youtube 的評價
【智翔的議會質詢-警察局(4/15)】
#有效的匿名諮商讓需求被看見
昨天在消防局的質詢中,智翔提醒「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可能對消防、警察人員造成的結果,以及現行的心理輔導機制可能因沒有匿名保護,導致效果有限。
身處第一線的警察,可能會面臨自殺、兇殺案等重大刑案,或瓦斯氣爆現場等,有時對心理造成的影響不會馬上顯露出來,也有可能隨著時間,累積出更多問題。
現有的心理輔導機制,由於沒有匿名的設計,讓有需求的人深怕接受心理輔導會被貼上「懦弱」的標籤,或是可能被長官過度的關切,進而遭到調職,反而無助壓力的釋放,雖然局長稱不會刻意去詢問何者有接受心理輔導,但智翔認為匿名就是要做全套,長官只需看到最後的統計數據即可,不需要知道「誰」去尋求協助。
因此智翔建議警察局可以先試辦看看,研擬匿名心理諮商機制,且是面對面的諮商,而非僅用電話,鼓勵更多需求者接受諮商,第一線的警察若能降低更多心理壓力,對接受服務的市民而言也會有正向的感受。
#警員福利以及保障
警察人員勤務繁重,執勤過程中難免發生交通事故,如不慎發生,後續得面臨官司與民事賠償事宜,近期也有新北市各分局加碼汽機車保險額度的新聞,想請教桃園市警察局有無相關的保障?
今天警察局長稱,新北加碼都沒有桃園的額度高,包括傷害責任險額度,所以智翔要求警察局提供相關數據,以供檢視。由於桃園地狹人稠,道路狹小,警察執勤時有交通事故發生,提供更高的保險額度正是來自基層的心聲。
智翔也希望以此為後盾,讓警察人員在執行勤務時沒有後顧之憂,警察安全,才能保障市民安全。
第二項則是警察的健檢福利,新竹市自去年起,不分年齡皆每年補助3500元,健康檢查還可以公假一天,桃園目前的措施為何?
警察局回覆,桃園市目前分層級,依警察人員安全基金給予補助,舉例若40歲以下,每兩年補助5000元,40以上的補助也優於其他縣市。
智翔要說的是,提供警察人員在健康檢查上有更多優惠與福利,並非斟酌於一年補助的金額上,除了剛剛提到的提供公假之外,也可以考慮與桃園市的長庚醫院合作,打造為員警量身定做的健檢方案。
#易壅塞路段即時監控影像
接下來要為改善桃園的塞車狀況給予建議。
桃園區的交流道在尖峰時段動彈不得是許多通勤族的日常,包括南崁交流道與國道二號交流道,尤其南崁交流道,從春日路開始,至經國路路口,再到匝道,所屬道路涉及公路總局、高公局與市府交通局管轄。
據聞目前的監控與調度,並無法有效整合三個單位的資訊,因此智翔想建議,是否可建置一套設備,結合公路總局、高公局及本市交通局即時路況於一平台上,監控轄內易壅塞路段(口)及交流道沿線車流。
透過整合各系統即時影像,並隨時調整各鏡頭,讓警察局可以精確掌控堵塞路段、擴充路況資訊涵蓋率,遇車禍事故或交通壅塞立即派遣線上警網支援,盡速疏導車潮並降低事故發生機會。
畢竟若有交通事故或是壅塞需疏導時,三個單位資訊有落差,調度還得依賴通訊軟體來聯絡,造成更大的溝通成本,及早建立單一資訊以及調度平台才能一勞永逸。
#未禮讓行人之取締成效
根據報導,桃園市每年都有因公車未禮讓行人造成死亡事故,智翔認為,每個用路人只要下了車都是行人,行人的安全是用路安全的根本,公車禮讓人行,是否除了宣導之外,也需要加強取締?
另外在宣導上,也應採用「應」讓行人,讓駕駛在轉彎時慢下來,把行人優先內化為駕駛行為的準則,這點再麻煩警察局與執法人員多加強,強化行人的用路安全。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5Yrai0ou73Y/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R_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BEZ87dv2qhFInSiaGradyvL9HXTg)
通訊諮商諮商所 在 通訊諮商現況!新冠肺炎三級警戒、遠距教學,心理師要怎麼 ... 的八卦
你所不知道的心理師#40】因為三級警戒跟實施遠距教學,學校的 諮商 輔導方式有了新的轉變!雖然電話、視訊跟面對面 諮商 有差別,但在疫情之下 通訊諮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