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我吃完了!吃什麼呢?
今天要跟你們分享我覺得幫助我哺乳很大的👉🏼「食在舒活-活源哺乳餐」。
還在坐月子的時候,我就在想,坐月子都吃的那麼好,回到家後我應該怎麼樣繼續維持自己的營養呢?畢竟母奶媽媽不能只顧自己的營養,當然要把自己的飲食給顧好,才能有豐沛的奶量給小天使喝,坐月子完回到家除了固定喝滴雞精之外,在好友推薦後,我也來嘗試這家哺乳餐,👏🏼它最特別,也是我最喜歡的地方就是它的智能配膳,這份調查能透過你平常的飲食習慣,來決定為你搭配的哺乳餐,這是很客製化的服務,我個人很喜愛💕。
如今消費者比以往還來得精打細算,現在什麼都漲💰,多希望自己的薪水也能跟著一起漲😬,現在有小孩的我們,更是要開源節流啊!
我喜歡食在舒活活源哺乳餐在於;它的食材很新鮮,你知道有在煮菜的人,去菜市場買菜,當然會挑新鮮的,自己煮久了也會知道食品的口感新不新鮮,即使是冷凍的也一樣,哺乳餐搭配的肉品,在你煮好,吃進去的第一口就知道,這不是放很久的,肉質吃起來是嫩甜的👍🏽,我也很愛他們哺乳餐獨特調配的湯品,ㄧ家用心經營的產品,在喝下第一口湯的時候你就會知道。
在每一次食用活源哺乳餐時,除了他們的湯品跟肉品,你也能自己DIY哺乳餐喔!比如像我這一餐想吃多點蔬食,我就會在這一餐多加高麗菜啊或是玉米啊蘿蔔等等放下去一起熬,我自己是用一個單人份的小鍋熬煮,甚至這一餐你很餓的時候,你就再加點麵條,這餐吃完你整個都飽足了,不只飽連所需的營養價值都被滿足了😃
跟大家分享一個見證,你知道母奶有前奶跟後奶嗎?其實都一樣很營養啦,我在擠奶的時候,一次擠大概40分鐘差不多(一邊各20分鐘),那擠奶時每個人都不一樣啊,像我會一直看著奶瓶的奶量有多少,擠完我也都會看,一剛開始擠出來時量很少,但總會拿著奶瓶獨自讚嘆說:哇~好神奇喔!這是母奶欸😍所以我特別深刻奶水的顏色,剛開始就是稀稀的白色,就沒那麼濃,像我們一開始要擠奶時,會先手擠奶刺激乳腺嘛,你仔細看的話,乳頭很多乳腺被擠時,有些呈現淡白,有些很濃接近黃,一開始我的奶水就是都淡淡水水的那種,可是當我開始吃活源哺乳餐到後面時,我一樣會觀察我的奶水啊,但我就發現哪裡不一樣了欸!就是到後面我的奶水,變得比較濃,顏色一看就有差,就像有套水的牛奶看起來不是稀稀的嗎,啊沒有套水的是不是很白這樣~
當然,除了選擇對自己奶量加分的哺乳餐之外,你還是要有配套的輔助呀!像是作息啊睡眠啊多喝水啊一定要盡量維持,是沒錯啦新手媽在這點比較困難,畢竟孩子還小,我就是啊,孩子才兩個月,我晚上睡覺也是三到四個小時就要爬起來,有時候甚至一兩個小時,有時候甚至孩子哭鬧就一直掛在身上到天亮了😪。
母奶人生不簡單,媽咪人生都不簡單,但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放鬆心情的方法,太緊繃時,想想自己出生到這世界還在咿咿呀呀時,也是這樣被自己的父母給養大的啊,這就是為人父人母的責任,既然生了出來,就要負責讓孩子身心靈健康長大啊。像最近;看到太多虐童的新聞,我不禁感嘆,你們怎麼捨得這樣對一個孩子?難道這些加害者你們沒有當過小孩嗎?是一出生就是大人可以這樣欺負小孩了嗎😤
啊啊~又離題了,總之,各位媽咪們,絕對不要懷疑自己把孩子照顧好的能力,妳身上擁有與生俱來的本能是超過妳自己想像的,常常對自己打氣吧!雖然現在經濟不景氣,但不是每樣東西一定要💰💰💰砸重金才會看見成效,若找到了適合自己且幫助很大又符合自己經濟能力的,我覺得是可以試試。
現在育嬰商品實在太多,我自己認為,如果要省錢,就要讓自己常常做功課,多詢問醫生或是看書、上網充實育嬰知識(但網路上說的還是要查證啊!),最重要的還是,每天觀察你的孩子,雖然我的小天使👶🏼才兩個月,但我已經察覺到,她每次哭,都有她想表達的意思,不一定只是餓或想睡而已,比如我親餵時,她被奶陣嗆到(欸,我之前都不會這樣奶陣耶!吃了活源哺乳餐整個奶量噴發😁),就會生氣開始鬧,我停下來抱起她安慰她一下,她又會再嘗試喝,就乖乖喝了,我想親子間奇妙的連結就是在這,只要用心觀察💗,你可以懂你孩子想要表達的,即使孩子還不會說話。
謝謝好友推薦找到了真是CP值超高的哺乳餐,才吃15天實質的成效就很明顯,從一開始只有一點點奶到現在是噴射欸(擠奶時間也縮短好多),已經又訂了30天的活源哺乳餐,我要繼續努力把小天使養的肥滋滋,哈哈😆(喝母奶的孩子比較不會肥胖喔!)
祝福所有的母奶媽媽綿~奶量大爆發😄👉🏼🎁👌👏🏼🎉🍻
食在舒活粉專
👉🏼https://goo.gl/iuBvLv
食在舒活官網
👉🏼https://goo.gl/wRp2pk
#月子餐
#哺乳餐
#奶量不足
#奶量噴發
#母奶
#母奶媽媽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金粉灑落碧水之上,漁艇早已飄蕩至海中心,與點點燦光相融。岸邊是一條長廊,看了看錶,十時正,難怪晨運客已不見。這裏是鴨脷洲,從前不曉她,以為她是個如長洲般的偏遠小島,然而,她其實是港島南區的一個彈丸之地。步離海旁只有一條路徑,就是往中心的大街走。這大街啊,其實小巧筆直,坦率親切,兩三步一小店,五六步遇...
這一 小鍋 四 神 湯 在 林姓主婦的家務事 Facebook 八卦
【 LC 鍋入門分享-先買哪個鍋好】
身為 LC 鍋的重症患者,自從三、四年前跟著朋友一起去特賣會結果當場抱回六個,而且買回家真的很常用之後,我便用一種煮婦的理直氣壯,每年固定去特賣會巡巡看看,然後順手帶兩三個回來,搞得家裡 LC 鍋已經多到我不想(敢)去細數。
現在去特賣會已經變成一種尋找遺失的那片拼圖的心態,用銳利的眼神掃描現場哪些尺寸或顏色家裡沒有,辛辛苦苦扛回家後,雖然有點不確定買那鍋子到底要煮什麼,但看它們一大家子團圓在一起,就會覺得自己很偉大很有愛心(嗯?)。
很多朋友在打算跳入 LC 的火坑之前,都會問我從哪一個尺寸先下手好,雖然我本身購買 LC 鍋早已毫無理性跟邏輯,但還好當我被人諮詢時,仍頗有道德會認真思索一番這個問題(然後發現自己買的好幾個鍋根本沒在用啊窩的老天),給出中肯的建議,在這邊跟有同樣疑問的粉絲們分享。
*第一優先:22 或 24 CM 的鑄鐵圓鍋
這個尺寸對小家庭而言非常剛好,拿來做燉煮類的料理(咖哩、紅燒牛肉等)或是煮湯都很適合,至於究竟要選 22 還是 24 CM,我覺得要看你烹飪的習慣。
如果你習慣把份量抓得很精準,盡可能希望當餐解決掉,就算剩也不要剩太多,那 22 CM 好,用它煮咖哩的話,4~5 人份一餐可吃完。如果你覺得都花時間煮了,不如一次多弄一些,剩了冰著之後吃很方便,那就可以考慮 24 CM。假使這一個問題你有點答不出來,覺得自己好像有點喜歡吃剩菜但又不是很喜歡太常吃剩菜(什麼啦),那別掙扎了,買 24 CM,因為鍋子大點,使用上總是多點彈性,大不了就是有時食物裝不滿,但總比鍋子不夠大好。
*第二優先:18 CM 鑄鐵圓鍋
LC 的特色就是很適合一鍋烹調到底+直接上桌,小鍋就可以拿來做很多家常菜,像是蛤蜊絲瓜、紅燒豆腐、三杯雞等等。
16 CM 放絲瓜進去就會不太好翻炒有點擠,20 CM 又太大了可能會讓絲瓜覺得自己很渺小感到自卑,18 CM 是我覺得大小比較適中的,一整條絲瓜都放得進去,等絲瓜悶出水之後,上面還可以放一些蛤蜊去悶,這樣講大家腦中有畫面吧?林姓主婦以放不放得下絲瓜來當做購買 LC 鍋的尺寸衡量,還顧及絲瓜的心理感受,絲瓜協會知道了是否會覺得很想頒獎給我呢(並沒有這個協會!)
以上兩種尺寸購入之後,先用一陣子,觀察自己的使用情況,如果那種失心瘋的感覺還是直撲而來,擋也擋不住,再繼續跟我一起愚昧地添購(燦笑招手),反正再慘都有林姓主婦在前面頂著,我才是真正的瘋婆子!
-----
另外也順便回答一些身邊朋友對 LC 鍋的常見問題
Q1:LC 鍋到底哪裡好用!
A1:LC 鍋是鑄鐵材質,很重很扎實,密封性很好,因此在燉煮的時候,會讓食材更充分入味熟透,當然更好吃。
Q2:LC 鍋會不會很難保養?
A2:完全不用保養耶,只要洗完記得風乾後再收進櫥櫃就好。
Q3:鍋內材質有分白琺瑯跟黑琺瑯,有什麼不同嗎?
A3:沒差,但白琺瑯不能乾燒,最好在冷鍋時就加油,黑琺瑯就可以。
Q4:LC 鍋使用上有什麼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A4:不要拿冷水洗熱鍋,溫差太大會破壞琺瑯層,要等鍋子涼了再洗,或是用熱水洗,如果還有其他要注意的地方我就不知道惹(挖鼻孔)。
Q5:LC 鍋好洗嗎?
Q5:超級好洗(我老公含淚拍胸脯保證),就算煎炒時有焦痕,只要泡一下水,就可以輕鬆刷乾淨。
---
LC 鍋一年會在台北辦兩場特賣會,分別是冬季檔(一或二月),跟夏季檔(七或八月),今年冬季檔,嘿嘿嘿,就是明天柳(1/28~1/30),應該很多粉絲蠢蠢欲動想要衝去,所以趕緊趁今夜寫了一篇入門採購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要買就聰明買吧(自己愚昧成這樣還好意思教大家怎麼聰明買)(不管了總之先把推大家入火坑)。
註:
1. 買 LC 鍋的一大樂趣,就是挑顏色,但對於幫你們在特賣會代買的朋友可不是這麼一回事。因為 LC 特賣會同一尺寸的各種顏色分散擺的,他們必須要把全場細細逛了一圈,才會大略知道這次有哪些顏色選擇,而且還要一個一個掀開盒子,才能確定實體的顏色究竟好不好看,挑選上並非一目了然。
最好的方式是告訴你朋友,你喜歡的顏色優先順序,請他去現場幫你看,若他方便,有看到覺得你會喜歡的顏色,拍照傳給你確認一下,但儘快決定,不要看了四、五個後,還龜龜毛毛,跟他說『能不能再幫我看有哪些顏色,都拍給我看』,以現場那種人人搶的情況,他需要有相當高的修行才能不在心中飆罵髒話,所以千萬不要這樣好嗎?真的對顏色那麼難決定,就親自排隊去逛吧,別整你朋友了。
林姓主婦不只教做菜,還教你做人喔(手比愛心)。
2. 特賣會時間地點,可以自行上它們的粉絲頁看喔:https://www.facebook.com/LeCreusetTaiwan
3. 這不是業配文,它們特賣會場場爆滿根本不用我火上澆油,是林姓主婦的真心勸敗文哇哈哈。
這一 小鍋 四 神 湯 在 StoryTeller 說故事 Facebook 八卦
#睡前故事:【水怪】
他發現自己的睡眠時間愈來愈長。
從雙層窗簾透出的光艱難地在屋內發散,他睜開眼,翻開手機,毫無意外又是下午。起初他以為每天睡到日上三竿是由於晚睡的舊習慣,後來發覺自己一晚比一晚早感到困倦,迫得他要愈來愈早爬上床榻,卻還是在正午過後才醒來。「身體需要,身體需要。」他安慰自己,「反正醒著也沒事做。」
他掙扎著起了床,一邊刷牙,一邊嘗試在手機搜索歌曲。熒幕一直維持在最暗的亮度,這讓他不得不瞇著雙眼、把頭靠近熒幕,才能勉強看清畫面。他從不喜歡,應該說是害怕別人有意或無意瞄到手機畫面,害怕別人能從他正在聽的歌曲中,看穿他的音樂偏好、當下心情、甚至他的煩惱、他的秘密,這表露無遺的感覺讓他很尷尬。有時他亦被這不著邊際的推論弄得莫名其妙,卻無法推翻。因為他正是那個別人。
最後他還是放棄,按下隨機播放鍵,廁所內立即迴盪著井然有序的電子節拍──是Mall Grab的Positive Energy Forever。他自嘲般笑了一下,「別人看到肯定以為我有多絕望。」
洗漱過後,他走到屋裡的角落準備做午餐。流理檯很窄,只夠放下一個單灶電磁爐和一個小型電飯煲。他把電飯煲放到床頭旁的地上,插上插座,以騰出檯上一點空間處理食材。打開雪櫃,上星期買的食材只剩下兩根胡蘿蔔、一個洋蔥、幾顆雞蛋還有兩盒豬肉片。他每樣拿了一份出來,然後開始漫長的準備過程。與入睡一樣,做飯也是一件需要極度專注的事情,而唯有將所有精神都傾注在某事上,他才能獲得片刻安寧。他花十五分鐘去把那根胡蘿蔔切到極薄,並用上相若時間把洋蔥分解成大小一致的小粒,再用接近半小時把每塊豬肉片中的肥肉徹底去除。將刀放下的一刻,他長吁了一口氣,接著一股腦地把所有材料倒入盛滿高湯的小鍋中,開火。他轉過身,蹲下打開電飯煲的開關,重新溫熱昨晚剩下的米飯。
他就這樣抱著膝蹲著,盯著眼前的裊裊蒸氣,突然覺得和小學時那個喜歡在校園角落的大石旁躲藏的自己重疊。
小時朋友間最常玩的遊戲是捉迷藏,貪它刺激。朋友們都認為自己有如鷹般的眼神,搶著要當抓人者。正相反,他擅於躲藏,亦很享受成為在場最後一個被所有人同時找尋的人。操場的左邊角落有一個大花壇,花壇後方有一塊半人高的石頭,所有人都以為石頭把整個角落都佔據了,只有他知道,其實石頭旁邊還餘有小小空隙,剛好能讓他蜷縮作一團,只留下一雙警惕的眼睛在密集的草叢裡若隱若現。他每次都安靜地待在這個只有他知道的隱敝處遠遠觀察著眾人,看著朋友們一遍遍叫喊著自己的名字,東奔西跑地想要把他找出來,心裡總有種說不出的興奮。然而他每次都會趁所有人不留神時竄出來,自投羅網。他不想自己的藏匿之處被發現、被共享,更重要是,他真的害怕他們會放棄。
尚有聯絡的朋友寥寥可數,當初他一聲不吭消失在所有人面前,對朋友的交代只有「工作需要」四字。他們都以為他搬離了這個城市,割斷了以往的圈子。沒有人知道他到哪裡去,只能在他偶而會上傳的限時動態中掌握些許有關他生活環境的線索。 久而久之,他便成了那個只活在虛擬裡的人。
「啪。」飯好了,鍋裡的東西也該熟了。他把食物都放到屋中央的茶几上,下意識拿起手機,想拍張照發上限時動態。看著躺在熒幕裡那些沒有溫度的臉孔,他的手指遲遲無法按下發送鍵。這一刻,他忽然意識到,自己還是無可避免地成為那個可有可無的角色,如此力挽狂瀾地經營,根本毫無意義。
於是他放下手機,一口接一口地把食物送進胃裡,一遍接一遍把碗碟清洗乾淨,放回原處,然後重新坐回床鋪上。一陣睡意來襲,他按下手機的解鎖鍵,屏幕顯示現為下午三時廿一分。「嗯,正好可以睡個午覺。」他想,然後像往常一樣蜷縮起來,閉上眼睛。
他感覺自己又下沉了幾分。
Storyteller:張雅涵 @bizarre.ordinary
Illustrator:Sui @suic.art
#沒有你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
「StoryTeller 說故事」是一個說故事的平台,也是一個獨立創作單位,連結一群風格獨特的影像及文字創作人,創作各類插畫故事。我們相信故事的力量。歡迎任何合作/品牌推廣,請電郵至info@story-teller.com.hk。
.
👉🏻Tag us at IG @everyone.is.storyteller to be featured :)
.
📮投稿你的故事/藝術作品:https://bit.ly/2FwN6G3
.
#everyoneisstoryteller
這一 小鍋 四 神 湯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金粉灑落碧水之上,漁艇早已飄蕩至海中心,與點點燦光相融。岸邊是一條長廊,看了看錶,十時正,難怪晨運客已不見。這裏是鴨脷洲,從前不曉她,以為她是個如長洲般的偏遠小島,然而,她其實是港島南區的一個彈丸之地。步離海旁只有一條路徑,就是往中心的大街走。這大街啊,其實小巧筆直,坦率親切,兩三步一小店,五六步遇左鄰,如今有了利東站,多了外來人,更為熱情。
眼前正迎面走來一名略肥的婦人,臉上一抹燦笑,沿路跟不少途人寒暄着,大家都一句二句「貞姐」地喊。來到一道頗舊的鐵閘前,貞姐拉閘至半開,竄進店內。舉目一睹 ,淡青的招牌,左右各有六張食物的照片,中央夾着「金龍」兩個紅字,半點不別緻。然而,她的俗氣卻養活了足足四代人,雖庸猶貴。
穿閘而過,率先入目的是右方的粥檔,一個大鍋配一個小鍋,旁邊數個放配料的小膠盒空蕩蕩的;左方則是腸粉檔,冷冰冰的腸粉櫃旁邊,是一個沒有油的炸鍋。再往內走,玻璃面的方桌、圓桌數張,旁邊是天藍色膠櫈;密麻的菜單及照片掩去鏡面牆身;腳下踏着翡翠襯白的磁磚地,來到食廳盡頭的水吧,探頭一望,裏面還有一個明檔,看來是裝放糖水的。暗忖一切甚是老舊之時,貞姐早已身在廚房。
庸菜細煮
她是小店的第二代,自五年前接父母手後,就主力撐起小店。小店雖說下午四時才開鋪,但她每天十時就要回來做準備工夫。先是煲粥,小店賣的是生滾粥,所以特別注重粥底,洗好米後,下腐竹及柴魚到粥鍋內熬煮,貞姐接着邊把粥料洗切好備用,邊沾沾自喜地低喃着,自家的碎牛艇仔粥、及第粥、雞粥多麼好吃,但一切歸功於母親,「我媽媽識煮好多嘢,教我要用心煲粥,用心煮嘅就最好食。」她自言自己的廚藝,全都是媽媽教,在她心中,媽媽總是萬能的。備妥粥料,接下來的任務,就是煮糖水。主要先煲好中式糖水,如西米露、木瓜糖水、番薯糖水等,這些都是由媽媽作主的年代維持至今。說起往事,她倒滔滔。
小店雖只立廿七個年頭,但那個昔日則要從三十八年前說起。那時候的貞姐,年約十二,當時媽媽於工廠區推車仔檔,專賣中式糖水予附近的工人,她每天放學後來幫忙,自幼就有一手好廚藝。只是,車仔檔始終不穩妥,日日膽顫心驚。母女堅持十年,終於得一小店於利東邨街市,雖然只是外賣小店,但總比走鬼日子來得好。當時父親也協力顧店,果真是自家生意。貞姐畢業後,外出工作兩三年,就應母親的要求回店裏幫忙,她爽朗一笑:「佢希望我學她嘅手藝,唔係就冇人傳承啦。」一家人性子隨意,偶爾煮到好吃的,就想把菜式加入餐單,但做外賣畢竟有限制,結果於一九九一年,決定搬到地鋪。這家人是土生土長的鴨脷洲人,很多相熟街坊,對這地方感情最深,順理成章遷到此地,才有了現時的金龍。
明火正紅,幾個大鍋各自煮着糖水﹑白粥及例湯。說是茶餐廳,小店賣的食物卻雜得很。大汗淋璃的貞姐,轉身又埋頭開腸粉漿。只見,她小心翼翼地秤好材料:「一定要用磅,唔可以靠估,爭少少個味就唔同咗。」她口裏說着話,目光卻專注磅前數字。一切妥當,她接着開水,再把粉漿耐心搓至均勻,這樣才不會起粒,口感滑溜。將完成的腸粉漿拿到門口腸粉檔時,已經有客人在外等候,瞄了瞄牆鐘,噢,原來已經將近四時。她見狀立即把鐵閘打開,着這位兩手提重物的大嬸先進來坐坐,又匆匆跑進廚房,捧出一盤剛釀好的煎釀三寶到炸鍋旁邊,二話不說就丟到鍋裏去,看來是熟客。三寶於炸鍋內奔跳,乍看之下,明顯較坊間的大件,且塞滿自家手打魚肉,炸好排放於碟子上,淋上自製醬油,就端到客人面前,「今日食唔食腸粉?照舊翠瓜叉燒腸?」她熟稔地對大嬸說,見對方點頭,就準備跑到腸粉檔。怎料一轉身,一名頭戴鴨嘴帽的婦人已立於此,雖然把一頭短髮染了啡紅色,臉龐上的仍見歲月的痕迹,她正是貞媽。性格似乎比貞姐更爽朗,貞媽見人就開口道:「呢個腸粉櫃用咗廿幾年啦,係我大佬構思畫圖,再請人整,出面買唔到㗎!」這台機器是座地式,的確比平常的較大,厲害之處是由開檔到收檔都不用加水,以致速度及蒸氣更佳,火候好,做出來的腸粉方滑。試過有遊客每晚遊樂完畢,都來吃煎釀三寶及腸粉,吃足一星期,貞媽聞言搭訕:「梗係覺得滑啦,唔係都做唔到咁多年。」與其說她自信,倒不如說是自豪,雖自知這些食物只是粗菜,卻用心細做。貞姐自小就受到薰陶,對食物同樣充滿熱誠:「阿媽教落,自己擺得入口先好賣畀人。」五年前,父母因為腳疾而退休,由她接手小店,只偶爾到店裏幫忙,令她緊張不已。如今可保持着媽媽的水準,她已經滿足。傳承是孝德,一顆赤子之心,卻是難得。
情若瑰寶
天色漸見朦朧,一盞又一盞錯落的街燈陸續亮起。下午時間的客人多是吃些小點,或買外賣,加上父親也回來幫忙看鋪,貞姐就步進廚房去準備晚餐。為鍋子內的湯加鹽調味後,她徐徐步到廚房的後門,看着馬路的遠方,盼着甚麼似的。驀地,眸子被強光刺中,舉手一擋,回神之際,一輛貨車已經停泊於門前。引擎聲一下子消失,一名身穿間條衫的男人利落地跳下車子,往店裏走來。貞姐見狀,率先步回廚房,又着對方快點幫忙準備晚上的蒸餸。細看,二人樣子還真有幾分相似,她解畫:「呢個係我個仔昊賢,佢日頭做司機,黃昏返嚟幫我手做晚市。」說起兒子,她倒有些少愁色。一如當年她接手小店般,現時她同樣希望兒子可以接手,畢竟她已經五十歲,總有退下來的一天。只是,昊賢喜歡開車,自小已告訴貞姐,長大後要做司機,當時,她可是晴天霹靂,果然一直到長大後,仍然不變。對於這個事實,她也是理解的,年輕人喜歡自由,還沒定性,所以她也沒有強人所難。
終於到數年前,她的氣餒才令兒子決定回小店工作。當時父母退休,移居於大陸,不常到店內幫忙。有員工辭職,可是這飲食業啊,要招聘也不是容易事,員工不足,備菜﹑煮菜﹑樓面﹑洗碗,她只得硬撐。她皺着眉心,直言無助:「真係好辛苦,你睇我咁嘅身形,一日企咁多個鐘,對腳好痛。」腳痛得躲起來哭,又不敢讓人知道。終於有一天,她坦白跟兒子表示,打算把小店關了,不再做下去。昊賢這下子可緊張起來,一來得知媽媽的辛酸;二來不願看到兩代人的心血就此去,於是提出回來幫忙。他不諱言:「我梗係希望做全職司機啦,但唔想睇到媽媽咁辛苦,我見到金龍需要我多啲。」一旁的貞姐拍拍兒子肩膀,調侃他還有很多東西要學,而且還欠缺了一點熱心,強調這一行真的要用心去做。昊賢口裏唯唯諾諾,手則用力地炒着鑊,她看在眼內,心裏還是有點點欣慰。還盼,守得雲開月正明。
月兒亮,依舊擋不住漆黑。幸而,萬家燈火,照亮了一切。小店的星火很是溫馨,貞姐的弟弟及弟婦下班後也會到店裏幫忙。小店早已坐滿了熟客,甫坐下,人人送上例湯一大碗。貞姐一家人就坐於旁邊圓桌吃晚飯,期間不住與客人逗着趣。
大半輩子都守着金龍,並沒有賺過甚麼大錢,她說這是一個情意結,只希望有一個安穩的家,一家人想吃甚麼就能吃。對待客人亦然,因為自己有家庭,會關心是否有靚湯喝,這正正是這條街的人情味。「可以咁講,金龍係我哋一家人﹑所有街坊嘅聚腳點,呢個就係我辛苦咁耐嘅得着。」她眸子內反映了店子的一牆一磚,庸舊卻宛如瑰寶。
採訪:黃寶琳 拍攝:胡浩賢、謝本華
金龍茶餐廳
地址:鴨脷洲鴨脷洲大街124-126號
電話:2553 7363
營業時間:4pm-12am
詳情: http://bit.ly/2zBmf8o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