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周報》FB首播
【蘇美相繼登月爭霸 40年後大陸加入戰局】
地球引力緊緊抓住月球,朝著同一面向旋轉,在背對著我們的地方,有著怎樣的面貌?始終是個謎。
(哈工大學生)
咱們這個照片,地月合影的動圖,地球慢慢把這個後面的月球露出來,這張是同時拍了地球和月球中的照片裡面最好的,全世界的愛好者都在參與接收,而且也都比較認可這件事情
因為拍照的衛星距離月球很近,照片上的地球顯得小小的。2月15號世界權威雜誌「科學」刊登了這張照片,英國「獨立報」稱,這是迄今最棒的地月同框照。
去年5月嫦娥4號的中繼衛星「鵲橋號」發射升空,由哈爾濱工業大學自主研製的「龍江二號」小衛星,隨著一起進行繞月任務,它身在裝著微型相機,在地球上接收信號的是這群90後的學生。
(哈工大學生/韋明川)
行嗎行嗎 (我在下) 你好我們在這兒
91年生的韋明川,是這支平均年齡不到24歲的學生團隊中,年紀最大的一個,於是被稱做是哈工大,微納衛星研發團隊的"領隊"。由於在大陸境內的接收站不多,學生們和全球的天文愛好者合作,用所有可能的天線接收器來幫「龍江二號」接收拍到的月球照片。
(哈工大學生/韋明川)
他們收到了之後,名字就會顯示在這裡,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個鼓勵吧,YL是拉脫維亞的,DK是德國的
通過業餘愛好者操作的荷蘭德文格洛射電天文臺,所傳輸至地面的這張照片,讓學生研究團隊相當興奮。
(哈工大副校長/曹喜濱)
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和研製衛星並在「龍江二號」衛星上搭載了自己研制的UV通信模塊和CMOS相機
(哈工大龍江二號地面站負責人/胡超然)
我們的團隊一般都是像博士生他可能會承擔比較全面的比較大的一個系統的工作,本科生可能更具體一點會承擔某一個部份這樣的工作
哈工大這群學生各個身懷絕技,28歲的韋明川曾研製大陸第一顆,由學生自主設計管控的衛星紫丁香二號,黃家和1999年出生,承擔「龍江二號」地面測控站的軟件設計任務,他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會自己在網上,買各種電器來拆卸組裝,對航天知識相當痴迷,胡超然從大一到博士生,一直都參與衛星項目,心思細密穩妥,是地面站的負責人,1996年出生的泰米爾則是「龍江二號」上,相機的設計者,正是他研製的相機,拍下了全球讚譽的地月合影。
(龍江二號相機設計師/泰米爾)
當時說探月的這顆星上有一個空間,還可以再放一個載荷,然後問我們這大一的學生,問想不想嘗試一下,我有一個特別喜歡的歌手,我特別想把她的名字刻在上面,然後一塊兒送到太空上去,所以就是為了這個,我才很早開始加入這個團隊
泰米爾沒說是哪個喜歡的歌手,但在衛星上,只有22毫米乘42毫米,相當於一個拇指大小的空間,要放進一台相機,他花了兩年的時間。
(龍江二號相機設計師/泰米爾)
單純說它的這個性能指標,我們國內包括淘寶上能買到的很多相機其實都能達到,但是這個相機對我們來說,整個電路結構都重新設計,讓它能夠達到宇航級的標準,然後第二個就是通過我們的一些方法使得這些不一定品質那麼高的一些元器件,也能夠在太空環下正常工作。
地月合影只是地面接收到的一小部分,還有更多角度的照片從太空傳回地球,甚至還拍到了火星和摩羯座,儘管只是幾個紅色小亮點,但對於一顆小衛星來說已經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龍江二號相機設計師/泰米爾)
我其實一開始我覺得可能到大概30歲的時候才能有這樣的機會吧,到23.24歲的時候就把原來30歲時候的一個願望實現了,內心其實是很高興的
(地面測控站軟件設計師/黃家和)
我現在打算正在自己做一命實時的系統,之前是採集完數據下來之後,再我們進行處理,然後現在我在寫一套採集下來就不需要人工去進行說預處理之類,自行的一套處理方案
自2016年起,中國大陸將每年的4月24日訂為「中國航天日」。建設航天強國,激發年輕學子的航天夢,為人才和制度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環境。
(紀錄片片段)
1969年7月21日3點51分,登月艙的兩名宇航員阿姆斯壯和艾德林的操縱下,在月球實現軟著陸
人類對外太空的探索從未停止,近在咫尺的月球,讓懷抱太空夢的國家前仆後繼。1959年蘇聯月球2號探測器,首先以撞擊月球表面的方式,開啟了探月大門,驚覺戰場已經拉到外太空的美國,則在十年後扳回一城,創下了人類首度登月的紀錄。不過美蘇太空爭霸的月球探測任務,卻在阿姆斯壯登月之後,就未再有更進一步的進展,直到2003年,中國大陸正式啟動嫦娥計畫。
(紀錄片片段)
321 點火 起飛
從2007年,嫦娥一號繞行月球,到2013年嫦娥三號,實現探測車登月著陸,中國大陸一系列探月計畫,頗有後發先至的企圖。2019年1月3日,上午10點06分,中國首度成功登陸「月球背面」,創下了人類史上第一次,將探測器送上月球背面的歷史紀錄,也讓美、俄等傳統的太空霸權,心生疑慮;印度與俄羅斯規劃許久的「月船2號」登月探測器,於1月底發射升空;而宣示「2022年成立『宇宙部隊』」的日本政府,也高調喊話,希望能讓日本太空人在2030年前登陸月球,新世紀「太空競賽」的號角已被吹響。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0萬的網紅幸福空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在國外,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很多單獨的軟件設計師,不過在台灣卻比較少見。這次請到周建志設計師來與我們分享,軟件是整個裝潢布置當中多麼重要的靈魂喔! 幸福空間官網 http://www.hhh.com.tw/ 幸福空間Facebook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hhhfb 幸福...
軟件設計師 在 雙娜的異想世界 Facebook 八卦
#雙娜新家大小事
今天跟軟件設計師來挑窗簾跟壁紙
國外的壁紙好好看喔,質感真的不得了
百頁窗也很美,好喜歡
這家的都好美~實在好難抉擇
設計師說在買ㄧ間房好了~哈哈哈
週六要在去看傢具,太期待了
但也就是說ㄧ直噴錢(笑慘)
軟件設計師 在 袁智聰 Yuen Chi-Chung Facebook 八卦
今期《art plus》我寫Roger Eno & Brian Eno
Roger Eno & Brian Eno
伊諾兄弟的ambient美學色彩
文:袁智聰
說到英國前衞音樂傳奇性人物Brian Eno,大家都知道他是無人不䁱的ambient music教父,也是藝術搖滾樂手、著名製作人、音樂理論家、視覺藝術家等大師級名字。而他有一名同是音樂家、比他年輕十一年的胞弟Roger Eno。
回到1983年,Brian Eno夥拍加拿大製作人Daniel Lanois以及Roger Eno,發表了在ambient界享負盛名的經典專輯《Apollo: Atmospheres and Soundtracks》,這是Roger Eno首張參與灌錄的唱片。然而在之後的30多年間,Eno兄弟並沒有正式聯袂合作過出版唱片。直至這個2020年3月,Roger Eno和Brian Eno終告帶來他倆首次以兄弟班名義灌錄的全新專輯《Mixing Colours》,由古典音樂名廠Deutsche Grammophon發行。
《Apollo: Atmospheres and Soundtracks》是他們以Brian Eno with Daniel Lanois & Roger Eno名義,為美國記者/導演Al Reinert執導的美國太空總署NASA載人太空任務「阿波羅計劃」紀錄片《Apollo》(影片後來改名為《For All Mankind》)所創作的配樂,影片紀錄了自1969年7月「阿波羅11號」人類首次歷史性登月起至到1972年的多次登月任務。去年是「阿波羅11號」成功登月50週年紀念,而Eno等人的《Apollo: Atmospheres and Soundtracks》亦以Extended Edition雙專輯形式再版發行,新增了《For All Mankind》部分的「重塑想像」全新配樂作品。而這也彷彿是Roger Eno和Brian Eno兄弟「復合」的端倪。
Eno兄弟都被歸納為「ambient音樂家」之列,不過兩者卻有著迥然有別的背景。Brian Eno是來自藝術學院,在Winchester School of Art取得fine art學位,他玩音樂但卻強調自己是「非音樂家」(non-musician);而Roger Eno則絕對是一名「真音樂家」——具有正統音樂訓練的他是在Colchester Institute修讀樂理,習樂時是演奏粗管上低音號(次中音號),但他在樂迷心目中則是一名鋼琴/鍵琴演奏家。對比Brian Eno以藝術概念為先的聲音,Roger Eno的音樂毋庸置疑是來得旋律優美得多。
在《Apollo: Atmospheres and Soundtracks》之後,Roger Eno便於1985年發表了首張個人專輯《Voices》,由Daniel Lanois監製、Brian Eno負責營造氛圍意象的sound treatment,為他建立起其唯美、詩意、憩靜的ambient鋼琴音樂風格(後來被納入new age music),Claude Debussy和Erik Satie都是Roger Eno的鋼琴音樂薰陶。
然而當Roger Eno在1988年帶來第二張個人專輯《Between Tides》裡時,當年聽得大呼驚喜,是他投向思古幽情的新古典室內樂(chamber music)路線,不再局限於ambient的框架內,也告訴了大家他毋須再要其兄Brian Eno的加持。
事實上,Eno兄弟聯手創作的音樂,可謂乃寥寥可數(當然也要提到他們為David Lynch的1984年電影《Dune》所創作的〈Prophecy Theme〉)。反之,在多年來Roger Eno卻有不少為樂迷所津津樂道的聯袂合作關係,比如他跟前The Dream Academy音樂才女Kate St John合作的1993年專輯《The Familiar》,已是一直叫我回味無窮的歐陸古雅之作,繼而他又跟Kate、跨越藝術搖滾與ambient電音的前衛結他手Bill Nelson以及ambient齊特琴演奏家Laraaji組成超級組合Channel Light Vessel;還有義大利室內樂團Harmonia Ensemble、前英國progressive house組合Drum Club成員Lol Hammond、英國前衛搖滾老祖名團Van der Graaf Generator的知性音樂人Peter Hammill、洛杉磯IDM電音單位Plumbline(本名Will Thomas)等各具異禀的名字,都曾跟Roger Eno聯袂合作灌錄專輯。
然後,Roger Eno才輪到跟胞兄Brian Eno正式合作。看到他們以Roger Eno & Brian Eno名義發表作品,作為他們的追隨者,誠然是有點動感。
《Mixing Colours》最早開始創作的作品,已是2005年的事,也是說這張專輯已差不多是跨越15年製作。
看到Roger Eno & Brian Eno之名義,亦反映出二人在合作上的主客關係——Roger把他的樂曲以數碼鍵琴灌錄出來,然後把音檔傳給Brian加以電音製作/聲響操縱處理,建造出soundscape氛圍。沒錯,那就是彷彿還原基本步到35年前《Voices》專輯的合作方式,只是他們已不用共處一所錄音室工作,大部分《Mixing Colours》裡的曲目,都是Brian Eno在火車旅程上掛上耳筒坐在手提電腦前進行製作,他視這些音樂為”train music”。專輯的18首曲目,皆有Brian Eno和跟他合作多時的音樂人兼軟件設計師Peter Chilvers主理的音樂錄象,而從三首先行單曲〈Celeste〉、〈Blonde〉和〈Slow Movement: Sand〉所帶來的短片可見,都是用上一片猶如在火車上看到的緩緩流動風景。
Roger Eno & Brian Eno在《Mixing Colours》裡祭出的ambient鋼琴音樂,仍是那麼靜謐詩情、美不勝收而叫人聽得怦然心動。而《Mixing Colours》也是一張圍繞著顏色為主題的概念專輯,從〈Celeste〉的天藍色和〈Blonde〉的金髮色,到〈Burnt Umber〉的焦棕色、〈Obsidian〉的黑曜石、〈Verdigris〉的銅緣色、〈Dark Sienna〉的深褐色、〈Rose Quartz〉的玫瑰石英粉紅、〈Cinnabar〉的朱砂色、〈Cerulean Blue〉的蔚藍色等。迥然不同的色調氛圍,從landscape到soundscape,但卻全是如斯貼近心靈的ambient音樂。
軟件設計師 在 幸福空間 Youtube 的評價
在國外,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很多單獨的軟件設計師,不過在台灣卻比較少見。這次請到周建志設計師來與我們分享,軟件是整個裝潢布置當中多麼重要的靈魂喔!
幸福空間官網 http://www.hhh.com.tw/
幸福空間Facebook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hhhfb
幸福經紀人 http://agent.hhh.com.tw/
幸福裝修 http://deco.hhh.com.tw/
軟件設計師 在 室內設計師VS軟裝設計師VS空間風格師(室內設計師不爽啦 ... 的八卦
四更,老實說近期有室內設計師們極力表態他們不屬於我們的圈子, ... 解釋更容易造成大眾對「室內設計就是貴、室內設計只有裝潢工程沒有軟件搭配」 在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