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革命
後來,茱蒂後來透過歌手朋友的幫助下獲得了路易十四的赦免
並透過自己的歌唱天賦在巴黎蓬勃發展
有次,她打扮成男裝好參加路易十四舉辦的皇家宴會
不過她在整個晚上的大部分時間中,都對一位年輕少女調情
這讓女孩的三個追求者感到不爽。察覺到狀況的茱蒂還相當挑釁的在眾人面前吻了少女
導致三人直接爆氣向她了決鬥。當然最後全都被茱蒂打爆
更令觀賞的路易十四非常高興,使茱蒂因此從死刑被赦免的迪士尼式結局(???)
不過當時法國的私鬥法律正變得越來越嚴厲,所以茱蒂便避風頭離開了法國
但在她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中,他重新回到了巴黎歌唱
並與一位侯爵夫人相戀,與其開始了兩年的同居生活直至夫人去世。
傷心欲絕的她於是從歌劇事業中退休,最終以33歲的年齡病逝於修道院,結束其傳奇的一生。
茱蒂·德·奧比尼傳奇性的背景故事至今也令人驚嘆,,雖然無法證實文章中所提到的事蹟
是否曾真實發生過,還是由後人自行想像出來的虛構故事。
不過十七世紀就傳出這號人物的話,其實真的還滿ㄎㄧㄤ的ㄟ
#法國沒再跟你五四三系列
#本文參考資料來自於社團史實歐洲武術會所提供
#留言收茱蒂其他的輝煌事蹟及參考資料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2萬的網紅Bryan We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路易 十 四 事蹟」的推薦目錄:
路易 十 四 事蹟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文茜的世界周報》
Laurie Santos的26堂課,創下耶魯大學316年來最受歡迎的紀錄,目前成為開放式課程,已有九萬人報名。
一個人要如何過得好?
1)每天沈思至少十分鐘。什麼都不想,有點類似靜坐。
2)每天花半小時,每日寫下你今天感恩的事。至少五項。包括大便暢通,都可以感恩。
3)不要加入太多社群網站,尤其是負面的社群網站。請刪除。
4)每個月至少寫一封信給你感恩的人。
5)每個月,至少有一天放空自己,發呆,聽音樂,看電影,唱歌,至少一天。
5)每天晚上睡覺前閲讀那些會帶給你平靜的書或是聆聽使你感動的音樂。
6)當妳煩惱時,扭轉它的方法,就是重複以上1-5的動作。
7)不要對成功及金錢,有過高的渴望,並且以此定義自己。
終會有一天,你不再那麼成功,你的收入會降低⋯⋯屆時你的人生曾經的虛偽驕傲自信,可能一夕之間崩毀。
8)最後快樂的祕訣是:「給予」:根據大數據的研究調查:不斷的给予、幫助他人、從事志工工作,是擁有最多美好人生的人,也是最快樂的人。
(CBS主播)
耶魯教授桑托斯教導全球的學生,如何透過科學 享受快樂生活
(WTNH主播)
這堂課完全改變了耶魯校園
(CBS主播)
桑托斯的課"心理學與美好生活"於一月開始,結果吸引了1/4的耶魯大學生修課
成為耶魯300年校史最受歡迎的課程
(CBS主播vs.桑托斯\耶魯心理學教授)
快樂時刻開始,請教您 快樂的第一步是什麼?
快樂的第一步是了解哪些我們以為怎麼做就會快樂的直覺是錯的,因為研究顯示, 如果你想快樂只要"改變心態"
勞麗桑托斯被耶魯師生稱為"人氣教授",因為這位42歲的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今年一月創下耶魯316年歷史的紀錄
代號Psyc 157的"心理學與美好生活"(Psychology and the Good Life),六天之內湧進1182名大學生選修,等於每四位耶魯生 就有一人選修這門課,創下耶魯史上
最多人選修 最受歡迎的課程
她教學生一個不是很容易的主題,"如何讓自己快樂"
(耶魯學生)
課程一開始,我們就討論什麼不會讓我們開心,有個好工作嗎?有好薪資或是學業成績好嗎?還是長得好看呢?各種類似這種想法
(桑托斯\耶魯心理學教授)
好了,我們要結束這個回合了,究竟什麼能帶來快樂呢
這部分是非常有趣的,因為科學發現,部分我們以為會帶來快樂的事,我們傾全力去做之後,但結果並非如此
是從"減法"開始的,原來想要"快樂",桑托斯要學生先減去"其實不會讓我們快樂"的因素,例如塞得沒有喘息的時間,例如金錢 例如宅在家裡
(桑托斯\耶魯心理學教授)
你以為這樣的快樂,會持續到永遠
桑托斯強調,這些"不會快樂"和"會快樂"的歸納和理論,皆以科學調查和統計為本
(桑托斯\耶魯心理學教授)
臨床科學家去觀察非常快樂的人,然後問他們都做了什麼事,結果許多的研究都指向,"非常快樂的人 是花時間在別人身上的人",他們運用時間的首位在朋友,在家人身上,他們甚至願意和咖啡師聊天
有了對"快樂"的認知基礎之後,這堂被學生暱稱的"快樂課",更著重於行為的改變
,桑托斯在一學期26周的課程裡,設計了許多看來簡單,但要不間斷地執行下去
就非常"考驗"人的"快樂課程"
(NBC記者)
像是每天沉思10分鐘;滿8小時;一件美事;下五件你深懷感恩之事
(耶魯學生)
你其實得花很多精力,去改變你的舊習慣,教授說,想要快樂的話,必須減少使用社群軟體。(所以你做得如何),啊 真的非常非常難耶
(耶魯學生)
每天練習30分鐘,其實非常花力氣,剛開始時我非常懷疑,真的會有效果嗎?像是每天沉思這件事,我覺得太扯了,不會有效果的,沒想到卻最讓我快樂
<華盛頓郵報>分析,這堂耶魯史上最受歡迎的"快樂課",等於結合了"正向心理學"和"行為改變","正向心理學"從1990年代開始崛起,是人類心理學的研究領域轉向的開始
(正向心理學影片)
大多數的心理學 通常問一個問題,"人到底哪兒有問題",但是正向心理學的目標是
讓生命更有成就感,它追尋的問題是"人哪裡做對了"
因此,桑托斯在"快樂課"中訓練耶魯學生,建立一個"做對了"的正面心理機制,就必須先改變憂鬱或焦慮的感覺,而感覺不能任它漫無目的的發展,感覺必須是"大腦的評估和選擇"之後,所產生的結果。因此 人類若想"快樂",最需要改變的就是大腦的評估和選擇能力
於是,要學生不間斷堅持下去的行為模式,像是刪除社群媒體的帳號,每一天運動或沉思默想,和朋友或家人接觸談天,隨手記下感謝事蹟的小本子,就是在訓練大腦"除舊佈新",放掉舊有(會讓自己會走向憂慮)的壞習慣,改為培養新的習慣
桑托斯說,這就是學習快樂的"Rewire”"扭轉過程"
(桑托斯\耶魯心理學教授)
這種結合"思想改變"和"行為改變"的模式,是能變得快樂的方法之一,另一個方法是,花一些時間去"感謝",這也涉及"思想的改變",就是別專注於煩擾之事,專注於"生命的恩典",這點對我來說真的很難,像我和朋友們聚會時,我不會想講些美好的事,我很容易就想抱怨
心理學家路易斯當 做過很棒的研究,他發現一個小舉動,例如拿出20美元 或5美元給有需要的人,就能讓你快樂一整天,另一個練習"感謝"的行動是"寫感謝信"
,你可以坐下15分鐘寫一封給對你生命意義重大的人,這個舉動能讓你快樂長達1個月,所以短短15分鐘深思感謝的人,就能讓你快樂一個月
(耶魯學生)
這一周我對爺爺奶奶表達感謝,他們陪伴了我15年
(耶魯學生)
這堂課完全改變了每一個,我對快樂的看法
好奇的也實地走入耶魯校園的<紐約時報>說,向來重視高分高薪的耶魯校園文化
開始慢慢變了,學生們開始討論 接受不同的話題。學生們說最驚人的是,期中考的那周,桑托斯宣布"當天沒有課",但規矩是不能拿1小時的自由時間來讀書,而是要完全享受放空,結果有學生哭了,有學生利用那1小時,四年來第一次走入耶魯藝廊
(桑托斯\耶魯心理學教授)
正向心理學有項重要的發現,非常快樂的人會騰出時間和人際交流,並且會把他們關心的人 放生命第一位。
不過 桑托斯說她不再開課了,將轉為全世界都能修讀的線上課程,短短兩個月
即吸引全球超過9萬人報名。
原來"快樂" 原來"愛"都需要學習
路易 十 四 事蹟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八卦
【花都往事並不如煙】
繁華與盛美,古典與現代,巴黎的一切一切都要從西堤島(Île de la Cité)說起。
暫且跳過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經有人類活動的痕跡,遠在西元前三世紀,塞爾特民族分支巴黎西人(Parisii)便來到這兒定居。那時的西堤島並非一座島嶼,而是好幾個散布在沼澤裡的小島,島上居民無論飲水、捕魚或是栽種作物都由塞納河供給滋養,他們駕著小舟在蜿蜒河道來往,構築成功能齊全的聚落。
憑藉河水資源不虞匱乏的小日子原本很美好,直到西元前52年,凱撒(Gaius Iulius Caesar,100 BC - 44 BC)派出4個羅馬軍團前來攻佔。面對強勢外敵,巴黎西人以破敗粗糙的斧頭對上羅馬人精良裝備和強效訓練,結果當然是血流成河屍橫遍野,無力可回天。臣服於羅馬統治之後,巴黎西人從此成為高盧羅馬人。
羅馬化之後的西堤島,尤其是小島東邊,一如從前,依舊是信仰中心,巴黎西人的祭壇在此逐步擴建,又迎來了羅馬眾神入駐,成為包容兩種文化的神廟。隨著時間推演,巴黎基督化之後,舉世聞名的聖母院也是在此拔地而起。
因此,巴黎聖母院除了建築設計足以代表哥德式藝術最完美的成就之外,尚且代表整個巴黎的文化和宗教起源,對於巴黎,或是整個法國和歐洲歷史發展,重要性不言可喻。
-----------
西堤島的東邊是信仰中心,西邊則有從羅馬時期四世紀中興建的堡壘宮殿,自此,巴黎開始建城。
西元508年,法蘭克王國國王克洛維一世(Clovis Ier,466 - 511)將巴黎定為墨洛溫王朝(Mérovingiens)首都,也在這座羅馬宮殿的基礎上增建「西堤宮殿」(Palais de la Cité)。歷經數百年權力更迭,巴黎曾經退出權力中心;西元987年,卡佩王朝(Capétiens)建立時,巴黎再度成為王國首都,國王們依舊居住在西堤宮殿,直到1358年瓦盧瓦王朝時才將宮殿搬遷至塞納河右岸的羅浮宮。
但是無論世代如何變遷,聖母院依舊是巴黎的信仰崇敬之所在。
這座古老壅擠的都市,在19世紀經過奧斯曼男爵(Baron Georges-Eugène Haussmann,1809年- 1891)大力整治,幾乎剷平了所有中世紀建築,僅留存少數古蹟,例如西堤島上的聖母院、法國最古老的王宮-西堤宮殿,和相連宮殿的「聖禮拜堂」(Saint-Chapelle)、「巴黎古監獄」(La Conciergerie)。
其中,聖禮拜堂就非常值得一看。
-----------
聖禮拜堂為典型哥德式建築,被譽為是法國最精美的皇家小教堂,也是整個歐洲13世紀花窗玻璃保存最完整之處。
整座禮拜堂擁有15扇高達15公尺的開闊窗戶,由多達1113面彩色玻璃組合而成,上頭描繪了舊約和新約聖經故事的不同場景,以及聖物運抵巴黎的過程。這些裝飾創造出無與倫比的璀璨瑰麗,更是13世紀玻璃藝術最豐碩的展現。比起聖母院,被聖禮拜堂的炫目光影包圍或許更讓人震撼動容。
得利於建築技術發展,十字交叉拱架得以延伸出進一步應用,過往羅馬式教堂的厚重石牆被捨棄,輕盈纖細的支柱和肋拱,加上飛扶壁便足以創造出嶄新的教堂形式,牆壁也能裝上大片窗戶裝飾。你知道的,要是羅馬式教堂窗戶開太多,牆壁支撐力道不夠,教堂可能就垮了。
透過百花窗和彩色玻璃,不僅宣揚教義,闡釋聖經故事,光線透過之後形成的絢麗光影,更讓虔誠信徒不用再像過去那樣只能待在陰暗濕冷的空間中禱告,而是能夠親眼看見聖經中所提及或內心朝思暮想,那聖城耶路撒冷與天堂的夢幻之所。
聖禮拜堂正是這樣一處宗教聖地。
-----------
除了驚人的玻璃百花窗,聖禮拜堂當初是用來收藏無可比擬的無價之寶,尤其是對教徒來說,可說是〝聖物中的聖物〝,那就是耶穌受難時所戴著的荊棘冠以及他被釘上的十字架大型碎片。
能擁有如此重量級的聖物和精美絕倫的皇家禮拜堂都要歸功於法國卡佩王朝的國王路易九世(Louis IX,1214 - 1270)。
路易九世在位40多年期間,無論在政治、經濟、建築、教育或藝術都建樹極多,例如知名的索邦大學前身-索邦學院也是成立於路易九世之手。他還是位虔誠的教徒,曾經兩次帶兵參與十字軍東征,只是往往出師不利,第一次東征結果慘敗成了俘虜,第二次則是在過程中於迦太基死於疫病。
然而路易九世的宗教熱誠和諸多事蹟,讓他在死後被天主教會封為聖人,因此他也被稱為〝聖路易〞(Saint Louis)。
-----------
耶穌的荊棘冠和十字架之所以落在路易九世手裡,說起來有點因緣巧合又有驚無險。
若不是君士坦丁堡的拉丁皇帝-鮑德溫二世(Baldwin II,1217-1273)和整個宮廷債台高築,又拿國寶-耶穌的荊棘冠抵押,跟威尼斯商人借了一大筆錢卻無力償還,路易九世也不會有機會入手聖物。為了籌錢還債,免得荊棘冠最後被威尼斯給沒收,鮑德溫二世還在1237年親自前往歐洲尋覓買家,順便找人跟他一起組成十字軍同盟聯合東征。
路易九世雖然對聯盟沒興趣,但一聽到荊棘冠卻眼睛為之一亮。這時候,多少錢都不會是問題,只要能得到荊棘冠!
擁有聖物對於王權的穩固具有相當大的重要性,不僅顯示國王信仰堅定,也代表神所賜予的榮耀,更能在百姓和各國之間建立無可動搖的威望。換句話說,聖物的象徵性和功能性對於專制王權是錦上添花的最佳物件,無論出於宗教情懷或是政治算計,路易九世都不能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話說回來,雖然拉丁帝國還是失去了荊棘冠,但好歹是落在有點淵源的自家人手裡。
路易九世花費鉅資完成交易後,荊棘冠於1239年風塵僕僕抵達巴黎,中途當然會有其他人想要挾持搶奪,幸虧耶穌聖物還是安全來到新家。為了妥善供奉珍貴的耶穌遺物,路易九世下令在西堤宮殿內興建聖禮拜堂,整個工程從1241年進行到1248年,歷時短短7年便大功告成,以整體建築和裝飾的精妙程度來看,這樣的工時確實非常有效率。
有趣的是,建造宮殿的費用遠不及路易九世購入荊棘冠的價錢。
-----------
聖禮拜堂分為上下兩層,耶穌遺物被置放於上層,一旁有扇門直通皇家宮殿,因此當時聖禮拜堂只供王室成員使用。
想想看,在那個疫病橫行,戰事頻起的年代,國王只要渴求耶穌的撫慰和力量,便可以來此靜思冥想,沐浴在百花窗的幻麗光影中。對於王室來說,這是一個多麼核心又私密的存在!不過就沒有老百姓的份了(無奈攤手~
時光流轉,人事變遷,1789年爆發驚滔駭浪大革命,作為君主專制象徵,皇家專用禮拜堂如聖禮拜堂當然會成為暴民攻擊目標,無論是家具、聖壇飾板、12使徒雕像等都被破壞得慘不忍睹,就連盛裝聖物的盒子也被送到造幣廠銷毀鑄鎔,有些彩色玻璃窗還被整扇拆下輾轉賣到英國去。
幸好,荊棘冠在危機凶險中得以保全,不幸中的大幸。
想來暴民再激情慷慨不顧理智,面對耶穌基督的遺物還是存有敬畏,也因如此,這麼至關重要的文化資產才得以保存。另外讓人慶幸的是,儘管玻璃百花窗難逃一劫,破的破毀的毀,還是留下了2/3比例的原件。19世紀中期經過修復,聖禮拜堂終於恢復原貌,成為歷史文化重要見證。
-----------
下次再到西堤島,除了聖母院之外,聖禮拜堂與一旁曾經關押法王路易十六瑪麗王后的巴黎古監獄,都很值得細細探訪,見證巴黎的歷史起源,想像法國輝煌的歷史,以及王后一夜白頭的哀愴憂戚。
然後啊,那個革命歸革命,訴求歸訴求,可以不要拿文物古蹟出氣嗎?
多少歲月和知識的積累才能建立的文化與價值,輕易摧毀草率破壞,也不過是以改革造反之名,行鄙陋無文之事罷了…(無奈攤手again+翻白眼
#何時再回巴黎
#愛巴黎更要認識她的過往
#360度看聖禮拜堂,不看可惜!
https://www.facebook.com/360visio/posts/2114982165310645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