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母親之後》
⋯成為母親之後妳才明白,每個女人,都在生產完後撿拾自己的碎片,妳曾經以為最苦的是分娩之痛,後來妳才明白,有些時候,精神的苦比肉體更苦。
最苦的,是孩子生病又求救無門。
最苦的,是丈夫不顧又自私自利。
而擁有一個健康的孩子和一個盡責的丈夫,妳在幸福的甜中,仍然品嘗到一絲絲的苦味,那是自我消失的苦。
當孩子一睜開眼,他就要你全部的關注,妳好愛他,好希望有天他開口說他愛妳。
但他不說妳也明白,他看著妳笑,當妳不理會他時就扁嘴哭,妳為他或喜或愁,只有在深夜丈夫孩子都睡著後,妳累到睡不著時,才有一絲寂寞襲來。
「嘿,妳過得好嗎?」妳問自己。
在忙碌了一天,為孩子大小事忙進忙出,為家人做飯洗碗,甚至還分出時間讓丈夫看看電視之後,妳為自己一天的努力相當滿足,知道如果沒有妳這樣穩、這樣努力,這樣以全家的幸福為幸福,不會有這樣安穩的一天。
人生階段到了就不再嚮往轟轟烈烈,其實年輕時想像的轟轟烈烈也不過是情侶分手大吵在雨中大哭,到這個階段,妳明白戲劇性的大起大落最好只出現在戲劇,在現實人生,只會是一種折磨。
妳帶著妳的丈夫孩子,像一艘船航行大海,今天又平靜收穫,覺得相當滿足。
但是,「嘿,妳過得好嗎?」妳知道自己欠一句問候,孩子太小不懂得問,丈夫下班時忙著接手育兒,也忘記了問妳。
妳明白了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妳成為母親之後,每個人看到妳都只看到一個母親,然後才是妳(如果,還有看到妳的話)。
妳感冒了,妳心情低落,妳今天累到甚麼都不想做,妳好想找人傾訴。
「這樣不行,要好好養好身體,才能帶好小孩啊。」
「妳心情不好,小孩也會有壓力啊。」
「妳甚麼都不想做,那小孩怎麼辦?」
突然間妳發現,週遭的親友有志一同,所有對妳的關心和問候,都接著一句對妳是否能當好好母親的擔憂,對妳孩子是否能一直健康快樂的擔憂,妳突然明白妳的身體不是一個人的,妳的時間也不是,心情也不是。
妳整個生活乃至於妳整個人生,都被孩子的幸福綁票了,妳那麼期待孩子出生,孩子出生後那麼愛他,所以妳是自願的成為肉票,千金不換妳孩子的幸福。
如果有需要,妳願意付出自己的一切只要孩子健康快樂,妳每天的付出都是心甘情願的,只有在眾人皆睡的時候,妳的過往、妳是誰、如果有自由時間妳想做甚麼,這一切像昔日的幽靈,悄悄襲來。
***
妳不為妳放下的一切感到可惜,因為妳知道,雖然妳每天努力讓自己不像黃臉婆卻徒勞無功,又少了點錢外包家務換取一點自由,妳的生活不讓那些未婚或未生的女性朋友嚮往,提到生小孩後和丈夫、婆家的關係轉變,更有可能令她們直接說出「天哪我不要生了。」
她們不想接受會老會胖乳房會下垂,不想因為育兒跟婆媽爭鬥,不想失去在丈夫眼裡的魅力,不不想失去現有的自由和生活。
那是選擇,每個人都做屬於自己的選擇,只要是了解自己後做出的選擇就是正確,沒有非怎麼樣不可。
妳也了解自己,所以妳選擇,妳知道自己放棄許多後換來的是甚麼,妳的寶貝,在妳懷裡獨一無二的小生命,他是妳苦吞所有砂礫後換來的珍珠寶石,妳知道自己有了小孩後老的多快,但妳覺得自己老得有價值。
在這個提倡追求自我、崇尚自由追夢的社會,妳不去想自己如果沒生育可能擁有的事物,妳自願投入人生的修行。
是,是修行,在這個呼籲珍愛自我、圓滿自我的社會,只有修行才會教人要把自我放下,縮小,成為母親後妳發現這修行何等嚴苛,這不是打禪七規定妳七天關掉手機網路而且不准說話,妳是要忍受好長一段時間(如果不是永遠)自我在他人眼裡的消失。
在尚年幼的孩子眼中,媽媽就是他們自己,他們沒有他人與自我的觀念,所以他哭,媽媽就要速速趕來。
太早想要教導他「媽媽不是你一個人的」,可能只會讓他對世界沒有安全感,所以在教育孩子的第一年,妳的自我彷彿在分娩時隨著身體四分五裂,在妳的孩子眼中身為一個「別人」的妳並不存在,妳沒有名字,妳就是「媽媽」,就是一切、就是全世界而已。
而在其他人眼中,妳也是個媽媽,他們很容易就忘記妳有個性、妳有喜好、你有怪癖,妳有弱點。在他們眼中媽媽就只分為「好媽媽」跟「不那麼好的媽媽」(朋友比較不會說妳是壞媽媽),妳會發現邀約出門並且鼓勵妳「說走就走」的朋友變少了,因為,他們不想把媽媽「帶壞」。
***
一個好媽媽是很典型的,為孩子付出要多於自己,儘管我們會說「媽媽要對自己好啊」,但那是因為「媽媽如果心理有問題,孩子可能也會有心理問題」,再一次地,妳會發現自己跟孩子被牢牢地綁在一起,別人看妳,不是一個而是一雙,是看到一對母子或母女,不是「只有妳」。
妳開始在生活中找尋自己的碎片,當妳慢慢擺脫產後荷爾蒙,不再那麼強烈的護巢本能覺得一秒也不能離開孩子時,妳開始想起妳自己了。
像一場大夢,過去二三十年的自己,竟然只是幾個月過去,就遙遠的像是做過一次徹底的告別了。
妳告別任性,告別自我、告別「有一天我要如何如何」的想望並且改寫成「如果我的孩子接受,我可能會如何如何…」妳半主動半被動地放下自我,品味著親如枕邊人也無法體會的孤獨。
因為他是男人,他是丈夫、父親,這個文化氛圍下,一個好的父親是做好自己之後來照顧孩子,一個好的母親是照顧好孩子後再考慮做點自己。
妳不贊成這種差異,但妳感受到這種差異,不是妳一個人抵抗就能逆轉,而且在孩子前幾個月總是不睡,妳翻遍了育兒書籍親子部落客的文章,使盡渾身解數仍然無法「訓練自行入睡」後,妳已經學到了「逆來順受」,面對不可改變的逆境,順其自然吧。
妳抱著孩子讓他睡到天亮,妳累,但他睡了,妳就滿足。
妳用這樣順勢而為的老莊哲學來面對一切,由大到小事,包括自我的消失,然後妳才發現,過去那些用來表彰自我的東西,妳都不需要,妳可以沒有成就、沒有物質享受、沒有美好身材和漂亮外表(儘管妳很想念),妳的臉書生活可以不需要令人羨慕,妳可以全心全意地投入當一個母親,把自己深深刻印在這個角色裡只在偶爾回想起不是母親時的日子,沒有人問候讓妳覺得寂寞深刻,卻也讓妳突然發覺,要守護自我,只能靠妳自己。
妳要把握零碎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妳要在泰半受忽略的情況下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妳要在妳的丈夫把妳化約成一個很棒的母親與賢內助的時候,提醒他—可是我有我想做的事。
***
妳放下自我後才強烈的感覺到自我的存在,驚訝地發現原來妳是一個內建母愛豐沛的母親,原來妳的自我一直有這個部分只是從未有機會伸展,而這個部分,有時和妳過去認識的自己會彼此衝突。
但那也幫助妳克服恐懼,在妳的心裡,妳一直恐懼著自己不會是個好母親,妳害怕在妳們家族中的歷史重演,妳害怕有些人對母親角色的憎恨,也會在妳身上。
但妳已經有了足夠的勇氣去克服,重新認識妳記憶中的母親,她不像妳那樣熱愛母親這個角色但她也已經盡力了,而妳,不是她的複製。
妳就是妳自己,和她不一樣,也和別人不一樣,是誰說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
妳在成為母親後重新拾回自己的碎片,像做一條百納被一樣一針一線重新拼起,在過程中妳受過傷,也痛過哭過,現在那些傷痕都仍在,提醒妳痛,也提醒妳對自己保持敬意。
沒錯就是敬意,生兒育女,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絕對不是一件單靠幸運就能實現的事,妳現在擁有這些是因為妳很努力,妳長大了,照顧好自己的小孩還撐起一個家,妳不再是那個仰望父母的小孩,妳真的是大人了。
妳值得被愛,不是因為坊間流行的書上寫的那種種「十種特質讓男人更愛妳」,不是因為妳會撒嬌妳很可愛,而是因為妳為自己做了選擇而妳努力不懈,妳值得被愛是因為妳的努力值得尊敬。
成為母親之後,每個人看見妳,都只看見一個母親,而不是妳。
但妳看見妳自己,那麼清晰。
****
誰的母親?──2020女書跨文化系列講座 壓軸場
家庭裡的孤獨:女性自我的失落與找尋
──── 羽茜 主講 ────
講座時間
5/30(六)14:00~16:00
講座地點
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56巷7號2樓 女書店
#歡迎分享
跨文化系列5 在 羽茜 Facebook 八卦
🌹母親節,願所有的母親都被溫柔以待,被愛包圍。祝福我們,不只母親節快樂。
**
〈妳想像一個溫柔的世界〉/成為母親之後
妳想像一個溫柔的世界,在那裡,當妳抱著孩子,會有人問妳要不要換手,當妳說妳很累,會有人說妳辛苦了,當孩子不小心跌倒受傷了,會有人跟妳說別擔心跌倒難免,當妳真的覺得自己心力交瘁,孩子又哭鬧不停,會有人對妳說:「妳已經是個很好的媽媽了。」
妳想像那個地方,有充分的綠地讓孩子奔跑大笑,孩子玩夠了就可以乖乖坐好,妳想像當妳說自己很累很煩,身邊的人會表示可以理解,再熱愛的工作有時也讓人倦勤,再深愛的人也會讓人心煩或憂傷。
妳想像一個溫柔的地方,在那裡,大家知道母愛不是萬能的,知道母親也需要充電,知道母親有時也會犯錯,當孩子被母親的愛輕柔包圍,母親也需要感受到自己被愛包圍著。
妳不是天生就會當母親的,只是妳努力在學,妳的愛是給孩子的一雙翅膀,卻也像是妳的一副枷鎖,孩子自由去飛,妳從此不再自由。
在妳想像的世界裡,會有人理解妳的心酸和矛盾,而不是指責妳成為母親後卻不願意放下自己。妳也曾是自由飛翔的孩子,現在是所有人旅行後降落的機場,妳為他們提供補給和充電,心裡也渴望有一天,換妳起飛到妳追尋的地方。
妳的夢想還在某處等妳,在妳扮演一個母親時,依然有人鼓勵和支持妳慢慢朝夢想前進,在妳想像的溫柔的世界裡,妳曾得到的包容和祝福,不因妳成為母親而減少了。
妳想像的世界和妳所處的世界完全不一樣,妳所處的這個世界,人們傳頌著母愛的偉大,像一個女神的神話,這個母親神不會累,她燃燒自己溫暖他人,像一個永不西沉的紅紅的太陽。
這個不現實的神話卻是現實的世界,在這裡,人們指望母親像超人,只要一聲呼喚她一切都會有辦法,哪怕她也會無助、也會手足無措而躲起來哭泣,這裡的人反覆說著為母則強,一個母親就像一座銅像,不需要對她柔軟只需要母親節的一張卡片和一朵花,她不會倒地,當然也不受毀傷。
在這個世界裡,母親理所當然地把孩子和家務顧好,有在工作的也不在話下,她不會輕易說累,否則人們就會鄙視她,理想的母親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不會像男人一樣為了事業而理直氣壯地不準時回家,也不會像女人那樣依然渴望浪漫的愛情,想要一副可以倚靠的肩膀。
在這個世界的神話裡,只要母親足夠認真,孩子就會健康成長而且聽話,在公共場合裡尖叫打滾的孩子干擾到別人的安寧,他們不會說這是孩子的天性或者這孩子還在學習,而是說這代表了背後有一個失職的母親,一個有力量、而且這力量不用充電永不停歇、卻自私地不願再多努力一點因而沒把孩子教好的母親。
妳想像的世界和現實世界有很大的落差,以至於妳的想像聽起來更像是神話,妳在這個世界裡努力扮演神話的角色,催眠自己妳是一個不會累、不怕苦不怕煩、沒有自己的欲望和夢想、不需要人們溫柔對待的母親神。
在夜裡,需要妳照顧的孩子,和要求妳溫柔體貼的丈夫都已睡去,那些指責和期待著妳的聲音也各自休息,鬧鐘滴答滴答地細數妳的休息時間不長,妳疲累睡去,在夢裡,看見一座銅像流淚。
她對妳說,她總是幻想著自己得以做一個人,掙脫這副鋼鐵的軀殼,她想換一雙柔軟的翅膀以包裹她柔軟的心,像所有膜拜她的平凡人一樣,為自己起飛,奮鬥,偶爾哭哭笑笑地嘀咕抱怨,在感到疲憊時充電休息。
妳替她擦乾眼淚,妳擁抱她,祝福她的願望能夠實現,作為這個世界裡唯一不膜拜她的人,只有妳知道她不過是個凡人,儘管她是一個母親。-《成為母親之後》/時報出版
**
誰的母親?──2020女書跨文化系列講座 壓軸場
家庭裡的孤獨:女性自我的失落與找尋
──── 羽茜 主講 ────
講座時間
5/30(六)14:00~16:00
講座地點
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56巷7號2樓 女書店
#歡迎分享
跨文化系列5 在 羽茜 Facebook 八卦
妳能做的只有把握自己能做的事情,而那永遠都不包括改變他人。
***
人生沒有辦法被列出一張表,把想做和覺得應該做的事情一一勾選,然後就能保證實現自己的每個心願。
特別是那些跟人際關係有關的事情,即使是家庭、伴侶、朋友、親子…無論有無血緣的羈絆都一樣,關係的圓滿與否,並不完全取決於個人的努力。
很多時候,過度的努力反而讓彼此都不得自由,因為一直努力想要「改善關係」,就等於是無法停止對對方的期待。
要知道即使是親如家人,即使是血濃如水的關係,每個人也都是獨立的個體,「一直在一起」或「一直為彼此付出」並不是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使命或任務,彼此分離,各自去走自己的人生的路程,像一棵植物那樣迎接自己的花開花落,才是生命應有的樣子。
如果妳原本就有著符合期望的家庭,妳會因此從未感覺到自己對家庭有什麼特別的期望,因為一切都好像自然而然,那很好,妳可以不用再去改變什麼。
但如果妳有著期待,妳希望家人之間的感情更好,希望家人更了解妳、更欣賞妳、更感動於妳的付出,那表示妳原本擁有的並不足以滿足妳,而妳應該要放下期待,而不是一再努力。
妳能做的只有把握自己能做的事情,而那永遠都不包括改變他人。
一旦妳接受了「家庭也是不同想法的人所組成的群體」,家中的每個人,即使生活在一個屋簷下,也像不同類的植物那樣各自生長,妳就能找回自己的自由。
與家人的關係不符期待,告訴自己不要刻意追求,而是順其自然,能夠讓妳從無法實現的心願中解放,為不斷重複上演的努力-受挫-痛苦的循環按下終止。
***
童年創傷,終究還是自己才能修補
現代人對親密的人際關係,特別是親子關係的執著,和這個時代對心理學的重視是有關係的。
心理學著重一個人的童年經驗,強調童年對一個人的影響深遠,加上大眾心理學的普及,童年對個人一生的影響,可以說已經變成眾所皆知的常識了。
也因為這樣,現代人對親子關係會有更多期待,遇到問題時,也渴望從自己的成長經驗中找到解答,我們會希望了解自己童年時產生的心理陰影,解決現在生活中,因為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所遭遇到的各種問題。
但是這樣一來,對於發生在過去的親子之間,其實已經無法重來的事情,就變成一種單方面的執著。
因為父母已經年老,無法配合也可能不願配合,我們想重新理解自己的過去、改善親子關係的嘗試。
我們會相信人的內心陰影是可以面對,也應該要學習面對的,但上一代普遍的認知是,已經過去了的事情,為什麼妳要苦苦執著。
所以一旦察覺自己受到童年經驗的影響,最好的方式還是自己去面對和改善,不要期望父母會加入,也不要期待自己能說服父母。
***
人跟人之間自有緣分聚散,有人說這輩子成為家人,就是前世有未了的因緣,我們不知道此生注定的功課是什麼,但是比起去期待和要求對方,我們更能夠做到的是放眼未來,開始關心自己。
真正與家人之間的相愛,可能是過了一個階段,就用朋友的角度看待家人,彼此合得來就多聊一些,話不投機但是又需要相處的時候,就找些不會引起衝突的話題。
對於渴望修補童年創傷的人來說,這種作法可能看似消極,但是童年創傷這項與家人的共同經歷,其實也是各自解讀。
妳覺得妳當時受到了創傷,對方不見得願意,或者有能力接受「他/她的言行傷害了妳」的這件事情。
所以看待過去的事情不能期盼、希望對方有和自己一樣的感受,甚至也不能追求對方的理解,而是要知道——每個人都是獨自面對自己內心的傷痕。
這樣的認知可能會讓人感到孤獨,但換個角度想既然每個人都是如此,也不算是特別的孤獨。世界很大,即使家人不理解,也總會有人和妳有過相同的經驗,或許他們可以理解妳,給予妳所想要的那份支持。
對親子關係的探討,不應該變成對過去的執著,並不是一定要改善與某個家人之間的關係,才能夠走出關係不理想的陰影,我們可以努力的了解自己過去經歷過的事情,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有意識在每個感覺不被愛的時刻,找到、並且療癒那個受傷的自己。
而家人之間只要分開時想到彼此,還能做到彼此祝福,即使是漸行漸遠的人生,也能默默地祝福對方,朝著他自己認為重要的目標前進,過得平安健康就好了。
****
誰的母親?──2020女書跨文化系列講座 壓軸場
家庭裡的孤獨:女性自我的失落與找尋
──── 羽茜 主講 ────
講座時間
2020/5/30(六)14:00~16:00
講座地點
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56巷7號2樓 女書店
#歡迎分享
#媽媽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