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研究:疫苗突破性感染較多無症狀 症狀較輕 較少後遺症和住院
近來國人對於所謂突破性感染聞之色變,但突破性感染真的有這麼恐怖嗎?讓我們來看看英國對於施打疫苗後再突破性感染患者的研究。主要想探討會突破性感染的危險因子,還有感染後的症狀為何。
1.刺胳針感染醫學期刊9月1日刊登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指出,疫苗仍能提供保護力,防止重症、住院及後遺症,突破性感染的風險極低。
2.這項研究採用病例對照研究方法,資料來自英國超過100萬名成年人在應用程式「covid症狀研究」(COVID Symptom Study)上所記錄的疫苗施打狀況及染疫記錄。突破性感染者是在2020年12月8日到2021年7月4日間接種至少一劑疫苗,並去抓出在注射疫苗後陽性確診者。然後再以年齡,性別,醫護人員與否,來抓出有打疫苗檢查陰性的對照組,和沒打疫苗檢查陽性的對照組。
3.結果在124萬名打完一劑疫苗的成年人,發現有6030人(0.5%)出現「突破性感染」。
在97萬多名打完兩劑疫苗的成年人,發現只有2370人(0.2%)出現「突破性感染」。
4.容易發生突破性感染的風險因子:
超過60歲較衰弱的年長者在接種第一劑疫苗後: 風險是1·93倍
生活在較貧困地區的人接種第一劑疫苗後:風險是1·11倍
沒有肥胖的人接種第一劑疫苗後出現突破性感染的機率較低:風險是0·84倍
p.s.衰弱frailty是在老人醫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不是所有老人家都衰弱,也有很健康的老人!老人衰弱是有評估量表的,這群人可能容易失能,跌倒,住院等等。
5.受試者施打的疫苗為輝瑞BNT、莫德納以及AZ
第一劑:BNT 44萬,AZ 75萬,莫德納一萬七千人
第二劑:BNT 33萬,AZ 62萬,莫德納3417人
6.在出現突破性感染的人當中,和沒打疫苗感染者相比:所有的症狀都比較少。
無症狀感染的機率打一劑增加了63%,打二劑增加了94%
所有急性症狀打一劑減少了26%,打二劑減少了31%
住院的機率打一劑減少了69%,打二劑減少了73%
出現長期副作用(Long COVID)的機率,打兩劑減少了49%
7.有快兩倍的機會即使感染也是無症狀感染,特別是在60歲以上老人。這個對於個人來說應該算是好事,但對整體防疫來說比較麻煩,就是無症狀感染者比例變多。
8.結論指出,對於放鬆NPI的措施,特別是這篇找到容易突破感染的三個族群,即使在打過疫苗後可能都要小心。此外這三個族群可能值得考慮施打加強針。
04b解讀:
1.首先要強調突破性感染本來就是可能出現的。即使是BNT,保護力95%,也是指相對於沒打疫苗的人降低你95%的得病機率呀。而英國這篇研究已經是Delta開始流行的時間,打完兩劑疫苗發生突破性感染也不過千分之2。你不能只放大這個2,忘記那998人還是沒有染疫的呀。
2.打疫苗後即使突破性感染,所有症狀都比較輕,也有近兩倍無症狀感染的這件事,對個人來說是好事,但對整體防疫來說當然就比較麻煩了。
對高風險已接種疫苗者,比方說這次台灣的機師,應該還是要定期檢測,避免因為無症狀感染而讓Delta溜進來。
未來如果Delta進社區,對打疫苗後的長照機構服務人員或是醫護人員來說定期檢測也很重要,避免傳給病人。
3.接種第一劑疫苗後到第二劑之前,在這三群人比較容易發生突破性感染,對於目前我們台灣多半人衝第一劑的政策也有啟示。在一定的覆蓋率後應該要回頭衝第二劑覆蓋率了,且可能該從老人家,肥胖者開始。
4.英國近來也要準備公布其加強針(booster)的政策了,這個針對突破性感染的分析可說是目前為止規模最大的,內容也很重要,告訴我們哪些人是比較容易發生突破性感染的族群。未來應該要針對這群人優先考慮施打加強針的政策。但這些人施打加強針是否能夠有效增加保護力,則有待更進一步的研究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220的網紅Mark Sir 教室,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Credit: 感謝 Katrinauntie 提供繁體中文字幕! 當講到長者運動處方時,離不開三個字:功能性 Functionality。不同於一般醫院常用的 ADL 日常生活活動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s),功能性檢查評估的項目,很多時候是針對生活相關的身體活動,...
跌倒評估量表 在 劉漢文醫師 Facebook 八卦
肌少症的診斷:亞洲肌少症共識 2019 更新版
亞洲肌少症共識會 (AWGS) 對於肌少症的診斷,推出 2019 年共識更新。有許多內容跟 2018 年歐洲共識更新版不一樣。
AWGS 2019 仍然維持以老化造成的骨骼肌流失、加上肌肉力量減少、及 (或) 體能表現下降,作為肌少症的定義。看各國對於老年人的定義,以年齡 60 歲或 65 歲以上為切點。
以前一版 2014 AWGS 診斷標準,肌少症的盛行率是 5.5% 到 25.7%,男性佔多數。研究發現,診斷肌少症跟十年的死亡率相關,跟骨折風險也相關。
這張圖是 AWGS 的診斷流程,跟歐洲共識的流程相似,但是更明確的把篩檢和診斷要用的項目列出來。
🔹🔹🔹
依病人族群,可以分成基層醫療或社區預防,和急慢性照護機構或臨床研究兩種情境。
篩檢的方式,除了跟歐洲一樣用 SARC-F 問卷,還可以用小腿圍和 SARC-CalF (就是加上評估小腿圍的 SARC-F 問卷)。
小腿圍是量兩隻小腿的最大圈,以男性小於 34 公分、女性小於 33 公分為切點。
SARC-F 問卷跟歐洲一樣以 4 分以上為切點。SARC-CalF 問卷多了小腿圍,男性小於 34 公分、女性小於 33 公分就多 10 分,所以變成 11 分以上為切點。
🔹🔹🔹
肌肉力量的評估,則是以手的握力為標準。手的握力測量方式,還以常用的兩種握力器規定測量的姿勢。如果是用 Smedley 握力器,測量時要用站姿,手肘打直。如果是用 Jamar 握力器,則是坐姿,手肘彎曲 90 度。
測量時,可以用任一手或慣用手,至少兩次測量的最大數值為準。切點是男性小於 28 公斤,女性小於 18 公斤。
體能表現可以用起立坐下五次所花的時間,12 秒以上為切點。
🔹🔹🔹
在基層醫療或社區預防服務階段,篩檢之後用握力或者五次起立坐下時間,即可以診斷可能有肌少症 (Probable sarcopenia),可以開始給病人包含營養和運動的生活型態調整。但是 AWGS 鼓勵轉介到可以做肌肉質量評估的醫療院所,做完整的診斷。
🔹🔹🔹
在急慢性照護機構,篩檢的條件包含了功能下降或受限、不明原因體重減輕、憂鬱、認知障礙、反覆跌倒、營養不良、慢性疾病 (心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等)。如果沒有這些問題,則一樣用小腿圍、SARC-F 問卷、SARC-CalF 問卷。
在這個層級,診斷要做完整。除了測握力看肌肉力量,五次起立坐下看體能表現,還可以用六公尺步行速度或簡易身體功能量表 (SPPB) 來評估。
六公尺步行速度,跟歐洲的小於 0.8 公尺/秒不一樣,提高到小於 1.0 公尺/秒為切點。SPPB 也提高到 9 分為切點。
歐洲共識本來還有起身步行測試 (Timed-up-and-go),但 AWGS 認為這項測試牽涉的病理機制很複雜,不建議用來定義體能表現。
肌肉質量的測量,可以用雙能量 X 光吸收儀 (DXA) 或生物電阻分析法 (BIA)。男性的切點都是小於 7.0 公斤/平方公尺,女性用 DXA 的切點是小於 5.4 公斤/平方公尺,BIA 是小於 5.7 公斤/平方公尺。
🔹🔹🔹
最後看肌肉質量和體能表現的結果,如果肌肉力量低、肌肉質量低,就可以診斷肌少症。如果體能表現也低,則是嚴重肌少症 (Severe sarcopenia)。
🔹🔹🔹
可能有機會用來治療肌少症的幾樣藥物,幾乎都還在試驗階段。營養品補充劑 (如支鏈胺基酸、維他命 D、乳清蛋白) 則是有些研究顯示可以增加肌肉質量或體能表現。以現階段來說,運動和營養還是最主要的預防和治療方式。
跌倒評估量表 在 劉漢文醫師 Facebook 八卦
肌少症的診斷:亞洲肌少症共識 2019 更新版
亞洲肌少症共識會 (AWGS) 對於肌少症的診斷,推出 2019 年共識更新。有許多內容跟 2018 年歐洲共識更新版不一樣。
AWGS 2019 仍然維持以老化造成的骨骼肌流失、加上肌肉力量減少、及 (或) 體能表現下降,作為肌少症的定義。看各國對於老年人的定義,以年齡 60 歲或 65 歲以上為切點。
以前一版 2014 AWGS 診斷標準,肌少症的盛行率是 5.5% 到 25.7%,男性佔多數。研究發現,診斷肌少症跟十年的死亡率相關,跟骨折風險也相關。
這張圖是 AWGS 的診斷流程,跟歐洲共識的流程相似,但是更明確的把篩檢和診斷要用的項目列出來。
🔹🔹🔹
依病人族群,可以分成基層醫療或社區預防,和急慢性照護機構或臨床研究兩種情境。
篩檢的方式,除了跟歐洲一樣用 SARC-F 問卷,還可以用小腿圍和 SARC-CalF (就是加上評估小腿圍的 SARC-F 問卷)。
小腿圍是量兩隻小腿的最大圈,以男性小於 34 公分、女性小於 33 公分為切點。
SARC-F 問卷跟歐洲一樣以 4 分以上為切點。SARC-CalF 問卷多了小腿圍,男性小於 34 公分、女性小於 33 公分就多 10 分,所以變成 11 分以上為切點。
🔹🔹🔹
肌肉力量的評估,則是以手的握力為標準。手的握力測量方式,還以常用的兩種握力器規定測量的姿勢。如果是用 Smedley 握力器,測量時要用站姿,手肘打直。如果是用 Jamar 握力器,則是坐姿,手肘彎曲 90 度。
測量時,可以用任一手或慣用手,至少兩次測量的最大數值為準。切點是男性小於 28 公斤,女性小於 18 公斤。
體能表現可以用起立坐下五次所花的時間,12 秒以上為切點。
🔹🔹🔹
在基層醫療或社區預防服務階段,篩檢之後用握力或者五次起立坐下時間,即可以診斷可能有肌少症 (Probable sarcopenia),可以開始給病人包含營養和運動的生活型態調整。但是 AWGS 鼓勵轉介到可以做肌肉質量評估的醫療院所,做完整的診斷。
🔹🔹🔹
在急慢性照護機構,篩檢的條件包含了功能下降或受限、不明原因體重減輕、憂鬱、認知障礙、反覆跌倒、營養不良、慢性疾病 (心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等)。如果沒有這些問題,則一樣用小腿圍、SARC-F 問卷、SARC-CalF 問卷。
在這個層級,診斷要做完整。除了測握力看肌肉力量,五次起立坐下看體能表現,還可以用六公尺步行速度或簡易身體功能量表 (SPPB) 來評估。
六公尺步行速度,跟歐洲的小於 0.8 公尺/秒不一樣,提高到小於 1.0 公尺/秒為切點。SPPB 也提高到 9 分為切點。
歐洲共識本來還有起身步行測試 (Timed-up-and-go),但 AWGS 認為這項測試牽涉的病理機制很複雜,不建議用來定義體能表現。
肌肉質量的測量,可以用雙能量 X 光吸收儀 (DXA) 或生物電阻分析法 (BIA)。男性的切點都是小於 7.0 公斤/平方公尺,女性用 DXA 的切點是小於 5.4 公斤/平方公尺,BIA 是小於 5.7 公斤/平方公尺。
🔹🔹🔹
最後看肌肉質量和體能表現的結果,如果肌肉力量低、肌肉質量低,就可以診斷肌少症。如果體能表現也低,則是嚴重肌少症 (Severe sarcopenia)。
🔹🔹🔹
可能有機會用來治療肌少症的幾樣藥物,幾乎都還在試驗階段。營養品補充劑 (如支鏈胺基酸、維他命 D、乳清蛋白) 則是有些研究顯示可以增加肌肉質量或體能表現。以現階段來說,運動和營養還是最主要的預防和治療方式。
跌倒評估量表 在 Mark Sir 教室 Youtube 的評價
Credit: 感謝 Katrinauntie 提供繁體中文字幕!
當講到長者運動處方時,離不開三個字:功能性 Functionality。不同於一般醫院常用的 ADL 日常生活活動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s),功能性檢查評估的項目,很多時候是針對生活相關的身體活動,簡化後進行量化測試,有較為精確數值,能客觀統一評估個人能力
今次《與區議員居家運動系列》的嘉賓 東區樂翠區議員 曾健成 (阿牛) ,正巧是一位年逾六十的長者,其選區構成亦係以老人較多
一同介紹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 CDC 採用的 「30秒椅子坐站評估 30-Second Chair Stand Test」,就是再也適合不過了。
這是一個既安全簡單,亦稍具遊戲性質的測試,適用於六十歲或以上的長者。 方法係準備一穩固的椅子,邀請長者坐於椅上,雙手交叉於胸前,僅使用雙腳站起,計時三十秒鐘,紀錄總共站起來的次數
儘管安全,我們仍建議有他人輔佐陪伴,一來可防止意外,二來可協助紀錄次數,三來可確保動作執行正確,四來可增加互動,鼓勵受測者
測試應用於生活的場面極廣,包括任何從坐到站起來的日常情況 (椅子、馬桶、床邊等)。目的係量度下肢肌耐力,同時評估跌倒風險
舉例以 60-64 歲長者而言,平均水準係十四次,如次數小於 8 次則歸類為有初略危險
當然,不是每位長者都能像片中 阿牛議員 一樣老當益壯,不需使用扶手就能站起的。 受測者依靠扶手才能站起的次數,雖然不能計分,但亦可以用於評估長者復康及下肢肌肉訓練的效果,係一個兼具日常用途、容易執行、安全低風險的功能性檢查項目。
參考資料:
https://www.cdc.gov/steadi/pdf/STEADI-Assessment-30Sec-508.pdf

跌倒評估量表 在 MORSE跌倒風險評估量表_範例影片- YouTube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