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女星露西亞.波賽(Lucia Bose)據信在罹患新冠肺炎(又稱武漢肺炎、COVID-19)後辭世,成為首位因為此次疫情而亡故的知名電影演員,享壽89歲。她曾在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頭兩部作品《愛情編年史》(Story of a Love Affair ,1950)和《不戴茶花的女子》(The Lady Without Camelias ,1953)中領銜主演,在當時的義大利影壇與蘇菲亞.羅蘭(Sophia Loren)等女明星齊名。
.
露西亞.波賽出身貧寒,年輕時在米蘭的一間麵包店擔任銷售員之時,偶然路過的維斯康堤(Luchino Visconti)鼓勵她進入電影業,從此改寫了她的一生。1947年,她榮獲義大利小姐名銜,當時她才16歲。
.
1950年,露西亞.波賽正式出道,與後來被尊為義大利現代主義大師的安東尼奧尼合作了《愛情編年史》,在劇中她所飾演的絕世美人遭到生性多疑的丈夫秘密調查,角色有蛇蠍美女的韻味。接著她又主演了安東尼奧尼的第二部長片《不戴茶花的女子》。
.
五〇年代是露西亞.波賽演藝生涯的巔峰期,除了與安東尼奧尼的合作,她亦曾與璜.昂托尼歐.巴登(Juan Antonio Bardem)合作過受到好評的《Death of a Cyclist》(1955),也曾與超現實主義大師路易斯.布紐爾(Luis Buñuel)合作過《曙光》(That Is the Dawn ,1956)。
.
在五〇年代中期,她因為與一名知名的西班牙鬥牛士結婚而暫時離開了演藝工作,直到1960年復出(然而,由於丈夫的不忠,這段婚姻只維持到了1968年)。六〇年代她的演出代表作包括塔維亞尼兄弟(Taviani Brothers)的《天蠍星》(Under the Sign of Scorpio ,1969),更憑藉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愛情神話》(Fellini Satyricon ,1969)中的演出提名義大利電影新聞記者協會獎最佳女配角。
.
波賽此後一直持續活躍於影壇,也常出演電視劇,法蘭西斯柯.羅西(Francisco Rosi)執導的《預知死亡紀事》(Chronicle of a Death Foretold ,1987)是其中之一的晚期代表作,2000年她更以《最後的蘇丹》(Harem Suare ,1999)一作榮獲義大利金球獎影后殊榮,之後她便逐漸淡出影壇。2000年,她在西班牙的小鎮圖雷加諾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以天使為主題的博物館,但過了七年就因經營不善而關閉。
.
晚年為了家人而定居西班牙的露西亞.波賽曾在1998年獲得西班牙馬德普拉塔影展頒發終身成就獎殊榮,也曾在2004年獲頒故鄉義大利的卡普里好萊塢國際電影節頒發卡普里傳奇獎。2019年底,頂著一頭招牌藍髮的她精神充沛地對記者說道:「我為工作獻出了一半的生命,即使到了現在我也從不後悔。」
.
2020年2月23日,她於西班牙的塞哥維亞辭世,成為2019-2020冠狀病毒病疫情之中首位不幸亡故的電影明星。
.
.
(圖一為露西亞.波賽1949年留影;圖二為《不戴茶花的女子》劇照;圖三為《愛情編年史》劇照。)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トークマンズ〜台湾で100万人登録のYouTub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三原JAPAN主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Bq7s8VOCyek275uvq5lYQ 三原TAIWAN(日文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Qimp8PIBqQSDHXtPg7_g9Q 123JAPAN...
超現實主義 現代主義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八卦
拒絕哀悼死於倫敦大火中的孩子 ◎狄蘭•托馬斯 汪劍釗譯
⠀
直到創造人類
主宰禽獸花木
君臨萬物的黑暗
以沉寂宣告最後一縷光明閃現
而那靜止的時辰
來自軛下躁動不安的大海
⠀
而我必須再一次進入
水珠圓潤的天庭
和玉蜀黍的猶大教堂
我才能為一個聲音的影子祈禱
或在服喪的幽谷之中
播撒我苦澀的種子去哀悼
⠀
這個孩子高貴而壯烈的死亡。
我不會去謀殺
她那與嚴峻的真理同行的人性
也不會再以天真
和青春的輓歌
去褻瀆生命的港口。
⠀
倫敦的女兒與第一批死者同穴深葬,
眾多的至親好友將她裹沒,
永恆的塵粒,母親深色的血管
默默地傍依著冷漠地
湧流不息的泰晤士河。
第一次生命喪失以後,再沒有另一次死亡。
⠀
--
◎作者簡介:
⠀
狄蘭•托馬斯(Dylan Thomas,1914年10月27日-1953年11月9日),威爾斯詩人、作家。生於英國威爾斯斯旺西,其父是一位中學校長。托馬斯很早就表現出對於文學的特殊興趣,中學時擔任校刊的主編,並發表了一些詩作。20歲時,托馬斯發表了第一本詩集《詩十八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托馬斯為英國廣播公司服務,戰後他仍為該公司的一套文藝節目寫稿播音。1946年,托馬斯發表了他最重要的一部詩集《死亡和出場》,這部詩集為他帶來了名譽,並被評論界視托馬斯為繼奧登以後英國的又一位重要詩人。托馬斯的詩作大體屬於超現實主義流派,其詩中所蘊含的內容較具有夢幻色彩,通過對於意象的描繪堆砌,托馬斯所創造出來的詩境往往引人入勝。另外,托馬斯很注重押韻,其詩以善於朗誦聞名。除了寫詩,托馬斯也寫過一些短篇小說發表在詩文集《愛的地圖》中,並寫了幾個電影劇本,如《三個怪姐妹》等。
--
◎譯者簡介
汪劍釗,詩人、翻譯家、評論家。 1963年10月出生於浙江省湖州市。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教授,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中俄文字之交——俄蘇文學與二十世紀中國的新文學》、《阿赫瑪托娃傳》、《二十世紀中國的現代主義詩歌》,詩文自選集《詩歌的烏鴉時代》;譯有《普希金抒情詩選》、《俄國象徵派詩選》、《俄羅斯白銀時代詩選》、《俄羅斯的命運》、《吉皮烏斯詩選》、《勃洛克抒情詩選》、《波普拉夫斯基詩選》、《二十世紀俄羅斯流亡詩選》、《非洲現代詩選》、《曼傑施塔姆詩全集》、《茨維塔耶娃詩集》。
--
◎小編柄富賞析:
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二戰爆發。隔年九月德國對英國各大城市展開長達八個月的空中轟炸,以倫敦受創最為嚴重,約十萬幢房屋被毀,四萬多名市民身亡。
本詩作於此時期,出自英國詩人狄蘭•托馬斯之手,以「拒絕哀悼…」作為詩題,一反戰爭哀悼詩慣用的悲壯語氣,不寫戰爭之惡,也不寫死之苦烈,而以冷色寧靜的意象,選擇了遠離戰火的黑暗與教堂,幽谷和不息的泰唔士河來書寫,將生物本能懼怕的死亡,劃作再無紛擾的淨土,表達對亡者最深的祝慰。
只有明白光明的殘忍,方能體會黑暗的柔軟。光明一向作為正面語,不管是暗室的出口或黑夜的結束,總是暗示著希望的來臨,但對飽受戰火摧殘的倫敦市民而言,一次次閃現的光明代表著有更多生靈走向了永遠的黑暗,可黑暗是否可畏?本詩開頭便提出了這樣的觀察:「直到創造人類/主宰禽獸花木/君臨萬物的黑暗/以沉寂宣告最後一縷光明閃現」,黑暗雖象徵著死亡,也象徵著生命的來處,譬如暖暗的子宮、花草出苗前的深土,當黑暗重新沉寂於最後一縷光明閃現之後,或許生命也回到了他們本來的棲止,這裡的光明可以解讀成空襲的炮火,也可以看作生命曇花一現於時空的長夜裡;瞬間的光明與漫漫的黑暗相互襯托,正如生與死的印象互相凸顯纏繞,不能悲喜二分。
第二、三段放入宗教意象,詩人以一個生還者同時作為旁觀者的角度寫下他表達哀意的方式,卻也回應了詩題「拒絕哀悼…」的原因。必須再一次進入天庭與教堂,「我才能為一個聲音的影子祈禱/或在服喪的幽谷之中/播撒我苦澀的種子去哀悼」聲音是稍縱即逝的,影子也只是他物的衍生,詩人知道自己的祈禱與哀意從來都不真正被亡者所聽見;服喪的種種精神儀式,他寫那是幽谷,也只是如同生者在光明裡想像黑暗,想像自己在黑暗中陪伴著亡者,只是播撒了苦澀的種子令這個幽谷充滿苦澀,最努力的儀式也僅止於此。詩人更想說的是:「我不會去謀殺/她那與嚴峻的真理同行的人性/也不會再以天真/和青春的輓歌/去褻漆瀆生命的港口」因為他們的死是嚴峻而高貴的,不容任何人再以天真或者青春等字眼去包裝他們離開的生命,因為他們已經到了我們到不了的地方,在那一刻,他們便手握真理、毫不天真。
不再承受獨活的孤獨,他們且獲得了永恆的安寧:「眾多的至親好友將她裹沒,/永恆的塵粒,母親深色的血管/默默地傍依著冷漠地/湧流不息的泰晤士河。」只是生命嚴肅循序地,從此以不同的樣子彼此依傍相望,泰唔士河依然湧流不息。詩人即使在服喪的儀式裡苦澀,也拒絕悲觀或膚淺地為亡者哀悼,因為他們永恆安寧,與真理共行。
狄蘭•托馬斯成長於1930年代英國詩壇,受超現實主義氛圍與佛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論的陶冶,其早期詩歌往往有逃離現實,遁往內心的反寫實傾向;然而目擊二戰的慘烈,托馬斯的詩歌生命產生了不可逆的質變,他曾這麼表示,戰爭的環境使人再無法創作詩歌。因此,遠離了他早期的詩歌傾向,於二戰期間,托馬斯創作了〈拒絕哀悼死於倫敦大火中的孩子〉、〈黎明空襲中有百歲老人喪身〉、〈空襲後的哀悼儀式〉等作,內容融入現實性與政治性的題材,疊入其富於跳躍想像的詩歌基調上:如本詩把城市一夜大火寫作躁動不安的大海,海復有清涼的印象,且具有生命源頭的意涵,即便海此刻躁動起伏,長遠來看它仍然是恆常穩定的,這裡與首段人類初生前的黑暗,第三段生命的港口和末段的泰唔士河形成相似而有別的隱喻系統,讀者可以從中體會生命(或者死亡),在不同面相上呈現的種種細節與彼此的關聯;托馬斯並將自然和宗教的意象豐盛引入他所欲表達的企圖,試著給予讀到的生者安慰,建立於此的,他的寫實詩因為獨特的見解與充滿質地的想像,而深刻動人。
「第一次生命喪失以後,再沒有另一次死亡。」願死者無畏如斯。
--
美編、圖片來源:靖涵 https://www.instagram.com/c__nh_n/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狄蘭托馬斯 #政治詩 #國際政治詩 #二戰 #汪劍釗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19/08/20190808.html
超現實主義 現代主義 在 李清志 Facebook 八卦
文學的旅程\姬路文學館
文、攝影\李清志
安藤忠雄曾經說:「旅行,造就一位建築家。」因為建築的理解並非閱讀書籍而已,想要瞭解建築必須要親身體驗,才能感受到建築物的真實。你必須置身在空間中,隨著時間的不同,體驗光影在空間中的變幻;呼吸不同建築空間中特有的氣味氛圍;傾聽建築中的細微聲響以及人們的談話聲,所以安藤先生說:「除非親自前往現場,使用手足以致於全身的感官與性靈來體驗之外,並沒有其他方法。所以,建築家就是要旅行吧!」
其實安藤忠雄對於建築旅行的看法,源自於現代主義建築大師柯比意(Le Corbusier)的一句話「年輕時代的旅行具有深遠的意義」,也因此少年安藤忠雄立志前往歐洲旅行,一方面體驗西方經典建築的真實空間;另一方面則前往柯比意所設計的建築作朝聖之旅。「旅行,造就一位建築家。」我也一直服膺著這句話,不斷地進行著建築旅行,並在建築旅行的過程中,進行自我的內在對話與省思。
姬路城的文學氣息
我很喜歡姬路城的都市氛圍,這座城市的規劃基本上是以古城為中心,建立起一座周邊環繞文化藝術氣息設施的優美城鎮,鐵路車站正對姬路古城,整條站前大道行成一條優美有力的軸線。姬路城積極塑造自己成為文化城市的作為,可以從站前林蔭大道上散佈著各式銅像看出,姬路城下的古舊倉庫被改成美術館,收藏著印象派、甚至超現實主義的繪畫;而城堡下那批靠販賣小吃紀念品維生的百姓們,雜亂的攤販屋敷也被美化的令人心怡。
姬路城幾乎就是我以前常玩的「模擬城市」(Sim City)電腦軟體之理想城市翻版,
漂亮又有文化氣質,負責生產的輕工業區位於城市之外,而帶著庸俗虛假趣味的主題遊樂園則位於後車站區域。姬路車站與鐵道分割了城市的聖俗,讓喜愛姬路城歷史文學氣息的旅人,可以在步出火車站後,就看見漂亮的古城屹立在正前方不遠處;姬路城的觀光單位甚至免費出借腳踏車給遊城的旅人,讓參訪者可以輕鬆地在姬路城中愉悅漫遊。我最愛那些城堡下的常民百姓家,小尺度的住家錯落鋪陳在城堡山腳下,據說這些住宅區早年是那些為城主貴族們服役的工匠們所居住,如今成為環境幽雅的住宅區,穿梭其間,到有些羨慕可以居住在如此清幽又具文化氛圍的地區。
姬路文學館就座落在這樣的住宅區內,悠閒自在地存在著,並沒有誇張的招牌,也沒有美觀的四線道公路迎賓,婉拒了大型遊覽車的入侵,同時也邀請每個參觀姬路文學館的人,用悠閒的漫步或優雅的單車姿態,穿過住家巷弄,最後駐足於文學館前;這座文學館正是如此幽雅適切地出現在我的眼前,而姬路城則在不遠的山麓上溫柔地看著這座建築。
超現實主義 現代主義 在 トークマンズ〜台湾で100万人登録のYouTuber〜 Youtube 的評價
三原JAPAN主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Bq7s8VOCyek275uvq5lYQ
三原TAIWAN(日文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Qimp8PIBqQSDHXtPg7_g9Q
123JAPAN!(英文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23SG4XKkSrbhz-bZ2f5Mfw
團體副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9L2RW00CgoDA9uhjtWRrSA
團體語言IG:https://www.instagram.com/3language.thx/
【Instagram】
三原:https://goo.gl/yqGJ5U
JUN醬(變態先生):https://www.instagram.com/junchang_lian/
ZUZU→https://www.instagram.com/haruka840616/
MANA→https://www.instagram.com/manahello/
三原KKBOX:https://goo.gl/EKuGcu
超現實主義 現代主義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評價
☞〈直子的心及其變奏──駱以軍〉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5/02/%E3%80%8C%E7%9B%B4%E5%AD%90%E7%9A%84%E5%BF%83%E3%80%8D%E5%8F%8A%E5%85%B6%E8%AE%8A%E5%A5%8F%E2%94%80%E2%94%80%E9%A7%B1%E4%BB%A5%E8%BB%8D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駱以軍 #華文小說 #文學
─────
上一集我們談論了駱以軍的小說特色:他常常在一篇小說中雜揉了看似並不相關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卻在核心有著深層的聯繫。
他的主題往往關乎生命中「最根本的原因」──所謂「真相」,所謂「直子的心」,那些「一大箱倒翻的傀儡木偶箱後面的動機是什麼」。
他善於叩問生命中那些無解、待解的問題。
而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的,是駱以軍2001年出版的小說《遣悲懷》,其中一篇名為「發光的房間」的章節。
故事情節如下:主角「我」是個高中男校學生,成績差,外貌亦不突出,除了羨慕高大帥氣的同學在女人堆中吃得開之外,唯一的慰藉只能是在學校樓梯間偷窺對街老公寓裡的「裸體家庭劇場」。
這家庭劇場甚是奇異,是個室內天體營,成員在家一律不穿衣服。
所謂不穿衣服,還真就是字面上的意思──爸爸、媽媽、姊姊、弟弟四人皆全裸上陣。
這很奇怪對吧?然而時日遷延,共同窺看的同學們看膩了天體秀一一離去,只剩下主角「我」依舊癡迷地留守閣樓。
「我」為何留在那裡?除了想看裸體之外,應該也有「想知道為什麼他們都不穿衣服」的成分吧。
但當然,再一段時間之後,終於連「我」也離開了。
許多年後,「我」再次回憶,當時究竟為何就此離開了那座陰暗的閣樓,那霧濛濛的、窺看的窗洞?
扣下那「最後的離棄」之扳機的,究竟是什麼?
「我」想起原來有一天,「我」居然看見了家庭中的弟弟,一個人在踢毽子。故事如此述寫:
我心裡想:這不是真的吧?男孩專注盯著那枚染得嫣紅豔藍的羽毛毽。所以他的兩手像企鵝行走時退化羽翼擺放的位置。他的頸子甚至隨著右腳抬起踢接毽子的韻律一伸一縮。......且因為他為了和那枚他追逐踢上踢下的毽子之間保持著一種重心的恆定,他整個人在那個房間裡,其實像是慢速舞蹈般地旋轉著。所以從我那個位置看過去,在那白日天光未退而集中景象難以聚焦的框格裡,一會兒你看到一只青白青白的光屁股蛋;一會兒你又看到在他抬腿接毽子的空隙裡,他那團尚完全沒長毛的男孩小卵囊,像塊贅肉那樣一左一右搖晃飛揚。
小說結束。是不是覺得既荒謬、又寂寞、又好笑呢?
這篇小說題名為〈發光的房間〉──是否讓你直接聯想到前兩集裡提到的「直子的心」呢?
那個在電動遊戲畫面冰涼冷光裡,「道路十六」裡沒有入口,無法進入的一寸方格。那「最後的格子」。
然而〈發光的房間〉的窺看者「我」,隨著漫漫長日,在所有痛苦的臆想之後,不知為何,在某天,透過閣樓窗洞,突然魔幻地、超現實地看見了老公寓裡那樣的畫面──
一個小男孩,那裸體家庭的弟弟,在發光的房間裡踢著毽子──那最後的「景觀」終究如此可笑、荒謬,令人無言以對。
伊格言分析,駱以軍在此組織的意象極其精準──
男孩踢毽子的持續旋轉象徵著生命的徒勞與重複;而所謂「贅肉」(一塊無用的、多餘的身體)同樣指向某種虛無與廢棄。
整個畫面的青白色晦暗光度則隱喻了生命實相之冰冷,荒涼且不忍卒睹。
那意象既精準又奇特,正確展示著主題,使生命的「真相」遂如曠野暴雪般瞬時洶湧襲至。
那是生命最後的虛無與困惑,就像〈降生十二星座〉說的,「那像一大箱倒翻的傀儡木偶箱後面的動機究竟是什麼」──舉世孤寒,而我們無處容身......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超現實主義 現代主義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評價
謝春德,1949生於台中市,著名攝影家、藝術家。高中就讀一年即休學,當過鐵工廠黑手、廣告社學徒、郵局腳踏車管理員等。19歲便以前衛、超現實的風格,在精工社畫廊舉辦第一次個展。1970年代中期,謝春德與胡永、淩明聲、柯錫傑、莊靈、周棟國、張國雄、張照堂、郭英聲等人組成「V-10」(視覺藝術群)。1974年,謝春德召集吳念真、林清玄、馬以工與古蒙仁等作家及攝影家林柏樑與梁正居,記錄台灣景觀與人文。1976年謝春德再與胡永、鄭森池、李啟華主編《現代攝影》雙月刊,戮力推廣現代主義攝影。
謝春德曾為《時報週刊》攝影主編,以及MTV和CF的導演,代表作為王菲〈我願意〉MV、裕隆汽車與中興百貨廣告等,屢獲時報廣告金像獎。同時,他也是電影《兒子的大玩偶》、《金大班的最後一夜》、《老莫的第二個春天》、《殺夫》,與及雲門舞集、蘭陵劇坊、雅音小集、當代傳奇劇場、太古踏舞團、光環舞集、優劇場、表演工作坊等劇團的劇照師,亦曾擔任《今年湖畔會很冷》藝術指導。
謝春德早期個展有《古典的聯想》、《吾土吾民》、《窗與鏡子》、《時代的臉》、《家園》等等。1986年《時代的臉》攝影系列,謝春德為藝術工作者、文人學者以及影視演員如金士傑、席德進、三毛、趙無極等拍攝肖像。1988年,謝春德創作集結成《家園》一書。2002年發表《無境漂流》,集結數位後製與影像實驗的技術成果。2003年,投身餐飲業,與莊月嬌開設食方餐廳,名列全球百大餐廳之一。
2011年推出《Raw(三重)》系列,於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舉辦《春德的盛宴》,被選為當屆五大傑出作品之一。2013年歐洲藝術電視台ARTE來台拍攝謝春德專題紀錄片。 2013年,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謝春德回顧展《微光行/謝春德》。
謝春德風格多樣,意象猛烈,色彩濃豔,敢於直視人身慾望。近年,謝春德集中心力於視為最重要作品【平行宇宙】三部曲的創作,其第二部《勇敢世界》,以阿茲海默症老人為主題,於2016年發表個展,獲得廣大迴響。規模更為巨觀、結合影像、音樂及裝置藝術的第一部《天火》系列,於今年(2018年)9月在北師美術館盛大展出。
《天火》個展以「空間裡面的空間」、「多重宇宙穿越」、「超越死亡」為核心,將抽象概念全面實體化,謝春德藉此演繹自身的宏大生命觀,展演瀕死時的獨特領會,以及夢中與死神對決,隨後請求寬限生命的怪奇經驗。自言生命是撿來的謝春德,一方面透過《天火》展示生命有更多神奇可能的平行宇宙觀點,另一方面也寓意歷劫而回如浴火洗禮的重生感。
相關新聞
https://goo.gl/219A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