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看到這篇文章的人一定有很多人聽過:「現在民法是採法定限定繼承主義了,所以不用拋棄繼承了。」錯錯錯~~~~謠言止於智者,大家不要再以訛傳訛了。
首先,我們來說說為什麼會有這樣錯誤的傳言。
民國98年民法修正了繼承的一個重大原則,出現了大家所謂的『法定限定繼承主義』,也就是現行的民法第1148條第2項:「繼承人對於被繼承人之債務,以因繼承所得遺產為限,負清償責任。」
當時立法的用意是為了一些沒有跟被繼承人住在一起的繼承人,錯過了拋棄繼承的時間,莫名其妙繼承了一大筆債務。
當然,這條立法非常有用,尤其是那種孤兒寡母,或是家中有去向不明的親人過世時,不知道被繼承人在外闖了多少禍,法定限定繼承會讓這些無辜的繼承人,不要平白承受龐大的債務。
但是,可能因為法律實在太複雜了,以訛傳訛之下,我們事務所常常被詢問,所以現在都不用拋棄繼承對不對。
並。不。是。這。樣。的。喔!
目前民法上的法定限定繼承其實是有條件的!!
在以下的狀況,即使是在現行的「法定限定繼承制度」下,繼承人某些時候仍然必須拿自己的財產替死者償還債務!!
►繼承人未向法院申報遺產清冊並進行遺產債務清算:
也就是說,大家口耳相傳法定限定繼承的主義之時,卻不知道少傳了民法這兩條規定:
民法第1162-1條第1項
繼承人未依第一千一百五十六條、第一千一百五十六條之一開具遺產清冊陳報法院者,對於被繼承人債權人之全部債權,仍應按其數額,比例計算,以遺產分別償還。但不得害及有優先權人之利益。
民法第1162-2條第1、2項
繼承人違反第一千一百六十二條之一規定者,被繼承人之債權人得就應受清償而未受償之部分,對該繼承人行使權利。
繼承人對於前項債權人應受清償而未受償部分之清償責任,不以所得遺產為限。但繼承人為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不在此限。
如果覺得很難懂的話,具體說明就是:
小明的爸爸過世了,只有小明一個繼承人,小明的爸爸有遺產12萬元,但欠債權人甲5萬元,欠債權人乙10萬元,法律上,應該將遺產12萬元依1:2的比例還給債權人甲乙,也就是說,還給甲4萬元,還給乙8萬元,其餘遺產不夠清償債務的部分,依目前的民法小明是不用負責清償的。
可是問題在哪裡呢?
小明不是爸爸,不可能百分之百確定債權人有多少,假設在前面的案例,乙是後來才跑出來的,畢竟只要一張借據就可以說他是債權人,在甲出來要錢時,小明把拿遺產把5萬元還掉了,等乙出來要錢,他本來的權利8萬元就只剩下7萬元可以拿,這個差額1萬元的損害誰要負擔。
►依現行的法定限定繼承主義,就是小明要負擔!!
也就是說,如果你沒有去辦理拋棄繼承、限定繼承,對於債權人是不能隨便清償的,問題是你怎麼知道債權人有多少,萬一五年後來個丙丁戊,你對他們原本可以受清償的比例都要負責(一般債權的請求權是15年)。
辦理拋棄繼承的好處是,辦完你就可以撒手不管。
辦理限定繼承的好處是,法院會催告債權人來陳報債權,沒來報到就只能就殘餘的遺產受償。
兩者都是繼承人保護自己非常重要的防火線,你怎麼知道會不會有人拿張以前的本票或借據來跟你要錢?如果真的是被繼承人的筆跡,都死無對證了,怎麼知道還了沒?
►所以,確定遺產一定是負的,建議去辦理拋棄繼承,
►不確定遺產是正的還是負的,建議去辦理限定繼承,
(限定繼承的程序多了陳報遺產清冊及清算程序,而拋棄繼承則是多了通知下一順位的繼承人,且有一大堆順位的人通通都要去拋棄的程序,大家可以各自盤算自己的狀況適合哪一種)
千萬不要以為法定限定繼承後,大家什麼都不用做了。
特別注意
(一)繼承人(不是只有自己)於繼承開始前二年內,從被繼承人所受財產之贈與者;
(二)被繼承人生前有投保死亡保險契約而未指定受益人者,其保險金額。
必須列入遺產清冊否則可能遭法院認定「隱匿遺產情節重大」或「在遺產清冊上為虛偽記載情節重大」,進而喪失得主張限定責任之利益,也就是回歸原始規定要負全部的債務清償責任。
還有,主張法定限定責任之繼承人仍應繳納遺產稅!故請各位繼承人於繼承開始後6個月內,向國稅局申報遺產稅。
以上是常常被問到的,修法以後,我還需要辦理拋棄繼承或限定繼承嗎?提供給大家參考喔!
可道律師事務所
預約現場免費諮詢
(02)2976-1611
加入LINE帳號諮詢
@taipei_lawyer
◆快分享出去吧!大家不要再以為法定限定繼承是萬靈丹了!
贈與稅計算案例 在 劉北元的保險世界 Facebook 八卦
夜點費是不是工資的一部分?
在學習為企業規畫勞工職業災害相關保險,你不能不懂,在發生職業災害時,雇主的補償責任是以勞工在災害發生前的平均或原領工資為計算基礎,工資越高,雇主的職災補償責任就越大,相對應的保險規劃金額就應該提高。
那麼,是不是勞工所領到的每一分錢,都是勞基法所關注的工資呢?當然不是,例如年終獎金、差旅費就不是勞基法所認定的工資。究竟認定的標準在哪裡呢?老師拿最近的一個案件做為解說的教材。
其實,這個問題不僅關係到職業災害補償的計算,連勞工的退休金,也是根據退休前的工資來計算。我們來看一下這個案例:
中油的員工在退休的時候跟中油發生退休金的訴訟,其中的一個重點就在於,勞工計算退休金的工資,兩邊的看法不同。那位勞工在中油是輪三班制,因此每個月都有領到「夜點費」(等於是夜間膳食津貼),勞工認為這筆費用具「勞務對價性」(值夜班的對價)及「經常性給與」(只要值夜班通常都可以領到)的性質,應屬工資的一部分。
中油認為夜點費不是工資,係著眼於員工夜間進餐的需求而為恩惠性給與,與夜間工作或超時工作無關,不是員工工作所得的對價。
台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08年度勞上易字第98號民事判決認為,夜點費應該算為工資的一部分,工資既然提高了,法官就判決中油要再多付一筆退休金給勞工。法官說:
夜點費並非是為了因應臨時性業務需求,偶爾發放之款項,而是勞工於特定條件(夜班)的固定常態工作中可以取得的報酬,所以這種雇主因特定工作條件而對勞工所加給的報酬,自屬勞工於該值班時段給付勞務之對價。
而夜點費既然是勞資雙方就特定時間的工作條件達成的協議,並且成為勞工在一般情形下經常可以領到的給付,所以在制度上來說,夜點費也具有經常性。
從上面的法院見解中,我們可以學到一個重點,勞工的薪資結構中,什麼樣的給付應該計入平均工資呢?法官提出兩個要件:「勞務對價性」及「經常性給與」,薪資結構中符合這兩個要件的給付,就該計入平均工資。
經過老師的解說,你是不是覺得勞動基準法變簡單了?
🔥劉北元老師讀書會2020報名連結 https://forms.gle/CvN9YXrWVQLNhGoDA
🔥《劉北元.理事長講判決》:5分鐘帶你透視法律&保險。
第2講.資產傳承.贈與稅(完整內容影片在youtube)
https://youtu.be/0ZQVZ3swgjA
#勞動基準法
#平均工資
#企業保險
#劉北元老師讀書會
贈與稅計算案例 在 賴芳玉(生活與法律) Facebook 八卦
被繼承人死亡前所為贈與 ,國稅局說:死亡時贈與稅尚未核課以受贈人為納稅義務人......
<摘錄於法源法律新聞>
"財政部北區國稅局昨(十三)日表示,被繼承人生前尚未繳納之稅捐義務,並未因其死亡而消滅,應由其遺囑執行人、繼承人、受遺贈人或遺產管理人,於被繼承人遺有財產之範圍內,代為繳納,即代被繼承人履行生前已成立之稅捐義務,於繳清稅捐後,才能分割遺產或交付遺贈。
北區國稅局指出,日前有民眾來電詢問,其母林君生前於97年度贈與給他銀行存款新臺幣300萬元,國稅局在林君死亡之後,才發單補徵贈與稅,因林君已經死亡,應納稅額之贈與稅是否得予註銷?租稅構成要件成立時,贈與稅捐債務即已成立,贈與人即負有繳納贈與稅之義務,林君生前贈與,國稅局雖尚未對之核課贈與稅,並不影響贈與稅捐債務之效力。司法院釋字第622號解釋係闡明被繼承人死亡前所為贈與,如至繼承發生日止,稽徵機關尚未發單課徵贈與稅者,不得逕以繼承人為納稅義務人,但並非指被繼承人死亡前所為之贈與無庸負納稅義務。
.....(ps 白話文就是:大法官沒說不要繳稅啊....)
北區國稅局進一步說明,另民國98年1月21日修正公布遺產及贈與稅法第7條第1項第3款、第2項規定:「贈與稅之納稅義務人為贈與人。但贈與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以受贈人為納稅義務人…三、死亡時贈與稅尚未核課。依前項規定受贈人有二人以上者,應按受贈財產之價值比例,依本法規定計算之應納稅額,負納稅義務。」;及依據遺產及贈與稅法施行細則第5條、第42條及第44條第2項、都市計畫法第50條之1後段規定,類此案例自98年1月21日以後,則以受贈人為納稅義務人。
..... (ps 簡單說,就是:怎麼算都算不過國稅局啦.....)
贈與稅計算案例 在 贈與稅VS遺產稅繳稅差很大哪一種最節稅【五分鐘相談室】 的八卦
死後子女繼承好? 大家對於遺產稅與 贈與稅 有概念嗎? 「五分鐘相談室」分析兩大類納稅義務人、免稅額與扣除額等方面介紹兩種稅務,專業律師直接用 案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