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我非常榮幸接受民主進步黨的提名,正式代表民進黨,參選中華民國總統的選舉。
對於整個黨而言,這也是個重要的時刻。我要特別謝謝在場民主進步黨的縣市首長們、中執委,以及黨內先進同志,能夠在這個重要的時刻裡,與我同在。
我們今天一起在這裡,展現我們民主進步黨是一個團結的政黨。更重要的是,我們有一個共同的體認:當今天記者會結束,我們走出這扇門,身上就多了一個使命,我們要用所有的力量來改變這個國家。
經歷了過去這幾年,你會怎麼形容這個國家?我相信絕大多數人的答案是:這個國家的領導,已經成為國家最大的問題。許多影響人民生活的重大政策,政府把人民擋在門外,自己關起門來做決策。
但是,政府錯誤的決策,卻是由人民來直接承擔痛苦。我們經濟的成長動能不足,產業前景令人擔憂,但政府拿不出積極的對策。
我們更有分配不均的問題,靠工作賺錢的多數家庭,在每一天的生活中辛苦掙扎。
勞工薪資所得退回15年前的水準,青年失業已達到13%。台灣人已經喪失了自信,年輕人也失去了希望。
成長動能不足、財富分配不均,這種國家處境,讓很多年輕世代失去了向上的動力。
年輕人不再有夢想,對一個國家來說,是最大的噩夢。
2016年的台灣,所需要的不只是再一次的政黨輪替。舊時代的治理模式,必須被改變。
國民黨政府,最喜歡美化統計數字,高喊著做不到的「633」,卻忘記了,人民的幸福,才是衡量政府施政,最準確的指標。
國家必須走一條新的路,這條路就是建立一個「以人民為本」的政府,能夠從人民的需求與尊嚴出發,來決定國家政策的方向。
所以我說,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應該以「創新、就業、分配」為核心概念時,我指的就是一個「以人民為本」的經濟願景。
在這願景之下,經濟成長的動能來自於「創新」,經濟發展的目標是為了創造就業的機會,經濟成果必須要做到全民公平的分配。
在我的眼中看到的,是人民,不是數字。
我們也必須要有新的角度看待經濟治理結構,也就是讓地方政府,站在區域均衡發展的角度,和中央政府共同擔負起,驅動產業發展的責任。
而這個新模式中的主角,將不會是只有政府與企業。第三部門,包括NGO及社會企業,他們所提供的就業機會和社會服務,都會扮演重要的角色。
未來,政府的政策規劃、企業的創新模式與科技運用,還有第三部門的社會互助模式,將會帶來新的均衡,創造社會、企業與政府的三贏。
對我來說,經濟發展只是一個起點,最終的目標是去確保,每一個人的努力都能夠得到公平的回報,並且享有好的生活品質。
勞工朋友是我們經濟運作的核心。國家應該要讓他們的家庭,在醫療、在教育、在退休制度、在托育服務等方面,得到穩定的支撐和基本的尊嚴。
當照顧長輩已經成為一般家庭的沉重負擔時,我們要回到人民的基本需求,打造一個平價、優質的長照體系。
當薪資所得者被沉重的經濟壓力,逼到喘不過氣,我們必須檢討稅制的公平性,及資本利得的稅負問題。
我一直堅信,如果政府願意蹲下來,從人民的需求來看問題,來檢視過時的執政思維,政府的決策將會很不一樣。
我們不會再把房價的上漲,當成是社會富裕的象徵。我們會以更公平的稅制及社會住宅的提供,讓年輕人不必一輩子背著沉重房貸,也可以安居樂業。
我們也不會繼續放任食品產業,為了利潤而罔顧人民健康,讓食安變成國安問題。我們會監督企業,讓公權力來為民眾健康把關。我們也希望讓提昇食品安全與品質,讓這個成為新農業和產業進步的動能。
我們更不會放任國土保育和農業發展被犧牲,讓我們在「看見台灣」的時候,卻看見千瘡百孔的國土。我們會拿出進步的法規和積極的行動,來保護人民賴以生存的土地。
我們也不會再讓人民,暴露在核災風險和高度汙染的環境當中。我們會回應人民對環境品質的渴望,擴大節能作為,加速綠色能源的開發,同時讓台灣的產業有新的可能。
如果要一一列舉所有需要全面革新的政策領域,我們可能要花上一整天。
包括政府財政的失控、退休制度的不公、教育與社會發展的脫節、區域發展失衡、政府效率不彰等等。
這個國家有太多的問題,都已經嚴重到,必須拿出魄力與決心,展開立即的行動,才足以扭轉局面。
解決這些嚴重問題的第一步,就是要贏得2016選舉,結束國民黨執政,讓政府能夠回到「以人民為本」的初衷。
在接下來幾個月的時間裡,我會把這些台灣亟待解決的問題,一一地來向人民報告我們的對策,告訴大家當民進黨重返執政後,會用什麼樣的方案,用多少時間和資源,來面對這些問題。
我更要告訴大家:改變這個國家,必須要所有的人民,擁有一個共同的意志,然後在多元意見中,透過民主的程序做成決策,這樣大家才能團結,一起往前走。
而我將要做的,就是要去團結這個國家,去集結最大的改革力量。
全力推動內政改革的同時,我們也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外在環境。台灣的對外關係,最受注目的無疑是兩岸問題的處理。我一再地強調,兩岸關係不是國共關係,未來也不會是民共關係。
基於這個信念,民進黨將承擔改革責任,堅定推動完成「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立法,為兩岸持續交流協商,建立周全規範。
對於現在仍在進行協商或審議的兩岸協議,未來重返執政後,將依監督條例逐案檢視,繼續協商,將兩岸的互動,引導到一個具有堅實民意基礎的民主軌道上。
我也要在這裡重申,民進黨處理兩岸關係的基本原則,就是「維持兩岸現狀」。當政黨輪替已經是台灣的民主常態的時候,未來無論是哪一黨執政,兩岸關係都必須以人民的意志為依歸。
因此,下一任總統,必須要肩負「超越既有國共關係框架、建立常態化兩岸關係」的使命。我要請台灣人民相信,我絕對不會辜負這項使命。
最後,我要謝謝這些年來一直陪伴我、支持我、鼓勵我的所有人。
今天早上出門之前,我想起了2012年敗選那一夜,現場有很多年輕人,掉下他們的眼淚。在今天,我告訴大家,也是我今天早上告訴自己的,我拼了命也要把那些眼淚轉換成笑容。
現在,我將再一次迎向這個挑戰。站在你們面前的,還是蔡英文。不過,我會讓大家看到這三年來我的努力,我的改變。
我會成為大家心目中期待的那個領袖,帶領這個國家的改變,找回人民的自信,點亮台灣。
謝謝大家。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的網紅高閔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議會】第2屆第3次定期大會市長施政報告及質詢(20160412) 質詢摘要: 一、財政面向 (一)中央短給高雄市府818億 (二)檢討一般性補助款核定方式及制度 (三)勞健保補助費北高不對等 二、產業用地中央供遠小於地方求 (一)根據內政部營建署函(內授營綜字1050000363函)之全國區...
資源分配不均英文 在 苗博雅 MiaoPoya Facebook 八卦
治國不能靠假新聞
郭台銘總統參選人千萬別不懂裝懂
4月18日地震,郭董看了假新聞,跑到松仁路,在媒體簇擁下視察沒有裂開的柏油路。
當時看到這個消息,想說郭董或許只是住附近,想刷個存在感,卻意外被假消息騙到。
但,今天看到郭董最新的發文,才發現,接收移花接木的假資訊,好像是郭董的不良習慣!
郭董在他最新發文提到:「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親口說,現在台灣每天至少有160萬人吃不飽,而且還比10年前成長兩倍。每100人就有7個人吃不飽」
郭董以這份資料,試圖佐證在蔡總統執政下有160萬人「淪落到吃不飽」。
我看到郭董提這個數字,非常驚訝。
就我的印象,目前國內低收入戶人口約30萬人左右。「160萬人吃不飽」的說法,是很大的數字。趕緊去查資料,看是否自己遺漏了什麼。
一查之下才發現,原來,是移花接木。
郭董引用的資料,其實是2013年,國民黨馬英九執政時期的學界調查報告,估算當時因為資源分配不均問題,國內有約160萬人「熱量攝取不足」。而這數據比2003年高出2倍。
所以郭董的論述,至少有兩個大問題:
1️⃣ 張飛打岳飛,好傻好天真
所引用的資料,是在探討「糧食供應安全」「糧食分配」問題。
熱量攝取不足,並不等於「窮到買不起食物」,不宜拿來當作經濟發展的指標。
郭董最推崇的中共,糧食安全指標在全體113個國家中,排名只佔46名。
不只看不到美國(第3名)的車尾燈,輸給一大票民主國家,也輸給星、日、韓、馬等亞洲國家。
如果要用糧食安全來論證經濟發展不佳,張飛打岳飛,建議郭董至少先打習大大。
2️⃣ 穿越時空,好壞好故意
就算擱置第一個錯誤,假設這160萬人真的是窮到買不起食物好了。
這份資料是2013年的報告。2013是誰執政?不就是國民黨馬英九嗎!
蔡總統是2016年上任,這份報告如何連結到蔡總統執政不力?
國民黨馬英九執政時期有160萬人吃不飽,為何選民還要再選給國民黨?
我想,郭董身為一個成功資本家,一定很清楚:做決策不能基於錯誤的資訊或錯誤的推論。
經商不能看假新聞,治國更不能!
若是看了太多假新聞,或者判讀資料故意移花接木「假會(ké-gâu)」,更是萬萬不可。
經商移花接木,賠掉的是自己的錢和員工的生計;治國移花接木,賠掉的是2400萬人的未來!
郭董,三思而後發文吧。
——
附錄:民主到底能不能當飯吃?
郭董提這個問題,算是大哉問。
不過,既然郭董自己先提了「吃不飽」的問題,不如參考經濟學人的《2018糧食安全指標》。
先進民主國家大多排前面;後段班的民主指數多數比較低。
若將台灣2017年的資料輸入相比,學者得出台灣的排名第28。
沒錯,以郭董的邏輯,蔡英文贏習近平。
附上資料來源,不用怕看到假新聞
👇
https://foodsecurityindex.eiu.com/Index
👇
http://newsletter.sinica.edu.tw/談糧食自給率與糧食安全指標/
資源分配不均英文 在 苗博雅 MiaoPoya Facebook 八卦
治國不能靠假新聞
郭台銘總統參選人千萬別不懂裝懂
4月18日地震,郭董看了假新聞,跑到松仁路,在媒體簇擁下視察沒有裂開的柏油路。
當時看到這個消息,想說郭董或許只是住附近,想刷個存在感,卻意外被假消息騙到。
但,今天看到郭董最新的發文,才發現,接收移花接木的假資訊,好像是郭董的不良習慣!
郭董在他最新發文提到:「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親口說,現在台灣每天至少有160萬人吃不飽,而且還比10年前成長兩倍。每100人就有7個人吃不飽」
郭董以這份資料,試圖佐證在蔡總統執政下有160萬人「淪落到吃不飽」。
我看到郭董提這個數字,非常驚訝。
就我的印象,目前國內低收入戶人口約30萬人左右。「160萬人吃不飽」的說法,是很大的數字。趕緊去查資料,看是否自己遺漏了什麼。
一查之下才發現,原來,是移花接木。
郭董引用的資料,其實是2013年,國民黨馬英九執政時期的學界調查報告,估算當時因為資源分配不均問題,國內有約160萬人「熱量攝取不足」。而這數據比2003年高出2倍。
所以郭董的論述,至少有兩個大問題:
1️⃣ 張飛打岳飛,好傻好天真
所引用的資料,是在探討「糧食供應安全」「糧食分配」問題。
熱量攝取不足,並不等於「窮到買不起食物」,不宜拿來當作經濟發展的指標。
郭董最推崇的中共,糧食安全指標在全體113個國家中,排名只佔46名。
不只看不到美國(第3名)的車尾燈,輸給一大票民主國家,也輸給星、日、韓、馬等亞洲國家。
如果要用糧食安全來論證經濟發展不佳,張飛打岳飛,建議郭董至少先打習大大。
2️⃣ 穿越時空,好壞好故意
就算擱置第一個錯誤,假設這160萬人真的是窮到買不起食物好了。
這份資料是2013年的報告。2013是誰執政?不就是國民黨馬英九嗎!
蔡總統是2016年上任,這份報告如何連結到蔡總統執政不力?
國民黨馬英九執政時期有160萬人吃不飽,為何選民還要再選給國民黨?
我想,郭董身為一個成功資本家,一定很清楚:做決策不能基於錯誤的資訊或錯誤的推論。
經商不能看假新聞,治國更不能!
若是看了太多假新聞,或者判讀資料故意移花接木「假會(ké-gâu)」,更是萬萬不可。
經商移花接木,賠掉的是自己的錢和員工的生計;治國移花接木,賠掉的是2400萬人的未來!
郭董,三思而後發文吧。
——
附錄:民主到底能不能當飯吃?
郭董提這個問題,算是大哉問。
不過,既然郭董自己先提了「吃不飽」的問題,不如參考經濟學人的《2018糧食安全指標》。
先進民主國家大多排前面;後段班的民主指數多數比較低。
若將台灣2017年的資料輸入相比,學者得出台灣的排名第28。
沒錯,以郭董的邏輯,蔡英文贏習近平。
附上資料來源,不用怕看到假新聞
👇
https://foodsecurityindex.eiu.com/Index
👇
http://newsletter.sinica.edu.tw/談糧食自給率與糧食安全指標/
資源分配不均英文 在 高閔琳 Youtube 的評價
【議會】第2屆第3次定期大會市長施政報告及質詢(20160412)
質詢摘要:
一、財政面向
(一)中央短給高雄市府818億
(二)檢討一般性補助款核定方式及制度
(三)勞健保補助費北高不對等
二、產業用地中央供遠小於地方求
(一)根據內政部營建署函(內授營綜字1050000363函)之全國區域計畫修正案,中央預估北部地區卻有1282公頃,「南部縣市」共計只增加486公頃。
(二)高雄市短期內至少需要629公頃,包括嘉華地區、金屬釦件區、仁武產業園區、遊艇專區等產業政策之轉型升級規劃。
(三)中央規劃之產業用地明顯供不應求,漠視南部縣市。
三、交通建設面向
(一)台北捷運一年蓋一條,共計核定路線20條,平均每百萬人口享有35.99公里的捷運。反觀高雄,十多年來,僅核定兩條路線,每一百萬為的高雄市民僅有23.31公里捷運可使用。
(二)核定經費重南輕北:以104年中央核定經費為準,台北10,270億元,中央補助5981億,高雄2,004億元,中央補助1,265億元;台北是高雄的5.12倍。
此外,閔琳也提到爭取國家級熱帶疾病防治中心與登革熱研究中心、國公營事業合作、石化公司總部南遷、眷村文化保存與土地取得不易(涉及國防部、文化部、國產署)導致空間開放、活化與公共化一再懸宕等;要求陳菊市長努力爭取地方政府的財政自主權、產業空間規劃權、海空港經營權,以及交通建設、公共衛生與環境、文化教育的「資源」,公平分配。
閔琳強調,中央地方政府應是夥伴關係,而非主從或對抗抗衡關係。五二〇蔡英文準總統上任後,將是民進黨全面執政的全新政局,陳菊市長必須努力向未來中央的行政團隊,傳達來自南方、來自高雄的心聲與訴求,要求南北區域均衡發展。
高雄,要的就是一個「公平」。
臉書:https://goo.gl/Vj3TaJ
資源分配不均英文 在 高三公民答案.doc 的八卦
解析: (C)資源分配的不均,使貧富差距擴大,為了解決其帶來的社會問題,社會安全 ... 的歷程,並深入觀察美國和臺灣教育環境之別,記錄女兒學習英文從零到有的過程。 ... <看更多>
資源分配不均英文 在 資源分配不均? 台灣學生學習落差世界第一 - YouTube 的八卦
國中會考成績出爐,28萬考生當中有1/3的學生, 英文 和數學這兩個科目「未達到基本能力」,學習狀況比預期中還要差,OECD曾做過統計,台灣前、後段學生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