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2015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10月30日起一連三天在台北世貿一館舉行,主辦單位先前保密到家的展館設計圖提前曝光,負責展館設計的前紐約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成員,無有不二主持人劉冠宏說,這會是一個「很簡單,很震撼」的作品。
入口意象線條明快俐落,除了表達藝術家對人、對生命和對世界的看法,也會是一個讓人不由自主停下腳步的空間。劉冠宏說: 「準備踏進森羅萬象的藝術世界前,你必須預備一個讓人轉換心情的空間。」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現代主義建築最後大師」華裔美籍建築師貝聿銘辭世,享嵩壽102歲。他曾獲有建築界諾貝爾獎美譽的普利茲克獎,「羅浮宮金字塔是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作品之一。 1984年,在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委託下,貝聿銘替羅浮宮主庭院設計由玻璃和金屬建造的巨大金字塔,作為主要入口,...
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 在 hulan Youtube 的評價
現代主義建築最後大師」華裔美籍建築師貝聿銘辭世,享嵩壽102歲。他曾獲有建築界諾貝爾獎美譽的普利茲克獎,「羅浮宮金字塔是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作品之一。
1984年,在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委託下,貝聿銘替羅浮宮主庭院設計由玻璃和金屬建造的巨大金字塔,作為主要入口,周圍環繞3個相同造型的小型金字塔,於1989年完工。
羅浮宮金字塔建造初期,因風格與充滿古典氣息的羅浮宮主建築格格不入,受到大批巴黎市民反對。當時法國民眾大多認為出自貝聿銘之手的玻璃金字塔設計過於前衛,要求取消擴建。這項工程最終在爭議聲中保留,羅浮宮金字塔至今矗立30年,已成為巴黎地標之一。
貝聿銘出身蘇州望族,1917年4月26日生於廣州,父親貝祖貽曾任中華民國央行總裁,也是中國銀行創辦人之一;生母莊氏為清廷國子監祭酒後代。
貝聿銘18歲時留學美國,在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攻讀建築,之後轉往麻省理工學院(MIT),1940年取得MIT建築學士學位,1946年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學位,1954年成為美國公民。
貝聿銘踏入建築界後展現設計高樓大廈的長才,1955年與在地產商齊氏威奈(Webb & Knapp)共事的建築師一同成立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I.M. Pei &Associates),事業逐漸起飛。
貝聿銘作品以公共與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他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強調光與空間的結合,留下「讓光線來作設計」的名言。
他的代表作包括美國華府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香港中國銀行大廈。
貝聿銘生前獲得眾多榮耀,最受矚目的是1983年獲頒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现代主义建筑最后大师」华裔美籍建筑师贝聿铭辞世,享嵩寿102岁。他曾获有建筑界诺贝尔奖美誉的普利兹克奖,「罗浮宫金字塔是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作品之一。
1984年,在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委托下,贝聿铭替罗浮宫主庭院设计由玻璃和金属建造的巨大金字塔,作为主要入口,周围环绕3个相同造型的小型金字塔,于1989年完工。
罗浮宫金字塔建造初期,因风格与充满古典气息的罗浮宫主建筑格格不入,受到大批巴黎市民反对。当时法国民众大多认为出自贝聿铭之手的玻璃金字塔设计过于前卫,要求取消扩建。这项工程最终在争议声中保留,罗浮宫金字塔至今矗立30年,已成为巴黎地标之一。
Ieoh Ming Pei, FAIA, RIBA[1] (26 April 1917 – 16 May 2019) was a Chinese-American architect. Born in Guangzhou and raised in Hong Kong and Shanghai, Pei drew inspiration at an early age from the gardens at Suzhou. In 1935, he moved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enrolled in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s architecture school, but quickly transferred to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 was unhappy with the focus at both schools on Beaux-Arts architecture, and spent his free time researching emerging architects, especially Le Corbusier. After graduating, he joined the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GSD) and became a friend of the Bauhaus architects Walter Gropius and Marcel Breuer. In 1948, Pei was recruited by New York City real estate magnate William Zeckendorf, for whom he worked for seven years before establishing his own independent design firm I. M. Pei & Associates in 1955, which became I. M. Pei & Partners in 1966 and later in 1989 became 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Pei retired from full-time practice in 1990. Since then, he has taken on work as an architectural consultant primarily from his sons' architectural firm Pei Partnership Architects.
Pei's first major recognition came with the Mesa Laboratory at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in Colorado (designed in 1961, and completed in 1967). His new stature led to his selection as chief architect for the John F. Kennedy Library in Massachusetts. He went on to design Dallas City Hall and the East Building of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He returned to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 in 1975 to design a hotel at Fragrant Hills, and designed Bank of China Tower, Hong Kong, a skyscraper in Hong Kong for the Bank of China fifteen years later. In the early 1980s, Pei was the focus of controversy when he designed a glass-and-steel pyramid for the Musée du Louvre in Paris. He later returned to the world of the arts by designing the Morton H. Meyerson Symphony Center in Dallas, the Miho Museum in Japan, the Suzhou Museum in Suzhou,[2] Museum of Islamic Art in Qatar, and the Grand Duke Jean Museum of Modern Art, abbreviated to Mudam, in Luxembourg.
Pei won a wide variety of prizes and awards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including the AIA Gold Medal in 1979, the first Praemium Imperiale for Architecture in 1989, and the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from the Cooper-Hewitt, National Design Museum in 2003. In 1983, he won the Pritzker Prize, sometimes called the Nobel Prize of architectur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1xU9Dqx4yMU/hqdefault.jpg)
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 在 Re: 貝聿銘與其事務所- 看板specialman 的八卦
※ 引述《pinghan (Martha My Dear)》之銘言:
: 標題: 貝聿銘與其事務所
: 時間: Wed Jan 7 12:14:19 2004
:
:
: https://www.pcf-p.com/
: 有很詳細的作品介紹喔
:
: "One has to persist, and not give up principle. But there are many ways of
: persisting, many ways of trying to convince a client to do certain things.
: There's a polite way; there's an impolite way,...but that doesn't mean I'm
: less insistent, less demanding, ...not at all.
:
: I'm probably as demanding as any creative person. But you have to identify
: the important things, and then press for them, not give up."
:
: --Ieoh Ming Pei 貝聿銘
其實關於 I.M.Pei 有篇文章提到他的同學形容他是"為了理現而不擇手段的同學"
蠻能代表他表現的堅持 與 "不擇手段"
標 題 【轉載】當陳其寬的巧思遇到貝聿銘的微笑 (轉載)
發信站 大度山之戀 (Wed Nov 26 02:23:40 2003) , 站內信件
───────────────────────────────────────
典藏》當陳其寬的巧思溫到貝聿銘的微笑
教堂曲線表現.1963年。
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鄭惠美】
路思義教堂 當陳其寬的巧思溫到貝聿銘的微笑
當陳其寬的巧思,遇到貝聿銘的微笑,終於迸放出台灣建築史上的一頁傳奇!
路思義教堂,台灣唯一躍上國際舞台的一座建築,1950-1970年代,最能代表全球傑出
建築的20幢建築之一。它一向是國人所公認並引以為傲的聞名國際的華裔建築師貝聿銘
在台灣的唯一作品。
只是這座從地表上拔起,優雅地旋向天空的大跨度、大弧度的教堂,與貝聿銘最愛
的幾何之方體的簡潔、量塊、純淨、俐落的最經典的建築脈絡,為什麼那麼迥然不同?
當一身的光環都落在這位舉止溫雅,品味高尚,渾身散發著魅力的現代主義的泰斗
─貝聿銘身上時,可否有人思考過直線與曲線的不同?
發現「堪諾依」雙曲面
為了這根曲線,陳其寬不知消磨了多少時光。先前當他興致勃勃地提著集結許多建
築師意見,不知修正了多少回的三角型教堂木製模型,給紐約基督教聯合董事會的福開
森女士看時,她憑著女性的直覺,無意中所說的那句話:「你這一邊是條直線,看起來
硬梆梆的,你們中國屋頂都是彎曲的啊!」這席話不啻是一記當頭棒喝。
陳其寬與貝聿銘及他事務所的那群建築師,都是受過現代主義建築風格的洗禮,深
深沈浸在葛羅隆斯、密斯與柯比意三位現代主義建築大師的風格裡,他們已經習慣使用
簡潔、幾何型的國際樣式的建築語彙。
這種由包浩斯學校的創辦人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所帶動的「國際樣式是一
種背離地域性、歷史性的建築樣式,只是它的實用性、經濟性、簡潔性,「型隨機能」
的特性很能符合戰後美國都市更新計劃的需求,它沒有舊有的法國藝術學院(Ecale
des Beaux Arts)的古典建築設備那種繁瑣與裝飾性,完全是一種嶄新的,運用鋼筋混
凝土、玻璃等新媒及新技術的幾何型體建築。
福開森的話,讓陳其寬發現「堪諾依」(CONOID)雙曲面,那是比直線還複雜的
雙曲線,即由一邊彎線、一邊直線所構成的曲面就叫「堪諾依雙曲面」。當陳其寬在波
士頓麻省理工學院圖書館找著這個結構原理時,他再次將直線的三角型模型,改為用細
木做成兩邊直線,兩邊曲線的拋物雙曲面,一共四片,再依自己的審美直覺決定教堂的
長、寬、高。
「這個『堪諾依』雙曲面,弧度優美,若能以薄殼建築來做,就不必用樑柱,教堂
一定會變得更加輕盈、飛揚。」陳其寬每天挖空心思,想以最新的建築技術,表現最優
雅、簡潔的教堂結構,就像他平日的藝術創作一般,他總愛嘗試最新的材質與技巧,不
斷研發新的可能性。因為在1954年6月陳其寬與貝聿銘合作東海大學校園規劃案之前,
陳其寬曾經深受葛羅培斯器重,在他的聯合建築師事務所(TAC)工作三年,在葛羅培
斯這位建築教育家的觀念裡,「藝術的作品永遠是一個技術上的成功。」這也是葛羅培
斯哈佛大學的得意學生貝聿銘與葛羅培斯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陳其寬,所極力追求的境
界。
路思義教堂設計圖發表
於是陳其寬又迫不急待地去北卡羅萊那州,拜訪來自南美的兩位薄殼建築專家,他
發現用鋼筋水泥可以解決教堂的落殼建築,這是技術上的一大突破。當他廢寢忘食地做
完最後的模型時,已是1957年3月。而教堂設計圖包括平面圖、模型圖、內部透視圖及
水墨畫的彩色圖,也先後發表於《建築論壇》(Architectural Forum)、《建築紀
錄》(Architectural Record)3月號及8月號。
只是這項輝煌的設計成果,發表時貝聿銘成為教堂設計的總統籌,而陳其寬與張肇
康成為他手下的建築師,與當初貝聿銘說服陳其寬離開葛羅培斯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時的
承諾不一樣,事實上陳其寬在葛羅培斯事務所的同事都力勸他不要離開。
可是陳其寬認為能有機會在中國自己的土地上打造自己的大學,展現抱負,實現理
想,也是個難能可貴十分有意義的機緣。在兩難之下,他仍然向貝聿銘提出條件,希望
這個規劃案,將來能夠與他站在平等的地位共同具名,貝聿銘當面回答:「沒問題!」
陳其寬決定放棄在麻省理工學院的教職與葛羅培斯聯合事務所的寶貴職務,接受貝聿銘
邀約。
與貝聿銘在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同班同學的建築師王大閎在一篇<雄心與野心>的
文章中說:「由於美國基督教育基金會決定在中國東部建立一所華東大學(後改設在台
灣易名「東海」),該會決定讓葛羅培斯設計。葛羅培斯最厭惡別人批評他的設計國際
性高,缺乏地區風格和色彩,所以希望兩個學生(貝與王)能指出中國建築的精神,以
作為他設計的依據。事過多年,這件工程不知為何最後竟落在IM(貝聿銘)手中,這事
當然使葛羅斯極不愉快。」貝聿銘甚至把仍在葛羅培斯事務所工作的陳其寬也徵召去共
襄盛舉,貝聿銘的魅力確實讓人難以抵擋。
要Redesign 就Resign
約在1956年7月,貝聿銘第二次來台(第一次是在1954年2月他來東海大學大肚山勘
察基地),東海大學校舍已逐步在興建中。這次來台,貝聿銘提了美麗的路思義教堂模
型,向基金會報告,基金會非但沒有通過他的設計,還堅持要他重新設計。貝聿銘向他
的同學王大閎說:「我向基金會表示,如果他們一定要我redesign(重新設計)這個禮
拜堂,我要求立刻resign(辭職)。
原來貝聿銘是完完全全本著基督教犧牲奉獻的精神規劃東海大學,只因東海大學是
基督教學校,與他在上海所讀的青年會中學是同一個教會體系,所以當這個集結家人心
血結晶,由陳其寬所設計的模型,一旦受到抨擊,他完全無法接受,他理直氣壯地要辭
職。因為教堂被批評為「很怪」,像個火柴盒。
路思義教堂起死回生
幾乎胎死腹中的教堂,終於在1960年代有了一線生機。1960年5月捐款贊助東海大
學建校的路思義先生,一是美國《時代雜誌》、《生活雜誌》創辦人蒞臨東海大學參觀
後發現教堂尚未興建,回國後便請貝聿銘再重新報價。當陳其寬正準備離開紐約回東海
大學創辦建築系的前兩個星期,貝聿銘忽然告訴他教堂可能不要做了,請他去台灣全權
負責。
作事一向認真、仔細的陳其寬,回國後第一件事便是找之前合作過的結構工程師鳳
後三(他們合蓋東海建築系館),把教堂的結構仔細精算,兩人漏夜畫結構圖、施工圖,
火速寄給在紐約的貝聿銘,貝聿銘便把這份工程圖交給紐約的一家結構工程顧問公司去
研究分析。
由於教堂的興建無著落,曾經陪同路思義先生在東海大學參觀的蔡一諤董事長,
1961年4月25日寫了一封長信給路思義先生,信中他強力推薦教堂由陳其寬設計、鳳後
三負責結構計算、光源營造廠承建,並請他放心,這組團隊可以完成他心中完美的路思
義教堂。這是一封關鍵性的信函,蔡董事長同時把副本給陳其寬,但並沒給貝聿銘。
一向注重結構,講求技術完美無暇疵的貝聿銘,當他獲知陳其寬與鳳後三他們在台
灣所畫的結構圖,經由紐約的結構工程顧問公司評估後,被全盤否定,為了安全起見只
得把他們兩位請去紐約面對面溝通。他們與工程顧問公司。
經過兩星期的討論,那位年輕的德國藉結構工程師突然辭職離去,由於顧問公司的
負責人堅信鳳後三的結構計算精確可行,貝聿銘才被說服,經過幾番折騰,路思義教堂
終於在1962年11月1日開工距離1954年陳其寬初步規劃校園畫出「東海大學遠景圖」已
經過了八年。
原先貝聿銘只用手一比,告訢陳其寬他想做個哥德式的拱門,就只有這個線索,陳
其寬便把他的抽象手勢化為建築實體,基於他做過許多禮堂的經驗,便做出十餘座模
型,最後做出一個六角型基底的教堂,乍看很像一條大船,他又在上面開出一條天窗,
再在兩側切開兩道長窗,變成四片,再把後面兩片提高疊於前面兩片,之後再改為堪諾
依雙曲面,模型終於定案。雖然貝聿銘一直堅持教堂要用磚造,後來又改為木造,然而
陳其寬視為鋼筋混凝土,是可塑體,可以將結構一體成型,才能發揮整體力量,況且台
灣多地震磚造不適合,木造又不耐久,而且要用最近的薄殼技術去做,困難重重。幾經
商量,終於決定用鋼筋混凝土為建材。
路思義教堂助貝聿銘登上國際舞台,經過整整一年,1963年11月2日教堂完工對貝
聿銘特地由美國趕來參加教堂落成典禮。從開工的第一天開始就擔心教堂蓋不成的他,
簡直無法置信,眼前的教堂出奇的完美,屋簷曲線極為抒情柔和與中國建築反宇的曲線
趣味相吻合,教堂細致婉約又風情萬種,好像一座現代雕塑,從此列入貝聿銘一生重要
作品的第八件。
這件作品的誕生,正好適時成為翌年甘迺迪總統遇刺時,賈桂林挑選興建甘迺迪紀
念圖書館的最重要作品,因為當時甘迺迪夫人非常欣賞貝建銘所呈現的三個建築圖與相
片,一個是當時正在建築中的伊弗森美術館,一個是仍在設計中的科羅拉多山中的全國
大氣研究中心,而另一個則是已建成的台中東海大學路思義禮拜堂。(見《閱讀貝聿
銘》18頁,殷允芃<享譽國際的建築師貝聿銘>。)唯一一座建好路思義教堂貝聿銘便
擊敗當時的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密斯及有名的路易斯‧康,贏得入選,賈桂林甚至在記者
會上發表「我們覺得貝氏的最佳作品才正要來臨,一如1960年時的徐‧甘迺迪。」(見
麥可‧坎奈爾著《貝聿銘一現代主義泰斗》190頁。)
從此貝聿銘躋身名流,成為國際間爭取重大建築不可或缺的要角。貝聿銘告訴華盛
頓郵報:「他事業上遇到的第一個貴人是賈桂林甘迺迪。」(中國時報2003年10月6日
曾報導<貝聿銘特獲白宮頒終身成就獎>。)那麼陳其寬就是他建築上的第一位貴人
了,誰知道路思義教堂由草圖到設計到模型,由開工打基礎,作模板架構、釘菱形木
匣、紮鋼筋、搭鷹架、灌曲面水泥、撤除架構、鋪面磚,由施工到監工,都是陳其寬嚴
謹的設計管控監造,才得以成型。慧眼識英雄的貝聿銘,找到陳其寬這位既有建築專業
又有繪畫涵養又深富中國發思的奇才,設計路思義教堂,是他一生最睿智的抉擇。
陳其寬助貝聿銘登上國際舞台,大放異彩,而他仍繼續留在大肚山上默默地貢獻,與莘
莘學子傳承現代建築的薪火。
陳其寬把由繪畫上的詩情畫意與陰陽虛實的整理,結合包侁斯的精神,使建築在結
構、空間與優美的造形上融合無間,形成既靈巧又詩意的教堂。它是一座亦屋亦牆的簿
腹雙曲鋼骨水泥建築,室內是美數交叉格子的助樑交錯,而成。四片曲面交會於頂,形
成一條狹長的一線天,兩側的邊窗,弧度優美,天光由上洩下,或由側面射入教堂,神
祕而莊嚴。教堂外牆一片片褚黃色的菱形面磚,在陽光中,光潔明澄彷彿神臨大地,燦
爛輝煌。
陳其寬縱情於繪畫革新
陳其寬在建築上接受現代主義的思潮,又結合自身中國文化的傳統,所呈現的代
建,是理性與感性的交揉,東方與西方的遇合,他的創作精神也體現在藝術作品上,他
打破中國傳統繪畫上的美術法,開拓新技巧、開媒材,表現新內容新美感,一如他在建
築上的突破。在技法上,他(一)用臘、用礬(二)用墨拓(三)用水拓(四)用拼貼
(五)用轉印(六)用滴色(七)用點描,發展多元技法,取代傳統美術法。
在(一)透視上,建築的平面圖、立面圖、劃面圖皆入畫,又發展出高空鳥瞰又轉
動的視角(二)在空間上,透過現代科技的物眼入畫(三)在構圖上,以中央對分再上下
反置法,詮釋他心中的意眼(四)在內容上,有簡筆幽默,也有哲思易理的卦象作品。
甚至在畫幅尺度上,不是狹而長,便是小而短,極簡又極豐富。
包侁斯學校一九一九年的創校宣言,第一句話便開宗明義地說:「視覺藝術的最終
創作目標是完整的建築物。」陳其寬的建築與繪畫,正是一體的兩面,相輔相成。當他
的巧思運用在建築上便成為優美又簡潔、輕盈的路思義教堂,當他的革新精神發揮在繪
畫上,便成為不用皴法,自用我法的新技法、新美感的非典中國畫。
巧思與微笑的邂逅
貝聿銘這位王大閎眼中「為了理現而不擇手段的同學」他的口若懸河,外向主動,
與陳其寬的木訥內斂,正好合成陰陽兩極,形成一個完整的圓。這兩位當年葛羅培斯所
栽培的青年建築師,聯手在台灣共同打造出東海大學及不朽的路思義教堂,把葛羅培斯
在中國華東大學無法實現的理想,在台灣實現,他們把葛羅培斯力倡的國際建築觀點再
加以修正,融入地域性的歷史、文化,使得東海大學是灰瓦、紅磚、斜屋頂,簡潔、統
一、素雅的一連串院落組群,沒有雕樑畫棟,也沒有琉璃彩繪,契入現代建築,簡潔與
華麗雕飾的特質,而路思義教堂的新技術、新材質,在結構上,空間上與造型上的完
美,既國際又有本土色彩。
路思義教堂是貝聿銘躋身國際重要建築師的生涯轉捩點,也是陳其寬立足台灣,開
拓獨特繪畫風格的轉捩點。陳其寬的巧思與貝聿銘的微笑,在路思義教堂邂逅,從此各
自西東,惺惺相惜,近半世紀以來,陳其寬的繪畫不斷推陳出新一如他所設計的路思義
教堂,都是一個發明。儘管漢寶德先生在一篇<情境的建築>中談到:「在貝先生的其
他作品中只看到對幾何型的愛好,看到一種敦厚的典雅,從沒有出現巧思。…貝先生不
喜歡巧思,他沒有發明建築的語彙,只是善用紀經流行的語彙。路思義教堂是一個發
明。」(見《陳其寬教授建築作品及其思想研討會論文集》,頁7。)
【2003/11/19 典藏今藝術提供】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 From: 140.112.101.4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2.177.211
※ 編輯: TungHaiUniv 來自: 218.162.177.211 (01/07 14:2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