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化不能有城鄉差距
歐珀今日質詢新任文化部長鄭部長時,除了恭喜鄭委員榮任部長以外,也期許鄭部長在過去所關注的文化議題能夠一一落實。
歐珀也提醒在過去,長期以來中央施政失衡,東部及離島鄉親除了就業、就學、就醫相對困難,城鄉差距的結果也造成貧富懸殊。但是,教育及文化不能有所差別,希望能夠從文化做起。
而宜蘭縣過去以資訊、環保、觀光、文化立縣,其中在文化建設的部分更是縣民共同的期待。希望未來的中興文創園區能夠在中央部會協助之下由政府做後盾,積極支持地方政府落實中興文創園區開設。
歐珀也以台北市與宜蘭縣內博物館數量懸殊來提醒部長,文化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希望在部長的主導下,文化部能夠將資源做有效的分配。
例如傳統的北管、南管、歌仔戲、皮影戲等地方戲曲文化應該加以重視,不能僅著重於如京劇及豫劇等,要求部長能夠主動深入了解。
最後,歐珀與部長也談到,關於青年留鄉跟回鄉計畫及高齡人口近用,對於偏鄉都有鼓舞的作用。
所以,歐珀也建議關於青年留鄉跟回鄉的部分,除了在地居民集體經營社區,串連各種地方產業組織與產業以外,另外,應該主動創造就業機會,例如與地方博物館結合,辦理展覽,或者是推廣在地文化特色等活動,相信可以增加更多就業機會。
而高齡人口近用,歐珀認為,長者的生命經驗傳承,可以參考說故事的方式,打造城鄉深度導覽,由長者來做導覽員,這樣不但可以傳承生命經驗,也能傳承在地故事。
豫劇京劇差別 在 Dung Kai-cheung 董啟章 Facebook 八卦
一種華文:各表、同表、共生
中國現代文學學會「跨越1949:文學與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閉幕演講,臺北2016年
2005年時我曾語帶調侃的寫了一篇文章叫「兩岸三地一中文」,談我個人在三地的閱讀和寫作的經驗和體會,並談到方言寫作與香港的書面語,開始了我對相關議題的更大興趣。
過去三年,我在香港浸會大學和嶺南大學講過「一種華文,各自表述」,這時候「中文」已經改成「華文」,更提到要以華文(sinoscript)代替華語語系(sinophone)書寫的想法。聽眾似對各自表述方面很感興趣,而往往忽略了我的前題是華文一種。
今天的題目是「一種華文:各表、同表、共生」,不止談各表,還強調共生;不止談體驗談現象,還談點理論。在粵語裏這叫「撈過界」,唯此必須請各位專家學者指正。
我會說到:
1,標準書面語的變化不止來自方言。三地華文字詞書寫的演變都應該叫三及第化,而不是語音為主的克里奧爾化。
2,華文從來不是我手寫我口。書面語也是約定俗成的,不等於白話或北方口語。
3,書寫對言語的影響。
4,文與言要分開而論。華文以文為主,不是語音中心的:以語為前、文為後,語為第一性、文為第二性,是一種顛倒的思維。我會帶到德里達的華文非邏各斯中心之議,以及柄谷行人對其一連串的思考,並考慮柄谷對日文的論述是否足以形容華文之文的獨立性和華文的「文言二途」的特殊性。
5,這次會議的主題是「跨越1949」,我認為華文在三地的各自表述是與49年前後的政治變局分不開的,49年後華文的加速變化,是與政治分斷與政權建設相關的。
不過華文的共同幽靈有強大黏性,而華文的非字母拼音的形聲圖像字體特性,保障了華文是一體共生的一種書寫文字,各地的華文的表述可以不一樣,但依然是同一種華文的寫作。而且我們不能說都是49年惹的禍,因為就後果而言現在我們看到的可能是華文的新契機、新盛世。
演講分為六節,即:為什麼用「華」字、為什麼叫華文書寫不叫華語書寫、為什麼說華文是一種、如何各表、何謂同表、為何必需共生。
1, 為什麼用「華」字?
華文,人們經常與中文、漢語、漢字甚至華語交替使用,很少細究。從小我們香港人就一直叫華文為中文,很順口順耳。
1.1 事緣有一年我和一位大陸作家一起同台,在倫敦用普通話演講,同場有普譯英的翻譯。那位大陸作家介紹自己是中國作家,然後轉過來面對我,他停了一下,然後說我是…國際作家。我感覺他是很善意的,本來大概想說我是香港作家,但猶豫了一下在這樣場合說我是香港作家而他自己是中國作家是否有歧義,才突然轉出一個國際作家的說法。我很不認同國際作家的說法,當時想回應一下,但一時想不到聰明的說法。事後我想到當時我可以說,不不不,我們都是中文作家。不過,如果當時我回應說我們都是中文作家,只會製造更多誤解,因為我們的翻譯會把中國作家譯成Chinese writer, 也把中文作家譯作Chinese writer, 英譯上是一樣的,台下聽眾會以為我也在爭做中國作家。
如果當時我說我們都是華文作家或華語作家,自己補上一個英文單詞sinophone,或許可以解窘。
中國人、中國的、中文,在英文裏都是Chinese,有時候是會有點含糊,為此,有文學研究者提出書寫上的華語語系sinophone一說。
但我這裏主張以華文代中文,主要不只是因為翻釋上容易有混淆,還有別的原因。
1.2,中文的言語不叫中語,叫漢語、華語,然後漢語、華語又被等同於國語普通話(一種北方地區語被選為一國之通用語) 。大陸在1955年10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為避免民族之間的敏感,決定不把屬於漢語的北方官話叫做國語,而叫普通話。普通話即通用語、橋樑語(lingua franca)。中文則如當年歐洲共通的拉丁文。
中文自漢代開始,就為鄰族所學用,但當時沒有中文之說。現在中文是中國的官方文字,不過大陸地區除漢族外,還有23個有文字的民族。為了避免大漢族主義與帝國意味,「國」語已改稱普通話,文字方面是不是也應有比中文兩字稍好的說法呢?譬如說,不叫中文叫華文?
1.3,大陸有很普遍的「漢語」說法,例如詞典叫漢語詞典,另外字叫漢字,地方叫漢地,學術叫漢學。日本有和制漢字之說。
1.4,但華比漢更早。我常以「華漢」代替「華夏」,因為夏的政體信史不可考,但華作為華族是實證存在的。華族文字出現在甲骨文之前或至少同期,周有周文周語,但當時的文字大概還有不同版本,秦滅六國後書同文才奠基為一種,可見華文、周文、秦文,都早於漢文。
廣東人叫海外華人為唐人,講唐話食唐餐聚唐人街,但唐就更晚了。現在海外華人一般稱華僑華裔,殖民地香港稱華人為華民或華人。南洋也多用華文一詞代替中文。華和漢都是普及用法,只是華在先,漢在後。
1.5, 就語言而論,華語、漢語我都認為沒有問題。從文字書寫來看,華文比漢文更普及。但華文的字,若叫華字,就很生僻,遠不如漢字通行,所以也有華不如漢之處。
1.6, 我覺得大家可繼續言語叫漢語或華語,文書叫中文或華文。我只是認為細究起來,「華」比「中」、「漢」更恰當。為方便討論起見,我希望讀者同意我試用「華」字貫徹這次演講的文與語,以華文暫代替中文,以華語代替漢語。其實這裏我要真正強調的還不是一個「華」字,而是「文」字。即:華文以文為主,是文字中心主義的。若以文字中心主義代替語音中心主義的進路的話,漢語詞典應改叫漢文詞典或華文詞典。
2, 就書寫而言,為什麼要用「華文」而不該用「華語」?近年有以英文書寫的國際漢學界帶頭,區分sinophone 與chinese, 寫作分華語語系寫作與中文(中國)寫作,文學分華語語系文學與中國文學。前者將包括台灣在內的書寫都叫做sinophone華語語系寫作而不是chinese中文(中國)寫作。由離散到移居地新本土身份,華僑變華裔,僑民變定居者,鄉愁花果飄零改為此時此地靈根自植,這一切確甚有49年政治分斷的意味,甚至有內部殖民主義的指控:有論者強調,華語語系寫作,不包括中國大陸的華語使用者,但卻包括使用華語的中國大陸地區少數民族。
在中國以外漢學界普遍接受華語語系寫作一說之前,我想不合時宜地再做一次友善的勸阻:華語語系書寫的概念是不成立的、不自洽的。其實現成已經有一個很好、很準確的說法「華文」。我認為包括大陸、台灣、各民族,全世界所有的漢字書寫,都應叫華文書寫。我主張以華文書寫來糾正華語語系書寫之說,解決後者解決不了的理論難題,把顛倒的理念再顛倒過來。
2.1,華語sinophone,是語音中心主義的概念,華文sinoscript,是文字中心主義的,而華文書寫的重點在文字,不在語音。重點是文,如果仿傚英語學界以語為重,借用柄谷行人的說法,那是一種顛倒。
2.2, 華語或漢語常被誤以為等同官話、國語、普通話。外國人說學漢語華語,其實是學國語普通話。更常出現文、言混淆,譬如說,有人會問外國人,你會說中文嗎?
其實華語不是用來日常溝通言說的。華語只是一般人不理解的語言學的超大分類(sinitic語,出自sinitic-tibetan語類),是包括現存所有華漢方言地區語即各種華漢地方住民的母語,加上後天的官話國語普通話的抽象總稱。這是一個語言學的分類。我們甚至可以說,沒有人會說抽象的華語 (只說方言母語和普通話) ,更沒有人是用華語語系來寫作的,有的只是用華文的寫作。
2.3, 你可能會說,等一等,國際學界只能理解sinophone,因為有anglophone, francophone, lusophone等說法在先,沒有西方人會懂sinoscript的意思。但這可正是我要矯正、要強調的重點,也是問題所在。漢學界用了西方的語音中心思維,機械地以字母拼音書寫為模型,以「後拉丁文」歐洲較受俗語拼音影響而演變出各民族國家新語文的觀念,錯套在兩千多年書同文、文字中心的華文世界。漢學界和華文學界似應該先不要管外國人懂不懂,首先要實事求是的擺正自己的道理。
漢字華文是全世界華文寫作者共用的,已經有了通用的、準確的、政治上中性的華文書寫一說,為什麼要有引進華語語系書寫之一舉?華文的書寫,根本不是建基在語音之上的字母拼音書寫,故此西方的英語語系、法語語系的理念,不適合用在書同文的華文書寫上。
且不說後置詞 -phone與近代殖民主義歷史分不開,各種 -phone是指被殖民地區的住民,學了殖民宗主國的語言。但至少對境外華文寫作者來說,殖民與離散有別,她不是被殖民者,只是移居者,並不是在用殖民者的語言,她是在別種主流語種的地區,使用在當地屬於少數人的一種文字的寫作者,她的寫作只能稱為華文寫作,而不是sinophone寫作。
2.4, 語音中心主義主要以alphabet字母拼音的母音全音素文字如歐洲的英文、法文等作考慮,旁及輔音音素文字Abjad如閃米特語 (就是同一種書寫文字可以有不同的地方發音,如阿拉伯語和希伯來語在拼寫時都不標母音,讓讀者根據各自地區的語音來誦讀) ,但基本上不適用於完全不同性質的表意成聲morphological-syllabic形音圖像文字如古埃及聖書體、漢字華文。
2.5, 華漢形音圖像合體字文化,加上秦的書同文以降,是一種文字中心的書寫文化,至今仍是文字高度同源一體。歐洲是拼音字語音中心文化,拉丁文之後,歐洲民族國家都分別建構了自己的語文,雖大致同源但不再一體同解,分成多種語文。
2.6, 言語方面,華語有很多地方語系和方言,很多是相互聽不懂的,但沒有發展出互不相通的文字,正因為華文並非語音中心的字母拼音字。用語音中心的進路,地區語沒發展成不同的文字是不可解的。日本在漢字書寫時期也有文言二途之說,華文的文與言不是完全二途卻也是文言有別,言不那麼決定文,文不那麼跟隨言,華文非字母拼音文字的特殊性,是語音中心的進路所無法解說的。
2.7, 文字中心的文化,與語音中心的文化可能有差別。這是德里達一個出名的命題。從歐洲語音中心主義的語文,他推至歐洲文化形而上邏各斯中心主義。不過,他也補充指出過,非語音中心主義地區,就不見得有形而上的邏各斯中心主義。柄谷行人1992年的文章《書寫語言與民族主義》裏,曾論及德里達、索緒爾與班尼迪.安德森的國族想像共同體,說德里達弄錯索緒爾的一套語音中心論,把語音中心主義推前到上古西方形而上的核心,而日本在「文言二途」的實況下,在前近代時期也有本土語音中心主義衝動,以俗語語音文字反漢字書寫,建構現代國家。不過柄谷也強調漢字和假名混合文字書寫對現代日本國語有決定性影響,文字書寫擴大了言語所能談論的領域。文字書寫影響言語。
2.8, 我大致同意柄谷所說,與日本狀況相同的是,華文不單主導華漢文化的書寫,更大範圍影響華族的各種言語(地方語、方言與官方通語),更是華漢文化一體性以及現代主權國家建構的重要環節。華文混用假名借音字或拼音字程度遠比現代日文低,文字受到語音的影響也更低(雖然49年後特別是近年,借音假名字在港式臺式書寫之中稍有增加)。華文絕對不能化約為語音中心的華語,文和言互相影響但文更大程度上帶動著言語。華文文化的語音中心傾向比日文更低,德里達的華文非邏各斯主義觀點仍值得重視,而不是如一些學者說德里達命題也只是一脈不理解中國的西哲的東方主義他者幻想(hallucinating the other)。
2.9近年的實證研究也確立文字對語言的重大影響。托爾欽斯基(Liliana Tolchinsky)研究識字的社會,她發覺不單文與言相互影響,有如回力鏢的效應,但基本上是文字帶動言語,而且識字者比文盲者懂得更多口語。
(題外話:有些作家認為,文盲的農民言語比城市知識份子的言語更豐富。照托爾欽斯基的研究,這是不成立的。我想,文盲農民的言語可以有地方色彩,甚至繞有生趣,但不可能比北京胡同聽相聲唱京劇的旗人老炮,或上過書齋的老廣東口水佬的言語更豐富。)
3為什麼說華文是一種?
3.1, 翻譯家思果曾特別批評過「一種」這兩個字,說是上了英文不定冠詞的當。但若翻看錢穆的《國史大綱》就發現賓四先生曾多次用上「一種」,如一種憑空抽象之理想,一種新通史。
這裏也是明知故犯。「一種」戲仿著流行的不定冠詞用法,如一個中國,還借同文同種之說,表示書同文一體後,華文同屬一個種,此後共生共同進化。
3.2, 華漢文化裏,甲骨文時期已有文,周代(1046-256bc) 有周語周文,但各國文字有差異,才有秦書同文之舉 -- 這是政治力量決定文化的重要案例,也說明文的發展雖不能化約為政治但離不開政治。
3.3, 秦之後,華漢文化覆蓋地區,不論分成多少個政治實體,多少互不明白的地方語與方言,文字的讀音各地不一樣,但書寫文字還是一種。期間有胡言、佛語到漢地、外地文的音譯或意譯入文、各朝正音官話的建構等,還有白話寫作的語錄,話本,最後都融入華文書寫的同一種傳統。
3.4 到現代之前,各地慣用的字或有些不一樣,例如粵語日常語中有些詞,屬生僻古漢字,但都可以在大陸叫古漢語詞典的華文詞典中找得到,還是屬於一種華文,不是另創新字。
3.5, 新創的字,數目上遠不如由舊字組成的新詞多,華文特色之一是多偶數詞特別是雙字詞。
作家韓少功說:「像我這樣的作家寫了十幾本書,也就是掌握三千多字。漢語以舊字組新詞的能力非常強」 。
不是語音中心,不是字母拼音的華文,偶有新字但不容易產生新字,只增新詞。外來字音譯意譯,都是組舊字成新詞,如電腦。
3.6, 上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新文學運動、白話文運動,受了西方語音模式影響,甚至主張拉丁化改華文為拼音字,作為建構民族國家的工程之一。也有主張直譯歐文句法。這些倡導者皆有語音中心的傾向,幸而都未竟全功,沒有改變漢字華文的非語音中心特性 (一些小語種如蒙文以至新疆維族語文則可以徹底被語音化) 。
3.7,用六書造字法的分類,絕大多數漢字是形聲字(不是一般認為的象形字)。華文是一種意音文字、形聲合體字、圖像文字、語標音節文字。
描述華文特性的英文並不劃一,包括:logographic system with characters that are partially morpho-syllabic, graphic characters, syllabary logograph, ideograph, ideogram, graphism。德里達就說語音模式或言語模式(linguistic or speech model)不能處理圖案文字系統(graphical systems)。華文置中國文化在形而上邏各斯主義文化之外。托爾欽斯基在研究文書對言語的影響時,也認為要分辨字母拼音字、閃米特字和華文這種形聲字,不能假設三種字系是同質的。當代拉康派中國學者霍大同甚至認為中國人的無意識如漢字一樣結構。其實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哲學家張東蓀就研究形聲文字、華漢邏輯與華人認知之間的關連。學界可以不同意薩皮爾與沃爾夫的語言決定論假設,但也可想像華文的形標意音合體圖像文字對華文文化有一定的影響。這裏要強調的是華文的特性絕不能與語音中心的文字混為一談。
3.8, 「一種」也有同種之意。我們用的華文是同一種的,表述各異,但沒有兩種華文,只有活躍的華文和被遺忘的華文之分。
華文文詞有太多不活躍的古代漢字詞句,如死火山、死鬼魂一樣,但仍是所有華文使用者所共有的。凡有人活用的前人文字詞句,成活幽靈,飄流過界,在華文世界上空徘徊。華文是一種而且是活的文字,華文文字詞句有共同祖宗、華文書寫有大量等待再魅的共用幽靈。
3.9,今天三地分治是華文一種的三千年未見的大變局嗎?上世紀白話文的普及,沒有結束華文作為一種的存在,49年的變化,會不會讓華文越走越遠,終於結束一種的華文?我認為不會,因為華文是文字中心而不是拼音字,黏性很強,大家用大同小異的意音合體圖像字,雖走向各表,創了較多不同的新詞,甚至有少量不同新字,但主體絕大多數的文字詞句仍是同一種意義共享的漢字華文。
4如何各表?
4.1, 作家王爾德有兩句名言,第一句是「英國和美國是被一種共同的語言所分裂的兩個國家」。第二句更清楚:「我們英國人現在其實一切跟美國人都是共通的,當然,除了語言」。這是對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英文與美文的故意誇張的幽默。
英國英語、美國英語、澳洲英語、加拿大英語,都是「英語」的「方言」,語音、字句有差別,但之間的差別還不如粵語、閩語與普通話。從書面文觀之,各地的華文則如「英文」和「美文」,雖有差異但不至於互看不懂。
4.3, 單從言語而言,華語內部早就雞同鴨講了。
華語包括官話(國語、普通話)、族群地區語(ethnological topolect)、方言 (dialect)三個層次,比一些歐洲語言多了族群地區語這個層次。大陸一般說有七大族群地區語:北方、吳、贛(江西南京)、湘、閩、粵、客家。此外還有更少數的徽語、晉語、平話 (廣西雲南),閩也分閩北閩南,山區的族群地區語不算在內。族群地區語之間有不同程度互聽不懂,不能以一般方言視之,但也不是新語言,不能算是非華語,故必須引入ethnological topolect這個概念。
大陸其他種族的語言當然不算在上述華語之內。
上述這些華語家族的言語是族群地區語,不是方言。山東、陜北、雲貴、四川話都是屬於北方地區語系的,它們是北方話的方言,但吳、贛、湘、閩、粵、客家等語卻不是北方語的方言,也不是相互的方言,而各成一種族群地區語,之下各有自己的方言。
據《漢語方言親疏關係的計量研究》,與普通話對比,粵語的可懂度,在各大族群地區語中可能是最低的,大概只達百分之十八。
各族群地區的言語在語音、用字、句法結構大有不同,聽懂不易。相對而言,各地區的華文寫作差異程度遠沒這麼大,華文的文字特性使然。
歷代中央政府也會挑選提升以一種族群地區語為主而拼湊出官話。正如粵語諺語說:天不怕地不怕,最怕廣東人說官話。這不妨礙很多說不好官話的廣東人學好寫好華文,中狀元、進士及第,因為華文只有一種。
4.4, 說到官話,學者商偉說:官話是後天習得的,沒有誰天生就說官話。
官話的前身又叫共同語。漢代時叫做通語。
宋代之後各朝代都有各種韻書定正音,中古漢語也一直有演變。明初以南京話為官話,遷都北京後,南京話加上北方口音混出大明國官話。17世紀滿人入主北京,明末的官話加上滿人口音成大清國新官話,1728年,雍正皇帝確定這種北京話為官方用語。清國北京新官話受滿族的影響很大。滿族人不能區分尖團音,也不會發入聲,因此,滿洲貴族所說的官話是滿族化了的北京話,也被戲稱為「五音不全」。
到上世紀這種「老國音」經過民國國音京音之爭等多個提案,1920「增修國音字典委員會」「以北平讀法為標準音」,並將這種「新國音」的北京官話改稱國語。現代官話標準國語有22子音,以前的正音有超過30子音,可見變化。至於接近不同時期的中上古漢語原語音的粵語有9聲、閩語7聲、客家語6聲,到了今天的北方語只有4聲,也說明北方語的語音變化頗大。
49年後台灣仍叫國語,但大陸在1955年10月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定立「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的「普通話」,張奚若在大會主題報告中說:「為了突出我們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為了突出我們各民族語言文字的平等,所以經過深入研究,我們決定不採取國語這個叫法。如果叫國語的話,擔心會被誤解為把漢語淩駕於國內其他民族之上。」中國的通語不叫國語而叫普通話是有多民族的考慮的。
有趣的是普通話標準音,現在大有人認為不是在北京城,而是在承德附近的灤平縣,那裏的居民是從北京遷移過來的滿人,他們說話沒兒化音,也不吃字,不像今天北京胡同或近郊住民般說話。
今天叫普通話的官話,接近但不等於今日北京話。今日北京話成了一種北方族群地區語的方言。
不過,這裏要說的重點是,官話是人為建構的。
4.5, 地方上直到今天還不是人人說官話,歷來不說官話是大多數。每個地方都有母語,互不好懂,但華文作為書面文字,卻大同小異。華漢文化可以一體,是因為它是文字中心的。
4.6, 上世紀中國的白話文運動,是一次華文內部的大變動,不過華文仍是一種。
49後華文內部的差異加大,則是秦以降所未見的。政治斷裂與區隔是重要原因之一。
一是國府遷台,納中華入台灣。國府官樣文章並不那麼白話,內含很多文言以及「等因奉此」等慣例套句。然而49年從大陸到臺灣的民國書寫,最終將遭遇到台語(屬於閩語的方言) ,加上外語特別是之前的日語日詞和之後的英語英文。
二是共產黨建政後,大陸有自己的文風如新華體,包括黨八股和後來的文革語,這是本來台灣、香港不熟悉的。
三是香港,因為南北移民湧入,加上殖民地政策和英文的地位,49年後書面語變化也大,下文再說。
總之49年後三地政治、社會與生活取向各異,各走各路,華文書寫因路徑依賴而加大差異。
4.7, 標準書面文、現代華文的現代白話文,出自古代老白話,但現代白話文一開始就不等同口語,只是接近國語,甚至以文影響語,建設了國語語法,卻從來不曾是國語、俗語或地區族群的母語口語的我手寫我口。
白話文可說也是文體文,不是語體文,始初即夾雜著不可或缺的大量翻譯詞句、日本漢字、歐語語式、標點符號、阿拉伯數目字,以至古代典故、語法,始初就是揉雜的寫作。白話文流行前,梁啟超等的清末新文體是近文言文的揉雜體,而現代白話文則是近民國國語的揉雜體。
老白話文和文言文是華漢文化古代兩種書面文,不是絕對對立的,上世紀以前華文本來甚至沒有文言文之說。
白話文運動建構出想像中的現代白話文,對付想像中的文言文,這就是現代中文(華文)標準書面文的揉雜因緣。
4.8, 白話文的推手,受西方語音中心取向的「誤導」,有的開始的時候卻還鼓勵方言入文,如胡適在《吳歌甲集序》說:「今日的國語文學在多少年前都不過是方言的文學…國語的文學從方言的文學裡出來,仍需要向方言的文學去尋他的新材料,新血液,新生命」。可見白話文運動要對抗、要排除的是文言文,反而是歡迎方言成為白話書寫的一部份。這個想法後來大致沒有實現。
之後更有人提倡大眾語,直接寫方言,其中也是有功利和宣傳原因。中共在香港的左翼文學界曾響應華北大眾文藝運動,推動粵語方言寫作,以為這樣的方言書寫可以吸引更多說地方語的普羅讀者,但效果不佳。有論者說當時的純方言小說「不忍卒睹」,反而非純方言的揉雜派作品較為可讀。
4.9, 受西方語音中心思想影響,民國白話文運動主張像早期現代歐洲以各地俗語(vernacular) 書寫替代拉丁文般替代文言文,彷彿想像中的白話書寫將是我手寫我口的,甚至要拉丁化或注音化,以發展國語的文學和文學的國語,文與語合一。
北方官話叫國語,白話文成了「中文」,雖有助催生民族國家,卻陷入語音中心主義的學理誤區,忽略了一體化漢字華文書寫與多樣化華語言語的分野,忽略了漢字與拼音文字的差異。幸好如商偉所說:「五四文人的確這麼說來著,旗幟也亮了出來,但做起來卻是另一回事兒…胡適根本就沒拿語音當真。他白話文觀念仍然是以書寫為核心…這跟但丁、薄伽丘在義大利文的草創形成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具可比性。」
俗語方言寫作,一直沒有成為白話文運動之降的華文寫作的主流。華語的語音多樣性,並不是推動華文寫作多樣性的主力。
4.10, 漢字華文書寫吸收口語的幅度畢竟有限,許多以地方特色聞名的作品,通常不過是綜合各種手段,營造地方風味,或象徵性地鑲嵌一些標誌性的語詞,如烹飪中放點香菜、孜然、花椒等地域香料。
我曾就此事問過一位著名的新京味作家,說我們「地方」作家在作品中經營「在地感」都要很自律,生怕讀者看不懂,但北京作家把大量在地俚語俗話寫到作品裏,就不怕北京以外的讀者在閱讀上有障礙?那位新京味作家說:從來沒想過這樣的問題!國語出自北方話,白話文被視為國語的我手寫我口,製造出華語之中的布迪厄式的品味位階等級,也讓北京作家在土語入文的時候更自信、更不自覺。
4.11, 當代華文的書面語竟被稱為書面「語」,可見受語音中心思維誤導之深。在本文中,我姑且同義反複的改稱一般所說的「標準書面語」為「標準書面文」。標準書面文是受官方加持的,可以借公權之力,特別是通過中小學教育,遏阻華文過度的變化。華文讀者的閱讀訓練和習慣,是不接受純方言化寫作的。不過,三地想像中的標準書面文的文字書寫,本來也就有頗多差異,只是差異低於民間的媒體和出版書寫。據人民日報91年6月6日社論《認真做好語言文字規範化工作》,標準中文只是「根據約定俗成原則而規定的各項標準」。
4.12, 以香港華文為例,學校標準書面文仍以想像中的白話文為準,輔以古文和用典。香港民間華文變化也不只是粵語地區語方言入文的問題,更揉雜了大量文言文、外語翻譯、新流行詞、大陸新華體政治文字,以至當年南來文人的老民國詞句遺風。另外,近年的大眾媒體和網上書寫,普遍穿插少量的借音字,把漢字當聲符使用,借其音而不管其義,以書寫常用的粵語口語,如把「他」寫成「佢」(而不是古漢字與「他」同義的「渠」) ,並且創造新字,在近音字之旁,加上「口」邊,如:唔、咁、啲。純符號標記如心形入文就暫且不論。
台灣和大陸書寫亦然,各有路徑依賴,三地差異遂越來越大。
4.13, 港式華文揉雜變化可以在學理上統稱為三及第化,實不止三種揉雜的底料。
三及第文體,原是一種香港流行過的小說和散文體。固然,方言入文,半文半白文體,古已有之。三及第是專指一種香港粵語文人的特定寫作,故意揉雜白話文、文言文和粵語三結合。跟左派方言大眾小說不一樣,港式三及第寫作是在想像中的標準書面文即白話文的用詞遣句文法結構下,加上較多的文言文和文言語法,之外添上適量粵語字詞和極少量粵語語句結構,以及外語翻譯詞、本地流行詞語等雜底以成文,但文句結構仍是依賴約定俗成的書面文,以遷就讀者的閱讀習慣 -- 香港民間華文和學校華文教育裏文言文的成份比當時大陸多。
重點是香港的三及第寫作的讀者是識字庶民,是一種「好看」的流行娛樂性讀品,說明它是吻合操粵語的華文讀者的閱讀習慣的。但純方言文學則不是,因為違反華文閱讀習慣,不好讀,所以反而是小眾的。
可以說,近年茅盾獎的《繁花》與暢銷的《龍頭鳳尾》都是三及第文學而不是方言文學。
4.14, 為什麼叫三及第文體?大概跟一種大眾受歡迎的低廉民食「及第粥」有關。及等粥的煲粥配料是豬的三種下水,即內臟,粵人叫豬雜。命名來源方面,坊間有多個版本,附會說某某廣東狀元在微時獲人施捨過豬雜粥,及第後回報,豬雜粥升為及第粥,都頗遷強。更可能的是粵人有湯底之說,豬雜煲粥用的是低廉雜底,也叫雜底粥,粵語雜底與及第音近,後變成及第粥。
相信三及第文體的「及第」兩字是來自以三種豬雜的雜底煲粥的廉價民食及底粥,可見寫作者不無自嘲和自覺。
4.15, 用篇幅說三及第,因為我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文字演變的理論名詞。
文字中心的華文變化,不宜叫克異奧爾化。
克里奧爾是先有語音,後用字母拼音成文字。克里奧爾的各種語言,後來都產生了自已的新的文字、文法、字句結構,在語言學上已不被視為是某種元語言的衍生語言,更不是次等語言了。但克里奧爾化是一個語音中心的概念。
華文變異應依文字中心路數,華文的揉雜不是因為不同語言的語音揉雜,而是因為文體、字詞來源的揉雜,所以不能稱之為克里奧爾化。其實,我們已經有了現成理論性概念名稱:三及第化。
三地華文都在三及第化。推而廣之,所有現代文字書寫也都或多或少在三及第化。三及第化應是當代中外書寫與文學研究都可用的概念。
4.16, 港式書面華文的三及第化在49年後加快成形,其中推動因素包括南來文人的國語文化、殖民地政府的語言教學政策、英文和英文學校在香港的社會地位、回歸前的母語(粵語)教學運動、本土化(粵語化),與回歸後用語大陸化等等。這裏不細說了,有興趣者可參看石定栩、邵敬敏、朱志瑜編著的《港式中文與標準中文的比較》。該書作者說:「港式中文已經積累了數量相當可觀的特有的詞語、短語、句法結構、篇章結構及其相應的用法…」;「辭彙系統、詞義理解、結構組合、句式特點、語言運用等方面跟標準中文有所不同」;「中英夾雜、半文半白、不粵不標…遠離漢語規範的混雜語文」;「兩種漢語書面語沿著不同的方向發展」。
不過,該書作者認為,「現在的港式中文在香港已經流行了幾十年,早已為香港市民大眾所接受,成為香港地區正宗的書面漢語,也就取得了當代語言學意義的合法地位,不可能推倒重來,更不應該加以取締…」
4.17, 與我同代的「嬰兒潮」香港寫作者的最大疑惑是,如何寫好「中文」。一是心虛,不懂普通話是不是寫不好白話書面文?其實當年傅斯年是有這種主張(懂國語才能寫好中文),但胡適也已經反駁過,上文還舉了廣東出狀元的例子。二是疑惑,譬如寫香港現實主義作品,書中大多數港人的對白應是用粵語還是北方語(香港作者往往選擇用北方語)。三是七十年代有些在香港的寫作名家推崇「純正中文」,很多寫作者有了必須符合「純正中文」的焦慮。彼時在香港推純正中文的主張者,卻是反對胡適傅斯年魯迅的立場的,特別抵制方言口語和歐化語句,卻鼓勵雅馴的文言入文,也接受翻譯詞,可見所謂純正中文也者,也只是另一種三及第的文體。
4.18, 現在政治化的香港,出現多個有關華文的議題,包括普通話教中文與母語(粵語)教中文之爭、某些本土主義者的粵語比普通話更優質的吹擂,以及一種認為粵語化字句入華文寫作(因為有較多古字詞句和文言成份)才是雅馴中文的粵語沙文主義。
我不反對華文寫作有好壞之說,更喜歡看到有超級讀者站出來,當文字清道夫的工作。不過,涼茶調濟一下適量喝一點是好的,多喝就傷元氣變虛弱。
若把純正中文作為意識形態規範主張,成為絕對化的標準,甚至提升到華文認識論層面,那我就只能說:不存在純正現代中文!
同樣,說粵式中文雅馴、粵語殊勝也只是偏頗意氣之一面之辭。
4.12, 話說回來, 現在華文一種的各自表述格局已成,三地不同輕重和路徑的三及第化現代華文,差異增多,但仍是以大家看得懂的漢字來寫作,還是離不開同屬一種華文。
5何謂同表?同表的意思是,我們都是用只有一種的華文來表述。華文是全球華文使用者的華文,華文文學是華文寫作世界的文學。
華文確是世界最大的一種語種。固然,文學才份並不是一定與使用者人口成比例的,否則以人口比例配額而言,華人作家每六年就應得一個諾獎。不管怎麼說,華文字詞書寫,千年歷史累積,在文字書寫場域肯定擁有最多文學幽靈在徘徊,這是所有有能力以華文閱讀寫作,願意使用華文者的寶庫。
所謂同者,就是指同以華文字詞書寫閱讀,承認一種華文的一體同源。
這種同不是墨家的同,後者的同意味著千人一面、取消差異的同質性。墨家尚同,儒家恐同,倡和而不同,如音樂的琴瑟共鳴。那是理想狀態。但現代世界不能強求和諧或共譜樂曲,現代常態是眾聲喧嘩,像港粵語歇後語:潮州音樂,自己顧自己。
現代不可能也不應該強求墨家式同質化或儒家式和諧,不過不同、不和諧並不表示不能並存,反而是不能急於同化消滅差異,甚至不應把雜音都和詣掉,強迫大家進入一個大熔爐。差異是必需共存的。同與和,都不足面對當下的多樣性,所以要引進包容多元文化,要互動共濟交流混雜,要有共同進化的「共生」概念。
6何以共生?
6.1, 共生,就是大家都存活,live and let live;共生是複數的,分開就不生,同化也不生,是互濟但卻擁有不同主體的一種狀態。
6.2, 生物學上叫symbiosis,不同生物機體活在一起,或緊或鬆,互動、互利,分開拆散則互損,甚至就是死亡。
6.3, 這裏也用政治理念做比喻。本文其實一直沒有忘記華文的政治面向,讀者應已感覺到兩岸四地華文的狀況與政治狀況有同構性。
政治理念而言,在16世紀下旬的讓﹒布丹的絕對不可分割的主權觀與17世紀中旬霍布斯的國家是利維坦的說法之間,我們可以看到另一種針對絕對主權的政體觀,即約翰內斯﹒阿爾特胡修斯(Althusius) 1603年的聯邦盟契理念,一種由共生體(symbiotes)自願組合、從下而上的遞進自治的盟約式組織形態。
一種華文的現況,何嘗不像是一種文字的共生邦聯!
(語言學科的共生學是指Leiden學派,這裏就不說了。)
6.4, 華文一種,各表而共生。因為政治分治,身份歸屬,文化本土化,加上三地華文內部三及第化路徑,三地文化的差異在拉寬,但如果能持有欣賞參差的美學觀,三地間同中有異的華文文化互相影響雜交補足豐富,多樣文化可比單一文化monoculture更精彩!
三及第化離不開華漢形音文字的同種華文,兩岸三地的華文仍有著很大的共通性,沒有想像中的統一純正,可是也沒有走到另一極端,即全面方言化、部落化至互不理解。
我既存疑文化強制標準化,也反對本土排他。源頭不見得比末流高、中心不見得比邊陲強,純正不一定比混雜好。本土稍有優先但也不是在位階上更高。文字是活的、是變的,華文不能走進大一統鐵屋,但躲在自閉在竹籬巴內也是不行的。
6.5, 現狀是文化統識權(霸權)的分裂,三地互不服氣。更成問題的是,沒有欲望也不愛看別區的華文。
但我們可以看外文看翻譯,為什麼不能看看有點陌生的鄰區華文?
積極做法是:三地需要養成一大批至少是通兩地華文的超級讀者 ,形成有規模的理想讀者的共同體 。我們缺的是這一種多樣性華文的超級讀者、超級文字清道夫,和新一代能駕馭活用差異的書寫者。
興趣與欲望可克服文字大同小異的障礙,三地因為懂得才有可能慈悲。
三地社會和大學人文通識科有必要培養學生閱讀不同華文的能力,加強下代精英熟悉三地華文的表述,參與一場參差美學的華文嘉年華。三地三及第雜底粥做法不同,但都可以是可口美味的粥。過去所有華文幽靈也不斷被選擇性啟動,在跨域。
6.6, 從來就是揉雜和多樣的當代華文,在三地各自想像中的所謂標準書面文框架下,以白話文、文言文、普通話、地區語、方言、外來翻譯語、新本土流行詞,交錯出約定俗成的歷史發展軌跡,並在讀者的認受局限等多種制衡下,各地方、階層、族群、性別、世代、載體以至個別寫作者仍然可以在有限度自由的情況下,自作主張,寫出各自的、真正意義上的「一種華文,各自表述」。
今天三地華文的資源,是前所未有的豐富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禮讚1949,它促成21世紀華文的繁花似錦。
讓分治的缺憾還諸天地,我們肉體上都真的如張愛玲所說「回不去了」,但這不妨礙文化上大家多點往回看,如Beatles的歌詞:“ Once there was a way to go homeward” (Golden Slumber) 。另方面,同樣重要的是,好好觀南望北、左顧右盼,看看你周圍這一代華文新寫作,他者不是地獄而是你的新材料、新血液與新生命。政治上七十年分治帶來的可能是全球的華文使用者,一種華文三千年未遇的一場三及第化的、共生同享的盛世流動華宴。
豫劇京劇差別 在 豫劇《紅燈記》被廣為傳唱,這版本太圈粉,聽的真過癮! 的八卦
《梨園春》是以 豫劇 爲主、彙集全國各地不同戲曲劇種,以戲迷擂台賽方式呈現的壹檔戲曲綜藝旗艦欄目。 ... 戲曲#文化# 豫劇 #經典#越剧# 京剧 #梨園春. ... <看更多>
豫劇京劇差別 在 Re: [問題] 請問崑曲跟京劇的差別- 看板Theatre - PTT 學習區 的八卦
Re: [問題] 請問崑曲跟京劇的差別 ... 為藝人整理演出時採場子方式今日的京劇劇本多依照京劇改革標準創作專人另譜新曲豫劇等地方戲曲亦同而今日的崑曲 ... ... <看更多>
豫劇京劇差別 在 Re: [求助] 男朋友為了牡丹亭和我吵架- 看板Boy-Girl 的八卦
說到崑曲就釣到我了。
要推坑不是這樣推滴,第一次崑劇就青春版牡丹亭,
這比剛進新手村就遇上大魔王還悲催,要越級打怪也不是這樣玩法。
沒有慧根絕對三秒陣亡,
你男友願意看二十分鐘已經是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情之至者了,
比柳夢梅還強你要他看柳夢梅幹麼。
但凡要推戲曲坑者,
以越接近現代語調、音樂的為佳,
金光布袋戲適應社會適應得太好,除了偶戲特質以外,
跟傳統布袋戲(音樂、操偶手法、舞台、行銷等)已經沒什麼關係了,
用他來推傳統坑要冒著根本推不下去,結果家裡多了一個布迷的風險,不建議。XD
再來就是歌仔戲、豫劇,
現在台灣的歌仔戲團,無論內外台都是個個創意,樣樣新奇,比健達出奇蛋還促咪。
會在室內劇場演的,絕大多數都是新編戲,
劇情通俗易懂,笑點豐富,曲調類似台語歌,唱腔也不鬼裡鬼氣,算是推坑首選。
年輕人的話建議去看春風歌劇團的戲,
《雪夜客棧殺人事件》一絕也,端得是老少咸宜,無經驗可,待優。
台灣豫劇只有一個台灣豫劇團,
豫劇聲腔有點像是圓潤輕快版的京劇,聽覺上手度介於歌仔戲跟京劇之間,
高亢歸高亢,但比捏著嗓子鬼叫好一點點。XD
不過該團新編戲,常走女性風格戲路(沒辦法人家大角兒是王海玲,是個旦),
豪爽男兒可能有點難下嚥,要推的話請從他們的豫莎劇下手,
《量˙度》跟《約/束》都袂賣。
看到推文,想了一下還是補上《劉姥姥》跟《王月英鬧殿》。
寫的時候有點太執著(可能的)男性喜好了,
不然這兩齣才是豫劇團的喜劇佳作,王海玲的劉姥姥超逗趣。>w<
以上兩種要是都敗下陣來,下面就不用再推,請速end之,以免推坑不成反分手。
是你的總是你的,不是你的強求也求不來,來硬的就歹看面,
感情、戲曲都是這樣,有詩證曰: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橫批:哭哭。
接下來就是高段班的京劇,
京劇要說高段,近年來也被國光劇團越搞越不高段,不要誤會,這是稱讚意味。
傳統戲曲要走進現代社會,非得放下身段不可。
安祈有言:京劇為何非得姓京?
人家看傳統戲看五十年的都在大筆一揮瘋狂解構傳統,
又何苦逼人家初學者第一齣就傳統戲。
(註:王安祈是國光劇團藝術總監,國光新編戲大部分是她編的。)
前面有稍微在看戲的可以發現,
我都推新編戲不推傳統戲,原因無他,只因兩者間難易度大概是這樣的差別:
新編戲:★★(多一顆給「傳統戲曲」這個原罪&巨大門檻)
傳統戲:★★★★★★★★★★★★★★★★★★★★★★★★★★★★★★★
新編戲把傳統戲曲的結構、唱腔、音樂、身段,
全部為了迎合現代人步調,進行了剪裁與重構,
有些甚至更像話劇加唱(如《金鎖記》、《狐仙故事》),
固然傳統唱唸做打的紮實功夫沒了(老派戲迷表示切心),
但毋庸置疑地,這確實降低了戲曲的入門門檻,使更多年輕觀眾願意進劇場看戲。
不過國光的新編戲文學氣息太重,
《金鎖記》、《快雪時晴》、紅樓夢系列什麼的,
天生就不好這口的可能對劇情無感,
《三個人兒兩盞燈》又太女性了,男生應該不太愛,除非他對百合有興趣。
《狐仙故事》我也不覺得是男人的菜。XD
近年來為了完成編劇的野望,
演的又多是跟京劇歷史有關的玩意,什麼伶人三部曲、《孟小冬》,
太沈重了,不容易推廣。
好看歸好看但國光新編戲就通俗趣味性來說,
個人認為不是推坑首選。
京劇要用什麼推,請看《神算記》&《春草闖堂》。
喜劇永遠不敗,看這兩齣不笑我會懷疑你笑點已死。
加上這兩齣算是比較早期的新編戲,
在保留傳統身段唱唸上,做得比這十幾年來的新編戲到位,看得到更多傳統東西。
老實說傳統戲在喜劇拍的營造上,比現在的綜藝節目強多了。
就讓你男友笑到歪掉,一個站不穩,再用力把他踹下坑去吧。XDD
真的掉進去是爬都爬不上來滴。
最後,要是有幸解任務解到這裡,就welcome to 崑曲吧。
崑曲聲腔是傳說中的水磨腔,
水磨腔腔如其名,天生就是又慢又拖又拗來拐去,
古代文人雅士吃飽沒事幹有閒情跟他蘑菇,
現代人每天二十萬上下誰要聽這慢不拉基的雞貓子鬼叫。
凡事跟不上時代脈動就註定GG,
三零年代崑曲幾乎死透,只剩少數演員跟死忠曲友在撐,
but,就在這個摩門特,出現一齣神劇,救活崑曲這個劇種,
堪比神曲〈我難過〉讓5566起死回生(?),觀眾感動的掌聲久久不絕。
So,真的非要越級打怪,一入手就崑曲的話,
請從神劇《十五貫》(新編)開始,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不是開玩笑的。
這齣戲有唱,但是是老生,比旦角、小生還要容易入門,
畢竟老生是本嗓,聽起來比小嗓正常些。
沒耐心看完全齣的,推摺子戲〈訪鼠測字〉,是《十五貫》的高潮,
也是最好笑也最有梗的地方,老生跟丑角一搭一唱,配合得天衣無縫,
演得好真的會從頭樂到尾,台上台下爽到不行。
至於什麼青春版牡丹亭就再等等吧,
真的要讓他看文戲,先過了《獅吼記》這關再說,OK?
(《獅吼記》是崑曲傳統生旦戲中有名的喜劇,描寫陳季常怕老婆的故事,
基本上也是入門度低,不用帶腦進去,只要負責笑就可以的戲,
只是畢竟是生旦為主的戲,唱是絕對有的,無法接受水磨調的可能會在這裡卡關。)
最後的最後,誠心建議,愛牡丹亭的話不要只看青春版。
要說唱得好有張繼青,要比正有魏春榮,要論眼神有華文漪,何必單戀沈豐英。(煙)
青春版是入門用的(僅對戲曲有感者適用,無感者則是催眠聖品),
入門完了記得去朝拜一下真正的神等級啊。
以上小小建議,如果你無論如何都很想試著推推看的話,可以參考一下。
不過人家要是真的很明確的表達不喜歡的話,那就是真的不要,莫強求,莫強求。
哪天我們一起約出來看戲,有同好更快樂。:)
: : BG版首PO 請大家鞭小力 嗚嗚
: : 如題
: : 原PO從國中時期就很喜歡看崑曲,覺得崑曲的劇情都很可愛,牡丹亭更是崑曲中的經典
: : 最近朋友借我DVD版的青春版牡丹亭,我非常開心
: : 男朋友來我家時,我知道他很喜歡看電影
: : 於是興沖沖的獻寶跟他說
: : 後來我一直跟他說,人要多方嘗試,如果沒有接觸過,
: : 為什麼要有既定印象說它一定很難看,或者自己一定沒有興趣呢?
: : 所以我要求他要至少先看一節再決定要不要繼續看下去
: : 二十分鐘以後我男朋友就生氣了,跟我說他覺得我有毛病
: : 崩潰的說:你為什麼要這樣逼我?
: : 想請問各位鄉民,我的要求真的很不合理嗎QQ
: : 我應該要繼續說服他崑曲的美好,還是我應該放棄????
: : 嗚嗚,謝謝大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179.109.68
欸欸我是女的對原原PO一點興趣也沒有。XD
只是想說他要是找不到人看戲孤單寂寞覺得冷,
我這個一週跑三天劇場的可以奉陪一下。
沒辦法我年年都拿金緻卡。(兩廳院一年購票累計三萬五以上的會員卡)
大筆鈔票跟青春都在這上面了。
根本催眠魔。
放給班上同學看,十個有九個在打瞌睡,其中四個很不客氣的直接趴下來流口水。
拎北查某啦,約三小。XD
劇情也有點像。
編劇手法很現代,加上主角超有魅力,讚讚。
沒辦法,不讓外行人入坑,等老觀眾入土後,劇團也會跟著入土。種種無奈。
也不是不能理解原PO的心情啦。
只是用青春版牡丹亭推初學者戲曲,倒不如推砲實際一點。
我小時候看到國劇立刻轉掉耶。同學你骨骼精奇,是天生的練武奇才喔。
對齁是伶人三部曲,我一直想是什麼三部曲,有個專有名詞但忘了。
感謝提醒,本文已更正。
伶人三部曲不會沒有底子啊,要論功底,雖然還是魏海敏唐文華勝,人家大角嘛。
但國光整體演員底子都是不錯的。
跟女生傳就超適合!
我同學被盛鑑的狐仙迷得暈頭轉向從此入坑。XDD
蕙蘭。>/////<
振飛爺爺也是很不錯。(心)
要看上下文脈絡啊XDDDD
我指的是推傳統戲曲坑不成功的風險。
要論布迷我超資深的,我從霹靂幽靈箭就開始看了。
劍君十二恨至今倒背如流。XDD
你破梗了(指)
耶,不謝~~
航空版真的比較實用。(點頭)
小生帥吱吱,念念不忘。>///<
好歹戲齡十年。XD
看不懂超正常,要是一堆人看得懂我就要立刻衝出門放鞭炮了。
這兩樓接著講有股喜感。XD
btw,除了雪夜客棧殺人事件我不確定有沒有DVD以外,
本文裡面每一齣戲都有影音光碟發售,詳情請洽國光劇團&台灣豫劇團,或google。XD
圖書館應該也借得到。
有推有回,投桃報李。
不是說要作為文化資產保留下來嗎。
台灣可以看戲的地方已經很少了,新舞台算是超適合戲曲演出的大小了。
我有點期待劍潭站那邊正在蓋的藝術中心啦,
希望以後有更多中小型劇場,要看傳統戲曲的話,戲劇院或城舞有點太大。
哈哈哈完全可以想像,我跟我妹小時候也是這樣打打殺殺長大。
長大之後還是超健全的啦,看布袋戲的孩子不會變壞。^.<
我前面表明身份了給不給推啊。XDD
本來也有想到越劇,但台灣沒有在地的越劇團,
要等大陸那邊有團來才能看,影音商品也比較少,所以就不寫了。
不然越劇也是超好上手。
只是越劇是以小生小旦為主的劇種,女生應該很愛,男生怕有點太粉嫩。:P
對齁,〈三岔口〉大推。
滿腦子都新編戲,熊熊忘記這齣比新編戲更好推坑的傳統戲。
這齣沒什麼台詞,所以不會有唱腔的困擾,
身段安排極為精妙,不懂戲也可以立刻明白他們在幹麼,
有趣好看好入門傳統戲第一首選,鄭重推薦〈三岔口〉!
我的天啊!!!!我的榮幸!!!!!(激動)
哎喲是人客不棄嫌~>///<
現在整個走和BJD產業結合的路線啊。
不過偶越做越美是真的。
我的媽,竟然出現這麼多心動者,現在是要發雞排謝天地的態勢了嗎。
厚呦我就說要看前後文脈絡咩。
哈哈哈當劇迷超幸福的~
改編莊子的,莫非是當代傳奇劇場的《夢蝶》?
可惜我在國外,不然真的要發也不是不行。(欸
平常垃圾話講太多,出口就不正經。XD
Just search it!
票根換雞排喔~(不要再開空頭支票了
超瞭解。真的是人各有志。
比我專業的多的去了,我只是小咖。
感恩感恩。
你們全班都練武奇才!!!!!
霹靂劍魂我看過啦。剛剛不確定記憶,google看到歐陽上智的名字好懷念。
早期的霹靂我都補完了,後來漸漸脫退,新角色我都不知道是誰了。QQ
我懂。其實真要說我更喜歡傳統戲。
以前採訪過歌仔戲老藝人,那些七八十歲的老藝人唱起來,
氣口跟味道都不是現在檯面上任何一個一線歌仔戲演員唱得出來的,
不過唱法隨時間會一直變,六百年前的崑腔跟今天的崑腔也不是同一回事了。
三岔口讚讚。
就免費試吃看會不會一試成主顧的概念,現在戲曲推廣的主要方式之一。XD
門很大超好進的!!!
看到你der推文我也有一咪咪的高興兒啦!
嗚啊錯字快改,感謝糾錯~
神推文~
他每次出場我都覺得他背後有萬丈金光,超耀眼~~
平常拎北講太順一時改不過來。XDD
快跳快跳
公視每個週末都有公視表演聽,會播放一些劇場演出,
現代劇場跟傳統劇場都有,可以先從那個看起。
推文也專業
青春版牡丹亭是白先勇選年輕崑曲演員,在2004年首演的崑曲大製作,
強調青春(演員、舞台燈光服裝設計等)跟全本演出。
(牡丹亭原劇本共55齣,真要演起來大概要連演三天三夜,
演員跟台下觀眾都會崩潰。
這次刪成27齣,還是得分成三個晚上上演,但已經算是去蕪存菁的優秀版本。
青春版牡丹亭成功掀起兩岸三地的崑曲熱,對崑曲推廣有重要意義。)
航空版就是妖精打架實況?(喂)
不過牡丹亭裡也是有妖精打架實況啦,肉兒團成片什麼的(喂喂喂喂喂)
你要真是借不到,我可以借你。XD
和你把領扣兒鬆,衣帶寬。袖梢兒揾著牙兒沾也。
則待你忍耐溫存一晌眠~
因為我不是Ma政府~
沒有。:P
本來想多打一些註釋之類,但怕寫起來太冗。
有興趣的話站內信聊聊啊。XD
小的謝各位大爺太太賞臉。QQ
我也是從霹靂開始,我的童年啊。
後來就跑去看楊麗花歌仔戲,每天用棉被當水袖玩得不亦樂乎。XD
也推你~
喔新舊大賣阿捏,
難聽真的言重了,
我要是敢對我同學說閃靈吼成那樣不知在吼啥小超難聽,
絕對被一秒爆頭死無葬身之地。
雖然我也沒有欣賞黑金的慧根,可是也不會說他們的曲子超難聽啊。
然後,身為戲曲這種小眾到不行的表演藝術愛好者。
焉敢瞧不起別人,說自己陽春白雪還酸別人,
都馬卑微的求人家拜託看一下咩,看一下不會少一塊肉啦嘿嘿嘿(搓手奉上免費戲票
都這樣好嗎?哪敢傲慢啊啊啊啊啊啊啊啊這誤會大啦!!!!
都快絕種了還自以為高人一等是哪裡來的自我感覺太良好。XDDDD
剛好在BG板上碰到這篇,一時心血來潮回個文(實際上是在逃避論文進度),
也是從「如果從來沒看過戲的人,可以從哪些戲入門起」的概念出發,
沒想到意外得到不少迴響,還看到很多人因此稍微起了一點興趣,
說來我還得感謝原PO及她的男友,至於傲慢云云那真是多心了。
不然平常我都龜在戲曲板(ChineseOpera),哪敢出來亂吱聲。XD
至於越級打怪、慧根等用詞,
越級打怪不就遊戲用語轉鄉民用語嗎,身為鄉民借用一下也只是剛好而已。
慧根,喜歡五月天也需要慧根的說,
我就是最近才開智慧的愚民,終於受到陳萬佛的點化啦啊啊啊啊!!(跪拜)
在我的語境裡,慧根不具有褒貶含意,
只是做為「有沒有辦法對某種文化產生感應」的代名詞而已。
呃這……(拍拍)
少女系的就多了。
台灣戲曲編劇現在幾乎都女的,新編少女戲從來不缺。
除了本文所述,
要看少女戲另推薦《玉簪記˙琴挑》、《占花魁˙受吐》、
《王魁負桂英》、《繡襦記》,都是傳統戲,除了王魁負桂英以外全部甜滋滋,
最適合情人節攜眷觀賞。XD
我也好喜歡啊~~~
好推文
說真的我才要感謝你們。
又出現一班練武奇才!!!
為什麼我學生看完只會學裡面的色情段子。XDD
柳夢梅:姊姊,和你那答兒講話去~(翻譯米糕:咩修幹某)
推文專業
It's OK~
原PO在某篇推文下有解釋啦,他男友真的陪他看了20分鐘。
推推,最近一心歌劇團也相當不錯。《斷袖》好好看啊。>/////<
每次都笑歪在椅子上引人側目的人←
那只好加把火了↗δδδδδδ↗
你懂我~
推薦這個推文!
雪夜的編劇真的是神。
要是沒有打混的論文,就沒有認真的廢文,心情好複雜啊
我本來也想寫當代的水滸傳甚至兄妹串戲,
但因為個人審美還是很老派,當代超越時代太多了我有點追不上。:P
不過作為入門確實是非常推薦!學生看回來的反應都很不錯。
好不想被吳副總統稱讚啊(喂
喜歡傳統劇+1 QQ
後來想想你講的超有道理。補上去了。XD
我完了,犯這種愚蠢錯誤要被老師殺爆啦啊啊。
難怪我寫的時候覺得哪裡怪怪的,原來是劇名。
光速更正!!!大感謝!!
安祈是我的!!!!
謝謝儂~
哪有我小咖戲迷而已。
超好笑是不是,編劇是神!!
這我承認,最近某齣新編讓我有點傻眼………
施、夏、明、超、帥!
建華~~~~~~
一分鐘到了,你做了一場好夢嗎。(喂)
我就一戲迷而已,強者什麼的不敢當。XD
喔~~~八郎探母超好看~~~
本文主推新編戲。
不然古路戲佳作數都數不清。>////<
有稍微幫助到的話就超榮幸的啦。
甘需要補踹一腳入坑。XD
喜歡三個人兒兩盞燈的話,同劇作家(趙雪君)的《狐仙故事》也可以補完一下。
越劇、梨園戲也應該合你的胃口。
推小百花的《陸游與唐婉》,茅威濤帥到噴出來。
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的《董生與李氏》,曾靜萍超超超超正,聲音超媚。(已癱軟)
愛學崑腔的話,其實台灣學崑曲的民間資源很豐富,比京劇豐富多了。
尤其台灣沒有專業崑劇團,崑曲都靠曲友傳統在推。
有興趣可站內信,跟你分享一些相關資源。
沒看過玉蜻蜓,google了一下發現是越劇?
稍微看了一下劇情,這種悲歡離合的劇碼是傳統戲的拿手好戲,佳作俯拾即是。
要看貧賤夫妻百事哀的無奈,請看崑劇《朱買臣休妻》(愛計鎮華所以私心推上崑版)
要看人生難預料,請看京劇《鎖麟囊》,熱鬧精彩又唱作俱佳,千錘百鍊的好戲。
要看賤男人去死,
請看《王魁負桂英》(各劇種都有)、京劇《烏龍院》(活捉超讚)、
《棒打薄情郎》(或名《金玉奴》)。
要看才子佳人,這太多了,
請看《玉簪記》、《牡丹亭》、《繡襦記》、《拾玉鐲》、
《奇雙會》、《風箏誤》、《鳳還巢》,整個族繁不及備載,所謂十部傳奇九相思,
就像BG板天天白爆,古代人也是充滿了感情問題。XDD
要看苦命女子,請看京劇《玉堂春》、京劇《陳三兩爬堂》。
夠多啦,上面都看完,去劇場就可以看到隔壁戲精老杯杯對你豎大拇指了。
欸我認真的,要是借不到可以找我。XD
看吧看吧~
有幫到你真的太好了。(已哭)
就看戲咩XDD
姿勢佳~
我超想看!!!五月底不知有沒有機會回台,再聯絡你!
奇葩!媽媽這裡有奇葩!!!
為什麼我現實生活中都碰不到你這種人。QQ
男人都睡死在劇場………
左一超…………(賣鬧
快看~XDD
推推
是安祈老師喔。My love~
戲迷而已。XD
超愛戲曲身段的,無聲不歌無動不舞,舉手投足都好誘人~~>////<
耶,希望媽媽喜歡~
冇啦我咖憨慢工威。
你在干心什麼啦 =///=
扌隹!
喔喔成大超讚的,南部戲劇重鎮!
太感謝只好回惹
不謝不謝~
這讓我想到以前我也會停在重慶南路某家賣書法用具(之類的?)的店,
盯著他們的電視看長生殿,啊對我忘記推長生殿………
謝!
就比較搞威這樣。(羞)
喔喔喔,媽媽快來看我在BG板爆惹~
哪天劇場相認一下啊。XD
那邊高手雲集,我小弱咖羞怯。
不過轉去好像可以給爬到戲曲板找資訊的新手看?等下來轉好了。
謝謝!
想當年我都在理工文跟數學文下面推這句。XD
劇場見劇場見!!!
你是男人我立馬嫁!!!!!!!
計鎮華吾愛愛愛愛愛愛愛愛愛愛!!!!!
計鎮華要是哪天貼個公告招妾,我一定一個月前去他家樓下排隊啊啊啊啊!!!
看爛柯山我從三哭開始淚流滿面到中場還停不下來。太虐了。QQ
神算記超好笑。XDDD
這個魂結跟鎖鏈不能斬斷嘿。:P
哈哈偷偷報個名號來啊,認親一下。XD
古人都超猛的。
還有古人的色情小說也絕對不輸現代人,
我看過一篇張生跟鶯鶯,然後紅娘在門外邊偷看邊自慰的,
嘖嘖,西斯板根本狂輸。(戰)
哈哈希望對你有幫助囉~
喔喔原來是同門師兄/弟。(亂攀關係)
牡丹亭三不五時都會演上那麼一兩把,不愁沒機會。XD
※ MonsterJohn:轉錄至看板 ChineseOpera 01/19 13:23
開心~
趣味推坑聽起來好像某種大地遊戲XD
站內信沒在怕的啦。(招手)
春榮超~~正~>////<
不准跟我爭妾的地位!(根本沒人要徵/爭)
鎖麟囊大愛戲。好喜歡程硯秋。
丑戲,對齁我應該推《徐九經升官記》,忘記。
武戲對我而言有極佳的催眠功效所以被省略了,但對入門者來說應該比唱有趣。
拾叫畫就宅男思春……(沒禮貌!
好棒喔,在這個陰盛陽衰的戲曲界看到男兒推文總是令人心折(?
哈哈這樣說貴妃醉酒、穆桂英掛帥也是,
那個年代的新編戲到現在就變成老戲了。XDDD
現在完全是在走一個戲迷聊開的劇情線耶。XDDDD
在國外好久沒跟人聊這些了,開心~
吾人已練就鼓點一下三秒入睡,
待武戲結束自動清醒的一身絕技。(欠揍
嗚喔我沒看過黃梅調(鑽地洞)。
十八相送劇情輕鬆好笑,但怕太文謅謅原po男友會睡著就沒有寫。
溫魏那場真的爽翻天,看完我超想喊安可!!!!
生平第一次恨劇場為何不能喊安可!!!!!
三安啊!!!快叫春榮把精彩段子出來唱他個三安四安啊啊!!
省崑這批中堅還不錯。
夏明真的就是帥。>//////<
賣來亂啦wwwwwwwwww
對啊,安祈上次說他眼睛被醫生插針的事。聽起來超恐怖。(抖抖
竟然你也wwwwwwwww
慢著這個ID我怎麼有點眼熟………
這莫非同道中人www
請轉請轉~
站內信約一發啊。
兩廳院表藝圖書館可能有存檔,可以去借借看。可能。
借不到的話只好看東方快車殺人事件,然後把場景移到古代小鄉鎮了。XDDDDD
好說好說。
都是佳作。>/////<
你是要我推戲還是推妹。XD
其實我看戲其中之一的目的也是看正妹(欸
小時候超哈古裝頭的,
還會自己去麵包店要綁土司袋的金線做髮飾,
插在頭上自以為金步搖。
第一次看戲,杜麗娘出場的瞬間整個美夢成真啊。XDDDDDDDDD
拜託戲曲庶民娛樂耶,看台上的妹就跟我們今天看志玲姊姊一樣科科。
(抬頭)嗯,貌似是個BG板無誤。
你們老師幹麼說中我的心聲,哪位老師引荐一下。XD(被毆爛)
對啦,栢優座是後起之秀。
只是知名度比較沒有本文提的幾個大團高,又走小劇場路線(有些戲啦),
算是進階版,就先沒講到。
說到栢優座只好亂入一句:黃宇琳年紀輕輕就可以辦專場真的太強大了。
要看喔~~~~
※ 編輯: MonsterJohn 來自: 114.179.109.68 (01/29 19:3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