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柱姐讀書隨筆:沒人敢說的事實─核能、經濟、暖化、脫序的能源政策】
兩年前,吉興工程顧問公司董事長陳立誠先生送我一本他寫的新書《沒人敢說的事實─核能、經濟、暖化、脫序的能源政策》。陳董事長是能源界的資深專家,他深入淺出地剖析我國能源政策所面臨的問題,我從這本書中獲益良多。
我一直認為:電力是國家生存的重要命脈。但是對台灣這個資源匱乏的小島來說,電力是非常得來不易的。台灣的電力建設,是前人付出極大的代價,一點一滴創造出來的。從早期的水力發電,到後來的汽力發電,與未來的非碳能源,其實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台灣的工程師一直都在創造屬於台灣的奇蹟。
台灣的能源仰賴進口,自產能源的比例大約在2%左右。在這樣艱困的環境下,台灣依然卓然而立,位居世界已開發國家之列,這是值得驕傲的成就。因為世界中的已開發國家,多半擁有充分的礦產資源,電力與能源供應自給自足不需仰賴他國。台灣的國土狹小、資源匱乏,但是在電力的供應上,從未「屈膝」向其他國家購買電力,這就是台灣的驕傲。
如果要讓台灣以經濟實力維護國家尊嚴、捍衛民主政體,讓台灣有尊嚴的擁有電力的自主權、同時有維護台灣所有人民用電的權利,那麼穩定的電力供應是不可或缺的。擁有充足的電力供應,創造良好的工商環境,立足在國際世界之上,以台灣經濟的軟實力向世界宣告台灣是不容忽視的存在,這正是維護國家尊嚴的硬道理。
多年來台灣穩定的電力供應,讓台灣人民忘記了我們仍然身處險境。現在的美好榮景是前人辛苦打下的遺產,守成不易,台灣的人民要珍惜電力資源,節約用電之外,推動電源開發,維持穩定電源供應,以台灣經濟實力繼續締造台灣價值,讓世界看到台灣這個貧瘠之島,發出刺眼不容侵犯的耀眼光芒。
擁有正確的知識,才能務實地解決問題。陳董事長已經將《沒人敢說的事實》開放免費電子書下載,《台灣能源》部落格上也有許多好文章,我在此誠心推薦大家閱讀。我也會陸續與大家分享我對能源與電力政策的看法,請大家不吝指教。
台灣能源: 免費核能電子書及洪秀柱謝函
http://taiwanenergy.blogspot.tw/2015/07/blog-post.html
#洪秀柱 #能源 #電力 台灣能源 #讀書隨筆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記得當年唸社會系研究院時,金耀基教授是論文指導老師,每星期到辦公室談論文進度,他手執煙斗,天南地北無所不談,當時他的作品《從傳統到現代》影響華人社會深遠,但我喜歡的反而是他的《海德堡語絲》及《劍橋語絲》,這是他在兩所大學當訪問學人時寫的散文,不屬嚴肅學術研究,但在異地生活隨筆中,呈現出知識人的觀察。...
讀書隨筆 在 李怡 Facebook 八卦
(近來在這裡發表的較長文章,都出自我即將出版的書《誰能夠走出羅生門?——李怡讀書隨筆》)
所有的爭權奪利都會讓我們更貧乏
——《慢讀赫塞》
李怡
每個無私的舉動、每個因為愛所作的割捨、每個同情憐憫,每次的自我犧牲,看起來放棄、犧牲了很多東西,實際上只會充實我們,增長我們的智慧,也是唯一能使我們成長與進步之道。
×××
1899年,工業革命一個世紀後,時年二十二歲的德國作家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以《輕微的喜悅》為題,寫了一篇短文,大意是:人們終日為「時間」驅趕,已到難以脫困的地步,不是「沒時間」就是「趕時間」,惶惶終日以致生活毫無樂趣可言,連娛樂活動都充斥著「匆忙」的緊張氣氛。他問道:「我們的父祖輩有做甚麼事會挪不出時間的?」那時候,無論倘佯在大自然裏旅遊,或在居處院子裏觀賞一朵小花,他們都享受到心情愉悅!「強調分秒必爭,終日營營役役,無疑是快樂的最大敵人。結果就是:『娛樂愈來愈多,快樂愈來愈少』」。對此,赫塞在這篇文章開出的藥方是「懶散」或「游手好閒」,亦可以譯作「偷得浮生半日閒」或現代詞彙「慢活」。
娛樂越多快樂越少
工業革命的推進,使歐洲背離了文藝復興的人文精神,以「時間就是金錢」為表徵的機械文明掌控了一個貪婪世界。1917年,一次大戰打了三年,赫塞發表了題為〈論靈魂〉的短文,文中他寫道:「他們在金錢、機器及充滿猜疑的世界裡失落了他們的靈魂。」人類的經濟活動不再由「需求」而是由「獲利」主導。既然「獲利」是最高目標,那麼「每一天,每年,每個生命的每一分鐘就都獻給工作了……快速,還要快速」;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自然就會冷淡下來,凡與金錢利益無關之人與事,都沒時間理會;既要「追逐」,動作就要快,分秒要必爭,哪來時間給別人?「凡事都需要時間」變成「凡事都需要節省時間」。
赫曼.赫塞是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風格多樣,兼有自然主義、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的氣韻。此外,他作為傳教士父親和印度學母親之子,受到成長背景的影響,作品也帶有濃厚的東方色彩。赫塞作品多在描寫人們如何尋求實在自我,準確地捕捉到了人在青春期的一種精神狀態,以及青春期中人們可能會提出的一些問題。其作品亦帶有濃厚的和平主義色彩。以《彷徨少年時》、《荒原之狼》、《流浪者之歌》等作品享譽世界文壇。
赫塞寫作時期長達60年,小說、散文、沉思錄、詩歌、政治思想、文學和文化批評論著在全世界再版過千萬次。
慢慢咀嚼終生受用
晚年,他根據一些讀者從他的作品中摘錄下的句子,印成小書,書名叫《閱讀幾分鐘》。用德文直譯,應是「隨手讀:幾分鐘」。其後還有一句隱而未顯、但卻呼之欲出的話,直譯為「賞味期:一輩子。」一輩子,就是慢慢咀嚼,終生受用。
其後美國興起赫塞風潮,出版社再從他畢生作品中摘錄出550條格言,編輯成書出版。這本書的中譯本,名叫《在書中發現自己的靈魂:慢讀赫塞》。赫塞在這本書的卷頭語寫道:「格言猶如寶石,因稀有而有其價值,且唯有小口細嚼而非大口囫圇才能到『味』。」
格言,猶如一段文字甚而是一篇著作的精髓,它因短小而有價值,不能囫圇吞棗式地粗略閱讀,而須細細咀嚼才能領悟其真義,並能成為指導生活言行的指針。
《慢讀赫塞》可說是赫塞畢生作品的精神濃縮版。550條格言有長有短,短的,精緻如鑽石,字字珠璣;長的,周全如短講,句句真誠,都有叫人驚豔之處。
德國作家豪斯曼(Manfred Hausmann, 1898-1986)說,這本書「如同文學珍品般吸引著我。為何如此?因為赫塞不造作,他用他的內心思考,他不耍弄空中樓閣。」
書名前面寫的「在書中發現自己的靈魂」,不是發現赫塞的靈魂,而是赫塞說過讀者會在他的書中發現讀者自己的靈魂,是「自我心靈的寄託以及內心的困擾被說出也被證實。」
赫塞寫作的主要時期,正值第一次大戰的帝國霸權及第二次大戰納粹橫行時代,由於他堅決地對抗民族主義、戰爭和沙文主義,使他成為最為政治敏感的德國作家,從1914年起他就是備受冷落的小眾德國知識分子。納粹興起的1939年,赫塞的書在德國全面被禁,直至納粹垮台後,1946年他的書才在德國解禁。
在《慢讀赫塞》一書的第一章「政治」,赫塞針對「愛國主義」、「政客」(戰爭販子)、「法西斯」等概念所作的反思、抨擊與嘲諷,是相當深刻的。他說:「戰爭不會憑空而降,它和其他人類行為一樣需要有所準備,也必須有許多人的醞釀和參與,才可能成真。可是希望戰爭並且策動戰爭的人或者政權,往往是可以從戰爭中圖利的。或者可以直接發戰爭財,例如軍火工業(一旦有戰爭,許多善良的中小企業也變成軍火商,資金也會自然湧入這個行業),或者能獲取威望、聲譽和權力,譬如說那些賦閒在家而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將校軍官們。」
除了抨擊「戰爭」和「軍火工業」,他這段話更狠狠地批判那些自認是「愛國者」的軍人,尤其是「高階將官」:原來,沒有戰爭,這些「高階將官」就無用武之地了,因此,所謂「愛國」云云,乃是戰爭販子的遮羞布罷了。
赫塞說:「今日人類的處境,是由兩種文明疾病造成的:科技和國族主義的自大狂。這兩者賜予我們兩次世界大戰和戰後的斷垣殘壁,甚至引發其他戰爭,直到它們平息下來。」
先賢智慧永恆不變
《慢讀赫塞》中關於「愛」的一段短論,說得真好,值得抄下來給大家欣賞:
「每一份無私的奉獻,每一次的參與和愛心,都可讓我們更加充實。而所有的爭權奪利也會讓我們更貧乏。這一直是個奇妙又簡單明暸的生活智慧,而且千古不變。印度人最早明白了這個道理並且告訴世人,然後是希臘人,然後是耶穌,千百個哲學家和詩人追隨先賢的智慧,他們的著作超越時代的界限,而與他們同時代的貴族早已被人遺忘。無論是你偏愛的耶穌或柏拉圖、席勒或斯賓諾莎,他們都訴說著相同的最高智慧,他們都強調權力、財產、知識無法讓人快樂,唯有愛才可以。每個無私的舉動、每個因為愛所作的割捨、每個同情憐憫,每次的自我犧牲,看起來放棄、犧牲了很多東西,實際上只會充實我們,增長我們的智慧,也是唯一能使我們成長與進步之道。這道理像是一首老歌,而我不是稱職的歌手,也不是最佳的傳教士,然而真理是不朽的,而且無論是在曠野裏傳播它,或是用歌聲頌揚它,或只是將它印在報紙上,真理都是永恆不變的。」
道理簡單,而且不是赫塞最先講到,而是從古到今已不知多少人這麼說。但赫塞寫來,如一位批評家所說:「他文句散發出的強烈張力以及滲透力,讓我們冷暖感受在心中」。
讀書隨筆 在 李怡 Facebook 八卦
新書與書展講座
今年書展,我有兩本新書出版,一本是天地圖書的《誰能夠走出羅生門?》(讀書隨筆),另一本是升出版的《世道人生之八十自述》。講座在7月22日,會漫談我的八十人生,和60年寫作生涯的心路歷程。主持者是老友陳求德醫生,我們認識了四十多年,一起見證和思考這幾十年的變遷,以及對我們思想和認識的衝擊。歡迎讀友前來交談,尤其上次生日會沒能夠來的朋友,請在下面TDC的網頁登記報名。
7月22日
下午5:30 至 下午7:00
李怡八十 ─ 寫作生涯六十年
地點:會議室 S423-424
講者:李怡
主持:陳求德
登記報名
http://hkbookfair.hktdc.com/tc/Events/Event-Schedule.html
讀書隨筆 在 果籽 Youtube 的評價
記得當年唸社會系研究院時,金耀基教授是論文指導老師,每星期到辦公室談論文進度,他手執煙斗,天南地北無所不談,當時他的作品《從傳統到現代》影響華人社會深遠,但我喜歡的反而是他的《海德堡語絲》及《劍橋語絲》,這是他在兩所大學當訪問學人時寫的散文,不屬嚴肅學術研究,但在異地生活隨筆中,呈現出知識人的觀察。
《果籽》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讀書隨筆 在 生鮮時書 Youtube 的評價
#田中泰延 #為自己而寫 #Podcast
「這本書適合喜歡寫作不知道怎麼開始,不喜歡寫作又不得不寫的人」——我是文案黃思齊
文案、廣告文案、社群文案、隨筆手扎⋯文字的起源,就是寫自己想看的東西就好
本集聽「我是文案主理人」黃思齊、以及有廣告文案背景的生鮮時書創辦人鮪魚,聊聊他們所謂「文案的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
【TIMECODE】
01:30 我是文案自我介紹
02:51 當廣告人時接觸到的產品大多是什麼類型?
07:04 我是文案的寫作哲學
09:17 公司內部文案和廣告文案的差別
10:17 何時決定要朝廣告文案方向發展
13:09 對於初次遇到的領域要怎麼克服
17:20 對於「隨筆」的看法是?
17:43 為什麼有些人文章隨便寫寫都會爆?
19:11 如何在寫作上引起共鳴?
▶購買《為自己而寫:改變人生的簡單寫作技巧》
http://bit.ly/3b7u3l0
▶來喔~訂閱生鮮時書 YouTube
https://bit.ly/31g4NTM
▶再,按讚生鮮時書的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newsvegs
▶想,聽Podcast的部分這裡請
Spotify : https://spoti.fi/3keI2Z3
Pressplay: https://bit.ly/2DHeket
Apple : https://apple.co/31pizna
SoundOn : https://bit.ly/3gLIyuz
▶合作,授權寄信寄這裡:infos@newsve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