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我公開提到議會爭取議員、助理優先打疫苗的事情,引發一些討論。
有些其他議員的助理,私底下罵我罵得很難聽。
我覺得這件事的道理,值得再說得更清楚。
百工百業都有苦衷,各行各業都覺得自己應該先打疫苗。好心肝診所也有爭取志工先打疫苗的理由。
資源有限,慾望無窮。政治工作就是資源分配的工作,有權力的人,更應該遵守中央政府專業判斷的疫苗施打順序。
民代和助理先打疫苗的要求,蔡炳坤和黃珊珊跟中央提過兩次,但中央都沒有同意。
這代表依照目前的專業判斷,議員和助理並不是有特別優先需求的族群。
有些人說「議員和助理為了做服務,必須接觸很多人,應該先打疫苗」。
我認為,這個說法忽略了一個大重點:
只要議員願意採取適當防疫措施,議員助理的工作染疫風險,就可以降到比多數餐飲業、服務業更低。
以我自己為例,為了保護我的員工,我很早就採取下列措施:
▶️今年1月,補助全體員工投保防疫保險
▶️從5/12起,停止所有跑攤,婉謝參與婚喪喜慶活動
▶️政府開放自費疫苗時,鼓勵助理預約自費施打,我全額補助費用
▶️全面採取分組上班
▶️沒有自行開車或騎車的同仁,上下班一律搭預約車隊的計程車,車資我全額補助。
▶️陳情聯繫全面改以電話或網路服務,訪客全部採取預約實名制
▶️非緊急協調會、會勘全部延期
▶️進出辦公室消毒雙手,公用桌面、門把、電話定期消毒
▶️不使用議會公用飲水機,免費供應瓶裝水
實施二個多月以來,我的助理行程減到最少,只有送物資才會外出,但每個點也不多做停留。
這些防疫措施,雖然不能說完美,但真的讓助理接觸到的人數大幅下降,遠少於服務業、零售業、餐飲業、旅宿業的工作者。
整個結算下來,在這兩個多月之間,團隊內接觸到最多人的,其實是幾乎每天外出工作的我本人(我也還沒打疫苗)。
而我發文的同時,也是希望我的選民諒解,在我的助理還沒打到疫苗之前,我們會盡量減少和選民面對面接觸。
既然議員可以幫員工降低風險,為什麼有些助理還是要每天在外面跑來跑去,接觸一大堆人?
答案很簡單:減少活動就會減少選票。
停止兩個多月的活動,對選票很傷啊!
馬上就會有奇怪的傳言說「這個議員很懶惰、不服務、沒來關心、沒看到人」(不用問我怎麼知道,有人在講我都有在聽)
助理們之所以會「接觸很多人,染疫風險比別人高」,根本原因是議員們想要爭取選票,所以要求助理做了許多「非屬議員法定職權」的事情。
如果這樣可以先打疫苗,請問哪個行業不需要先打疫苗?
各行各業都有苦衷,只要議員放下選票考量,助理每天接觸到的人,不見得特別多。
因此,用「會接觸到很多人」為由,要求讓議員和助理優先打疫苗,這樣的邏輯,讓我非常不安。
為了減少民代和助理的染疫風險,中央已經一再呼籲民代不跑攤。
7/23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又再次宣布「請各級機關行政首長、公務人員、民意代表一起配合不參加公祭跟普渡,作為防疫表率。」
如果議員為了要展現勤政愛民的形象,要求助理天天外出接觸人,提高染疫風險,再運用職權要求讓自己和助理先打疫苗,我認為這樣做是有問題的。
保護助理的做法,應該是民代要採取防疫措施,盡量減少助理接觸人的機會。
風險更高、接觸更多人的族群,醫護同住家屬、餐飲業櫃檯接待、健身運動教練⋯⋯等,都還沒有專案。
傳統市場攤商、超商店員、臺鐵高鐵員工、補教業⋯⋯等,列入專案卻疫苗不足,還沒打到疫苗。
目前專家認定我們的風險沒有比別人高。當我們爭取站到隊伍前面時,該先想想,排在我們後面的人,是不是比我們更需要疫苗?
想先打疫苗是人性,每個人都有理由,參加造冊的人,我可以理解。
但我並不是片面要求我的助理犧牲,而是我先犧牲自己的選票需求,為我的團隊制定防疫措施降低風險。
我也跟團隊清楚說明,如果中央的專家認同民代和助理應該先打疫苗,那當然配合施打。
如果是助理的工會向中央爭取,我也完全尊重勞工自主的陳情遊說。
但若規劃疫苗施打的專家認為沒有需要先打,那我願意犧牲選票,換來我員工的健康保障,同時維持政府的疫苗施打順序。
這是我的價值選擇。
做出不同的選擇,有時候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是有不同的價值排序。
我不參加造冊,也是經歷一番思考,也會擔心我的員工無法認同。
而我覺得很幸運的是,一同工作的夥伴能共享利他的價值觀,共同支持這樣的判斷。
我想讓團隊的夥伴感受到,為了抽象的價值信念,克服內心的恐懼和渴望,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也是政治工作者的職人精神。
法律規定該有的,我絕不虧待我的團隊;沒輪到我們的,我們不運用職權施壓。
這是我的小小堅持,或許有人覺得很天真,但我很高興現在的夥伴都能一起認同這樣的價值觀。
議員助理 行業 別 在 王立第二戰研所 Facebook 八卦
我發現,很多人不大理解K黨的權力運作,所以許多朋友或是網路說法,多半沒有打到點,只是看起來很像,實際上不是這樣。
有空就大致解說一下好了,沒寫完的看以後會不會記得。很長很長超級長,請不要沒事點開。
=====
K黨來台後要分早中晚期來看,早期的目的是取代台灣既有的菁英階級,既然是取代,除了找合作者以外,宰掉不聽話的也是合理作法。這也是一堆智障K黨支持者,到今天還在說台灣早期沒人才的理由,你為了合理化自己的統治性,當然要把原本的統治階級講成白癡。
不相信的把帝國主義時代,海外拓展殖民地的那些說詞翻出來看,哪個土幫酋長不是被說成智障白癡沒道德的食人族。現在考古跟歷史考證,都說明那些地方土王一點都不笨,純粹是武力輸人被打爆,然後被古代的聯合報連寫十年變成大壞蛋而已。
早期的取代性很亂,跟血統與來台的各大財閥與軍閥勢力有關,想知道的可以去查書,我記得有幾本專書在講這種來台勢力發展。不過延伸到中期後的說法就不大對,有些本土派的朋友,會把早期那種殖民統治的作法,一路延伸到今天,這顯然不大正確。
並不是說沒有關聯,而是太過複雜,經過多年有系統的教育培養,還有跟台灣本地的地方勢力聯姻,早就不單純只看血統了,跟整個家族與派系的狀況有關。
到了中期,統治已經穩定,所以建立一套官僚培養體系就很重要,所以關鍵在於教育跟考試制度。其實,制度中的歷史等洗腦因素並沒想像中重要,那是拿來穩定統治,不是用來選拔的。
最主要的作法,就是把各級考試設定成特定階級適合的閱讀法。不要以為閱讀都一樣,那是我們現在受義務教育久了,階級重劃已經洗過三輪,大家習慣現有作法。早期你設定國語跟國字,然後內容完全適合我們這種外省家庭出身的習慣,就算腦袋一樣好,考試結果也會因為閱讀差異有差。
現在有人以為K黨的過去人才很厲害,絕大部分是因為教育跟考試機制的篩選造成。表面上依照成績取才,實際上在你考試前就有很高的障礙,這不光是五十年前,我二三十幾年前念書的時候,同學的出身背景就很明顯對課本的閱讀還有差異性。
=====
所以要進入主題了(之前的都還沒XD)
K黨的權力模式,雖說以血統跟派閥劃分,但不代表沒能力的智障可以一路爬到頂峰。早期統治穩定後,透過大量的轉任制度,把軍官轉任文官(我爹就是),卡住所有統治機構的位子。
接著就是黨內的人才選拔,你必須在各級單位表現出一定的實績,才會被挑出送去進修。最有名的單位就是革命實踐院,類似軍隊的戰院,你沒去過就很難在黨內爬到一定的高度。這並不是說,血統已經不重要,而是表面上你還是得去洗經歷,就算蠢到爆炸,該做的還是得做。
我們可以這樣說,如果你是江浙財閥的某個子弟,或是上將的兒子,成績表現不差能考到大學,再透過國家考試考上公務員,沒兩年就可以送去革實院,像我爹那種就是基層待十年,升了幾級後才去進修,所以同期的同學,年紀差有的會很大。
你爹的出身血統好,可以任官兩年去革實院,去那邊能幹嘛?一堆年紀比你大的。這目的是要找自己的班底,因為像我爹這種基層軍官轉任的,在派系中只是很小的螺絲,但因表現好可以在革實院認識到很多高層,透過這種機會,就能夠結交夠多好朋友,形成某些人的固定班底。
當然這不是絕對的,當不了班底也做不了家臣的,也就是政治上沒有去操作的,後來就回到各地方機關,十幾二十年後以高階主管身分退休。這也是許多老人的回憶,覺得國民黨哪有貪贓枉法,一切照規矩憑本事。因為對這些當事人來說,太過清流所以不會被找去當貴族子弟的左右手。
革實院是一個比較上層的機關,可以說是各大貴族名門子弟,想要找優秀家臣跟朋友的好地方,這些人未來都會跟著這些所謂的「優秀人才」東征西討,幾十年後變成縣市長的左右手,如果你要觀察現在所謂郝立強等中生代,當年他們到底怎麼做事,除了支持的財團送去的人手,主要要看的這種多年培養的關係,這些人才是關鍵。
國民黨內還有很多次級團體,有些我不熟不敢說很準,像是救國團跟北知青,後來出國念書的海工會系統,就會在學生時代認識一大票同學跟學長學弟。前總統馬英九雖說是情治系統出身,但其實在系統內位階很低,靠的是老爸罩著,不然調查局跟軍情局哪會要這種連拍照都拍不好的人。
但透過血統的關係,在救國團體系認識很多朋友,日後出國念書洗學歷,這變成另一種我們比較不熟悉的派系。你如果覺得馬英九總統怎麼都找學者,然後常常幹蠢事,不要意外,因為所謂的學者治國,真正的狀況是朋友治國,這些人早就在三十年前馬就認識,或是馬的幾個核心好朋友有認識。
簡單說,國民黨中期的權力結構很複雜,因為你必須透過教育跟考試制度,先證明你有某方面的能力,然後進入體系中培養。出身好只代表你起點在前面,但沒有好的朋友或是家臣,別想成為一方之霸,父母再怎樣努力都沒用,頂多就是地方民代或是三級政府首長就頂天了。
你說,血統還是有差啊,對啊當然有,怎麼可能沒有,我只是說這套系統很封閉,你不在其中根本不知道,我爹沒告訴我,我也不會知道某些系統的內情。假設我爸沒那麼早死,依照他當年的規劃,我可能會到青年團或是外圍的組織,或是進入公務系統成為某些政客的實際執行者。
這套系統很複雜又封閉,但大致上的概念類似,中期之後就算台灣籍的本省子弟,也可以透過考試進入,通過忠誠考核後就會成為固定班底。沒有成為政客班底的,就會變成各公家教育機關中的中堅,或者說是人才的預備庫。
然後,你如果沒接觸到這種系統的內部,就會一輩子不知道怎麼運作,最多感嘆政治很黑暗。你如果在其中,就會知道一點都不黑,光亮的很,誰跟誰一起做事,誰屬於誰的派系人馬,一清二楚。
據我所知,這套系統的崩潰,大概是國民黨政三代之後的事情,大約是李登輝掌權後的狀況。也是你們看人渣文本說的國民黨人才養成故事,早期根本就不會到大學裡面去招募黨員,那些都只是基層的黨士兵,想當上黨的軍士官階級,機會不大。
如果要我總結一下這個系統的爬升狀況,大概就是:你很聰明考得上大學,日後考公務員或是當教授,歷練幾年夠格了就可以擠昇統治階層的團隊一員。萬一考不上,那就去念警校,走另一條路三十年後也可以是各地方政府警局長。再考不上就去讀軍校,能吃苦的話,三十年後也能當上將軍。
萬一連軍校都混不下去怎麼辦?如果你老爸是個將軍或是高階文官,看有沒夜補校給你混個資歷,找個政府相關的基金會送進去做點事,不然就是看有沒朋友在當年算特許行業的補習班,找份工作,運氣好二十年後就被拱成名師。
真的都不行就去混黑道,外省掛的基層就這樣來的。
=====
以上,後期的狀況有空再說,我說的只是某一個我知道的面向。網路上有很多自稱自己是黨的什麼人,我看都是鬼扯居多,因為這些網路的寫手,或是被拱成藍軍網路的大大,依國民黨的系統來看,連外圍都算不上。
簡單說,連個咖都不是,要不是有網路給你湊一圈取暖,依他們的本事,連當個議員助理都當不好。
你說偏綠的或是更激進的那些死台獨,王亦凱好歹證明他有糾集上百群眾的實力,王浩宇都可以透過網路選上市議員了,光在那邊自鳴得意覺得其他人都是智障,冷笑他人沒自己頭腦好見識多。
哈哈哈
議員助理 行業 別 在 林智群律師(klaw) Facebook 八卦
辜老前陣子說看不起年輕人為了發財投票,
引起韓總反擊,
說含金湯匙出生的人沒資格講這個~
其實他們都沒搞清楚,
「投票給誰」不會讓你發財,
真正會因為「選舉結果」發財(賺錢謀生)的,
是一個叫做「政治工作者」的行業!
政治工作者的第一步,就是先當黨工,
不管是某議員助理或辦公室主任,
總之就是找一個跟黨有關的工作,
那跟黨裡面的大老混熟了,
大老覺得你不錯,
可能讓你出來選,或執政時給你一個官職,
比如好冰冰的子弟兵游淑慧議員,
跟郝龍斌進環保署當機要秘書,
也是沒公務員資格,以機要方式進用,
比如馬總統的親信羅智強,
也是先當馬總統競選總部發言人,
馬總統選上總統,
他也是當總統府發言人、副秘書長,
是簡任14職等的高官,
一堆公務員一輩子也爬不到那個職等。
你說這樣不公平,
可是「政務官」就是這樣,
沒公務員資格也可以擔任,職等很高,
可是他們工作也是「朝不保夕」,
老闆要你走人就要走,
(喔老闆敗選失業,你也是要走的)
我現在看到的是
「藍色」政治工作者在攻擊「綠色」政治工作者,
說你不配那個職位跟高薪,
看似正義凜然,
其實是「網內互打」,
你們哪個人不是這樣走過來的?
裝什麼清高?
自己當就是適才適所?
別人當就是酬庸?
結語:
有些人以為投票給誰就可以發大財,
其實沒這回事,
真正會發大財的,永遠不會是一般民眾,
藍綠輪流上台,我們永遠在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