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的譚德塞果然沒令人意外,被川普罵了以後有氣沒地方出,轉頭狂罵台灣三分鐘,說我們霸凌他,是非黑白顛倒成這樣,真不愧是水星雙魚的最後衝刺啊…
週報文有寫:「本週也是水雙魚最後衝刺(我們就忍耐著再聽一些鬼話吧),週六(4/11)水星就進入白羊、加入「戰局」,人們開始講大白話、互嗆(不再忍耐,有話就說),而年輕人、少壯派,或孩子、運動員、衝動者成焦點,自私自我者、我行我素者亦是造成事件的關鍵(唉),新世代與舊世代的兩股勢力的對話、衝撞,也更加白熱化。」
所以,還有最後一天半,我們還要忍耐著再聽一些鬼話…
真是氣到都笑了呢,但往有趣的方向想,也是見識「人能無恥到什麼境界」的好機會,這傢伙還是國際組織的發言人呢,原來再有知識、學歷、地位,只要遇到政治,都可以這麼無恥扭曲
話說這個譚德塞本身就是雙魚座(雙魚同學不要傷心,不是雙魚都會這樣),於是恍然大悟,難怪在這「雙魚擔當」的時期如此出鋒頭(水、日雙魚,海王星與天王星有相,疫情蔓延也跟雙魚擔當有關),而「雙魚之亂」至四月底,氛圍就要轉成「不再任由你亂,世界要來反思、追究這段時間誰亂散播、誰害大家」的能量,快了,四月底冥王星第一個逆行,然後五月中木星、土星、金星也全部逆行,這位一直在亂噴口水的譚德塞,快要不是東西了
但「理直氣壯說瞎話」也不只有他,因各種原因不斷狡辯、矯飾、美化、誤導、攪亂池水的所在多有,星象上來看,這些「拼命想把水弄渾」的人都有背後的政治目的(木、冥魔羯的衝刺),也許是非得收割些什麼(才對得起組織),或是怕「地位不保」丶有「被追究」的焦慮所以得做些動作,使些花招能騙幾個是幾個,但,這些人在想什呢?假的說再多遍也不會成為真的,騙人的招數,騙得了一時也騙不了一世,騙得了自己未必騙得了外人,放下尊嚴這樣幹真的很傻,只會凸顯「沒招了只好用騙」的窘境,更何況人生在世最重要是名譽,這下子是名流青史了,但是是臭名,因為歷史自有公斷。
而且反過來看,把我們這個長期被忽視的邊緣人說成好厲害、好強、能動員全世界罵他的霸凌者,也算是另類肯定了。(真的當全世界都是瞎子嗎)
好在最後一天半了……我們就忍忍吧
#大器以對就對了
#另類出名的時機
#一天半倒數中
「譚新強學歷」的推薦目錄:
- 關於譚新強學歷 在 唐綺陽占星幫 Facebook
- 關於譚新強學歷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 關於譚新強學歷 在 廖小花的隱性台灣 Facebook
- 關於譚新強學歷 在 【繁簡字幕】俄烏戰爭責任在俄?(Part 1/2)嘉賓:譚新強 的評價
- 關於譚新強學歷 在 網路上關於嘎尾老蘇-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考試 ... 的評價
- 關於譚新強學歷 在 網路上關於嘎尾老蘇-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考試 ... 的評價
- 關於譚新強學歷 在 網路上關於嘎尾老蘇-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考試 ... 的評價
- 關於譚新強學歷 在 經濟一週理財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投資資訊集合站 的評價
- 關於譚新強學歷 在 經濟一週理財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投資資訊集合站 的評價
譚新強學歷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文茜的世界周報》新冠病毒全球破千萬人確診病例.史上大流行疾病如何改變希臘、羅馬及西方文明歷史
【隨著七月的腳步逼進,北半球即將進入暑假,各國也爭相為了經濟加速解封,但全球新冠病毒疫情卻仍控制不下來,世衛組織預計,下周全球確診人數可能飆破一千萬例,死亡人數突破50萬。這無疑是一個全新的危險階段,越來越多人已厭倦居家避疫,但基礎防疫知識卻仍嫌不足或不願遵守。紐約時報報導稱,全球目前僅有36國病例數在減少,高達81國都仍呈現上升趨勢,且不同於疫情爆發之初,是接連出現重大熱點,諸如中國武漢、伊朗、義大利北部、西班牙或美國紐約,現在的新冠病毒是大規模且全面性的快速傳播。姑且不論病毒是否已變異增強,對人類的威脅都已是有增無減。解封相對謹慎的歐洲,目前考慮對疫情仍在延燒的美國、巴西和俄羅斯持續發布旅遊禁令,這絕對會引發政治後續效應。但歐洲以史為鑒,深知自古大流行病都將徹底改變人類的歷史,這將會是一場長期且艱苦的抗戰,撐不下去的人們都會像球王喬科維奇一樣,成為病毒的手下敗將,並付出慘痛代價。】
{內文}
(CNN主播)
現在為您插播一則最新新聞,網球明星喬科維奇宣布他確診感染新冠肺炎
生涯曾獲17座大滿貫的塞爾維亞網球好手,如今世界排名第一的喬科維奇,曾經感嘆自己在全球網壇,始終找不到球迷愛與恨的支點,一場新冠肺炎會讓他就此得到答案嗎?
(塞爾維亞世界球王/喬科維奇)
由於許多人都喪命,在這裡及全球各地看到的狀況實在是太恐怖了,但你知道生活還在繼續,我認為做為運動員,我們期待比賽 期待競技
這是喬帥親自號召以防疫募款為名的慈善比賽,原本邀來全球好手預定巡迴四國,但第二站在克羅埃西亞的賽事還沒打完,就已接連傳出多名球員及教練先後確診感染新冠肺炎。不只賽前邀選手上夜店群聚狂歡,視社交距離為無物,賽事進行中也未要求觀眾配戴口罩,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羅森柏格直言批評,這場比賽簡直體現了喬帥疫情期間的一切「荒謬行徑」,包含公開宣稱拒絕接種疫苗,在Instagrm與庸醫直播談論健康話題,聲稱正面思考可以讓髒水變乾淨等,且輿論撻伐事小,對日後全球職業網壇復賽可能帶來衝擊,才是球迷真正最大的損失。
(新聞片段)
喬科維奇發表聲明,承認我們錯了,而且一切都來得太快,我很抱歉我們的比賽造成了傷害,澳洲網壇名將尼克基里奧斯也猛烈抨擊參賽的決定,推文替所有球員祈禱,對我所做的一切不負責任,或可認定為愚蠢的事情道歉,外界要引以為鑑
喬帥的故事何嘗不是全球疫情的縮影,過度急於解封復工拚經濟,迫不及待要迎接暑假的旅遊旺季,卻忘了新冠病毒似乎迄今都沒有伴隨北半球的氣溫升高而消聲匿跡,全球確診人數甚至可望在下周,突破一千萬的重要心理關卡。
(譚德塞/世衛組織秘書長)
歐洲的情況確實已有改善,但在全球範圍內,疫情仍在惡化中,在疫情爆發的頭一個月,各國向世衛組織通報的病例還不到1萬例,但在最近這個月,卻已通報了近400萬例,我們預計下週確診數將達到一千萬例,這是一個再清楚不過的提醒,即使我們繼續研究疫苗和治療方法,我們也已責無旁貸,必須竭盡所能利用我們現有機制 抑制病毒傳播並挽救生命
世衛秘書長譚德塞警告,當全球單日新增確診數量屢創新高,顯示新冠疫情正進入一個全新的危險階段,因為越來越多人已厭倦居家避疫,但基礎防疫知識卻仍嫌不足或不願遵守,你我除非能證明所有人都已安全,否則沒有一個人或國家能在這場抗疫戰爭中置身事外。
(譚德塞/世衛組織秘書長)
一些已經成功抑制病毒傳播的國家,現在都又看見確診病例上升的趨勢,當它們在重啟社會和經濟之時,所有國家都正面對一個微妙的平衡,在保護人民與最小化社會與經濟損害之間,因為在生命和生計之間無法選擇,各國都可以兼顧兩者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全球目前僅有36國病例數在減少,高達81國都仍呈現上升趨勢,且不同於疫情爆發之初,是接連出現重大熱點,諸如中國武漢 伊朗 義大利北部 西班牙或美國紐約,現在的新冠病毒是大規模且全面性的快速傳播,姑且不論病毒是否已變異增強,對人類的威脅都已是有增無減,以中南美洲為例,過去一周確診病例數已爆增25%到50%,擁擠悶熱的社區環境,再加上勞力謀生的需求,都一再使當地受感染比例居高不下,世衛雖呼籲各國有必要重新思考新一波封城措施,但解封後的人群顯然已如猛虎出閘再也關不回去,這天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政府不過是端出免稅措施刺激經濟,就吸引大批民眾不要命地瘋狂搶購。
(Claudia Lopez/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市長)
這不是一個派對,我們仍處於大流行期,如果你們想購買某種東西,最好在網上購買,以免引發群聚擁擠的危險
再看看歐洲,歷經二戰後最長時間逾百日的關閉後,法國艾菲爾鐵塔已於6月25號重新開放,知名觀光景點羅浮宮也預計七月初再度擁抱人潮,由於歐洲多數國家解封腳步相對謹慎,西班牙的四階段,甚至得拖到七月份才開放外國旅客入境,鄰近的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更在爆發新一波疫情後,立刻宣布大里斯本19個區重新封鎖,上百萬居民重新居家避疫直到7月14號,反觀一海之隔 脫歐中的英國,至今仍是全球排名第五的疫情重災區,卻擋不住一波波熱浪來襲,任由人潮將知名海灘擠爆,而利物浦球迷好不容易等到了睽違30年第二個英超聯賽冠軍,更顧不得防疫要求的社交距離,徹夜狂歡施放煙火,而這也極可能會成為英國甚至是全歐洲下一個防疫破口。
(ABC主播)
今晚有消息說,歐盟現在正在考慮對想去歐洲旅行的美國人,發布暫時性的禁令
(新聞旁白)
該標準包括該國的流行病學情況與新冠病毒應對,歐盟認為對疫情比歐盟更糟的國家應維持禁令,美國可能暫時得跟巴西 俄羅斯人一起被拒於門外,中國則是列在考慮名單之列,根據紐約時報的說法
(ABC記者)
這將不只是一個重要的健康議題,也是一個政治議題,歐盟領導人現在將不得不把任何潛在的政治反彈納入考慮,尤其是來自那位在旅行及防疫上態度都與歐盟不合的總統
歐洲向來以史為鑒,深知一場大流行病,通常足以徹底改變人類的歷史,最早證諸西元前五世紀雅典與斯巴達的交戰,當時的流行病導致了雅典的敗亡,長期研究公衛與流行病史,並著有《流行病與社會》一書的耶魯大學榮譽教授Frank Snowden從他現在居住的羅馬出發,發現這裡似乎是一個非常容易受到疾病影響的城市,不只西元五世紀爆發的瘧疾,對羅馬帝國的軍事和經濟力造成了嚴重破壞,14世紀開始的鼠疫也改變了西方文明的進程,其中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喪生,導致工人短缺
,農奴享有更大的議價空間,因而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終結。
(Frank Snowden/耶魯大學公衛與傳染病史榮譽教授)
任何一切關於我們,關於我們的藝術 文化和宗教,我們應該說,包括過去的死亡與痛苦,都將以疾病的形式被告知及感染
他以知名的文學家莎士比亞為例,所處16和17世紀的英國就曾經歷過瘟疫,只是莎士比亞的戲劇,並沒有直接以瘟疫為主題。
(Frank Snowden/耶魯大學公衛與傳染病史榮譽教授)
雖然沒有直接關於瘟疫的戲劇,但如果您想驚嚇觀眾,你也可以提起瘟疫
在你們兩座房子上都是瘟疫,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那會引起非比尋常的共鳴。
唯一的例外是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它似乎是在大流行過後,以一種驚人的方式徹底從人們對話中消失,著有《美國大流行》《1918年流感大流行後的迷失世界》一書的歷史學教授Nancy Bristow便直指,這場瘟疫奪走5千萬條人命,遠遠超過同一時間在世界大戰中喪生的人數,但它卻不願被記憶,只以一種非常小的方式,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
(Nancy Bristow/ Puget Sound大學歷史學教授)
大流行的結果,公眾隨地吐痰舉動更讓人不屑一顧,還有另一件事對我們而言,也隨之消失,那就是公共飲水杯
因為這場大流行病,暴露出我們所處時代的不公平,尤其是有色族裔所遭受的打擊。
(Nancy Bristow/Puget Sound大學歷史學教授)
在大流行疫情中,窮人可能會遭受寒冷 飢餓和無家可歸的問題,有色人種會發現自己被排除在所服務的急診醫院之外,然而即便在疫情風暴過後,仍然沒有任何行動來解決這些問題
耶魯大學的Frank Snowden教授說,透過大流行和疾病的歷史,事實上正替我們所有人提供了選擇。
(Frank Snowden/耶魯大學公衛與傳染病史榮譽教授)
這是一場危機,因為所有可怕的事情都會發生,但這也是充滿機會的時刻,在這個時間點,我們可以用比現在更加安全的方式,來重新想像我們的生活,這實際上可以讓這個世界成為一個對後代子孫來說,更更安全更美好的所在
改變工作型態,其實只是最小的一件事,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甚至提醒,新冠病毒的詭譎多變,以及一波波如海嘯般襲來的疫情,未來恐將對各國建立疫苗安全性的可信度造成挑戰,這將是一場對人類而言,艱苦而長期的抗戰,撐不下去的人們都會像球王喬科維奇一樣,成為病毒的手下敗將,並付出慘痛代價。
(比爾蓋茲/微軟創辦人)
美國經歷了艱難的時期,我們在聯繫追蹤接觸史或強制隔離方面不那麼嚴格,而且與亞洲國家相比,美國戴口罩的遵守率要低得多,因此與美國相比,歐洲的確診個案下降幅度更大,您知道,公衛專家和其他像我的人都在說,嘿讓我們不要忽視這一點,即使天氣對我們有所幫助,如果這種病毒不是季節性的,狀況可能會更糟,因此我們現在知道夏天從中受益,但秋天的感染力會越來越糟,因此我們更有理由不要完全放鬆我們的行為,您知道,唯一的好消息是,隨著我們正在學習如何更好地對待他人,死亡率已經有所下降,我們的負擔不那麼重,但是無論從全球或從美國角度來看疫情,都比我預期的更加黯淡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請點閱【完整版】2020.06.27《文茜世界周報-歐洲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o-TL8liyNg
譚新強學歷 在 廖小花的隱性台灣 Facebook 八卦
《下一次開學,台灣高校里就沒有陸生新生了。》
#請耐心等待官宣#
前兩周,一位學弟在公眾號後台問我,學姐學姐,請問該怎麼報考台灣啊?我的思緒一下被拉到四年前,赴台就學前人可供參考的資訊不多,我一邊備戰高考,一邊纏著我所知道的唯一一個去台灣讀書的學長,追問他一切關於台灣的消息。
那時候的我,還未磨去虎牙尖尖,單純、冒著傻氣,對未來有無限的期待。
我想找陸生招生網,來告訴學弟該怎麼做,結果輸入「陸生」二字,跳出來的居然是「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名錄」、「陸生野生動物保護條例、「陸生哺乳類動物」雲雲。
嗨,我都忘了,陸生這個詞,若不是處在兩岸語境中,還真的很難反應過來是講什麼東西!陸生,是指從大陸去台灣念書的學生。我,是其中一個。
本想找說明文件,卻發現今年的招生須知寫著:「請耐心等候官宣」,我當時以為還沒更新,就回復學弟,你關注這個網站,偶爾上來看看。我當年是四月份留意,五月份報考,成績出來後填報志願。注意哦,一旦填報台灣學校,則以台灣志願優先,大陸志願會無效哦。
我讓他先好好復習,拿下分數才是最重要的,他給我發了好多個感嘆號,說好的!這樣朝氣蓬勃,我真為他高興。鳳凰花開,畢業季後,九月份又來了,下次回學校呀,大學里又會出現很多追著我們問長問短的可愛小大一了!
#此陸生,彼陸生#
昨天,好多人發私信問我,「你看到這個了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暫停2020年陸生赴台就讀試點工作。
其中談到疫情和兩岸目前的關係形式,「對已在島內高校就讀並願繼續在台升讀的陸生,可依自願原則在島內繼續升讀。」
「升讀」?讓人困惑,是指現任陸生大一升大二,還是說現任陸生可以從大學升研究所?如果是這樣,為什麼不用「升學」呢?「自願」又作何解,是「成年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嗎?」
看到中國在這次疫情中對海外留學生的關懷,我相信官方同樣會保障我們的權益,不想過度解讀,但難免為台灣捏一把汗。
北藝大陸生楊正濃用三年時間,在台灣取材並拍攝了國民黨老兵人物紀錄片《日暮·歸鄉》。
當時,正濃帶著萌芽的念頭,跟我說自己的這一個想法時,他說:
「我們是新一代的陸生。但要知道,1949年也有一批陸生來台,他們是當年稀裡糊塗跟著蔣介石來台灣的人。我們是可以‘回去’的,而他們,有很多直到離開人間,也不能回到家鄉看一眼。要有人把他們的故事記錄下來。」
我不曾意識到,未來我們不能「回去」的,不是大陸,而是台灣。
山東律師高秉涵爺爺也是一位老陸生,在台灣的這些年,每逢大年初一,便對著淡水河,流淚大喊:娘!我想你啊!而等他終於能回大陸了,母親卻已離開人世。
藝人郎祖筠在節目里說,父親當年跟奶奶說出去買東西,結果一買就是四十年,郎奶奶再次看到他的時候,第一句話是:「這幾十年你給我買什麼好東西了啊?」
我們這一代陸生,對於台灣,
或許沒有這樣撕心裂肺的血淚,
卻像是大人在爭吵中摔壞了自己心愛的玩具。
我們哭,我們鬧,
我們滾地,我們尖叫,
卻不起任何作用。
終於,我們學會了把它默默藏在心裡,在綿長的思念中,以孩子的青澀而天真的視角,跟時代的傷痕妥協,和解,繼而成長。
#亞細亞的孤兒#
我一位對大陸的態度偏激的朋友,他看到新聞後,也很震驚,「天啊!」我說是的,以後學校可能沒有陸生了,等我們這群人畢業以後。
陸生群里有同學說:「真成了一座孤島。」
最近我總是哼起羅大佑的《亞細亞的孤兒》,回想過去一年我看到的一場名為「台灣大選」的狗血鬧劇,因選舉,台灣各族群、世代空前對立,小小一座島,2300萬人,在政治的操弄下,草木皆兵,暗潮洶湧著無解的仇恨和矛盾。我感到難過。
昨夜的陸生,悲從中來。
那昨夜的台灣呢,大家在幹嘛?
台灣被世衛總幹事譚德賽點名,今天,此消息傳到台灣,從官方到民間一陣狂轟濫炸。
「已被罵翻了,不知怎麼了,好像集體瘋狂,不同聲音出不來。」老師如此回復。
台灣好像平行時空,或是被一個真空玻璃罩罩住了,任何聲音都傳不進去,也冒不出來。外界只能看到裡面的人誇張的面容和滑稽的動作,瘋狂自娛自樂自導自演,同時,不斷催眠、消耗與窒息著自己。
台灣昔日榮光何在?傲視亞洲的姿態,經濟的騰飛,城市的浪漫、悠閒、溫情,文化的底氣,思想的開放、包容、人民的幸福、互愛、 所有的所有,讓我難過。
除了島上的異類,真正有感觸的,也只有我們這些在台灣生活過、耕耘過、親身經歷過、並喜歡她的「陸生」了吧。
2016年,我懷抱被兩岸一家親媒體塑造的對寶島的完美幻想而來。但現在,我目睹以上所述,沒有對台灣失望,而只是讓我對她的感情,更踏實而真切了一些。
是的,我對她,多了一層憐惜,彷彿看穿她的弱點,觸碰到了她最柔軟的地方。如果可以,我多想盡自己所能,守護這一座小島。
#悲情城市#
在台北冬季雨夜,我的思緒總是難以平靜。原來,台灣是一座悲情城市。她的基調,其實是微涼、透著寒意、濕嗒嗒、淅瀝瀝的雨季。
一個台灣人跟我說,「台灣啊,只要瞭解它的歷史,就知道它實在是不容易!而如果看著她一路走來啊,也要感嘆一句:台灣啊,實在是不簡單!」
我在無數個徬徨而無助的夜晚,在無數個人生失意的關口,被這座小島的溫存所治癒。
但當我撕開她的微笑面紗,看到她傷痕累累、不斷陷落沈淪不可自拔的時候,我竟是恨自己!
我恨,我恨我只是一昧索取,一昧計較,一昧不滿,卻不能為她做點什麼。我無數次被她拯救,如今卻連陪在她身邊,都不能做到。
我問陸生朋友,你明年就畢業了,那你在台灣找到自己想要的了嗎?朋友是個果斷而決絕的人,但那天,她沒有回答我。
我相信,在她搜索記憶的過程,出現在她眼前的所有幸福、溫暖、驚喜、悲傷、懊惱、氣憤,所有「好的、不好的」的集合體,是她與台灣的私事,是屬於她的、宇宙最獨一無二的寶藏。
#陸生來台,最重要的「完成」,不是學業#
年近七十的台灣老師跟我說:「其實你們陸生啊,來台灣,最重要的不是學業。」
官方賦權的不對等,被來自民間額外的照顧與福利所融化,人際交往的無奈,被早餐店老闆娘的加倍關心沖淡,社會輿論的曲解,因寒暑假來自遠方的一句問候而消散;
經受打擊、又被溫暖裹挾,
經受挫敗、又被幸福治癒。
「最美的風景是人。」很多人不同意,我也不同意。因為台灣最美的地方,是她可以讓每一個在這裡生活過的人,在離開前,找到自己最美的樣子。
我們面對的,
除了每個人本該經歷的大學歷程,
論文黑洞,社交壓力,就業困境,
還有一層,
是「陸生」這個身份所賦予我們的,
渺小的個人與巨大的時代對質時,
那浩浩蕩蕩的失重和掙扎。
無論我們是否準備好,就已然被拋了出去,我們要靠細幼四肢,找到著力的平衡,在所能被測量的理性認知域值的最兩極,從中找到人性最「蠻不講理」、最感性的觸動。這是專屬於「陸生」,專屬於我們這群人的功課。
我一直都知道,出現爭端時,陸生總是同時承載台灣和大陸雙重的排斥、謾罵、嘲笑,自我懷疑,兩面不是人,吃力不討好是家常便飯。
填補幾十年前兩岸撕裂留下的巨大傷口,是精衛鳥般幼稚與不自量力,但是我們,從未停止嘗試這樣做。
所幸,我們總是用自己發出的最幽微的光,吸引來了無數的太陽。我們除了手執真理,往往選擇擁抱超越真理的那一份深情。
陸生的學習,除了書本和專業,還有在這特定歷史時空下,進行的一次人間救贖。一次人生的自我完成。
我總是覺得,網絡和現實,也是兩個平行空間,只要意識到這一點,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兩岸的網友從沒見過彼此,卻對對方有如此強烈的情緒。我為陸生,為每一個踩在晨昏線上,卻毫不猶豫選擇奔向白晝的我們,而無比驕傲!
我相信,陸生來台,從任何角度來看,都不會「沒有意義」,我們這批人,就是在見證歷史,我們是大筆頭下的小墨點,我們是波濤前頭的細碎浪花,我們精神充沛,我們雀躍明朗。
未來,若有人將每一個陸生的心路歷程寫下來,就是一部兩岸交流真實又夢幻的時代標本。我們來到台灣,就是站在歷史的第一線,並用親身體驗給了自己明確而唯一的答案:光明,一直照亮黑暗。
#我對台灣的態度#
那天M在刷抖音,她說靠,某個中國企業家在這次疫情給美國捐了好幾個億,他怎麼這樣呢,也不看看這一年來美國做的那些鳥事!
我說,其實我挺能理解的。
無論未來,台灣和大陸之間發生什麼,無論兩岸網友有多少過不去的坎,無論台灣人對我們的偏見有多大,如果未來台灣有風災、水災或任何問題,我一定會為她獻上我的那一份,而誰詆毀她,我第一個不允許,我要像守護一座花園一樣,牢牢地守護她。
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那個企業家在美國經歷了什麼,也許在我們看來,美國和中國不夠友好,兩國人並不總是善解人意。
但是這位企業家,作為一個單獨的個人,他有自己的鄉愁。也許他在舊金山遇到了自己的初戀,也許他在華盛頓求學,也許他在紐約度過人生某個重要的階段,遇見改變自己命運的老師,結交伯樂與知己;
他在加利福尼亞看見了美麗的風景,他在曼哈頓經受第一次重創,又重振旗鼓收穫了華爾街第一桶金。而現在,他眼裡沒有別的,他只知道,大洋彼岸,那裡有他信任和牽掛的親人與朋友...
台灣於我,是一樣的。台灣於我們,是一樣的。我就是這樣想的。我愛台灣,她也是我的故土,我的家鄉,沒得商量,永不改變。我是陸生,我今天是,明天是,畢業了也是。永遠都是。
#為什麼?
#因為台灣給了我回頭的力量
從16年到現在,我目睹了三屆陸生畢業離開,某個八月份的深夜,一位大四學姐發文,說自己此刻就在世新順安街和大坪林的十字路口,看著這條自己來往了四年的路,她還是忍不住濕了眼眶,她有些不敢相信,自己即將要離開了。
大選過後,生活歸於平靜。
我和一位台灣阿姨喝咖啡,她問我:「那你什麼時候回去?」我說我希望繼續讀研。她說啊,為什麼,很多台灣人都待不下去了,你怎麼還會想要留下來?
我一下子就哭了。我真的一下子就哭了。我用力撰著阿姨的手,眼淚嘩嘩掉。我說:「因為台灣,給了我回頭的力量。」
我從前很孤僻,和家人關係也不好,不是值得疼愛的人。2018年,我大二,遇到困難,休學了。
台灣朋友若莓一個人從坐飛機來珠海找我。她不知從哪裡幾經周折,聯繫上我初中同學,問到我家的地址。她對大陸一點都不熟悉,從澳門過關,倒好幾趟公交,拖著箱子,在深夜十二點多,帶著所有老師、同學對我的祝福和期待,一堆的小禮物和卡片,來到了我家門口。
神經病!真是個瘋子,神經病!
她帶來老師給我買的一塊香皂,丟給我,讓我把這個臭烘烘的自己洗徹底、衝乾淨,跟她回台灣。我當時覺得莫名其妙,有病吧!我真是莫名其妙,我翻了好幾十個白眼,根本不想理她,也不想讓她進我家的門。
你算老幾啊?
我根本不把你當一回事,
你為什麼對我這麼好啊?
憑什麼對我這麼好啊?
你經過我同意了嗎?
你在自作多情什麼啊?
系上的老師來大陸上課,特意轉車到珠海,想來看看我。我嚴厲地威脅媽媽,如果讓老師過來,我就再也不出門了!老師知道我不願見面,就手寫一封信寄給我,兩頁紙,滿滿的字。包裹里還有一盒酥餅和一隻保溫杯。
那一年,在我睡覺的時候,我媽總是偷拍我的背影,為了拍到我的正臉,還要聽我的腳步聲,等我出現在轉角時突然咔嚓一下!我不知道她在做什麼,後來才知道,是師父和學長姐關心我,大家私下裡跟媽媽打聽我的近況,想知道我好不好。想看看我的樣子。
我慢慢地意識到,
原來有人這麼關心自己,
原來有人比我更希望我能夠好起來。
再回過頭來時,我恍然大悟,這些跟我沒有血緣關係的人,都對我這麼好,那我的父母、爺爺奶奶、哥哥姐姐呢?
他們為我做的,我為什麼感受不到,為什麼都看不到?他們也是這樣無數次被我的冷淡和無情拒之門外,我的心難道是石頭做的嗎?我的良心是被狗吃了嗎?
是我在台灣遇到的師長、同學、陌生人,逐步打開了我接受他人溫暖的感官。
也許就是要這樣才能「回頭」吧。
我們都要在人生某個時期,
遇到某位長輩,在和他們的相處中,
返照自己與父母那段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
在與他們的交談和相伴中,
理解父輩的用心良苦和偉大無私。
才恍然,能拯救自己於深淵的,不是加倍加量的小白藥片,而是勇敢地接受他人對自己的關心並大聲、大膽地回應!
台灣,就是這樣,安排不同的角色,跟我講不同的故事,給我以「回頭」的力量,讓我修補從前被自己放逐、逃避、得過且過的每一段瑣碎的親情與友情。
#台灣教會我們柔軟#
未來還能待多久,我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回去,更不知道。師父說不信我們師徒緣分這麼淺,我說我也不信,我不信我與台灣的緣分這麼淺。
第一代陸生(老兵)的鄉愁,是悲傷的,疼痛的,是你在這頭,我在那頭,是走向未知與遺憾。但我知道,我們這一代的鄉愁,是恬靜的,是溫馨的,我始終堅信,兩岸共同的未來是明朗的,黎明定將到來。
學期結束,回廣東。
飛機起飛,我俯瞰窗外,開始自言自語:
「台灣,太美了,你要等我回來哦。綠色的,好像衣服的補丁。你們看那邊的海,海和天連成一體了。好長好長的海岸線,看到白色的風車了嗎?農業規劃得真的很好,魚池,間隔在密集的農田之中。看上去非常混亂,實際上是井然有序的。」
「藍綠色的,你們還找得到海和天的邊界嗎?我真的找不到,就好像我在這裡生活久了,我在台灣生活久了,我已經找不到,我,和台灣的邊界。」
「師父說,我前世是雲遊詩人,因為我對土地,沒有依戀感,我從來不會停止自己的腳步,我喜歡到處走,我在任何一個地方都不會想念家鄉,不會想念,這些停留過的地方。」
「是我在台灣遇見的人事物,讓我重新思考,人與環境的關係。因為台灣給我的太多了,我開始感恩,開始重新去看待養育我的每一片土地,所以我是因為台灣,才重新去看待我生長的家鄉,珠海,廣東,甚至於,整個中國。」
「我有一位陸生朋友,她寫了很長一篇文章,我都不記得了,只有最後一句是,感謝台灣,教會了我,柔軟。柔軟?這不是很奇妙嗎,我們離山過海,孤身一人,橫渡彼岸,我們學會的,不是堅強,不是獨立,而是柔軟,柔軟的心,柔軟待人,柔軟待事,柔軟地,對待自己。」
「這不是很奇妙嗎?台灣沒有告訴我,一個人,在陌生的環境里要如何武裝自己,她只告訴了我,一個人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要如何放鬆自己,舒展自己,打開自己。是台灣,給了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而我現在,用這一雙眼睛,去眺望一整個宇宙。」
「其實剛剛,坐上飛機的那一刻,我哭了,因為我這次回來,最想見的那一個男孩子,我沒有能夠見到,但我哭了一下我就不哭了,因為這小半年啊,我遇見的,新的人事物,使我根本來不及沮喪,來不及悲傷,我活在巨大的幸福感之中。」
「這個時間,是高考剛結束,學生填報志願的時間,有很多學弟妹問我:學姐,我該不該來台灣讀書,該不該去台灣交換?我只叫他們問自己,你們喜歡台灣嗎?」
「如果喜歡,那所有的,無論是政治,經濟,甚至兩岸的矛盾,都沒有辦法阻撓你,因為你喜歡,而只要你喜歡台灣,台灣就不會辜負你。」
「我不會相信網絡和媒體告訴我的一切,我只相信,我懷著巨大的喜歡和熱切來到台灣,而台灣又是如何,用最美好的,最光亮的回饋給我...」
2020.04.10
凌晨執筆
圖文簡體版🔗:
https://mp.weixin.qq.com/s/WfyXMLC29O5nIIcRUFhP3A
譚新強學歷 在 網路上關於嘎尾老蘇-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考試 ... 的八卦
譚新強 :奧斯卡逐漸香港化文章日期:2021年4月30日【明報專訊】今年的奧斯卡金像獎,跟所有事情 ... 陳嘉偉分析師學歷-臉書推薦/討論/評價在PTT、Dcard、IG整理一次看. ... <看更多>
譚新強學歷 在 網路上關於嘎尾老蘇-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考試 ... 的八卦
譚新強 :奧斯卡逐漸香港化文章日期:2021年4月30日【明報專訊】今年的奧斯卡金像獎,跟所有事情 ... 陳嘉偉分析師學歷-臉書推薦/討論/評價在PTT、Dcard、IG整理一次看. ... <看更多>
譚新強學歷 在 【繁簡字幕】俄烏戰爭責任在俄?(Part 1/2)嘉賓:譚新強 的八卦
Brian Wong 黃裕舜現為牛津大學政治博士候選人,於2019 年被遴選為香港區羅德學人(Rhodes Scholar)。 裕舜曾受郭炳湘慈善基金全額資助,於牛津大學以 ... ... <看更多>